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讴歌生活强者 传承民族精神——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观后感(论文文献综述)
江爱华[1](2020)在《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前身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1953年建立,1987年3月剧团正式更名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院的建立是戏曲艺术体制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其剧目建设承接着黄梅戏剧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脉络,关乎黄梅戏剧种的盛衰。本文在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个案,结合相关戏曲政策,对其成立66年以来创作排演的近460出剧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考察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主线来结构整篇博士论文的框架。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按其成就而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团伊始至千禧年为第一阶段,千禧年至2019年为第二阶段。按题材可分为四大类型,即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移植剧目的创作,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现代戏创作。第一阶段的建团初期,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催生了经典的诞生,促使黄梅戏一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表演取得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支艺术人才队伍,黄梅戏新皖剧的地位得以确立。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末,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催生了黄梅戏新经典剧目的诞生,黄梅戏出现了二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的表演继续发展。比之传统剧的改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排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剧化和雅化倾向。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相互成就。黄梅戏剧种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新媒体技术结合,黄梅戏电影、黄梅戏电视剧风靡一时,戏曲艺术人才代际更迭,群星闪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同侪中处于领军位置,可谓辉煌。进入两千年以后,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剧目创作整体态势趋向滞后和单一,三度振兴的呼声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没有推出代表性剧目作品,黄梅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没有更上层楼,艺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因此失去领跑资格和行业老大的位置,同一时期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戏院团佳作频出、人才济济,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驾马车齐驾并驱、平分秋色。虽然失去领军地位,但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排演了二十多部新编剧目,为新世纪剧目建设提供了多元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使得黄梅戏的高峰艺术作品成为可能、值得期待,三度振兴成为可能。考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成为剧目创作的顽疾,三度振兴的道路依旧道阻且跻。
张建龙[2](2020)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播出的40集纳西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在收视率、美誉度、认可度、口碑、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近几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精品力作。作为一部“以成功的编、导、演、摄、录、播,填补了中国电视剧史纳西族的空白”的电视剧,《木府风云》主要讲述了明代云南纳西木氏土司在当地统治时期,木氏家族内部腥风血雨的争权夺势和权力更迭的恩怨情仇。该剧将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的主题、纳西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云南丽江地域风光很好地融合在一个故事里,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金熊猫奖﹒国际长篇电视剧最佳影片奖等,而该剧的成功与它对纳西族民俗事象的运用与叙写是分不开的。运用叙事学、民俗学的有关理论对《木府风云》的民俗叙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木府风云》主要运用忠于生活与艺术加工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贯穿式与场景化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史诗化与戏剧化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对纳西族相应历史时期的建筑、服饰、生产商贸、饮食医药等物质民俗,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日等社会民俗以及民间信仰、道德观念等精神民俗进行了表现和叙写。《木府风云》中的民俗叙事具有艺术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但《木府风云》的民俗叙事也存在“叙之有误”“叙之有失”“叙之有过”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个别民俗与生活实际明显相违,剧中的部分民俗实属无中生有,独特民俗一笔带过,重要民俗未能呈现,对民俗的运用趋于滥化,对民俗的呈现趋于神化等。论文基于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中所呈现出来的纳西族民俗事象,从叙事的角度来研究该剧中民俗叙事的方式、功能以及存在的不足,总结其民俗文化运用的成败得失和民俗叙事规律,可以丰富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研究,同时可以为今后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方法借鉴,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质量的提升。
吴戈[3](2019)在《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戏剧剧种多、生态杂、民族特色鲜明,在全国戏剧文化格局中特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滇剧、话剧、京剧、花灯剧和少数民族剧种白剧、彝剧、傣剧、云南壮剧的艺术生产水准总体提高很快,成就斐然,戏剧理论与批评获得了奠基性发展,戏剧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和多重,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出现了"庭院戏剧运动"动向,这对城市文化秩序和艺术生产资源都具有重组和拓展的深刻意义。总体说来,昆明的戏剧文化市场慢热回暖,观众稳步增多,戏剧院团发展条件仍需努力提供。
杨立川[4](2019)在《陈彦剧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彦是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戏曲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作品被戏剧界称为“西京三部曲”,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重要戏剧奖项。陈彦在创作之余也重视对戏曲现代戏的研究,撰写发表了大量戏曲理论文章及有关戏曲现代戏的随笔、札记等,他联系自己的创作实际提出了以民众精神为核心,以注重恒常价值开掘及其当代意义为主要特点的戏曲观。本文由绪论、论文主体部分和余论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梳理了陈彦剧作及戏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在“振兴戏曲”背景下,陈彦戏剧研究的出发点是促进戏曲发展。阐述了研究陈彦剧论的方法及意义。第一章主要以文献分析为基础,探讨了陈彦的戏曲创作论的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戏曲与生活、戏曲现代戏的题材选择中的“关注小人物”“注重平常生活”问题、戏曲主题开掘中的“恒常价值”论问题等。第二章分析了陈彦的戏曲价值论问题。他的戏曲价值论的鲜明特征是强调“民众精神”和“家国情怀”。此部分特别就陈彦的“民众精神”观念的形成原因做了分析。第三章涉及陈彦的戏曲创新论,分析了陈彦有关通过创新强化戏曲“活性”和戏曲“发言”能力的观点,对陈彦有关戏曲创新之道“常”“道”“恒”三个方面分别做了阐释。第四章探讨陈彦有关戏剧文学论的基本观点,特别就其有关戏剧文学地位论的提法“文学是戏剧的灵魂”做了分析。第五章分析了陈彦“恒常价值”论的文化学意义及启示。陈彦剧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主题开掘方面提出了“恒常价值”论。从文化学角度看,“恒常价值”这一概念主要被理解为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新时期以来,文化领域发展变化的一大趋势即对于传统文化不再盲目地一概否定,而是批判继承。陈彦的“恒常价值”思想其实是这一文化思潮的一部分。同时陈彦还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做进一步的发展。陈彦在戏曲界对于“恒常价值”的提倡,是戏曲界呼应文化领域的这一思潮的一种理性且有自己特殊见解的声音。陈彦的观点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戏曲的文化功能及戏曲创作主体的文化责任很有启发意义。最后一部分为余论,对于陈彦剧论的主要价值做了小结,并从陈彦的有关论述出发,从戏曲的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出发,提出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社会快速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在传媒体系发生剧烈变革、大众文化作为商业文化强力崛起的情况下,戏曲要适应城市化发展,戏曲要争取到社会成员的注意力,特别是要争取到青少年群体的注意力,就需要融入城市文化,需要使“教化”与“对话”相统一,需要进一步变革。
裴小松[5](2018)在《新世纪豫剧英模戏的崛起与文化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如果诘问新世纪中国戏剧版图上最大的格局变化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河南戏剧板块的强势崛起。2000年至2016年,豫剧《香魂女》《程婴救孤》《常香玉》与越调《老子》、话剧《红旗渠》、豫剧《焦裕禄》连续六届在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如果追问新世纪河南戏剧最令人瞩目的成果是什么?豫剧现代戏佳作频现应该是最佳选项。《香魂女》《常香玉》《焦裕禄》三部豫剧现代戏占了河南六部荣膺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的半壁江山,若再细捋,《常香玉》《焦裕禄》两部豫
王秦博[6](2018)在《陈彦戏剧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的陕西剧坛,陈彦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陈彦便在陕西戏剧创作领域崭露头角。三十余年来,从秦岭大山到关中平原,从商洛花鼓到眉户、秦腔,陈彦共创作十余部戏剧作品,其中多部在荣获国家大奖,同时也收获了观众的掌声与口碑,甚至多年来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久演不衰。陈彦以其对戏剧的崇敬热爱、对时代的审视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审度,在当代戏剧舞台上笔耕不辍地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一部部精品佳作。本文以陈彦先生在各时期的戏剧作品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其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和艺术特色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兼论陈彦的戏剧理论思想,试图通过研究丰富这位当代陕西剧坛的领航者,对陕西戏剧的繁荣发展添补些许启发和借鉴。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原因,梳理列举对陈彦先生和其创作的研究成果,并且阐述了对陈彦戏剧创作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陈彦先生的人物简述和创作情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彦先后创作了十余部戏剧作品,一个从小怀有文学梦的青年,在陕南腹地的小城中开启了自己的戏剧创作人生,通过一部接一部的优秀作品,收获了掌声与美誉,并最终在西北戏曲的最高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实现了戏剧创作的高峰。此外还对陈彦的戏剧创作理论进行梳理,因为研究一个剧作家作品的同时,还应该留意他的戏剧创作理念和理论:人民性和时代性是陈彦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主张,也是其剧作价值的最大体现,而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陈彦提出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助推力。正是通过自己的一部部作品,陈彦丰富践行着这些戏剧理论。第三章是陈彦剧作的思想意蕴的研究。陈彦致力于表现在时代背景下个体对民族核心价值和传统美德的坚守,其中对坚贞爱情的赞扬、对勇于担当的称颂和对无私奉献的讴歌构成了其思想内容的主旨。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彦在新时代多元价值的充斥下为观众重新探讨观念中的崇高与卑微。此外,知识分子的责任心和良心促使他将知识教育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过戏剧传达给观众,同时也在剧作中表达了对知识教育的无比崇敬和尊仰。第四章是对陈彦剧作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陈彦为观众塑造了一大批普通民众群像,无论是社会底层的市民阶级,还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阶层,甚至高级知识分子,在他的笔下均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此外鲜明美好的女性人物形象也为其剧作增色不少,使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第五章是对陈彦戏剧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本章集中笔墨对陈彦的戏剧作品进行深入剖析:紧凑合理的戏剧结构支撑起了作品的可叙述性,无论单线还是双线的编排,均能使看点十足、尖锐集中的内外部矛盾冲突得以完美发挥与解决。另外,辅之以特色鲜明的戏剧语言,使得陈彦的戏剧呈现出特有的艺术特色和非凡的艺术价值。陈彦先生对于当代陕西戏剧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期低迷困顿的戏剧市场也因为他的作品被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这些作品折射出强大的时代性和人民性,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反映现实的同时而又暗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研究陈彦的戏剧作品对于繁荣发展当地方代戏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周安军[7](2018)在《胡应明剧作研究》文中提出剧作家作为剧本的创作者,在戏曲创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仍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胡应明作为荆楚大地走出的、并依然活跃在当代剧坛的剧作家,以多种戏剧形式进行创作,其中尤以历史剧与现代戏为代表,他在历史剧中融入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戏在多层面上的反映当代生活,都彰显着他的艺术特色。论文通过其独特的成长经历、楚文化的影响;“以论导剧”的创作风格,包括其大戏剧观、历史剧创作观下的剧作、现代戏创作观下的剧作,以及其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再结合其对生活深刻的感悟、人生的体悟,进而形成的人性化视角的剖析,探索出他在作品中对人性的开掘、情感的显发;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文情怀与民主意识;甚至对于生命的意义、生与死的终极关怀等重大艺术使命上的观照,由此体现他在湖北剧坛乃至当代剧坛上的艺术特色。
郭立冬[8](2018)在《新时期晋剧现代戏研究(1978-2016)》文中提出山西作为孕育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早期中国文艺滥觞之地”。当代山西剧种之多,居全国首位,获得“梅花奖”人数更是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在众多的表现形式中,晋剧现代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期以来,晋剧现代戏的发展取得了不俗成就,在剧本创作方面,张喜明创作的现代戏《石角凹》、《醋工歌》、《大河》,既满足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要求,又具备批判现实的思想力度,有效规避了现代戏“只有主题,没有思想”的编创窠臼。在革命题材的现代戏编创中,山西作为革命老区的地域文化资源,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不乏出现像《刘胡兰》、《续范亭》等情感“虚假”的平庸之作。作为“场上艺术”的晋剧现代戏,在表演上“各有其美”,晋剧名家谢涛,在现代戏中塑造女性角色时,发挥老生行当优势,呈现出刚柔并济的表演特点。名家史佳华,在表演上注重利用戏曲身段进行艺术创作,擅长在故事情节与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钮之处,进行戏剧性演绎。“法自古授,美自我生”是晋剧现代戏舞台美术创作的艺术追求,在立足传统戏曲舞美理念的基础上,借鉴多种戏剧形式,不仅善于使用最具代表性的舞台符号,塑造人物形象,而且长于营建虚实结合的舞台布景,参与情节叙事,烘托剧目主题。晋剧现代戏今后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在选材上要贴合时代需要,充分关注农村题材创作的盲区,以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真正打开农村市场。在不忽视老年题材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编创青春、校园、恋爱题材的晋剧现代戏作品,吸引青年观众。同时,要挖掘、利用山西众多戏曲表演名家这一优势资源,借鉴梅兰芳时代文人与名伶合作模式,优化编、演生态关系。最终在晋剧现代戏舞台的整体呈现上,融注市场意识,尊重多元审美需求,丰富舞台创新实践。
王昕[9](2018)在《音乐剧《啊!鼓岭》的市场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音乐剧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在中国发展了 30多年,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与西方国家的音乐剧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受大众欢迎的情况并不多见。音乐剧《啊!鼓岭》是一部2015年莞产大型原创史诗音乐剧,取材源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的鼓岭真实故事,以一位名为密尔顿·加德纳的美国人的“鼓岭情结”为创作蓝本进行改编而成。由我国着名音乐剧制作人、有着“中国音乐剧教父”之称的李盾担任制作人兼艺术总监,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创作力量,该剧生产营销运用东莞音乐剧“五合一模式”并整合北京松雷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等国内最具实力的音乐剧创作生产资源,形成音乐剧创作、生产、展示、营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是我国具有高创作水平且成功运作的音乐剧之一。本文通过艺术本体和市场经济视角,对音乐剧《啊!鼓岭》进行创作与市场运作个案研究,提出对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的对策与展望。具体而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创新之处;第二章对音乐剧《啊!鼓岭》的创作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是对音乐剧《啊!鼓岭》的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剖析;第四章是分析音乐剧《啊!鼓岭》的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方式;第五章则是对音乐剧《啊!鼓岭》的品牌管理进行阐述;第六章从音乐剧《啊!鼓岭》的创作理念及运作理念两个方面,提出对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的启示,希望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岩[10](2015)在《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戏曲创作和演出的实践中,评剧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剧种之一。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着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为评剧创作了百余部优秀作品,奠定了评剧剧本的创作传统与文学特点。新世纪以来,广大评剧工作者怀着振兴民族文化、讴歌时代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使命,创作出了一大批受到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其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更是取的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评剧成为我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本文以2000年一2014年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为基础,将评剧现代戏创作、新编历史剧和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改编共同作为研究对象,及时捕捉、总结创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这些作品反映出新世纪以来评剧文学创作的成就和问题,探索评剧文学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填补自2000年以来评剧文学创作研究的空白,促进未来评剧文学创作的发展。
二、讴歌生活强者 传承民族精神——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观后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讴歌生活强者 传承民族精神——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观后感(论文提纲范文)
(1)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
二、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
1.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2.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章节设置与创新之处 |
1.本文的章节设置 |
2.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人、改戏和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 |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剧种的现状综述 |
一、人才济济的艺人群体 |
二、“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常演剧目 |
三、“唱念做舞”的舞台表演概况 |
第二节 改人和改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筹建 |
一、改人: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的成立 |
二、改戏:《打猪草》、《蓝桥汲水》赴沪演出 |
第三节 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 |
一、旧的戏曲班社制的解散和分流 |
二、新的现代化戏曲体制的确立 |
第二章 黄梅戏剧目的改编、移植和创作 |
第一节 甄选与自觉:传统黄梅戏剧目的改编 |
一、瑕瑜并存:黄梅戏传统剧目综述 |
二、甄选: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改编和整理 |
三、自觉:《罗帕记》的改编 |
第二节 移植与黄梅戏化:移植剧目的创作排演 |
一、跨剧种的交流和融合 |
二、黄梅戏化:移植剧《春香传》的创作排演 |
第三节 填补、突围与创新: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排演 |
一、填补: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缘起 |
二、突围:新编历史剧《宝英传》的创排 |
三、跨越:改编莎剧《无事生非》的创排 |
第四节 危机、迷茫和自由:现代戏剧目的创作排演 |
一、危机:社会主义新人的《王金凤》的创排 |
二、迷茫:文革现代戏的创排 |
三、自由:《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的创排 |
第三章 传统剧的改编与黄梅戏的发展 |
第一节 传统经典剧的形成与剧目一度振兴 |
一、主流社会的悲喜:经典大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的改编和排演 |
二、市井细民的日常:经典小戏的《打猪草》、《打豆腐》、《夫妻观灯》的改编和排演 |
三、电影与舞台的互映:电影《天仙配》与舞台版《天仙配》之比较 |
第二节 黄梅戏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
一、知识阶层与剧目创作的离合 |
二、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
三、艺术人才队伍的专任、转型和多元化 |
第三节 黄梅戏旦行、生行表演的发展 |
一、开山立派:严凤英与旦行表演的发展 |
二、舍京入黄:王少舫与生行表演的发展 |
三、贡献与障碍:王少舫与黄梅戏生行唱腔的发展 |
第四节 黄梅戏新“皖剧”地位的确立 |
一、旧“皖剧”的式微 |
二、新“皖剧”的确立 |
第四章 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与黄梅戏的发展 |
第一节 新经典剧目的形成与剧目的二度振兴 |
一、女性题材的丰富和拓展:《龙女》、《风尘女画家》、《红楼梦》的创作 |
二、戏曲舞台的延伸:黄梅戏电视剧的流行和勃兴 |
三、黄梅戏音乐剧的尝试:《秋千架》创作排演 |
第二节 黄梅戏生行、旦行表演的继续发展 |
一、守正循矩:马兰旦行表演特色 |
二、由京入黄:黄新德生行表演特色 |
三、固定的生旦搭档对黄梅戏行当表演的促进 |
第三节 黄梅戏剧目剧化、雅化倾向 |
一、文革结束后现代戏剧目创作现状 |
二、改革开放与剧目创作的二度振兴 |
三、打造精品意识与黄梅戏剧目的剧化、雅化倾向 |
第四节 《柯老二入党》的剧化与《红楼梦》雅化之比较 |
一、剧目创作横向与纵向的处理不同 |
二、文人趣味与文化话语权的上移 |
三、剧化与雅化的精致与疏离 |
第五章 新世纪剧目创作现状与探索 |
第一节 滞后与平庸:剧目创排的现状 |
一、新世纪戏曲小剧场化的热潮 |
二、滞后与平庸:剧目创作现状 |
三、单一和重复:《遍地月光》、《孔雀西北飞》、《我的离骚》创排 |
第二节 创作的多元化探索 |
一、本土题材:小戏《六尺巷》的创作 |
二、生行担纲:《雷雨》的创排 |
三、歌舞演故事:《小乔初嫁》的创作 |
第三节 剧目三度振兴的期待 |
一、成就:剧目创作的高原 |
二、期待:剧目创作的高峰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教研科研成果、戏曲获奖 |
附件1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故事梗概 |
一、传统戏剧目 |
二、移植剧目 |
三、改编历史剧 |
四、新编历史剧剧目 |
五、现代戏剧目 |
六、电影、电视剧、广播剧、音乐剧 |
附件2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剧评、报道、谈艺录(1953—2006) |
附件3 传统黄梅戏剧目整理 |
附件4 2018年暑期田野调查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 |
致谢 |
(2)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3.1 有关《木府风云》的研究 |
1.3.2 有关民俗叙事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的内容 |
2.1 物质民俗 |
2.1.1 建筑 |
2.1.2 服饰 |
2.1.3 生产商贸 |
2.1.4 饮食医药 |
2.2 社会民俗 |
2.2.1 社会组织 |
2.2.2 社会制度 |
2.2.3 岁时节日 |
2.3 精神民俗 |
2.3.1 民间信仰 |
2.3.2 道德观念 |
第三章 《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的方式 |
3.1 忠于生活与艺术加工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 |
3.1.1 基于现实生活再现民俗 |
3.1.2 通过艺术加工表现民俗 |
3.2 贯穿式与场景化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 |
3.2.1 贯穿式民俗叙事 |
3.2.2 场景化民俗叙事 |
3.3 史诗化与戏剧化相结合的民俗叙事方式 |
3.3.1 史诗化民俗叙事 |
3.3.2 戏剧化民俗叙事 |
第四章 《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的功能 |
4.1 艺术功能 |
4.1.1 推动剧情发展,深化影视主题 |
4.1.2 渲染故事氛围,烘托人物形象 |
4.1.3 丰富作品内容,增强画面效果 |
4.2 文化功能 |
4.2.1 有利于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
4.2.2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
4.3 政治功能 |
4.3.1 宣传了爱国主义精神 |
4.3.2 传播了和谐社会理念 |
4.4 经济功能 |
第五章 《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的不足 |
5.1 民俗叙事“叙之有误” |
5.1.1 个别民俗与生活实际明显相违 |
5.1.2 剧中的部分民俗实属无中生有 |
5.2 民俗叙事“叙之有失” |
5.2.1 独特民俗一笔带过 |
5.2.2 重要民俗未能呈现 |
5.3 民俗叙事“叙之有过” |
5.3.1 对民俗的运用趋于滥化 |
5.3.2 对民俗的呈现趋于神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论文提纲范文)
一、获奖名目:似锦的繁花 |
(一) 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奖项的云南剧目① |
(二) 获得文化部各类重要活动荣誉和奖项的云南剧目 |
(三) 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的一系列奖项② |
(四) 全国戏剧理论与批评奖 (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评论奖、中国文联全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奖、“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 ③ |
(五) 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花表演奖① (主办:中国文联、中国剧协) |
(六) 其他与戏剧有关的获奖 |
二、地域戏剧:次第的芳华 |
三、民族剧种:各异的风景 |
四、景观变化:重整的格局 |
(一) 市场的探索 |
(二) 买剧目的“试水” |
(三) 资源的聚合 |
(四) 格局的重组 |
(五) 空间的拓展 |
五、理论批评:学说的奠基 |
六、现实焦灼:发展的余论 |
(一) 国有院团要在当下的戏剧文化版图中找准位置, 积极创造, 显现力量。 |
(二) 政府文化部门应该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 用院团生存活力和艺术创造力去检验改革成效。 |
(三) 切实解决戏剧文化的“滇军”建设问题。 |
(4)陈彦剧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缘起 |
2.文献综述 |
3.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一章 陈彦戏曲现代戏创作论 |
1.1 创作之源:“直面现实拥抱生活” |
1.2 题材选择:“关注小人物”与“关注平常生活” |
1.3 主题开掘:注重“恒常价值” |
第二章 陈彦戏曲现代戏价值论 |
2.1 民众精神 |
2.2 家国情怀 |
第三章 陈彦戏曲现代戏创新论 |
3.1 强化戏曲“活”性和“发言”能力 |
3.2 创新之道 |
第四章 陈彦戏剧文学论 |
4.1 文学性的内涵及其现实指向 |
4.2 戏剧“灵魂”论 |
第五章 “恒常价值”论的文化学意义及启示 |
5.1 传统地方戏曲的文化追求 |
5.2 “恒常价值”论的文化学特征 |
5.3 “恒常价值”论与戏曲现代戏的文化观念 |
余论:陈彦剧论的意义及需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
1.陈彦剧论的意义 |
2.需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陈彦戏剧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原因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陈彦戏剧创作概述 |
2.1 不断进取的戏剧人生 |
2.2 戏剧创作情况及创作分期 |
2.3 陈彦的戏剧创作理论 |
2.3.1 坚持人民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
2.3.2 重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价值 |
第3章 陈彦剧作的思想意蕴研究 |
3.1 普通个体对民族核心价值的坚守 |
3.1.1 对坚贞爱情的赞扬 |
3.1.2 对勇于担当的称颂 |
3.1.3 对无私奉献的讴歌 |
3.2 崇高与卑微的新时代辨析 |
3.2.1 卑微下的崇高 |
3.2.2 崇高下的卑微 |
3.3 尊重知识崇尚教育的人文关怀 |
第4章 陈彦剧作的人物形象分析 |
4.1 生动感人的小人物形象 |
4.2 磊落正义的知识分子形象 |
4.3 鲜明美好的女性形象 |
4.4 正直亲民的基层官员形象 |
第5章 陈彦剧作的艺术特色研究 |
5.1 紧凑合理的戏剧结构 |
5.2 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 |
5.2.1 新时代背景下阶层分化(外部冲突) |
5.2.2 人物内心的两难抉择(内部冲突) |
5.3 特色鲜明的戏剧语言 |
5.3.1 本色化的人物语言 |
5.3.2 散文诗化的人物独白 |
5.3.3 生动幽默的秦地习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胡应明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荆楚大地走出的剧作家 |
第一节 独特的成长经历 |
第二节 楚文化影响下的剧作家 |
第二章 “以论导剧”的创作风格 |
第一节 胡应明之大戏剧观 |
一、对戏剧危机的认识 |
二、戏剧形式的多样化 |
三、对历史剧与现代戏的创作 |
第二节 历史剧创作观下的剧作 |
一、历史真实应服膺于艺术真实的构建 |
二、通达艺术真实的审美途径 |
第三节 现代戏创作观下的剧作 |
一、现代题材的多重选择 |
二、注入“以人为本”的观念 |
第三章 胡应明剧作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纵横对比”之下的剧作特色 |
一、横向对比下的剧作特色 |
二、纵向对比下的剧作特色 |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 |
一、诗化的戏剧语言 |
二、语言的含蓄性 |
第三节 浓郁的悲悯情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8)新时期晋剧现代戏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本课题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
四、研究难点 |
第一章 晋剧现代戏发展概况研究 |
第一节 晋剧现代戏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晋剧现代戏的主要成就 |
第二章 剧本研究 |
第一节 剧旨:传统美德与当代伦理融合 |
第二节 题材:保家卫国的战争故事 |
第三节 人物:当代三晋大地人的形象塑造 |
第三章 表演与舞美研究 |
第一节 表演艺术:行当与人物的结合 |
第二节 舞台美术:既保持戏曲特性又体现当代审美精神 |
第四章 晋剧现代戏发展方略刍议 |
第一节 扩大选材范围,重点反映当代生活 |
第二节 密切编演关系,强化演员表演风格 |
第三节 关照多元审美,丰富舞台美术实践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晋剧现代戏编创生态与难点——访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张喜明 |
附录二:晋剧院团改制后的窘境与主旋律现代戏的编创——访山西吕梁晋剧院褚建安 |
附录三:新时期晋剧现代戏剧目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音乐剧《啊!鼓岭》的市场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音乐剧研究现状 |
二、国内音乐剧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音乐剧《啊!鼓岭》的创作研究 |
第一节 创作来源分析 |
第二节 艺术本体分析 |
一、剧本创作 |
二、剧中主题曲及音乐 |
三、剧中舞蹈 |
四、布景设计效果 |
第三章 音乐剧《啊!鼓岭》的市场营销环境研究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人口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技术环境 |
四、政治和法律环境 |
五、社会和文化环境 |
第二节 微观环境分析 |
一、企业条件 |
二、供应商和中间商 |
三、目标顾客 |
四、行业竞争者 |
第四章 音乐剧《啊!鼓岭》的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策略研究 |
第一节 产品概述 |
一、产品性质 |
二、生命周期 |
三、剧目版本 |
第二节 价格制定分析 |
一、地区定价策略 |
二、分档定价策略 |
三、折扣定价策略 |
四、低位定价策略 |
第三节 分销渠道分析 |
第四节 促销方式分析 |
一、公共关系 |
二、营业推广 |
第五章 音乐剧《啊!鼓岭》的品牌管理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建立信誉 |
一、莞产音乐剧的影响力 |
二、卓越的创作团队 |
三、成果奖项 |
第二节 建立企业价值链 |
一、政府支持 |
二、媒体宣传 |
三、专家参与 |
四、名人效应 |
第三节 创设客户体验 |
第六章 音乐剧《啊!鼓岭》对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创作理念 |
一、“民族化”和“主旋律”发展道路 |
二、“品牌化”发展道路 |
第二节 运作理念 |
一、政府引导和扶持 |
二、结合多方投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演出照片 |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
(10)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意义与价值 |
二 评剧历史与创作 |
三 评剧研究与文献综述 |
四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概述 |
第一节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阶段划分 |
一、在继承中发展(2000年—2003年) |
二、新创剧目的勃兴(2004年—2009年) |
三、回归与超越(2010—2014年) |
第二节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主题与题材 |
一、现代题材 |
二、古代题材 |
第三节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 |
第二章 新世纪评剧现代戏的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谱写人性之美的《半江清澈半江红》 |
第二节 传递剧诗精神的《我那呼兰河》 |
第三节 写好“当官戏”的《马本仓当“官”记》 |
第四节 新世纪其它现代戏的文学创作 |
第三章 新世纪评剧新编历史剧的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追求全面创新的《胡风汉月》 |
第二节 充满传奇色彩的《寄印传奇》 |
第三节 创造通俗美的《刘姥姥》 |
第四节 新世纪其它新编历史剧的创作 |
第四章 新世纪评剧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 |
第一节 从《马寡妇开店》到《良宵》 |
第二节 从《朱痕记》到《赵锦堂》 |
第三节 传统剧改编典范的《珍珠衫》 |
第四节 新世纪其它传统戏的整理与改编 |
第五章 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的特征与得失 |
第一节 现实性与时代精神 |
第二节 创新性与剧种特色 |
第三节 通俗性与地域特征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文学创作的雅化 |
二、话剧化倾向 |
三、喜剧性缺乏 |
四、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
总结 |
附录一 评剧导演张玮专访 |
附录二 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剧目汇总 |
附录三 中国评剧艺术节演出单位汇总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四、讴歌生活强者 传承民族精神——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观后感(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D]. 江爱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2]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木府风云》民俗叙事研究[D]. 张建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改革开放40年云南戏剧的芳华[J]. 吴戈. 民族艺术研究, 2019(03)
- [4]陈彦剧论研究[D]. 杨立川. 西北大学, 2019(12)
- [5]新世纪豫剧英模戏的崛起与文化价值[J]. 裴小松. 戏剧文学, 2018(08)
- [6]陈彦戏剧创作研究[D]. 王秦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胡应明剧作研究[D]. 周安军.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8]新时期晋剧现代戏研究(1978-2016)[D]. 郭立冬.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音乐剧《啊!鼓岭》的市场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D]. 王昕. 福州大学, 2018(03)
- [10]新世纪评剧文学创作研究[D]. 张岩.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