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巴士来到日本

无人驾驶巴士来到日本

一、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在日本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甘小丹[1](2020)在《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 ——以《丰田汽车和软银集团联合记者招待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笔者本次以释意派理论为指导,以《丰田汽车和软银集团联合记者招待会》为模拟交替传译材料,探讨该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释意派理论又可称为“达意理论”,该学派将翻译看作是释意。简而言之,释意理论的核心为“脱离语言外壳”,根据理解原语言的思想从而重新表达(柯平,2005)。笔者以往进行翻译时,受原语影响,时常会出现翻译过来的译语生硬,表达不自然的问题。笔者在学习了该理论之后深受启发,深感该理论对口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根据释义理论的核心-“脱离语言外壳”,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分析归纳了两种翻译方法,即“根据原文逻辑关系翻译”和“按照关键字罗列式翻译”。通过最终翻译效果,笔者认为释意理论对翻译效果的提升有极大的借鉴之处。本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任务描述、任务过程、案例分析、翻译实践总结。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的背景、目的,并对本次实践的指导理论--释意理论做了简要论述。第二章从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及译后总结这三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在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整个翻译过程。第三章分析在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所用到的技巧方法,以及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最后一部分为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即总结释意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及不足之处。

盛铭[2](2020)在《智能客车CAN总线异常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客车逐渐被互联网技术渗透,极大提升了驾驶体验。然而,车内的智能配置如远程诊断系统等接入互联网使车内关键数据(电池的荷电状态、车辆位置等)暴露在互联网之上。大部分关键数据在车内经过CAN总线传输,由于CAN总线设计之初网络安全概念相对薄弱,未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导致其极易被攻击,从而窃取车辆信息甚至操控车辆,导致车内关键部件失灵,造成严重的安全后果。因此,CAN总线异常检测研究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智能客车CAN总线存在的安全威胁及目前异常检测技术存在的检测准确率低、误报、高计算消耗等问题,本论文根据CAN总线的数据流量特性和数据域特性分别提出了CAN总线异常检测的新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针对智能客车CAN总线异常检测研究展开的工作如下:(1)对CAN总线协议特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设计角度解析了CAN总线的薄弱点,并对智能客车的网络架构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攻击过程及可能的攻击手段。根据异常检测的概念、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详细分析了CAN总线异常检测技术的难点与挑战,设计了智能客车CAN总线异常检测流程。(2)根据智能客车CAN总线的流量特性,分析攻击行为对流量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基于KNN时间序列的流量异常检测方法。通过在原始行车数据中插入三种异常ID的方式,模拟验证了该方法对报文注入攻击检测的可行性。(3)根据智能客车CAN总线的报文数据域特性,分析攻击对数据域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单分类支持向量机的数据异常检测方法。对经过属性划分的10小时行车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训练,得到最优模型参数。(4)利用CANoe软件搭建仿真实验模型。对实车实施报文注入攻击,验证了所提出的流量异常检测方法在多变量控制下报文注入异常的检测性能。篡改实车仪表和电机节点数据,验证了所提出的数据异常检测方法比其他已有的CAN总线数据异常检测方法(HMM、FURIA、Hamming distance)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孙锐[3](2019)在《AlphaGo的运行机制及其能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lphaGo战胜凝聚人类智慧的世界围棋冠军,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人工智能以及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AlphaGo的运行机制及其能动性研究,是对这一问题的基础性探讨。本研究首先梳理AlphaGo的历史发展脉络,回顾了人工智能的涵义,人工智能在棋类中的运用,包括人工智能从简单棋类到最近出现的AlphaZero的发展现状,并在探讨AlphaGo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深度学习机制的自学习,自计算和自组织等人工智能的新特性。如何认识人工智能这些新特性呢?为此,本研究以主体性哲学为审视人工智能新特性的理论,从主体性,即自为自律性、自觉能动性和自由超越性等角度,分析出人工智能具有他律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其中,他律性是指人工智能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人类编写的数值程序下的行动;能动性是指人工智能具有自学习,自计算和自组织等特性;超越性是指在数据收集,数值计算速度,以及与人类的博弈中战胜人类的超越性。然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达到他律做不到自律,能做到能动但很难自觉,能做到部分超越但距自由相差甚远。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其依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想要达到强人工智能依旧有很多限制。本研究从主体性视角下,不难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限度,这对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钱韫骊[4](2019)在《我国网约车立法的问题与优化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布文的逻辑结构如下:以《暂行办法》和各地实施细则(选取北京、上海、武汉、厦门)为研究对象,论述其法律文本中存在的合法性瑕疵,进而得出网约车需通过存量或增量法规加固其合法性基础。我国作为鼓励、包容网约车的先驱国家,匆匆发布的部门规章必然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疑问,这本无可厚非并可以国外(选取英国、美国、新加坡、法国和日本)对于网约车的先进立法经验为榜样,同时摒弃国外立法与时代发展产生冲突的失败教训,为后续我国的网约车立法工作积累充分的素材。然而在对网约车进行立法之前,本文提出与网约车相关的立法不同于一般的地方立法,其还带有行业立法的特点,于是在确立其合法性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网约车行业的具体特征和发展走向对立法者提出行业立法应体现针对性和效益性的要求。这就需要对网约车的行情有所了解,把握其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可弥补空间,厘清网约车在社会中引发的讨论和争辩。对此本文关于网约车的技术进步与立法更新之间的碰撞、网约车与巡游车之间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对网约车进行立法前评估的重要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厘清现有的论辩和做出必要的取舍后,对网约车未来的立法提出若干优化设计的建议。此处以网约车现存的可弥补空间和大众对其的期待为中心展开,从追求安全价值、完善车辆准入制度、优化运价机制、以燃油税取代“数量管制”以及运用存量法规解决新生问题等五个角度入手,为更合理地规制网约车提供解决方案。在此逻辑结构下本文试图实现技术与立法的双向良好互动以及令法律系统之间更呈现出统一性的特点,网约车为法律所规制也在法律的引导下走得更远,法律因网约车现象而面临挑战也在积极的应对中修炼出立法的前瞻性。并且网约车未来的立法绝非是割裂之法,其与社会安全、技术创新以及以人为本之间镶嵌成一个紧密联动机制,本文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意识到网约车的规制不仅仅要与《行政许可法》、《宪法》、《价格法》以及《道路运输条例》相符合,更因为其属于共享经济新业态范畴的立法而应同时配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人保护条例以及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精神与内涵,这表明网约车的增量新规在遵循原有法律之际还可与另外的增量新规统一考量,相互吸收和促进。而本文引用的针对顺风车业务的分析——以《侵权责任法》取代好意施惠的理念,又表明了网约车的新生问题仍可从存量法规的角度予以解释运用,从而节约立法资源,避免立法冗余。则立法者通过专业、敏感的前瞻性和回顾性即能够提高法律系统的统一性程度。网约车出生于“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身为“互联网+出租车”结合产生的新形态,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结构,令准公共交通市场在自由灵活的竞争中重新焕发生机。未来对于网约车的合理规制不仅仅是政府表态鼓励、支持共享经济新业态的体现,更为后续的新业态甚至是人工智能方面的立法探明前进方向。

王治颖[5](2019)在《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盘热负荷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城市人口日常出行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已迅速发展成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跨座式单轨车辆因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占地少、噪音小以及成本低等优点,未来在国内将有巨大的应用市场。跨座式单轨车辆因多运行在转弯半径小、地形复杂的城市路况,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频繁进行制动,因此制动盘相比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承受更加剧烈的热负荷作用,导致疲劳寿命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车辆的安全运行。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外对于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盘在制动过程中所受到的热负荷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为了对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盘进行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热负荷仿真研究,采用模拟接触摩擦生热模型研究方法,在ABAQUS软件中建立1:1制动盘实体模型,完成常用制动和紧急制动两种典型工况相关参数的计算,结合制动工况对实体模型设置速度位移和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完成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盘和摩擦片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对制动盘瞬态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研究温度场分布情况以及变化规律,并将得到的仿真结果与采用等效热源方法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此外,结合模拟接触摩擦生热模型采用热-机完全耦合法对制动盘热应力场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其在两种制动工况下应力场的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不同方向应力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最后对制动盘进行静强度评定,参考UIC ORE B12/RP17试验报告,结合MATLAB在Smith图形式修正的Goodman图中就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六个分析增量步对制动盘进行疲劳性能评估。通过对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盘在两种制动工况下的温度场及热应力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关于温度场方面,采用模拟接触摩擦生热模型研究方法得到的温度场分布呈非对称分布,最高温度位于制动盘接触摩擦区域中间靠外径的位置,节点温度变化曲线呈“锯齿”状,沿径向方向节点间温差较大,沿周向方向温度变化曲线存在相位差。采用等效热源方法,温度场分布几乎呈现对称状,节点温度随时间平滑变化,沿径向、周向方向节点间温差极小。结果表明,模拟摩擦生热模型研究方法因考虑到接触摩擦作用的影响,相比更符合实际情况;关于应力场方面,仿真结果显示应力场呈不对称分布,节点应力随时间呈“锯齿”状变化,且最大应力值分布在摩擦区域靠外径的位置,与温度最大值所处位置相同。沿径向和周向方向节点间应力差值较为明显,沿周向节点变化曲线存在相位差,应力差值较小。仿真结果体现出应力场与温度场呈相互耦合作用影响;关于疲劳方面,结果表明,制动盘静强度以及疲劳强度均满足安全要求。

张丹,吴陈炜,谢安桓[6](2018)在《城市交通问题的空中解决方案——自主载人飞行器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汽车的普及,城市交通拥堵、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载人飞行器作为未来城市出行的新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问题。综述了自主载人飞行器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论述其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飞行控制、通信链路、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展望未来,自主载人飞行器的研究,将促进相关技术的突破,也将带动新的产业发展,乃至为人类生活方式带来新一轮变革。

曹悦恒[7](2018)在《典型国家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的概念,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狂潮,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以提升本国竞争力。在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下,汽车产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将受到巨大的冲击。本文选全球取制造业的前五名: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这五个典型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近十年来的权威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这五个典型国家的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找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差距,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这部分梳理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的概念,理论和评价方法,为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介绍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四次发展革新,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然后分别介绍了中、美、德、日、韩五个典型国家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第三部分是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在传统的汽车制造领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汽车产业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轻量化成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除技术创新之外,管理创新也会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共享经济与区块链将成为影响汽车产业的重要因素。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中、美、德、日、韩五个典型国家的汽车产业做出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在波特的竞争力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汽车产业的特点,基于PEST分析的理念首次提出了新型的PESTE的分析方法,提出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的概念并构建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三个主要成分和贡献率,进而找到影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计算出五个典型国家的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并作出雷达图以展示各国在关键因素上的优劣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针对前文的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中洋[8](2018)在《基于SET要素分析的未来城市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文中指出SET模式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产品设计前期分析理论,它运用了发展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个分析过程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为主导原则,通过分析社会、经济、技术这三个方面的诸多元素来寻求最佳产品机会缺口,进而完成目标产品的设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我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以乘用车为代表的城市交通工具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汽车产业也已经成长为我国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在交通工具的发展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道路规划建设以及加强公共交通建设等,对居民的交通需求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从个体交通工具的层面上看,选取加强和改进交通工具设计的方向,具更贴近使用者,让社会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尽可能地能使用上符合自身需求的车型,努力形成需求与设计的高度契合,促进城市交通和谐有序,应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立足于城市交通工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论述SET模式在城市交通工具设计中的作用,剖析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解读国内外相关经典案例,结合我国城市交通工具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引起业界对SET模式应用于我国城市交通工具产品设计的更多重视,对于加快SET模式在我国城市交通工具设计中的推广应用、推动交通事业健康发展具有促进意义。本文的研究是与城市交通工具有相关的两个问题:就工业产品而言,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对城市交通工具的价值评定问题进行解决。国内针对城市交通工具外观设计价值的讨论并不充分和明确,因此本文将针对性地提出运用SET因素分析理论进行城市交通工具外观设计价值的评价;就设计而言,本文旨在设计解决城市交通工具外观设计体系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交通工具外观进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交通工具或汽车外观的设计体系,分别从设计师和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设计的合理性与设计功效,丰富和提高SET因素分析理论在我国交通工具外观设计上的运用。

许世维[9](2017)在《前轴双电机后轴单电机(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控制策略及模拟试验台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国内外汽车工业界的战略共识。四驱电动汽车既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又具有动力性、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近年来电动汽车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以前轴双电机、后轴单电机四驱电动汽车(Dual Front Motor and Single Rear Motor 4-wheel-drive Electric Vehicle,下文均简称:DFSRM四驱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结合汽车动力学理论、电机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深入研究了四驱电动汽车的驱动控制、滑行制动控制和复合制动控制三个关键的问题,结合本文所研究的DFSRM四驱电汽车结构特点,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和控制策略,并基于A&D5435平台开发了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系统模拟试验台,通过仿真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四驱电动汽车的性能特点,通过对比6种不同拓扑结构四驱电动汽车的优缺点,最终选择前轴双电机、后轴单电机驱动的DFSRM四驱电动汽车作为研究车型;根据该车型的结构特点,确定动力系统中电机和蓄电池的类型以及拓扑结构,并参照整车性能指标进行动力系统参数匹配;根据动力系统的匹配结果,利用AVL Cruise和MATLAB/Simulink建立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及动力系统模型,为后续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仿真平台。(2)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策略。针对四驱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问题,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基于电机损耗模型和拉格朗日乘子法制定了电机工作效率优化的基准转矩分配策略;针对起步或急加速等动力需求较大的工况,从动力性角度出发制定了基于驾驶意图的转矩补偿模糊控制策略;针对湿滑路面等低附着条件下可能会出现的车轮滑转等危险工况,从安全性角度出发制定了基于前轮滑转率相近、后轮滑转率高选的直线行驶工况驱动防滑控制策略。利用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在变加速起步工况、CCBC和HWYFET循环工况、分离路面工况下分别对上述驱动控制策略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驱动控制策略分别在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DFSRM四驱电动汽车平路滑行制动控制策略。针对电动汽车平路滑行制动过程中存在的滑行距离与滑行能量回收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滑行制动过程中驾驶员操作动作特点,提出了基于驾驶风格模糊辨识的滑行制动状态判断方法,并根据不同道路工况滑行制动的特点,采用模糊控制理论分别制定了高速公路工况和郊区/城市道路工况的滑行制动模糊控制策略。利用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在高速公路工况、郊区/城市道路工况、滑行制动转入驱动工况下进行滑行制动控制策略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滑行制动控制策略能够在不同工况下保证滑行距离,并且能够较好地回收滑行制动能量。(4)DFSRM四驱电动汽车复合制动控制策略。针对四驱电动汽车复合制动系统制动能量回收率和制动舒适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制动意图识别和舒适性优化的复合制动分层控制策略,通过基于LVQ神经模糊系统的制动意图识别,优化了前后轴电机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的分配,并根据电机制动和液压制动响应特性的差异,通过协调执行层中的制动力来保证制动舒适性。利用车辆动力学仿真平台,在单次制动工况、NEDC循环工况下进行复合制动控制策略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复合制动控制策略能够在保证制动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制动能量回收率和制动舒适性。(5)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模拟试验台开发及控制策略验证。针对电动汽车控制策略验证所面临的开发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开发了能够反映DFSRM四驱电动汽车结构特点的驱制动系统模拟试验台,该试验台采用全电惯量模拟方式模拟负载,设计了电机和液压制动控制系统,在考虑实时性因数的前提下,基于A&D5435平台开发了模拟试验台驱制动控制系统,并通过驱动、滑行制动和复合制动试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效果。

杜明博[10](2016)在《基于人类驾驶行为的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目前全球交通事故多发率以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安全以及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使得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的任务更加急迫。而无人驾驶车辆作为组建智能交通系统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近年来更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无人驾驶车辆也称为机器人车辆,属于室外移动机器人的一种。它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运动规划与自主控制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智能系统,涵盖了机械、控制、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它既包括科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也包括关键技术的突破,还涉及到了大量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因此,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子系统是无人驾驶车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无人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在综合道路环境中,由于驾驶场景的复杂多变、交通参与者行为的难以预测以及人们对于行车安全性、高效性和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现有的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方法已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为此,本文通过研究人类在综合交通场景下的驾驶行为决策过程,构建一种基于决策树的驾驶行为决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人类在驾驶过程中的视觉行为注意机制,提出一种基于驾驶员视觉行为的RRT运动规划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无人驾驶车辆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的相关技术,分析比较国内外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系统的架构和具体实现方式。2)详细介绍无人驾驶车辆平台“智能先锋Ⅱ”,分析和论述平台各个模块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协作关系。通过研究人类在驾驶过程中的行为决策模式以及其对于行车安全、行车效率和乘坐舒适性的要求,提出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从而对系统的设计准则加以明确,进而完成对于行为决策子系统与运动规划子系统的构建。3)针对驾驶场景的多样性和时变性,以及在各个场景中人类驾驶员表现出的不同行为特性,利用有限状态机构建基于驾驶场景的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子系统。首先,通过研究不同驾驶场景中驾驶员行为模式的变换规律,提出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驾驶场景转换模型,以实现不同驾驶状态的合理转换。紧接着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通过研究驾驶过程中直接影响驾驶行为决策结果的相关条件属性,提出基于ID3决策树的驾驶行为决策建模方法。其对采集的人类驾驶经验样本数据集,利用基于灰关联熵的条件属性分析法,求得各个条件属性的灰熵关联度排序,以明确各个条件属性对驾驶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分清主次因素,构建出相对紧凑的、冗余度低的驾驶行为决策树模型,从而梳理出符合人类驾驶员决策思维过程的驾驶行为决策产生式规则,以解决多源异构信息知识获取与表示不充分所引起的驾驶行为决策实时性和准确性较差的问题。4)研究基于驾驶员视觉行为的无人驾驶车辆运动规划方法。首先研究人类在驾驶过程中的视觉行为特点,分析视觉行为与运动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研究无人驾驶车辆运动规划问题的技术难点,针对综合道路环境中驾驶场景复杂多变的特点,结合行为学家研究出的两点视觉模型(Two-point Visual Model),提出一种基于驾驶员视觉行为的RRT实时运动规划方法。其根据来自行为决策层的驾驶行为决策指令,按照驾驶过程中人类视觉注意点的变化规律,在感知环境模型中通过对相机图像数据与三维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有效融合,实现对视觉注意点的提取,从而引导RRT算法随机扩展节点的采样;继而,基于车辆运动动力学约束,发展了一种具有曲率连续特性的轨迹优化方法,最终以生成符合人的行为特性的行驶轨迹,从而能够更合理地适应各种动态道路环境。最后,本文以综合城郊道路为测试环境,基于“智能先锋Ⅱ”无人驾驶车辆平台,对所提出的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二、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在日本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在日本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 ——以《丰田汽车和软银集团联合记者招待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口译实践的任务描述
    1.2 释意派理论的基本概述
        1.2.1 释意派理论的基本内涵
        1.2.2 释意派理论的三角形模式
第二章 任务过程
    1.1 译前准备
        1.1.1 针对翻译内容的准备
        1.1.2 针对翻译形式的准备
    1.2 口译过程
    1.3 译后总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释意派理论的具体应用
        3.1.1 根据原文逻辑关系翻译
        3.1.2 按照关键字罗列式翻译
    3.2 口译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2.1 原语理解障碍所导致的误译与漏译
        3.2.2 受原语影响所导致的表达不自然
        3.2.3 脱离语言外壳所应掌握的度问题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及译文
    附录2:术语表
致谢

(2)智能客车CAN总线异常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客车CAN总线安全及异常检测技术
    2.1 智能客车CAN总线安全
        2.1.1 CAN总线概述
        2.1.2 CAN总线协议特性
        2.1.3 CAN总线攻击过程
        2.1.4 CAN总线攻击手段
        2.1.5 智能客车CAN总线安全威胁
    2.2 异常检测技术
        2.2.1 异常检测技术概述
        2.2.2 CAN总线异常检测难点分析
        2.2.3 CAN总线异常检测技术分类
        2.2.4 智能客车CAN总线异常检测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KNN时间序列的流量异常检测
    3.1 时间序列预测和KNN理论
        3.1.1 时间序列
        3.1.2 KNN算法
        3.1.3 KNN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3.2 基于KNN时间序列的流量异常检测
        3.2.1 CAN总线流量特性
        3.2.2 异常检测模型设计
    3.3 流量异常模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单分类支持向量机的数据异常检测
    4.1 单分类支持向量机
    4.2 基于单分类支持向量机的数据异常检测
        4.2.1 智能客车CAN总线数据域特性分析
        4.2.2 CAN总线单分类支持向量机模型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环境及仿真平台
        5.1.1 CANoe仿真平台搭建
        5.1.2 实验环境
    5.2 实验与分析
        5.2.1 报文注入攻击
        5.2.2 报文数据篡改攻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AlphaGo的运行机制及其能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人工智能
        1.2.2 AlphaGo
        1.2.3 价值主体性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AlphaGo的历史回顾
    2.1 人工智能的涵义
        2.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2.1.2 人工智能的分类
        2.1.3 人工智能的发展
    2.2 棋类人工智能的发展
        2.2.1 专家执着棋类的原因
        2.2.2 简单棋类的发展历程
        2.2.3 深蓝胜国际象棋大师
    2.3 AlphaGo的发展阶段
        2.3.1 DeepMind公司与AlphaGo
        2.3.2 AlphaGo与 AlphaGo Zero
        2.3.3 AlphaFold与智能游戏AI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lphaGo的运行机制与应用
    3.1 深度学习机制
        3.1.1 策略网络
        3.1.2 走子网络
        3.1.3 价值网络
    3.2 AlphaGo的运行机制
        3.2.1 AlphaGo的蒙特卡洛树搜索
        3.2.2 AlphaGo系列深度整合机制
        3.2.3 AlphaZero新领域工作原理
    3.3 AlphaGo系列关键技术的应用
        3.3.1 在智能识别中的应用
        3.3.2 在智慧医疗中的应用
        3.3.3 在无人驾驶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lphaGo的哲学审视
    4.1 AlphaGo的技术特性
        4.1.1 自学习
        4.1.2 自计算
        4.1.3 自组织
    4.2 人工智能的属性
        4.2.1 AlphaGo的他律性
        4.2.2 AlphaGo的能动性
        4.2.3 AlphaGo的超越性
    4.3 人工智能的发展限度反思
        4.3.1 自主意识限度
        4.3.2 道德伦理限度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我国网约车立法的问题与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现有研究动态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约车立法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网约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网约车立法的必要性
        一、网约车确认“合法性”地位
        二、“合法性”地位须以“立法”形式稳固
    第三节 网约车立法的可行性
        一、提请412号令上升为法规?
        二、《暂行办法》升级成法规
        三、出台增量新规
第二章 中外网约车的立法素材与思考
    第一节 国外网约车立法的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吸收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创新型
        三、以新加坡为代表的鼓励型
        四、以法国为代表的禁止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保守型
    第二节 国内网约车立法的概况
        一、国内现有的宏观指导
        二、代表性城市的实施细则
第三章 网约车立法前还需厘清的社会争论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立法更新的协调困境
    第二节 网约车与巡游车关系的“再认识”
        一、巡游车的弱竞争力
        二、网约车成为性侵高发地?
    第三节 网约车立法前评估的缺失
        一、立法前评估的作用
        二、从地方立法前评估到行业立法前评估
第四章 网约车立法的优化设计
    第一节 明确网约车立法的目标与价值
    第二节 网约车立法应追求安全价值
        一、安全价值之车外人员保护——“车辆准入”的替代性标准
        二、安全价值之车内人员保护
    第三节 从“数量管制”到“温和引导”
        一、缓解交通拥堵的若干操作
        二、以燃油税代替强制收费
    第四节 市场调节价的优化空间
    第五节 网约车立法前评估的引入
        一、立法前评估的主体
        二、借鉴其他行业的立法前评估标准
    第六节 优化立法应回顾存量法律制度
        一、明确承运人身份
        二、好意施惠?
        三、以《侵权责任法》为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盘热负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跨座式单轨车辆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跨座式单轨车辆现状
        1.2.2 国内跨座式单轨车辆现状
    1.3 制动盘热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动盘温度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制动盘热应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热分析理论基础
    2.1 摩擦接触机理
        2.1.1 接触条件
        2.1.2 接触算法
        2.1.3 摩擦接触建模方法
    2.2 摩擦-热理论
        2.2.1 摩擦模型
        2.2.2 摩擦热源
        2.2.3 摩擦传热规律
    2.3 传热学理论
        2.3.1 传热学基础
        2.3.2 热传递方式
        2.3.3 热传导方程
        2.3.4 热边界条件
    2.4 瞬态耦合求解方法
        2.4.1 热-机耦合方法
        2.4.2 有限元热-机耦合描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动系统简述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3.1 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系统简述
        3.1.1 跨座式单轨车辆空气制动系统简述
        3.1.2 跨座式单轨车辆电制动系统简述
    3.2 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计算
        3.2.1 制动系统相关参数分析
        3.2.2 常用制动工况参数计算
        3.2.3 紧急制动工况参数计算
    3.3 制动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基本假设
        3.3.2 制动盘和摩擦片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3.3.3 制动盘和摩擦片材料参数确定
    3.4 制动盘热学边界条件确定
        3.4.1 摩擦面对流换热边界模型
        3.4.2 圆周面对流换热边界模型
        3.4.3 散热筋对流换热边界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动盘瞬态温度场仿真分析
    4.1 模拟摩擦热源制动盘瞬态温度场仿真分析
        4.1.1 常用制动温度场仿真分析
        4.1.2 紧急制动温度场仿真分析
    4.2 数值等效热源制动盘瞬态温度场仿真分析
        4.2.1 常用制动温度场仿真分析
        4.2.2 紧急制动温度场仿真分析
    4.3 两种仿真方法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3.1 径向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对比分析
        4.3.2 周向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对比分析
        4.3.3 轴向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动盘瞬态应力场仿真分析
    5.1 常用制动应力场仿真分析
        5.1.1 径向节点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
        5.1.2 周向节点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
        5.1.3 轴向节点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
    5.2 紧急制动应力场仿真分析
        5.2.1 径向节点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
        5.2.2 周向节点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
        5.2.3 轴向节点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动盘强度分析
    6.1 静强度评定
    6.2 疲劳强度分析
        6.2.1 疲劳强度分析方法
        6.2.2 主应力与方向计算
        6.2.3 平均应力和应力幅计算
        6.2.4 疲劳强度分析结果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6)城市交通问题的空中解决方案——自主载人飞行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基本原理与技术框架
    3.1 飞行器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3.2 自主载人飞行器技术框架
4 关键技术分析
    4.1 飞控系统
    4.2 通信链路
    4.3 地面指挥中心
    4.4 能源系统
    4.5 安全保障
5 其他相关技术
    5.1 降噪技术
    5.2 人机交互
    5.3 测试系统
6 未来展望

(7)典型国家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与汽车产业
        2.1.2 竞争与竞争力
        2.1.3 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2.1.4 研发与创新
        2.1.5 全球化
        2.1.6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1.7 区块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技术差距理论
        2.2.5 生命周期理论
        2.2.6 价值链理论
        2.2.7 现代竞争理论
        2.2.8 技术创新理论
        2.2.9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2.3.1 波特的竞争力分析法
        2.3.2 标杆法
        2.3.3 显性指标法
        2.3.4 综合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1 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全球化趋势
        3.1.1 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1.2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革新
        3.1.3 全球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
        3.1.4 全球化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
    3.2 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2.1 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3.2.2 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3 德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3.1 德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3.3.2 德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4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4.1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3.4.2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5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5.1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3.5.2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6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6.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3.6.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4.1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4.1.1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4.1.2 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
        4.1.3 物联网与工业物联网
    4.2 新能源汽车
        4.2.1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4.2.2 纯电动汽车
        4.2.3 燃料电池汽车
    4.3 自动驾驶
        4.3.1 自动驾驶的概念与分级
        4.3.2 自动驾驶的实现路径
        4.3.3 自动驾驶系统
        4.3.4 自动驾驶应用
    4.4 轻量化
        4.4.1 新材料
        4.4.2 新工艺
    4.5 共享经济与区块链
        4.5.1 共享经济在汽车产业的应用
        4.5.2 区块链在汽车产业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德、日、韩汽车产业比较分析
    5.1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5.2 基本条件比较
        5.2.1 人均汽车保有量
        5.2.2 人均国民总收入
        5.2.3 制造业增加值
        5.2.4 基本条件综合比较
    5.3 市场因素比较
        5.3.1 市场规模
        5.3.2 出口额
        5.3.3 市场效率
        5.3.4 市场因素综合比较
    5.4 生产因素比较
        5.4.1 汽车产量
        5.4.2 劳动力数量
        5.4.3 劳动市场效率
        5.4.4 生产因素综合比较
    5.5 政策因素比较
        5.5.1 政策与法规因素
        5.5.2 基础设施建设
        5.5.3 政策因素综合比较
    5.6 经济因素比较
        5.6.1 GDP
        5.6.2 宏观经济环境
        5.6.3 金融市场环境
        5.6.4 商业成熟度
        5.6.5 经济因素综合比较
    5.7 社会因素比较
        5.7.1 家庭消费支出
        5.7.2 高科技出口比
        5.7.3 劳动力健康与初等教育
        5.7.4 社会因素综合比较
    5.8 技术因素比较
        5.8.1 研发支出比
        5.8.2 创新指数
        5.8.3 高等教育
        5.8.4 技术准备
        5.8.5 技术因素综合比较
    5.9 生态环境因素比较
        5.9.1 二氧化碳排放量
        5.9.2 能源结构指数
        5.9.3 能源使用量
        5.9.4 GDP单位能源消耗
        5.9.5 生态环境因素综合比较
    5.10 五个典型国家汽车产业比较分析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美、德、日、韩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评价
    6.1 主成分分析方法及原理
        6.1.1 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基本思想
        6.1.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6.1.3 主成分分析法的作用及优势
        6.1.4 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
    6.2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测算
        6.2.1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6.2.2 美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6.2.3 德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6.2.4 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6.2.5 韩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6.3 中、美、德、日、韩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7.1 大力鼓励技术创新,发展商业模式创新
        7.1.1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汽车自主研发技术
        7.1.2 注重发展商业模式创新
    7.2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新能源技术
        7.2.1 政策法规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7.2.2 汽车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7.3 大力推广高等教育,加强人才引进及培养
    7.4 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改变国民消费观念
        7.4.1 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
        7.4.2 改变国民消费观念,发展汽车金融
    7.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聚
        7.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5.2 提高产业集聚,形成战略联盟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2.1 创新点
        8.2.2 局限性
    8.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SET要素分析的未来城市交通工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思路
第2章 SET因素及SET分析模式下的价值分析方法
    2.1 SET因素概述
        2.1.1 社会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技术因素
    2.2 产品机会缺口
        2.2.1 SET因素变化影响产品机会缺口
        2.2.2 产品机会缺口上升为产品价值机会
    2.3 SET因素分析模式
    2.4 基于SET分析模式的新产品开发方法
    2.5 SET因素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
第3章 基于SET分析模式的交通工具案例研究
    3.1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3.1.1 汽车在美国的发展
        3.1.2 汽车在日本的繁荣
    3.2 汽车工业发展的动态SET(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分析
        3.2.1 近年汽车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2.2 长城汽车的发展及其SET要素分析
    3.3 我国共享单车的发展和动态SET(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分析
第4章 城市交通工具中的SET因素及价值机会分析
    4.1 城市交通工具设计中的SET因素分析
    4.2 城市交通工具市场产品缺口与价值机会分析
        4.2.1 基于社会因素的市场缺口
        4.2.2 基于经济因素的市场缺口
        4.2.3 基于技术因素的市场缺口
第5章 基于SET分析模式的城市交通工具发展趋势和方案设计
    5.1 我国城市交通工具的设计发展趋势
    5.2 基于SET分析模式的城市交通工具方案设计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件

(9)前轴双电机后轴单电机(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控制策略及模拟试验台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四驱电动汽车研究现状
        1.2.1 国外四驱电动汽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四驱电动汽车研究现状
    1.3 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驱动控制研究现状
        1.3.2 滑行制动研究现状
        1.3.3 复合制动研究现状
        1.3.4 电动汽车驱制动系统模拟试验台研究现状
    1.4 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控制研究趋势
        1.4.1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与自动驾驶
        1.4.2 四驱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的研究趋势
        1.4.3 四驱电动汽车滑行制动的研究趋势
        1.4.4 四驱电动汽车复合制动的研究趋势
        1.4.5 电动汽车驱制动试验台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DFSRM四驱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构与参数匹配
    2.1 四驱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布置方案
        2.1.1 四驱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布置方案
        2.1.2 四驱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结构的确定
        2.1.3 整车参数及性能指标要求
    2.2 电机类型及驱动电机拓扑结构的选择
        2.2.1 电机特性分析
        2.2.2 驱动电机拓扑结构选择
        2.2.3 前后轴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2.3 蓄电池储能系统选择
        2.3.1 蓄电池类型选择
        2.3.2 蓄电池储能系统拓扑结构的选择
        2.3.3 蓄电池参数的匹配
    2.4 DFSRM四驱电动汽车结构
    2.5 DFSRM四驱电动汽车模型建立
        2.5.1 车辆运动学重要参数推导
        2.5.2 基于Cruise的DFSRM四驱电动汽车模型及驱制动控制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转矩优化分配的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策略
    3.1 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动控制问题
        3.1.1 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动控制问题
        3.1.2 人-车-路系统对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的影响
    3.2 基于转矩优化分配的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策略架构
        3.2.1 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策略架构
        3.2.2 DFSRM四驱电动汽车转矩分配策略
    3.3 基于经济性的能量消耗最小化的前后轴电机驱动转矩优化分配
        3.3.1 电机损耗模型
        3.3.2 DFSRM四驱电动汽车的电机负荷模式与能量节省策略分析
        3.3.3 基于经济性的转矩最优分配控制策略
    3.4 基于驱动意图的起步或急加速转矩补偿模糊控制策略
        3.4.1 驾驶意图
        3.4.2 基于驱动意图的DFSRM四驱电动汽车转矩补偿分析
        3.4.3 基于起步或急加速工况转矩补偿模糊控制策略
    3.5 DFSRM四驱电动汽车直行工况驱动防滑控制策略
        3.5.1 基于DFSRM四驱电动汽车动力结构特点的直行工况驱动防滑控制策略
        3.5.2 滑转率相近为目标的前轮驱动防滑控制策略
        3.5.3 滑转率高选的后轮驱动防滑控制策略
    3.6 驱动控制策略仿真及结果分析
        3.6.1 驱动控制策略模型的构建
        3.6.2 变加速起步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3.6.3 循环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3.6.4 低附着路面及分离路面驱动防滑仿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驾驶风格辨识的DFSRM四驱电动汽车平路滑行制动控制策略
    4.1 平路滑行制动研究问题
        4.1.1 平路滑行制动概述
        4.1.2 平路滑行制动所需研究的问题
    4.2 多种道路工况的滑行制动状态分析
        4.2.1 高速公路滑行制动分析
        4.2.2 郊区/城市道路滑行制动分析
    4.3 基于驾驶风格模糊辨识的滑行制动状态判断
        4.3.1 滑行制动安全距离的确定
        4.3.2 驾驶员滑行制动操作特征分析
        4.3.3 基于驾驶风格模糊辨识的间隔时间ΔT确定
        4.3.4 滑行制动判断流程
    4.4 DFSRM四驱电动汽车滑行制动影响因素分析
        4.4.1 车辆滑行制动力学分析
        4.4.2 蓄电池的约束
        4.4.3 驾驶员加速踏板松开速率
        4.4.4 车辆距前方障碍物距离
        4.4.5 滑行车速
    4.5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多种道路工况滑行制动模糊控制策略的开发
        4.5.1 道路工况对滑行制动的影响
        4.5.2 高速公路滑行制动模糊控制策略
        4.5.3 郊区/城市道路滑行制动模糊控制策略
    4.6 仿真结果及分析
        4.6.1 滑行制动控制策略的Simulink建模
        4.6.2 高速公路工况滑行制动仿真及结果分析
        4.6.3 郊区/城市道路工况滑行制动仿真及结果分析
        4.6.4 滑行制动转入驱动工况仿真及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制动意图识别和制动舒适性优化的DFSRM四驱电动汽车复合制动控制策略
    5.1 电动汽车复合制动研究问题
        5.1.1 电动汽车复合制动研究问题
        5.1.2 复合制动评价指标
    5.2 基于分层控制的DFSRM四驱电动汽车复合制动控制策略架构
        5.2.1 DFSRM四驱电动汽车的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结构
        5.2.2 基于分层控制的复合制动控制策略架构
    5.3 上层——基于LVQ神经模糊系统的制动意图识别
        5.3.1 制动意图分类及识别方法
        5.3.2 基于LVQ神经模糊系统的制动意图识别模型的建立
        5.3.3 制动意图识别的模糊推理
        5.3.4 制动意图识别结果
    5.4 中层——制动力分配
        5.4.1 DFSRM四驱电动汽车复合制动力分配原则
        5.4.2 车辆制动力学分析
        5.4.3 制动力分配要求
        5.4.4 电机再生制动力的约束
        5.4.5 蓄电池的约束
        5.4.6 前后电机单独作用的最大制动强度
        5.4.7 电-液制动力分配流程
        5.4.8 电-液制动力分配算法
    5.5 下层——基于制动舒适性的执行层制动力协调控制
        5.5.1 制动舒适性控制原则
        5.5.2 基于制动舒适性的电-液复合制动执行层制动力协调控制
    5.6 仿真结果及分析
        5.6.1 复合制动控制策略Simulink建模
        5.6.2 单次制动工况仿真结果及分析
        5.6.3 循环工况仿真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模拟试验台的研制及控制策略的试验验证
    6.1 驱制动试验台设计方案
    6.2 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试验台设计与开发
        6.2.1 试验台总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6.2.2 动态负载模拟方案
        6.2.3 电机的驱动控制与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系统设计
        6.2.4 液压制动压力调节系统设计
    6.3 基于A&D5435的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控制策略硬件在环系统开发
        6.3.1 硬件在环开发流程及硬件在环实时性
        6.3.2 基于硬件在环仿真平台的驱制动控制系统开发
        6.3.3 基于A&D5435的硬件在环模型建立
        6.3.4 上位机软件设计
    6.4 试验及结果分析
        6.4.1 驱动控制策略试验及结果分析
        6.4.2 滑行制动控制策略试验及结果分析
        6.4.3 复合制动控制策略试验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人类驾驶行为的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人驾驶车辆发展现状
        1.2.1 国外无人驾驶车辆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内无人驾驶车辆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移动机器人行为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移动机器人运动规划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子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2.1 “智能先锋Ⅱ”无人车平台架构
    2.2 无人驾驶车辆自主决策系统体系结构
        2.2.1 全局路径规划层
        2.2.2 驾驶行为决策层
        2.2.3 运动规划层
        2.2.4 健康管理模块
    2.3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子系统设计准则
    2.4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子系统结构分析
        2.4.1 行为决策子系统结构分析
        2.4.2 运动规划子系统结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方法研究
    3.1 人类驾驶行为特性分析
    3.2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子系统设计
        3.2.1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驾驶场景转换模型
        3.2.2 基于ID3决策树的驾驶行为决策方法
        3.2.3 基于驾驶场景的局部目标发生器
    3.3 基于ID3决策树的驾驶行为决策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驾驶车辆运动规划方法研究
    4.1 环境感知地图的表示方法
    4.2 人类驾驶员视觉行为模型
        4.2.1 驾驶员视觉注意力机制
        4.2.2 驾驶员视觉注意力模型
    4.3 基于驾驶员视觉行为的无人驾驶车辆运动规划方法
        4.3.1 运动规划问题的描述
        4.3.2 运动规划算法的设计与分析
        4.3.3 RRT算法基本原理及性能分析
        4.3.4 基于驾驶员视觉行为的RRT运动规划算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先锋Ⅱ”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系统实验验证
    5.1 实验场景
    5.2 实验设计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1.1 主要工作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在日本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模拟交替传译实践报告 ——以《丰田汽车和软银集团联合记者招待会》为例[D]. 甘小丹.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2]智能客车CAN总线异常检测研究[D]. 盛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3]AlphaGo的运行机制及其能动性研究[D]. 孙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我国网约车立法的问题与优化路径[D]. 钱韫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跨座式单轨车辆制动盘热负荷性能研究[D]. 王治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城市交通问题的空中解决方案——自主载人飞行器研究综述[J]. 张丹,吴陈炜,谢安桓. 无人系统技术, 2018(02)
  • [7]典型国家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曹悦恒. 吉林大学, 2018(12)
  • [8]基于SET要素分析的未来城市交通工具设计研究[D]. 张中洋. 山东建筑大学, 2018(02)
  • [9]前轴双电机后轴单电机(DFSRM)四驱电动汽车驱制动控制策略及模拟试验台开发研究[D]. 许世维. 长安大学, 2017(06)
  • [10]基于人类驾驶行为的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与运动规划方法研究[D]. 杜明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无人驾驶巴士来到日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