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斋故事的新讲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伟[1](2021)在《试论2015年来国产动画电影中古代神话的现代转化现象》文中提出
姜剑[2](2020)在《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潮流中,西方传教士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西学东渐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自然承担着向西方世界介绍和报道中国文化的重任,也即学界所称的“东学西渐”。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展现和传递彼此的文化信息和成果,由此拉近了东西方认知距离,为促进彼此的文化交流担当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高葆真是众多新教来华传教士中的一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许他不像马礼逊、理雅各和傅兰雅等人那样是闪耀的明星,但至少他用自己的文字记述留下了他所独有的扎实脚印,并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脚印和声音也许不够清晰和响亮,但正如许许多多来华传教士一样,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传播活动不可能也不应当被忽视和磨灭,相反非常值得去挖掘和书写,因为他们是担当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力军。首先,通过高葆真的英文小说《中国桃胡项链》(A String of Chinese Peach-Stones,1895)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民俗文化西传的贡献。《中国桃胡项链》是一部用英文创作、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此书通过小说的传播方式收集整理了华中民俗文化素材,包括民间故事与传说、习俗生活、信仰生活和艺术生活,以小说情节为线索向西方读者展现相关的民俗现象、神话或民间故事及文化符号,使异质文化中陌生而遥远的中国印象在他的生动语言中变得鲜活而真切。借助传播学理论,我们试图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等方面论述这部特殊小说对中国民俗文化西传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他的这部饱含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无疑对中国文化的海外译介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模式。其次,通过高葆真的西文着述本文试图关注他眼中的晚清中国印象。通过游记《漫游华中》(Rambles in Central China,1896)高葆真展现他的华中印象,向西方读者描述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生态:文人与迷信、官员与府衙、弑婴现象、妇女与教育以及鲜活生动的商业街;通过《中国概观》(China under the Searchlight,1901)高氏从人口众多、团结稳固、祖先崇拜、官僚制度和文学艺术等角度介绍和阐释他眼中的晚清中国;通过他在重要西文刊物上发表的西文文章论述他眼中的中国经典文化:从中国古典小说中分析和认识中国人的宗教观和道德观,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追寻上古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从基督教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和风水学等。再次,高葆真的中文出版活动是他传教生涯中的重要一页,这里他同着名的传教士出版活动家李提摩太产生交集,他主编的《大同报》是广学会继《万国公报》后又一重要的传教士中文刊物。本文从《大同报》介绍传播西学的角度论述它对晚清近代化的贡献和影响。《大同报》(1904-1917)是广学会继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万国公报》后又一份没有传教性质的中文综合性报纸。笔者从传播西方科学、教育、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论述这份中文报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社会改革所做出的努力和影响,并试图探讨它在近代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与《万国公报》相比默默无闻的缘由。最后,高葆真通过他的译述活动将西方近代科学及社会文化思想编译成中文,进一步促进近代西学东传。通过他的三部主要英文译着:《欧化篇》、《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和《泰西奇效医术谭》,本文阐述了这些译述活动无论是在论述和总结西方历史和成就方面或是在相关领域传播重要的或最新成果与理念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故纸堆中发黄的资料档案中,我们试图追溯和勾勒百年前这位英国来华传教士的生活轨迹和传播活动,他在这方土地上与中国文化和经典思想产生不可避免的触碰和交流的火花,化作他的文字阐释作品和思想译述作品,这些作品和文字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应拥有一席之地和作用。他和他的传播活动和作品代表了一批还没有被发掘、发现的默默无闻的来华传教士及他们所作出的各自贡献,只因为不够显耀,他们也许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正慢慢隐去,而逐渐被人们遗忘。随之而去的是那个时代众多他者视角的历史记忆,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思想火花。
夏枫[3](2020)在《《牡丹亭》戏曲人物造型的演变与设计启示》文中指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明代戏曲最有名的当数《牡丹亭》了,自汤显祖的《牡丹亭》这本传奇剧本问世以来,从赣剧、昆曲、京剧,再到《青春版牡丹亭》,每一个改编都带有别样的风格,也赋予了传统戏曲新的生机,这些改编使得这部经典《牡丹亭》有了新文化的融合和跨时代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对《牡丹亭》发展轨迹的回顾,以时代审美影响和变化为先导,意图探索当下前沿的科学技术对设计的可能影响,并深入发掘《牡丹亭》的主要戏曲人物造型的独特性,尝试运用电子绘画进行再创作。重新设计经典造型,使其与时代审美相结合,有更广泛的设计应用可能的同时,使经典以崭新的生命力得以流传。
王京[4](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李思[5](2019)在《最后的采风者 ——董均伦民间文学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董均伦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之后风风雨雨六十年,都不曾离开过民间文学这一片花园宝地。先后出版了《刘志丹的故事》、《石门开》、《玉仙园》、《聊斋汊子》以及续集、《孔子世家一一九十九个半故事》等五十多本民间故事集,硕果累累。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并非易事,想要将口头叙事转化为可读性强的书面文学更是难上加难。即便是在同一时间听同一个讲述人讲述同一则民间故事,不同的搜集整理者,由于对民间文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认识不同,侧重点不同,自身的文学修养与艺术水平不一样,所写定的民间故事必然也是千差万别的。然而,如何才能使失去口头特征的民间文学获得新的魅力,成为极受欢迎的“书面”民间故事?除了故事题材的选择之外,口头叙事特征的保留、适当添加文学性以及以书写人的身份的隐显都是极为重要的。董均伦作为20世纪成功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者,整理出版的故事集必有其可取之处。首先最大程度低保留口头叙事原来简练、生活化的特性,可读性强,把自己看作是民间故事“新的讲述者”,而非记录者等等。1957年,刘魁立作《谈搜集整理工作》一文对董均伦、江源的工作方法提出了质疑,一场关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方法的争论由此达到高潮。怎么样区分整理、改编和再创作?这里面涉及一个“度”的问题。而如今回顾这场谈论,主要将其原因归结为双方目的的不同与学科体制的问题上。但是这场争论的背后却隐藏着学术研究方式的偏颇走向与学科危机。无端卷入争论的董均伦,却并没有因为这场争论改变自己一贯以来的工作作风,反而对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添加更为明显。这与他自身民间文学理念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民间文艺学的式微使得学者们寻求新的出路,口头研究范式、民族志诗学给民间文学的研究带来刹那间光辉。然而并没有彻底解决其危机。追本溯源,探究民间文艺学的诞生与发展,便可知道当中的原因何在。然而对于民间文学本身,又该何去何从。或许我们可以从董均伦的民间故事里得到一些启发。
吴义勤,张未民,孟繁华,谢有顺[6](2019)在《真正的密码是人的内心——麦家作品学术研讨会发言选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一八年十一月三日,"麦家作品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本部红楼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吉林省作协主席张未民,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郭冰茹,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当代文坛》主编杨青,中国作协评论部副研究员岳雯,《文艺报》编辑行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徐刚,《扬子江评论》编辑部主任方岩,江苏省作协副研究员韩松刚,
马兵[7](2018)在《故事,重新开始了》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任何一个曾沐浴过先锋文学的余泽而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新手作者而言,对故事的戒备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先在的常识,所谓"小说在故事终止处开始"的说法就是这种戒备意识的集中显现,这一说法形象而明确地顺应了那个大势——自从小说经历了"故事"与"话语"两分的叙事学转向,小说家们关怀的重心便由前者过渡为后者了。事实上,就中国本土先锋文学思潮嬗变的轨迹来看,我们知道,"故事"其实并未远离,1990年代以后更是全面回潮,但是当"写什
张琼洁[8](2018)在《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民间故事价值研究停留在总结、概括价值功能类型层面,存在着越过价值发生过程直接呈现静态结果的局限。问题根源在于实践主体(民众)与认识主体(研究者)站位基点的分离与研究者外位性先验视角。因此,本文拟将民众与研究者同视为实践主体与认识主体,将研究视域从“民间故事”移置于“民间故事活动”,从案牍文本转向“民”的生活世界。价值发生研究的立论前提是打破学术先验视界与传统文本语境割裂研究现状。因此,第一章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定义民间故事活动,探寻它的存在方式,采取否定之否定的方法,突破传统的类属分类思维,直面现象本身,将人为分离出去的重新融合连续在一起。用存在论和系统论的眼光将其视为一个兼有体验本体、作品本体、解释本体三元一体的承载着各种价值关系形成与关联的“开放的活的”的“场域”结构。将其定义为人们依寓在世界之中讲述/倾听故事的同时,领会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状态与身心融合一致的活动。接下来在这个活动场域中探究价值发生过程、发生机制、发生逻辑以及观念系统。理论研究的生发点来自社会现实。第二章抽取河北地区三个各具特色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从个别村庄扩展到整个地区,从特殊个体到定性整体,在诸多现象中发现一个“抽象的形象”。这个“形象”分别来自于平原地区拥有丰富故事资源和广泛故事家群体的“中国故事第一村”耿村;冀中北部山区政治历史的产物清西陵守陵村之一忠义村;冀西南地区太行山地腹宗族村王硇村。此“形象”一经抽出可以作为“理论模型”,在“内在本性”上更符合“实际存在”,引导和开拓后断研究。接下来的两章分别从纵剖面、横断面寻找一种可以有效描述价值发生过程的方法。“发生”有两层涵义:一指涉外在“现实发生”;一指涉内在“认识发生”。价值发生的过程即二者对应发生的过程。合理方法为对民间故事活动进行多层级描述。第三章从纵剖面角度将价值客体、主体对客体的调整与把握、活动中多维主客体价值关系进行文本价值、本文价值、活动价值三个层级的描述,分别对应内在价值-意义-工具价值的内在逻辑。三者关系逐层上升,前层是后层的条件与基础,后层克服了前层的扁平局限,形成活态的立体多维化透视结构。第四章从横断面角度逐一分析发生的诸种价值类型,将各价值类型进行底层基础性价值和高层复合性价值、功利性价值和非功利性价值的分类。分述每种类型价值的发生根源、发生方式及发生机制。认知价值一节主要探讨认知价值的历史性和具体性:一为传递生活生产经验的知识,一为隐喻的诗性认识,一为朴素的历史认识。娱乐价值一节侧重娱乐价值的生理、心理根源,过度娱乐的异化倾向以及寓教于乐、寓美于乐的发展方向。道德价值一节论述了民间伦理、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与大传统伦理道德的对比中,显现民间伦理道德的局限性和超越性。宗教价值一节概括了民间宗教系统观的主要特征,对比祭祀活动和故事活动中差异的鬼神世界以及各自发生同步或错位的宗教价值,着重分析故事活动中宗教价值的本质。审美价值一节指出审美“二相”发生机制,民间故事活动中审美价值如何产生,以及活动主体审美经验的层次划分。第五章着力于价值发生规律与原理的研究。首先,总结诸种价值类型在当下不同的衍变方式,在民间故事活动场域中,各价值不能自为发生,需“假道”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并且依据主体的独特需求遵循从“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的反向实现序列。之后,进入到民众思想观念层面,探究民众思维发生逻辑,从历时诗性思维和共时“仪式思维”两个方面得出民众重价值判断,轻事实认知的思维逻辑。最后,试图在与精英哲学的参照中,揭示出民众自有的一套观念系统,说明二者是在一个逻辑起点上成长起来的两种知识与思想系统。继而开启后续思想观念研究。
李文甫[9](2017)在《当下武侠电影的现代性表述与主题变奏》文中提出作为中国本土特有的电影类型,新千年后的武侠电影在为观众带来几许大片潮后渐趋沉缓和衰微。近年来,伴随类型电影机制的成熟与观众迭代的完成,一批各具趣味、风格迥异的武侠电影也纷纷涌现,在家国情怀与私人情感、组织身份与个体境遇、男性气质与女性设定等多方面形成了新的思考。它们掀开了现代性的多个面向,形成多元、混杂的现代性表述,促进了武侠电影的主题变奏,带来了新的美学可能性。
张瑶瑶[10](2017)在《“穿越”: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法 ——网络文学中的穿越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网络文学中的穿越叙事现象。随着网络“穿越小说”不断被生产和消费,“穿越”现已成为网络文学中一个重要话题,引起了评论界的普遍关注。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他们主要多从类型文学的角度研究“穿越小说”,分析它作为一种类型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从叙事方法的角度重新认识“穿越”,将其理解为一种讲故事的方法,讨论其艺术表征,并揭示穿越叙事背后所指涉的社会文化内涵。首先,与一般将“穿越”看成是一种类型文学的观点不同,本文将其看成是一种讲故事的方法。通过对网络文学中“穿越”现象的追踪梳理,可以发现“穿越”其实早已突破类型文学的限制,成为横跨诸多网络小说类型的一种叙事方法。作为叙事方法,它继承了传统文学中“穿越”题材的基本特点,但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其次,作为讲故事的方法,穿越叙事有独特的艺术表征。穿越叙事主要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将既有时空的秩序、文化逻辑打破并重新组合拼贴,以此获得叙事的趣味性与新奇感。在穿越叙事中,“金手指”大体来源于穿越行为,是穿越叙事一种功能性的设定。通过“金手指”的设定,故事变得更具戏剧性。同时,“穿越”是故事增强“代入感”的一种常见手法。通过“穿越”,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建立联系,使其更好的进入文本,并在代入中获得阅读快感。最后,作为方法的“穿越”与网络文化的精神症候有关。穿越叙事是网络大众以娱乐的心态把玩文学的一种叙事方法。他们通过“穿越”的手法,对文学经典进行拼贴与戏仿,以此追逐一种冒犯式的快感。同时,穿越叙事也体现了网络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现实的一种想象性超越。遗憾的是,这种超越并不能真正逃离意识形态的牢笼,最终只能是现实欲望的表达。
二、聊斋故事的新讲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聊斋故事的新讲述(论文提纲范文)
(2)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四、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来华经历 |
第一节 传教背景 |
第二节 简要生平 |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桃胡与民俗传播 |
第一节 中国故事 |
第二节 中国文化符号 |
第三节 民俗记录 |
第四节 传播策略 |
小结 |
第三章 晚清中国印象 |
第一节 近看华中 |
第二节 概观中国 |
第三节 对话中国经典文化 |
小结 |
第四章 《大同报》与西学传播 |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刊 |
第二节 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
第三节 高葆真与《大同报》 |
第四节 面对变革,他们的声音 |
第五节 同时期本土报刊《大公报》 |
第六节 《大同报》历史地位 |
小结 |
第五章 译述活动和西学东渐 |
第一节 《欧化篇》 |
第二节 《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 |
第三节 《泰西奇效医术谭》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牡丹亭》戏曲人物造型的演变与设计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戏剧《牡丹亭》的文化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牡丹亭》的文化与传统意义 |
1.2 《牡丹亭》的戏曲与审美价值 |
第2章 经典《牡丹亭》的戏曲变化与发展趋势 |
2.1 赣剧《牡丹亭》 |
2.2 昆曲《牡丹亭》 |
2.2.1 传统版 |
2.2.2 青春版 |
2.3 影视《牡丹亭》 |
2.3.1 从戏曲到电影 |
2.3.2 从电影到电视 |
2.4 网络《牡丹亭》 |
2.4.1 戏曲游戏互动 |
第3章 研究《牡丹亭》的科技影响及审美变化 |
3.1 科技的日新月异 |
3.1.1 CG插画的崛起 |
3.1.2 VR技术的出现 |
3.1.3 全息投影的便捷 |
3.2 现代人审美演变 |
3.2.1 千变万化的孙悟空 |
3.2.2 哪吒转“魔童” |
第4章 设计《牡丹亭》的资料分析与造型定位 |
4.1 形象分析及设计定位 |
4.1.1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
4.1.2 人物造型定位分析 |
4.2 视觉设计的探索分析 |
4.2.1 视觉设计的色彩思考 |
4.2.2 视觉设计的英文尝试 |
4.2.3 视觉设计的造型探索 |
第5章 拓展《牡丹亭》的人物造型运用与延伸运用 |
5.1 剧场造型运用构想 |
5.1.1 视觉导向的改进 |
5.1.2 票务的更新 |
5.1.3 周边的拓展 |
5.2 纪念品造型设想 |
5.2.1 平面设计应用 |
5.2.2 其他设计应用 |
第6章 展望 |
6.1. 与科学技术发展融合 |
6.2. 和企业商业项目合作 |
6.3. 对其他设计研究启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
四、本文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5)最后的采风者 ——董均伦民间文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综述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文章框架 |
第一章 口头语言的书面化 |
第一节 口头叙事特征的保留 |
第二节 进行文学性修饰 |
第三节 故事的再“讲述” |
小结 |
第二章 董均伦与其民间故事集 |
第一节 《刘志丹的故事》 |
一、董均伦《刘志丹的故事》特点 |
二、《刘志丹故事》搜集整理的意义 |
第二节 《聊斋汊子》及其续集 |
一、从《聊斋汊子》到《聊斋汊子》续集 |
二、《聊斋汊子》及其续集与“中国民间三套集成” |
第三节 《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 |
一、《孔子世家——九十九个半故事》的创作 |
二、董均伦的民间文学理念 |
小结 |
第三章 被遗忘后的提起 |
第一节 重回历史现场 |
第二节 研究范式的改变 |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
一、民间文学的困境 |
二、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危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间故事活动——一个“开放的活的”结构 |
概述 |
第一节 既有理路的局限与反思 |
一、既有理路局限 |
二、问题反思 |
三、站位基点 |
四、据此定义“民”与“民间” |
第二节 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 |
一、从“存在是什么”到“如何存在” |
二、民间故事如何存在:分类——融通——再分类 |
三、认识路径 |
第三节 民间故事活动定位 |
一、系统定位 |
二、形态定位 |
第二章 走近当下河北民间故事活动(实证描述) |
概述 |
第一节 冀中平原的历史通衢:故事村耿村 |
一、民众生存依凭的多重时空 |
二、田野调查心路历程 |
三、耿村故事活动特征 |
第二节 守护皇陵的神圣使命:清西陵的守望者 |
一、民众生存依凭的多重时空 |
二、田野调查心路历程 |
三、满族守陵村故事活动特征 |
第三节 太行山下的川冀建制:宗族村王硇村 |
一、民众生存依凭的多重时空 |
二、田野调查心路历程 |
三、山区宗族村故事活动特征 |
第三章 故事活动价值发生多层级描述与分析(发生过程) |
概述 |
第一节 民间故事活动多层次存在 |
一、艺术本体存在方式演变轨迹 |
二、民间故事活动多层次结构 |
第二节 从“存在与价值”到“存在即价值” |
一、价值概念的演化与界定 |
二、传统价值哲学的藩篱 |
三、价值存在于行动中而非观审中 |
四、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层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三节 文本价值 |
一、文本内意群价值 |
二、文本内结构价值 |
第四节 本文价值 |
一、不同本文的田野记录 |
二、主体在本文中的建构过程 |
三、本文中价值的生成 |
第五节 活动价值 |
一、故事活动的要素和功能 |
二、民间故事活动的忠实记录 |
三、活动价值发生描述与路径 |
第四章 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类型的描述与分析(发生了什么) |
概述 |
第一节 价值类型产生与划分 |
一、从符号学角度看价值类型产生与层次 |
二、实践中可能产生的主要价值类型及问题 |
第二节 认知价值 |
一、传递生活生产经验的知识 |
二、隐喻的诗性认识 |
三、朴素的历史认识 |
第三节 娱乐价值 |
一、来处: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 |
二、定位:娱乐价值的正位和异位 |
三、去处:上升到美善之中 |
第四节 道德价值 |
一、从伦理到道德 |
二、从道德到教化 |
第五节 宗教价值 |
一、河北民间宗教系统观 |
二、祭祀活动与故事活动中差异的神鬼世界 |
三、祭祀活动与故事活动中宗教价值的同步与错位 |
第六节 审美价值 |
一、审美价值的结构 |
二、民间故事活动审美价值的产生 |
三、活动主体审美经验的层次划分 |
第五章 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机制与原理(怎样发生、何以发生) |
概述 |
第一节 价值发生机制 |
一、发生方式 |
二、发生顺序 |
三、发生模态 |
第二节 思维逻辑 |
一、历时:诗性思维 |
二、共时:“仪式思维” |
三、故事讲述的思维逻辑 |
第三节 观念系统 |
一、内在意识的时空观念 |
二、“民间哲学”中的几个关键词 |
三、一个逻辑起点上的两种知识与思想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与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9)当下武侠电影的现代性表述与主题变奏(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国情怀到私人情感 |
二组织身份与个体境遇 |
三男性气质与女性设定 |
结语 |
(10)“穿越”: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法 ——网络文学中的穿越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类型与方法:认识“穿越”的两种不同视角 |
(一) 穿越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学的定义 |
(二) “穿越”:作为一种讲故事方法的理解 |
(三) 从传统文学到网络文学:“穿越”作为方法的转变 |
二、作为讲故事方法的艺术表征 |
(一) 时空交错与“拼贴” |
(二) 设定“金手指” |
(三) 营造“代入感” |
三、网络穿越叙事的可能与限度 |
(一) 网络大众的叙事狂欢 |
(二) 穷而后幻的精神疗救 |
(三) 反叛与逃避之间的暧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聊斋故事的新讲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2015年来国产动画电影中古代神话的现代转化现象[D]. 王文伟. 上海大学, 2021
- [2]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D]. 姜剑. 浙江大学, 2020(08)
- [3]《牡丹亭》戏曲人物造型的演变与设计启示[D]. 夏枫. 南昌大学, 2020(01)
- [4]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最后的采风者 ——董均伦民间文学活动研究[D]. 李思. 山东大学, 2019(09)
- [6]真正的密码是人的内心——麦家作品学术研讨会发言选录[J]. 吴义勤,张未民,孟繁华,谢有顺. 东吴学术, 2019(01)
- [7]故事,重新开始了[J]. 马兵. 南方文坛, 2018(04)
- [8]当下河北地区民间故事活动价值发生研究[D]. 张琼洁. 南开大学, 2018(03)
- [9]当下武侠电影的现代性表述与主题变奏[J]. 李文甫. 当代文坛, 2017(05)
- [10]“穿越”: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法 ——网络文学中的穿越叙事研究[D]. 张瑶瑶.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