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产优质杂交玉米滇丰4号(论文文献综述)
龚美花[1](2017)在《双廊镇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双廊镇多年生产实践,从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布局区域、抓住节令、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旨在为当地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指导。
吴成勇[2](2015)在《丰产稳产广适玉米品种路单8号的选育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玉米是我国主要作物之一,因此我国对玉米品种的研究也较为重视。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石丰种业有限公司培育了玉米品种路单8号,其丰产稳产的特性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分析路单8号的品种来源及特性,阐述路单8号的选育经过,并对路单8号的试验结果、特性及种植特点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明确路单8号的特征及适种植范围,从而加以推广。
周国富,张丽波,白绍友,霍荣兴[3](2014)在《玉米反交制种增产技术应用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玉米反交制种技术在国内、省内早期就有应用,如:农大108(正交是178×黄C,反交为黄C×178)、滇丰4号(正交是P3×53,反交为53×P3)等。为弥补某些玉米组合制种亲本的抗性、产量,以及F1代发芽率、容重、商品性等方面的缺陷,育种家、应用商和生产企业都在探索反交制种技术,以达增产增效之目的。
农永前,赵干贤,李志翘,黄梅燕,黄小凤[4](2014)在《广西玉米新品种在崇左市的比较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对14个新审定的玉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对农艺性状、产量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校969、桂单1125、亚航0919、YH689、云瑞68、桂单160、绿丰4号的产量与对照正大619相比增产极显着,抗病能力比较好,可以进行生产示范试验。
李萍[5](2010)在《施甸县玉米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甸县是个农业县,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施甸山区农民的主粮,也是农村主要饲料用粮,是实现山区脱贫、解决温饱的现实需要,是保障生猪业持续稳定发展、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途径。经过农业部门多年的不懈努力,
李全衡[6](2008)在《云南省“十五”期间主要农作物良种工作综述》文中指出2000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开始实行,以后农业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推广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过去以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指导、项目带动和各种宣传推广为主的推广方式转变为政府推动、科研、企业推广等多种模式,少数品种打天下的现象已被品种类型多样化格局取代,从而满足了市场的基本需求。
王世兰[7](2008)在《镇沅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云南省镇沅县玉米生产的现状,指出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选择良种、做好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收获等措施,以解决问题,提高玉米产量。
李学智,饶荣良,李树贵,张明升[8](2006)在《临沧市“十一五”玉米产业发展与对策》文中提出简要分析了玉米产业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以“及十五”期间发展状况。结合实际,提出“了十一五”的发展思路、目标及对策。目的促进临沧市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金伟栋[9](2006)在《太湖流域粳稻杂种优势及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杂交粳稻经过30多年的研究,在杂种优势、品质、抗性等方面已经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杂交粳稻通过审定的组合达100多个。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仍不到25万hm2,仅占粳稻面积的3%。与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近期内最有可能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对粮食总产贡献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也是着名的“鱼米之乡”,水稻单产居全国前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粳稻以来,该地区已经成为杂交粳稻育种和生产应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发展该地区的杂交粳稻,本论文从太湖流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不同生态型粳稻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3个不同角度的研究,以期为该地区杂交粳稻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利用太湖流域育成的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该地区常用的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遗传设计配制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10个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纯系、杂粳)和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52.0%、22.6%和8.6%;单株产量性状的高亲优势最大,平均值为9.5%,变幅为-38.0%~43.9%,但与纯系和杂粳推广品种相比,竞争优势平均值仅为-7.0%和-10.0。单株有效穗的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最低。(2)在产量性状上配合力较优的不育系有852-77A、后36A和9522A,恢复系有3402、161-10、C166、C418,优良组合有9522A/161-10、9522A/C166、852-77A/3402。(3)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主要是非加性效应作用,而播抽历期、株高、穗长、粒长、粒宽、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等7个性状主要是由加性效应引起的;在加性效应为主的7个性状中千粒重性状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要大于恢复系,而其它6个性状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要大于不育系。表明该地区杂交粳稻产量的高亲优势明显,但产量优势主要依靠亲本的特殊配合力。而其它农艺性状的优势主要来自于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因此,整体提高太湖流域杂交粳稻亲本一般配合力水平、特别是改良恢复系是该地区杂交粳稻选育下一步的重点。2.利用表型性状和SSR标记对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9个表型性状对823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颖壳色、稃尖色、芒和粒型等4个形态性状分别有17、12、5和4种变异类型,其中颖壳色和稃尖色的变异较大。其它1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值为4.6%~33.7%,其中单株产量、每穗实粒数和每穗总粒数变异较大,粒长和千粒重变异较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值变化范围为0.757~1.930,平均为1.559。多样性指数值位于前列的是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和每穗总粒数,粒型的多样性指数值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株高、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单株产量和穗颈长等8个性状是解释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多样性的重要性状。相关性分析显示,一个性状能够解释另一性状49%以上变异的成对性状为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每穗实粒数和着粒密度。将总体资源按生育期分为:中粳亚群、早熟晚粳亚群和中、晚熟晚粳3个亚群,以性状的极差符合率、变异系数、表型方差和多样性指数为参数比较3个亚群的多样性,中、晚熟晚粳亚群的颖壳色与稃尖色表型最丰富,并且8个数量性状的表型方差、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18个性状平均的H′值与中粳亚群和早熟晚粳亚群相比均最大,表明中、晚熟晚粳亚群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其它两个亚群。反之说明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冗余,宜缩小群体规模,便于进一步研究。(2)以表型性状为依据,利用均值差异率(MD%)、极差符合率(CR%)、方差差异率(VD%)、变异系数变化率(VR%)、表型保留率(PR%)和多样性指数率(H′%)6个评价参数,通过对2种遗传距离(欧氏遗传距离、马氏遗传距离)、6种聚类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3种核心种质抽样法(多次聚类随机法、多次聚类优先法和多次聚类偏离度法)和不同抽样比例(10~50%)的组合策略的比较研究,明确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聚类、优先取样法和10~20%为构建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核心种质的最佳策略,并以此策略构建的Core215-15群体为基础,形态性状遗失基因型为补充,构建了以129份资源材料组成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数量占总资源的15.7%。与初始群体相比,核心种质数量性状的均值差异率为0、极差符合率和方差差异率均为100%、变异系数变化率为123.4%、形态性状表型保留率为100%、多样性指数率为106.91%。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在保持初始群体性状平均数和方差不变的前提下,既保留了极端材料,同时又增加了表型性状的异质性和分布均度。(3)利用60对SSR引物对129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核心种质进行了DNA分子水平的多态性分析,进一步研究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53个SSR位点共得到216个等位变异,多态性位点检出率为88.3%,每个多态性位点等位变异数的变化范围为2~7个,平均4.08个,PIC值的变幅为0.031(RM125)~0.773(RM349),平均0.413。71.7%的SSR位点具有3个以上等位变异,47.7%的等位变异的分布频率小于0.1,表明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不仅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同时保留了大量的稀有等位变异。比较染色体间等位变异和位点PIC值的平均数,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在第5和第11染色体上的变异较其它染色体丰富。以群体多态性位点数、等位变异总数、平均PIC值、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品种间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为比较参数,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江浙现代育成品种。基于品种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分析比较好的反映了类型间以及类型内各品种的遗传相似程度和亲缘关系。在相似系数0.63处,可以明确将地方品种和江浙现代育成品种区分,表明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和江浙育成品种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研究还表明,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中的同名品种基因型并不相同,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3.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115个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间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结果如下:(1)根据65×103 Da带的有无,70×103 Da、60×103 Da、57×103 Da、37×103 Da~39×103 Da(谷蛋白α亚基)、22×103 Da~23×103 Da(谷蛋白β亚基)、13×103 Da(醇溶蛋白)、10×103 Da(清蛋白)带染色的深浅,35×103 Da(a-4)带迁移的速率,及57×103 Da位置带的数量4种蛋白谱带变异,共鉴别出19种品种蛋白图谱类型。(2)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表明,60×103 Da带的深浅变化代表品种直链淀粉的高低,37×103 Da~39×103 Da、22×103 Da~23×103 Da、13×103 Da带的同步的深浅表示品种蛋白含量的高低。此结果可以用于杂交粳稻低直链淀粉和高蛋白含量亲本的早代选择。(3)品种间蛋白谱带相似系数范围在0.75~1.00之间,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94处,明显地可以将供试品种分为3组:第1组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8个;第2组高贮藏蛋白含量的品种15个;其它92个品种为第3组,占供试材料的80%。除了高直链淀粉含量组与中熟中粳生态型有关联外,生态型与贮藏蛋白多态性间没有明确的关联。表明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间蛋白水平差异较小,利用种子贮藏蛋白作为鉴定杂交粳稻纯度的标记难度较大。
刘善臣[10](2005)在《杂交玉米新组合引种春播比较试验》文中提出通过对外地引进的10个玉米新组合与东安县主栽品种农大108进行春播对比试验,初步筛选出了奥玉3102、辽单33、DY26、蠡试2101等4个综合性状表现好、适合东安县栽培的玉米新组合。
二、高产优质杂交玉米滇丰4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优质杂交玉米滇丰4号(论文提纲范文)
(1)双廊镇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高产栽培技术 |
1.1 因地制宜, 选用优良品种 |
1.2 深翻耕层, 精细整地, 重施底肥 |
1.3 抓住节令, 适时早播 |
1.4 规范化种植 |
1.5 地膜覆盖栽培 |
1.6 育苗移栽 |
1.7 田间管理 |
1.8 适时收获 |
2 病虫害防治 |
2.1 病害防治 |
2.2 虫害防治 |
(2)丰产稳产广适玉米品种路单8号的选育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丰产稳产广适玉米品种路单8 号的品种来源及特性 |
2丰产稳产广适玉米品种路单8 号的选育经过 |
3丰产稳产广适玉米品种路单8 号的试验 |
4丰产稳产广适玉米品种路单8 号的特性 |
4.1 路单8 号性状 |
4.2 路单8 号抗逆性 |
4.3 路单8 号品质 |
5丰产稳产广适玉米品种路单8 号的种植特点 |
5.1 路单8 号适宜种植的地区 |
5.2 路单8 号制种技术 |
5.3 路单8 号栽培技术 |
6结语 |
(3)玉米反交制种增产技术应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与措施 |
1.3 技术措施 |
1.3.1 确定反交模式 |
1.3.2 田间制种操作技术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反交生产结果 |
2.2 增产增效分析 |
2.2.1 提高了母本的抗病性 |
2.2.2 扩大父母本行比, 增加了母本株数 |
2.2.3 提高双穗率 |
2.2.4 提高了母本的结实率 |
2.2.5 提升品质 |
2.2.6 缩短父母本错期 |
3 结论 |
(4)广西玉米新品种在崇左市的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参试品种 |
1.3 设计与方法 |
1.4田间管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比较 |
2.2 生育期 |
2.3 主要性状表现 |
2.3.1 株高 |
2.3.2 穗位高 |
2.3.3 穗长 |
2.3.4 穗粗 |
2.3.5 秃尖长 |
2.3.6 穗行数 |
2.3.7 行粒数 |
2.3.8 千粒重 |
2.3.9 出子率 |
2.3.1 0 穗型 |
2.4病害发生情况 |
3 小结与讨论 |
(5)施甸县玉米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1.1 冷凉山区 (中高海拔区) |
1.2 温热坝区 (中海拔区) |
1.3 低热河谷区 (中低海拔区) |
2 玉米生产的现状 |
3 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
3.1 土壤条件差,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
3.2 投入不足, 高产品种体现不出高产性 |
3.2.1 农田基本建设滞后 |
3.2.2 生产成本投入不足 |
3.2.3 劳动力季节性紧缺, 劳力不足逐步显现 |
3.3 病害的威胁 |
3.4 栽培技术方面的问题 |
3.4.1 投入不足 |
3.4.2 偏施氮磷肥, 轻视钾肥或重氮轻磷钾 |
3.4.3 栽培密度不合理 |
3.4.4 栽培方式落后 |
4 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 |
4.1 扎实搞好中低产田改造, 培肥地力, 改善玉米生产条件 |
4.2 加速推广优质专用玉米, 提高玉米经济价值 |
4.3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
4.4 抓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 |
4.4.1 切实抓好高产抗病杂交玉米良种的推广 |
4.4.2 适时早播, 确保一次全苗 |
4.4.3 优化布局、合理密植 |
4.4.4 科学施肥 |
4.4.5 严防死守, 坚决把灰斑病控制在最低为害范围 |
(6)云南省“十五”期间主要农作物良种工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推广主要农作物良种情况概述 |
2 云南省品种审定情况概述 |
3 云南省品种选育项目工作概述 |
(7)镇沅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 |
3 增产技术 |
3.1 选择良种 |
3.2 种子处理 |
3.3 适时播种 |
3.4 合理密植 |
3.5 化学除草 |
3.6 查苗、间苗、定苗 |
3.7 配方施肥 |
3.8 防治病虫害 |
3.9 人工辅助授粉 |
3.1 0 适时收获 |
(9)太湖流域粳稻杂种优势及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杂交粳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 杂交粳稻的发展回顾 |
2 杂交粳稻的选育理论 |
3 杂交粳稻选育的实践 |
4 杂交粳稻存在的问题 |
5 杂交粳稻的发展对策 |
6 展望 |
第二节 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
2 核心种质的研究进展 |
3 我国水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4 太湖流域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概述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太湖流域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49个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
2.2 35个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2.3 配合力分析 |
2.4 主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 |
3 讨论 |
第三章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田间种植与性状考察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19个性状表现和多样性分析 |
2.2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3个亚群间表型多样性比较 |
2.3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主成分分析 |
2.4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核心种质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数据 |
1.2 构建策略 |
1.3 评价参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核心种质构建策略比较 |
2.2 核心种质取样比例的确定 |
2.3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核心种质的建立 |
3 讨论 |
第五章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的SSR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的SSR多态性分析 |
2.2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SSR等位片段分析 |
2.3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遗传距离和同名异物现象 |
2.4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聚类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种子贮藏蛋白遗传多样性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种子贮藏蛋白的提取 |
1.3 SDS-PAGE |
1.4 蛋白质分子量标记 |
1.5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种不同提取液提取的种子贮藏蛋白效果比较 |
2.2 不同浓度分离胶分离种子贮藏蛋白的效果比较 |
2.3 粳稻品种种子贮藏蛋白谱带变异 |
2.4 粳稻品种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 |
2.5 聚类分析 |
2.6 杂交粳稻三系及组合种子贮藏蛋白标记 |
3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1 全文结论 |
2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杂种优势及其计算公式 |
二 pxq交配设计配合力分析线性数学模型 |
三 水稻种子贮藏蛋白SDS-PAGE实验程序及相关试剂 |
四 SSR实验程序及相关试剂 |
五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SSR基础数据 |
六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品种间遗传距离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杂交玉米新组合引种春播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育期及特征特性 |
2.2 主要经济性状 |
2.3 产量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四、高产优质杂交玉米滇丰4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廊镇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龚美花. 云南农业, 2017(02)
- [2]丰产稳产广适玉米品种路单8号的选育及应用[J]. 吴成勇. 现代园艺, 2015(24)
- [3]玉米反交制种增产技术应用试验[J]. 周国富,张丽波,白绍友,霍荣兴. 种子世界, 2014(03)
- [4]广西玉米新品种在崇左市的比较试验[J]. 农永前,赵干贤,李志翘,黄梅燕,黄小凤. 中国种业, 2014(02)
- [5]施甸县玉米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 李萍. 种子世界, 2010(08)
- [6]云南省“十五”期间主要农作物良种工作综述[J]. 李全衡. 农业科技通讯, 2008(02)
- [7]镇沅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王世兰. 现代农业科技, 2008(03)
- [8]临沧市“十一五”玉米产业发展与对策[J]. 李学智,饶荣良,李树贵,张明升. 玉米科学, 2006(S1)
- [9]太湖流域粳稻杂种优势及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金伟栋.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10]杂交玉米新组合引种春播比较试验[J]. 刘善臣. 作物研究,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