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人防专业队工程布局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芳[1](2021)在《人防工程选址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防工程位置的选择往往会影响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人防工程的选址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人防工程战时使用的不同功能出发,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及配套工程的选址原则和各自要点。在配套工程方面,本文主要分析人防物资库、疏散干道、警报站、区域电站和区域供水站等。
金锋淑,李岩,孔庆熔[2](2021)在《韧性城市建设背景下疫情防控规划编制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2020年新春,以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多方位分析疫情给城市、国家、国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深刻反思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响应方面的短板和韧性城市建设中的空缺;提出编制疫情防控规划的必要性、重点和难点;提出建立国家-省(城市群)-市县-乡(社区)四个层级的疫情防控体系,为完善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探索探索;并建议尽快编制相关导则来指导和落实疫情防控规划。
邓大鹏[3](2021)在《浅谈近海城市地下人防工程空间规划与利用——以山东省某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人防工程在地下空间开发中面临的问题,落实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以山东某近海城市为例,明确了近海城市面临的艰巨人防重担,提出了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建设综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应从规划和建设角度兼顾人防工程的要求与引导对近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针对重要性不同的地下结构设置不同的人防功能要求,分区域规划,融合社会、经济和战备需求,实现多规合一的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开发建设。
舒瑞瑶[4](2021)在《韧性城市视角下的小城镇地下空间优化研究 ——以绩溪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波[5](2021)在《城市地下空间火灾风险及应对措施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利用,其火灾危险性也随之加大。本文从分析哈尔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及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地下空间火灾事故特点和存在风险,提出应对措施,为有效化解城市地下空间火灾风险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提供建设性意见。
王玉珏[6](2021)在《ST人防工程与周边地下空间协同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速,人员对于土地资源及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的空间发展与土地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这样的严峻形势加快了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步伐。我国的地下空间开发逐步从以战备需要为主体的单一人防工程开发向地下运输、地下商贸、地下市政、地下公共行政、地下仓储等多元化开发方式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应该抓住机遇,在满足城市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社会功能,发挥地下空间的综合效益,以实现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的协同开发。目前,地下空间开发的多元化,使得其设防问题愈发复杂。本文以ST项目中人防工程与周边地下空间建设中的实际情况为例,就其协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法规制度不健全、多头管理难协调、思想认知不深刻、技术创新不积极、平战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借鉴先进工程建设经验,提出相关应对措施及策略,同时在政策保障、人才培养、国防宣传等层面提出作者的观点,希望能对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城市的地下空间在扩大平时功能利用需求的同时,能增强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交融,提升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整体综合效益,共同推动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科学利用。
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7](2021)在《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印发《结合建设项目配建人防工程战时功能设置规则(试行)》的通知》文中指出京人防发[2020]107号各区人防办、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管理委员会,各相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北京人民防空建设规划(2018年—2035年)》,进一步明确结合建设项目配建人防工程战时功能设置要求,结合审批工作实际,市人防办对2017年1月1日施行的《结合建设项目配建人防工程战时功能设置规则(试行)》(京民防发[2016]83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结合建设项目配建人防工程战时功能设置规则(试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耿博壕[8](2021)在《“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遭受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区域,面对各种灾害风险挑战,如何保障城市安全以及提升城市韧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人防规划是人民防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将空袭打击作为灾害对象进行早期预判和谋划准备的一种规划工作,也是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人防规划一直面临着规划不成体系、管理手段不健全、实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人防规划工作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人防规划的所具备的韧性特征,识别影响人防规划体系的因素,运用韧性城市理论指导开展本研究。本论文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规划为例,探索建立省—州—县三级人防规划体系,并分别明确各级人防规划重点及主要框架内容。针对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城市建设等要求提出制度创新的方向,促进提升人防建设的实施效果。形成一个对上统筹战略引领,对下管控落实有效的人防规划体系。将促进解决当前人防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提升城市防护能力和综合韧性提供借鉴。
王贤贤[9](2020)在《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人防作为国防的一部分,也日趋重要。人防工程是战时防灾避难的重要场所,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在平时更注重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建设中多考虑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相结合。近十年,丰县有很多人防工程投入使用,同时还有大量的人防工程正在建设中,在平时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制约着丰县人防的发展。本文以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为例开展研究,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人防工程产品属性。通过对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的现状及一些案例进行分析,与徐州市及其他县人防工程管理做对比,认真研究原因,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缺少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法制建设滞后,执法力量单薄,维护管理不到位。另外全国人防普遍存在结建人防工程产权不明确、平战转换经验不足等问题。本文认为解决政府管理问题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完善人防工程体制机制建设,明确人防工程所有权,强化部门联合执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人防工程建设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强人防工程维护管理、质量监督及平战转换工作。该论文有图6个,表5个,参考文献69篇。
王乙帆[10](2020)在《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规划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综合防护能力是重要的城市功能之一,而人防工程作为城市的应危、应急保障设施是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的重要支撑,其根本职能是保护城市及人民的安全。当前阶段人防工程的传统规划布局过于依靠规划人员经验,缺乏科学的、量化的数据指标辅助决策,致使在布局上暴露出种种问题。科学合理的人防工程的规划与布局要求能同时兼具人防工程的安全性能和经济性能,就目前而言还尚缺更佳完善、系统的规划布局方法。人防工程的规划布局研究已经成为新时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A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城市空袭灾难风险评估和工程选址合理性分析,对A市中心城区的人防工程布局进行优化,以期为其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为城市人防工程规划布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根据A市中心城区的区域概况和人防工程建设现状,本文运用层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集合覆盖模型和最大覆盖模型两个数学模型,利用GIS平台来研究人防工程的规划布局及其优化问题。从不同思考角度出发,根据人防工程的不同类型,提出了两种优化空间布局的思路和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为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的规划布局提供了更科学合理的方案。论文的主要认识和研究成果如下:(1)A市中心城区现有人防工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科学的人防工程规划来指导。结合研究区域概况,从现有人防工程的规模、具体利用方式、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出了现阶段人防工程建设存在人防工程规模小、功能单一、种类不齐全以及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2)当前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的规划布局有待优化。本文对A市中心城区既有的人防工程规划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选择了以人口防护和重要目标防护为主的医疗救护工程、规模化人员掩蔽工程、抢险抢修专业队工程和消防专业队工程为分析对象,根据分析结果指出了各类型人防工程在规划布局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行优化。(3)基于空袭灾难风险等级分区对A市中心城区的医疗救护工程、抢险抢修专业队工程和消防专业队工程进行了布局优化,得到了其布局的最优解。本文建立了空袭灾难风险等级评估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对A市中心城区各个子区域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通过聚类分析把各子区域划分为一级防护区、二级防护区和一般防护区并据此进行优化。优化后的人防工程布局满足最大程度服务一级、二级防护区的要求,与传统规划相比较使各类型人防工程的布局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都能实现效益最大化。(4)基于工程选址合理性分析对A市中心城区的规模化人员掩蔽工程布局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更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案。通过分析确定了影响规模化人防工程合理选址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密度、行政商业中心位置区域、城市绿地和广场用地分布、交通条件。将以上这些要素的空间信息通过GIS平台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求出了最合理的选址区域,结合A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得到了最优的布局结果。
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人防专业队工程布局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人防专业队工程布局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人防工程选址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人防工程的选址原则 |
1.1 选择有利的地形和地貌 |
1.2 选择交通便利,方便引接水源、电源的位置 |
1.3 医疗救护工程结合城市具体情况建设 |
1.4 防空专业队工程应按保障的目标和区域选址 |
1.5 人员掩蔽工程应根据城市人口选址 |
1.6 依据生产服务及报警检测等合理选址 |
1.7 严格控制与危险目标之间的距离 |
1.8 与主干道保持连通 |
2 各类常见人防工程的选址要点 |
2.1 医疗救护工程 |
2.2 防空专业队工程 |
2.3 人员掩蔽工程 |
2.4 配套工程 |
3 平战结合城市地下建筑的选址要点 |
3.1 地下公共建筑 |
3.2 地铁 |
3.3 地下停车设施 |
3.4 地下管线综合管廊 |
4 工程选址的常见问题 |
4.1 某人员掩蔽工程贴临甲、乙类易燃车间建设 |
4.2 某人员掩蔽工程选址在市区内公园的山体内 |
5 结语 |
(2)韧性城市建设背景下疫情防控规划编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背景 |
2疫情防控规划的提出 |
2.1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协同性 |
2.2城市规划需要充分响应公共卫生需求 |
3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
3.2韧性城市建设中疫情防控前瞻规划的缺失 |
4疫情防控规划编制难点与重点 |
4.1疫情防控规划难点 |
4.1.1城市疫情隐患风险评估 |
(1)评估内容 |
(2)应用模型探索 |
4.1.2病原追踪系统 |
4.1.3隔离单元规模估算 |
4.2疫情防控规划重点 |
4.2.1防控标准的制定 |
4.2.2疫情防控体系的建立 |
(1)疫情防控体系 |
1)区域疫情防控体系 |
2)防控工程设施体系 |
(1)公共卫生 |
(2)医疗设施 |
(3)物资储备 |
4.2.3疫情防控用地布局 |
5疫情防控规划初步内容 |
5.1总则 |
5.2疫情类型 |
(1)传染病疫情类型 |
(2)疫情影响力分类 |
5.3疫情防控标准 |
5.4疫情防控体系 |
5.4.1疫情隐患区 |
5.4.2疫情防控体系 |
(1)国家层面 |
(2)省级-城市群层面 |
(3)市县层面 |
(4)乡-社区层面 |
5.5疫情防控措施 |
5.5.1工程措施 |
(1)选址要求 |
(2)防控医疗设施 |
(1)传染病专门医院 |
(2)应急医院 |
(3)防控物资储备库 |
5.5.3非工程措施 |
(1)大数据应用系统 |
(3)疫情举报、监管系统 |
5.6生命线工程 |
5.7灾后恢复 |
5.8规划实施措施 |
5.8.1组织编制 |
5.8.2规范编制 |
5.8.3明确责任 |
5.8.4严格实施 |
5.8.5多方协调 |
6结论 |
(3)浅谈近海城市地下人防工程空间规划与利用——以山东省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工程概况 |
2 地下空间规划与人防要求 |
3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且兼顾人防引导 |
(1)地下公共服务设施: |
(2)地下交通系统: |
(3)地下市政设施: |
(4)地下生命线系统: |
4 普通地下空间兼顾人防要求 |
5 结论与建议 |
(5)城市地下空间火灾风险及应对措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哈尔滨地下空间发展概况 |
二、地下空间火灾事故的主要特点 |
(一)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火灾防控难度大。 |
(二)商场商品种类繁多,火灾荷载密度大。 |
(三)人员聚集疏散困难,易造成群死群伤。 |
(四)各种致灾因素叠加,火灾扑救难度大。 |
三、抵御火灾风险现状分析 |
(一)城市消防站建设缓慢滞后、历史欠账多。 |
(二)消防水源建设缺少规划、发展不均衡。 |
(三)个别消防站设施老旧、布局不合理。 |
(四)消防器材装备配备不足、效能有短板。 |
四、应对措施的几点思考 |
(一)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共御火灾风险。 |
(二)科学规划消防基础设施,提高防控水平。 |
(三)积极推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强化技术支撑。 |
(四)扎实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实现互联互通。 |
(五)充分发挥高精尖装备效能,优化装备结构。 |
(六)切实加强地下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处置高效。 |
(6)ST人防工程与周边地下空间协同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解析 |
2.1 人防工程 |
2.1.1 人防工程的定义 |
2.1.2 人防工程的分类 |
2.1.3 人防工程建设历程 |
2.2 地下空间 |
2.2.1 地下空间的定义 |
2.2.2 地下空间的分类 |
2.2.3 地下空间建设情况 |
2.2.4 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的关系 |
3 ST人防工程与周边地下空间协同开发现状 |
3.1 基本情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设计理念和特点 |
3.1.3 设防原则 |
3.2 建设现状 |
3.2.1 地下空间建设布局 |
3.2.2 人防工程建设规模与功能 |
3.2.3 协同开发现状 |
4 协同开发制约因素分析 |
4.1 制约因素识别 |
4.1.1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制约因素初始识别 |
4.1.2 基于专家访谈法的制约因素修正 |
4.1.3 制约因素的最终清单 |
4.2 制约因素分析 |
4.2.1 认识层面 |
4.2.2 法规层面 |
4.2.3 管理层面 |
4.2.4 技术层面 |
4.3 本章小结 |
5 推进人防工程与周边地下空间协同开发的策略及建议 |
5.1 推进ST人防工程与周边地下空间协同开发的策略 |
5.1.1 平衡各开发主体利益 |
5.1.2 建立协同建设机制 |
5.1.3 增强平战结合深度 |
5.1.4 加强沟通协作 |
5.1.5 加大科研合作 |
5.2 促进城市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5.2.1 完善法律法规 |
5.2.2 优化体制机制 |
5.2.3 加强人防宣传 |
5.2.4 加大人才培养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灾害风险挑战 |
1.1.2 韧性城市建设成为趋势 |
1.1.3 韧性城市对人防规划体系的影响 |
1.2 概念界定 |
1.2.1 韧性理论的主要思想 |
1.2.2 韧性城市的概念 |
1.2.3 人防规划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选择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探索人防规划融入韧性城市研究 |
1.4.2 完善现行人防规划体系 |
1.4.3 促进健全人防建设管理制度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韧性城市的研究动态 |
1.5.2 人防规划体系的研究动态 |
1.5.3 以上研究综述对本研究的启示 |
1.6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韧性城市与人防规划的关系 |
2.1 现行人防规划体系的瓶颈 |
2.1.1 与各系统融合度不够 |
2.1.2 人防规划体系内部缺乏统筹 |
2.1.3 人防工程设施建设成效不显 |
2.1.4 人防管理制度落后 |
2.1.5 群众参与的忽视 |
2.2 韧性城市理念与人防规划体系的融合 |
2.2.1 人防规划中的社会韧性构建 |
2.2.2 人防规划中的工程韧性构建 |
2.2.3 人防规划中制度韧性构建 |
2.3 以韧性城市理论指导人防规划建设 |
2.3.1 稳健性 |
2.3.2 恢复性 |
2.3.3 适应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防规划体系的影响因素 |
3.1 战略防护背景 |
3.1.1 战略定位和规划要求 |
3.1.2 重要经济目标情况 |
3.2 城镇发展格局 |
3.2.1 城镇体系结构 |
3.2.2 地理区位及交通概况 |
3.2.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3.3 人防发展基础 |
3.3.1 现状人防工程及防护效能分析 |
3.3.2 城市人防适建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三级五类人防规划体系 |
4.1 省级人防综合防护体系规划 |
4.1.1 确定全省人防发展战略 |
4.1.2 划定省域整体防护格局 |
4.1.3 划分全省防护等级 |
4.1.4 确定省级及以上重要经济目标及协同防护 |
4.1.5 人防规划省级五类体系 |
4.1.6 制定各州(市)人防发展指引 |
4.1.7 制定省级保障措施 |
4.2 州(市)级人防防护体系规划 |
4.2.1 确定全州人防发展战略 |
4.2.2 划定州域整体防护格局 |
4.2.3 确定州市级及以上重要防护目标及防护方案 |
4.2.4 划分州域防护等级 |
4.2.5 州域协同防护 |
4.2.6 人防规划州级五类体系 |
4.2.7 制定各县市人防发展指引 |
4.3 县(市)级人防建设规划 |
4.3.1 划定城市整体防护格局 |
4.3.2 禄丰市五类人防体系规划 |
4.3.3 制定保障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人防规划 |
5.1 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融合 |
5.2 与城市应急防灾融合 |
5.2.1 与城市应急管理融合 |
5.2.2 人防设施平时利用引导 |
5.2.3 人防平时宣传教育 |
5.3 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融合 |
5.3.1 人防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的关系 |
5.3.2 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 |
5.4 与城市平时建设相融合 |
5.4.1 人防建设与山地特色相结合 |
5.4.2 人防建设与城市发展阶段相融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引入韧性城市理念 |
6.2 构建三级五类人防规划体系 |
6.3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
6.4 完善人防管控制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表格索引 |
(9)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难点 |
2 人防工程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人防工程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现状 |
3.2 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存在问题 |
4 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人防工程监督执法问题原因分析 |
4.2 人防工程布局问题原因分析 |
4.3 人防工程使用问题原因分析 |
5 国内外人防工程管理经验 |
5.1 国外人防工程管理经验 |
5.2 国内人防工程管理经验 |
6 完善人防工程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人防工程管理机制 |
6.2 强化人防法制化建设 |
6.3 人防工程建设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
6.4 强化政府人防工程质量监督方面的作用 |
6.5 加强人防工程平战转换工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规划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带来人防工程建设发展的新机遇 |
1.1.2 人防工程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
1.1.3 A市人防工程建设急需科学规划布局的指导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技术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3 国内外建设实践方面的进展 |
1.3.4 文献综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技术介绍 |
2.1 相关基本概念 |
2.1.1 地下空间 |
2.1.2 人防工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设施区位理论 |
2.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相关数学方法和模型及技术工具介绍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聚类分析法 |
2.3.3 集合覆盖模型 |
2.3.4 最大覆盖模型 |
2.3.5 GIS平台 |
2.4 相关法律法规 |
第3章 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现状分析 |
3.1 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自然及资源条件 |
3.1.3 社会经济条件 |
3.2 中心城区概况 |
3.2.1 中心城区边界和人口规模 |
3.2.2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
3.2.3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
3.3 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建设现状 |
3.3.1 现状人防工程规模和利用情况 |
3.3.2 现状人防工程空间分布 |
3.4 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规划布局分析 |
4.1 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规划背景分析 |
4.1.1 城市人防发展的新机遇 |
4.1.2 城市战略地位 |
4.1.3 城市空袭毁伤预测 |
4.1.4 城市战时疏散、留城比例 |
4.2 A市中心城区总体防护体系 |
4.2.1 防护结构 |
4.2.2 防空区划分 |
4.2.3 防护措施 |
4.3 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规划布局分析 |
4.3.1 人防工程总体规划布局 |
4.3.2 医疗救护工程规划布局 |
4.3.3 规模化人员掩蔽工程规划布局 |
4.3.4 防空专业队工程规划布局 |
4.4 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规化布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5章 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布局优化 |
5.1 人防工程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
5.2 基于城市空袭灾难风险等级分区的人防工程布局优化 |
5.2.1 城市空袭灾难风险评估技术 |
5.2.2 建立空袭灾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5.2.3 数据收集与标准化处理 |
5.2.4 各子区域空袭灾难风险等级划分 |
5.2.5 基于城市空袭灾难风险等级分区人防工程布局优化 |
5.3 基于工程选址合理性分析的人防工程布局优化 |
5.3.1 确定规模化人员掩蔽工程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
5.3.2 基于工程选址合理性分析的规模化人员掩蔽工程优化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A市中心城区空袭灾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AHP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 B A市中心城区空袭灾难风险评估体系中的数据标准化处理一览表 |
四、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人防专业队工程布局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防工程选址的分析与研究[J]. 王芳芳. 房地产世界, 2021(19)
- [2]韧性城市建设背景下疫情防控规划编制初步探讨[A]. 金锋淑,李岩,孔庆熔.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 2021
- [3]浅谈近海城市地下人防工程空间规划与利用——以山东省某县为例[J]. 邓大鹏.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1(09)
- [4]韧性城市视角下的小城镇地下空间优化研究 ——以绩溪县为例[D]. 舒瑞瑶.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5]城市地下空间火灾风险及应对措施探析[J]. 赵波. 今日消防, 2021(05)
- [6]ST人防工程与周边地下空间协同开发研究[D]. 王玉珏.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7]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印发《结合建设项目配建人防工程战时功能设置规则(试行)》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8]“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耿博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丰县人防工程政府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贤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10]A市中心城区人防工程规划布局优化研究[D]. 王乙帆.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