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血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行文娟,张运克[1](2021)在《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细胞凋亡等。目前,中药对血脑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多有报道,部分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药对血脑屏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脑血流量及病理损伤、清除自由基、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及钙离子超载、减轻炎症细胞浸润、降低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表达、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栓形成、影响神经细胞凋亡与基因表达等方面。中药可多层次、多靶点发挥脑保护作用,但目前中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临床应用有限,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且缺少规范的中医辨证及系统的疗效评价标准,缺乏对干预时间窗及不同剂型给药途径的深入挖掘等。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规范的疗效评价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明确中药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积极研发疗效确切的新药和制剂。
张立娟,张蔷,娄原,姜雅楠,韩冰冰,马珂,赵海军,王世军,王媛[2](2021)在《通窍活血汤通过调节星形胶质细胞Glu-Gln循环降低Glu兴奋性毒性改善CIRI大鼠的神经功能》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比较3种不同方法制备的通窍活血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的保护作用,并从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Glu)代谢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以改良线栓法建立CIRI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窍活血汤水煎组、通窍活血汤酒煎组、通窍活血汤醇提组,并设假手术组,分别给予对应药物灌胃,连续治疗7 d。通窍活血汤3个组的灌胃剂量为6.3 g·kg-1·d-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灌胃结束后,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缺血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中Glu含量的变化,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谷氨酸转运体-1(GLT-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GFAP的共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缺血脑组织中GFAP,GLT-1和G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NSS评分显着升高(P<0.01),缺血脑组织皮质大片坏死,细胞排列紊乱、边界模糊,出现细胞水肿及炎性浸润;缺血脑组织中Glu的含量显着增加(P<0.01),GLT-1与GFAP共表达及GS与GFAP共表达显着降低(P<0.01),GFAP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GLT-1,G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3种方法制备的通窍活血组mNS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大鼠缺血脑组织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均有所减轻;缺血脑组织中Glu的含量均明显减少(P<0.05,P<0.01),GLT-1与GFAP共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GFAP,GLT-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通窍活血汤酒煎组、通窍活血汤醇提组GS与GFAP共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GS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通窍活血汤水煎组比较,通窍活血汤醇提组GLT-1和GFAP共表达及GS和GFAP共表达明显增加(P<0.05),通窍活血汤酒煎组、通窍活血汤醇提组G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通窍活血汤醇提组Glu含量显着降低(P<0.01),GFAP,GLT-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通窍活血汤酒煎组比较,通窍活血汤醇提组GFAP,GLT-1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3种方式制备的通窍活血汤皆可改善CIRI大鼠的神经功能,其作用可能通过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进一步活化,增加GLT-1和GS表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通过Glu-Gln循环清除突触间隙中Glu的过度堆积,降低Glu兴奋性毒性作用而实现。通窍活血汤醇提组在降低缺血脑组织Glu含量、促进星形胶质细活化、增强GLT-1和GS蛋白表达方面优于通窍活血汤酒煎组、通窍活血汤水煎组。
郑晓宇,张业昊,宋文婷,曹慧,刘建勋[3](2021)在《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补阳还五汤是中医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在临床急性脑梗死防治中有着良好的成效,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多种中药有效成分。神经血管单元是一个功能上和结构相互依存的多细胞复合体,由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构成,在研究脑缺血的病理变化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补阳还五汤多被发现可以通过保护神经血管单元的完整性和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进而改善脑缺血所致的脑卒中等疾病。该文对补阳还五汤保护神经血管单元这一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张伟[4](2021)在《参附汤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卒中在中医学上又称为中风,是全球首要致残因素,也是我国首位致死因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占卒中总数的86%。针对如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但是其只有3-4.5小时的治疗时间窗,限制了疾病的治疗。研究证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作为脑组织和血液之间的屏障,通过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参附汤作为益气温阳固脱的代表方剂,在中国古代就有用参附汤治疗中风的记载,《冯氏锦囊·杂症》中记载:证见中风,手撒口开,遗尿,参附汤用之。目前有研究显示人参和附子中的活性单体对脑缺血后的BBB有保护作用,但是参附汤相比人参和附子单味中药对BBB的保护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是否可以通过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机制发挥作用,目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目的:为探讨参附汤对脑缺血后BBB的保护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本课题首先通过体内实验从小鼠BBB渗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方面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体外实验,构建体外BBB模型,进一步观察参附汤含药血清对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BBB渗透的影响;最后通过体内实验初步从FAO过程的限速酶肉碱棕榈油转移酶IA(CPT1A)表达方面研究参附汤的作用机制。本课题基于古方的临床运用基础,通过实验探索益气温阳方剂参附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BB的保护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以及具体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再灌注[MCAO(I/R)]模型和分组:建模在显微镜辅助下进行,分离小鼠颈部肌肉后,将线栓从颈外动脉插入,经颈内动脉进入大脑前动脉,阻断来自栓塞一侧的大脑前动脉的血供,同时阻塞接受后交通动脉血供的颈内动脉颅内段,缺血1小时后拔栓再灌注。将所有小鼠分为5组:SHAM组、MCAO组、MCAO+红参组(HS组)、MCAO+附子组(FZ组)和MCAO+参附组(SF组)。(2)体内实验探索红参和附子单味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BBB通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以及红参和附子配伍后的参附汤与各单味药比较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对MCAO造模后15分钟的小鼠,进行对应药物灌胃处理,即HS组进行单味红参灌胃,FZ组进行单味附子灌胃,SF组进行参附汤灌胃。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闭合蛋白-5(Claudin-5)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咬合蛋白(Occludin)和闭合小环蛋白1(ZO-1)的表达。(3)体外实验进一步确认参附汤对BBB通透性的影响: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建立体外BBB单层培养模型。用从动物体内提取且经过灭菌处理的参附汤含药血清,于造模第三天对模型进行预处理,将造模完成的BBB模型放入低氧仓进行1小时的氧糖剥夺(OGD),再经过2小时复氧处理,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氧时用参附汤含药血清对损伤的体外BBB模型进行干预治疗。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作为荧光探针,检测BBB的通透性。(4)研究FAO机制在参附汤保护缺血性中风后BBB中的作用:具体造模、分组和给药方式与体内实验同,用免疫荧光技术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FAO的速率控制酶CPT1A的表达,通过CPT1A表达分析给药组和模型组,以及不同给药组之间的表达差别。判断参附汤在FAO过程中是否有协同增效作用。结果:(1)建立小鼠MCAO(I/R)模型和分组:建模以后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和Longa评分法评价建模成功与否,最终纳入实验组的所有MCAO模型均符合标准,证明动物造模成功。分组为SHAM组、MCAO组、MCAO+红参组(HS组)、MCAO+附子组(FZ组)和MCAO+参附组(SF组)共五组,每组10只。(2)体内实验探索红参和附子单味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BBB通透性和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以及参附汤的协同增效作用:与SHAM组相比,其余四组均有较明显的IgG表达,说明造模后存在BBB通透性增加现象。与MCAO组相比,给药组(HS组、FZ组和SF组)的IgG渗透明显降低(P<0.0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就目前数据而言,无法确定参附汤干预治疗的脑缺血后BBB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独的红参或附子用药,需要进一步检测。下面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荧光表达上进一步分析差异,结果显示所有经过MCAO(I/R)方式造模的组别中Claudin-5表达水平均低于SHAM组,说明造模后出现BBB的损伤。与MCAO组相比较,所有给药组(HS组、FZ组和SF组)的Claudin-5的表达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分析SF组与HS组、FZ组的差异,发现参附汤用药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高于红参和附子单独用药的表达(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通过WB技术检测紧密蛋白Occludin、ZO-1和Claudin-5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HS组和FZ组的Occludin表达与MCAO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SF组Occludin的表达明显高于MCAO组,效果较突出(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Claudin-5的表达上,HS组与FZ组与MCAO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F组的表达比MCAO组强(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F组的ZO-1表达明显高于MCAO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相同,HS组和FZ组与MCAO组相比无明显差异。(3)体外实验进一步确认参附汤对BBB通透性的影响:实验发现BBB的跨膜电阻大约在建模的第三天增加明显,建模的第5-6天达到最高峰,提示建模成功。在电阻达到峰值时,进一步通过4h渗漏实验发现,4h后小室内外液面下降小于0.1 mm,进一步证实体外BBB模型建成。进一步检测FITC-dextran急性期的渗漏情况,结果显示参附汤含药血清干预对OGD/R造成的BBB损伤有所降低,提示参附汤的BBB保护作用。进一步论证发现,参附汤血清干预的各组均比OGD模型组的FITC-dextran 的渗透率低(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 20%高剂量参附汤血清组的作用最显着(P<0.01),统计学差异明显。进一步分析不同浓度参附汤血清组之间的差异,发现5%参附汤血清组和10%参附汤血清组与20%参附汤血清组相比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20%参附汤血清组的渗透率比5%参附汤血清组和10%参附汤血清组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判断20%浓度的参附汤对OGD处理的体外BBB保护作用更强。但鉴于附子有一定毒副作用,参附汤含药血清的浓度与BBB保护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商榷。(4)研究FAO机制在参附汤保护缺血性中风后BBB中的作用: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S组、FZ组和SF组的CPT1A表达均高于MCAO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论证给药组之间是否有差异,将HS组和FZ组分别与SF组进行比较,发现SF组的CPT1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在FAO的过程中,红参与附子协同作用的效果优于其单独作用的效果。WB结果显示,通过MCAO造模后,血管内皮细胞的FAO水平降低,除SHAM组以外,各组的CPT1A表达均有所降低。但是与MCAO组相比,给药处理的HS组、FZ组和SF组的CPT1A表达水平有所提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研究发现参附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BBB具有保护作用,参附汤与方中各个单味药相比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初步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SF组能够增加FAO限速酶CPT1A的表达,且与各个单味药比较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说明参附汤对BBB的保护可能是通过FAO机制,但是具体上下游通路有待进一步探究。
高强[5](2021)在《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即急性脑梗死,中医称缺血性中风,是脑组织因局部的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适应证严格、时间窗短、出血和再灌注损伤风险高,其临床效果受到限制。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中风独具优势。中医认为痰热腑实证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最为常见的证型,而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代表性方剂。星蒌承气汤“脑病治肠”、“上病治下”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菌-肠-脑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多临床试验及系统性综述已证实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确切临床疗效与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其效应机制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肠道微生态理论,深入探讨缺血性中风的肠道微生态机制及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目的:基于中医“上病治下”理论与现代医学“菌-肠-脑轴”理论,(1)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全面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机制;(2)明确具有“化痰通腑”作用的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关键靶点与通路;(3)探讨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通腑”与“通便”差异的肠道微生态机制;(4)观察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模型菌-肠-脑轴的影响,验证星蒌承气汤通过直接影响肠道菌群而改善脑卒中预后的假说。方法:(1)借助TCMSP、BATMAN-TCM、ETCM及TCMID等数据库收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应用STITCH等对未找到靶点的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通过6个数据库挖掘缺血性卒中的靶点。通过GO和KEGG富集对交集靶点进行高级功能分析,并用cytoscape3.6.0构建PPI、化合物-靶点及药物-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组、星蒌承气汤(XCD)组、尼莫地平(Nim)组及舒泰清(PG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和TUNNEL染色,综合评价星蒌承气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运用ELISA、W 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网药关键靶点与通路;(3)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XCD组、Nim组与PG 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分别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及其受体GPR43、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NE及TH、血清MTL、脑IBA-1及GFAP、血清炎症因子)进行分析;(4)雄性C57BL/6小鼠在术前14天服用多种抗生素剔除肠道菌群后,随机分为:伪无菌假手术(ABX-Sham)组、伪无菌模型(ABX-MCAO)组以及伪无菌中药(ABX-XCD)组,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染色以及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观察中药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星蒌承气汤包含51个活性成分及44个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交集靶点。高级功能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与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凋亡过程的调控、炎症反应、内皮屏障的建立以及对脂肪酸的反应有关。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有10条关键KEGG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得到AKT 1,PTGS2,TNF,TP53,CASP3,IL1B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对接能力。(2)星蒌承气汤神经保护作用及对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的影响:①神经功能评分:与MCAO组相比,XCD组及Nim组术后48h及72h Longa评分降低(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②除胶实验:XCD组和Nim组术后48和72h的接触和去除胶带时间缩短(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③TTC染色:XCD组梗死面积下降(P<0.05),Nim组及PGE组未见变化。④TUNNEL:MCAO组梗死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XCD组和Nim组TUNEL阳性染色减少(P<0.05)。⑤网络药理学验证:XCD组及Nim组TNF-α含量具有下降趋势(P>0.05);XCD组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具有升高趋势。AKT蛋白表达组间未见明显变化(P>0.05)。(3)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肠道菌群:与MCAO组相比,XCD组α多样性有升高趋势,Nim组及PGE组无显着变化。β多样性显示MCAO组与Sham组PCoA曲线有显着差异(P<0.05)。MCAO组拟杆与变形杆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显着减少;XCD组拟杆菌比例显着降低,疣微菌门显着增加,Nim组变形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进一步降低,PGE组菌群组成与MCAO相似,变形杆菌略降低。此外,XCD组Akkermansia比率增加,Nim组Klebsiella增加最为显着,而 PGE 组 Parabacteroides 和Escherichia/Shigella增加较为显着。②SCFAs 及GPR43:MCAO组的SC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XCD组丁酸含量增加(P<0.05)。XCD组及Nim组G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③自主神经途径:XCD组NE有下降趋势,PGE组NE有上升趋势(P>0.05)。MCAO组及PGE组TH蛋白表达上升(P<0.05),XCD组及Nim组TH表达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④神经内分泌途径:MCAO组MTL显着升高(P<0.05),PGE组有升高趋势(P>0.05),XCD组及Nim组MTL显着下降(P<0.05)。⑤免疫途径: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显着活化,小胶质细胞迅速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从梗死周边区域向病变部位募集,而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MCAO组降低。MCAO 组 TNF-α、IL-17A、IL-22 升高(P<0.05),而 XCD 和 Nim 组的 IL-10显着升高(P<0.05),TNF-α、IL-17A 和 IL-22 降低。(4)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神经保护作用:与ABX-MCAO组相比,ABX-XCD组在Longa评分、除胶实验及TTC染色等方面未见显着变化(P>0.05)。②肠道菌群:ABX-MCAO和ABX-XCD组的α多样性低于ABX-Sham,PCoA分析显示ABX-XCD组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和组成与AB X-MCAO组相似。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在ABX组中,小鼠的微生物区系均以变形杆菌为特征,这与正常小鼠有显着差异。LEfSe分析显示MCAO组富集了更多的病原体或机会性病原体,包括Bacteroidetes,EscherichiaShigella与Helicobacter,而 XCD富集了Verrucomicrobia和Akkermansia等有益菌群。条件致病菌如Streptococcus,Lact ococcus,Morganella,Klebsiella,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 等在 ABX-XCD组富集显着增多。PGE组富集菌群主要有oSelenomonadales、cNegativicutes、gRomboutsia及fPeptostreptococcaceae。③SCFAs 及 GPR43:ABX-XCD 的丙酸显着下降(P<0.05)。ABX-MCAO 组 GPR43 表达显着上调(P<0.05),ABX-XCD 组 G 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④自主神经途径:ABX-XCD组NE含量未见显着变化(P>0.05),TH蛋白表达未见显着变化(P>0.05)。⑤神经内分泌途径:ABX-MCAO组MTL升高趋势(P>0.05),ABX-XCD组MTL未见显着变化(P>0.05)。⑥免疫途径:ABX-XCD组IL-22显着升高(P<0.05),IL-17A有降低趋势(P>0.05),余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ABX-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显着升高,小胶质细胞显着活化,ABX-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ABX-MCAO组有降低趋势。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其效应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其对伪无菌小鼠中风模型则未发现确切的脑保护效应,说明其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实现的。其具体机制包括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含量,增强肠道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表达,增加血液IL10、减少TNF-α等炎性因子及MTL水平,最终减少梗死区域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中风脑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成果对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风后便秘患者,仅仅“通便”治疗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中医药“化痰通腑”治疗,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张继瑶[6](2021)在《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一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2只。电针预处理组给予2周的百会穴和足三里穴电针预处理,其余两组仅给予同等条件的抓取。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12h、1d、3d、7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大小鼠抓力测定仪对大鼠的前肢抓握力量进行测定并统计和记录大鼠再灌注7 d内的存活率;再灌注7 d,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应用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应用高通量16S rDNA V3-V4区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2.前肢抓握力量测试: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升高(P<0.05)。3.存活率: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存活率(46.15%)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存活率(80.00%)显着升高(P<0.05)。4.TTC染色: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显着缩小(P<0.05)。5.HE染色: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6.16S rDNA V3-V4 区测序:从门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从科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双歧杆菌科(Bifidobaceartaceie)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从属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球菌属(Copr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ClostridaceaeClo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Clostridiaceae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肠道菌群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科水平上,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属水平上,Clostridiaceae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柔壁菌门(Tenericutes)、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肠杆 菌科(Enter obacteriaceae)、Clostridiaceae 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上调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减轻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缩小脑梗死体积,降低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实验二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2只。电针预处理组给予2周的百会穴和足三里穴电针预处理,其余两组仅给予同等条件的抓取。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 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7 d,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血侧皮层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表达,及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中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测定大鼠腹主动脉血清IL-17A、IL-23、IL-10、TGF-βl的含量,分析缺血侧皮层RORγt、Foxp3蛋白表达与m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化: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中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2.IL-17A、IL-10蛋白表达: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IL-10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IL-10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3.RORγt、Foxp3蛋白表达: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Fox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Fox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4.血清Elisa: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炎性因子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含量显着减少,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5.RORγt、Foxp3蛋白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再灌注7d,缺血侧皮层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电针干预下,缺血侧皮层RORγt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Foxp3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下调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表达,上调IL-10表达,降低外周IL-17A、IL-23含量,升高IL-10、TGF-β1含量,减轻脑缺血后肠道-中枢炎症损伤;2.电针预处理可下调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表达、上调Foxp3表达,调控Th17/Treg免疫平衡,发挥脑-肠保护作用。实验三电针预处理通过肠道菌群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免疫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菌群剔除及菌群移植(电针预处理2周后菌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ABX-Pre+模型+FMT组、ABX-Pre+模型+PBS组、ABX+模型组,每组12只。整个实验过程中,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无菌饮水;ABX-Pre+模型+FMT组、ABX-Pre+模型+PBS组在造模前给予2周的抗生素饮水,模型制备后给予无菌饮水;ABX+模型组在造模前给予2周的抗生素饮水,模型制备后继续给予抗生素饮水。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 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12 h、1d、3d、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大小鼠抓力测定仪对大鼠的前肢抓握力量进行测定;再灌注7 d,应用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皮层IL-17A、IL-10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测定大鼠腹主动脉血清 IL-17A、IL-23、IL-10、TGF-β1 的含量。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2.前肢抓握力量测试: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升高(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3.HE染色: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BX-Pre+模型+PBS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4.免疫组化: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5.血清Elisa: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炎性因子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减少,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增加,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减少(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增加,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减少(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通过肠道菌群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皮层和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及肠道-中枢炎症损伤,改善神经行为学功能。
周莹[7](2021)在《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为基础,以DRP1/NLRP3途径为切入点,观察由中医活血化瘀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对大鼠急性脑梗死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从细胞焦亡的角度,探索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损伤区域产生保护作用可能的关键环节和作用机制,旨在寻找更多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丰富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内涵,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方法研究一:将桃红四物汤中6味中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红花、桃仁6味中药)分别放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进行检索,得到每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再通过TTD(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DrugBank、OMIM(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GAD(Genetic Association Database)等数据库检索与脑梗死相关的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标准化,并导入STRING网站分别获得桃红四物汤成分靶点和脑梗死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 network)构建,最后将两个 PPI 网络导入 Cytoscape 软件提取交集靶点并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注释分析,根据 P-value 值绘制可视化气泡图。研究二: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的低、中、高剂量(1.89g/kg,5.67g/kg,17.01g/kg)组,排除死亡、造模失败等因素后各组最终入组18只,在MCAO术后3天进行Garcia 18分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进一步检测缺血皮层中焦亡相关蛋白DRP1、NLRP3、Caspase-1、IL-1β的表达和分布。结果1.通过TCMSP数据库得到桃红四物汤预测靶点131个和通过TTD、DrugBank、OMIM、GAD等数据库得到脑梗死基因靶点139个,导入STRING网站后得到两个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提取核心网络,最终筛选出桃红四物汤治疗脑梗死的10个核心靶点:VEGFA、TNF、IL-6、IL-1β、MPO、PTGS2、APP、SOD1、ESR1 和 TP53。运用 DAVID 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涉及32个生物过程主要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生长与增殖、细胞凋亡等方面,KEGG注释分析得到41条通路注释分析结果,包括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2.缺血再灌注3天后,与模型组相比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降低DRP1、Caspase-1、NLRP3、IL-1β蛋白表达水平,但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桃红四物汤治疗脑梗死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生长与增殖、细胞凋亡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多个靶点和通路,其中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是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热点。2.本研究通过制作大鼠MCAO模型,验证了急性脑梗死后缺血损伤部位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发生,而使用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干预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缺损功能、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学方面均有改善作用,并且能显着降低DRP1、NLRP3、Caspase-1、IL-1 β蛋白水平,说明桃红四物汤发挥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与抑制细胞焦亡相关的DRP1/NLRP3途径有关。
李相国[8](2021)在《基于TLR4/NF-κB通路探究鬼箭羽醇提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TLR4/NF-κB通路探究鬼箭羽醇提物(Ethanolic Extracts of Euonymus Alatus,EEE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G)、模型组(Model group,MG)、瑞舒伐他汀组(Rosuvastatin Calcium group,RG)、鬼箭羽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EEEA-L、EEEA-M、EEEA-H),每组25只。EEEA-L、EEEA-M、EEEA-H分别按0.05g·kg-1、0.1g·kg-1、0.2g·kg-1的剂量给予EEEA混悬液灌胃,RG按5mg·kg-1的剂量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混悬液灌胃,SG、MG给予等容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后2h,制备MCAO/R模型。再灌注后24h,对大鼠进行m NSS评分。取脑组织做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法观察缺血侧皮质区病理形态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及RT-q PCR法检测脑缺血半暗带区TLR4、NF-κB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mNSS评分结果示:与SG比较,其他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MG比较,EEEA-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2)TTC染色结果示:与MG相比,EEEA-M、EEEA-H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3)HE染色结果示:SG神经元细胞均匀分布,细胞形态正常。MG脑组织出现坏死液化,形成网状软化灶,神经元数目减少,结构排列紊乱。EEEA各组脑组织软化灶、镂空状空洞、固缩变性神经元呈现剂量依赖性的减少,且正常的神经元数目也呈剂量依赖性的明显多于MG组。(4)ELISA结果示:与SG比较,MG大鼠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MG相比,EEEA各组和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EEEA-M、EEEA-H大鼠血清IL-6含量也明显降低(P<0.05)。(5)Western Blot结果示:与SG比较,其他各组大鼠的TLR4、NF-κBp65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MG相比,EEEA各组大鼠的TLR4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EEEA-M、EEEA-H大鼠的NF-κBp65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6)RT-q PCR结果示:与SG比较,其余各组大鼠TLR4、NF-κBp65的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MG相比,EEEA各组大鼠的TLR4、NF-κBp65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EEEA可呈剂量依赖性减轻CIRI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缺血侧皮质区的病理损伤程度,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p65蛋白和mRNA的表达和降低血清TNF-α、IL-6和IL-1β含量水平有关。
侯慧敏[9](2021)在《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观察研究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80±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脑缺血预适应模型组3天(BDP 3d)、5天(BDP 5d)、7天(BD P 7d),中风膏预适应模型组3天(ZFG+I/R 3d)、5天(ZFG+I/R 5d)、7天(ZFG+I/R 7d),每组各8只。S组仅暴露CCA、ECA及ICA,但不阻断MCA,灌服生理盐水;I/R组参照Longa等改进的大脑中动脉二次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DP组制备脑缺血预适应模型;ZFG+I/R组予中风膏悬浊液预先灌胃,再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在麻醉清醒前后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精神状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各组大鼠进行脑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CD34蛋白表达;E LISA法进行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含量测定;RT-PCR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内VEGF、MMP-9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观察脑缺血大鼠的精神、饮食及体重等情况,说明中风膏能够促进脑缺血大鼠一般情况的恢复;(2)中风膏预适应与脑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改善作用,中风膏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更显着。(3)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大鼠脑组织切片发现脑缺血区CD34蛋白表达增加,说明中风膏对缺血区脑组织具有血管重塑作用;(4)通过ELISA法检测出缺血区脑组织VEGF的蛋白含量增高、MMP-9的蛋白含量降低,RT-PCR技术检测出缺血脑组织内VEGF基因表达增加、MMP-9基因表达减少,说明中风膏具有诱导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结论:中风膏预适应能够诱导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机制,而这种机制对脑组织具有延迟保护效应,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而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了缺血损伤区域CD34蛋白的表达,增加了VEGF的含量及基因表达、降低了MMP-9的含量及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于潇,王贵阳,侯宇东,姜艳艳,张薇,刘斌[10](2021)在《中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且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尽早恢复缺血区血液再灌注,使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氧供应。然而在恢复血流供应时,常会使缺血组织以及神经系统的病理损害进一步加重,临床症状恶化,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十分复杂,多种机制参与其中,是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对于具有复杂病理机制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和潜力。以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与靶点为切入点,对近10年来发现的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中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科学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活血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缺血再灌注后引起血脑屏障损伤的因素 |
1.1 自由基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
1.2 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 |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
1.4 炎症因子 |
1.5 黏附分子 |
1.6 纤溶酶(plasmin, PA)、凝血酶(thrombin, TB) |
1.7 其他可能机制 |
2 中药对血脑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2.1 单味中药 |
2.1.1 石菖蒲、黄芪 |
2.1.2 麝香、冰片 |
2.1.3 豨莶草、三七 |
2.1.4 灯盏细辛 |
2.2 中药有效成分 |
2.2.1 α-细辛醚、β-细辛醚 |
2.2.2 黄芪甲苷、人参皂苷 |
2.2.3 红景天苷、牡荆苷 |
2.2.4 金丝桃苷、莫诺苷 |
2.2.5 芍药苷、田蓟苷 |
2.2.6 姜黄素、葛根素、灯盏花乙素 |
2.2.7 银杏叶提取物 |
2.3 中药复方 |
2.3.1 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 |
2.3.2 清脑益元汤、龙蛭汤 |
2.3.3 消栓通络颗粒、栝楼桂枝颗粒 |
2.3.4 清开灵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
2.3.5 参附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
3 结语 |
(2)通窍活血汤通过调节星形胶质细胞Glu-Gln循环降低Glu兴奋性毒性改善CIRI大鼠的神经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通窍活血汤的制备 |
2.1.1 水煎组通窍活血汤的制备 |
2.1.2 酒煎组通窍活血汤的制备 |
2.1.3 醇提组通窍活血汤的制备 |
2.2 CIRI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动物分组及给药 |
2.4 检测指标 |
2.4.1 大鼠m NSS评分 |
2.4.2 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
2.4.3 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中GFAP,GLT-1,GS表达情况 |
2.4.4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中GFAP,GLT-1,GS表达情况 |
2.4.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缺血脑组织中Glu的表达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对CIRI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3.2 对CIRI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3.3 对CIRI大鼠脑组织中Glu表达的影响 |
3.4 对CIRI大鼠脑组织GLT-1与GFAP共表达,GS与GFAP共表达的影响 |
3.5 对CIRI大鼠脑组织GFAP,GLT-1,G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3)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补阳还五汤复方对神经血管单元的影响 |
1.1 神经元 |
1.2 星形胶质细胞 |
1.3 血管内皮细胞 |
1.4 小胶质细胞 |
1.5 周细胞 |
2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神经血管单元作用的机制 |
3 讨论与展望 |
(4)参附汤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参附汤对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
一 通过体内实验探讨参附汤协同增效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二 体外实验验证参附汤的血脑屏障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FAO机制在参附汤保护缺血性中风后血脑屏障中的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星蒌承气汤药效物质基础及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
1 大黄 |
1.1 中医认识 |
1.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
2 胆南星 |
2.1 中医认识 |
2.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
3 瓜蒌 |
3.1 中医认识 |
3.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
4 羌活 |
4.1 中医认识 |
4.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
5 芒硝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 |
2 菌-肠-脑轴 |
3 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 |
4 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 |
5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与肠道菌群 |
6 卒中并发症的肠道微生态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星蒌承气汤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 |
2.2 星蒌承气汤化学成分及缺血性卒中靶点筛选 |
2.3 交集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
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5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
2.6 分子对接 |
3 研究结果 |
3.1 星蒌承气汤潜在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结果 |
3.2 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靶点及缺血性卒中靶点预测结果 |
3.3 GO富集分析及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3.4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
3.5 分子对接 |
4 讨论 |
4.1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 |
4.3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效应机制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模型制备 |
2.3 神经功能评分 |
2.4 除胶实验 |
2.5 TTC染色 |
2.6 取材及处理 |
2.7 TUNEL法检测皮层梗死周围细胞凋亡情况 |
2.8 脑组织ELISA |
2.9 脑组织Western blot |
2.10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神经功能评分 |
3.2 除胶实验 |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
3.4 对缺血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TNF-α的影响 |
3.6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AKT、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星萎承气汤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代表方剂 |
4.2 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脑保护作用及中医理论探讨 |
4.3 卒中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探讨 |
4.4 卒中模型行为学选择 |
4.5 星蒌承气汤与细胞凋亡 |
4.6 网络药理学关键靼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
5 小结 |
实验二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模型制备 |
2.3 取材及处理 |
2.4 免疫组化 |
2.5 免疫荧光 |
2.6 ELISA检测 |
2.8 肠道菌群分析 |
2.9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检测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3.2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及短链脂肪酸受体的影响 |
3.3 星蒌承气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
4 讨论 |
4.1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4.2 星蒌承气汤对短链脂肪酸影响 |
4.3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自主神经途径影响 |
4.4 星蒌承气汤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 |
4.5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免疫途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三 星萎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模型制备 |
2.3 神经功能评分 |
2.4 除胶实验 |
2.5 TTC染色 |
2.6 取材及处理 |
2.7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
2.8 ELISA检测 |
2.9 肠道菌群分析 |
2.10 盲肠内容物SCFAs分析 |
2.11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神经功能评分 |
3.2 除胶实验 |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
3.4 肠道菌群 |
3.5 短链脂肪酸 |
3.6 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
4 讨论 |
4.1 伪无菌模型建立及评价 |
4.2 肠道菌群是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 |
4.3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机制的初步探讨 |
5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法方药 |
1.3.1 清热解毒法 |
1.3.2 通腑化痰法 |
1.3.3 化瘀通络法 |
1.3.4 补气活血法 |
1.3.5 补肾扶正法 |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缺血性中风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理生理机制 |
2.3 Th17/Treg免疫平衡与缺血性脑卒中 |
2.3.1 免疫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卒中 |
2.3.2 免疫系统的细胞类型 |
2.3.3 Th17细胞 |
2.3.4 Treg细胞 |
2.3.5 Th17/Treg免疫平衡 |
2.4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 |
2.4.1 肠道菌群的分类及功能 |
2.4.2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 |
3. 电针预处理与缺血性脑卒中 |
3.1 针灸与缺血性脑卒中 |
3.2 预处理与缺血性脑卒中 |
3.3 电针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 |
3.4 电针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
3.4.1 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
3.4.2 调节自噬 |
3.4.3 保护血脑屏障 |
3.4.4 抑制氧化应激 |
3.4.5 抑制内质网应激 |
3.4.6 抑制兴奋毒性 |
3.4.7 抑制炎症反应 |
3.4.8 抑制细胞凋亡 |
3.5 针灸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治疗IS的可行性 |
4. 脑-肠轴与IS发病的中医探讨 |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
2.2.2 纳入标准 |
2.3 干预方法 |
2.4 电针预处理方案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5.1 m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2.5.2 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存活率 |
2.5.3 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测试 |
2.5.4 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 |
2.5.5 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
2.5.6 大鼠盲肠内容物16S rDNA V3-V4区测序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MCAO/R大鼠缺血侧皮层的脑血流变化 |
3.2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3.3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前肢抓握力量 |
3.4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存活率 |
3.5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 |
3.6 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形态 |
3.7 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测序数据结果 |
3.7.1 序列长度分布 |
3.7.2 物种分类学注释 |
3.7.3 分类单元数统计 |
3.7.4 物种组成分析 |
3.7.5 肠道菌群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 |
4.2 电针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
4.3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4.4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4.5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
2.2.2 纳入标准 |
2.3 干预方法 |
2.4 电针预处理方案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5.1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的表达 |
2.5.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表达 |
2.5.3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脾及胸腺组织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 |
2.5.4 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 |
3.2 各组大鼠脑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表达 |
3.3 各组大鼠脑、脾及胸腺组织RORγt、Foxp3蛋白表达 |
3.4 各组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
3.5 RORγt、Foxp3蛋白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脑和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脑、脾、胸腺组织中RORγt、Foxp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含量的影响 |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通过肠道菌群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免疫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
2.2.2 纳入标准 |
2.3 干预方法 |
2.4 菌群剔除 |
2.5 粪便微生物移植 |
2.6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1 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2.6.2 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测试 |
2.6.3 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
2.6.4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IL-17A、IL-10的表达 |
2.6.5 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3.2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前肢抓握力量 |
3.3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IL-17A、IL-10的表达 |
3.4 各组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
4. 讨论 |
4.1 菌群移植技术 |
4.2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4.3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脑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4.4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脑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
4.5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含量的影响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7)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细胞焦亡参与急性脑梗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焦亡的概述 |
2. 细胞焦亡与急性脑梗死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活血化瘀法防治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基础 |
2 活血化瘀法在防治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桃红四物汤活性化合物筛选 |
1.3 脑梗死相关靶点检索 |
1.4 桃红四物汤-靶点-脑梗死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1.5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
2 结果 |
2.1 桃红四物汤活性成分、靶点及药材-化学成分-靶点基因网络分析结果 |
2.2 脑梗死相关靶点检索分析 |
2.3 桃红四物汤治疗脑梗死靶点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2.4 核心靶点的生物功能和通路注释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Garcia行为学评价 |
2.4 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 |
2.5 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 |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DRP1、NLRP3、Caspase-1、IL-1β蛋白 |
2.7 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Caspase-1蛋白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Garcia行为学评价 |
3.2 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 |
3.3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 |
3.4 免疫组化法检测DRP1、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 |
3.5 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Caspase-1蛋白 |
4. 讨论 |
4.1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血瘀证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制备 |
4.2 桃红四物汤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
4.3 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佳剂量的选择 |
4.4 细胞焦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4.5 DRP1/NLRP3途径对细胞焦亡的影响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TLR4/NF-κB通路探究鬼箭羽醇提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节 EEEA对 CIRI大鼠行为学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EEEA 对 CIRI 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三节 EEEA 对 CIRI 大鼠 TLR4、NF-κBp65 蛋白和 mRNA 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实验方法学分析 |
1.1 阳性药物的选择 |
1.2 取材时间点的选择 |
2 EEEA抗 CIRI有效性讨论分析 |
2.1 EEEA对 CIRI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2.2 EEEA对 CIRI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2.3 EEEA 对 CIRI 模型大鼠缺血侧皮质区病理形态变化的影响 |
3 EEEA抗 CIRI的作用机制讨论分析 |
3.1 EEEA对 CIRI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3.2 EEEA对 CIRI大鼠TLR4、NF-κBp65 蛋白和mRNA的影响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9)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药物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各实验组大鼠生活状态观察 |
3.2 中风膏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3.3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4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浓度的影响 |
3.5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浓度的影响 |
3.6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 浓度的影响 |
3.7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m RNA表达的影响 |
3.8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m RNA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研究 |
4.2 中药预适应现代研究 |
4.3 中风膏主要组成治疗中风研究 |
4.4 中风膏在ICVD中的应用研究 |
4.5 中风膏预适应对实验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6 中风膏预适应对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4.7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 |
4.8 中风膏预适应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VEGF?MMP-9 含量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4.8.1 中风膏对CD34 蛋白的影响 |
4.8.2 中风膏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
4.8.3 中风膏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 |
5.结语 |
5.1 结论 |
5.2 体会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1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书 |
附录2 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证明 |
附件 |
(10)中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CIRI的单味中药 |
1.1 天麻 |
1.2 当归 |
1.3 大黄 |
1.4 雷公藤 |
2 治疗CIRI的中药药对 |
2.1 丹参-红花药对 |
2.2 乳香-没药药对 |
2.3 黄芪-红花药对 |
2.4 当归川芎药对 |
3 治疗CIRI的中药复方 |
3.1 补阳还五汤 |
3.2 黄连解毒汤 |
3.3 地黄饮子 |
3.4 通心络胶囊 |
4 结语与展望 |
四、活血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行文娟,张运克. 中医学报, 2021
- [2]通窍活血汤通过调节星形胶质细胞Glu-Gln循环降低Glu兴奋性毒性改善CIRI大鼠的神经功能[J]. 张立娟,张蔷,娄原,姜雅楠,韩冰冰,马珂,赵海军,王世军,王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2)
- [3]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影响的研究进展[J]. 郑晓宇,张业昊,宋文婷,曹慧,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4]参附汤对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保护的协同增效作用以及机制研究[D]. 张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D]. 高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继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周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8]基于TLR4/NF-κB通路探究鬼箭羽醇提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与机制[D]. 李相国.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9]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D]. 侯慧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中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于潇,王贵阳,侯宇东,姜艳艳,张薇,刘斌. 中草药,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