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开发增值创汇产品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开发增值创汇产品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增值创汇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汤进华[1](2012)在《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论文是基于上海市政府委托项目——《上海农业布局规划》而立题的。大都市郊区是城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造成郊区农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大量减少,并强烈地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郊区农业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安全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等至关重要。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发展农业是大都市郊区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要保障郊区农业持续发展,需要对农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可以较为准确地找到郊区农业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为大都市郊区农业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正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本文以上海市郊为研究区域,按照历史、现状、未来与理论、实证、对策的逻辑主线,首先,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和文献界定了上海市郊的范围(近郊的嘉定、宝山、闵行、浦东和中远郊区的青浦、松江、奉贤、崇明)、农业结构(重点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城镇化(衡量标准为非农业人口的占比)的概念,简要探讨了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然后,运用上海市及其郊区的大量历史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查资料,采用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建国以来上海市郊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结构演变过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以实现农业与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AHP等方法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二者协同发展的程度;最后,本文结合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设想了上海市郊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研究由九大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论文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研究的关键点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基本理论作了简要评析与归纳总结,探讨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一般机理和主要原因,理清两者发展的逻辑路径,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分析。运用建国以来上海郊区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划分上海市郊农业发展与城镇化阶段,并系统梳理了上海市郊农业结构在不同城镇化阶段下的演变特征,探讨二者在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演变分析。主要从县区、乡镇等角度,选取1980、1993和2009年三个截面的相关指标数据,深刻剖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市郊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分析。试图运用产业结构变动理论和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从经济体制改革、消费结构演变、农村工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政策措施、环境影响、人口增长及技术进步等角度探讨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第六章上海市郊农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原则,运用专家咨询法、文献查询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分层构建了农业发展(资源、技术、经济、环境、制度)和城镇发展(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九子系统31个具体指标的上海市郊农业和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熵赋权法等成熟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模型,在相关软件的支撑下,对1985年以来上海市郊农业及其各子系统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城镇化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农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程度的变化等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第七章城镇化进程中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启示。深入分析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总结这些地区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以期为推进上海市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第八章城镇化背景下上海市郊农业结构未来调整方向和保障措施。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和发达地区农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经验,探讨城镇化前景下上海市郊农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并确立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空间布局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推动上海市郊现代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第九章结论与展望。概括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并展望后续研究的工作。

徐海波[2](2008)在《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对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农产品卖难、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天生具有“弱势群体”的特点,以及面临着国际严峻的挑战。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的财政支农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财政支农政策面临新的选择,迫切需要转型。国内外发展的差距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传导作用,实践证明了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化机制中表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扶持农产品加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迫切需要从各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探讨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路子,以获得财政扶持的预期效果和政策效应。论文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且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与评述。第二章主要界定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范围,以及构架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理论基础。从公共财政、财政支农、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特点、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国家财政实力等角度来探讨财政为什么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第三章介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发展空间)以及政策支持趋势。主要阐述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程中,政府扶持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国内外的实践。国内外实践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达程度与政府扶持是分不开的。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国内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摸索出了很多宝贵经验。第六章主要分析扶持的目的和原则。第七章结合政府扶持目标,试图构建一个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体系。从而得出政府扶持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机整体的结论。第八章对扶持政策的预期绩效分析和模式进行选择。关于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分析,基于这样一个线索:政策评估(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理论上的适应性分析——案例论证来展开论证的。适应性分析主要从财政扶持与WTO协议、与农民增收、与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四个角度来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民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的提高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工业产值的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GDP的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案例分析分别从全国层面和湖南省层面选取案例来进行绩效的分析。论文最后部分(第九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阐述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扶持行为提出政策建议。

雷映波[3](2007)在《湖南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党和政府及时做出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决策。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机化重点是在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进而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优势领域。现在农业结构调整要求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面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开展一次农机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研究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课题。本文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从分析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程、特点入手,以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与要求分析,来识别目前农机化结构调整的机会与挑战。然后通过对湖南农机化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找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识别现阶段农机化结构调整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提出农机化发展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想、目标、模式及所需采取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机化围绕种植业发展已成历史,目前已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此,必须实施农机化发展适应性战略,通过把农机化发展定位在“高、新、精”水平上,以逐步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功能完备、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机化新框架来实现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步发展。

吕朝阳[4](2006)在《诸暨市农业结构演变及优化调整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与国际大市场的全面接轨,农产品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标志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由资源约束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业生产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方向转变,农产品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拓展,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要转向适应进入小康的更高需要。在这种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将以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来决定农产品的结构和质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诸暨市农业结构,更好地顺改革、适市场,成为诸暨市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出发,综合分析了现阶段中国、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研究了诸暨市农业结构的演变,分析了农业结构的现状,明确了存在着优化调整目标不够明确:抗风险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不高;调优配套技术缺乏;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滞后;经营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滞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有限等主要问题。并在探讨诸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基础上,针对诸暨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提出了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加大科技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施农业外向带动战略,构筑开放型农业的新格局;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指导方法;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等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李金叶[5](2006)在《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较落后水平,但新疆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如何形成这些特色农产品优势及集聚效应,是本选题的初衷。本选题研究的技术路径是沿着什么是优势、什么是特色产业(产品)及其产业带——新疆建立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的约束条件——如何建立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思路演进。 本选题在研究中着力强调了以下观点:1.如果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在农业发展的市场与资源的双重约束下,必将束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与全国相比,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并不是土地,而主要是劳动力素质、资本、技术等,以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建立有利于突破这种束缚。3.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与经济发达区无需拘泥一式,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应回避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劣势,围绕新疆特色优势农产品,实现产业连动。4.新疆农民收入低,一些地方至今未解决温饱,其原因不仅仅是农业经营收入低,而更重要的是非农产业收入低,是缺乏发展经济的人才和环境,从更深层次看,是由于农业经营体制和观念的落后,是新疆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太弱。5.强调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建立了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与环境的损失及生态协调、城镇化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优势整合之间的逻辑联系。6.提出新疆应实施“突出重点,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尝试构建了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的发展框架。7.在新疆优势特色产业(产品)选择中,除了运用常用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软件外,还使用了“计量经济学”界最新的研究方法——VAR的Granger因果性分析,注重从农民收入变动角度筛选新疆特色优势农产品。

袁璋[6](2006)在《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文中提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居全国重要地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45.8%。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51.1%和87.3%,2001年至2004年在东部地区粮食减产750.6万t的严峻情况下,中部地区大幅度增产1889.1万t,使我国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成为农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农业结构理论和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兼顾全国和东西部地区,重点剖析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历史变化和现状,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方向及主要技术对策,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一)分析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变化资料,将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划分为农业结构被动适应性调整(1952—1978)、农业结构主动适应性调整(1979—1998)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999至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所有制条件下进行的,农民只能被动的服从于计划种植,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占80%以上,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80%以上,畜牧业产品结构中猪肉占90%以上。这一时期的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种植业主导下的粮猪结构,产业间比例失衡,农业系统的总产出率低。第二阶段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环境中进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一定的自主权,农产品生产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调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农民进行主动适应性调整。种植业产值比重降到58.0%,畜牧业和渔业的养殖业比重上升至38.5%,各产业部门均处于快速发展状态,1998年粮食总产达51230万t,单产达300.2kg庙的历史新纪录。第三阶段是进入农业发展新时期后中央提出战略性性调整,种植业产值比重进一步降低至50.1%,养殖业比重增至41.7%,基本形成了种养并重的结构。但这一时期因各地过分强调发展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10.7%,粮食总产降至46947万t。 (二)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和2004年的现状资料的全面分析,总体上与全国农业结构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也有中部的特点和问题,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协调”和“四个不对称”。按2004年的分析数据,四个基本协调是: (1)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比重分别占农业总产值50.1%和41.7%,基本是按合理化方向演进的结果,各产业部门发展基本协调。 (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等非粮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为69.4:30.6,作物种植结构在曲折中按合理化趋势演进,比例关系基本协调。 (3)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在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0.7%的情况下,中部地区仅减少2.9%;在全国粮食总产减产8.4%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还略有增加。没有像东部那样分别减少21.2%和24.7%的大幅度下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要贡献,与国家对中部地区的要求基本协调。 (4)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由1978年的35.5:46.4:18.1,发展到2004年的17.1:49.2:33.7。这一变化虽然没有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发展快,但总体上同国内外共同发展规律相一致,符合中部地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 四个不对称是: (1)农产品总量增长相对较快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对较慢不对称

陶怀颖[7](2006)在《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总体品质不高,结构不甚合理,区域性结构雷同的现象也较严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差,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的发展,逐步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路子,按照现代农业和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顺应在市场化基础上形成的农业产业区域化演进的趋势,推进农业产业向区域集群化发展,这是增强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理论界在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探讨和实践,从理论上探讨了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演进和集群化发展的可能性,为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概念、基本含义、研究的意义,赋予了产业集群新的内容和要求。 产业集群最早来自于工业的实践。本文考察了一些工业强国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历程、成效和措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并对国外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总结,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法和成本差异分析法,重点分析了国内农业产业区域演进的基本趋势,得出了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是遵循市场规律、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方向,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样一个结论。在农业强国的实践表明,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具备条件的。 对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难点。主要是研究提出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影响要素、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发展模式等,同时提出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评价指标、评价模型。这是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的新的贡献。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主要包括农业主导产业和主产区域的选择、布局,相关产业区域集群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提出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的途径和条件。实际分析和研究了一个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且发展潜力巨大、产业链条长的棉花产业区域集群案例,并对射阳县棉花产

李显军[8](2005)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政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保证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应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经验,深入探讨绿色食品的内涵和外延,研究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索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出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促进措施,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探讨,取得了如下结果: 理论研究结果:1) 提出了国家层面按照自然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制定的原则;利用物质循环生态工程,进行绿色食品产业设计的原则;农户小规模生产走向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公司+农户”“合作社”“集团公司”等发展模式。2) 提出了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将生态环境价值纳入到绿色食品生产体系中,有价使用,制定绿色食品产品的合理价格。3) 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拉动、政府推动和主导产业带动等形式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充分利用绿色食品产业对环境的修复功能,国家从政策层面应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环境作出的贡献进行补偿。4) 农产品认证一般强调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原则;起着信息对称作用;信誉担保和公平交易作用;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民商品意识的作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制度基础: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满足国内外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体系研究结果:1) 构建了以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产品包装标准和储藏、运输标准、认证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构成的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从土地到餐桌,实施环境监测、投入品控制的全程质量控制措施;构建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食品检测机构、环境监测机构等网络化的组织系统;质量认证和商标管理相结合的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为特征的认证管理体系。2) 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建设经历了“打好基础、稳步推进、加速发展、规范运行”的四个阶段。 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结果:1) 绿色食品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发展绿色食品与农业“三增”关系更加紧密。2) 首次提出了划分绿色食品优势产品、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区域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划分了绿色食品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以及优势产业区域。3) 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农户模式”和“公司模式”;绿色食品产业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案例研究结果:1) 庆安县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化进程中,政府推动其到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两种基本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税收增加等经济效益的提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2) 草原兴发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一推广“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产业化”模式,通过公司+牧户组织形式,极大地提高了牧户的收益,加快了脱贫致富的速度,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改善并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3) 黑鱼泡子村在翁牛特旗政府支持下,通过制度创新,开创了行政村整建制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加快了农村城市化、农民职工化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了一条新路。

孙正国[9](2005)在《南通市农业结构关联度分析及优化调整方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改革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宗农产品“短缺经济”时代已基本结束,出现了品种性、季节性、地区性的供大于求,农业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为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成为农业发展最现实需要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南通市按照“加强第一产业,大力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农业结构提出了“粮食调稳、结构调活、布局调优、效益调”总体目标,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农业基地,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立了一批以出口蔬菜、林果为主的特种经济作物和以特种畜禽、水产为特色的种养殖业生产基地,但由于诸多原因,先后进行的几次调整,并没有改变大部地区农业区域结构趋同的问题。还没有发挥南通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上海后花园的区域优势,形成自身的主导产品。 本文通过对南通市近十年来农业资源和农业结构进行调查、统计,依据相关的研究理论分析出南通市农业区域优势所在及现有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农业的基本策略。本文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南通市农业资源状况。 ②南通市农业及内部各产业的发展情况 ③南通市农业比较优势。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南通市农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南通市农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产业为大力开发无污染、无公害、安全营养的优质粳稻、糯稻、专用小麦、优质“双低”油菜;发展特色、无公害、创汇蔬菜;稳定生猪、家禽,提高羊业和奶业在畜牧业中的比重;稳定海洋捕捞,大力发展海淡水增养殖。②南通市农业结构调整中宜开发的新战略产业为大力发展以切花、盆花、盆景、草坪、观赏苗木为主体的花卉苗木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促进养殖业发展的牧草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加工业;具有现代环保理念的观光旅游农业。

肖传强[10](2005)在《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并不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距较大;同时不同区域农业的发展普遍存在诸如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科技应用能力差,信息渠道不畅通,驾驭市场的能力差,政府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着指令性强而指导性差等问题;进而导致以往农业结构调整实践效果差强人意。 本论文根据不同的气候、地理资源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发展方式和不同发展基础,选择了山东省东部地区——莱阳市、中部地区——寿光市、西部地区——曹县三个县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据区域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不同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对策。对于东部地区要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创造自己的品牌,执行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努力开拓国外市场;中部地区以寿光为代表的蔬菜生产流通区要进一步增强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对蔬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原产品和初加工、深加工产品形成规模,做大做强蔬菜市场;以曹县为代表的山东西部种养殖业生产区应进一步改良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形成地区有代表性的品牌产品,让农民增产增收。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增值创汇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增值创汇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上海市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关键点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2 论基础
        2.2.1 中心外围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田园城市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
        2.3.1 农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性认识
        2.3.2 城镇化发展的一般性认识
        2.3.3 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2.3.4 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第三章 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3.1 总体特征
        3.1.1 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升,农业劳动力比重逐渐降低
        3.1.2 农业产值比重降低,农业演变为种养相当的产业结构
        3.1.3 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的相关性较强
    3.2 改革开放前城镇化缓慢发展的农区农业阶段
        3.2.1 农业支撑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缓慢
        3.2.2 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农业就业比重大
        3.2.3 农业生产逐步向城郊型农业转变
        3.2.4 围垦滩涂减缓了耕地的下降速度
        3.2.5 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3.3 浦东开发开放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城郊农业阶段
        3.3.1 城镇化发展较快,农业弱质性渐显
        3.3.2 农业劳动力加速转移,非农就业为主
        3.3.3 服务于城市的城郊型农业日趋成熟
        3.3.4 耕地面积大幅下降,林果用地明显增加
        3.3.5 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3.4 浦东开发开放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都市农业阶段
        3.4.1 城镇化加速发展,农业弱质性明显
        3.4.2 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劳动力质量有待提高
        3.4.3 农业生产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
        3.4.4 农业生产空间受到挤压,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
        3.4.5 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3.5 小结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4.1 种植业生产布局演变
        4.1.1 粮食
        4.1.2 蔬菜
        4.1.3 果园
    4.2 养殖业生产布局演变
        4.2.1 奶牛
        4.2.2 生猪
        4.2.3 家禽
        4.2.4 水产养殖
    4.3 农业旅游景点分布
    4.4 农业生产总体布局演变
    4.5 小结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分析
    5.1 经济体制的变革
    5.2 消费导向的影响
    5.3 农村工业的推动
    5.4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
    5.5 政策措施的引导
        5.5.1 农业宏观政策
        5.5.2 资金投入政策
        5.5.3 “三个集中”的推进
        5.5.4 城乡一体化的推动
    5.6 生态环境的影响
    5.7 人口增长的驱动
    5.8 技术进步的推动
    5.9 城镇的布局演变
    5.10 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郊农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
    6.1 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
    6.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6.3.1 农业发展指标含义
        6.3.2 城镇化发展指标含义
    6.4 综合评价的方法
        6.4.1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
        6.4.2 综合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
        6.4.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6.5 实证分析
        6.5.1 协调发展评价的网络层次模型
        6.5.2 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赋权
        6.5.3 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城镇化进程中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启示
    7.1 荷兰模式
    7.2 日本模式
    7.3 经验总结与启示
    7.4 小结
第八章 城镇化背景下上海市郊农业结构未来调整方向和保障措施
    8.1 上海市郊农业结构未来调整的方向
        8.1.1 城镇化发展背景
        8.1.2 农业功能定位
        8.1.3 农业发展总体目标
        8.1.4 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组织
        8.1.5 主要产业发展导向与布局
        8.1.6 农业生产综合布局设想
    8.2 城镇化背景下上海市郊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农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劳动力保障机制
        8.2.2 加强耕地保护,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土地保障机制
        8.2.3 加强农业产业组织化建设,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
        8.2.4 加大农业投入,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农产品保障机制
        8.2.5 加强环境保护,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保障机制
        8.2.6 优化城镇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8.2.7 加强执法力度,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法制保障机制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
        1.1 农村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不断普及
        1.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三农”问题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1.3 财政支农被赋予的新内涵
        1.4 国内不断实践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国外研究动态
        3.2 国内研究动态
        3.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4 农产品加工业和财政扶持政策的概念界定
        4.1 什么是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业
        4.2 农产品加工的分类
        4.3 财政扶持政策的界定
    5 研究思路、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5.1 研究思路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方法
        5.4 技术路线
    6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6.1 可能的创新点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依据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理论依据
        1.1 公共财政理论决定了财政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2 公共财政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财政支农新内涵的一部分
        1.3 统筹思想和产业制衡理论决定财政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
        1.4 政府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1.5 政府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化与分工理论解释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层面的依据
        2.1 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本身特点,客观要求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
        2.2 财政进行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于贡献潜力和利益传导机制
        2.3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机遇客观要求扶持
        2.4 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境迫切需要财政扶持
        2.5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为财政扶持提供了依据
        2.6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基于产业链延伸理论
        2.7 国家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财力的可行性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绩、空间与发展趋势
    1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空间
        1.1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伟大成绩
        1.2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凸现的巨大空间
    2 农村公共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实践
        2.1 国内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
        2.2 各省对有竞争力农产品和加工业的财政扶持案例
        2.3 其它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
    3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3.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
        3.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变化
第四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演变、问题和适应性分析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演变
        1.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1949-1978):负支持阶段
        1.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1979-2003):政策支持阶段
        1.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04-现在):多元化支持阶段
    2 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税收手段
        2.1 财政专项资金
        2.2 财政补贴政策
        2.3 税收优惠政策
    3 目前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3.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总量少、规模小
        3.3 财政扶持结构不佳,扶持效果不好
        3.4 财政扶持手段单一,影响扶持效果
        3.5 财政监管落后影响财政扶持效果
        3.6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3.7 财政扶持中并没有真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4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角色定位
        4.1 制定“游戏规则”,规范市场行为
        4.2 加大有关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4.3 增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与设备自研创新和引进的支持力度
        4.4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监督检测体系
        4.5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加大信贷支持
        4.6 把握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
    5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史贡献:适应性透视
        5.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 WTO协议的适应性分析
        5.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同步性分析
        5.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村工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5.4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第五章 国外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借鉴
    1 国外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
        1.1 美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历史沿革与实践
        1.2 欧盟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历史沿革和实践
        1.3 日本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历史沿革和实践
        1.4 印度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
        1.5 巴西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
    2 西方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2.1 预算拨款
        2.2 财政信用
        2.3 财政补贴
        2.4 政府采购
    3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财政扶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3.1 遵守并充分利用 WTO规则
        3.2 财政支持目标要进行动态调整
        3.3 增加对农民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直接补贴
        3.4 建立明确有效的农产品加工业多元化支持体系
        3.5 制定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六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目标与原则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和定位
        1.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
        1.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定位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目标体系
        2.1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总目标
        2.2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具体目标
    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原则
        3.1 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3.2 符合 WTO规则的原则
        3.3 统筹发展原则
        3.4 效率优先原则
        3.5 突出重点原则
        3.6 分类扶持的原则
        3.7 动态调整原则
        3.8 不断创新的原则
        3.9 扶持有度的原则
        3.10 服务“三农”的原则
        3.11 正确处理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七章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体系的构建
    1 财政扶持单位的范围界定和瞄准
        1.1 关键在于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1.2 瞄准被扶持单位范围的标准
        1.3 选择被扶持企业的决策权:是集权还是分权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门槛
    3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内容框架
    4 财政扶持资金的重点投向
    5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方式选择和创新
        5.1 财政扶持的创新模式
        5.2 财政扶持资金存量调整和增量增长相结合
        5.3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是直接扶持还是间接扶持
        5.4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采取输血方式还是造血方式
        5.5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加减乘除法及其综合运用
        5.6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是有偿方式,还是无偿方式的
        5.7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推进行动和利润拉动相结合
        5.8 充分发挥财政的导向、吸附、膨化和杠杆作用
    6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机制
        6.1 形成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6.2 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主体
        6.3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资金的整合机制
        6.4 形成渠道畅通的资源传导机制
        6.5 建立高效的分合有度的协作机制
        6.6 建立和完善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评估和监督机制
第八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分析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评估
        1.1 政策评估与评估标准
        1.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预期绩效
        1.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农业综合效益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绩效的案例分析
        2.1 UNDP项目中财政扶持的绩效
        2.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结论
    2 政策建议
        2.1 建立和优化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2.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模式选优
        2.4 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和手段
        2.5 建立灵活的多元投入机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2.6 完善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资金管理体制
        2.7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提高扶持效果
        2.8 完善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2.9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湖南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3.2.1 有利于提高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结构调整适应性战略的认识
        3.2.2 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科学性
        3.2.3 有利于增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动性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结构调整历程与现状及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与要求
    1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2 农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3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3.1 考虑了农业结构的复杂展性和多层次性
        3.2 兼顾"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3.3 跳出传统农业圈子来进行调整
        3.4 与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3.5 将农副产品深加工放在突出位置
        3.6 重视区域结构调整
        3.7 顺应我国加入WTO的形势需要
    4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及要求
        4.1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4.2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新要求
    5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5.1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需要农业机械化
        5.2 加快畜牧业和水产养殖机械的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
        5.3 确保农副产品加工增值需要农业机械化
        5.4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需要农业机械化
        5.5 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需要农业机械化
        5.6 发展特色农业需要农业机械化
        5.7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农业机械化
    6 小结
第三章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
    1 湖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2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 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矛盾
        3.1 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供给不足
        3.2 种植业与林、牧、渔各业之间拥有农业机械量不合理
        3.3 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落后于先进地区,各地区间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3.4 农业机械化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农业机械效能发挥
    4 小节
第四章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适应性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
    1 适应性内涵
    2 适应性特征
        2.1 合理性
        2.2 全面性
        2.3 多样性
        2.4 优化性
    3 影响因素
        3.1 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
        3.2 农业机械的技术储备
        3.3 农业机械的比较替代效应
        3.4 农业机械的宏观管理政策
    4 小节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适应性战略模式
    1 适应性战略内涵
    2 适应性战略目标
    3 适应性战略思路
        3.1 农业机械化是为农、林、牧、副、渔业服务的
        3.2 农业机械应从数量型逐渐向质量、高效型转化
        3.3 抓紧知识更新和人才培养
        3.4 把农业机械服务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
        3.5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
        3.6 实现突破式的可持续发展
    4 遵循的基本原则
        4.1 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
        4.2 发展伴调整、调整促发展原则
        4.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4.4 整体效益原则
    5 适应性战略基本内容
        5.1 调整农业机械化结构,使农机装备向现代化方向突破
        5.2 调整农业机械化作业范围,使作业向深层次方向延伸
        5.3 调整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使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5.4 调整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使其向优化方向推进
        5.5 调整农机管理与发展理念,使管理法治化、规范化
    6 基本措施
        6.1 加强农机科研、狠抓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是关键
        6.2 以购机补贴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机结构调整
        6.3 农机管理部门转轨变型与加强宏观管理是内因
        6.4 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根本
        6.5 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是基础
    7 小节
第六章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性战略模式的灰色评价
    1 基本理论框架
        1.1 确定评价指标集
        1.2 确定加权子集
        1.3 确定评价量样本矩阵
        1.4 确定评价等级
        1.5 确定评估灰类
        1.6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1.7 计算灰色评估权位及模糊权矩阵
        1.8 算出模糊综台评判矩阵
        1.9 计算评价结果
    2 实例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2.2 确定指标权重
        2.3 确定评价等级
        2.4 确定评价样本矩阵
        2.5 确定评价灰类
        2.6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权矩阵
        2.7 计算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A综合评价值
    3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诸暨市农业结构演变及优化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及结构调整的内涵
    1.2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3 我国农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1.4 我国农业结构的分区调整
    1.5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1.6 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优化趋势
2 诸暨市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诸暨市农业资源现状分析
    2.2 诸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演变
    2.3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2.4 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
3 诸暨市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及方向
    3.1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
    3.2 农业结构调整现状与方向
4 加快诸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4.1 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4.2 加大科技应用推广力度,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保证
    4.3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4.4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提供保障
    4.5 全面实施农业外向带动战略,构筑开放型农业的新格局
    4.6 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
    4.7 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指导方法,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保证
    4.8 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4.9 加大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5)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新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新疆农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新疆农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新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第二章 新疆农业发展地位的理性分析
        第一节 新疆农业发展地位分析的经验数据考察
        第二节 新疆农业发展地位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新疆农业开发的总体思路与开发模式
第二篇 新疆农业特色产业带及其培育研究
    第三章 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选择
        第一节 优势或特色产业(产品)内涵及筛选原则
        第二节 以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规模优势指标选择新疆农业优势或特色产业(产品)
        第三节 新疆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第四节 以农民收入为检验标准选择新疆农业特色优势产品
        第五节 基于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选择的经济学政策含义
    第四章 新疆农业特点及建立特色产业带的背景
        第一节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建立的背景
        第二节 农业特色产业带建立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新疆农业格局及区域特点
    第五章 新疆农业特色产业带的地域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新疆优势农业产业带的分布
        第二节 新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现状分析
    第六章 新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效益分析
        第一节 新疆特色产业(产品)培育、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节 新疆特色产业(产品)培育、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节 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的市场前景分析
    第七章 通过制度创新,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
        第一节 以农业经营制度创新为关键环节,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
        第二节 以农业科技制度创新为拉动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
        第三节 以农地制度创新为基础制度保障,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
    第八章 通过农业优势整合,培育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
        第一节 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从协调与整合能力看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的培育
        第三节 依靠培育新疆优势特色产品的协调与整合能力,带动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
第三篇 新疆农业优势产业带发展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九章 新疆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立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第一节 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特征分析
        第二节 特色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三节 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模式
    第十章 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建立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一节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第二节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十一章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建立与农村城镇化研究
        第一节 城镇化建设意义及新疆小城镇建设现状
        第二节 新疆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策
    第十二章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建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性思考
        第二节 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第四篇 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案例分析
    案例一 关于和田地区发展沙产业的战略思考
    案例二 新疆啤酒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案例三 新疆甘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致谢

(6)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央对发展中部地区农村经济高度重视
        1.1.2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
        1.1.3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出现的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1.4 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再度引起人们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理论分析
    2.1 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1.1 产业结构(Industry Structure)的基本概念
        2.1.2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
        2.1.3 产业结构演变和调整优化
    2.2 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2.1 农业产业结构(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的含义
        2.2.2 农业产业结构的功能
        2.2.3 农业产业结构的类型
        2.2.4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2.2.5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2.2.6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依据
第三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3.1 国外理论研究
        3.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3.1.2 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产业结构论
        3.1.3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3.1.4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3.1.5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3.1.6 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3.1.7 梯度推移理论
        3.1.8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3.1.9 结构主义观点
    3.2 国内理论研究的进展
        3.2.1 经济结构优化意义的研究
        3.2.2 农业结构调整内涵的研究
        3.2.3 农业结构调整主要任务和方向的研究
        3.2.4 农业结构调整原则的研究
        3.2.5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3.3.6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制约因素的研究
        3.3.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为主体的研究
第四章 国外农业结构演变及其启示
    4.1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和结构调整情况
        4.1.1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
        4.1.2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4.2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因与经验
        4.2.1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因
        4.2.2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可供借鉴的经验
第五章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阶段分析
    5.1 我国农业结构被动适应性调整阶段(1952-1978)
    5.2 我国农业结构主动适应性调整阶段(1979-1998)
    5.3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1999至今)
        5.3.1 全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
        5.3.2 全国农林牧渔产值结构变化
        5.3.3 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5.3.4 全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5.3.5 全国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在全国的地位
    6.1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
        6.1.1 区位优势
        6.1.2 资源条件
    6.2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为我国农业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6.2.1 粮食总产量占全国45.8%,单产稳步提高,粮食增长贡献率高
        6.2.2 经济作物和瓜菜作物产量和增长贡献率也很大
        6.2.3 畜牧业发展快,肉蛋奶产量具有一定优势
    6.3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和农业发展速度同东西部比较
        6.3.1 农产品增长对全国增长总量贡献率比较
        6.3.2 农业经济结构变化比较
        6.3.3 农业生产结构的比较
        6.3.4 养殖业结构比较
    6.4 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6.4.1 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主导部分
        6.4.2 我国粮食安全的历史与现状
        6.4.3 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演进
    7.1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7.1.1 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但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下降
        7.1.2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
        7.1.3 农业结构趋于多样化与高效化
    7.2 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变化趋势
        7.2.1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变化情况
        7.2.2 主要经济作物和瓜菜区域布局变化情况
        7.2.3 水果区域布局变化
        7.2.4 主要畜禽产品区域布局变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8.1 中部地区分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8.1.1 农业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
        8.1.2 中部地区各省粮食生产结构现状
        8.1.3 中部地区各省经济作物等非粮食作物生产结构现状
        8.1.4 中部地区各省畜牧业结构
    8.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区域类型分析
        8.2.1 北区
        8.2.2 中区
        8.2.3 南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9.1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9.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目标
        9.2.1 优化目标的主要依据
        9.2.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目标
    9.3 优化中部地区农产品区域布局
        9.3.1 进一步优化湖南、江西、湖北以及河南、安徽南部的稻谷优势产业带,黑龙江和吉林中北部地区的副带
        9.3.2 进一步优化河南、安徽和山西南部的小麦优势产业带
        9.3.3 进一步优化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玉米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副带
        9.3.4 进一步优化以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东部的大豆优势产业带
        9.3.5 进一步优化湖北、湖南、江西的长江中游油菜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南部地区的副带
        9.3.6 进一步优化内蒙古和黑龙江为主的畜牧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的农区畜牧业副带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技术措施
    10.1 提高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10.1.1 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对农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10.1.2 中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主要途径
        10.1.3 中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选择
        10.1.4 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10.2 发挥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新平台的功效,为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10.2.1 农业科技园区为区域农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10.2.2 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及其集成创新的功效
        10.2.3 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的作用
    10.3 用优新和特色品种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10.3.1 中部地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10.3.2 中部地区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的重点领域
        10.3.3 中部不同地区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的重点技术
    10.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10.4.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
        10.4.2 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模式
        10.4.3 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和法制保障
    10.5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10.5.1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农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措施
        10.5.2 中部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
        10.5.3 中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政策措施
    10.6 加速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10.6.1 农产品加工业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意义
        10.6.2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问题
        10.6.3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10.7 加快农产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搞活农村经济
        10.7.1 农产品市场体系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引导作用
        10.7.2 中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0.7.3 加快中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10.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产业区域集群的概念及研究的主要作用
        1.2.1 产业区域集群的概念及产业区域集群理论的产生
        1.2.2 研究产业区域集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1.3 产业区域集群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1.3.1 与产业区域集群研究的相关理论之一:经济发展阶段性的理论研究概述
        1.3.2 与产业区域集群研究的相关理论之二:关于区域经济理论的概述
        1.3.3 与产业区域集群研究的相关理论之三:区域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1.4 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重点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采取的研究方法
        1.5.2 主要技术路线
        1.5.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外农业产业区域化演进及集群化发展及启示
    2.1 工业产业集群在国外的发展状况考察
        2.1.1 欧盟
        2.1.2 英国
        2.1.3 意大利
        2.1.4 巴西
        2.1.5 印度
    2.2 考察工业产业集群得到的启示
    2.3 国外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的考察
        2.3.1 美国大豆、玉米和棉花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状况
        2.3.2 法国波尔多葡萄酒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状况
        2.3.3 其他国家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状况
    2.4 国外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的主要经验
        2.4.1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建设中重要作用
        2.4.2 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2.4.3 突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和市场秩序的规范
        2.4.4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
        2.4.5 大力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2.5 从国外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得到的认识
        2.5.1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5.2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发展壮大要立足自然优势,依靠市场拉动
        2.5.3 政府在产业区域集群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促进和规范作用
第三章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化演进的基本状况和集群化发展基本趋势
    3.1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化的演变过程
        3.1.1 粮食生产由南向北转移,东南沿海地位显着下降
        3.1.2 西北地区棉花生产高速增长,东南、西南生产下降
        3.1.3 油料生产向华中和华北地区集中,东南沿海和两南生产呈下降趋势
        3.1.4 西南、西北糖料生产加强,东南沿海和东北生产下降
        3.1.5 东南沿海水果生产增加,华北和东北地区生产大幅下降
        3.1.6 肉类生产由东南沿海和西南向北部地区转移
        3.1.7 奶牛生产向华北地区集中,两南地区奶牛生产下降
        3.1.8 禽蛋生产由东南沿海向华北转移
        3.1.9 淡水鱼产品生产带向华中和西南地区集中,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淡水产品生产下降
    3.2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化演进的主要原因
        3.2.1 适应资源优势的变化,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3.2.2 积极培育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3.2.3 大力依靠科技进步,支撑主产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3.2.4 积极发挥政策的宏观调节作用
    3.3 农业产业区域化演进为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3.3.1 农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为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
        3.3.2 推进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是大势所趋
    3.4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化演进和集群化发展的基本趋势预测
        3.4.1 显示性比较优势预测
        3.4.2 成本差异分析法
    3.5 结论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分析
    4.1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影响因素分析
        4.1.1 自然资源对产业区域集群的影响
        4.1.2 市场因素对产业区域集群的影响
        4.1.3 地理位置对产业区域集群的影响
        4.1.4 技术因素对产业区域集群的影响
        4.1.5 环境因素对产业区域集群的影响
        4.1.6 政策因素对产业区域集群的影响
        4.1.7 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
    4.2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
        4.2.1 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4.2.2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
        4.2.3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
    4.3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发展规律
        4.3.1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形成期,主要是自然资源优势的推动
        4.3.2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扩张期,主要是产业规模化的推动
        4.3.3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整合期,主要是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聚的推动
        4.3.4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提升期,主要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推动
    4.4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评价方法
        4.4.1 评价指标
        4.4.2 评价模型
        4.4.3 集中度分析理论框架
第五章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和途径
    5.1 建设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重大意义
        5.1.1 建设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是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的有效途径
        5.1.2 建设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5.1.3 建设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5.1.4 建设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可以不断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5.2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主要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5.2.1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聚合扩张效应
        5.2.2 推进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5.3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5.3.1 总体思路
        5.3.2 主要目标
        5.3.3 选择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5.4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发展模式
        5.4.1 产业集群的三种结构
        5.4.2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应当采取的模式
    5.5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发展条件及途径
        5.5.1 发展条件
        5.5.2 发展途径
第六章 案例分析:棉花产业区域集群构建
    6.1 我国棉花产业经济基本情况
        6.1.1 棉花产业经济
        6.1.2 棉纺织业经济
        6.1.3 棉花收购加工流通经济
        6.1.4 棉花产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6.2 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6.2.1 棉花产业建设新情况
        6.2.2 棉纺业快速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6.2.3 植棉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6.2.4 棉花流通和加工现状及其发展
        6.2.5 棉副产品多,综合利用增值潜力大
    6.3 化学纤维与棉花纤维
        6.3.1 化学纤维增速加快
        6.3.2 棉纤维与化学纤维将长期共存
    6.4 棉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区域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6.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6.4.2 构建棉花产业区域集群的必要性
    6.5 棉花产业区域集群构建
        6.5.1 棉花产业区域集群构建的基本思路
        6.5.2 棉花产业区域集群构建模式
        6.5.3 发展方向
        6.5.4 棉花产业集群区域的选择
        6.5.5 主要措施
    6.6 射阳县10万吨棉花产业区域集群效果解析
        6.6.1 射阳棉花产业区域集群的资源因素分析
        6.6.2 射阳棉花产业区域集群的市场因素分析
        6.6.3 射阳棉花产业区域集群的区位因素分析
        6.6.4 射阳棉花产业区域集群的技术因素分析
        6.6.5 射阳棉花产业区域集群的环境因素分析
        6.6.6 射阳棉花产业区域集群的政策因素分析
        6.6.7 射阳县棉花产业区域集群的效果解析
第七章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支撑体系建设及政策建议
    7.1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主要建设内容
        7.1.1 农业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
        7.1.2 农产品大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7.1.3 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
        7.1.4 农产品现代化物流中心建设
        7.1.5 农业质量检测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7.2 加快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建设的政策建议
        7.2.1 实施积极的信贷、财政和税费政策,引导农业投资向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倾斜
        7.2.2 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7.2.3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7.2.4 进一步健全营销体系,扶持壮大产业集群内的市场经营主体
        7.2.5 整顿和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7.2.6 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体系,规避农业发展风险
        7.2.7 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区域集群良性发展的农业管理体制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1.1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8.1.2 明确了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
    8.2 对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的几点理性认识
        8.2.1 农业产业区域集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8.2.2 促进同类龙头企业的地理集中要遵循经济规律,构建独特优势,充分释放园区对各种要素的聚合能量
        8.2.3 创新发展机制,形成集群经济的内生效应
        8.2.4 加大推动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政府的科学引导和扶持对集群经济的发展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8.3 需要讨论和继续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产业化发展研究
        1.2.1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1.2.2 国内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1.2.3 国内外比较研究
    1.3 绿色食品相关产业发展综述
        1.3.1 国外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1.3.2 国内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比较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3 技术路线
        1.4.4 本论文的数据资料来源
        1.4.5 本论文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2.1 产业生态学理论
        2.1.1 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2.1.2 产业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1.3 绿色食品产业的设计原则
        2.1.4 利用产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绿色食品生产体系
        2.1.5 生态产业与绿色食品工程
    2.2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2.2.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2.2.2 生态环境价值
        2.2.3 有关生态环境价值计量方法
        2.2.4 生态环境价值与绿色产品设计
    2.3 生态修复理论
        2.3.1 生态恢复重建面临的任务
        2.3.2 绿色食品产业与生态恢复重建
    2.4 生态环境补偿理论
        2.4.1 生态环境现状
        2.4.2 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
        2.4.3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与绿色食品产业
    2.5 绿色食品与可持续发展
    2.6 农产品认证制度
        2.6.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概念和分类
        2.6.2 农产品认证的特点
        2.6.3 农产品认证的作用
        2.6.4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成效
        2.6.5 中国现有农产品认证制度模式分析
        2.6.6 国外农产品认证
        2.6.7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评价研究
    3.1 中国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
        3.1.1 中国绿色食品产生的国际背景
        3.1.2 中国绿色食品产生的国内背景
    3.2 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体系
        3.2.1 中国绿色食品的提出
        3.2.2 绿色食品的特征
        3.2.3 绿色食品认证体系的基本构架及特征
        3.2.4 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
    3.3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3.3.1 1997-2003年全国绿色食品发展概况
        3.3.2 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概况
    3.4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的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
        3.4.1 绿色食品优势发展区域分析
        3.4.2 绿色食品发展优势产品分析
        3.4.3 优势产业区域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区域划分
    3.5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评价
        3.5.1 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基本框架的构建
        3.5.2 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内涵
        3.5.3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的不同模式
        3.5.4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的作用
        3.5.5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3.5.6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中的对策探讨
第四章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实证研究
    4.1 庆安县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化发展研究
        4.1.1 基本概况
        4.1.2 庆安县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化发展概况
        4.1.3 庆安县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发展推进措施
        4.1.4 庆安县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 草原兴发"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产业化模式"发展研究
        4.2.1 "公司+牧户"草原兴发肉羊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
        4.2.2 草原兴发"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产业化模式"的发展历程
        4.2.3 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产业化的理论依据
        4.2.4 "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产业化模式"的主要措施
        4.2.5 羔羊当年育成出栏产业化模式的成果和效益
    4.3 黑鱼泡子村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4.3.1 黑鱼泡子村自然、经济概况
        4.3.2 黑鱼泡子村绿色农业发展的原因
        4.3.3 黑鱼泡子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情况
        4.3.4 合作社制公司的设立
        4.3.5 发展绿色食品对黑鱼泡子村的影响
        4.3.6 黑鱼泡子村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化成效
        4.3.7 黑鱼泡子村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化启示
        4.3.8 黑鱼泡子村股份合作制产业化模式存在问题
        4.3.9 黑鱼泡子村产业化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绿色食品产业化理论
        5.1.2 绿色食品认证体系发展研究
        5.1.3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
        5.1.4 绿色食品优势产业及优势发展区域研究
        5.1.5 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5.1.6 绿色食品产业化实证研究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南通市农业结构关联度分析及优化调整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关键词(中文)
摘要、关键词(英文)
1.前言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农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特点
    2.2 我国农业结构问题研究现状
3.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方法
4.南通市农业结构分析
    4.1 南通市农业生产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4.2 南通市农业结构灰色分析
5.南通市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策略
    5.1 积极推进“稳粮扩经、保产增效”的种植业结构调整
    5.2 积极推进“调比例、抓规模、促特种”的畜牧业结构调整
    5.3 积极推进“抓林果促蚕桑,讲效益重生态”的林业结构调整
    5.4 积极推进“重养殖、稳捕捞”的渔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致谢

(10)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选择莱阳、寿光、曹县三个不同县域的依据
    2.2 材料来源
    2.3 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的现状
    3.1 莱阳市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3.2 寿光市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3.3 曹县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第四章 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1 莱阳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2 寿光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3 曹县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与指导原则
    5.1 莱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与指导原则
    5.2 寿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与指导原则
    5.3 曹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与指导原则
第六章 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
    6.1 莱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
    6.2 寿光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
    6.3 曹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农业的产业地位和农业的多重功能再认识
    7.2 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间整合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增值创汇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D]. 汤进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2]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D]. 徐海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3]湖南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研究[D]. 雷映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4]诸暨市农业结构演变及优化调整对策研究[D]. 吕朝阳. 浙江大学, 2006(03)
  • [5]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研究[D]. 李金叶. 新疆大学, 2006(12)
  • [6]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 袁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1)
  • [7]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D]. 陶怀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8]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政策[D]. 李显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9]南通市农业结构关联度分析及优化调整方略[D]. 孙正国.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10]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 肖传强.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开发增值创汇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