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气变形介质储层产能模型研究

脱气变形介质储层产能模型研究

一、脱气变形介质油藏产能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锦伟,李勇仁,曹军,吕栋梁[1](2021)在《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渗流特征及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基质与天然裂缝系统的渗流特征及其对产能的影响,以渭北油田长3典型裂缝性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核磁共振和室内测试综合实验,测定了储层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的大小,基质和裂缝岩芯孔隙结构随围压的变化规律,基质和裂缝岩芯孔隙度随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及应力敏感系数,建立并验证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基质与裂缝应力敏感差异的多级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基质和裂缝应力敏感性对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拟启动压力梯度随着岩芯流度的降低而不断增加;裂缝岩芯的孔隙度应力敏感及渗透率敏感性均强于基质岩芯;基质应力敏感性对产能的影响更显着。因此,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的有效开发,应该考虑降低基质应力敏感性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张秋歌[2](2020)在《JS特低渗高饱和油藏合理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进行,特低渗透油气藏储量占国内新勘探石油储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特低渗透油气藏的开采将为我国的增储上产、稳定能源供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特低渗透油藏开采的过程中发现,由于部分油藏的饱和压力高、地饱压差小,深深地影响了特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采。因此,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合理开发策略的研究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调研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松辽盆地JS油田为例,基于其特低渗透、高饱和压力、低地饱压差的特点,以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的合理开发策略。首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综合影响,以椭圆渗流理论和平均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推导出了压裂井产能计算公式,并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压敏效应、压裂缝条数、裂缝长度、裂缝导流能力和变形系数对压裂井产能的影响;其次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合理开发方式、井网主控因素、井网形式优化进行了研究;在合理开发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高饱和油藏的特性,结合实际开发现状,对目标区域进行合理井网密度、合理压力系统、合理注采速度的优选,同时对JS油田的合理开发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高饱和油藏在整个衰竭开采过程中,气油比变化趋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注采比先稳定后小幅度降低、快速升高,达到峰值、下降至平稳;对于高饱和油藏来说,在开采初期,衰竭式开采的产油量高于注水方式开采,在开采后期,注水采油见效显着;长裂缝、低导流、非均匀分布、非等长裂缝有利于特低渗透油藏均匀采油;初期开采时,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需要40~60口/km2的井网密度进行开采,可实现30%左右的采收率;高饱和油藏需要根据生产气油比的变化进行调整注采比,以此得出较高的采出程度。研究成果对于JS油田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的有效开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姜喆[3](2019)在《致密油藏工作制度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非常规油气田中各种技术的成熟,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各国油气战略部署及开发的重中之重,在以后能源领域的地位也将慢慢接近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而致密油气便是非常规油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级压裂水平井技术进行压力衰竭式开发也是目前开发致密油藏的常用方法,但目前对于致密油藏合理工作制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压力系统来达到最优的开发效果依旧是致密油藏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致密油藏产能以及工作制度的相关文献后,发现传统的产能及工作制度研究中没有考虑压裂裂缝的闭合现象,因此综合考虑致密储层的特殊性:非线性渗流,基质强应力敏感效应以及压裂主裂缝的动态闭合,建立了多级压裂水平井改进产能模型,并建立相应的数模模型,之后通过多因素分析对致密油藏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进行研究。初步确定合理井底流压范围后,便对地层压力到合理井底流压的压降过程进行进一步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压降方式:线形和阶梯形;分析不同压降速度下的开发效果,并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于到达合理井底流压后压力系统的动态调控问题,文本提出了多级劈分优化方法,基于此方法将数模与智能优化算法相结合建立工作制度优化模型,优化后得到油藏开发过程中压力系统最优的调控频率及调控数值,并对不同的优化算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数模模型与实际油田吻合较好,对合理生产压差的研究表明,应力敏感系数和裂缝闭合系数对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绘制了合理井底流压设计图版。在压降模式研究中,不同的压降速度下油藏的开发效果明显不同,最优的压降速度与储层物性相关,线形压降模式是稍优于阶梯形压降模式的。在工作制度优化研究中,通过多级劈分方法,得到致密油藏压力系统的调控频率不易过多,频率越多不一定会带来更高的产能,存在一个最优的调控频率及相应的调控压力值。

曹军[4](2019)在《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单相流体渗流规律实验及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为满足我国对油气资源需求日益增长,致密油气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勘探开发的重点之一。鄂尔多斯盆地WB长3油藏属于典型浅层致密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产能低,且天然层理微裂缝发育,渗流表现出受到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影响很大的典型非线性特征,作为致密油藏重要的渗流通道,天然裂缝随着地层压力下降逐渐闭合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变差。因此,急需开展此裂缝性致密储层中基质和裂缝渗流机理研究,来指导实际油藏的开发。在调研致密油藏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油藏实际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开展了WB长3油藏基质岩心和裂缝岩心的渗流特征实验研究,以及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以实验测试结果为依托,建立了符合WB长3油藏特征的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以WB长3油藏地质情况为基础,建立了符合油藏条件的油藏数值模拟机理模型,进行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项成果:(1)通过WB长3油藏敏感性实验研究,确定了实验流体的临界流速为0.25 mL/min~0.5 mL/min及临界矿化度为35000~40000mg/L之间;通过低速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获得了拟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的关系曲线及回归方程;开展了岩石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测定了基质和裂缝的孔隙度及渗透率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关系,拟合出基质应力敏感系数和裂缝应力敏感系数分别为0.01~0.1MPa-1和0.1~0.2MPa-1。(2)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分形维数以描述裂缝发育程度,建立了考虑裂缝发育程度、启动压力梯度、基质应力敏感系数和裂缝应力敏感系数的多级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并利用推导出的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程度,并对各因素进行了影响程度排序分析。(3)通过WB长3油藏压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确定了实际压裂施工选用的支撑剂为铺砂浓度较高的陶粒。(4)参照WB长3油藏的地质资料,建立了符合WB长3油藏实际情况的油藏数值模拟机理模型并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水平井稳态产能及生产的六个主要因素,并针对水平井工程参数,开展了水平井产能影响参数优化设计分析,为在WB长3油藏实施水平井开发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高昀涵[5](2019)在《欠平衡钻井井筒气液两相流的脱气分析》文中提出欠平衡钻井在提高机械钻速、保护油气储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欠平衡钻井施工中钻遇油层时,地层原油侵入井筒并在井筒环空中从井底流向井口,随着压力、温度不断降低溶解气不断析出从而导致井筒内形成非平衡气液两相流,这种特殊的井筒流动的精确计算对于欠平衡钻井施工的井底压力预测、流动参数控制、井筒携岩、井口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综合调研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井筒中油、气的物性参数,井筒中气、液两相流流动进行研究,对非平衡流动中井筒的气体溶解度进行修正,采用Mathcad结合施工案例进行气液两相流的脱气计算。本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热力学非平衡脱气过程分析,在气液两相流理论中引入了 H-K模型,对非平衡流动的流型特征进行了区分,并引入了非平衡的脱气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井筒中气液两相流的具体特征。(2)优选了井筒内气体溶解度、脱气速度、泡点压力和气体压缩因子等物性参数的计算方法;对于脱气速度用微分法和平衡常数法;对于泡点压力的计算给出了实验法、经验公式法以及图版法;对于气体压缩因子建立了低压、中压、高压三种不同压力等级的压缩因子计算方法,并明确了各自算法的适应性。(3)探究了非平衡性气液两相流对气体溶解度、泡点压力以及脱气速度的影响,根据非平衡体系特征建立了热力学非平衡气液两相流气体溶解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非平衡气液两相流中的含饱和气原油的脱气规律。(4)对含饱和气原油在平衡和非平衡条件下的脱气过程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通过降压泵对反应釜中的混合体系进行降压脱气,通过调节降压泵的工作状态来实施非平衡脱气和平衡脱气的不同过程。通过实验确定了非平衡气液两相流气体溶解度计算关系式,对不同工况条件下非平衡脱气过程和平衡性脱气过程做出了差异性分析。(5)基于X井的井身结构及钻井参数,采用Mathcad编程和数值模拟得出不同地温梯度、不同井口回压、不同钻井液密度、不同钻井液排量在非平衡条件与平衡条件下的井筒流动特征参数,如:井筒压力分布、当量密度、气相速度、流态转变规律等。本研究所建立的理论和模型能够较精确的描述欠平衡钻井钻遇油层后,地层原油沿井筒环空上返的流态变化情况和脱气规律,对现场井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余道智[6](2019)在《基于节点法和渗流理论的南海A区块产能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能预测对油气的开发与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产能的预测又可分为自然产能(原始产能)预测与理论协调产能的预测。其中,前者表示油气由储层流入井底的产能,直接反映了储层的供油能力也是本次研究的关键。随着渗流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基于该理论所推导出的公式成为了产能预测的重要倚仗。该类公式较为全面的考虑到了储层以及管内各参数对油气流动的影响,可以较为有效的对油气流动状态以及产出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油气的实际产出能力,不能单纯的将生产系统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分析,需采用节点分析法进行节点的设立与系统的划分。所以本次研究通过整理与收集南海A区块的测井资料与试油数据,建立参数评价模型,结合渗流理论以及节点分析法,对该地区产能预测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1)为了更好地研究储层自然产能与理论可获得的协调产能,采用节点法将整个油气生产系统分为了流入动态与流出动态。流入动态模型可对储层的自然产能进行预测,流出动态则可结合流入动态得到理论协调产能。(2)研究流入动态时,依据地层流体性质将其流入动态分为油相单相流、气相单相流、油气两相流以及单相、两相结合流,基于该分类标准研究其相应的流入动态模型。依据试油资料分别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流入动态模型建立与自然产能预测,并在研究过程中完成了对原方法的改进以及高精度模型筛选工作。在地层出现异常状态时,提供相应改进办法与校正思路,随后通过编程实现流入动态模型的软件化。通过以上方法对自然产能进行了较好的预测并得到了流入动态曲线(IPR曲线)。(3)研究流出动态时,结合奥克斯韦斯基模型、贝格斯-布里尔模型以及相关原理,建立了流出动态模型并通过编程得到相应软件。提供了理论上的流出动态曲线(OPR曲线),将其与流入动态曲线结合分析得到了理论协调产能。(4)参数计算是产能预测的前提与基础,通过测井资料与物性资料,建立了产能预测相关参数的预测模型,其中包括有效渗透率、原油粘度、表皮系数、供油半径、原油体积系数以及油层有效厚度。(5)对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观察流入曲线形态研究各参数对自然产能的具体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南海A区块提供了参数预测方法与完整的产能预测模型,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刘曰武,高大鹏,李奇,万义钊,段文杰,曾霞光,李明耀,苏业旺,范永波,李世海,鲁晓兵,周东,陈伟民,傅一钦,姜春晖,侯绍继,潘利生,魏小林,胡志明,端祥刚,高树生,沈瑞,常进,李晓雁,柳占立,魏宇杰,郑哲敏[7](2019)在《页岩气开采中的若干力学前沿问题》文中研究指明页岩气的开采涉及破裂和收集输运两个关键过程.如何实现2000 m以下、复杂地应力作用下、多相复杂介质组分的页岩层内网状裂纹的形成,同时将孔洞、缝隙中的游离、吸附气体进行高效收集,涉及到诸多的核心力学问题.这一工程过程涵盖了力学前沿研究的诸多领域:介质和裂纹从纳米尺度到千米尺度的空间跨越,游离、吸附气体输运过程中微秒以下的时间尺度事件到历经数年开采的时间尺度跨越,不同尺度上流体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压裂过程中通过监测信息反演内部破坏状态等.针对近年来我们国家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及后续发展中面临的前沿力学问题,在综合介绍页岩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开发技术的基础上,以页岩气开采中的若干力学前沿问题为主线,从页岩力学性质及其表征方法、页岩气藏实验模拟技术、页岩气微观流动机制及流固耦合特征、水力压裂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水力压裂过程微地震监测技术、高效环保的无水压裂技术等6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结合页岩气藏开发的工程实践,深入探究了其中力学关键问题,以期对从事页岩气领域的开发和研究的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该方面的内容对力学学科、尤其是岩土力学领域的科研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朱苏阳[8](2018)在《煤层气的吸附—解吸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层中。我国煤层气资源量巨大,较浅的埋深和较高的含气量使之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能源。高效开发煤层气对改善我国天然气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天然气相比,煤层气的生产过程需要经历排水降压和解吸产气两个特殊阶段。通过排水降低煤层压力,吸附态的煤层气才能解吸并参与流动,这表明煤层气的赋存处于欠饱和状态。煤层气的传统吸附理论认为,气相吸附的欠平衡状态导致了煤层气赋存的欠饱和状态以及临界解吸现象。然而,气相吸附均为平衡过程,不会出现欠平衡状态。因此,采用气相吸附模型解释煤层气的赋存状态与生产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煤层气传统吸附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了煤层气的液相吸附问题。根据液相吸附模型解释了煤层气的吸附状态、赋存状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临界解吸现象。液相吸附模型耦合了溶解与吸附两个物理过程。根据液相吸附模型,设计了液相吸附舱(装载煤样、水和气体),通过测量煤层气溶解-液相吸附过程对游离气压力的降低程度,计算了吸附舱内游离气的减小量与溶解量,从而得到了煤层气的液相吸附曲线,验证了煤层气的液相吸附模型。在液相吸附的基础上,考虑了致密多孔介质(煤基质)对解吸过程的影响,建立了煤层气的复合解吸模型。同时,基于液相吸附条件下煤层气的圈闭机理,研究了煤层气在开采中的逸散过程。为了分析逸散对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构建了可以兼顾井网控制程度、吸附特征、逸散过程与两相流动作用的煤层气采收率模型,厘清了煤层气不同生产阶段采出程度的主控因素,提出了减少逸散损失的工程措施。最后,建立了基于复合解吸的煤层气流动模型,阐述了数值弥散对煤层气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开展了考虑逸散过程的单井数值模拟实例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储层条件下,吸附态和溶解态的煤层气服从Langmuir液相吸附模型,水中煤层气溶解的欠饱和导致了煤层气赋存的欠饱和,煤层气的解吸是一种由气相和液相解吸共同控制的复合解吸过程。(2)根据液相吸附条件下的煤层气赋存状态,开采过程中,煤层气会逸散出煤层造成采收率损失,且逸散主要发生于生产初期。(3)煤层气采收率的主控因素包括有效压降波及效率、解吸效率以及逸散比。当煤层气发生逸散时,生产初期有效压降波及效率的提高以及气藏废弃压力的降低都可以有效降低逸散量,从而提高煤层气的采收率。(4)数值模拟过程中,数值弥散会加速计算中的压力扩散过程,提高模拟中煤层气的有效压降波及效率和解吸效率,从而高估煤层气的排采效果。(5)考虑复合解吸的煤层气流动模型可以较好地完成现场实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突破了对煤层气吸附规律的传统认识,对煤层气的液相吸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种对欠饱和煤层气赋存状态与特殊生产现象的合理解释。

任金山[9](2017)在《特低渗油藏产能预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表明,特低渗油藏的产能预测,必须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渗透率变异系数及地层原油脱气对产能的影响;结合前人对低渗储层渗流特性的研究[3-5],并结合实例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能随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启动压力梯度的大小并不影响IPR曲线的形状,而是使曲线发生平移;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增大,使IPR曲线变得更加弯曲;井底流压相同,启动压力梯度及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大,产能越低;随井底流压降低,地层原油脱气形成油、气两相流,降低了原油的流动效率,产量出现最大值后降低。

刘庆[10](2017)在《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水平井技术和大型水力压裂措施的发展使得非常规致密油藏得以成功开发。研究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近井渗流规律,建立体积压裂水平井分区产能预测模型,对加快致密油藏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体积压裂水平井的物理模型,建立了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分区产能预测模型。模型压裂改造区为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耦合形成的裂缝网格与基质组成的双重介质,外区为单一介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应用流量连续性推导了油藏-裂缝-井筒耦合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全隐式差分处理,利用N-R迭代方法进行求解。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裂缝簇数、生产压差、裂缝半长、裂缝导流能力和裂缝段数等因素对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程度排序,研究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和裂缝半长对产能影响最大。芦草沟组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应用实例表明,本文建立的分区产能模型可以用于预测体积压裂水平井初期产能。通过本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的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对有效开发致密油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脱气变形介质油藏产能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脱气变形介质油藏产能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渗流特征及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影响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产能的渗流特征
    1.1 致密基岩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实验测试结果
    1.2 孔隙度应力敏感性测试结果
    1.3 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测试结果
    1.4 物理模型与假设条件
    1.5 数学模型及其求解
        1.5.1 油藏—裂缝的渗流
        1.5.2 压裂缝内的渗流
        1.5.3 产量求解
2 实验结果分析
3 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3.1 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3.2 基质应力敏感的影响
    3.3 裂缝应力敏感的影响
4 结论

(2)JS特低渗高饱和油藏合理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裂直井产能预测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及产能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高饱和油藏开发策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
第2章 JS油田地质及渗流特征
    2.1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储层沉积特征
        2.1.4 储层砂体展布特征
        2.1.5 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性
    2.2 油藏特征
        2.2.1 油藏温度特征
        2.2.2 流体性质
    2.3 储层渗流情况
        2.3.1 岩心孔渗分析
        2.3.2 微观孔隙结构分析
        2.3.3 启动压力梯度分析
        2.3.4 相对渗透率分析
第3章 JS特低渗油藏产能计算及影响因素
    3.1 特低渗透油藏压裂直井产能计算
        3.1.1 人工压裂裂缝内的高速非达西渗流区产能模型
        3.1.2 裂缝控制椭圆范围内的低速非达西渗流区产能模型
        3.1.3 远离裂缝的非达西渗流区产能模型
    3.2 特低渗透油藏压裂直井产能影响因素
        3.2.1 井距对压裂直井产能的影响
        3.2.2 导流能力对压裂直井产能的影响
        3.2.3 启动压力梯度对压裂直井产能的影响
    3.3 特低渗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
        3.3.1 油藏-裂缝区域的渗流模型
        3.3.2 裂缝-井筒区域的渗流模型
    3.4 特低渗透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2 变形系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4.3 压裂缝条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4.4 压裂缝长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4.5 压裂缝导流能力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JS特低渗高饱和油藏合理动用方式研究
    4.1 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合理开发方式优选
        4.1.1 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开发特征
        4.1.2 特低渗透高饱和油藏主要开发措施
        4.1.3 特低渗高饱和油藏开发措施优选
    4.2 井网主控因素及井网形式优化研究
        4.2.1 目的区块主控因素分析
        4.2.2 目的区块井网主控因素数值模拟
        4.2.3 井网形式优化研究
        4.2.4 井网合理布置方法
        4.2.5 井网形式数值模拟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JS特低渗高饱和油藏合理开发策略研究
    5.1 合理井网密度
        5.1.1 井网密度技术界限
        5.1.2 井距排距技术界限
        5.1.3 合理井网密度数值模拟研究
    5.2 合理压力系统
        5.2.1 注采压力系统
        5.2.2 地层压力系统
    5.3 合理注采速度
        5.3.1 合理注采比
        5.3.2 合理配注强度
        5.3.3 合理采出强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致密油藏工作制度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藏产能研究现状
        1.2.2 工作制度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多级压裂水平井改进产能模型的建立
    2.1 多级压裂水平井基本物理模型
    2.2 数学模型建立
        2.2.1 基质系统
        2.2.2 裂缝网络系统
        2.2.3 主裂缝系统
        2.2.4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致密油藏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
    3.1 单因素产能分析
        3.1.1 启动压力梯度
        3.1.2 基质应力敏感
        3.1.3 主裂缝的动态闭合
    3.2 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致密油藏合理压降模式的确定
    4.1 线形压降模式
    4.2 阶梯形压降模式
    4.3 敏感性分析及模式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致密油藏合理工作制度优化
    5.1 多级劈分优化方法
    5.2 合理工作制度优化
    5.3 优化算法优选
        5.3.1 CMA-ES算法
        5.3.2 GA算法
        5.3.3 MCS算法
        5.3.4 GPS算法
        5.3.5 算法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单相流体渗流规律实验及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储层渗流机理
        1.2.2 应力敏感研究现状
        1.2.3 裂缝开启到闭合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及创新点总结
        1.4.1 论文工作量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WB长3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2.1 油藏地理位置
    2.2 沉积微相特征
    2.3 砂体展布特征
    2.4 岩性与岩石学特征
    2.5 物性特征
    2.6 孔喉特征
    2.7 裂缝特征
    2.8 油藏特征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单相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3.1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流体敏感性研究
        3.1.1 速敏评价实验研究
        3.1.2 水敏评价实验研究
        3.1.3 盐敏评价实验研究
    3.2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低速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
        3.2.1 启动压力梯度实验测试
        3.2.2 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结果
    3.3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基质与裂缝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
        3.3.1 核磁共振实验简述
        3.3.2 裂缝岩心的设计构建
        3.3.3 WB长3油藏孔隙度应力敏感性研究
        3.3.4 WB长3油藏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研究
    3.4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压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3.4.1 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简述
        3.4.2 支撑剂类型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3.4.3 铺砂浓度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研究
    4.1 关键参数简述
        4.1.1 分形维数D
        4.1.2 应力敏感系数
    4.2 WB长3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预测模型
        4.2.1 模型假设条件
        4.2.2 产能公式推导
    4.3 WB长3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3.1 WB长3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预测模型的应用
        4.3.2 分形维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3.3 启动压力梯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3.4 基质应力敏感系数对压裂水平并产能的影响
        4.3.5 裂缝应力敏感系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3.6 水平井长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3.7 压裂缝条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3.8 压裂缝半长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3.9 压裂缝导流能力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4.4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产能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4.4.1 直观分析法
        4.4.2 变异系数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研究
    5.1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5.1.1 机理模型的数据准备
        5.1.2 各因素在数模中的处理
    5.2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2.1 分形维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5.2.2 基质应力敏感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5.2.3 启动压力梯度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5.2.4 裂缝条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5.2.5 压裂缝半长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5.2.6 裂缝导流能力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5.3 WB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水平井生产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欠平衡钻井井筒气液两相流的脱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井筒气液两相流中的脱气计算
        1.2.2 井筒中气液两相流流型以及气液两相流的影响参数的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气液两相流及井筒内参数计算
    2.1 气液两相流模型
        2.1.1 液体连续方程
        2.1.2 气体连续方程
        2.1.3 混合相的运动方程
    2.2 气液两相流热力学非平衡理论
        2.2.1 热力学非平衡概述
        2.2.2 气液两相流理论
    2.3 井筒内流体参数计算
        2.3.1 密度及粘度
        2.3.2 速度
        2.3.3 持液率和持气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液两相流中含气原油脱气的相关参数
    3.1 气体溶解度
    3.2 脱气速度
    3.3 泡点压力
    3.4 气体压缩因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平衡性气液两相流的影响参数
    4.1 热力学非平衡性气液两相流的气体溶解度计算模型
        4.1.1 模型建立
        4.1.2 模型求解
    4.2 非平衡性条件下气体溶解度分析
    4.3 非平衡性对脱气速度的影响
    4.4 非平衡性对泡点压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平衡气液两相流气体溶解度室内模拟实验
    5.1 模拟实验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假设
        5.1.3 实验器材
        5.1.4 实验原理
        5.1.5 实验步骤
        5.1.6 实验要点
        5.1.7 数据处理及结论
        5.1.8 实验优缺点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例分析
    6.1 基本数据
        6.1.1 井身结构数据
        6.1.2 钻具组合
        6.1.3 钻井液性能数据
    6.2 实例分析
        6.2.1 计算框图
        6.2.2 井筒压力—井深曲线
        6.2.3 气相流速—井深曲线
        6.2.4 当量密度—井深曲线
        6.2.5 含气率—井深曲线
        6.2.6 气相流量—井深曲线
        6.2.7 流型—井深曲线
        6.2.8 计算结果分析验证
    6.3 关于地温梯度、井口回压、钻井液密度以及钻井液排量的讨论
        6.3.1 改变地层温度参数
        6.3.2 改变井口回压
        6.3.3 改变钻井液密度
        6.3.4 改变钻井液排量
        6.3.5 敏感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节点法和渗流理论的南海A区块产能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特色
第2章 基于渗流理论的储层产能评价方法研究
    2.1 油井流入动态
    2.2 流出动态模型
第3章 储层产能预测参数评价方法
    3.1 储层有效渗透率
    3.2 原油粘度
    3.3 表皮系数
    3.4 其他参数
第4章 节点分析法以及敏感性分析
    4.1 节点分析法
    4.2 流入动态曲线敏感性分析
第5章 工区产能模型与测井解释资料应用
    5.1 工区概况
    5.2 产能预测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6.1 结论
    6.2 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页岩气开采中的若干力学前沿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1前言*
2页岩气藏及其开采方式*
    2.1引言
    2.2 页岩气藏的地质及开采特征
        2.2.1 页岩气藏的地质特征
        2.2.1. 1 构造地质背景
        2.2.1. 2 沉积环境
        2.2.1. 3 页岩类型
        2.2.1. 4 总有机碳含量
        2.2.1. 5 热成熟度
        2.2.1. 6 有机质类型
        2.2.2 页岩气藏的储层特征
        2.2.2. 1 储层厚度
        2.2.2. 2 储层物性
        2.2.2. 3 页岩脆性
        2.2.2. 4 裂缝系统
        2.2.2. 5 含气量
        2.2.3 页岩气藏的开采特征
        2.2.3. 1 优惠政策的扶持
        2.2.3. 2 体积压裂
        2.2.3. 3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2.2.3. 4 产量递减率较高
        2.2.3. 5 环保问题面临挑战
    2.3 页岩气藏开采方式
        2.3.1 直井及直井压裂开发方式
        2.3.2 水平井及水平井压裂开发方式
        2.3.2. 1 滑溜水压裂技术
        2.3.2. 2 多级分段压裂技术
        2.3.3 同步压裂开发方式
        2.3.3. 1 同步压裂技术
        2.3.3. 2 拉链式压裂技术
        2.3.4 工厂化水平井压裂开发方式
    2.4 本节小结
3页岩力学行为与基本表征方法*
    3.1 引言
    3.2 页岩天然裂缝的分布
    3.3 页岩的脆性
    3.4 页岩的弹性
        3.4.1 杨氏模量
        3.4.2 泊松比
    3.5 页岩的断裂强度
        3.5.1 压缩断裂强度
        3.5.2 拉伸断裂强度
    3.6 页岩弹性性能的统计描述
    3.7 页岩的I型断裂
    3.8 页岩天然弱面对裂纹路径的影响
    3.9 岩体材料的本构关系
        3.9.1 脆性破坏理论
        3.9.2 弹塑性理论
        3.9.3 损伤力学理论
        3.9.4 微平面模型本构理论
    3.1 0 本节小结
4页岩气藏实验模拟技术*
    4.1 引言
    4.2 页岩储层评价技术
        4.2.1 微观结构测试技术
        4.2.2 孔径分布测试技术
        4.2.3 物性测试技术
        4.2.4 吸附气测量技术
        4.2.5 扩散能力测试技术
        4.2.6 储层吸水特征测试技术
    4.3 开发模拟实验技术
        4.3.1 流态实验
        4.3.2 多测压点耦合传质实验
        4.3.3 全直径岩心地层模拟开发实验
    4.4 含气量计算方法
        4.4.1 等温吸附法
        4.4.2 微观孔隙结构法
        4.4.3 测井资料法
    4.5 本节小结
5页岩气微观流动机制及流固耦合特征*
    5.1 引言
    5.2 页岩气微观流动机制
        5.2.1 微观尺度渗流机理研究
        5.2.1. 1 流动的分区
        5.2.1. 2 微观流动过程
        5.2.1. 3 微纳尺度流动特点
        5.2.2 微观流动的研究方法
        5.2.2. 1 分子动力学方法
        5.2.2. 2 直接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5.2.2. 3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5.2.2. 4 Burnett方程
        5.2.2. 5 逾渗理论
        5.2.2. 6 孔隙网络模型
        5.2.3 微观尺度向宏观尺度过渡问题
    5.3 解吸附条件下的渗流力学规律
        5.3.1 吸附动力学问题
        5.3.1. 1 页岩吸附特征的影响因素
        5.3.1. 2 吸附理论及模型
        5.3.2 解吸附与流动耦合问题
    5.4 人工压裂过程裂缝起裂及流固耦合机理
        5.4.1 页岩裂缝起裂及扩展机理
        5.4.1. 1 页岩各向异性多孔本构
        5.4.1. 2 页岩各向异性强度和断裂准则
        5.4.1. 3 水压裂缝和天然裂缝相互作用规律
        5.4.2 页岩裂缝扩展数值模拟方法
    5.5 页岩复杂介质的非均质特征
        5.5.1 横纵向各向异性
        5.5.2 基质本身的非均质性
        5.5.3 天然裂缝引发的非均质性
        5.5.4 页岩储层的变形规律
    5.6 本节小结
6页岩气水力压裂数值模拟方法*
    6.1 前言
    6.2 理论计算模型
        6.2.1 传统水力压裂模型
        6.2.1. 1 PKN模型
        6.2.1. 2 KGD模型
        6.2.1. 3 P3D模型
        6.2.2 非常规水力压裂模型
        6.2.2. 1 线网模型 (wire-mesh model)
        6.2.2. 2 非常规裂缝模型
    6.3 水力压裂数值计算
        6.3.1 数值计算模型
        6.3.1. 1 固体破裂计算模型
        6.3.1. 2 渗流计算模型
        6.3.2 数值计算方法
        6.3.2. 1 有限单元法
        6.3.2. 2 有限差分法
        6.3.2. 3 边界单元法
        6.3.2. 4 扩展有限元法
        6.3.2. 5 离散单元法
        6.3.2. 6 连续非连续单元法
    6.4 页岩裂缝网扩展的数值模拟研究
        6.4.1 页岩压裂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6.4.2 基于XFEM的耦合变形–扩散–流动的水力压裂数值模拟研究
    6.5 本节小结
7水力压裂过程微地震监测技术*
    7.1 引言
    7.2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7.2.1 微地震监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7.2.1. 1 国外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7.2.1. 2 国内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7.2.2 微地震监测在低渗透率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7.3 微地震监测中的关键问题
        7.3.1 事件有效识别
        7.3.1. 1 初至时间拾取
        7.3.1. 2 震源定位
        7.3.2 水力压裂微地震发生及其信号特点
        7.3.2. 1 水力压裂“慢”过程伴随岩石破裂声发射的“快”过程
        7.3.2. 2 岩石破坏机理复杂, 微地震的波形多样
        7.3.2. 3 水力压裂过程的信号干扰
        7.3.3 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的时域–频域二维全波形分析
        7.3.4 微地震的数据解释
        7.3.4. 1 能量的匹配
        7.3.4. 2 致裂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7.3.4. 3 微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
        7.3.4. 4 水力压裂的岩石破坏机理
    7.4 本节小结
8无水压裂技术*
    8.1 前言
    8.2 二氧化碳压裂技术
        8.2.1 二氧化碳干法压裂
        8.2.2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
        8.2.3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
        8.2.3. 1 CO2物性
        8.2.3. 2 超临界CO2在微细流道中的流动与换热
        8.2.3. 3 CO2射流破岩研究
        8.2.3. 4 CO2压裂后的地下封存
        8.2.4 小结
    8.3 氮气压裂技术
        8.3.1 氮气干压裂技术
        8.3.2 氮气泡沫压裂技术
        8.3.3 小结
    8.4 液化石油气 (LPG) 无水压裂技术
    8.5 爆炸压裂技术
        8.5.1 井内爆炸
        8.5.2 核爆法
        8.5.3 层内爆炸
        8.5.3 小结
    8.6 高能气体压裂 (HEGF)
    8.7 本节小结
9结束语*

(8)煤层气的吸附—解吸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煤层气开发现状调研
        1.2.1 地质及生产特征
        1.2.2 吸附-解吸机理
        1.2.3 赋存与逸散
        1.2.4 采收率计算
        1.2.5 数值弥散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煤层气的液相吸附模型
    2.1 传统吸附理论的问题
        2.1.1 欠平衡吸附
        2.1.2 欠饱和赋存
    2.2 煤层气的液相吸附
        2.2.1 机理分析
        2.2.2 吸附模型
        2.2.3 对解吸产气的解释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相吸附模型的验证实验
    3.1 设计思路
    3.2 仪器研制
        3.2.1 吸附舱设计
        3.2.2 实验装置
    3.3 步骤与计算过程
    3.4 结果分析
        3.4.1 前处理
        3.4.2 液相吸附量计算
        3.4.3 液相吸附理论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解吸与逸散
    4.1 煤层气的复合解吸
        4.1.1 物理过程
        4.1.2 数学模型
        4.1.3 模型验证
    4.2 开采过程中的逸散
        4.2.1 赋存与圈闭条件
        4.2.2 物理过程
        4.2.3 数学模型
        4.2.4 逸散的证据
        4.2.5 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逸散的采收率模型
    5.1 特殊流动阶段
    5.2 采收率模型
        5.2.1 模型建立
        5.2.2 模型验证
    5.3 因素分析
        5.3.1 无逸散条件
        5.3.2 逸散条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复合解吸的数值模拟及实例研究
    6.1 煤层气流动数学模型
        6.1.1 流动阶段
        6.1.2 数学模型
        6.1.3 等效求解
    6.2 数值弥散
        6.2.1 弥散系数
        6.2.2 影响分析
    6.3 实例研究
        6.3.1 地质特征
        6.3.2 数值模拟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流方程数值弥散表达式推导
附录二: 液相吸附实验的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藏开发现状
        1.2.2 体积压裂水平井改造技术
        1.2.3 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
    2.1 体积压裂水平井物理模型
    2.2 体积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2.2.1 压裂改造区双重介质部分数学模型
        2.2.2 水力裂缝部分数学模型
        2.2.3 油藏外区数学模型
    2.3 体积压裂水平井基质-裂缝-井筒耦合模型
        2.3.1 基质-裂缝间流量的数学模型
        2.3.2 裂缝-井筒间流量的数学模型
    2.4 产能模型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4.1 油藏双重介质部分差分模型
        2.4.2 水力裂缝部分差分模型
        2.4.3 油藏压裂改造区外部差分模型
    2.5 模型求解程序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
    3.1 体积压裂水平井增产潜力评价
    3.2 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3.2.1 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的影响
        3.2.2 裂缝簇数对产能的影响
        3.2.3 生产压差对产能的影响
        3.2.4 裂缝半长对产能的影响
        3.2.5 裂缝段数对产能的影响
        3.2.6 裂缝导流能力对产能的影响
    3.3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主控因素分析
        3.3.1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3.3.2 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主控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昌吉油田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应用效果评价
    4.1 芦草沟组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开发现状
        4.1.1 芦草沟组开发现状
        4.1.2 地质模型的建立
        4.1.3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 芦二段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衰竭开发效果评价
    4.3 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参数优化
        4.3.1 裂缝半长的优化
        4.3.2 裂缝簇数的优化
        4.3.3 裂缝段数的优化
        4.3.4 裂缝导流能力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脱气变形介质油藏产能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渗流特征及产能研究[J]. 吴锦伟,李勇仁,曹军,吕栋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2]JS特低渗高饱和油藏合理开发策略研究[D]. 张秋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致密油藏工作制度优化方法研究[D]. 姜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单相流体渗流规律实验及产能研究[D]. 曹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欠平衡钻井井筒气液两相流的脱气分析[D]. 高昀涵.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基于节点法和渗流理论的南海A区块产能预测方法研究[D]. 余道智. 长江大学, 2019(11)
  • [7]页岩气开采中的若干力学前沿问题[J]. 刘曰武,高大鹏,李奇,万义钊,段文杰,曾霞光,李明耀,苏业旺,范永波,李世海,鲁晓兵,周东,陈伟民,傅一钦,姜春晖,侯绍继,潘利生,魏小林,胡志明,端祥刚,高树生,沈瑞,常进,李晓雁,柳占立,魏宇杰,郑哲敏. 力学进展, 2019(00)
  • [8]煤层气的吸附—解吸机理及应用研究[D]. 朱苏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9]特低渗油藏产能预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 任金山. 内江科技, 2017(06)
  • [10]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D]. 刘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标签:;  ;  ;  ;  

脱气变形介质储层产能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