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辣椒大棚反季节生产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向时权[1](2019)在《浅谈大棚辣椒种植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棚种植技术的推广,采用大棚种植辣椒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和以往露地种植辣椒相比,大棚辣椒受天气影响小、农药污染少、病虫害发生率低,产出的辣椒卖相和口感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大棚种植辣椒前期投入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探讨大棚辣椒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提高大棚辣椒种植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杨哲[2](2018)在《九师设施蔬菜主要病害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师设施蔬菜以茄科、瓜类和十字花科蔬菜为主,有番茄、茄子、辣椒、黄瓜和甘蓝等。由于近些年气候变化,连作以及盲目施肥等因素,造成设施蔬菜病害发生次数增加、发生提前,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本文对九师设施栽培蔬菜的主要病害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同时对黄瓜白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四种主要病害进行药剂防治试验,并提出九师设施蔬菜蔬菜主要病害防治对策,为九师设施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意见。在明确了设施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的基础上,总结了九师设施蔬菜病害发生特点:(1)设施栽培蔬菜连作障碍日益增加。在九师设施栽培中,茄子黄萎病、茄子立枯病、茄子绵疫病、黄瓜立枯病、黄瓜枯萎病、辣椒疫病等主要土传病害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连作障碍日益增加原因主要是由于连作年限增加,作物产生自毒作用;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减少、有害微生物增加,土传病害加重;土壤性质变坏,次生盐渍化及土壤酸化严重。连作障碍造成的后果表现为蔬菜生长势变弱,生长发育迟缓,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致使设施蔬菜抗逆性降低,病害加剧,养分失衡,盐分积累;导致元素平衡破坏。解决连作障碍要采用综合方法治理:大量施用有机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棚室消毒;合理轮作;合理施肥;换根嫁接。(2)设施栽培蔬菜高湿型病害日益严重。冬春大棚为了保温夜晚密闭,致使棚中湿度升高,空气相对湿度在80-85%,最高可达90%以上,致使高湿型病害番茄灰霉病、番茄炭疽病、番茄早疫病和黄瓜霜霉病等大量发生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预防高湿型病症:一是在每年3-5月、9-11月加强监测、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病害发生动态;二是合理放风排湿;三是严格控制浇水;四是可用药防治灰霉病等高湿型病害。(3)设施栽培蔬菜高温型病害日益严重。在夏秋相对高温的季节,较适宜蔬菜生长,但气候相对干燥,温度在28-35℃,最高可达40℃左右,致使喜欢相对高温干燥的白粉病、叶霉病等病害在5月底-6月初即开始发生。九师设施蔬菜主要高温型病害番茄叶霉病、黄瓜白粉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每年5-9月份高温季节加强监测、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病害发生动态,根据天气变化做好降温准备工作。合理放风排温,温度过高及时使用遮阳网。(4)一些偶发性的生理病害成为常发性的病害。黄瓜沤根病、番茄脐腐病两种病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黄瓜沤根病在每年早春、晚秋气温低于12℃、浇水过多、连续阴雨情况下,棚里通风不良等现象时容易发生黄瓜沤根病,继而烂根。长期处于56℃低温,尤其是夜间的低温,致生长点停止生长。番茄脐腐病在九师设施蔬菜中一般在每年5月初至6月的发生频率较高,主要危害幼果,严重时病果率超过20%,果实不能食用,影响番茄产量。在设施栽培中,农户过量施氮、大水漫灌、空气潮湿这些都利于番茄脐腐病的发生。针对九师设施蔬菜病害发生特点,提出以下防治建议:筛选抗(耐)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农业防治包括培育壮苗,轮作倒茬,清洁棚室、做好棚内消毒,应用嫁接栽培;物理防治包括高温灭菌、嫁接换根等方法;生物防治常用多黏类芽孢杆菌防治辣椒、番茄、茄子青枯病,用枯草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等防治茄科和瓜类作物的根腐病和枯萎病的发生。同时结合合理化学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病害是较直接的手段,设施蔬菜生产中病害防治并不能排除化学农药。在熟悉病害种类,了解农药性质的前提下,对症下药,适期用药,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
何凯[3](2018)在《杨凌温室番茄主要病虫害防控生物源药剂筛选》文中提出温室内适宜的环境在促进番茄生长的同时也使得病菌和害虫大量发生,加上连茬的种植方式,导致番茄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不断严重。当今消费者对鲜食果品质量安全要求普遍提高,避免农药残留污染、提高果实安全品质已成为优质生产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稳产增产前提下,发展和研究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及产品,已成为解决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杨凌温室番茄全育期的主要病虫害做了调查,并选取已经上市的几种生物源药剂对温室番茄主要病虫害做了室内毒力测定、田间安全性评价和田间药效测定,制定了温室番茄生物药剂防控方案,研究结果如下:1.杨凌温室番茄常见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主要病害有根部病害茎基腐、根腐病、枯萎病,以及茎叶部病害早疫病、晚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等。一般在定植后就会有病害发生并且持续到生产结束直至拉秧。根部病害一般在定植后初花期前发生。9月下旬至10月初棚内高温高湿的条件易发早疫病,偶见叶霉。10月进入杨凌的雨季,气温下降较快,低温高湿寡照的条件会造成晚疫病的快速爆发。从11月至次年5月采收期结束,最主要的病害为番茄灰霉病和番茄叶霉病,病情管控不及时会造成棚内严重减产。除此之外进入盛果期后,易出现落花落果、裂果等生理性病害症状。8、9月定植后,就有白粉虱发生。次年3月底至4月间油菜上的萝卜蚜迁飞入棚为害温室番茄。2.室内毒力试验表明:4种供试生物源药剂对番茄灰霉病病菌、番茄早疫病病菌和番茄晚疫病病菌的毒力测定中,0.4%蛇床子素SL的毒力均为最高,EC50分别为:1.885μg/mL、1.561μg/mL、1.261μg/mL;1.5%苦参·蛇床子素AS次之,EC50分别为:3.039μg/mL、5.526μg/mL、4.560μg/mL;0.3%苦参碱EC低于前两种药剂,EC50分别为:3.195μg/mL、8.036μg/mL、10.135μg/mL;0.5%小檗碱AS最差,EC50值均已大于10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弱没有再进行下一步测定。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中,植物源药剂0.3%苦参碱AS药效与甲维盐药效接近,LC50为11.559μg/mL;0.5%藜芦碱SL毒力最差,LC50为29.699μg/mL,不具进一步田间防治测定的价值。3.田间试验表明:供试生物源药剂对番茄均生长安全,均未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在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中:0.4%蛇床子素200倍液在第1次药后7天的防效就高达61.44%,在末次施药14天后的防效与化学对照药剂甲硫·乙霉威没有差异;0.4%蛇床子素200400倍液末次施药14天后的防效达67%74%;0.3%苦参碱200倍液在末次施药14天后的防效为62.21%;1.5%苦参·蛇床子素8001200倍液在在末次施药14天后的防效达60%69%。在对番茄晚疫病的田间防效中:0.4%蛇床子素200倍液在第1次药后7天的防效就高达60.05%,防效与化学对照药剂氟菌·霜霉威没有差异,而其200600倍液在末次施药14天后的防效达60%76%;1.5%苦参·蛇床子素800倍液在末次施药14天后的防效达67.02%,其1200倍液在末次施药14天后的防效与对照化学药剂间没有差异。两组田间药效试验均表明生物源药效持效期更长,剂型更为环保且没有药害产生。4.植物免疫增产蛋白试验表明:在幼苗期、营养期、盛花期喷施植物免疫增产蛋白,可有效改善番茄植株长势,在株高和茎粗的测量中与仅在营养期喷施1次处理和清水对照处理间差异显着。综上所述,结合生物源农药在其他作物上试验取得的结果,总结制定出了温室番茄病虫害全程生物药剂防控方案,初步的应用证明该方案可以有效防控温室番茄主要病虫害,值得进一步推广。
陈吉祥[4](2017)在《保护地蔬菜病虫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策略》文中指出保护地是指具有一定保护性设施的农业生产地,也即广义设施农业,它是采用相对比较先进、较系统的人工设施,或具备一定设施的,如旱能浇、涝能排等,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而达到优质高效的一种生产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设施农业发展很快,目前已经普遍采用了由计算机控制的工厂化设施,进行恒定条件下的全天候生产,效益大为提高。中国在"八五"期间在一些地
徐婉莉[5](2012)在《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文中指出温州地区设施栽培种植的蔬菜以茄果和瓜类蔬菜为主,有番茄、茄子和黄瓜等,种植面积有不断扩大趋势。本研究论文对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基地主要蔬菜的病虫害进行调查,进一步对蔬菜的三种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试验,提出了温州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策略,以为温州地区设施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意见。1.通过对温州5个设施栽培蔬菜基地点的调查,发现设施蔬菜的主要病害为:十字花科蔬菜病害13种,其中以白菜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发生最为严重;茄果类病害30种,其中以灰霉病、青枯病发生最为严重;瓜果类蔬菜病害15种,其中以霜霉病和白粉病发生最为严重。病害发生特点为:根际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连作障碍;高湿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和花器病害;高温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病害;一些间歇性病害成为了常发性的病害;一些生理性病害日益严重。2.温州市设施栽培瓜果蔬菜生产中有20多种常见的害虫,地上害虫主要是蔬菜潜粉虱、蓟马、叶蝇、蚜虫、红蜘蛛等,地下害虫主要是韭蛆、蛴螬、蝼蛄、小地老虎等。上述害虫已广泛分布在温州市各种植区,预计害虫的危害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特别是烟粉虱目前在温州市处于点片分布,虽然危害面积暂时不大,但预计近几年烟粉虱有可能上升为温州市瓜果蔬菜面临的第一大害虫,极有可能暴发成灾并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引起多种蔬菜病毒病的流行。另外,随着叶菜类蔬菜越冬、促早栽培的面积不断扩大,蜗牛、黄曲条跳甲等害虫的危害正在进一步加重。3.通过番茄灰霉病、黄瓜霜霉病和甘蓝烟粉虱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筛选出三种能较好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剂,分别为50%扑海因、40%施佳乐和0%腐霉利;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较好的药剂有72.2%普力克,64%杀毒钒;1.8%阿维菌素乳油是防治烟粉虱的较理想药剂。4.针对温州市主要蔬菜病害发生的特点,按照设施栽培蔬菜的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要求,制定综合防治技术方案: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发生流行迅速、为害严重,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利用设施栽培的优势,通过人为调节设施中的环境气候,制造不利于病菌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并及时采取措施,把病菌控制在发生为害之前。对于设施栽培蔬菜虫害治理对策为:以作物系统为中心,以优化作物生态环境与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为目标,开展重要害虫的危害性与风险性评估工作,实施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结合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辅助生物防治,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空间、地面、地下三个方面构建立体的无害化治理模式。
郝丽霞[6](2010)在《大棚番茄套作大蒜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大棚番茄套作大蒜解决番茄连作障碍及兼收促成大蒜为目的,从生物效应方面,研究套作大蒜不同播期及品种的出苗期、农艺性状、鳞茎性状、套作优势等;从生态效应方面,研究番茄套作大蒜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研究大蒜根系分泌物对青枯病的抑菌效果,为大棚番茄套作大蒜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2008~2009年度试验表明,S1(8月25日)播期大蒜比S2(9月9日)和S3(9月24日)出苗天数长,但出苗期早;S1播期大蒜最大叶长、叶宽、假茎高、假茎粗、株高、根数和叶片数均比后两个播种时期有优势,品种间最大叶长、叶宽、假茎粗、株高、根数都以G64大于其他3个品种;早播促进大蒜鳞茎膨大,鳞茎最大直径、最小直径、纵径和周长以G64最大,其次是G87;G64的单头重极显着大于其他3个品种,产量最高。S1播期的采收期比露地大蒜提早上市30~35 d,价格提高60%,G64产值为32614元/hm2。陕西关中大棚秋延后番茄套作大蒜的适宜大蒜品种为G64,适宜套播时期为8月25日。2009~2010年度大棚套作试验进一步表明,G39、G64及G87品种中,G64生长占优势。8月31日直播大蒜,35 d后G64出苗率为94.4%,G39出苗率仅次于G64和G87。从大蒜邻行数看,靠近番茄邻1行大蒜出苗比邻2行大蒜出苗快。(2)2008~2009年度试验表明,大棚番茄(金棚一号)不同时期套作不同品种大蒜对番茄形态和产量无显着性影响。2009~2010年度试验表明,大棚番茄(以色列1420)套作不同品种大蒜和蒜苗对番茄株高、茎粗和产量无显着性影响;套作大蒜对番茄品质有一定影响,与连作两茬的单作番茄相比,套作番茄果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可溶性总糖和糖酸比等品质指标值较高。(3)2008~2009年度试验表明,套作体系番茄与大蒜共生期,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都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大蒜早播多于晚播,G64和G87多于其他两个品种,套作多于单作。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两种作物共生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9~2010年度试验表明,套作体系在整个共生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2008~2009年度试验结果一致。2009~2010年度试验中,处理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是I-Gs>I-G64>I-G87>I-G39>M-T,表明套作G64品种的蒜苗比相应品种蒜头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番茄大蒜共生期,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番茄大蒜共生前期,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套作多于单作,共生后期相反。在2009年11月27日,M-T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多。(4)大蒜根系分泌物对番茄青枯病具有抑菌作用,并随着大蒜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增加,抑菌作用增强。平板培养法抑菌试验中,当大蒜根系分泌物浓度为0.4 mg/ml时,对青枯病菌的抑菌率达到100.0%,青枯菌全部被杀死。
邱倩倩[7](2009)在《蛭石引发对辣椒种子发芽及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我国蔬菜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设施栽培已经成为当代蔬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工厂化育苗对种子发芽的一致性和出苗的整齐度有很高的要求。设施栽培中的土壤盐渍化以及冬春茬辣椒生产时受低温胁迫等问题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及其商品性。种子引发是提高种子活力的一种处理方法,它能提高幼苗对逆境胁迫的适应能力。诸多研究表明,种子引发处理可有效地提高多种蔬菜和大田作物种子活力与田间生产性能。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引发处理方法,但是很多方法可操作性不强,材料昂贵,步骤复杂。其中有关蛭石的引发处理效果的研究较少,国内尚未有报道。以未引发的辣椒种子为对照,本文首先比较了包括蛭石处理在内的几种方法简便,实用性强的引发处理方法对辣椒种子活力影响,得出蛭石引发处理的效果最好,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在盐胁迫和低温胁迫下蛭石引发处理对辣椒种子发芽特性、幼苗生理生化变化、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以及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下蛭石引发处理的种子生活力的变化。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下,经过蛭石引发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干鲜重均显着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蛭石引发显着提高了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而超氧阴离子(02·-)的产生速率以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则显着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较轻;同时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蛭石引发显着提高了辣椒幼苗的耐盐性。模拟冬春季节低温对对照和蛭石引发的辣椒种子进行胁迫处理,经过蛭石引发的种子发芽指标和幼苗干鲜重均显着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蛭石引发显着提高了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则显着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较轻;同时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蛭石引发显着提高了辣椒幼苗的抗寒能力。对蛭石引发处理和未处理的辣椒幼苗进行低温处理,并使用便携式调制荧光仪记录辣椒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荧光动力数据,从而研究低温胁迫对蛭石引发的辣椒PSⅡ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光能分配的影响。在低温胁迫下,Fv/Fo、Fm/Fo、qP、ETR、Yield和ΦPSⅡ值下降,qN上升。在低温胁迫过程中,辣椒幼苗启动了光保护机制,低温处理8 d时,幼苗已基本适应了低温,各指标均有所恢复。在低温胁迫下,叶片中的P下降,D和Ex上升,且Ex上升尤为显着。其中蛭石引发处理的辣椒叶片中的叶绿素荧光数据变化幅度总体上小于未处理,较为稳定,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人工老化后,辣椒种子活力降低,老化4d时,种子活力降低幅度最大。蛭石引发处理有效地保护了细胞的膜系统,减缓了外渗物质的增加,提高了老化种子的活力。将蛭石引发处理和未处理的辣椒种子在4℃下密封贮藏。贮藏270 d后,蛭石引发处理的引发效果逐渐消失,种子活力大幅度降低,并低于未处理的辣椒种子。
王丽霞[8](2009)在《漯河市保护地蔬菜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文中指出为更好的解决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保护地蔬菜的种植。然而,保护地种植环境内高温、高湿及低风速等生态因素给各种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病害不仅影响了保护地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给蔬菜的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重点阐述了2005年12月份~2008年5月份,对漯河蔬菜生产基地保护地蔬菜病害调查及防治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保护地蔬菜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地蔬菜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方案。1、调查显示该地区现栽培各类蔬菜达14种,其中较为普遍的有黄瓜、番茄、辣椒等作物。2、调查明确了该地区保护地蔬菜病害的主要种类有50余种,其中葫芦科蔬菜病害15种,茄科蔬菜病害22种,豆科蔬菜病害5种,其它类蔬菜病害9种,以霜霉病、灰霉病、早疫病和白粉病最为严重。3、在病害种类及危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病害发生的特点。结果表明,目前漯河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的发生特点和趋势是:真菌性病害危害最大,病毒病、土传性病害等明显加重,细菌性病害中等发生,生理性病害普遍发生。且大多数病害发生高峰集中在1-4月份,这与该区栽培时令及气候条件具有相关性。分析造成这种特点与趋势的原因主要是保护地环境适合部分病害生长,加上部分菜农管理技术不高,缺乏综合防治概念,防治方法不当,棚室设施老化、落后,增加病害为害程度。再加上多年连作造成土壤养分掠夺性消耗及病原物的大量积累,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加重了许多病害的发生,对蔬菜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4、保护地蔬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霜霉病、黄瓜根结线虫病药剂防效试验。筛选出对防治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效的药剂有40%施佳乐、50%扑海因、50%腐霉利、40%嘧霉胺;对番茄叶霉病防效较好的药剂有47%加瑞农、25%甲霜灵;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较好的的药剂有72.2%普力克,64%杀毒钒,72%克露,47%加瑞农,70%安泰生;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效较好的药剂有10%福气多、5%好年冬、1.8%阿维菌素。5、按照保护地蔬菜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要求,针对漯河地区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特点和趋势,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方案: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指导下,也就是要从菜田生态系统的总体观念出发,充分应用以压低病菌基数,创造适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各项农业的、生态的环境,使蔬菜生长健壮,把病害控制在大发生为害之前:对已经发生流行的病害,要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配套防治技术,把病害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达到优质、高产、增效目的。
丁晓蕾[9](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黄江涛[10](2006)在《洛阳市温棚蔬菜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更好的解决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保护地蔬菜的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就是其中较为普遍的类型。然而,温室大棚内的高温、高湿及低风速等生态因素给各种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病害不仅影响了温室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而且给蔬菜的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重点阐述了2003年12月份~2006年5月份,对洛阳蔬菜生产基地温室大棚蔬菜病害调查及防治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了温室大棚蔬菜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温室大棚蔬菜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方案。1、调查显示该地区现栽培各类蔬菜达14种,其中较为普遍的有黄瓜、番茄、辣椒等作物。2、调查明确了该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病害的主要种类有50余种,其中葫芦科蔬菜病害15种,茄科蔬菜病害22种,豆科蔬菜病害5种,其它类蔬菜病害9种,以霜霉病、灰霉病、早疫病和白粉病最为严重。3、在病害种类及危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病害发生的特点。结果表明,目前洛阳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的发生特点和趋势是:真菌性病害危害最大,病毒病、土传性病害等明显加重,细菌性病害中等发生,生理性病害普遍发生。且大多数病害发生高峰集中在1-5月份,这与该区栽培时令及气候条件具有相关性。分析造成这种特点与趋势的原因主要是温棚环境适合部分病害生长,加上部分菜农管理技术不高,缺乏综合防治概念,防治方法不当,棚室设施老化、落后,增加病害为害程度。再加上棚室内多年连作造成土壤养分掠夺性消耗及病原物的大量积累,破坏了土壤生态环境,加重了许多病害的发生,对温室大棚蔬菜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4、温棚蔬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霜霉病、黄瓜根结线虫病药剂防效试验。筛选出对防治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效的药剂有40%施佳乐、50%扑海因、50%腐霉利、40%嘧霉胺;对番茄叶霉病防效较好的药剂有47%加瑞农、25%甲霜灵;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较好的的药剂有72.2%普力克,64%杀毒钒,72%克露,47%加瑞农,70%安泰生;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效较好的药剂有10%福气多、5%好年冬、1.8%阿维菌素。5、按照温室大棚蔬菜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要求,针对洛阳地区温棚蔬菜病害发生特点和趋势,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方案,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也就是要从菜田生态系统的总体观念出发,充分应用以压低病菌基数,创造适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各项农业的、生态的环境,使蔬菜生长健壮,把病害控制在大发生为害之前;对已经发生流行的病害,要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配套防治技术,把病害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达到优质、高产、增效目的。
二、辣椒大棚反季节生产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大棚反季节生产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大棚辣椒种植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棚辣椒种植技术 |
1.1 辣椒选种 |
1.2 育苗 |
1.3 辣椒定植 |
1.4 日常管理 |
2 大棚辣椒病虫害防治 |
2.1 大棚病害防治措施 |
2.2 虫害的防治 |
3 结语 |
(2)九师设施蔬菜主要病害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
1.1.1 世界各国发展设施蔬菜种植现状 |
1.1.2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
1.1.3 我国设施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
1.2 设施蔬菜病害发生特点及病害的流行与发展 |
1.2.1 设施蔬菜病害发生特点 |
1.2.2 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
1.3 国内外设施蔬菜病害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国外设施蔬菜病害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2 我国设施蔬菜病害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新疆设施蔬菜的现状 |
1.5 九师垦区设施蔬菜现状及几种主要病害 |
1.5.1 灰霉病 |
1.5.2 白粉病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九师设施蔬菜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调查 |
2.2.2 设施蔬菜主要病害药剂试验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九师设施蔬菜主要病害种类调查及危害程度 |
3.1.1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3.1.2 茄科类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3.1.2.1 番茄早疫病危害调查 |
3.1.2.2 番茄灰霉病危害调查 |
3.1.3 瓜类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3.1.3.1 黄瓜白粉病危害调查 |
3.1.3.2 黄瓜霜霉病危害调查 |
3.1.3.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危害调查 |
3.2 九师设施栽培蔬菜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
3.2.1 设施栽培蔬菜连作障碍加重 |
3.2.2 设施栽培蔬菜高湿型病害日益严重 |
3.2.3 设施栽培蔬菜高温型病害日益严重 |
3.2.4 一些偶发性的生理病害成为常发性的病害 |
3.3 九师设施蔬菜主要病害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3.1 黄瓜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3.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3.3 番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3.4 番茄早疫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九师设施蔬菜主要病害种类调查及危害程度 |
4.2 九师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发生特点 |
4.2.1 设施栽培蔬菜连作障碍日益增加 |
4.2.2 设施栽培蔬菜高湿型病害日益严重 |
4.2.3 设施栽培蔬菜高温型病害日益严重 |
4.2.4 一些偶发性的生理病害成为常发性的病害 |
4.3 主要病害药剂防治措施 |
4.4 九师设施蔬菜主要病害防治技术建议 |
4.4.1 改善基础设施,应用新技术 |
4.4.1.1 熊峰授粉技术 |
4.4.1.2 熊峰授粉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4.4.1.3 银黑双色膜覆盖技术 |
4.4.2 筛选抗(耐)品种,做好种子处理 |
4.4.3 农业措施 |
4.4.3.1 培育壮苗 |
4.4.3.2 轮作倒茬 |
4.4.3.3 棚室消毒,做到源头控制 |
4.4.3.4 应用嫁接栽培技术 |
4.4.4 物理防治 |
4.4.5 生物防治 |
4.4.6 合理化学防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杨凌温室番茄主要病虫害防控生物源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
1.1.1 设施农业的特征 |
1.1.2 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1.1.3 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1.1.4 杨凌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1.2 温室番茄的发展现状 |
1.3 温室番茄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现状 |
1.3.1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
1.3.2 番茄早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
1.3.3 番茄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
1.3.4 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
1.3.5 温室番茄病虫害防治难题 |
1.4 生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
1.4.1 生物源农药的概况 |
1.4.2 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应用 |
1.5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药剂与试剂 |
2.1.2 供试生物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现状调查 |
2.2.2 生物源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
2.2.3 生物源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 |
2.2.4 植物免疫增产蛋白田间效果试验 |
2.2.5 供试生物源药剂安全性试验 |
2.2.6 3种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现状调查 |
3.2 4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
3.2.1 4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3.2.2 4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3.2.3 4种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3.3 2种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 |
3.4 植物免疫增产蛋白田间效果试验结果 |
3.5 生物源药剂安全性试验结果 |
3.6 3种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3.6.1 3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田间防效结果 |
3.6.2 2种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田间防效结果 |
3.6.3 温室番茄全程生物防控方案初步制定 |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
4.1 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有待深入 |
4.2 正确合理的施用技术是病虫害生物防控的关键 |
4.2.1 针对有害生物的特点合理用药 |
4.2.2 针对生物源农药特点及早用药 |
4.2.3 针对环境因子科学用药 |
4.2.4 充分利用生物源农药尤其植物源农药的“保健”功能 |
4.3 基于“植物保健”的全程生物防控可有效控制温室病虫害发生 |
4.3.1 植物源农药可以有效的防治作物病害 |
4.3.2 利用综合防治技术防控温室番茄虫害 |
4.3.3 植物免疫增产蛋白能够促进番茄生长,改善植株长势 |
4.3.4 微生物源药剂也值得在温室番茄全程生物防控中推广应用 |
4.4 我国生物源农药开发与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保护地蔬菜病虫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虫害发生特点 |
1.1 世代增多, 蔓延速度加快 |
1.2 周年生产, 无需越冬休眠 |
1.3 交替发生, 危害不断升级 |
1.4 引种频繁, 新生病虫增多 |
1.5 发生提早, 损产程度加重 |
1.6 土壤负重, 连作病害频发 |
2 无害化防治技术 |
2.1 提高认识, 加强农业防治 |
2.2 慎引良种, 跟进消毒处理 |
2.3 把握重点, 着力综合预防 |
2.4 多措并举, 开展物理防治 |
2.5 匡正行为, 合理使用农药 |
2.6 绿色防控, 确保质量安全 |
3 讨论 |
(5)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农业的概念 |
1.2 设施栽培蔬菜研究进展 |
1.3 国内设施栽培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
1.3.1 栽培设施科技含量低 |
1.3.2 环境调控技术与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理论基础与量化指标 |
1.3.3 与我国相适应的大棚优化控制软件缺乏 |
1.3.4 我国温室建设上盲目性很大 |
1.3.5 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发生严重 |
1.4 我国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及防治概况 |
1.4.1 我国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 |
1.4.2 我国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防治 |
1.5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概况 |
1.5.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面积、主要基地分布 |
1.5.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主栽种类及品种 |
1.5.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
1.5.4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1.6 本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 |
2.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基地选择 |
2.1.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调查 |
2.1.2.1 调查的蔬菜种类 |
2.1.2.2 调查方法 |
2.1.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虫害调查 |
2.1.3.1 调查的蔬菜种类 |
2.1.3.2 调查方法 |
2.1.4 病虫害危害程度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1.1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1.2 茄果类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1.3 瓜果类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主要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 |
2.2.2.1 鳞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2 鞘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3 同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4 双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5 缨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6 直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7 螨类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2.2.8 软体动物类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
2.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发生特点 |
2.3.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的蔬菜病害发生的差异性 |
2.3.1.1 设施栽培蔬菜灰霉病等病害发生的危害期延长 |
2.3.1.2 设施栽培蔬菜根结线虫病成为新的常发病害 |
2.3.1.3 设施栽培蔬菜青枯病发生形成二个高峰期 |
2.3.1.4 根肿病、晚疫病(菌)侵害的寄主发生了演变 |
2.3.1.5 一些偶发性的生理病害成为常发性的病害 |
2.3.1.6 枯萎病演变为瓜类蔬菜常发性的土传病害 |
2.3.2 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危害特点 |
2.3.2.1 设施栽培蔬菜的根际病害日益严重,引发连作障碍 |
2.3.2.2 设施栽培蔬菜高湿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和花器病害 |
2.3.2.3 设施栽培蔬菜高温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病害 |
2.3.2.4 设施栽培蔬菜的一些间歇性病害成为了常发性的病害 |
2.3.2.5 设施栽培蔬菜的生理性病害日益严重 |
2.4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主要害虫危害 |
2.4.1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主要害虫危害情况 |
2.4.1.1 美洲斑潜蝇 |
2.4.1.2 烟粉虱 |
2.4.1.3 小菜蛾、夜蛾 |
2.4.1.4 瓜绢螟、豆野螟 |
2.4.2 设施栽培蔬菜主要害虫的发生趋势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温州地区大棚番茄、黄瓜和甘蓝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番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
3.1.2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
3.1.3 甘蓝烟粉虱田间药剂防效试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番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
3.2.2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
3.2.3 烟粉虱田间药剂防效试验 |
3.2.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策略 |
4.1 改善设施,应用新技术 |
4.1.1 银黑双色膜覆盖技术的应用 |
4.1.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设施栽培蔬菜上的应用 |
4.1.2.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
4.1.2.2 主要应用效果 |
4.2 严格检疫 |
4.3 选择优抗品种,做好种子处理 |
4.4 农业防治措施 |
4.4.1 培育壮苗 |
4.4.2 轮作换茬 |
4.4.3 清洁田园,做好棚室消毒处理 |
4.4.4 应用嫁接栽培 |
4.4.5 进行生态调控 |
4.4.5.1 茄果瓜类疫病与灰霉病的生态控制 |
4.4.5.2 黄瓜和西瓜枯萎病的生态控制 |
4.4.5.3 烟粉虱的生态控制 |
4.5 物理防治 |
4.6 辅助生物防治 |
4.7 合理化学防治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种类和生产现状 |
5.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 |
5.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虫害 |
5.4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番茄、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 |
5.5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策略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棚番茄套作大蒜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间套作研究进展 |
1.1.1 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1.1.2 连作和间套作复合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1.3 连作和间套作复合种植对土壤酶的影响 |
1.1.4 连作和间套作复合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1.5 间套作复合种植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 |
1.1.6 间套作复合种植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
1.2 大蒜栽培与利用 |
1.2.1 栽培技术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大蒜的杀菌成分 |
1.2.3 大蒜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大棚番茄不同时期套作不同品种大蒜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蒜不同品种和套作时期对大蒜和番茄的生物效应 |
2.2.2 大蒜不同品种和套作时期对大蒜和番茄的生态效应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大棚番茄套作大蒜(蒜苗)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套作体系对大蒜和蒜苗的生物效应 |
3.2.2 套作体系对番茄的生物效应 |
3.2.3 套作体系对大蒜和番茄的生态效应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大蒜根系分泌物对番茄青枯病的抑菌效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大蒜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4.1.3 番茄青枯病菌悬液的制备 |
4.1.4 平板培养法抑菌试验 |
4.1.5 平板稀释法抑菌试验 |
4.1.6 平皿打孔法抑菌圈试验 |
4.1.7 微孔滤膜法的抑菌试验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平板培养法试验结果 |
4.2.2 平板稀释法试验结果 |
4.2.3 平板打孔法和微孔滤膜法试验结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大棚番茄/大蒜套作体系的生物效应 |
5.2 大棚番茄/大蒜套作体系的生态效应 |
5.3 套作大蒜对番茄病害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蛭石引发对辣椒种子发芽及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蔬菜种子引发处理的研究进展 |
1 种子引发技术 |
1.1 水引发 |
1.2 液体引发 |
1.3 固体基质引发 |
1.4 膜引发 |
1.5 生物引发 |
2 引发处理的效果 |
2.1 促进生长 |
2.2 增强抗逆性 |
2.3 提高老化种子的活力 |
2.4 打破种子休眠 |
2.5 降低种皮的粘度 |
3 种子引发的机理 |
3.1 改变种子的渗透势 |
3.2 有效活化与去阻抑 |
3.3 诱导修复细胞膜 |
3.4 合成与抗性有关的物质 |
3.5 对核酸的影响 |
4 影响引发的因素 |
4.1 引发物质的种类 |
4.2 渗透压 |
4.3 引发温度和时间 |
4.4 溶氧量 |
4.5 回干条件 |
5 种子劣变的生理变化 |
5.1 酶活性降低 |
5.2 呼吸作用减弱 |
5.3 膜脂过氧化 |
5.4 膜透性加剧 |
5.5 合成能力下降 |
5.6 内源激素及有毒物质含量 |
6 叶绿素荧光在逆境条件下的应用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液体引发和蛭石引发处理浓度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引发浓度的设定 |
1.2.2 种子引发处理 |
1.2.3 种子发芽 |
1.2.4 种子苗生长测定 |
1.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引发处理浓度的初选以及对辣椒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的比较 |
2.2 不同引发处理对辣椒幼苗的生长指标的影响 |
2.3 不同引发处理对辣椒种子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引发 |
1.2.2 回干 |
1.2.3 种子发芽 |
1.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蛭石引发处理对NaCl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2.2 蛭石引发处理对NaCl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 蛭石引发处理对NaCl胁迫下辣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2.4 蛭石引发处理对NaCl胁迫下辣椒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蛭石引发对低温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引发 |
1.2.2 回干 |
1.2.3 种子发芽 |
1.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蛭石引发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2.2 蛭石引发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 蛭石引发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
2.4 蛭石引发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低温胁迫对蛭石引发的辣椒PSⅡ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光能分配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引发和回干 |
1.2.2 回干 |
1.2.3 辣椒低温胁迫处理 |
1.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暗适应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2.1.1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PS Ⅱ的潜在活性(Fv/Fo)的影响 |
2.1.2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 |
2.2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qP)的影响 |
2.3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的影响 |
2.4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
2.5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PS 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的影响 |
2.6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PS 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影响 |
2.7 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能量分配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蛭石引发对辣椒种子老化和劣变生理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人工老化 |
1.2.2 引发 |
1.2.3 回干 |
1.2.4 自然老化 |
1.2.5 种子发芽 |
1.2.6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蛭石引发对人工老化辣椒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2.2 蛭石引发对人工老化辣椒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3 蛭石引发对人工老化辣椒种子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2.4 蛭石引发对自然老化辣椒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2.5 蛭石引发对自然老化辣椒种子浸出液中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蛭石引发处理对人工老化辣椒种子生理变化的影响 |
3.2 自然老化对蛭石引发处理的辣椒种子生理变化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漯河市保护地蔬菜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及调查研究现状 |
1.2.2 保护地蔬菜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1.1 漯河地区保护地蔬菜种类及品种调查 |
2.1.2 漯河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调查 |
2.1.3 保护地蔬菜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保护地蔬菜的主要种类 |
3.2 保护地蔬菜病害调查 |
3.2.1 葫芦科蔬菜病害 |
3.2.2 茄科蔬菜病害 |
3.2.3 豆类蔬菜病害 |
3.2.4 其它蔬菜病害 |
3.2.5 温棚蔬菜主要病害及病情指数 |
3.3 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
3.3.1 发生特点 |
3.3.2 原因分析 |
3.4 保护地蔬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
3.4.1 番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4.2 番茄叶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4.3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4.4 黄瓜根结线虫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5 保护地蔬菜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构建 |
3.5.1 改进棚室设施,推广配套新技术 |
3.5.2 加强检疫 |
3.5.3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
3.5.4 重视物理、生物方法防治 |
3.5.5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防治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漯河地区保护地蔬菜种类及病害发生情况 |
4.2 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
4.3 保护地蔬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
4.4 保护地大棚蔬菜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措施构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9)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10)洛阳市温棚蔬菜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及调查研究现状 |
1.2.2 保护地蔬菜病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1.1 洛阳郊区温室大棚蔬菜种类及品种调查 |
2.1.2 洛阳郊区温室大棚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调查 |
2.1.3 温室大棚蔬菜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和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室大棚蔬菜的主要种类 |
3.2 温室大棚蔬菜病害调查 |
3.2.1 葫芦科蔬菜病害 |
3.2.2 茄科蔬菜病害 |
3.2.3 豆类蔬菜病害 |
3.2.4 其它蔬菜病害 |
3.2.5 温棚蔬菜主要病害及病情指数 |
3.3 温室大棚蔬菜病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
3.3.1 发生特点 |
3.3.2 原因分析 |
3.4 温棚蔬菜主要病害药剂防治试验 |
3.4.1 番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4.2 番茄叶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4.3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4.4 黄瓜根结线虫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
3.5 温棚蔬菜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构建 |
3.5.1 改进棚室设施,推广配套新技术 |
3.5.2 加强检疫 此为控制病害发生的 |
3.5.3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
3.5.4 重视物理、生物方法防治 |
3.5.5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防治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洛阳地区温室大棚蔬菜种类及病害发生情况 |
4.2 温室大棚蔬菜病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
4.3 温棚蔬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
4.4 温室大棚蔬菜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措施构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辣椒大棚反季节生产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大棚辣椒种植管理技术[J]. 向时权. 南方农业, 2019(14)
- [2]九师设施蔬菜主要病害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D]. 杨哲. 石河子大学, 2018(02)
- [3]杨凌温室番茄主要病虫害防控生物源药剂筛选[D]. 何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4]保护地蔬菜病虫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策略[J]. 陈吉祥. 云南农业科技, 2017(01)
- [5]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D]. 徐婉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6]大棚番茄套作大蒜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研究[D]. 郝丽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7]蛭石引发对辣椒种子发芽及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D]. 邱倩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8]漯河市保护地蔬菜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D]. 王丽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9]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10]洛阳市温棚蔬菜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D]. 黄江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