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在异基因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

免疫抑制剂在异基因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

一、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附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胡续光,南今娘,李洪秀[1](2012)在《中国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研究的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终末期肝病患者可以通过移植全部肝脏或部分肝脏来挽救生命,随着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出现,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目的:对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和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2-01/2011-12收录有关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肝移植;排斥反应",应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结果与结论:在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的文献中,共检索到777篇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研究相关的文献,从文献数量上看,2006年的文献数量处于顶峰为110篇,2007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颁布以前处于上升趋势,到2007年开始略有下降。文献的基金资助项目数量比较多,39个基金资助项目文献共有210篇,省级基金资助项目数量为28个,其中广东省的基金项目最多为4个。《中华器官移植杂志》是中国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研究的权威期刊。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研究主要以大鼠的动物实验为主,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比较高,强效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以他克莫司的研究较多。在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检索到90篇相关文献,文献数量、学科类别、研究机构、关键词和基金资助项目结果与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文献结果基本相似。

张升宁[2](2008)在《受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受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研究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肝脏是移植“免疫特惠”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虽然没有其他器官(如心、肺、胰和肾等)严重,但移植肝的排斥问题,仍然是目前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虽然许多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使排斥反应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但是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乃至终生应用,除了经济负担之外,过度免疫抑制、病毒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也给移植患者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人们在致力于寻找另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移植器官能在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长期、有功能的存活。其中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dendritic cells,imDC)诱导免疫耐受或免疫低反应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imDC独特的调节免疫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使其越来越为移植领域所重视,同种异体肝移植中,imDC通过阻断抗原递呈、使T细胞不能活化达到诱导免疫低反应甚至免疫耐受,避免或减轻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存活的目的。目前正在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几乎均是使用供体来源的imDC通过直接识别途径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及免疫低反应,但来源于供体的imDC需要在移植前数天进行体外培养获得并与受体移植术前7-10d注射,这对于临床尸体供肝的肝移植几乎是无法操作的,而且这些供体来源的imDC会因为宿主体内的同种异体反应被清除,使已经产生的免疫耐受或免疫低反应作用消失。而使用受体来源的imDC则可避免以上不利因素,因此运用受体来源imDC阻断间接识别途径诱导肝移植免疫低反应甚至耐受可能会成为行之有效方法。本试验拟从以下三方面研究受体来源imDC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1、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2、受体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鉴定及功能特性的研究,观察其体外对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在前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来源imDC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阐明其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机理。第一部分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观察其急性排斥反应的特点。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搭建坚实的技术平台。方法:1采用改良“二袖套管法”,利用封闭群SD大鼠进行大鼠肝移植模型技能训练。2对照研究SD-Wistar,Wistar-Wistar配对组合的肝移植后排斥反应,分别观察术后第4d、7d、10d天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移植肝病理特征等的变化,并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制备作出客观评价,每组另5只观察生存时间。结果:1技能练习阶段受体大鼠的存活时间大多不超过72小时。此时段主要为手术操作技能的训练、围手术期管理积累经验。2正式实验中两组术后血清ALT同期比较Wistar-Wistar组明显低于SD-Wistar组(P<0.01)差异有显着性,SD-Wistar组随着术后时间延长ALT呈进行性的升高(P<0.01),而Wistar-Wistar组ALT逐渐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3正式实验中两组术后血清TBIL第7d、10d两组比较Wistar-Wistar组明显低于SD-Wistar组(P<0.01)差异有显着性;随着术后时间延长TBIL呈进行性的升高(P<0.01),而Wistar-Wistar组TBIL无明显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4正式实验中术后7d、10d,SD-Wistar组移植肝脏病理可见汇管区三体(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汇管)炎细胞浸润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破坏明显,肝细胞呈灶块状坏死,肝实质内散在一些淋巴、单核、中性粒细胞浸润。少数汇管区内有小胆管破坏。Banff评分Ⅱ-Ⅲ级。而Wistar-Wistar组,肝脏病理可见汇管区三体(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汇管)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程度未达到急性排斥的诊断标准,Banff评分0级。结论:1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难度较大,影响因素众多。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及耐心细致的操作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2 SD-Wistar组大鼠肝移植出现明显、稳定的排斥反应的特征,可作为ROLT急性排斥模型进行相关的研究。第二部分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功能特性的研究目的:采用抑制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体外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探讨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为进一步使用imDC诱导大鼠异体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手段。方法:1大鼠骨髓细胞的制备:无菌取大鼠胫骨和股骨骨髓,Tris-NH4Cl溶液使红细胞充分溶解。离心后重复洗涤3次。收集沉淀的骨髓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备用。2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培养:含10%FCS的完全RPMI1640重悬细胞并调整细胞数至1×106ml,置于1%明胶包板的6孔板中。37℃、5%CO2培养箱4h,弃上清,用37℃的RPMI1640轻轻洗去非贴壁细胞。贴壁细胞每孔加入含rrGM-CSF(20ng/ml)、rrIL-4(10ng/ml)的RPMI1640培养基调整细胞浓2ml,37℃、5%CO2培养.培养至第5d,按加入细胞因子不同分为两组:IL-4组,继续在原培养基中培养;IL-10组,上述培养基中加入IL-10(10ng/ml),培养至第9d,收集细胞。3显微镜观察:每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摄片。4扫描电镜观察:与培养第8d将无菌玻片放入培养孔中过夜,第9d收集细胞描电镜观察,5树突状细胞纯度和表型分析:分别收集不同培养条件下树突状细胞,加入PE或FITC标记的抗大鼠CD80、CD86、MHC-Ⅱ、OX62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分析。6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别收集不同培养条件下Wister大鼠树突状细胞,灭活增殖性,作为刺激细胞。取正常Wister大鼠脾脏,尼龙毛吸附法制备纯化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按1:5、1:10、1:20、1:40混合培养,采用MTT法,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490nm OD值。7调节性T细胞(CD4+CD25+T细胞)的检测:将DC与T细胞以10:1比例混合培养加入FITC-CD4单克隆抗体和PE-CD25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8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IL-12水平检测:在树突状细胞培养不同时间分别收集IL-4组和IL-10组半量换液之离心上清,IL-12检测采用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1不同细胞因子刺激下和不同培养时间树突状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大鼠树突状细胞呈现半悬浮生长状态。培养至第3d,可见部分细胞附壁生长,在第5d出现毛刺状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IL-4组此类细胞数量增多,毛刺状突起更加明显,并逐渐脱壁;至第9d,可以观察到形态均一、毛刺状聚集成簇的成熟树突状细胞;IL-10组树突状细胞毛刺状和聚集体不明显,仍停留在未成熟状态。2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IL-4组及IL-10组树突状细胞在培养结束时表面表达OX62(大鼠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的细胞比率分别为89.46±5.94%和88.60±4.2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利用IL-10不影响树突状细胞分化与扩增,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L-4组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分别为88.18±5.72%和81.98±6.30%,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为83.46±6.32%;IL-10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0和CD86表达水平分别为20.59±3.21%和19.89±2.48%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为19.62±2.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IL-10能够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过程,阻断其表面共刺激分子和MHC-Ⅱ类分子上调表达,降低其抗原提呈能力。3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按1:5、1:10、1:20和1:40共同培养,IL-4组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反应强度(OD值)分别为:0.669±0.251、1.144±0.125、1.547±0.136、1.944±0.112;IL-10组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反应强度(OD值)分别为0.304±0.052、0.52±0.084、0.624±0.078。两组比较,差别具有显着性(P<0.05),说明IL-10组树突状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低下,本实验培养的imDC在体外有诱导免疫低反应的作用。4未经DC刺激的T细胞CD4+CD25+Tre细胞的比例很低,约为1.91±0.24%。经imDC、mDC刺激后CD4+CD25+Tre细胞的比例较刺激均有所升高,但imDC刺激后升高的幅度较mDC组明显升高(P<0.05)。5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IL-12水平检测IL-4组树突状细胞培养7d以后,上清中IL-12水平明显增高,而IL-10组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IL-12水平增高不明显,与同期IL-4组比较,明显处于低状态,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利用IL-10在体外能够抑制大鼠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而不影响骨髓前体细胞向树突状细胞的分化。2本实验从形态学、特异性表面标志OX62、共刺激分子、功能活性等方面进行全面鉴定,证实了分离、培养体系的正确性。3利用IL-10诱导imDC扩增方法简单、可靠、高效。第三部分受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机理研究目的:在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及imDC体外扩增、鉴定的基础上,采用不负载供者抗原的受者imDC阻断间接识别途,诱导受体产生免疫低反应,观察其对于异基因大鼠肝移植的保护作用,探讨imDC抑制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1以SD大鼠作为供体,Wistar大鼠作为受体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见第一部分。2受体(Wistar大鼠)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获取、鉴定,见第二部分。3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进行不同的预处理:(1)对照组(A组):受体均为wistar大鼠未接受任何预处理。(2)环孢素组(B组):受体均为wistar大鼠,术后第2d开始给予环孢素A处理,10mg/kg.只每天一次。(3)成熟树突状细胞组(C组):术前l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wiatar大鼠来源的成熟树突状细胞1×106/只;次日行供体为SD大鼠,受体均为wistar大鼠两袖套原位肝移植。(4)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D组):术前1d经阴茎背静脉注射wiatar大鼠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1×106/只;次日行供体为SD大鼠,受体均为wistar大鼠两袖套原位肝移植。4移植大鼠生存状态观察和移植排斥反应的判断:大鼠在异基因肝移植手术后3d内死亡,认为死亡与手术并发症和感染有关,弃之不用。并给与补充,观察每组的生存时间,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5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细胞:分别在肝移植术后3d、5d、7d、10d,收集血标本,送流式细胞检测。6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分别在肝移植术后3d、5d、7d、10d,收集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AST、TBIL,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2、IFN-γ、IL-4、IL-10水平。7移植肝脏组织学检查:HE染色、免疫组化(FasL/Fas),观察肝脏织形态结构和排斥反应。8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各组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结果:1 B、D组术后生存中位时间明显长于A、C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2移植术后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检查:在移植术后3、5、7、10肝功能B、D组。逐渐恢复,A、C组ALT、AST、TBIL急剧上升,与存活时间表现一致。A、C组IL-2、IFN-γ明显高于B、D组(P<0.01),而IL-4、IL-10明显低于B、D组(P<0.01)。3外周血CD4+CD25+Tre流式细胞检测:D组CD4+CD25+Tre 7d、10d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4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A、C组与B、D组同期比较排斥反应明显严重(P<0.05)5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D组10d 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果与CD4+CD25+Tre流式细胞检测一致。结论:1间接识别在急性排斥作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阻断该途径能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2 imDC可能通过以下机理诱导免疫低反应:(1)诱导T细胞凋亡。(2)诱导T细胞无能或低能反应。(3)诱导免疫偏移,选择性激活Th2细胞亚群。(4)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

常华[3](2007)在《短期应用小剂量FK506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短期应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二袖套”法建立Lews→肝硬化BN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根据术后FK506用药时间及剂量受体分为对照组、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小剂量延迟组。分别检测术后1、3、5、7d的IL-2和INF-γ水平、肝细胞凋亡、外周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mRNA表达水平,同时观察术后大鼠存活时间及肝脏排斥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大剂量应用FK506能够明显抑制排斥反应、细胞凋亡和IL-2和INF-γ的产生,但其Foxp3mRNA表达水平以及术后生存期均不及延迟应用小剂量FK506肝移植大鼠。结论:短期内延迟应用小剂量FK506能够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制可能与外周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有关。

谢金敏[4](2007)在《供体凋亡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目前,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和常规措施。然而,尽管由于外科技术的标准化、免疫抑制剂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没有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威胁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然有效地抑制了急性排斥反应,但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必然会给移植病人带来许多副作用和潜在的危险性,如增加感染、肿瘤的发生率,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诱导受者对供者器官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反应最理想的措施,相对免疫抑制疗法,诱导免疫耐受的优势是从根本上避免了排斥反应,又不影响机体的正常抗感染和免疫监视功能,同时避免了药物毒性。而且,耐受的诱导对于最终克服异种移植免疫学障碍也许是最佳途径,因为异种移植免疫抑制需长期高水平的、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剂来维持。因此,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性,控制移植物排斥反应,保护移植器官的功能,这无论在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在啮齿类动物,已有许多可行的策略成功诱导出血管化移植物的长期存活。但应用这些策略过渡到临床,由于在大动物模型中得不到相同的结果,却受到了限制。国内外学者对诱导免疫耐受的尝试甚多,但结果均不甚理想,机制尚不明确,更没有成熟可应用于临床的方案。因此,如何成功地在成年大动物和临床诱导免疫耐受成为免疫学家和移植学家的主攻方向和目标。细胞凋亡是机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和病理现象。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凋亡细胞能够主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能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我们已成功的建立小动物移植模型并验证了供体凋亡细胞预处理受者能够诱导免疫耐受,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肝脏是特异性吞噬凋亡细胞的场所,凋亡细胞有局部免疫抑制的作用,吞噬了凋亡细胞的肝脏抗原递呈细胞在局部免疫抑制的环境下递呈抗原给T细胞,而诱导对被吞噬抗原的免疫耐受。现进行大动物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发现,同时进一步探索凋亡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第一章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探索建立简便稳定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为我们大动物免疫耐受的实验提供平台。方法:用非静脉转流的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过程分为供体手术、供肝修整、受体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四部分。供体采用基础麻醉,经腹主动脉取血备受体输血用,采用肝动脉及门静脉双灌注的方法进行供肝灌注。受体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切除受体肝脏,先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后结束无肝期,然后依次吻合肝下下腔静脉、肝动脉,采用套管法吻合胆总管。结果:共进行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手术18例,平均手术时间(179.6±14.3)min,平均无肝期(27.3±3.4)min,术中平均失血量422ml,平均输血量444ml,本组无术中死亡,术后当天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急性肺水肿,术后第二天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胆总管吻合口胆瘘,术后7天存活率88.9%。术中无肝期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的阻断,导致血液动力学波动明显,代谢功能发生急剧变化:无肝期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与无肝期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无肝期及新肝期出现酸中毒,PH值及碱剩余下降,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恢复,经药物调整后血清钾下降,酸碱逐渐恢复正常。结论:(1)移植肝脏修整时保留肝上下腔静脉周围的膈肌环,并行一周的锁边缝合,保证植入后吻合口无漏血,同时防止血管扭曲引起的回流不畅。(2)在猪肝移植胆道重建中采用套管法,可以简化手术操作,效果可靠,避免了胆瘘,同时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3)熟练的手术技巧,并对血管吻合进行技术改进,可缩短无肝期手术时间,是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成功的关键。(4)无肝期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无肝期前开始扩容,无肝期补液速度加快,此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较好的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静脉血流完全开放后,则严格限制液体输入,并根据血液动力学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5)非转流条件下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手术方法简便、易于复制,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稳定性好的优点。第二章60Co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供者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通过60Co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供者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可能性的方法,为不作常规免疫抑制处理成年大动物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可行的途径。方法:在已建立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供体为中国四川版纳小型猪,受体为中国西藏小型猪,将供、受体组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处理组进行移植手术。应用60Coγ射线体外处理供猪淋巴细胞,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60Coγ射线处理后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受猪术前7天经耳静脉输注供体60Coγ射线处理过的淋巴细胞(5×108),或不做预输注,观察两组受体猪移植术后的存活时间,术后检测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型及病理。结果:(1)60Co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淋巴细胞凋亡率(48.70±6.17%),较正常淋巴细胞凋亡率(0.14±0.09%)明显增高(P<0.01)。(2)实验结果显示处理组中位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同,中位生存时间为7天。(3)移植术后3天,处理组和对照组病理活检均呈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术后6天,两组均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4)两组术后肝功能检测ALT、AST、TBil、TB及ALB测定结果均为肝细胞破坏表现。术后1、3、6天两组ALT、AST、TBiL均较术前增高(P<0.01),TB、ALB较术前降低(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5)术后1、3、6天CD4+T、CD8+T、CD4+CD25+Tr升降趋势与血常规中LYM的升降趋势大致相同,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结论:60Coγ射线体外照射可以诱导淋巴细胞凋亡。60Coγ射线体外处理过的淋巴细胞预输注未能够诱导猪同种异体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

谭浩翔[5](2007)在《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在大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佳选择,但术后排斥反应仍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障碍。其中急性排斥反应则较为常见,约70%的肝移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排斥,是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急性排斥反应又称细胞性排斥,是由受体T淋巴细胞被供肝树突状细胞的异源性抗原激活后,受体T淋巴细胞活化聚集于供肝树突状细胞周围,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引起的胆管上皮及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其免疫学表现为Th1细胞产生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分泌增加,病理学表现为汇管区混合细胞浸润,小胆管及静脉内皮坏死、脱落等,以术后7-14天最为明显。CD4+Th细胞可分化为Th1和Th2细胞亚群,其中Th1细胞因子通过促进同种抗原特异的细胞毒T细胞和迟发型过敏反应启动排斥反应,Th2细胞因子通过刺激B细胞增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在慢性移植物排斥反应中发挥作用。Th1/Th2两类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变化是免疫反应的指标,Th1细胞因子高表达可以诱导急性排斥反应,而Th2细胞则可通过抑制Th1细胞因子表达,下调Th1细胞的效应从而有利于免疫耐受的建立。因此Th1/Th2细胞通过彼此产生的细胞因子维持体内免疫状态的平衡,平衡失调则导致急性排斥反应或免疫耐受的发生。目前针对肝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大多采用免疫抑制剂,但均不能完全抑制排斥并有诸多副作用。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减轻或阻止免疫排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向分化潜能性与自我更新的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学与替代学特性。替代学方面的研究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向肝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分化的能力,而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认为MSC表达低水平的MHCⅡ类分子及Fas配体,不表达T细胞共刺激分子B7-1、B7-2、CD40、CD40L,免疫原性较弱,不激活异基因活化的T淋巴细胞,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能诱导免疫耐受。受体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源于受体自身,容易获取、培养简单可反复采取,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将受体骨髓问充质干细胞输注到移植肝内是否可以改善急性免疫排斥造成的损伤并可能抑制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本课题首先建立DA→Lewis的原位肝移植急性免疫排斥模型,将Lewis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受体内,观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分化方向以及对肝内细胞因子的影响,以证实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在肝移植术后的作用。实验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章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与病理学检测目的采用DA→Lewis大鼠组合建立肝移植急性免疫排斥模型,观测肝组织急性免疫排斥病理表现。方法①取SD大鼠80只,雌雄不拘,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不予任何免疫抑制剂,观测术后生存状态。②取DA与Lewis大鼠各9只,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急性免疫排斥模型,术后不予任何免疫抑制剂。观察术后大鼠1d、7d、14d肝组织病理变化以及生存期。结果①原位肝移植模型SD→SD组合手术成功率为96%,术后长期存活(2mon)达90%。②SD→SD组合术后肝组织病理未见免疫排斥现象。③DA→Lewis组合可以产生典型的术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④术后大鼠生存期较短,约为12d-16d。结论①改良二袖套法可以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②SD→SD组合非急性免疫排斥模型,术后可长期存活。③DA→Lewis组合是观测急性免疫排斥的典型组合。④术后如未予免疫抑制剂,Lewis大鼠生存时间短暂。第二章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标记与体内示踪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扩增方法,研究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测标记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在大鼠肝移植体内的短期与长期分布。方法①取4周龄约100克Lewis大鼠10只,分离两侧股骨与胫骨用L-DMEM/F12培养基冲洗髓腔。分别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裂红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法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及细胞周期。②采用CFSE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模后经门静脉注入,于术后1d、7d、14d取肝移植模型肝、脾、肺、肾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测体内分布情况,以正常Lewis大鼠为阳性对照。③采用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模后经门静脉注入,于术后14d、1mon、2mon取肝移植模型肝、脾、肺、。肾组织,行免疫组织学染色,观测体内分布情况,以正常Lewis大鼠为阳性对照。结果①原代培养24小时开始贴壁,10-14天时细胞贴满瓶底。②P3代培养细胞表型测定CD29阳性率95.3%,CD44阳性率94.7%,CD34阴性率1.8%,CD45阴性率为0.8%。③P3代培养细胞G0/G1期细胞约为82.9%,S+G2+M期的细胞为17.1%。④CFSE可快速高效的标记MSCs,标记率大于95%。⑤术后1d,7d,14d肝组织内有大部分CFSE标记的MSCs聚集,而脾肺肾组织中有CFSE标记的MSCs已经开始减少。⑥MSCs输注正常Lewis大鼠体内1d在肝脾肺肾组织中均有分布,5d后基本消失。⑦BrdU体外MSCs标记率约为95%。⑧肝脏为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部位,脾肺肾组织仅有少量分布,术后14d、1mon、2mon肝内Brdu阳性细胞表达无明显减少,但术后1mon脾肺肾组织中Brdu阳性细胞消失。⑨正常Lewis大鼠体内1dBrdu标记MSCs偶见表达,在5d均为阴性表达。结论①采用红细胞裂解方法较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取的MSCs更为简便。②通过密度梯度离心与红细胞裂解后联合贴壁培养法可获取较为纯化的MSCs。③CFSE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细胞染色剂,受体MSCs输注移植肝短期内可特异性聚集于肝脏。④应用BrdU标记骨髓问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标记方式,受体MSCs输注移植肝内长期分布仍以肝脏为主。第三章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大鼠肝移植术后的影响目的观测输注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影响方法①取DA与Lewis大鼠各30只随机分为3组,A组:仅行原位肝移植术,B组原位肝移植术+MSCs,C组:原位肝移植术+CsA,每组10对。观测各组术后肝功能、比较生存时间差异。②于术后14d、1mon、2mon分别取各组肝组织标本,免疫组化双染色检测Brdu抗体与ALB抗体、CK19抗体、vWF因子抗体的共表达。③于术后1d、7d、14d、1mon分别取各组肝组织标本,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平台检测IL-2,IL-4,IL-10,IFNγ等相关细胞因子在肝组织中的含量。结果①A组术后3d进行性恶化,术后10-16d自然死亡。B、C组大鼠在术后14d后逐渐好转,1mon后活动增多体重逐渐增加。②各组肝组织病理学变化A组呈重度急性排斥反应,B组呈轻度急性排斥反应。C组呈中度急性排斥反应。生存期比较B组、C组较A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B组较C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③术后1mon、2mon肝组织内有Brdu与ALB及Brdu与vWF因子的共表达,未见Brdu与CK19的共表达。④各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在术后1d、7d均有升高,但B组、C组低于A组(P<0.05),术后14d、1mon B组细胞因子IL-4、IL-10浓度高于C组,B组细胞因子IL-2、IFNγ浓度低于C组。结论①输注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移植术后不同时期均可缓解肝功能,同时有助于延长生存期,其效果优于CsA。②肝移植术后输注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向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未向胆管上皮细胞分化。③MSCs可以改变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在肝移植术后有利于免疫耐受的形成,MSCs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优于CsA。

王玉杰[6](2006)在《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肾移植受体大鼠肝脏、心脏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变化,探讨肝、心和脑组织损伤在机体排斥反应中的因果关系,为防治肾移植后肝、心、脑组织的损伤奠定基础。 方法:首先,通过总结108例临床肾移植成功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对比总体与其中2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出现肝、心、精神并发症者的发生率有无差异。其次,建立大鼠肾移植动物实验模型。取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60只(供体30只,受体30只),供、受体均在术前禁食12小时,10%水合氯醛35mg/100g体重腹腔麻醉。在相对无菌条件下实施异体肾移植术,移植后10天手术取出大鼠心肝脑组织。主要观测指标:(1)组织病理学观察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的镜下变化。(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肾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的炎症趋化相关因子RANTES、INF-γR、INF-γ的表达;MMP-2、TIMP-2的改变;以及排斥反应所致组织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Fas、Fas-L、Perforin、Granzyme B的变化,从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出现的变化。(3)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IL-2mRNA探针、IL-6mRNA探针、INF-γ mRNA探针的变化,进一步从转录水平探讨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出现的变化。 结果: 临床病例分析(1)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24例临床肾移植患者中,有9例术后发生肝功能异常,其与未发生排斥组术后肝功能异常

张业伟[7](2005)在《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影响》文中提出尽管各种新的免疫抑制剂不断问世,但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仍无法完全避免。诱导移植物抗原特异免疫耐受,是解决器管移植排斥的根本方法。免疫耐受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已获得成功诱导,但在人类效果却并不理想。人类具有顽强的免疫防御系统,要诱导真正的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并不简单,但临床上并不排除诱导出“几乎耐受”的可能,与其他器官相比,肝具有独特的免疫特性,部分肝移植患者可完全撤除免疫抑制剂而肝脏功能仍可维持正常。寻找“耐受”和“免疫”的中间状态,达到“几乎耐受”的理想状态,仍将是器官移植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和抑制方案仍存在不少弊端。因此,寻找高效,低毒而又价格低廉的免疫抑制剂正成为临床移植医学界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相继发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如“雷公藤多甙”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有效组份。本实验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为模型,来探讨雷公藤多甙抗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及联合CsA的治疗方案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第一部分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雷公藤多甙和环保霉素对大鼠肝移植存活率的影响 为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参照改良Kamada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并加以改进。将120只wistar大鼠作为供肝,移植到120只SD大鼠体内。将120只肝移植SD大鼠分为四组:即对照组(A组),TⅡ组(B组),CsA组(C组),TⅡ+CsA

刘启龙,姜飚,王爱亮,刘志强,张新,贾振忠,刘国河,李勇强,姜波[8](2003)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附1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方法 对 1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 ,施行同种异体转流式经典原位肝移植术。对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做一总结。结果 病人经同种异体转流式经典原位肝移植治疗后近 1 0个月 ,病情稳定 ,肝功能恢复正常 ,无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结论 同种异体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的方法 ,肝移植术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应个体化

李海民[9](2003)在《睾丸Sertoli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一直是困扰组织器官移植的一大难题,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方法有许多明显的毒副作用。目前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诱导受体对供体组织器官的免疫耐受。 免疫豁免提出已有100多年历史,机体组织器官中迄今仅发现脑、眼角膜、睾丸、胎盘等组织器官为免疫豁免部位。现有的研究证实产生免疫豁免部位组织中某种细胞持续表达FasL是引起免疫豁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机制的发现,为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另辟新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高表达FasL是睾丸成为免疫豁免器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拟通过移植肝脏嵌合睾丸Sertoli细胞的方法,使移植肝脏高表达FasL,观察该方法对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 实验一:睾丸Sertoli细胞的制备及其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睾丸Sertoli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体外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①睾丸Sertoli细胞分离纯化:32只雄性SD幼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采用两种消化和两种筛网过滤方法,从睾丸组织分离Sertoli细胞。A组:用2.5g/L胶原酶V消化,两次筛网过滤。B组:用2.5g/L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胶原酶V消化,一次筛网过滤。C组:用工刀g/L胶原酶V消化,两次筛网过滤。D组:用 2.og/L胶原酶V消化,一次筛网过滤。对分离纯化的睾丸 Sertoli细胞进行记数,判断晕丸Sertoli细胞的活性;②细胞毒实验:取W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 IX 106/ml,接种于 96孔培养板上孵育48h石D大鼠睾丸 Sertoli细胞经15GY 照射1卜,然后将IX f/ffilM组)、IX 10‘/ml*组)、IX且/*l (C组)和先经 FasL-mAb共同培养 30min的 IX 10\ml(D组)晕丸 Sertoli细胞,分别加入含脾细胞的培养板内,再培养4~6h后,MTT比色法测OD值,判断睾丸Sertoli细胞对活性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①每只幼鼠获得的睾丸 Sertoli细胞数,A、B、C、D组分别为:(.95士 0刀6)XI 06个、(0.60士0.06)XIO‘个、(l.03士0.09) XIO‘个和(0.50士0.23)X 10‘个;存活率(O)分别为:88.8士2.5、89.7士2.7、89.8士二.3和 88.3土3.2。A组和 C组获得细胞数明显多于B组和 D组(P<0刀1),其中 C组所获SOrtoli细胞数最高,达1刀3士0.09X 106个。四组中的睾丸 Sertoli细胞存活率相似,均在 88%以上;②体外宰丸Sertoli细胞对淋巴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各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J<0刀1人随着 SCrtoli细胞数量的增加及共培养时间延长毒性作用逐渐增加,当 Sertoli细胞数量增加至 IX 106/ml、共培养 3d时作用最明显,以后这种作用不再增强而维持在一较高水平:结论:睾丸组织采用2.og/L的胶原酶V消化后,两次筛网过滤可获取数量较多的睾丸Sertoli细胞,并且可节省25%的胶原酶V,但不影响睾丸Sertoli细胞的存活率;体外Sertoli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杀伤或抑制作用与Sertoli细胞数量和共培养时间有关。 实验二:嵌合睾丸SC悦d5细胞肝脏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嵌合Sertoli细胞肝脏模型,拟将嵌合Sertoli细胞肝脏作为供肝进行移植做准备。方法:60只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 6组,每组 10只。在无菌操作开腹直视下经门静脉注入Zml Sertoli细胞,A组:生理盐水:B组:培养宰丸 Sertoli细胞的上清液;C组:Sertoli细胞 ZX 10’个;D组:2X106个;E组:ZX10’个,F组:2X108个。两周后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法 4第四军医人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Y染色体检测,判断肝内嵌合 Sertoli细胞数;QRTICR法检测肝组织 FasLInRNA表达相对含量。结果:肝内嵌合Sertoli细胞数量C、D、E、F组分别为:47石土14.2、54.5士15.8、68.吕士22.0和67.4上23.8,E组和F组与C组和 D组有显着差异(P<0.05);肝组织中 FasL mRNA表达相对含量 A、B、C、D、E、F组分别为:0.185士0刀41、0.202士0.044、0238士0刀43、0.245士0刀37、0.427士0刀45、0.429士0刀35,C组和D组与A组和B组及E组和F组有显着差异(P<0.05),E组和F组与A组和B组相差非常显着(P<0.01)。结论:Sertoli细胞经门静脉肝内注入可在肝脏内嵌合,嵌合数量及肝组织中FasL mRNA相对表达含量,与注入数量有关,当注入数量超过 2 XIO’个,嵌合数量及 FasL mRNA相对表达含量不再升高。 实验三:受体肝分步切除的“二袖套” 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改进) 目的:改进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操作方法,使该模型能够普及应用。方法:共施行78例大鼠原位肝移植,其中34例采用传统方法,44例采用改进术式,对两种术式的操作时间、无肝期以及手术成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改进术式,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吻合时间均不到lmin,无肝期和受体手术时间分别缩短至 14 min和 37 min左右

祝哲诚[10](2003)在《免疫抑制剂联合供体骨髓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FK506、MMF、anti-CD28mAb联合供体骨髓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目前,器官移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终末期疾病的有效和常规措施。然而,尽管由于外科技术的标准化、免疫抑制剂的不断研发和应用,在过去20年间,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仍未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剂的成功应用,有效地抑制了急性排斥反应,但不能有效地控制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而且,免疫抑制剂的长时间应用,不可避免地产生感染、肿瘤等并发症。因此,意味着移植物可长期存活的免疫耐受的诱导,成为移植学家和免疫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在啮齿类动物,已有许多可行的策略成功诱导出血管化移植物的长期存活。但应用这些策略过渡到临床,由于在大动物模型中得不到相同的结果,却受到了限制。回顾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拟通过建立供受体细胞的混合性嵌合状态,来诱导移植物的免疫耐受,尤其是通过新型的、无明显毒副作用的建立混合性嵌合的处理方案。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观点,试图建立一种无明显毒副作用、非骨髓抑制的处理方案,通过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采用以FK506、MMF、anti-CD28mAb为主并联合供者骨髓输注的处理措施,来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同时,进一步分析其诱导长期存活的可能机制,包括移植物和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细胞凋亡的发生在免疫耐受诱导中的可能作用等。本部分研究的具体内容总结如下:第一部分目的:利用套管技术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模型的建立是本项研究的基础。方法:采用“二袖套法”完成200例次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对“二袖套法”进行适当改进,包括套管的制作、受体的麻醉、腹主动脉的灌注以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门静脉等血管的吻合。结果: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时间为10~15分钟,无肝期为12~18分钟,一周生存率可达75%以上。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血栓形成、感染以及胆道梗阻。结论:技术的改进增加了生存率,包括供肝腹主动脉灌注,在供肝的质量上明显优于单纯门静脉灌注。另外,减少供肝的机械性损伤、避免套管的扭曲、提高血管的吻合质量以及缩短无肝期,都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移植物存活的关键。<WP=6>第二部分目的:观察大鼠肝移植受体采用以FK506、MMF、anti-CD28mAb为主并联合供者骨髓输注的处理措施,对移植肝存活时间的影响以及排斥反应的发生。方法:通过建立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实验共分6组:A组:同品系移植组:(Wistar→Wistar;SD→SD,N=6);B组:免疫排斥组;不用任何治疗措施,(Wistar→SD,N=14);C组:免疫移制剂FK506、MMF术后联合应用2天,(Wistar→SD,N=7);D组:免疫抑制剂FK506、MMF术后联合应用2天,然后单独应用FK506共4天,(Wistar→SD,N=6);E组:D组+骨髓输注组:术后尾静脉输注供体骨髓细胞,(Wistar→SD,N=6);F组:免疫抑制剂FK506、MMF术后联合应用2天并术后第一天anti-CD28mAb应用一次,然后单独应用FK506共2天+骨髓输注组:术后尾静脉输注供体骨髓细胞,(Wistar→SD,N=3),观察移植物的存活和排斥情况。结果:同品系肝移植均可存活100天以上;免疫排斥组肝移植大鼠术后15.5天死于急性排斥反应;骨髓输注组即E组和F组肝移植大鼠存活超过100天,病理学检查门脉周围和肝组织内未见明显细胞浸润。结论:Wistar→SD大鼠间肝移植,属于高免疫排斥型动物组合,可以有效作为大鼠肝移植免疫排斥和免疫耐受研究的品系组合;移植的同时联合供者骨髓细胞的输注可获得移植肝的长期存活;抗CD28单克隆抗体和短时间FK605、MMF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第三部分目的: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和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急性排斥反应和耐受诱导的关系。方法:实验共分4组,A、B、C、D组,分别和第二部分的A、B、D、E组相同。术后6天分别获取移植肝和外周血标本,每组8份。采用RT-PCR和ELISA技术分别检测移植肝和外周血中,和排斥反应和免疫耐受可能有关的细胞因子IL-2、INF-gamma、IL-4、IL-10、TGF-beta 1的表达。结果:在B组中Th1型细胞因子( IL-2, INF-gamma)的表达高于C组和D组;而Th2 型细胞因子(IL-4、IL-10)、TGF-beta 1的表达,B组低于C组和D组;细胞因子在C组和D组中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Th1型细胞因子( IL-2, INF-gamma)参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而Th2 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TGF-beta 1可能参与了移植物免疫耐受的诱导。第四部分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移植物和外周血中的细胞凋亡对诱导移植受体存活的影响,并分析骨髓输注诱导移植肝长期存活的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同第三部分,术后6天分别获取移植肝和外周血标本,每组8份。采用流式细胞检测和TUNEL技术分别<WP=7>检测外周血中和移植物内细胞凋亡。结果:术后6天移植肝和外周血中都可检测到凋亡细胞的存在,细胞计数发现D组中细胞凋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凋亡细胞可为浸润性细胞和肝实质性细胞,但在C组和D组中多以浸润性细胞为主。结论:移植物中早期的细胞凋亡可能和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

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附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附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研究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入选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分析指标
2 结果
    2.1 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2011收录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1.1 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文献筛选流程图
        2.1.2 文献出版时间及数量
        2.1.3 学科类别分布
        2.1.4 来源期刊分析
        2.1.5 机构分布
        2.1.6 作者分布
        2.1.7 关键词分析
        2.1.8 基金资助项目分析
        2.1.9 文献下载频次分析
        2.1.1 0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见表7。
    2.2 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2/2011收录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2.1 文献出版时间及数量
        2.2.2 学科类别分布
        2.2.3 机构分布
        2.2.4 博士生导师分布
        2.2.5 关键词分析
        2.2.6 文献下载频次分析
        2.2.7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2.2.8 基金资助项目
3 讨论
    3.1 文献出版时间及数量
    3.2 学科分类分析
    3.3 文献的研究机构和作者
    3.4 关键词分析
    3.5 基金资助项目
    3.6 权威期刊分析

(2)受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鉴定及功能特性的研究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受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机理的研究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与肝脏移植免疫耐受
综述二: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
致谢

(3)短期应用小剂量FK506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对照
全文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 大鼠肝硬化和肝硬化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肝硬化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诱导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短期应用小剂量 FK_(506)对肝硬化大鼠肝移植 术后 Treg 细胞 Foxp3 表达的影响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综述Ⅰ 细胞凋亡与肝脏移植免疫耐受
综述Ⅱ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供体凋亡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供体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5)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在大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与病理学变化
    第一节 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病理学观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标记与体内示踪
    第一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应用CFSE标记MSCs在肝移植模型体内的短期示踪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节 应用Brdu标记MSCs在肝移植模型体内的长期示踪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大鼠肝移植术后的影响
    第一节 受体MSC输注对急性免疫排斥与术后生存期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受体MSCs在移植肝微环境中的分化趋势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节 受体MSCs对移植肝微环境的免疫学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论文统计学证明

(6)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肾移植术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后肝、心、脑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观察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肾移植模型技术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1.2 手术步骤
        1.3 肾移植模型术后成功的标志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肾移植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的排斥反应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1.2 手术步骤
        1.3 分组
        1.4 标本获取
    2. 测定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肾移植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的IL-2、IL-6、IFN-γ mRNA及其意义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1.2 手术步骤
        1.3 分组
        1.4 标本获取
        1.5 测定方法
        1.6 结果统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7)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正文
    第一部分 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雷公藤多甙和环保霉素对大鼠肝移植存活率的影响
    第二部分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第三部分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肝细胞作用
    第四部分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的IL-2、IL-2R活性的影响
    第五部分 雷公藤多甙诱导大鼠原位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
三.结论
四.参考文献
五.综述
    综述1
    综述2
六.附录
七.中英文缩略词表
八.致谢
详细摘要

(9)睾丸Sertoli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回顾
    前言
    免疫耐受研究发展简史
    免疫耐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与移植免疫耐受
    基因转染与移植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与临床器官移植
实验一 睾丸Sertoli细胞的制备及其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二 嵌合睾丸Sertoli细胞肝脏模型的建立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三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改进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实验四 嵌合Sertoli细胞供肝异体大鼠原位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图

(10)免疫抑制剂联合供体骨髓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K506、MMF、anti-CD28mAb联合供体骨髓输注对大鼠肝移植受体存活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h1/Th2/Th3细胞因子谱系变化在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不同处理方案对移植肝组织和外周血中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一综述:诱导大动物血管化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新策略
附录二中英文名词对照
附录三博士期间书写论文、参加会议、获奖情况
致谢

四、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附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研究的发展趋势[J]. 胡续光,南今娘,李洪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31)
  • [2]受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低反应性的实验研究[D]. 张升宁. 昆明医学院, 2008(10)
  • [3]短期应用小剂量FK506诱导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常华.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2)
  • [4]供体凋亡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谢金敏.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9)
  • [5]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在大鼠原位肝移植中的作用[D]. 谭浩翔.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9)
  • [6]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 王玉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06(04)
  • [7]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影响[D]. 张业伟. 苏州大学, 2005(12)
  • [8]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附1例报告)[J]. 刘启龙,姜飚,王爱亮,刘志强,张新,贾振忠,刘国河,李勇强,姜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3(04)
  • [9]睾丸Sertoli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李海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03)
  • [10]免疫抑制剂联合供体骨髓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祝哲诚. 复旦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免疫抑制剂在异基因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