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衣观音土曲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申习,张磊,宿智新,陈佳兴,唐洁,刘源才,杨强[1](2022)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清香型和酱香型酒曲细菌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清香型小曲及其种曲、清香型大曲以及酱香型大曲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获得了酒曲中主要细菌属种类和相对占比。结果表明,酱香型大曲JB在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方面最高。在门水平上,8个酒曲样品中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 3类细菌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在清香型大曲QDB中,含有较高比例的Actinobacteria。在属水平上,各酒曲中主要含有Lactobacillus、Bacillus、Acetobacter、Weissella、Streptomyces、Herbaspirillum、Pediococcus、Leuconostoc、Pseudomonas、Lactococcus。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香型酒曲中细菌的主要类群,为下步改善酒曲质量、综合利用多种酒曲微生物提供了理论研究指导。
祝成,童国强,姜华龙,刘明智,万朕,易翔,管莹,罗高建,杨强[2](2022)在《定量评价小曲清香型白酒典型感官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定量评价小曲清香型白酒的感官风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质量的控制,参照国外酒类风味轮建立的方法,同时结合现有白酒风味研究,对36个不同生产日期的不同质量档次和风格的小曲清香型白酒进行感官定量评价,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小曲清香型白酒的典型感官特征进行识别和提炼,筛选出代表小曲清香型白酒感官特征的描述语,包括29个香气描述语、3个口味描述语和14个口感描述语。从颜色、清亮度、香气、口味、口感、风格6个方面绘制了小曲清香型白酒的风味轮。同时通过风味剖面图清晰地表达了3种不同档次和风格特点的小曲清香型白酒产品的风味差异,说明基于感官定量评价方法筛选出的感官特征描述语能够准确代表小曲清香型白酒的感官特征。总体来说,该研究方法使得小曲清香型白酒的感官评价更为定量化、直观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小曲清香型白酒产品的质量控制。
陈申习,宿智新,张磊,林斌,陈凯,刘源才,杨强[3](2021)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清香型和酱香型酒曲真菌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不同种类清香型酒曲及酱香型酒曲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性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8种酒曲真菌的ITS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劲牌公司生产的土曲及种曲的真菌α多样性较高。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8个酒曲中占有绝对优势。在属水平上,各酒曲中主要真菌属有根霉属(Rhizopus)、曲霉属(Aspergillus)、假丝酵母属(Candida)等。其中,清香型大曲QDF中含有较高比例的红曲霉属(Monascus)(16.5%)和根毛霉属(Rhizomucor)(14.6%)。在酱香型大曲JF和清香型大曲QDF中,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比例较高(分别占比14.5%和20.8%)。主成分分析表明,劲牌桂花曲HHF和酱香型大曲JF真菌多样性较接近,而不同感官评价的种曲真菌多样性差异较大。
申登晋[4](2021)在《中国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群落演替模式解析》文中认为发酵食品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被全世界人们广泛消费。传统发酵食品多采用微生物自然发酵,缺乏对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活动的控制,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均一化和高品质生产。对于高品质和标准化发酵食品生产的需求推动了对于发酵食品微生物代谢调控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对发酵过程中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机制有足够的认识。本课题选择了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先好氧糖化后厌氧发酵的分步酿造工艺,在相同工艺和生产环境下分别采用强化纯曲(PS)和传统土曲(TS)进行酿造实验。采用扩增子测序、理化因子分析和靶向代谢物分析技术,并结合微生物溯源分析、β多样性分解和群落构建定量分析等分析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构建及其对于风味物质代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与酿造功能微生物群落直接相关的发酵系统环境因子。两个批次的变化趋势一致。糖化阶段,水分、温度和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加而p H逐渐降低。发酵阶段的前3 d,水分、温度和乙醇迅速增加而还原糖含量快速降低。后续的发酵时间内温度缓慢下降而水分和乙醇保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整个发酵阶段酸度始终保持增加。(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小曲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功能微生物丰度。结果表明,两个实验组的变化趋势一致,糖化阶段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均逐渐增加,发酵阶段细菌生物量保持相对稳定而真菌生物量变化幅度大。发酵阶段前3 d,PS组和TS组的真菌生物量分别从109.39±0.25 copies/g酒醅和109.17±0.25 copies/g酒醅迅速增加到1010.14±0.07 copies/g酒醅和1010.37±0.09 copies/g酒醅。在后发酵阶段则分别缓慢下降至108.84±0.31 copies/g酒醅和109.14±0.23 copies/g酒醅。(3)通过扩增子测序分析了小曲白酒酿造过程中酒曲、糖化酒醅和发酵酒醅的微生物组成。Weissella(44.0%),Pseudomonas(11.4%),Rhizopus(64.9%)和Saccharomyces(28.0%)是PS的主导微生物。Lactiplantibacillus(43.2%),Acetobacter(12.8%),Levilactobacillus(11.9%),Monascus(64.9%),Saccharomycopsis(11.4%),Saccharomyces(11.0%),Rhizopus(9.6%)主导了TS的微生物群落。糖化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各自酒曲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基本类似。两个批次的发酵阶段微生物群落均由Lactobacillaceae(PS批次75.6%,TS批次86.8%)和Saccharomyces(PS批次97.6%,TS批次96.3%)。微生物溯源分析表明糖化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小曲而发酵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环境,随着酿造进程的推移环境微生物占比逐渐提高。(4)利用β多样性分解分析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模式。结果表明,两个实验组的演替模式一致。周转(物种取代)主导了细菌群落演替,并且PS批次54%的周转和TS批次52%的周转与时间水平的演替相关。与细菌群落不同,真菌群落的演替模式由周转和嵌套(物种丧失)共同组成,其中物种丧失主要发生在发酵阶段初期。并且超过50%的周转和嵌套与时间水平的演替相关。(5)利用群落构建定量分析框架分析了影响小曲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构建的生态进程及其决定因素。糖化阶段,同质化选择主导了细菌群落的构建,温度、p H和还原糖是导致同质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生态漂变主导了真菌群落在糖化阶段的构建。谷物酸化、机械搅拌以及好氧向厌氧的酿造环境变化推动了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对于细菌群落,糖化阶段的原有选择胁迫被移除,谷物酸化导致了新的同质化选择。对于真菌,氧气的减少导致了Rhizopus,Monascus,Saccharomycopsis等真菌的减少,Saccharomyces通过同质化扩散主导了整个发酵阶段的真菌群落。(6)利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了小曲白酒酿造过程中主要风味物质的代谢变化。共鉴定到32种挥发性代谢产物,包括10种醇,8种酸,9种酯,1种芳香族化合物和4种其它成分。绝大部分风味物质主要在糖化阶段末期和发酵阶段产生,其中糖化阶段末期主要产生酯类物质。两个批次的代谢组成类似但含量不同,强化纯曲批次产生了较多的醇类物质而传统土曲产生了较多的酸类和酯类物质。
李锐[5](2020)在《劲酒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风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法小曲清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的是以小曲作为糖化发酵剂,固态糖化培菌,固态发酵的生产工艺。劲牌小曲清香型白酒是小曲清香型白酒的代表之一,挥发性成分多达103种,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其中真菌的作用主要是糖化和代谢生产酒精,细菌的作用则是增加酒中风味成分。探究劲牌小曲清香型白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各种可培养功能细菌群与白酒风味的内在联系,对劲牌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改进与生产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稀释培养方法,首次将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入池、发酵中期和出窖时酒醅中的可培养细菌分为九大功能群(蛋白质降解细菌群、淀粉降解细菌群、纤维素降解细菌群、木质素降解细菌群、脂肪降解细菌群、产乙酸细菌群、产乳酸细菌群、产丁酸细菌群和产己酸细菌群),探究不同季节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各种可培养功能细菌群动态变化差异性,结合酒样气相色谱结果探究可培养功能微生物群对酒体风味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果:(1)发酵过程中各项理化指标的测定。选取不同取样点测定窖池温度、并对样品的含水量、酸度和还原糖含量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窖池温度变化趋势相似:发酵起始温度约为15℃-20℃,发酵中期窖池温度升高到30℃左右,然后轻微变化直至发酵结束。不同季节样品含水量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差别:发酵起始时为65%左右,而发酵中期酒醅含水量增加至70%-75%,而后基本保持稳定。不同季节样品酸度变化趋势具有明显差异:春季和秋季样品酸度的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冬季酸度变化趋势为持续上升,夏季为先下降而后上升。不同季节样品还原糖含量变化趋势有明显区别:秋季样品还原糖在发酵过程中基本稳定在0.8%-1.0%之间;冬季样品还原糖起始值约为0.8%,发酵中期下降到0.6%左右,后期迅速增长,发酵结束时还原糖含量接近2.1%;春季还原糖起始值为0.45%,发酵中期增长至0.8%,后期又下降至0.45%;夏季还原糖起始值为1.62%,发酵中期下降至0.8%,然后继续下降,发酵结束时下降至0.4%。(2)样品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的分离与计数。采用不同筛选平板对样品中总细菌和各类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进行分离与计数。结果共检出五类功能细菌群:产乙酸细菌群、产乳酸细菌群、产丁酸细菌群、淀粉降解细菌群以及蛋白质降解细菌群,其中优势功能细菌群为产乙酸细菌群、产乳酸细菌群。(3)代表性功能菌株的初步鉴定。对分离的共88株功能细菌进行核糖体RNA亚基编码基因(16S r DNA)序列分析,其中25株属于芽孢杆菌属,51株属于乳杆菌属,2株属于葡萄球菌属,3株属于链霉菌属,3株属于片球菌属,2株属于明串菌属,1株属于纤维微菌属,1株醋酸杆菌属。大分子降解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属,而产酸细菌主要为乳杆菌属。(4)酒样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气相色谱分析。对不同季节的酒样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四个季节酒样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各有特点:春季酒样中乙酸乙酯含量最高(61.1mg/100m L),乳酸乙酯含量最低(29.2 mg/100m L),乙缩醛含量最高(12.2 mg/100m L),异戊醇含量最低(45.8 mg/100m L);夏季酒样中乙酸乙酯含量最低(8.1 mg/100m L),杂醇油含量最高(219.2 mg/100m L),总酯含量最低(50.1 mg/100m L);秋季酒样中总酯含量最高(120.9 mg/100m L),异丁醇含量最低(7.3 mg/100m L);冬季酒样中乳酸乙酯含量最高(71.3 mg/100m L),总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75.45 mg/100m L)。(5)相关性分析。对各功能细菌数量和酒样风味成分进行了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来解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酒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与功能细菌群显着相关,其中产乳酸细菌与4种酯类、2种有机酸和1种醇类的含量显着相关;产丁酸细菌与2种酯类、3种有机酸和2种醇类的含量显着相关;而产乙酸细菌则与2种酯类、1种有机酸、5种醇类和乙醛的含量显着相关系;淀粉降解细菌与乙酸丁酯含量显着相关;蛋白质降解细菌与三种有机酸和三种醇类含量显着相关。酒醅理化性质与总细菌及五种功能细菌数量的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季节的总细菌和功能细菌数量并无明显特征,酒醅理化性质与总细菌及五种功能细菌数量显着相关,产丁酸细菌数量分别与含水量和温度成显着相关;产乙酸细菌、产乳酸细菌和产丁酸细菌的数量两两之间均为显着相关;总细菌数量与产乳酸细菌数量显着相关。本研究对劲牌小曲清香型白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各种可培养功能细菌群以及各项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两者与白酒风味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小曲清香型白酒传统发酵机理的深入理解,并对生产条件优化提供思路。
李锐,杨玉贤,杨强,陈申习,还萍,李华南,马向东[6](2019)在《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运用稀释培养方法,将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入池、发酵第四天和出窖时酒醅中的可培养细菌分为九大功能群(蛋白质降解细菌群、淀粉降解细菌群、纤维素降解细菌群、木质素降解细菌群、脂肪降解细菌群、产乙酸细菌群、产乳酸细菌群、产丁酸细菌群和产己酸细菌群),探究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各种可培养功能细菌群的组成以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数量较多的优势功能细菌群为产乙酸细菌群、产乳酸细菌群和产丁酸细菌群.对分离的各功能群的细菌进行核糖体RNA亚基编码基因(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小曲清香型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的可培养细菌主要为乳酸菌和芽孢杆菌两大类,分别属于3个属、10个种.
周金虎,陈茂彬,毛志海,方尚玲[7](2019)在《甜酒曲中一株高产淀粉酶根霉的筛选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从4种不同的甜酒曲中共分离得到7株霉菌。分别采用平板透明圈法、比色法测定所有菌株的糖化酶活力。筛选到1株高产淀粉酶的根霉菌即3#,糖化酶活力为1972.2 U/g,通过18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毛青钟,林德君[8](2013)在《各地小曲不同特点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国内各地小曲的特点,有糖曲、无药小曲,有加一味中药或多味中药的药曲,也有加观音土、白泥的小曲等,也介绍了纯种小曲麸皮根霉曲、麸皮酵母,液体培养小曲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独特的制小曲方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并进行保护和发扬光大。
翟平平,李嘉文,毕旺来,陈道玉,李睿[9](2012)在《PCR-RFLP法分析白酒小曲细菌多样性》文中指出采用CTAB法提取白酒小曲细菌总DNA,用细菌通用引物扩增16S rDNA,并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16S rDNA文库进行分析,获得76个克隆的酶切指纹图谱。选择酶切带型不同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且构建进化树。结果表明,小曲主要细菌种类为黄单胞菌属、沙雷氏菌属、乳杆菌属、木崎氏菌属和片球菌属,其中优势细菌是以戊糖片球菌为主的乳酸菌。
杨强,刘源才,童国强[10](2012)在《小曲清香型白酒及其国家标准研究工作探讨》文中指出小曲清香型白酒从生产工艺上可分为传统法小曲白酒和纯种根霉小曲白酒两种。传统法小曲清香型白酒与川法小曲酒相比较,在主体香气成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总酸总酯含量高于川法小曲酒,尤其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量,乙酸乙酯为川法小曲酒的1.5~2倍,乳酸乙酯是川法小曲酒的2~4倍;杂醇油含量低于川法小曲酒,但是正丙醇含量远高于川法小曲酒。在口感方面,传统法小曲清香型白酒更醇厚和丰满。对制定小曲白酒国标提出以下建议:①标准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②可以参考其他香型白酒2006版本新国家标准;③考虑其先进性和适当的体现量;④考虑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加以应用。
二、绿衣观音土曲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衣观音土曲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清香型和酱香型酒曲细菌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样品处理方法 |
1.3.2 样品细菌DNA提取和PCR扩增 |
1.3.3 测序文库制备 |
1.3.4 高通量测序 |
1.3.5 分析流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
2.2 酒曲样品中细菌门的分类 |
2.3 酒曲样品中细菌属的分类 |
2.4 酒曲样品中细菌主成分分析 |
3 结论 |
(2)定量评价小曲清香型白酒典型感官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酒样 |
1.2 感官评价小组 |
1.3 实验方法 |
1.3.1 参照样的配制 |
1.3.2 小曲清香型白酒风味特征定性表达 |
1.3.3 小曲清香型白酒风味特征定量表达 |
1.3.4 风味描述语的筛选及风味轮的建立 |
1.3.5 小曲清香型白酒感官风味剖面图建立 |
1.3.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风味描述语参比样的配制 |
2.2 小曲清香型白酒风味描述语的选择 |
2.2.1 贡献度M值的计算和初步筛选 |
2.2.2 多元统计分析进行描述语筛选 |
2.2.2. 1 聚类分析筛选香气描述语 |
2.2.2. 2 对29种香气描述语进行主成分分析 |
2.3 小曲清香型白酒风味轮的建立 |
2.4 不同风格小曲清香型白酒感官特征构成(风味剖面图) |
3 结论 |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清香型和酱香型酒曲真菌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样品处理方法 |
1.3.2 样品DNA提取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 |
1.3.3 测序文库构建 |
1.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酒曲样品真菌α多样性指数分析 |
2.2 酒曲样品中物种的相对丰度 |
2.2.1 酒曲样品中真菌门的分类 |
2.2.2 酒曲样品中真菌属的分类 |
2.4 酒曲样品中真菌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4)中国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群落演替模式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发酵食品微生物生态 |
1.1.1 发酵食品及发酵食品微生物 |
1.1.2 国内外发酵食品微生物生态研究进展 |
1.2 发酵食品微生态作为实验微生态模型 |
1.2.1 发酵食品微生态作为实验微生态模型的潜在优势 |
1.2.2 发酵食品微生态作为实验微生态模型的研究进展 |
1.3 发酵食品微生态群落构建和演替机制 |
1.3.1 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 |
1.3.2 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四种基本生态过程 |
1.3.3 微生物群落构建定量分析框架 |
1.3.4 微生物β多样性分解 |
1.4 小曲清香型白酒微生物生态 |
1.4.1 小曲清香型白酒概述 |
1.4.2 小曲清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 |
1.4.3 小曲白酒功能微生物 |
1.4.4 小曲清香型白酒微生态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 |
2.1.2 实验设计 |
2.1.3 样本采集 |
2.2 实验方法 |
2.2.1 酒醅理化因子测定 |
2.2.2 酒醅代谢组分测定 |
2.2.3 酒曲和酒醅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 |
2.2.4 酒醅微生物生物量测定 |
2.2.5 酒醅微生物扩增子测序 |
2.2.6 测序数据处理 |
2.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发酵系统理化因子的动态变化 |
3.2 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
3.2.1 酒醅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
3.2.2 酒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
3.2.3 强化纯曲和传统土曲的微生物群落组成 |
3.2.4 酒醅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 |
3.2.5 酒醅真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 |
3.2.6 酒醅关键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 |
3.3 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模式 |
3.3.1 酒醅微生物群落溯源 |
3.3.2 酒醅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模式 |
3.4 影响酒醅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决定因素 |
3.4.1 环境因子对于酒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4.2 不同生态进程对酒醅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影响及其决定因素 |
3.5 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主要风味代谢物质的动态变化 |
4.讨论 |
4.1 小结 |
4.2 小曲微生物促进了谷物糖化和关键香味物质的产生 |
4.3 环境微生物对于小曲白酒发酵至关重要 |
4.4 分步糖化发酵工艺显着影响了小曲白酒功能微生物群落演替 |
4.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劲酒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风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小曲清香型白酒 |
1.2 白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 |
1.2.1 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来源 |
1.2.2 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 |
1.3 可培养微生物与不可培养微生物 |
1.4 微生物生态 |
1.5 白酒风味物质及检测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 培养基 |
2.1.4 相关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发酵过程中窖池温度的测定 |
2.2.2 酒醅样品含水量的测定 |
2.2.3 酒醅样品酸度的测定 |
2.2.4 酒醅样品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2.2.5 发酵过程中优势可培养功能细菌群的分离计数 |
2.2.6 代表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2.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2.8 代表菌株16S rDNA基因的扩增、测序及比对 |
2.2.9 酒样风味成分的分析测定 |
2.2.10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测定 |
3.1.1 窖池温度测定 |
3.1.2 酒醅样品含水量测定 |
3.1.3 酒醅样品酸度测定 |
3.1.4 酒醅样品还原糖含量测定 |
3.2 发酵过程中优势可培养功能细菌群的分离计数 |
3.2.1 可培养功能细菌群在功能平板上的生长情况 |
3.2.2 优势可培养功能细菌平板计数 |
3.3 代表菌株的初步鉴定 |
3.3.1 代表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3.3.2 代表菌株16S rDNA基因的扩增、测序及比对 |
3.4 酒样风味成分的分析测定 |
3.5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
4.1 细菌种类及功能的多样性 |
4.2 功能细菌群数量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 |
4.3 功能细菌群数量与挥发性风味成分之间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品 |
1.1.2 培养基 |
1.1.3 试剂 |
1.2 方法 |
1.2.1 常规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1.2.2 优势可培养功能细菌群的分离计数 |
1.2.3 优势可培养功能细菌群的初步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常规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 发酵过程中优势可培养功能细菌群的分离与计数 |
2.3 优势可培养功能细菌的初步鉴定 |
3 讨论 |
(7)甜酒曲中一株高产淀粉酶根霉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仪器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4.1 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
1.4.1. 1 分离方法 |
1.4.1. 2 纯化方法 |
1.4.2 平板透明圈初筛 |
1.4.3 比色法测定霉菌糖化酶活力[5] |
1.4.3. 1 固体发酵培养 |
1.4.3. 2 粗酶液的提取 |
1.4.3. 3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1.4.3. 4 酶活测定 |
1.4.3. 5 酶活定义 |
1.4.4 目标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离与纯化 |
2.2 菌株的初筛 |
2.3 酶活测定 |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3.2 比色法测定糖化酶活力 (表2) |
2.4 目标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3 结论 |
(8)各地小曲不同特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药小曲[3] |
2 南曲 (土曲) [4, 5] |
3 客家小曲药饼[6] |
4 酒曲饼又称大酒饼的制作 (即广东酒饼种和酒饼曲) [7, 8] |
5 广西全州小曲[9] |
6 湖南平江小曲[9] |
7 厦门白曲[5, 8, 10] |
7.1 厦门白曲的特点 |
7.2 成曲质量 |
8 绿衣观音土曲[5, 12, 13] |
9 纯种根霉曲[5, 8, 14] |
1 0 浙江宁波白药[5, 11] |
1 1 桂林酒曲丸[5, 15] |
1 2 药曲[5, 8, 14] |
1 3 纯种药小曲 (通常法) |
1 4 根霉液态深层培养曲 (浓缩甜酒药的制造) [8] |
1 5 房县黄酒小曲 |
16传统法酒药[5] |
17海南岛黎族酒饼[16] |
18苏州甜酒药[5, 17] |
19广西融水苗族重阳酒酒曲 (小曲) [18] |
20广西雷山苗族甜酒用小曲[19] |
21董酒小曲[20] |
22邛崃米曲[5, 7, 8] |
23河南土甜酒曲 (小曲) [5, 20] |
24四川、重庆一些小曲的形状与特征[21] |
25不同小曲中草药的用量及配比[22] |
26广东农村药曲[22] |
27纯种药曲 (澄海酒厂法) [8] |
28 TH—AADY和生香ADY制造纯种小曲[23] |
29闽西白酒药[24] |
30四川黄酒曲药[25] |
31麸皮固体酵母[5, 8, 14] |
32四川无药糠曲[8] |
33册享酒曲[5] |
(9)PCR-RFLP法分析白酒小曲细菌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酒曲总DNA的提取 |
1.3.2 酒曲总DNA的16S r DNA扩增 |
1.3.3 构建16S r DNA文库 |
1.3.4 阳性克隆的16S r DNA-PCR扩增验证 |
1.3.5 RFLP分析 |
1.3.6 阳性转化子测序、进化树的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提取结果 |
2.2 16S r DNA PCR扩增与16S r DNA克隆文库的构建 |
2.3 限制性内切酶MspⅠ酶切后分析 |
2.4 系统进化树的分析 |
3 讨论 |
(10)小曲清香型白酒及其国家标准研究工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法小曲清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介绍 |
1.1 制曲工艺 |
1.2 传统法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 |
1.3 小曲清香型白酒香型的研究和发展 |
2 传统法小曲白酒主体香味成分含量分析 |
3 小曲清香型白酒特征香味成分最新研究成果 |
4 对小曲清香型白酒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一些建议 |
4.1 标准制定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
4.2 标准制定可以参考其他类型白酒2006版本新国家标准 |
4.3 标准制定要考虑其先进性, 适当的体现量 |
4.4 鉴于一些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 |
5 结束语 |
四、绿衣观音土曲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清香型和酱香型酒曲细菌群落特征研究[J]. 陈申习,张磊,宿智新,陈佳兴,唐洁,刘源才,杨强. 酿酒, 2022(01)
- [2]定量评价小曲清香型白酒典型感官特征的研究[J]. 祝成,童国强,姜华龙,刘明智,万朕,易翔,管莹,罗高建,杨强. 酿酒, 2022(01)
- [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清香型和酱香型酒曲真菌群落特征研究[J]. 陈申习,宿智新,张磊,林斌,陈凯,刘源才,杨强. 中国酿造, 2021(07)
- [4]中国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功能微生物群落演替模式解析[D]. 申登晋.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5]劲酒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风味的影响[D]. 李锐. 湖北大学, 2020(02)
- [6]劲酒传统发酵过程中可培养功能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初步研究[J]. 李锐,杨玉贤,杨强,陈申习,还萍,李华南,马向东.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7]甜酒曲中一株高产淀粉酶根霉的筛选与鉴定[J]. 周金虎,陈茂彬,毛志海,方尚玲. 酿酒科技, 2019(01)
- [8]各地小曲不同特点的探讨[J]. 毛青钟,林德君. 酿酒, 2013(01)
- [9]PCR-RFLP法分析白酒小曲细菌多样性[J]. 翟平平,李嘉文,毕旺来,陈道玉,李睿. 中国酿造, 2012(12)
- [10]小曲清香型白酒及其国家标准研究工作探讨[J]. 杨强,刘源才,童国强. 酿酒科技,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