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星,朱云鹏,汪静,王桎仙,曾晓勇[1](2021)在《高血压伴无肾上腺激素生化异常的肾上腺偶发瘤外科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血压伴无肾上腺激素生化异常的肾上腺偶发瘤患者行肾上腺占位切除术后高血压的改善效果及影响术后血压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肾上腺占位切除术的8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男50例,女38例,年龄27~76岁,平均(53.61±10.92)岁;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为2.4 cm;左侧41例,右侧47例。88例患者均具有高血压病史,术前血浆醛固酮、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血浆游离皮质醇、尿儿茶酚胺、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电解质等均正常。随访患者术后1年的血压改善情况以及控制血压的服药量。将术后血压恢复正常或控制血压的服药量减少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术后血压与用药无明显变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血压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88例患者中,术后血压恢复正常或控制血压的服药量减少的患者有70例,术后血压与用药无明显变化的患者有18例,高血压的改善率为79.5%。观察组70例患者术后病理类型分别为:肾上腺皮质腺瘤48例(68.57%),嗜铬细胞瘤12例(17.14%),髓脂肪瘤5例(7.14%),肾上腺结节性增生3例(4.29%),节细胞神经瘤2例(2.86%);对照组18例患者术后病理类型分别为:肾上腺皮质腺瘤17例(94.44%),嗜铬细胞瘤1例(5.56%)。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术前血压、血浆醛固酮、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血浆游离皮质醇、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血浆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偏侧、AS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和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312,95%CI:1.064~1.617,P=0.011)是影响术后血压改善的独立因素。BMI较低者,术后血压改善情况更好。结论:本研究认为,对于高血压伴无肾上腺激素生化异常的肾上腺偶发瘤患者,手术治疗可使一部分患者显着获益,尤其是对于BMI较低(BMI≤25 kg/m2)的患者,手术治疗指征可适当放宽。
李春建,王健明[2](2021)在《肾上腺偶发瘤的诊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肾上腺偶发瘤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虽然多数肾上腺偶发瘤为良性、无功能性肿瘤,但至关重要的是泌尿外科医师如何准确诊断、鉴别偶发瘤的良恶性,以及是否伴有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为下一步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措施。论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肾上腺偶发瘤的诊疗方面作一总结。
张怀伟[3](2021)在《304例肾上腺肿瘤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我院肾上腺肿瘤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为肾上腺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对象和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30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以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的30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6例,占31.8%,女性患者188例,占61.8%,男女比例为1:1.62,患者年龄分布在18~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97±11.54岁,其中41~70岁之间最多。肿瘤位于左侧者157例(51.6%),右侧者127例(41.8%),双侧者20例(6.6%)。304例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共计226例(74.3%),其中皮质腺瘤169例,皮质结节状增生30例,嗜铬细胞瘤15例,肾上腺囊肿6例,髓样脂肪瘤5例,肾上腺脉管瘤1例。四肢乏力共计76例(25.0%),其中皮质腺瘤48例,皮质结节状增生28例。头痛、头晕,共计38例(12.5%),其中嗜铬细胞瘤20例,皮质腺瘤12例,髓样脂肪瘤4例,肾上腺脉管瘤1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心悸共计28例(9.2%),其中嗜铬细胞瘤18例,皮质腺瘤6例,皮质结节状增生4例。向心性肥胖23例(7.6%),其中皮质腺瘤16例,皮质结节状增生7例。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304例患者中,库欣综合征3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86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8例,嗜铬细胞瘤2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4例。余为无功能肾上腺肿瘤,共计16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105例。病理结果显示,皮质腺瘤222例(73.0%),皮质结节状增生35例(11.5%),嗜铬细胞瘤21例(6.9%),髓样脂肪瘤10例(3.3%),肾上腺囊肿9例(3.0%),肾上腺皮质癌2例(0.7%),肾上腺转移瘤2例(0.7%),肾上腺脉管瘤1例(0.3%),肾上腺髓质增生1例(0.3%),肾上腺成熟型囊性畸胎瘤1例(0.3%)。结论1.肾上腺肿瘤患者中男性占比小于女性,平均年龄为51.97±11.54岁,其中41~70岁之间最为多见。2.无功能肾上腺肿瘤占多数,功能性肾上腺肿瘤中,以引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肿瘤最多,其次为库欣综合征,最后为嗜铬细胞瘤。3.在肾上腺肿瘤直径大小方面,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囊肿>髓样脂肪瘤>皮质腺瘤>皮质结节状增生。4.根据术后病理结果,肾上腺皮质腺瘤占绝大多数,左侧多于右侧。
张海航[4](2020)在《肾上腺偶发瘤患者78例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背景:肾上腺偶发瘤(adrenal incidentaloma,AI)是指患者在正常体检或在行肾上腺疾病之外的诊治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无意发现的直径≥1.0cm的肾上腺占位,不包括因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而发现的肾上腺疾病。近年来由于大众体检意识增强,行超声筛查的人群越来越普及,以及CT、MRI薄层扫描的精度日益提高,AI在一般人群筛查中的检出率高达4%~7%。在AI患者中,病理类型最多为良性、无功能性结节,大多起源于肾上腺皮质或者髓质,其中以无功能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最为多见,约占70%,具有内分泌功能的AI约占15%,其中包括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但仍有约10%的AI患者术后病理类型表现为恶性,皮质恶性肿瘤仅有5%可在早期被诊断。因而诊断AI时必须要明确肿瘤的功能以及良恶性。目前对于AI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腹腔镜和开放手术,由于绝大多数AI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的症状,对于此类患者的诊疗方案需要进一步结合影像检查、内分泌检查、临床表现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指南表明哪些患者适合手术,哪些患者建议观察随访。目的:随着影像技术提高和人群体检意识增强,更多既往难以发现的AI患者被检出,因此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收治A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病理结果分析不同类型AI的影像学特征、内分泌检查以及腹腔镜或开放治疗A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AI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1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并手术治疗AI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内分泌检查结果、肿瘤直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和术后病理结果。分别比较行超声、CT和MRI检查的AI患者,对这三种影像学检查的定位诊断效率行卡方检验,并将三种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其各自的诊断符合率。进一步探讨不同AI类型在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下CT值的特点。将AI患者分为有功能和无功能两组,对其直径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醛固酮腺瘤、皮质醇腺瘤及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内分泌检查结果,探讨其在AI定性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8人,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包括肾上腺皮质腺瘤56例、皮质结节增生5例、囊肿4例、良性嗜铬细胞瘤、髓性脂肪瘤各2例,转移癌、肾上腺皮质腺癌、肉瘤样癌、恶性嗜铬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脂肪瘤、血管瘤、淋巴管瘤和大结节增生各1例。其中行超声检查75人,MRI检查26人,所有人均行CT检查,其定位诊断的有效率分别为78.67%、100%、100%,超声分别与CT、MRI相比较,定位诊断效率有明显差异(P<0.0167),CT与MR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方面,超声、CT、MRI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符合率分别为74%、88.9%、84.6%,CT和MRI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优于超声。CT平扫+增强扫描CT值分析:嗜铬细胞瘤动、静脉期CT平均值高于其他类型AI,醛固酮腺瘤平扫的CT平均值低于其他类型A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皮质醇腺瘤动、静脉期CT值明显高于醛固酮腺瘤,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ROC曲线分析,以平扫、动脉、静脉期CT值分别为15Hu、45Hu、62Hu为阈值鉴别二者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曲线下面积为1。对于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和脂肪瘤,CT往往可以在术前明确诊断。本研究中功能性AI 19例,平均直径为2.68±1.32cm,无功能AI 59例,平均直径为3.35±1.15cm,两组患者肿瘤直径未见明显差异(P>0.05)。将纳入的AI人群分为前4年和后4年两组,前4年组检出AI的平均直径为3.55±0.89cm,后4年组检出AI的平均直径为3.09±1.01cm,检出直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螺旋CT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肿瘤特征,肾上腺腺瘤在动、静脉期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且皮质醇腺瘤的强化程度高于醛固酮腺瘤;嗜铬细胞瘤的动、静脉CT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AI。2、功能性AI的肾上腺内分泌检查结果也可正常,需进一步结合肿瘤形态、密度、CT值特征鉴别诊断。3、由于影像技术提高和人群体检意识增强,AI的平均检出直径较既往有减小趋势;功能性AI和无功能AI不能通过直径差异有效鉴别。
张诗婷,高洪伟,洪天配[5](2018)在《双侧肾上腺占位的诊治进展》文中认为肾上腺占位患病率约4%,其中约15%为双侧肾上腺占位[1]。既往单侧肾上腺占位的研究报道较多,近10年来,双侧肾上腺占位越来越受到关注,有关发病机制、合并的激素分泌异常和代谢异常表现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发现,在治疗方法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普及,肾上腺占位的手术指征有越来越宽松的趋势,但双侧肾上腺占位在选择手术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手术的获益和风险,合理选择。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双侧肾
曹圣轩,沈周俊[6](2017)在《CT在肾上腺偶发瘤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肾上腺偶发瘤可通过影像学方法检出,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其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CT在肾上腺偶发瘤治疗指征的判断和检出后的随访中也是重要的影像学方法。肾上腺偶发瘤在CT图像上的重要特征有:肿块直径,CT值,对比剂的增强与廓清特性等。本文将通过描述贯穿于肾上腺偶发瘤诊断、治疗、随访中的CT技术及新进展,讨论肾上腺偶发瘤CT图像特征在临床中的应用。
魏文[7](2016)在《84例肾上腺偶发瘤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肾上腺偶发瘤(AI)是指在健康查体或者与肾上腺无关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的肾上腺肿瘤,近年来由于健康查体的普遍开展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改进,肾上腺偶发瘤的检出率明显增多。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三方面,对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的AI,其临床诊治标准一直是个争论,也是一个难点。目的:总结肾上腺偶发瘤具体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分析肾上腺内分泌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在AI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了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腺瘤切除术在治疗A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提高对于AI诊断及治疗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016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因肾上腺偶发瘤行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50例。依据术后确切病理的良恶性,将全部患者分为两个组,分别为恶性AI组与良性AI组,利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统计学方法对这两组的肿瘤直径大小进行差异性检验。探讨AI直径的大小与肿瘤良恶性之间的关系。为了区分影像学检查在AI诊断中的效率,分别对行B超、CT、MRI检查的AI患者,其定位诊断的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并且比较了影像学检查对AI具体病理类型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进一步明确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同时分析了肾上腺内分泌检查在AI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共84例AI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分为良性AI(包括腺瘤、囊肿、皮质结节样增生、大结节增生、髓性脂肪瘤、脂肪瘤、节细胞神经瘤、淋巴管瘤等)和恶性AI(包括转移癌、皮质腺癌、肉瘤样癌、嗜铬细胞瘤等),良性AI例数78例,肿瘤直径为3.38±0.94cm,恶性AI共6例,肿瘤直径为5.34±1.54,P值为0.005(明显小于0.05)。B超检查共82例,其中术前定位诊断患者66例,诊断有效率80.48%,CT、MRI检查患者分别84例、30例,其定位诊断有效率均为100%。B超与CT定位诊断AI的有效率比较,P值为0.018(<0.05);CT与MRI比较的P值为0.561(>0.05);B超与MRI比较P值为0.035(<0.05)。B超、CT与MRI对肾上腺皮质腺瘤的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3%、89.4%、88.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T检查对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性脂肪瘤、肾上腺脂肪瘤的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表明CT可以对这3种病理进行术前确诊。结论:1、AI的良恶性与肿瘤直径存在相关性,恶性AI的肿瘤直径通常大于5cm。2、B超与CT、MRI检查对AI的定位诊断存在明显差异,后者的定位诊断率明显高于前者,CT与MRI在术前对AI定位诊断上无明显差异。3、CT检查可对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性脂肪瘤、肾上腺脂肪瘤进行术前确诊。4、肾上腺偶发瘤以无功能腺瘤最为多见,对于有功能性肾上腺偶发瘤中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质醇增多症,极少见为功能静止型性嗜铬细胞瘤。5、对于具有肾上腺内分泌功能的AI、无肾上腺功能的AI但直径>3cm或考虑恶性肾上腺肿瘤的AI应行手术治疗,无肾上腺功能AI同时直径≤3cm,需要结合患者年龄、病史、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考虑是否行手术治疗。6、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为AI治疗的首选方式。
傅全胜,苏泽轩,卓育敏[8](2015)在《肾上腺偶发瘤临床诊治策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肾上腺偶发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病例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6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经后腹腔镜97例,其中中转改开放手术5例;经腹腹腔镜69例,无中转开放。切除的肿瘤直径平均(5.3±2.9)cm(1.58.7 cm)。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肾上腺偶发瘤160例(96.4%),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瘤114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3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1例,亚临床库兴综合征12例,嗜铬细胞瘤14例,肾上腺囊肿6例。恶性肿瘤6例(3.6%),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癌4例。结论 CT或MRI结合内分泌功能检测对鉴别肾上腺偶发瘤良恶性以及评估其功能状态具有较高价值。直径<4 cm的良性或无功能性肿瘤可随访观察。功能性肿瘤、直径≥4 cm可疑恶性肿瘤和随访过程中肿瘤增大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程洲平,林绮平,林伟光,袁丹,黄俊[9](2014)在《经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偶发瘤93例回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肾上腺偶发瘤术后的病理结果与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为术前判断肿瘤良恶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93例肾上腺偶发瘤患者,术前患者均进行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肿瘤病理性质进行回顾分析,并与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提示皮脂腺癌肿瘤内部回声均不均匀,转移癌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13例(92.86%),良性肿瘤大部分回声均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类型肿瘤内部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示肿瘤密度均匀、边界规整、形态规则,则肿瘤为良性的可能性大,良恶性肿瘤在这三方面具有差异性(P<0.05);良性肿瘤CT值在-79.2610.27 HU,恶性肿瘤CT值在9.7775.16 HU,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醇升高提示肾上腺皮脂腺瘤,醛固酮、皮质醇、儿茶酚胺均升高提示嗜铬细胞瘤,皮脂腺癌患者均出现血钾降低,转移癌患者实验室检查无内分泌检查异常;肿瘤直径<3 cm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13.21%,肿瘤直径为36 cm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26.67%,肿瘤直径>6 cm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40%,肿瘤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具有相关性。结论超声、CT检查结果可以反映患者术前肿瘤的性质,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肿瘤大小,可准确对患者肿瘤的良恶性进行评定。
贺凯,王耀东,袁光亚,何苑熙[10](2014)在《86例肾上腺偶发瘤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高肾上腺偶发瘤(A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健康体检或肾上腺疾病以外原因就诊发现的86例肾上腺偶发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86例AI患者中84例(97.7%)接受手术治疗,后腹腔镜手术55例(64.0%),其中4例中转开放手术,有内分泌功能肿瘤37例(43.0%),术后病检确诊皮质腺瘤40例,嗜铬细胞瘤24例,髓性脂肪瘤8例,囊肿5例,皮质腺癌2例,肾上腺皮质结节样增生2例,转移性肿瘤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81例良性肿瘤随访16年未见复发,3例转移性肿瘤均在2年内死于原发肿瘤,2例皮质腺癌中1例术后11个月死于广泛转移,1例随访2年3个月仍存活。结论影像学检查结合内分泌检测有助于AI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明确诊断的<3cm的肾上腺囊肿、血肿及髓性脂肪瘤可随访观察除外,其余AI均应积极手术,腹腔镜手术是AI的首选术式。
二、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伴无肾上腺激素生化异常的肾上腺偶发瘤外科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疗效 |
2.2 影响术后血压改善的预后因素分析 |
2.3 病理类型特点 |
3 讨论 |
(2)肾上腺偶发瘤的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2 临床表现 |
3 诊断 |
3.1 AI的定位诊断 |
3.1.1 超声 |
3.1.2 CT |
3.1.3 MRI |
3.2 AI的定性诊断 |
3.2.1 皮质醇增多症内分泌检查 |
3.2.2 嗜铬细胞瘤的内分泌检查 |
3.2.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内分泌检查 |
3.2.4 雄激素浓度的测定 |
3.3 细针穿刺活检 |
4 AI的手术治疗 |
5 随访 |
(3)304例肾上腺肿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适应症 |
2.2 禁忌症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入路 |
2.4.1 腹腔入路 |
2.4.2 腹膜后入路 |
2.5 手术疗效 |
2.6 手术时间 |
2.7 手术并发症 |
2.8 手术费用 |
2.9 结语 |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临床资料 |
3.2.1 临床表现 |
3.2.2 术前检查 |
3.3 统计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表现 |
4.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4.4 影像学检查结果 |
4.5 病理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嗜铬细胞瘤 |
5.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5.3 皮质醇增多症 |
5.4 肾上腺偶发瘤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肾上腺偶发瘤患者78例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临床症状和体征 |
1.5 肾上腺内分泌检查 |
1.6 影像学检查 |
1.7 围术期准备 |
1.8 手术方式 |
1.9 术后随访 |
1.10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和病理结果 |
2.2 AI检出原因 |
2.3 影像学检查 |
2.3.1 影像学对AI的定位诊断 |
2.3.2 影像学对AI的定性诊断 |
2.3.3 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CT值比较 |
2.4 内分泌检查 |
2.4.1 AI的内分泌功能分类 |
2.4.2 AI内分功能比较 |
2.5 手术治疗 |
2.6 AI的不同分类与直径的关系 |
3 讨论 |
3.1 肾上腺偶发瘤的流行病学 |
3.2 AI的病理类型 |
3.3 AI的内分泌功能 |
3.4 AI的影像学检查 |
3.5 AI的外科治疗 |
3.6 AI分类与直径的关系 |
3.7 本研究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上腺偶发瘤的诊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等情况 |
(5)双侧肾上腺占位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侧肾上腺占位的病因 |
2 双侧肾上腺皮质腺瘤或肾上腺增生的发病机制 |
3 双侧肾上腺占位的内分泌功能评估 |
4 双侧肾上腺占位患者合并的代谢异常 |
5 双侧肾上腺占位的治疗 |
5.1 无功能双侧占位的治疗 |
5.2 合并临床或亚临床Cushing综合征的双侧占位的治疗 |
5.3 双侧嗜铬细胞瘤的治疗 |
5.4 其他双侧占位的治疗 |
6 小结 |
(6)CT在肾上腺偶发瘤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2 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诊断要点及常见影像学方法 |
3 CT在肾上腺偶发瘤诊断中的应用 |
3.1 CT平扫及CT值直方图分析 |
3.2 增强CT及CT灌注成像 |
3.3 双能CT |
3.4 CT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 |
4 肾上腺偶发瘤的治疗指征 |
5 肾上腺偶发瘤的随访 |
6 总结 |
(7)84例肾上腺偶发瘤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肾上腺内分泌检查 |
1.4 影像学检查 |
1.5 术前准备 |
1.6 治疗方法 |
1.7 术后随访 |
1.8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就诊原因 |
2.3 内分泌功能情况 |
2.4 影像学情况 |
2.5 治疗方法 |
2.6 病理情况 |
2.7 AI良恶性与肿瘤直径的关系 |
3 讨论 |
3.1 AI的流行病学情况 |
3.2 AI的病因及病理类型 |
3.3 AI的肾上腺内分泌功能 |
3.4 影像学检查在AI诊断中的作用 |
3.5 AI的外科治疗 |
3.6 AI良恶性与肿瘤直径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临床诊治肾上腺偶发瘤与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肾上腺偶发瘤临床诊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1.3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影像学结果 |
2.2实验室检验查粥样 |
2.3手术情况 |
2.4病理结果 |
2.5随访情况 |
3 讨论 |
(9)经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偶发瘤93例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1. 肾上腺偶发瘤的超声表现 (表1) : |
2. 肾上腺偶发瘤的CT表现 (表2) : |
3. 肾上腺偶发瘤内分泌功能分析 (表3) : |
4. 肿瘤大小与肿瘤良恶性相关性分析 (表4) : |
三、讨论 |
(10)86例肾上腺偶发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治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血压伴无肾上腺激素生化异常的肾上腺偶发瘤外科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 李星,朱云鹏,汪静,王桎仙,曾晓勇.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21(07)
- [2]肾上腺偶发瘤的诊疗进展[J]. 李春建,王健明.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02)
- [3]304例肾上腺肿瘤临床分析[D]. 张怀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4]肾上腺偶发瘤患者78例临床诊治回顾性分析[D]. 张海航. 河南大学, 2020(02)
- [5]双侧肾上腺占位的诊治进展[J]. 张诗婷,高洪伟,洪天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04)
- [6]CT在肾上腺偶发瘤诊断中的应用[J]. 曹圣轩,沈周俊.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7(03)
- [7]84例肾上腺偶发瘤临床诊治分析[D]. 魏文.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8]肾上腺偶发瘤临床诊治策略[J]. 傅全胜,苏泽轩,卓育敏.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1)
- [9]经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偶发瘤93例回顾分析[J]. 程洲平,林绮平,林伟光,袁丹,黄俊.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24)
- [10]86例肾上腺偶发瘤临床分析[J]. 贺凯,王耀东,袁光亚,何苑熙. 四川医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