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虚拟设计的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岩[1](2016)在《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关键工序研究及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不断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前进,电池自动化装配线设备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国内对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的需求量大大提高,但是我国的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在某些关键工序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装配线的方打圆工序中,锂片厚度偏差容易超差,影响电池质量;在加锰片工序中,浸泡锰片时若操作不当容易发生爆炸,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锰片经过浸泡后,强度降低,容易出现破损,影响电池性能。因此,对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关键工序的研究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对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的方打圆工序和渗透工序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完成关键工序结构上的设计与零部件应力分析,同时还进行了渗透工序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及软件编程工作。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对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方打圆工序的机械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方打圆工序的机械结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冲压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对理论值与仿真值的一致性进行验证。对方打圆工序中零部件进行力学分析研究。通过Workbench得到零部件应力云图,分析得出上顶板变形量与作用力的关系式,为实现锂片厚度的一致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实现干锰片渗透工艺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结构上的优化设计实现锰片的自动上料,完成干锰片在线渗透的工艺方法。通过对渗透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实现干锰片渗透工艺的控制方法。开发锰片渗透的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并进行控制系统软件开发,且完成设备调试;同时对实验中得到的电池在装配线中渗透时间和放电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保证电池性能的最佳参数,为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最终彻底取代锰片浸泡工艺奠定基础。
范丽[2](2014)在《电池性能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消费品。很多便携式电器以及家电都需要大量的电池。碱锰电池作为现代的高性能的电池,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其发展速度惊人,其内在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市场面非常的广泛,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亲睐,现在已经成为民用电池的主导产品之一。所以电池行业的发展以及电池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在出厂前对电池的性能进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用人工检测,速度慢,误差也大,这样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电池行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单片机的自动检测技术在电池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主要对电池性能在线检测的系统做了研究与设计.首先详细介绍了整个系统的构建、工作原理,其次重点阐述了检测设备的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以及上下位机的通信程序的设计,最后还综合讲述了软硬件的抗干扰措施及其实验数据的分析。本设计选用宏晶公司的STC90C516RD+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以普中科技的HC6800开发板为主体,设计制作了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检测电路,数据采集电路,按键电路,信号隔离电路,电源电路。软件包括单片机控制部分的程序以及上下位机通信的程序。单片机控制部分程序包括:初始化模块、按键模块、电池检测模块、AD转换模块、显示模块等部分组成。上下位机通信软件设计主要采用VC++6.0提供的通信控件MSComm来实现下位机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通信。该系统实现了对电池二参数的自动检测,克服了人工检测的缺点,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劳动力。通过各项调试表明,该系统能够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徐放[3](2013)在《新型冰箱压缩机保护器自动装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迷你整体式保护器是冰箱压缩机保护器的一代新型产品,市场需求巨大。但该保护器的生产以手工装配为主,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生产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了保护器的生产和应用,因此进行整体式保护器自动装配生产线技术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对压缩机保护器和及其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新工艺流程的整体式保护器自动装配线的总体技术方案,并将客户需求转化为系统功能模块,对涉及到的主要技术难点和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采用虚拟设计技术,对保护器自动装配生产线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虚拟设计。提出了一种面向装配的零件模型三级数命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工程技术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利用Pro/Engineer软件制作三维模型,进行虚拟装配从而生成虚拟样机。通过对虚拟样机的干涉检验和机构运动分析,发现设计中的错误和不足并及时地反馈到设计环节。加工了保护器自动装配系统中的底座组件自动装配原型样机,采用电气控制技术,研究了保护器自动装配系统的控制技术。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提高了生产线的可操作性和运行效率。该原型样机的实际运行表明,所研发的保护器自动装配生产线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成本低以及可靠性高等特点。
张勇[4](2006)在《锂锰扣式电池三参数自动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锂锰扣式电池三参数自动检测系统研究旨在依据Li/MnO2扣式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电池重量三个参数的检测工艺和机械自动化产品设计的系统观点,提出一种兼容式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法。针对其特点提出相应的功能需求设计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方法最终确定最优设计方案,开发研制了锂锰扣式电池三参数自动检测生产线设备。论文研究了电池参数检测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扩展功能,着重阐述了检测系统中软、硬件部分的设计以及LabVIEW测量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同时,介绍了数据采集卡的原理及在本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基于系统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该系统可以精确可靠地自动完成电池开路电压、瞬间短路电流的测试,数据传输和后续的分析处理功能,节约了相当的时间和人力,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大大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外,本论文还着重研究了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重点介绍了控制图技术,包括控制图的设计原理、控制图的类别、在受控状态和失控状态下的控制图判别准则以及在质量管理中如何使用控制图等。根据本生产流程的特点和对系统采集上来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强调各加工工序过程控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SPC技术的监控和预防作用,并对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确定受控质量特性的选择原则和工序能力改进的三种途径。最后,文章还介绍了关于电池称重的方法以及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电池称重方面的应用。
刘海华[5](2006)在《电池自动注液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扣式电池在国内市场很大,而注电解液是其关键工序之一,注液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池质量的一致性。目前国内主要采用手工注液的方式,注液精度难以保证,因此本论文对电池自动注液系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电池自动注液系统的研究旨在依据Li/Mn02扣式电池组装工艺和机械创新设计的观点,提出一种多型号自适应性制造系统的设计方法。从概念设计入手,通过黑箱理论对产品总功能求解,再应用创新设计方法筛选出三个原理方案。然后采用模糊评价方法,使方案的各种模糊评价概念定量化,从而确定出最佳设计方案,并应用Pro/E软件进行虚拟样机的虚拟设计。通过对虚拟样机的检验,发现设计中的错误和不足并及时地反馈到设计环节。对电池自动注液系统硬件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自动控制部分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系统硬件采用模块化多型号自适应性设计,即通过简单的模块调节使得系统可以方便的应用于各种不同型号的电池,有较好的适应性。系统的控制部分采用松下FPE型号的PLC,根据其可以通过面板控制按钮达到自动输入的特点,与硬件系统相结合,方便的实现了对各种型号电池的适应。为了减少设计中的失误以及确定方案的可行性,本文应用ADAMS对虚拟样机进行了运动学仿真。本文针对运动过程中的运动部件受力、位移和速度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验证了机械方案的可行性并制作了实验样机。
张永宾[6](2006)在《直线型Li/MnO2扣式电池生产线及其远程视频监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直线型Li/MnO2扣式电池生产线的研究旨在依据Li/MnO2扣式电池组装工艺和机械自动化产品设计的系统观点,提出一种兼容式自动制造系统的设计方法。针对其特点提出相应的功能需求设计方案和参数计算,最终确定整体设计方案,并应用虚拟技术进行虚拟设计,开发研制了直线型Li/MnO2扣式电池自动生产线设备。 利用这种设计方法,本文对直线型Li/MnO2扣式电池生产线设计工程技术实施及实验进行了详细介绍,对生产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生产线硬件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各组装模块的调节使得生产线获得较高生产效率。生产线的控制系统采用PLC与工业级人机界面结合的方法。PLC作为该系统的核心控制部件,它具有反映速度快,抗外界干扰能力强的优点;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便于系统参数的设置和自动计数,另外人机交互界面显示与蜂鸣器结合形成了双重报警系统,实现了自动停机保护,形成较优化的智能报警系统。 作为生产线系统的一部分,本文也对生产线远程视频监控技术进行了研究。该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包括:网络通信协议TCP/IP、视频压缩编码技术、Winsock技术和DirectShow技术等。应用这些技术设计了适用于该Li/MnO2扣式电池生产线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基于TCP/IP网络协议,以视频采集卡为核心,采用客户/服务器(C/S)结构模式。在设计过程中论述了该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体系和整体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将整个远程监控系统分为3个模块:服务器端监控现场的视频数据处理模块、视频数据发送模块和客户端的视频数据接收播放模块组成。并详细介绍了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程序实现,最终完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及时排除生产线故障隐患,节省维护费用,保证生产线系统长期、可靠地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孙会来[7](2002)在《基于虚拟设计的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论述了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功能原理方案的模糊优化设计、虚拟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硬软件设计问题,并根据最佳功能原理方案的结果,对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进行技术结构创新设计和控制系统的硬软件设计,并对自动检测系统进行产品虚拟设计,通过虚拟设计最终得到自动检测系统的虚拟样机。 在功能原理方案的优化设计过程中,首先采用“黑箱”理论对功能原理方案进行发散求解,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工具对发散方案进行最优化求解,选出符合条件的最佳组合。根据对自动检测系统方案的优化求解、工艺特点和设计要求,并通过UGⅡV16对自动检测系统进行虚拟设计。在虚拟设计中,针对零部件加工工艺和应用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参数化设计和变量化设计对检测系统零部件进行3D建模。在零部件建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自动检测系统的虚拟装配,而后对其进行干涉检验以及动态模拟仿真,以确定产品是否满足需求,是否可以真正生产。虚拟设计在自动检测系统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使整个产品在计算机中制造出来。自动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系统的动作和检测量的运算进行设计,使系统的动作以及检测达到设计和工艺要求,其中主要介绍了控制系统中重要元器件的选择以及使用,并对检测原理进行了数学建模。通过对试验样机的性能参数测试获得,该样机的性能指标达到了技术性能要求。 本文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方法是针对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的结构和运动特点,总结多因素设计经验而得到的科学方法,该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碱锰电池机械开发与设计过程。
王庆[8](2002)在《碱锰电池集电体自动入壳技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论述了碱锰电池自动入壳技术系统的原理方案的优化设计、虚拟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硬软件设计问题,并根据最佳功能原理方案结果,对碱锰电池自动入壳技术系统进行技术结构创新设计和产品虚拟设计。另外,对目前广泛应用的电磁振动料斗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在本机原理方案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采用“黑箱”理论对原理方案进行发散求解,在得出分功能解后再进行“收敛”。为了在几个候选解中找到最优解,本论文引入了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判结果得出机、电、气一体化的自动装配机为最优解。 虚拟设计是CAD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虚拟设计应用于机械行业可以大大缩短设计的周期,改进设计的质量,提高设计的效率,是机械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应用Pro/Engineer软件对集电体自动入壳系统进行了三维虚拟样机建模,干涉检验及布局设计等工作,对当前的机械行业如何应用虚拟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利用新的设计手段与方法设计出的碱锰电池集电体自动入壳系统,经实际使用表明:该系统工作正常、故障率低、自动化程度高,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使用要求,该项设计成果是一项利用现代设计理论进行工程创新设计非常成功的范例,本方法值得推广到其它碱锰电池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
二、基于虚拟设计的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虚拟设计的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关键工序研究及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锂锰扣式电池产业的研究现状 |
1.2.1 锂锰扣式电池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锂锰扣式电池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PLC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国内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存在的问题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的总体结构介绍 |
2.1 引言 |
2.2 锂锰扣式电池生产线的设计理念 |
2.3 装配线生产加工流程 |
2.3.1 剪锂模块功能 |
2.3.2 方打圆模块功能 |
2.3.3 剪纸模块功能 |
2.3.4 锰片模块功能 |
2.3.5 合壳模块功能 |
2.3.6 封口模块功能 |
2.4 装配线改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方打圆设备的结构设计及运动学仿真分析 |
3.1 引言 |
3.2 方打圆设备的三维建模 |
3.3 方打圆设备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
3.3.1 ADAMS/View环境下建立仿真模型 |
3.3.2 MATLAB对运动学模型仿真值与计算值一致性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方打圆设备的有限元应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法介绍 |
4.3 ANSYSWORKBENCH环境下的方打圆设备的应力分析 |
4.3.1 几何模型的导入与简化 |
4.3.2 接触处理与网格划分 |
4.3.3 载荷的添加 |
4.4 求解与后处理 |
4.5 利用MATLAB曲线拟合工具箱对数据进行处理 |
4.5.1 MATLAB曲线拟合理论 |
4.5.2 利用MATLAB曲线拟合工具箱对数据进行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渗透式装配线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引言 |
5.2 渗透机构的结构设计 |
5.3 渗透工序动作流程及设计要求 |
5.4 渗透式装配线控制系统硬件的选用 |
5.4.1 PLC的选用 |
5.4.2 I/O扩展模块的选用 |
5.4.3 可触摸屏的选用 |
5.5 PLC控制电路的设计 |
5.6 程序编写 |
5.7 触摸屏程序设计 |
5.8 电池放电量的分析与研究 |
5.8.1 正极的调配 |
5.8.2 电解液的调配 |
5.8.3 容量的设计 |
5.8.4 电解液渗透时间和放电量的关系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电池性能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池性能的评价 |
1.3 电池的发展史 |
1.3.1 电池发展史 |
1.3.2 碱锰电池发展史 |
1.4 国内外电池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组织与结构 |
2 电池检测系统的总体概述 |
2.1 检测系统控制核心 |
2.2 检测技术的原理与工作流程 |
2.3 检测系统的核心技术以及开发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3 电池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电池开路电压检测技术 |
3.2 电池短路电流的检测技术 |
3.2.1 电池短路电流的检测技术 |
3.2.2 短路电流检测技术的比较 |
3.2.3 短路电流检测方案的确定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3.1 单片机的相关论述 |
3.3.2 Altimu Designer软件概述 |
3.3.3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检测电路 |
3.3.4 数据采集电路 |
3.3.5 AT24C02电路 |
3.3.6 信号隔离电路 |
3.3.7 按键电路 |
3.3.8 显示电路 |
3.3.9 电源电路 |
3.4 硬件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
3.4.1 硬件电路设计抗干扰措施 |
3.4.2 PCB的抗干扰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4 电池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总体概述 |
4.2 单片机控制部分软件的组成 |
4.2.1 电池检测模块 |
4.2.2 I2C模块 |
4.2.3 AT24C02模块 |
4.2.4 A/D转化模块 |
4.2.5 按键模块 |
4.2.6 显示模块 |
4.2.7 系统软件的可靠性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串行通信技术 |
5.1 串行通信技术的概述 |
5.1.1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
5.1.2 串口数据通信协议 |
5.2 上位机通信程序的设计 |
5.3 下位机通信硬件的设计及程序设计 |
5.3.1 下位机硬件设计 |
5.3.2 下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实验结果分析 |
6.1 电流表直接测量短路电流对其值的影响 |
6.2 温度对短路电流的影响 |
6.3 碱锰电池检测系统测量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新型冰箱压缩机保护器自动装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自动装配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
1.3 保护器及其装配设备发展现状 |
1.3.1 压缩机与保护器简介 |
1.3.2 保护器装配设备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新型保护器自动装配总体技术研究 |
2.1 新型保护器技术需求分析 |
2.1.1 新型保护器整体结构分析 |
2.1.2 新型保护器关键技术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
2.2.1 装配线设计流程 |
2.2.2 新型保护器自动装配工艺研究 |
2.2.3 装配线类型选择 |
2.2.4 保护器装配线总体结构设计 |
2.3 自动装配关键技术 |
2.3.1 产品的输送与定位 |
2.3.2 附件压接设计 |
2.3.3 随行夹具循环系统 |
2.4 主要机构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底座组件自动装配技术研究 |
3.1 底座组件装配工艺分析 |
3.2 随行夹具循环系统 |
3.2.1 随行夹具设计 |
3.2.2 推料与移位模块设计 |
3.2.3 取料机构模块设计 |
3.3 附件压接结构设计 |
3.3.1 附件结构优化 |
3.3.2 压接工作流程 |
3.3.3 工作头设计 |
3.3.4 压料头设计 |
3.4 虚拟样机设计 |
3.4.1 模型信息优化管理 |
3.4.2 标准件库的建立 |
3.4.3 建模与装配 |
3.4.4 干涉分析 |
3.4.5 工程图输出 |
3.5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
4.1 硬件设计 |
4.1.1 硬件配置 |
4.1.2 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
4.2 软件设计 |
4.2.1 系统流程图设计 |
4.2.2 PLC程序编制 |
4.3 系统运行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锂锰扣式电池三参数自动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当前电池产业的发展现状 |
1-1-1 国内电池产业的发展简史 |
1-1-2 世界范围内电池产业的发展历程 |
1-1-3 锂锰扣式电池的发展状况 |
§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 统计学和质量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1-3-1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
1-3-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
§1-4 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检测系统设计方案的确定及设计原理分析 |
§2-1 锂~二氧化锰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检测原理 |
2-1-1 扣式锂~二氧化锰电池的放电原理及结构 |
2-1-2 检测原理及方法 |
§2-2 检测系统的功能原理方案设计 |
2-2-1 自动检测系统总功能 |
2-2-2 自动检测系统功能原理方案设计 |
2-2-3 自动检测系统功能形态学矩阵 |
2-2-4 子功能元求解 |
2-2-5 检测系统功能原理方案 |
§2-3 系统结构设计 |
2-3-1 平台总体设计 |
2-3-2 机械及气动设计 |
2-3-3 电压、电流采样回路及检测回路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检测系统设计 |
§3-1 虚拟仪器及LabVIEW |
3-1-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3-1-2 虚拟仪器的组成 |
3-1-3 LabVIEW 开发平台介绍 |
§3-2 测量系统的组成及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 |
3-2-1 测量系统的组成 |
3-2-2 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 |
§3-3 数据采集卡DAQ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理论的产品质量管理系统 |
§4-1 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
4-1-1 概念和起源 |
4-1-2 SPC 的基本原理 |
§4-2 SPC 控制图 |
4-2-1 SPC 控制图简介 |
4-2-2 SPC 的实施及其功能与作用 |
4-2-3 质量管理中控制图的使用 |
§4-3 统计过程控制研究的现状 |
4-3-1 多元统计过程控制 |
4-3-2 基于模糊理论的统计过程控制 |
4-3-3 基于机器自学习理论的统计过程控制及SPC 专家系统 |
§4-4 SPC 的绘制及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4-5 工序能力改进 |
4-5-1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模型确定 |
4-5-2 工序能力评价 |
4-5-3 工序能力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在电池称重方面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一元线性回归 |
5-2-1 线性模型 |
5-2-2 回归系数的估计 |
5-2-3 相关性分析 |
5-2-4 显着性校验 |
§5-3 非线性回归 |
5-3-1 函数线性化 |
5-3-2 非线性回归 |
§5-4 实验设计 |
5-4-1 实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
5-4-2 回归分析 |
5-4-3 回归参数估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5)电池自动注液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池产业发展概述 |
1-1-1 电池的发展过程 |
1-1-2 注电解液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注液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电池注液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注液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4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池注液系统的方案研究 |
§2-1 机械创新设计方法 |
2-1-1 机械创新设计和功能分析 |
2-1-2 求系统总功能 |
2-1-3 总功能分解 |
2-1-4 功能元求解 |
2-1-5 原理解组合 |
2-1-6 评价与决策 |
§2-2 利用虚拟设计技术进行注液机的虚拟装配 |
2-2-1 虚拟技术概述 |
2-2-2 Pro/Engineer 在本设计中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注液系统工程设计 |
§3-1 注液机硬件部分的设计 |
3-1-1 传动部分 |
3-1-2 注液部分 |
3-1-3 多种型号的自适应模块 |
§3-2 控制系统部分设计 |
3-2-1 PLC 组成及工作原理 |
3-2-2 PLC 应用和发展 |
3-2-3 注液系统控制部分选型 |
3-2-4 注液系统控制部分电器原理图 |
3-2-5 注液系统程序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样机技术 |
§4-1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4-2 ADAMS 基础理论背景 |
4-2-1 参考坐标 |
4-2-2 ADAMS 运动学方程 |
4-2-3 ADAMS 运动学方程的求解算法 |
4-2-4 ADAMS/View 的设计流程 |
§4-3 ADAMS 软件 |
4-3-1 ADAMS 软件的特点与模块 |
4-3-2 ADAMS 界面简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液机虚拟仿真试验 |
§5-1 虚拟样机的导入 |
§5-2 添加约束和力 |
5-2-1 添加约束 |
5-2-2 添加力 |
5-2-3 添加位移函数 |
§5-3 运动学仿真 |
§5-4 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6)直线型Li/MnO2扣式电池生产线及其远程视频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池产业的发展概述 |
1-1-1 世界电池产业发展趋势 |
1-1-2 我国电池产业历程 |
1-1-3 我国高能电池发展现状 |
1-1-4 世界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
1-1-5 Li/MnO_2电池制造加工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 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发展概况 |
1-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2 视频监控系统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
1-2-3 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 |
1-2-4 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及压缩标准的发展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
1-3-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直线型Li/MnO_2扣式电池生产线的设计方案 |
§2-1 Li/MnO_2扣式电池的制造装配工艺 |
§2-2 生产线技术系统解决方案 |
2-2-1 自动制造系统的论述 |
2-2-2 需求分析 |
2-2-3 生产线技术系统解决方案确定 |
§2-3 生产线技术系统设计方案确定 |
2-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3-2 系统设计参数分析 |
2-3-3 系统设计方案论证 |
§2-4 生产线系统虚拟设计 |
2-4-1 虚拟技术概述 |
2-4-2 虚拟设计系统 |
2-4-3 Pro/Engineer在本生产线设计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线型Li/MnO_2扣式电池生产线工程试验 |
§3-1 生产线硬件部分设计 |
3-1-1 起始上料加锂片模块 |
3-1-2 隔膜纸入壳模块 |
3-1-3 正极锰片入壳及注液模块 |
3-1-4 正极钢壳装配模块 |
3-1-5 封口模块 |
§3-2 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 |
3-2-1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2-2 控制系统的电器原理图 |
3-2-3 控制系统软件编程设计 |
3-2-4 人机界面设计 |
§3-3 生产线干扰信号和故障分析 |
3-3-1 空间电网的干扰 |
3-3-2 生产线自身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
§4-1 网络通信协议TCP/IP |
4-1-1 TCP/IP协议族 |
4-1-2 TCP协议、UDP协议及其比较 |
4-1-3 TCP/IP应用编程的基本概念 |
4-1-4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
4-1-5 IP组播技术 |
§4-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4-2-1 几种视频压缩标准的介绍与比较 |
4-2-2 视频压缩编码理论 |
§4-3 WinSock技术 |
4-3-1 WinSock概念 |
4-3-2 WinSock的编程特点 |
4-3-3 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WinSock程序设计流程 |
§4-4 DirectShow技术 |
4-4-1 DirectShow概述 |
4-4-2 DirectShow的基本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i/MnO_2扣式电池生产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 |
§5-1 Li/MnO_2扣式电池生产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 |
5-1-1 生产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简介 |
5-1-2 生产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
5-1-3 远程监控视频数据流流程 |
5-1-4 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
§5-2 生产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模块设计 |
5-2-1 生产线监控现场的视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5-2-2 实时图像和视频文件的播放 |
5-2-3 视频数据发送和接收播放模块的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虚拟设计的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碱锰电池的发展概况 |
1-1-1 我国电池发展简史 |
1-1-2 碱锰电池发展现状 |
1-1-3 碱锰电池的发展趋势 |
§1-2 碱锰电池检测手段 |
1-2-1 国内外电池检测技术 |
1-2-2 国内现行检测手段 |
§1-3 碱锰电池制造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1 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2 碱锰电池生产设备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功能原理方案设计 |
§2-1 本课题的提出 |
2-1-1 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工艺技术要求 |
2-1-2 设计任务及要求 |
§2-2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2-2-1 自动检测系统总功能 |
2-2-2 自动检测系统功能原理方案设计 |
2-2-3 自动检测系统功能形态学矩阵 |
2-2-4 子功能元求解 |
2-2-5 检测系统功能原理方案 |
§2-3 自动检测系统最佳方案确定 |
2-3-1 自动检测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 |
2-3-2 多级模糊评价计算方法 |
2-3-3 自动检测系统总体方案的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设计 |
§3-1 CAD的发展 |
3-1-1 第一次CAD技术革命 |
3-1-2 第二次CAD技术革命—实体造型技术 |
3-1-3 第三次CAD技术革命—参数化技术 |
3-1-4 第四次CAD技术革命—变量化技术 |
3-1-5 第五次CAD技术革命—虚拟现实技术 |
§3-2 虚拟设计 |
3-2-1 虚拟现实技术的由来 |
3-2-2 虚拟设计系统的分类 |
3-2-3 虚拟设计系统特征 |
3-2-4 虚拟设计系统构成 |
§3-3 UGⅡ在电池自动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3-3-1 UGⅡ的特点 |
3-3-2 UG模块介绍 |
3-3-3 UGⅡ在电池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3-3-4 由UGⅡ的Drafting模块给出二维工程技术图形 |
§3-4 干涉检验与动态仿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检测系统设计 |
§4-1 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1 技术指标要求 |
4-1-2 检测性能 |
§4-2 检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控制系统 |
4-2-2 系统检测电路图 |
§4-3 自动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 |
§5-1 一元线性回归 |
5-1-1 线性模型 |
5-1-2 回归系数的估计 |
5-1-3 相关分析 |
5-1-4 显着性检验 |
§5-2 非线性回归 |
5-2-1 函数线性化 |
5-2-2 非线性回归 |
§5-3 实验设计 |
5-3-1 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
5-3-2 回归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8)碱锰电池集电体自动入壳技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碱锰电池的发展概况 |
1-1-1 碱锰电池发展现状 |
1-1-2 碱锰电池发展前景展望 |
1-1-3 我国碱锰电池发展概况 |
§1-2 碱锰电池结构简介 |
§1-3 碱锰电池生产设备发展概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1 本项研究的背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集电体自动入壳系统功能分析与求解 |
§2-1 功能分析 |
2-1-1 问题的提出 |
2-1-2 功能分析与技术要求 |
2-1-3 集电体自动入壳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 功能求解 |
2-2-1 集电体自动入壳系统物理关系的功能结构 |
2-2-2 整机功能原理方案的综合 |
§2-3 最佳功能原理方案的确定 |
2-3-1 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
2-3-2 整机方案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计算 |
第三章 技术系统设计 |
§3-1 技术设计总论 |
3-1-1 碱锰电池集电体自动入壳系统工艺路线 |
3-1-2 碱锰电池集电体自动入壳系统传动系统设计 |
3-1-3 集电体自动入壳系统总体布局 |
3-1-4 集电体自动入壳系统工作循环图 |
§3-2 间歇运动机构的设计 |
3-2-1 间歇运动机构的选型 |
3-2-2 槽轮机构的参数设计 |
第四章 振动料斗的结构设计 |
§4-1 振动料斗概述 |
§4-2 电磁振动料斗的工作原理与理论分析 |
4-2-1 振动料斗的工作原理 |
4-2-2 坯件受力的理论分析 |
4-2-3 坯件运动的最佳状态 |
§4-3 电磁振动料斗的结构设计 |
§4-4 电磁振动料斗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五章 虚拟设计 |
§5-1 CAD的发展 |
5-1-1 CAD三维造型技术发展概况 |
5-1-2 CAD技术发展趋势 |
§5-2 虚拟设计 |
5-2-1 虚拟现实技术 |
5-2-2 虚拟设计与虚拟制造 |
5-2-3 虚拟设计系统的分类 |
5-2-4 虚拟开发环境的构成 |
§5-3 优秀的虚拟设计工具Pro/Engineer |
5-3-1 Pro/Engineer的特点 |
5-3-2 Pro/Engineer的主要模块介绍 |
§5-4 PRO/E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
5-4-1 三维零件建模 |
5-4-2 三维虚拟样机的装配 |
5-4-3 三维虚拟样机的后续处理 |
第六章 控制系统设计 |
§6-1 控制电路设计 |
6-1-1 控制系统的任务 |
6-1-2 控制电路的设计 |
§6-2 控制程序的设计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四、基于虚拟设计的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锂锰扣式电池装配线关键工序研究及控制系统设计[D]. 赵岩.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2]电池性能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范丽. 西安工业大学, 2014(10)
- [3]新型冰箱压缩机保护器自动装配技术研究[D]. 徐放.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4]锂锰扣式电池三参数自动检测系统研究[D]. 张勇.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
- [5]电池自动注液系统研究[D]. 刘海华.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
- [6]直线型Li/MnO2扣式电池生产线及其远程视频监控技术研究[D]. 张永宾.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8)
- [7]基于虚拟设计的碱锰电池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D]. 孙会来. 河北工业大学, 2002(02)
- [8]碱锰电池集电体自动入壳技术系统的研究[D]. 王庆. 河北工业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