一、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外科治疗1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陈志伟,张苏琳,杨成章,熊新高,张小萌[1](2021)在《侵犯气管、食管、喉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侵犯气管、食管、喉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的有效诊断、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28例侵犯气管、食管、喉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治疗方式包括肿瘤削切术5例,气管壁窗式切除术11例,气管袖状切除术+气管端-端吻合术9例,气管、食管部分切除术+全喉切除术3例。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1)28例患者中16例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率57.1%;6例顺利拔管,4例双侧喉返神经麻痹行声带外展术或杓状软骨切除术后拔管,2例因气管吻合口狭窄行激光或等离子刀狭窄疤痕切除术后拔管,拔管率75.0%;4例术后一直带管,未能拔管。(2)5例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2~5年局部控制良好,未见复发,6~10年2例局部复发。(3)11例行气管壁窗式切除术患者,术后2~5年均局部控制良好,未见复发,术后6~10年3例复发、1例肺部转移。(4)9例行气管袖状切除+气管端-端吻合术患者术后2年均局部控制良好,未见复发;5年局部复发1例;6~10年2例局部复发,2例因肺部转移死亡。(5)3例气管、食管部分切除术+全喉切除术患者,术后2~5年均局部控制良好,未见复发;6~10年1例肺部转移,1例因颈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肺部广泛转移而死亡。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若未侵犯气管腔内黏膜层,可采用肿瘤削切术,若穿透喉气管黏膜层突入腔内,则应行气管窗式切除术或气管袖状切除术。对于双侧喉返神经麻痹的患者,应选择喉外径路声带外展术或支撑喉镜下杓状软骨切除术,可以提高气管切开术后的拔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贾志莺[2](2021)在《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表达、BRAF 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和探讨常规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BRAF V600E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侵袭性的诊断价值及其相关性,计算杨氏模量诊断阈值并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各相关因素对甲状腺癌侵袭性的诊断效能,为临床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评估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措施提供更多信息。方法:1)307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甲状腺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行常规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甲状腺良性结节及PTC组,对组间杨氏模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PTC是否侵及被膜和/或周围组织进一步分为两组,对组间常规超声特征及杨氏模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应用ROC曲线计算各组间杨氏模量最佳诊断阈值。2)根据病理结果对181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组,分为有转移和无转移组以及单区域(n=1)和多区域(n≥2)淋巴结转移组,分析PTC结节超声特征及杨氏模量值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根据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应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3)307例甲状腺结节术后标本送检bFGF检测,181例PTC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bFGF表达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与PTC侵袭性的关联,分析常规超声特征、杨氏模量值与bFGF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根据有统计学意义的各相关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应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1)307例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结果分别是结节性甲状腺肿90例,局灶性甲状腺炎36例,PTC 181例。在PTC是否侵犯被膜和/或周围组织组间年龄及常规超声特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年龄、结节最大径、边缘不规则、钙化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杨氏模量值(Emax、E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Emax曲线下面积为0.642,95%的置信区间为0.562-0.722,据此得到最佳诊断阈值为65.3KPa;Emean曲线下面积为0.648,95%的置信区间为0.569-0.728,据此计算最佳诊断阈值为49.0KPa。杨氏模量值Emax及Emean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PT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ax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9,95%的置信区间为0.674-0.804,据此计算最佳诊断阈值为42.2KPa;Emea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95%的置信区间为0.649-0.781,据此计算最佳诊断阈值为35.2KPa。36例局灶性甲状腺炎与181例PTC两组常规特征及超声表现的统计学结果显示内部回声、纵横比>1、内部微钙化、边界模糊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杨氏模量值Emax及E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1例PTC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两组间杨氏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81例PTC根据其是否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其中年龄、最大径、内部钙化、被膜侵犯、Emax、Emean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累及区域数量组间仅年龄、结节最大径、内部回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统计学有意义的参数引入方程,建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76.7%,检验效能中等。3)307例标本行bFGF表达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PTC组间、局灶性甲状腺炎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间bF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1例PTC是否侵及被膜和/或周围组织器官两组间bF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是否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组间bF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在PTC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检验效能较好。结论:1)PTC患者年龄>45岁、结节径线增加以及具有边缘不规则、内部钙化等超声特征时,发生局部侵袭性的概率增加。PTC的杨氏模量值总体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PTC伴有局部侵袭性的杨氏模量值总体高于不伴局部侵袭性者,PTC杨氏模量值不受桥本甲状腺炎背景的影响。2)PTC表现为径线增加、内部钙化、侵及相邻被膜时,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同时随着PTC结节径线增加、超声表现为非低/极低回声时,发生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更大。年龄<45岁的病例较≥45岁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且累及多区域的可能性增加。PTC杨氏模量值越高,即结节越硬,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越高。3)本组病例bFGF表达阳性强度由高到低排序:局部侵袭性PTC>局部非侵袭性PTC>结节性甲状腺肿>局灶性甲状腺炎。而bFGF表达与PTC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无关。本组PTC病例BRAF V600E基因突变阳性率高于既往文献报道,且在是否合并局部侵袭性两组间无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最大径、边缘不规则、内部钙化、Emax、bFGF预测PTC局部侵袭性有意义,双模态超声及bFGF检测可以为临床对PTC精准评估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信息。
薛帅[3](2020)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诊治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攀升,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是其主要原因。大多数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由常规体检发现,并无临床症状。近些年,高频彩超和细针穿刺的开展和普及,进一步增加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多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低危的,术后复发率维持在1-5%,10年病死率更是低至0.3%。所以,对于低危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采用比较保守的治疗策略已经成为共识。高危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本身发生率非常低,而且通过手术,碘131和内分泌抑制治疗,多数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某些复发中危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否应该采取保守的还是相对激进的治疗策略,仍存在着争议,各个国家的治疗指南之间也未达成一致。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前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大约占20-50%。而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10%。诊断侧颈转移的淋巴结,术前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细针穿刺和穿刺甲状腺球蛋白洗脱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侧颈可疑淋巴结的细针穿刺,被认为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建议只对侧颈≥1厘米的可疑淋巴结行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然而,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侧颈可疑淋巴结直径<1厘米的情况,这种可疑淋巴结由于直径较小,而且和颈部重要结构毗邻,无法术前穿侧诊断,而只能依靠术中清除局部淋巴结送检快速病理,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然而,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淋巴结,有一定漏诊和误诊的可能。如果术中漏诊为阴性,术后慢速病理确诊后,仍需要接受二次手术,给患者造成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如果误诊为阳性,患者将接受扩大的侧颈淋巴结清扫,可能产生更多的手术并发症,所以针对侧颈<1厘米的可疑淋巴结,术前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可以预测可疑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结合转移危险因素提出的预测模型,能否提高侧颈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正确率,至今仍没有相关文献报道。侧颈可疑淋巴结通过术前影像学和细针穿刺明确诊断后,应该通过规范化的治疗性侧颈淋巴结清扫清除。侧颈Ⅱa-Ⅳ区的淋巴结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所有治疗性的侧颈淋巴结清扫至少应清扫的侧颈范围为Ⅱa-Ⅳ区。与Ⅱ-Ⅳ区相比,Ⅴ区(颈后三角区)的淋巴转移率相对较低,是否应该常规清扫一直存在着争议。2012年美国甲状腺协会发布分化型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清扫指南,侧颈清扫的标准范围是Ⅱa,Ⅲ,Ⅳ和Ⅴb区。Ⅱb区和Ⅴa区,如果没有提示转移,不做常规清扫。这与2017年中国甲状腺医师协会发布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专家共识一致。然而其他文献总结了1272例侧颈Ⅴ区清扫的患者,287(22.5%)存在Ⅴ区的转移。而这些患者中,仅仅只有2.5%的患者术前诊断Ⅴ区存在转移,说明Ⅴ区存在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也很高。美国梅奥诊所总结自己平均随访5.3年的409例患者资料,发现23%的只清扫Ⅱ-Ⅳ的患者出现复发,说明了Ⅴ区清扫的重要性。所以,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在发布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中,提出治疗性侧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为Ⅱ-Ⅴ区。与>1厘米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如果合并侧颈淋巴结转移,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程度相对较轻,是否常规清扫Ⅴ区同样存在争议。文献报道,已经接受甲状腺全切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并不会从术后的碘131治疗中受益。碘131治疗不仅不会减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的复发,而且还会增加其发生其他恶性肿瘤的可能。然而,最近一项meta分析纳入了22篇文献,研究发现,术后碘131治疗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复发,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甲状腺癌特异病死率。伴有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按照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属于复发中危,中危患者是否应该行碘131治疗同样存在争议。美国甲状腺协会无法根据有限的数据给出明确的建议,对伴有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碘131治疗只做一般推荐。也有的学者认为,复发中危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可以动态随访,术后如果存在不明原因的甲状腺球蛋白升高,再建议行碘131治疗。然而,对于合并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应该行碘131治疗,仍没有相关文献报道。综上所述,合并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其规范化的精准诊疗体系仍有诸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探讨和研究合并侧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准确诊疗体系中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为其规范化诊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1厘米可疑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回顾性比较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因侧颈<1厘米可疑淋巴结而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资料,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发现其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提供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模型,将预测值与病理结果进行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预测模型的可靠性。2.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是否应该常规清扫Ⅴ区。回顾性分析合并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资料,对比清扫Ⅴ区和未清扫Ⅴ区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手术和住院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3.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是否应该行碘131治疗。回顾性分析合并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患者行侧颈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资料,对比术后追加碘131和未做碘131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复发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的创新在于系统的探讨了合并侧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存在争议的临床问题,为其准确诊疗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陈肖玥[4](2020)在《几种免疫检查点指标与DT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暨131I-SPECT/CT在DTC术后131I辅助治疗后的疗效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一种常见的、低度恶性的内分泌肿瘤。目前对DTC的治疗手段以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和1311治疗为主,随着DTC患者病情的进展,必要时也需要应用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其他手段。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的治疗方法,在许多恶性肿瘤中取得了极佳的疗效,但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相关的研究仍很少。本研究将探究IDO-1、LAG-3、TIM-3三种在肿瘤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免疫检查点在DT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预后价值。另外,DTC术后1311辅助治疗对术中存在肉眼可见局部侵犯(gETE)的DTC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普遍认为1311治疗能对手术后可能存在的微小残留病灶进行清除,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但是,除治疗后1311扫描外,通过影像学手段证实术后局部是否存在微小残留病灶或残留甲状腺仍较为困难。本研究拟对SPECT/CT显像在1311辅助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价值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我们收集了 2014至2015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19例DTC患者组织标本和临床资料,并制作组织芯片进行染色分析,分析IDO-1、LAG-3、TIM-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分析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及其与上述三项免疫检查点表达之间的关系。此外,我们收集了 2017年底至2019年于我院行1311治疗的88例DTC患者的资料,这些患者均在手术中发现肉眼可见的局部侵犯(gETE)。对这部分患者首次131I治疗时的血Tg水平、131I-SPECT/CT显像结果以及治疗后6月的血Tg水平等进行分析并评价131I-SPECT/CT显像结果与131I辅助治疗前后血Tg变化的关系。结果:在免疫检查点研究部分,119例患者中LAG-3、TIM-3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1.85%和78.15%,均较正常甲状腺组织更高。IDO-1的阳性率为78.15%,与正常甲状腺组织无明显差异。与LAG-3高表达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是单发病灶(P=0.010)。随访发现,所有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76.47%。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中,55.56%为LAG-3阳性表达,Log-rank检验(P=0.026)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0.046)均提示LAG-3阳性表达是5年无进展生存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未发现与TIM-3高表达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也未发现TIM-3高表达与DTC复发或转移之间存在关联。在131I-SPECT/CT研究部分,gETE患者首次131I治疗后SPECT/CT发现局部侵犯部位同侧是否存在摄碘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同侧存在摄碘灶者治疗前后Tg水平均显着高于同侧无摄碘灶患者(分别 P=0.026、P=0.037)。结论:免疫检查点LAG-3及TIM-3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并且LAG-3的高表达与更差的预后相关,提示LAG-3可能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131I治疗伴gETE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后131I-SPECT/CT显像发现局部侵犯同侧存在摄碘灶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的Tg水平均更高,提示可能存在残留甲状腺或残留病灶,预后可能相对较差。
石香玉[5](2020)在《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系列研究旨在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研究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用于晚期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33例服用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分析了就诊本院接受术前阿帕替尼治疗的3例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资料,观察其对阿帕替尼治疗的反应,分析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结果:在33例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中,无疾病完全缓解(CR)病例,其中疾病部分缓解(PR)有14例,疾病稳定(SD)12例,疾病进展(PD)7 例,ORR 为 42.42%(14/33),DCR 为 78.79%(26/33)。中位随访时间为 17(4-36)个月,中位PFS(未达到),中位OS(未达到)。不良反应分别为手足综合征27.27%(9/33)、高血压 45.45%(15/33)、胃肠道毒性 27.27%(9/33)、乏力 6.06%(2/33)、蛋白尿15.15%(5/33)、白细胞下降6.06%(2/33)、牙龈出血3.03%(1/33)、低钙血症15.15%(5/33)。第二项研究共纳入3例晚期甲状腺癌患者,首次就诊时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均较困难,因此在手术前应用靶向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后,2例患者肿瘤大小均明显缩小,1例患者肿瘤稍增大。后予以手术治疗,2例患者术后继续阿帕替尼治疗,另1例因对阿帕替尼无反应,未继续服用此药。随访2例患者无复发迹象,1例患者出现进展。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的治疗中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生存获益,而且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可控。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对于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可能会缩小肿瘤的大小及降低肿瘤侵袭程度,并减少手术切除后残留疾病发生的风险,使不可切除的甲状腺癌变得可以切除,降低手术创伤及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阿帕替尼用药时机、用药时间及间歇期等问题。
李云龙[6](2020)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open thyroidectomy,OT)会在颈部留下明显瘢痕。随着腔镜技术的进步及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理念的提出,应运而生了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OET)。目的:对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经口腔前庭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行甲状腺癌根治+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进行对照研究。探索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手术在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优越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416医院普外科甲状腺组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口腔前庭腔镜下治疗组(n=58)与传统开放式治疗组(n=62)。开放手术组中男12例,女50例,年龄22-55岁,均数(39.46+8.58)岁,经口手术组中男3例,女55例,年龄17-56岁,均数(32.10+8.62)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经口腔手术组和传统开放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无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大于开放手术组,出血量较开放组少,术后疼痛评分较开放组低,术后并发症较开放组少,患者满意度较开放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效果一致,并且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无明显瘢痕,预后效果理想,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潘丽勤[7](2020)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残留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碘131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残留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利用治疗性全身碘131扫描、甲状腺静态显像及颈部超声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残留进行分级、描述其演变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珠江医院核医学科行首次碘131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联合治疗性全身碘131扫描、甲状腺静态显像及超声对术后甲状腺残留进行分组。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连续性变量,用频数(百分比)描述分类变量。分别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间的差异,再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481例患者。影像学全阴(A组)39(2.6%)例,仅在治疗性全身碘131扫描可见残留甲状腺(B组)422(28.5%)例,治疗性全身碘131扫描及甲状腺静态显像阳性(C组)667(45.0%)例,超声也可探查残留甲状腺(D+E组)353(23.8%)例。从2014年前到2016年,D+E组比例从30.0%降到16.2%,C组的比例从39.4%增长到61.0%。在单因素分析中,侵犯神经、医院等级、手术次数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术后甲状腺残留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5,P<0.001),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院等级及淋巴结清扫范围为独立危险因素(P=0.001,0R=2.23,95%IC:0.335-1.272;P<0.001,CR=1.90,95%IC:0.281-1.006)。术后甲状腺残留量增加,血钙小于2mmol/L、甲状旁腺素小于1.6pmol/L的患者比例降低,刺激性TSH小于30 μIU/ml的患者比例增加(P=0.016,P=0.003,P<0.001)。结论近年来,DTC患者中术后甲状腺残留量过多的比例降低。术后甲状腺残留受手术医院、淋巴结清扫范围影响,与手术次数、病理特征无关,而且术后甲状腺残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术后血钙、甲状旁腺素及刺激性TSH值,外科医师在切除甲状腺时,应该权衡利弊,在减少术后甲状腺残留同时,应尽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章分化型甲状腺术后甲状腺残留对碘131疗效的影响研究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残留对碘131疗效的影响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核医学科行首次碘131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联合治疗性全身碘131扫描、甲状腺静态显像及超声对术后甲状腺残留分组。使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秩和检验分析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使用单因素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甲状腺残留与碘131疗效的关系及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该实验一共纳入703名患者,大部分患者术后都残留有大小不一的甲状腺组织,只有2.1%患者在治疗性全身碘131扫描、甲状腺静态显像及超声都未探查到残留甲状腺。无论在单因素(χ2=1.633,P=0.652)还是多因素分析(P>0.05)中,术后甲状腺残留与碘131治疗的疗效都无统计学意义。即使在具有高危因素的亚组中,术后甲状腺残留量对其碘131治疗的疗效也无影响(中危组:P=0.338,高危组:P=0.263)。结论通过联合多种影像学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将术后甲状腺残留进行分组。在大剂量碘131治疗中,即使在各个高危亚组中,术后甲状腺残留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碘131治疗的最初疗效没有影响。因此,大剂量碘131治疗可以弥补手术后甲状腺残留过多的不足。
潘丽洁,赵菁,康骅[8](2019)在《个体化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峡部癌19例报道》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峡部癌患者合理的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9例分化型甲状腺峡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15例为单发癌灶且局限于峡部,4例的2个癌灶分别位于峡部和单侧腺叶。1例行峡部扩大切除+喉前和气管前淋巴结清扫术,6例行单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例行单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对侧部分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7例行单侧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对侧腺叶全/近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双侧颈部侧区淋巴结选择性清扫术。手术时间为67~313 min,中位时间为126 min;术中出血量为10~85 mL,中位出血量为30 mL;住院时间为4~11 d,中位时间为6 d。术后12例发生低钙血症,无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19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14~69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无发生颈部淋巴结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无死亡病例,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100%,总体生存率为100%。结论针对不同直径及不同前哨淋巴结状态的分化型甲状腺峡部癌患者,应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
季炜[9](2019)在《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外科手术切除与重建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系统地分析、总结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的解剖生理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症状学、诊断学与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并发症与预后等方面的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选择合适的切除重建方法,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改善预后。[研究方法]2005年11月至2018年12月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并行手术治疗的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症状与发病特点、影像学和内镜检查资料、手术入路与重建方式、麻醉方式、并发症、术后综合治疗等,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研究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80例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恶性62例(77.5%),良性18例(22.5%)。62例恶性肿瘤中,原发肿瘤和继发肿瘤各31例,腺样囊性癌(ACC)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64.5%,20/31),其次是鳞状细胞癌(SCC,19.4%,6/31),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继发恶性肿瘤(71.0%,22/31)。除鳞状细胞癌男女比例为1:1外,其余各病理类型均为女性多于男性。各病理类型中,有吸烟史者均不足50%。18例良性病变包括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如异位或凸入气管的甲状腺肿。憋喘、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中重度呼吸困难时颈段气管管腔阻塞往往已超过50%;咳血对提示DTC侵入气管具有一定意义。颈段气管病变极易误诊,本组病例初诊误诊率27.5%(22/80)。增强.T中良性病变多呈窄基底结节状,恶性肿瘤多沿管壁广基浸润并管壁增厚,但特异性不高;SCC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DTC和ACC。喉功能保全68例,其中袖状切除30例(44.1%)、楔状切除16例(23.5%)、颈前皮肤造瘘13例(19.1%)、自体组织瓣修复9例(13.2%)。30例袖状切除病例平均气管缺损长度为2.53 cm。选择袖状切除的病例气管腔内病变基底占气管环周角度明显大于其他术式。选择组织瓣修复的病例气管缺损长度明显大于其他术式。与ACC和DTC相比,SCC对甲状腺和食管具有更高的侵犯率。气管腔内阻塞程度大于50%的病例倾向于先行局麻下气管切开术再施行全麻诱导。44例患者在术后0.3~2个月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64.7%(44/68),平均拔管时间为5.53个月;袖状切除和楔状切除的气管套管拔管率高于颈前皮肤造瘘和组织瓣修复,导致不能拔管的主要因素是气管内瘢痕狭窄和声带固定。本组病例中,随访至今18例去世,其中16例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例于术后1个月死于大出血,1例死于心肌梗死。生存分析显示主要病理类型中,ACC预后优于DTC和SCC。常见近期并发症是肺部感染(5/80)和刀口皮下积液(3/80);常见远期并发症是气管内瘢痕狭窄(6/80)和气管内肉芽增生,6例瘢痕狭窄发生时间平均为术后13.3个月,其中5例为袖状切除术后。[研究结论]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恶性居多,以腺样囊性癌和继发分化型甲状腺癌常见。吸烟可能并不是颈段气管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临床上误诊率较高,应予以重视。增强CT和内镜检查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外科和麻醉科医师应在术前充分评估气道情况。选择合理的术式和修复方式,辅以术后综合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术中应争取完整切除病变,腺样囊性癌累及范围较长时,为实现气道重建可以接受镜下切缘阳性,辅以术后放疗,仍可获得理想预后,其远期复发和转移的特性应当注意。
陈十燕,黄宁,陈贤明,王茂鑫,张贤[10](2019)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周围组织的外科处理(附126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周围组织侵犯的临床特点、外科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0医院2002-2012年住院治疗的甲状腺癌病例,其中有甲状腺周围组织侵犯126例。分析周围组织侵犯特点、不同病变的处理方法及预后,统计生存率。结果 126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乳头状癌118例,滤泡状癌8例;侵犯气管88例次,侵犯喉返神经48例次,侵犯食管34例次,侵犯带状肌28例次,侵犯颈内静脉16例次,侵犯颈总动脉8例次,侵犯上纵隔或胸骨10例次,侵犯喉6例次。手术完整切除107例次,姑息性手术19例次;单侧淋巴结清扫75例次,双侧淋巴结清扫36例次。胸骨切开上纵隔肿瘤切除7例。永久气管造瘘8例,胃造瘘1例。术后同位素放疗30例次,普通放疗4例次。3年生存率90.1%,5年生存率79.5%。结论甲状腺癌侵犯周围组织以侵犯气管、喉返神经、食管多见,对于侵犯局限者多数可以完整切除。甲状腺癌以乳头状癌为主,由于其病情发展缓慢,对于晚期病变即使姑息切除,患者也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二、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外科治疗1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外科治疗1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侵犯气管、食管、喉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麻醉方式 |
1.3 手术方法 |
1.3.1 切口 |
1.3.2 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处理 |
1.3.3 甲状腺癌侵犯喉体的处理 |
1.3.4 甲状腺癌侵犯食道的处理 |
1.4 甲状旁腺的处理 |
1.5 随访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及体征 |
2.2 生存率 |
2.3 手术方式 |
2.4 气管切开率及拔管率 |
2.5 肿瘤复发率 |
2.6 并发症 |
3 讨论 |
3.1 侵及气管、食管、喉部的甲状腺癌的诊断 |
3.2 侵犯气管、食管、喉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方式 |
3.2.1 肿瘤侵犯气管、食管、喉部的手术方式 |
3.2.2 肿瘤侵及喉的手术方式 |
3.2.3 肿瘤侵及食管的手术方式 |
3.3 双侧喉返神经麻痹的处理 |
3.4 甲状旁腺的保留 |
(2)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表达、BRAF 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局部侵袭性与双模态超声的相关性分析及 SWE 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应用价值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双模态超声的相关性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BRAF V600E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评估价值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bFGF 表达与BRAF V600E 突变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诊治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概况 |
1.2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治疗进展 |
1.2.1 积极监测随访 |
1.2.2 手术 |
1.2.3 射频消融/微波消融 |
1.3 甲状腺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诊疗进展 |
1.3.1 侧颈的分区 |
1.3.2 侧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
1.3.3 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手术切除范围 |
1.3.4 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碘131 治疗 |
1.4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病人选择 |
2.1.2 诊断和治疗 |
2.1.3 超声检查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一般临床病理特性 |
2.2.2 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2.2.3 预测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
2.2.4 危险因素的个数与恶性预测概率的关系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是否应该常规清扫Ⅴ区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病人选择 |
3.1.2 诊断和治疗 |
3.1.3 组织病理学检查 |
3.1.4 随访和复发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一般临床病理特性 |
3.2.2 LLNM的分布 |
3.2.3 侧颈的复发与手术并发症 |
3.2.4 V区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是否应该行碘131治疗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病人选择 |
4.1.2 诊断和治疗 |
4.1.3 临床病理变量 |
4.1.4 随访 |
4.1.5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综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及超声危险因素:meta分析 |
5.1 方法 |
5.1.1 检索策略 |
5.1.2 研究筛选 |
5.1.3 数据提取 |
5.1.4 偏倚风险评估 |
5.1.5 统计分析 |
5.2 结果 |
5.2.1 文献描述 |
5.2.2 年龄 |
5.2.3 性别 |
5.2.4 ETE |
5.2.5 多灶性 |
5.2.6 肿瘤直径 |
5.2.7 CLNM |
5.2.8 HT |
25%甲状腺被膜'>5.2.9 肿瘤接触>25%甲状腺被膜 |
5.2.10 钙化 |
5.2.11 质地 |
5.2.12 回声 |
5.2.13 边界 |
5.2.14 形状 |
5.2.15 肿瘤位置 |
5.2.16 文献质量和偏倚的评价 |
5.2.17 敏感性分析 |
5.2.18 发表偏倚 |
5.3 讨论 |
5.4 优点与局限性 |
5.5 结论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7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7.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2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几种免疫检查点指标与DT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暨131I-SPECT/CT在DTC术后131I辅助治疗后的疗效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1. 绪言 |
2.第一部分正文 |
2.1 第一部分材料和方法 |
2.2 第一部分结果 |
2.3 第一部分讨论 |
2.4 第一部分小结 |
2.5 第一部分图表 |
3.第二部分正文 |
3.1 第二部分材料和方法 |
3.2 第二部分结果 |
3.3 第二部分讨论 |
3.4 第二部分小结 |
3.5 第二部分图表 |
4.研究结论和价值 |
参考文献 |
已接收或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5)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缩略对照 |
第一部分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
1.1 引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病例资料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6)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临床资料 |
1.2 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法 |
2.观测指标及评价标准 |
3.术后随访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手术切除范围及术后肿瘤病理类型 |
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疼痛度评分 |
3.术后并发症 |
4.满意度 |
5.随访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残留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碘131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分化型甲状腺术后甲状腺残留的影响因素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章 分化型甲状腺术后甲状腺残留对碘131疗效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总结 |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就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外科手术切除与重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周围组织的外科处理(附12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肿瘤侵犯范围与治疗方法: |
1.3 预后: |
1.4生存率统计: |
2 讨论 |
2.1 气管侵犯的处理: |
2.2 食管侵犯的处理: |
2.3 喉侵犯的处理: |
2.5 姑息性手术的价值: |
2.6 带瘤生存的意义: |
四、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外科治疗1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侵犯气管、食管、喉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疗[J]. 刘畅,陈志伟,张苏琳,杨成章,熊新高,张小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5)
- [2]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表达、BRAF 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D]. 贾志莺.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诊治体系的研究[D]. 薛帅. 吉林大学, 2020(08)
- [4]几种免疫检查点指标与DT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暨131I-SPECT/CT在DTC术后131I辅助治疗后的疗效预测价值[D]. 陈肖玥.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新辅助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中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D]. 石香玉. 郑州大学, 2020(02)
- [6]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研究[D]. 李云龙.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7]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残留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碘131疗效的影响[D]. 潘丽勤.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个体化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峡部癌19例报道[J]. 潘丽洁,赵菁,康骅.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08)
- [9]颈段气管占位性病变外科手术切除与重建的临床研究[D]. 季炜. 山东大学, 2019(09)
- [10]分化型甲状腺癌侵犯周围组织的外科处理(附126例分析)[J]. 陈十燕,黄宁,陈贤明,王茂鑫,张贤. 福建医药杂志, 2019(01)
标签:甲状腺论文; 淋巴论文; 甲状腺乳头状癌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甲状腺术后并发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