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位置气管插管的协调

特殊位置气管插管的协调

一、特殊体位气管插管的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游意莹,王艳玲,谢汉镔[1](2021)在《重度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纤支镜引导下清醒气管插管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者发生脊柱强直和畸形,属于困难气道的高危情况。该类患者术前应充分评估和准备,选择最佳麻醉方案,减少并发症发生。该文报道1例47岁男性腰椎、胸椎、颈椎强直,双髋关节、双膝关节强直呈"S"型固定体位的重度AS患者,因椎管内肿物拟于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治疗,使用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的成功案例。该例提示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不仅对呼吸功能影响轻微,而且能够提高患者接受操作期间的舒适度和配合度,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提供满意的条件。

连秀华[2](2021)在《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中传统吸气体位存在的问题,设计一款助于实现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适宜体位的改良体位枕。2.评价改良吸气体位在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某三级综合性医院行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的3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传统吸气体位存在的问题。设计并研制一款改良体位枕,其特征是可调节高度颈枕+带人字形凹槽肩枕,通过可调节高度颈枕的设计,不同体型的患者通过调节颈枕高度实现外耳道-胸骨切迹线水平确定患者头部高度取得改良吸气体位。通过带人字形凹槽肩枕的设计,方便出现咯血的患者患侧卧位时手臂的摆放,提高患侧卧位的固定度和体位舒适度,提高检查的安全性。2.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方法,通过便利抽样,将某三级综合性医院支气管镜室择期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124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42例,年龄19~86岁,BMI13.84~31.24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2例。实验组采用改良体位枕同时应用外耳道-胸骨切线水平对齐方法获得改良吸气体位。对照组根据不同体型选用不同型号的一般支气管镜体位枕获得的传统吸气体位。记录患者对体位舒适度评分;记录患者入检查室5分钟后的基础值(TO),检查开始支气管镜进入声门前(T1),进入声门后隆突前(T2),诊疗开始后5分钟(T3),检查结束时(Te)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记录镜子进鼻腔开始时间和检查结束拔出镜子时的时间;记录声门暴露情况、一次性插镜成功情况;记录低氧血症、鼻咽喉痛、喉、支气管镜痉挛、鼻粘膜出血和咯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内镜操作医生、巡回护士、操作护士对改良体位的满意度评价。结果:1.纳入分析的306例研究对象一次性插镜成功率为76.8%,低于以往研究报道的89.7%。2.研制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2120326547.6),并适用于设置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的改良吸气体位。3.参加实验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BMI、吸烟史、Ramsay评分、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一次性插镜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体位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查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镜室医护人员对两种体位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吸气体位在仰卧位镇静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效果欠佳,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良。2.改良的支气管镜体位枕能实现外耳道-胸骨切迹线水平定位的改良吸气体位,符合操作要求,安全、方便、有效。3.改良吸气体位提高了仰卧位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了检查的安全性;改良体位枕能有效提高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侧卧位固定,保证大咯血抢救有效进行,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吴意[3](2021)在《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全面考虑患者撤机前期和撤机期的护理过程,构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合理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国内医院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的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利于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严格的检索策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不同类型文献的质量评价工具和Johns Hopkins-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估法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独立评价,根据JBI(2014版)对干预性研究的证据预分级方法及文献证据推荐级别对提取的证据进行对照分级。结合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从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通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运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每条具体指标以及其计算公式和资料收集方法。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函询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检验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研究结果:1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5、0.875,达到要求,说明专家对有创机械通气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有较大把握,函询结果可信度较高。2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上,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在4.20-5.00之间;计算公式合理性赋值均数在4.27-5.00之间;资料收集可操作性赋值均数在4.13-5.00之间。表明在两轮专家函询后,各专家的意见趋向集中统一。变异系数(CV)均小于0.25。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合理性、资料收集可操作性的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指标重要性(0.216、0.305)、计算公式合理性(0.205、0.241)、资料收集可操作性(0.193、0.306),P均小于0.01。说明专家函询结果是合理可信的。3以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各级各项指标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R值均小于0.1,说明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较为满意。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1365、0.6250、0.2385,二级指标中权重值较高的分别为院感控制、业务培训考核、护理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效果评价等。研究结论:本研究将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且权重合理。该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具体的反映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过程,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对改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起促进作用。

陈红梅[4](2021)在《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发生产一种新型的可以替代人工方法自动、安全与有效地打开患者气道的仪器,并对该仪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实证研究。方法:1.2019年5月结合课题组成员前期已被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和研究结果,与第三方合作单位(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生产一个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实物产品。2.2020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选取82例重庆市某高校医学院学生为操作者。所有操作者在仪器体位夹角90°、95°、100°和人工仰头抬颏4种条件下,按照随机顺序打开同一个心肺复苏人体模型的气道,再使用同一个简易呼吸器通气2次,需重复进行5次试验,故1名操作者在1种条件下总共打开气道5次和通气10次。每种条件下的试验流程完成后休息2分钟。研究结束后10分钟内,所有操作者利用智能手机完成一项《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偏好度调查表》电子调查问卷。主要结局指标为通气成功次数,利用Friedman检验或结合Bonferroni校正比较各组间通气成功次数的差异。次要结局指标为设备偏好度。3.2020年12月利用方便抽样选择9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为受试者,按照1:1:1比例随机分配至仪器90°组(n=30)、95°组(n=30)和100°组(n=30)。先由1名研究助理使用仪器打开所有清醒状态下受试者的气道并持续维持30分钟,研究期间由2位独立研究人员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在研究结束后立即、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通过电话或微信随访观察受试者有无发生与该仪器相关的不良反应。另外,在研究开始前10分钟和结束后10分钟还要测量受试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和血压指标,以及还需在研究结束后使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来评估受试者有无疼痛和明确其程度。主要结局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次要结局指标为VAS评分和2时点生命体征,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各组受试者VAS评分的得分情况;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各组间或组内受试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4.利用方便抽样选择2021年1月至3月期间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电子支气管镜诊治的患者360例。经支气管镜诊疗常规处理后,由1名研究助理按照随机顺序分别在仪器体位夹角90°、95°和100°情况下打开受试者的气道,当第一个随机顺序的角度打开气道后,由具备丰富支气管镜操作经验的且提前接受过培训的临床医师从受试者的鼻部或口腔进入气道,采集和保存此时最清晰的声门视野的电子图像,并保持支气管镜操作杆的方向和位置不变,然后再由研究助理调整剩下的两个角度,相同研究流程下采集相应的图片。此外,研究结束后立即、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电话随访观察受试者有无发生与该仪器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研究结束后由3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具有丰富气管插管经验的临床医师阅读图片结果。有效性试验阶段的主要结局指标为Cormack-Lehane分级,采用Friedman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安全性试验阶段的主要结局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VAS评分。结果:1.2020年9月,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发生产最终结束。该仪器具有测控角度、测控高度、准确与迅速定位、持续气道开放、保护颈椎、实时与动态显示六大性能,其性能已通过重庆市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心的检测,并成功被授权一项国家发明专利。该仪器的适用范围为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气管插管、困难气道、心肺复苏等患者。2.82名操作者均顺利完成人体模型试验。仪器90°组、95°组、100°组和人工组的通气成功次数的中位数分别为8次(IQR,6-9次)、10次(IQR,8-10次)、10次(IQR,8.75-10次)和7次(IQR,5-9次);4组间的通气成功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8.657,P<0.001)。仪器95°组和100°组的通气成功次数显着多于人工组和90°组(调整后P<0.001);仪器90°组的通气成功次数也多于人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仪器95°组和100°组的通气成功次数相似(调整后P>0.05)。此外,与人工方法打开气道相比,47.6%的操作者更愿意在紧急情况发生时选择使用该仪器;而在非紧急情况时,87.8%的操作者更愿意选择使用该仪器。3.90例受试者均顺利完成安全性试验和随访。其中,57例(63.3%)受试者在使用该仪器后至少出现了一种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为头皮痛(30/90,33.3%)、前额皮肤压红(12.2%,11/90)和头皮麻木(11.1%,10/90)。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只有1例受试者出现了重度头皮痛。全部的不良反应均在研究结束后30分钟内消失,访视窗内无任何继续存在或出现其他新的不良反应。3组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所有受试者在研究开始前10分钟和结束后10分钟的生命体征变化无临床参考意义。4.临床试验阶段共入组360例受试者,其中216例完成有效性试验,343例完成安全性试验。纳入统计分析的受试者和未被纳入统计分析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一致(P>0.05)。超过80.0%的受试者的CL分级为I级,3种角度之间的CL分级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仪器90°相比,角度增加到95°时,有3例(1.4%)受试者的CL分级由II级优化至I级;增加到100°时,有8例(3.7%)受试者的CL分级得到了优化。仪器角度从95°增加至100°时,也有5例(2.3%)受试者的CL分级得到了改善。此外,343例受试者在研究结束后和访视窗内均未报告出现任何与仪器相关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及VAS评分均为0分。结论:1.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是一种新型、自动、无创、操作简便、多功效、多特性、适用范围广的医用辅助设备。2.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可以代替人工方法有效地打开人体模型的气道,其体位夹角为95°和100°时的通气效果均显着优于人工方法,以及它获得了大多数操作者的偏爱。3.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安全、无创、耐受良好,且不存在与角度大小相关的安全性问题。4.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在体位夹角90°~100°下均能安全且有效地打开支气管镜诊治患者的气道,其在改善声门视野暴露方面虽没有体现出与角度大小相关的明显优势,但建议使用优先考虑选择100度。

罗月[5](2021)在《ICU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管理方案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本研究基于舒适理论,在护理程序框架的指导下,通过文献回顾及专家咨询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度管理方案。本方案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护理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为临床舒适护理应用实践提供指导,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2.本研究将构建好的方案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拔管后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进一步探讨本方案在提升患者舒适度、降低并发率、缩短ICU住院时间,减少再插管率及死亡率,提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检验其有效性。方法1.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管理方案的构建: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回顾证据进行梳理总结,根据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相关舒适护理经验,初步构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管理方案。通过专家咨询,结合预试验,对干预方案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一套简单易行的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护理方案。2.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管理方案的应用:选取浙江省某三甲医院2020年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拔管后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的患者。2020年1月1日至5月31日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8月1日至12月31日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本管理方案,对照组围绕上机、气道和下机管理三个操作步骤行常规护理。干预时间为开始使用呼吸机至气管插管拔管,干预后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对主要结局指标整体舒适度(VAS)与次要结局指标各维度舒适度(GCQ)、并发症发生率、再插管率、病死率和患者满意度等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文献回顾共纳入14篇文献,19名专家参与咨询,最终构建了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管理方案,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32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15,0.931。各级指标的肯德尔系数分别为 0.221、0.130、0.278(x2值为 8.000、27.140、163.2824,P均<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纳入研究对象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BMI、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和合并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干预24和48h后,试验组患者整体舒适度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进展,试验组可较好的维持其舒适度。本研究发现,干预48h后,患者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文化舒适和环境舒适均得到明显提升(P<0.05)。此外,ICU住院期间,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再插管率和病死率上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ICU住院时间无显着缩短(P>0.05)。结论1.前期文献检索发现,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管理方案相关研究证据较少,国内外尚没有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管理方案。本研究方法以舒适理论和护理程序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回顾,建立了全面的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管理方案,具有严谨性。2轮专家咨询的结果可靠可信,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较高,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程度协调系数良好,为后期应用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依据。2.临床实践发现,运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管理方案可有助于提升患者整体舒适感,缓解患者治疗不适,提升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是舒适度。本方案还可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在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应用效果不明显,但仍存在一定积极意义。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管理方案具有实用性,适合进—步推广和使用。

赵娜,赵清振,吴秀青[6](2021)在《视频喉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体位行气管插管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视频喉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体位行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72例在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视频喉镜插管组(C组)和视频喉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体位插管组(F组),各36例。记录患者基线资料、首次插管成功率、完成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期间循环波动情况、手术时间和手术医生满意度,以及手术后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期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以及术后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及呕吐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C组比较,F组手术医生满意度显着提高,术后出现肩背不适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 <0.05)。结论视频喉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体位行气管插管可以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减少术后患者肩背部不适的发生。

常慧[7](2020)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优化型截石位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优化型截石位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于清醒状态下进行体位安置,实验组采取优化型头低臀高截石位,对照组采取常规头低臀高截石位。应用压陷式眼压计监测两组患者的眼压,借助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和麻醉机收集两组患者的血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压(Paw)和呼末二氧化碳(PETCO2)。上述指标的监测时间点分别为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气腹前(T2)、气腹后体位改变5min(T3)、体位改变15min(T4)、体位改变30min(T5)、体位改变60min(T6)、体位改变90min(T7)、气腹结束恢复平卧位后5min(T8)、拔气管插管前(T9),其中呼吸动力学参数的监测从T2开始。此外,利用手术体位舒适度表和手术医师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和手术医师对手术野暴露满意度进行评估,于术后评估手术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手术类型、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眼压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眼压均有所下降,建立气腹后眼压开始上升,均在T6时眼压达到最高并持续到T7,气腹结束后,两组患者眼压也得到了较快恢复。但是两组患者眼压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518,P<0.05)。从T4-T7,体位改变期间实验组患者眼压在各对应监测时间点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3.气管插管后(T2)两组患者血压、HR、MAP均下降;T3-T7期间两组患者血压、HR、MAP无明显波动且均在正常范围之内;T8-T9逐渐开始升高。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血压、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CO2在两组内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趋势,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w随着体位的调整和手术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于T6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实验组的Paw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Paw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606,P<0.05)。4.在两组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方面,实验组患者体位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体位舒适度,表现为实验组有78.79%患者对安置的体位无不适感显着高于对照组(41.18%);而对照组患者对安置的体位感觉不适者占58.82%,高于实验组患者(21.2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14,P<0.05)。5.将两组患者手术医师对手术野暴露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6,P>0.05),手术医生对两种体位下的手术野暴露满意度评价均较高。6.本研究分析了患者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在所有的纳入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只有肩部疼痛和眼结膜水肿的发生。虽然实验组患者体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0,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相对于常规的头低臀高截石位,采取优化型头低臀高截石位可显着改善术中患者眼压进行性增高、降低术中气道压的升高并明显改善患者体位舒适度。

聂文博[8](2020)在《重症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与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文中指出背景:随着电子医疗设备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给患者的皮肤和粘膜造成了压力性损伤,并逐渐引起了医护人员的关注。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于2016年正式提出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的概念。截止目前,国内外关于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措施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全面、深入的探索,而临床实践中所凸显的问题却由来已久。因此引入最佳证据,开展适合我国临床情境的MDRPI循证护理实践势在必行;如何在MDRPI敷料应用相关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引入证据后产生的问题亦亟待探索。目的:描述并分析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现况,了解护理人员对于MDRPI的知识和态度现状;系统回顾、评鉴并综合有关MDRPI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构建《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描述该证据被逐步引入临床情境的系统过程,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针对循证实践中凸显出的敷料应用问题,通过构建MDRPI细胞模型与动物模型,探索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温敏水凝胶敷料对MDRPI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作为理论框架,按照临床情境与专业判断、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及新证据生成共5个环节开展研究。(1)临床情境与专业判断:采用经汉化和/或文化调试后的中文版Pieper-Zulkowski压力性损伤知识问卷(PZ-PUKT)、压疮预防态度问卷(APuP)和护士预防医疗装置压伤认知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通过问卷调查法,测评ICU护士压力性损伤和MDRPI的知识与态度水平;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了解我国医疗机构重症患者MDRPI的预防与管理现况。(2)证据综合:通过对MDRPI预防及管理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总结和系统评价等进行质量评价和文献内容分析,筛选并评鉴MDRPI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3)证据传播:依据“JBI证据预分级系统”和“JBI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所纳入证据及其推荐意见进行分级,通过专家会议法对循证实践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4)证据应用:通过在临床试点科室开展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实验,评价该循证方案在具体临床情境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5)新证据生成:针对上述实践过程中凸显出的敷料应用问题,利用普朗尼克F127和普朗尼克F68配制温敏水凝胶,搭载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备新型伤口敷料,并利用过氧化氢诱导的小鼠成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磁铁周期性夹闭诱导的小鼠MDRPI皮肤损伤模型,探索该敷料在抑制细胞损伤及促进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结果:(1)现况调研阶段:经汉化和/或文化调试后,中文版PZ-PUKT、APuP和护士预防医疗装置压伤认知量表的Cronbach’sα值分别为0.932、0.899和0.760,且各量表内容效度均可接受(I-CVI=0.831.00,S-CVI=0.9450.957);对306名ICU护士的问卷调查发现,PK-PUZT(69.42%)、APuP(73.86%)和护士预防医疗装置压伤认知量表(74.52%)问卷的得分均有待提高。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共提炼出MDRPI发生率较高、重视不足、知识更新不足、缺乏护理规范和人力相对不足5个方面的主题,作为后续制定循证实践方案的参考依据。(2)证据综合阶段:共纳入9篇循证指南、2篇证据总结和8篇系统评价。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所纳入指南的总体质量较好,在“范围和目的”及“制定的严谨性”领域标准化得分最高,“应用性”得分最低;证据总结和系统评价的质量均为中等以上。纳入证据主要包括MDRPI的风险评估、医疗器械的选择与使用、预防性敷料的选择与应用、预防性皮肤护理、支撑面与体位变换、营养支持和教育与核查7个方面的内容。(3)证据传播阶段:经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分级,构建了包括7个方面、51项证据的《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最佳实践信息册》;通过专家会议对方案进行简化、修订与完善,形成了包括6个方面、30个条目的《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4)证据应用阶段:干预组MDRPI发生率(1.83%)显着低于对照组(7.47%),干预组护士PK-PUZT(80.25%)、APuP(83.08%)和护士预防医疗装置压伤认知量表(90.15%)的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护士对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的整体执行率为95.14%;干预期间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均处于较高水平。(5)新证据生成阶段: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普朗尼克生理盐水溶液,确定220 mg/mL普朗尼克F127与100 mg/mL普朗尼克F68所配制凝胶的相变温度为36.1℃,最接近体表皮肤温度,且该浓度范围内无细胞毒性;100μg/mL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可促进小鼠成肌细胞(C2C12)的增殖与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氧化氢所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外敷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温敏水凝胶伤口敷料能够明显加速伤口修复,上调小鼠伤口周围组织中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结论:(1)我国ICU护士PI/MDRPI的知识与态度水平有待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重症患者MDRPI的实践现况存在不足之处。(2)所形成的《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应用于我国临床情境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温敏水凝胶敷料在抑制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促进细胞再生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一种基于再生医学的伤口护理新型敷料。

张金秋[9](2019)在《锥形套嚢气管导管气嚢压力变化及导管固定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连续监测和比较锥形套囊导管与柱形套囊导管的气囊压力,分析其变化规律,找出合适的气囊压力监测频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锥形套囊导管的两种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探索更合理的锥形套囊导管固定方法,进而形成锥形套囊导管护理规范,指导临床工作。研究方法1、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驻京某大型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插管类型为新型锥形套囊导管,对照组患者插管类型为传统柱形套囊导管,连续监测两组患者的气囊压力,比较两组气囊压力随时间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锥形套囊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频率。2、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驻京某大型三甲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应用锥形套囊导管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固定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囊维持正常压力的时间、导管移位发生率、固定导管所花费的时间及24h内重新固定次数、面部皮肤及口唇黏膜损伤发生率。研究结果1、锥形气囊维持正常压力的时间小于柱形气囊(P<0.05);锥形气囊平均压力值小于柱形气囊(P<0.05);锥形气囊压力波动最高值大于柱形气囊(P<0.05);锥形气囊压力波动最低值小于于柱形气囊(P<0.05)。2、3.5h组患者气囊压力合格率与3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了吞咽动作(Wald=6.173,P=0.013)和体位变化次数(Wald=5.062,P=0.024)是锥形套囊导管气囊压力异常的危险因素。4、实验组气囊维持正常压力的时间(4.386±0.631h)大于对照组(3.700±0.531h),P<0.01;实验组固定导管所花费的时间(61.457±6.572s)小于对照组(95.686±9.812s),P<0.01;实验组24h内重新固定导管次数(0.143±0.355次)小于对照组(1.029±0.822次),P<0.01;实验组导管移位发生率(44.3%)小于对照组(84.3%),P<0.01;实验组面部皮肤损伤的发生率(8.5%)小于对照组(28.6%),P<0.05。结 论1、与柱形气囊相比,锥形气囊压力波动范围大,气囊维持正常压力的时间短;临床工作中以每隔3.5h监测一次气囊压力为宜;吞咽动作和体位变化是气囊压力异常的影响因素,更应关注有吞咽功能的患者气囊压力管理,当患者变换体位时应加强导管固定。2、改进导管固定方法能够使锥形气囊压力更稳定;使导管固定更牢固,增加患者带管舒适性;缩短固定导管所用时间,减少重新固定次数,减少临床工作量;如何对固定装置进行改进,以更好的保护口唇部黏膜仍需进一步探究。

夏利华[10](2019)在《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现状,并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相关因素,为保障院间转诊患者安全,规范院间转诊患者的人工气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3月转诊至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的183例带人工气道的患者及转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院间转诊带人工气道患者交接记录单作为调查工具,调查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的稳定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转诊护士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所在医院级别、是否接受人工气道管理相关培训共7项内容。第二部分:评估患者情况,包括(1)意识情况,是否使用镇静剂,镇静评分;(2)转诊前后气管导管置入深度(气管导管尖端距门齿的距离);(3)气管导管型号,判断是否与患者体型相符;(4)气管导管固定方法及固定效果;(5)是否使用呼吸机;(6)转诊耗时;(7)使用担架类型;(8)患者卧位、是否使用保护性约束。通过双人核对的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录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183例患者中,有31例(16.9%)人工气道发生移位。19例(10.4%)向气道外移位,12例(6.5%)向气道内移位。其中2例深入右侧支气管:1例未使用呼吸机,发生低氧血症;另1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发生张力性气胸。(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意识状态、气管导管型号与患者体型是否相符、是否使用呼吸机、导管固定方法、使用担架类型是影响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的相关因素(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志清楚、气管导管型号小于患者体型、使用呼吸机、仅使用面部胶带固定导管、仅使用系带固定导管、使用搬抬式简易担架是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在院间转诊过程中有16.9%的患者气管导管发生移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转诊过程中应针对患者意识情况、气管导管型号选择、是否使用呼吸机、导管固定方法、搬运担架的选择等重要环节进行考虑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高人工气道患者转诊安全性。

二、特殊体位气管插管的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殊体位气管插管的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度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纤支镜引导下清醒气管插管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一、主诉及体格检查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三、诊断及病例特点
    四、麻醉实施过程
        1. 插管前麻醉准备
        2. 纤支镜引导下清醒气管插管
        3. 麻醉诱导
        4. 麻醉维持
        5. 术后观察
讨论

(2)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研究假设
        2.3 舒适理论
        2.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传统吸气体位在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改良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研制
    1 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改良探索
    2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总体介绍
    3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材料选择
    4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制作及要求
    5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具体实施方式
    6 改良支气管镜检查体位枕的清洁、消毒
    7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改良体位的临床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舒适护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1.3.2 国内外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指南
        1.3.3 国外有创机械通气质量管理
        1.3.4 国内有创机械通气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运用循证方法初步形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1.4.2 运用德尔菲法初步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1.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概念
    2.1 循证护理
    2.2 德尔菲法概述
    2.3 层次分析法
    2.4 撤机期、撤机前期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3.1 成立研究小组
    3.2 确定检索策略,进行文献筛选
        3.2.1 数据库
        3.2.2 检索词
        3.2.3 文献筛选
        3.2.4 检索式
        3.2.5 文献筛选途径
    3.3 文献质量及等级评价
        3.3.1 文献评价方法
        3.3.2 文献评价结果
        3.3.3 文献资料提取
        3.3.4 小组讨论初步构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3.4 初步拟定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4.1 确定函询专家组
    4.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4.2.1 确定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4.2.2 专家函询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4.3 指标条目筛选与修改标准
    4.4 统计学分析
    4.5 专家函询结果
        4.5.1 专家的一般情况
        4.5.2 专家函询可靠性分析
    4.6 指标筛选修改结果
        4.6.1 第一轮结果分析
        4.6.2 第二轮结果分析
    4.7 形成指标体系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权重
    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2 构建模型的判断矩阵
    5.3 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5.3.1 一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5.3.2 二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5.3.3 三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析
        6.1.1 质量控制
        6.1.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科学性
        6.1.3 指标分级方法的科学性
        6.1.4 指标权重分布合理性
    6.2 对确立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讨论与分析
        6.2.1 结构指标分析
        6.2.2 过程指标分析
        6.2.3 结局指标分析
7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7.1 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有效性初步验证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安全性验证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验证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ICU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管理方案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是重症监护室有效的呼吸支持方式
        2.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度效果成为护理研究的重点
        3.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舒适管理方案亟待构建完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ICU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的舒适度现状
        2. ICU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度护理评估现状
        3. ICU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护理管理现状
        4.小结
    (三) 概念界定
        1.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2. 舒适护理
        3. 护理程序
    (四) 理论基础
        1. 舒适理论
        2. 护理程序
    (五)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六) 技术路线图
二、ICU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管理方案构建
    (一) HFNC患者舒适管理方案初步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二) HFNC患者舒适管理方案正式确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三) 讨论
        1. HFNC舒适管理方案的科学性
        2. 专家咨询及方案构建的可靠性
        3. HFNC舒适度管理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四) 小结
三、ICU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管理方案应用及效果评价
    (一) 研究对象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剔除标准
        4. 样本量计算
        5. 研究分组
    (二) 研究方法
        1. 成立研究小组
        2. 护理干预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统计学方法
        6. 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7.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2.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情况
        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4. 两组患者其他结局指标情况
    (四) 讨论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与临床特征
        2. HFNC舒适护理方案可以提升气管插管拔管患者舒适度
        3. HFNC舒适护理方案对患者临床指标具有实用效果
        4. 舒适理论及护理程序理论在本方案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五) 小结
四、结论
    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ICU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度评估及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优化型截石位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引起的术中不良影响
        2.1.1 体位对眼压的影响
        2.1.2 体位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2.2 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引起的术后并发症
        2.2.1 颈肩部疼痛
        2.2.2 下肢神经及血管损伤
        2.2.3 臂丛神经损伤
    2.3 体位安置对手术野的影响
    2.4 体位安置的时机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2.5 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2.6 其他影响因素
    2.7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抽样方法
        3.1.2 纳入、排除、退出标准
        3.1.3 样本量估计及分组原则
        3.1.4 观察时间点和指标
    3.2 试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设备
        3.2.2 所需药品诺氟沙星滴眼液
        3.2.3 新型体位垫的制作
    3.3 资料收集工具
        3.3.1 手术体位舒适度调查表
        3.3.2 手术医师术野暴露满意度调查表
        3.3.3 一般资料问卷
    3.4 研究步骤及实施措施
        3.4.1 预试验
        3.4.2 成立专业护理小组
        3.4.3 实施措施
    3.5 资料收集与分析
    3.6 质量控制
    3.7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 不同时间点患者眼压变化
    4.3 不同监测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呼吸动力学参数变化
    4.4 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评估
    4.5 医生对患者手术野暴露满意度评估
    4.6 术后体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体位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眼压的影响
    5.2 体位对患者血流及呼吸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5.3 患者麻醉前体位舒适度评估
    5.4 体位对手术野的影响
    5.5 体位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本研究的不足
        6.2.2 本研究的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8)重症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与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医疗模式下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日益增多
        1.1.2 本土化的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亟待探索
        1.1.3 针对循证实践中的敷料应用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1.2.2 MDRPI的流行病学特征
        1.2.3 重症患者MDRPI的影响因素
        1.2.4 重症患者MDRPI的评估工具
        1.2.5 重症患者MDRPI的预防及管理现状
        1.2.6 重症患者MDRPI伤口治疗与敷料应用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证据的临床情境&专业判断:关键知情人访谈和问卷调查
        1.5.2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1.5.3 证据传播: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
        1.5.4 证据应用:验证循证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5.5 新的证据生成:探索新型敷料对于MDRPI的作用效果
    1.6 理论框架
        1.6.1 本课题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开展研究
        1.6.2 开展原始研究是循证护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证据的临床情境&专业判断
    2.1 ICU护士对MDRPI知识与态度的现状调查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MDRPI预防与管理现况和反思:关键知情人访谈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2.2 检索策略
        3.2.3 证据质量的评价标准
        3.2.4 证据质量的评价过程
    3.3 结果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纳入证据的基本特征
        3.3.3 质量评价结果
        3.3.4 MDRPI预防及管理证据汇总
    3.4 讨论
        3.4.1 纳入证据的总体质量较好
        3.4.2 预防性敷料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3.4.3 应借鉴国外高质量的指南进行本土化实践与指南开发
第4章 证据传播: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重症患者MDRPI循证实践小组
    4.2 构建《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初稿
        4.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2 结果
    4.3 《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的专家现场论证
        4.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样本量估算
        5.2.3 随机分组方法
        5.2.4 研究现场
        5.2.5 干预内容
        5.2.6 评价指标
        5.2.7 统计学方法
        5.2.8 质量控制
    5.3 结果
        5.3.1 研究对象及干预实施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5.3.2 两组患者MDRPI发生率及压伤程度
        5.3.3 两组护士PI/MDRPI知识与态度得分情况
        5.3.4 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相应措施的执行率
        5.3.5 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MDRPI护理费用情况
        5.3.6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
    5.4 讨论
        5.4.1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可降低MDRPI发生率
        5.4.2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可提升护士预防PI/MDRPI的知识与态度
        5.4.3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可提升护士预防MDRPI的执行力
        5.4.4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适用性较好
        5.4.5 MDRPI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不足之处与新问题的产生
第6章 新的证据生成:干细胞外泌体敷料用于MDRPI的基础研究初探
    6.1 研究问题的产生
    6.2 研究目的
    6.3 材料与方法
        6.3.1 细胞
        6.3.2 试剂
        6.3.3 仪器与耗材
    6.4 实验方法
        6.4.1 温敏水凝胶的制备与毒性测试
        6.4.2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成肌细胞的作用
        6.4.3 外泌体水凝胶敷料对MDRPI动物模型的作用
    6.5 结果
        6.5.1 温敏水凝胶的相变温度及毒性
        6.5.2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成肌细胞的作用
        6.5.3 外泌体水凝胶敷料对MDRPI动物模型的作用
    6.6 讨论
        6.6.1 外泌体水凝胶敷料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再生功能的伤口护理敷料
        6.6.2 水凝胶的温敏特性有助于发挥干细胞外泌体的修复作用
        6.6.3 构建MDRPI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对于护理研究的意义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ICU护士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知识与态度测试问卷
    附件2 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
    附件3 JBI系统评价与整合研究评估工具
    附件4 JBI证据的FAME结构
    附件5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件6 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Braden量表)
    附件7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测评表(APACHEⅡ量表)
    附件8 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工具(NUTRIC量表)
    附件9 重症患者MDRPI预防与管理方案指引图册
    附件10 ICU科压力性损伤记录单
    附件11 MDRPI预防与管理措施执行检查记录表
    附件12 MDRPI预防与管理措施核查表
    附件13 患者知情同意书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锥形套嚢气管导管气嚢压力变化及导管固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锥形套囊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变化的研究
    (一) 比较与分析锥形和柱形套囊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变化规律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二) 探讨锥形套囊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频率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锥形套囊气管导管两种固定方法的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院间转诊人工气道管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特殊体位气管插管的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度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纤支镜引导下清醒气管插管一例[J]. 游意莹,王艳玲,谢汉镔. 新医学, 2021(12)
  • [2]中度镇静支气管镜检查护理体位的实证研究[D]. 连秀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D]. 吴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气道打开体位自动调节器的研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陈红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ICU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患者舒适管理方案构建及应用研究[D]. 罗月.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视频喉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体位行气管插管的效果观察[J]. 赵娜,赵清振,吴秀青. 现代实用医学, 2021(03)
  • [7]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优化型截石位的应用效果评价[D]. 常慧. 延安大学, 2020(12)
  • [8]重症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与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D]. 聂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9]锥形套嚢气管导管气嚢压力变化及导管固定方法的研究[D]. 张金秋.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院间转诊患者人工气道稳定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夏利华.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特殊位置气管插管的协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