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酰胺的酶促转化

谷氨酰胺的酶促转化

一、酶法转化谷氨酰胺(论文文献综述)

江丽娜[1](2019)在《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CsGS1-3)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学名2-氨基-4-氨甲酰基丁酸,是植物体内氮运输的主要形式,参与植物体内氨的再同化等代谢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是植物中(GS/GOGAT)氨同化的主要途径,其中GS催化NH4+同化成谷氨酰胺。由于GS是氮代谢的关键酶,并且有研究表明利用GS可以催化谷氨酰胺和乙胺发生转谷氨酰基反应从而得到茶氨酸,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启发点,研究鉴定了茶树GS基因的功能并进行了 GS工程菌的构建。本文从茶树根部cDNA中成功克隆CsGS1-3(登录号:AB117934.1),并将其与穿梭表达载体pZ8-1连接,通过电转化转入谷氨酸棒状杆菌中对CsGS酶活力进行验证,随后将其与表达载体pET-32a(+)、pGEX-4T-1连接并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酶活力验证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茶树根部cDNA中成功克隆CsGS1-3,该基因ORF长度为1071bp,由35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39.21 kD,理论等电点为5.47,利用全序列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茶树的GS序列与猕猴桃的GS序列同源性最高。(2)将CsGS1-3与穿梭表达载体pZ8-1连接后进行测序验证,将测序正确的重组子进行质粒提取,然后电转化转入谷氨酸棒状杆菌中用于构建合成茶氨酸的工程菌,经SDS-PAGE验证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酶活性检测,酶活结果显示加入底物乙胺盐酸盐有茶氨酸合成。(3)将CsGS1-3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2a(+)及pGEX-4T-1连接,并转入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酶活性检测,通过添加不同底物对其合成产物进行检测。测定结果表明pET-32a(+)-CsGS1-3通过添加不同的底物能够合成茶氨酸和谷氨酰胺,而pGEX-CsGS1-3只能合成谷氨酰胺。通过条件优化,对比两个不同重组子的活性,结果表明pGEX-CsGS1-3的活性较pET-32a(+)-CsGS1-3高,但pGEX-CsGS1-3表达量较少,不适用于后续实验。(4)在最佳条件下,谷氨酰胺和茶氨酸合成的含量分别是4.52 mg/mL和0.071 mg/mL。将底物谷氨酸钠:乙胺盐酸盐:盐酸羟胺按照9:4:2的比例添加后,发现同时有谷氨酰胺和茶氨酸产生,且谷氨酰胺(3.9 mg/mL)的合成量是茶氨酸(0.0341 mg/mL)合成量的113.5倍。(5)通过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进行产物分析,发现纯化后的蛋白只能合成谷氨酰胺,并且其活性较粗酶活性降低。

曹慧萍,郑璞,唐云平,徐志南[2](2016)在《谷氨酸棒杆菌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克隆表达及固定化》文中研究说明对谷氨酸棒杆菌(C.glutamicum)来源的谷氨酰胺合成酶进行腺苷酰化位点定点突变,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得到的重组酶活为6.215 U/mg。分离纯化重组突变酶后,对其固定化条件及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得到固定化条件为:以LX-1000EP树脂作为固定载体,载体量0.176 g/U、p H值8.0、温度30℃、吸附时间16 h。固定化酶活力达到3.658 U/g,酶活回收率达到67.17%。重组酶固定化后,反应最适温度没有变化,最适p H略向碱性偏移,储藏稳定性提高,转化谷氨酸生产谷氨酰胺的水平与游离酶相当,对50 mmol/L谷氨酸的转化率为92.83%,为酶法生产谷氨酰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和斐,杨套伟,徐美娟,张显,饶志明,唐蕾[3](2016)在《利用重组钝齿棒杆菌高效合成L-茶氨酸》文中指出【目的】构建Bacillus subtilis来源的γ-谷氨酰转肽酶蛋白(GGT)的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SYPA5-5表达系统,验证该蛋白信号肽片段在宿主表达体系中的作用,并将该体系应用于高效合成茶氨酸的研究。【方法】将该ggt基因和切除信号肽的片段基因(?sp ggt)在C.glutamicum SYPA5-5中克隆表达。以C.glutamicum SYPA5-5高产L-精氨酸培养基为基础进行重组菌产酶优化。最优转化条件为:L-谷氨酰胺∶乙胺为1∶3,酶量为0.06 U/mL。采用底物流加策略高产L-茶氨酸,40 mL的转化体系包含:终浓度为0.9 U/mL的GGT,pH 10,37℃,从0 h开始每隔2 h补加20 mmol/L的L-谷氨酰胺,60 mmol/L的乙胺。【结果】C.glutamicum SYPA5-5/pXMJ19-ggt发酵上清液中GGT酶活达到(4.69±0.34)U/mL,C.glutamicum SYPA5-5/pXMJ19-?sp ggt只检测到胞内酶活(0.99±0.17)U/mL,说明利用B.subtilis来源的信号肽可以实现GGT在C.glutamicum体系中分泌表达。最适产酶培养基条件为:葡萄糖浓度为10%;IPTG最适添加时间为0 h。批次流加在12 h时达到最大茶氨酸产量104.36 mmol/L,转化率为86.9%。【讨论】本文首次实现B.subtilis来源的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ggt)在C.glutamicum SYPA5-5中分泌表达,通过分批流加底物获得目前报道的利用重组C.glutamicum合成L-茶氨酸的最高产量。

詹伟鹏[4](2014)在《L-谷氨酰胺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摇瓶发酵工艺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首先分析出发菌株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的生理特征,确定发酵过程中影响L-谷氨酰胺积累的重要因素,为选育工作做好准备。研究发酵液中L-谷氨酰胺的的检测方法,并利用微生物代谢控制发酵过程,详细研究L-谷氨酰胺产生菌的选育,并确定摇瓶发酵法生产L-谷氨酰胺的培养基成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建立了一套快速准确检测L-谷氨酰胺的方法,包括纸层析法定量检测L-谷氨酰胺及高温高压酸解-酶膜联用法定量检测L-谷氨酰胺。研究纸层析测定氨基酸方法,选用纸层析作为定量检测L-谷氨酰胺的方法,并对不同展层剂的层析效果进行比较选出较优的展层剂配方(体积比)正丁醇:乙酸:水=4:1:2。对L-谷氨酰胺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了使用生物传感仪检测待测液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酸水解前后的谷氨酸差量间接测量L-谷氨酰胺的含量,在0.15g/L-0.5g/L范围内L-谷氨酰胺的分解率可达到100%,并利用HPLC对其进行验证。(2)以一株谷氨酰胺产生菌-谷氨酸棒状杆菌(C.glutamicum SA-01)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和EMS诱变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具有磺胺胍和NH4Cl双重抗性和遗传稳定性良好的L-谷氨酰胺高产菌。抗性突变株被命名为C.glutamicumSA-007,其谷氨酰胺产量可达13.81g/L,比出发菌株的产量(约10.64g/L)提高了29.8%,并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3)优化种子培养基组分为(g/L):葡萄糖30,玉米浆30,尿素6,硫酸镁0.5,KH2PO40.5;种子培养条件:pH始终保持在7.0,装液量为250mL三角瓶装20mL,温度30℃,220r/min,培养时间为12h。优化摇瓶发酵培养基组分为(g/L):葡萄糖100.5,氯化铵46.0,玉米浆4.2,KH2PO40.5, MnSO40.01, FeSO40.02, ZnSO40.01, CaCO330;在培养条件初始pH为7.0,250mL三角瓶装20mL发酵培养基,220r/min,30℃,培养48h。产酸稳定在15.58g/L,比未经优化提高了12.8%。

张宏娟[5](2013)在《生物催化合成α-氨基酸和手性胺医药中间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催化是高效的温和催化体系,具有优良的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尤其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生物催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目前,利用生物体系(如各种细胞和酶)作为催化剂催化合成手性化合物己成为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热点以及生物有机化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新生长点。本论文采用生物催化方法制备一些重要生理活性的手性化合物,以谷氨酰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为研究对象,结合酶的特性,在天然底物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些非正常底物进行酶催化研究,并通过这些研究揭示酶-底物的催化机制。本论文为高效高选择性合成这些手性化合物提供了新方法,并为它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能够使γ-谷氨酰转移酶催化合成重要的γ-谷氨酰化合物,对酶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十个γ-谷氨酰苯胺类似物,以它们为γ-谷氨酰基供体,乙胺为Y-谷氨酰基受体,经酶催化合成茶氨酸,通过HPLC测定茶氨酸生成量来评价酶活性。以L-γ-谷氨酰对硝基苯胺为底物,对酶转化条件如pH、温度、底物摩尔比等进行优化。在最优转化条件下,分别酶催化十个γ-谷氨酰苯胺类似物形成茶氨酸,测定这些酶转化反应动力学常数,并转换成Hammett方程,结合Hammett曲线表明,γ-谷氨酰转移酶限速酰化反应步骤的反应速度能被吸电子或供电子取代基取代的Y-谷氨酰苯胺类似物加速,此步酰化反应受到动力学酸催化,通过autodock计算模拟,Asp-433羧基或者Tyr-444酚羟基可能是此酸质子来源,此酸质子的进一步确定还需通过实施定点突变。采用γ-谷氨酰转移酶催化合成β-N-(γ-L(+)-谷氨酰)苯肼以及β-N-(γ-L(+)-谷氨酰)对羧基苯肼。合成谷氨酰苯肼最佳反应条件为:配制pH9的转化液,底物浓度为60mM L-谷氨酰胺,300mM苯肼,加入40Uγ,-谷氨酰转移酶/ml,37℃反应6h,底物转化率高达93%;蘑菇氨酸的合成前体,谷氨酰对羧基苯肼最佳反应条件为:50mM L-谷氨酰胺,500mM对羧基苯肼,40U γ-谷氨酰转移酶/ml,pH8、37℃反应24h,产物转化率达90%。虽然苯肼曾被报道为泪腺过氧化酶的自杀性抑制剂,但是苯肼只有在高于300mM浓度时才会可逆性抑制谷氨酰转移酶,而对羧基苯肼即使在1000mM也不会出现抑制现象。这种新的谷氨酰转移酶催化合成方法将有助于合成蘑菇氨酸等重要的谷氨酰化合物,并进一步促进它们的深入研究。光学纯手性胺是一类有重要价值的医药及精细化工中间体,对手性胺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目前手性胺的主要制备方法有化学合成、化学及酶法拆分以及酶催化合成,其中酶催化合成更具有优势。本论文以天冬氨酸转氨酶、联用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催化合成手性胺及氨基酸。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酶的特性,化学合成了8个α-酮酸,天冬氨酸转氨酶对苯丙酮酸钠和邻甲氧基苯丙酮酸钠的转化率较高,邻羟基苯丙酮酸钠和对二甲氨基苯丙酮酸钠的活性则较差;而对于烷基取代α-酮酸,5-甲基-2-酮基已酸钠和4-甲基-2-酮基戊酸钠的转化活性比另外两个烷基取代酮酸好,其最高转化率约为苯丙酮酸钠的60%。另外,本论文还采用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间羟基苯乙酮合成卡巴拉汀的手性胺中间体3-(1-氨基乙基)苯酚,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合成此化合物的能力有限,在加入10%DMSO情况下,其最高转化率不超过40%。联用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可制备手性胺化合物。本论文构建了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将这两种酶联合运用,以上述α-酮酸为底物,考察了反应条件pH、温度、辅酶NAD用量对酶活性影响,在pH9、30℃、1mM NAD的优化条件下,烷基取代α-酮酸反应良好,24h的转化率均在90%左右。除苯丙酮酸钠外,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对苯环取代α-酮酸的催化活性都很低。本论文立足于酶催化合成手性化合物,结合基因工程手段重组表达生物酶,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拓宽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潜力。

王亚平[6](2018)在《L-谷氨酸氧化酶与L-氨基酸氧化酶的异源表达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谷氨酸氧化酶是一种黄素蛋白酶类,能专一性地催化L-谷氨酸或者L-谷氨酸钠,生成α-酮戊二酸、氨和H2O2,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任何的辅因子,反应立体异构专一性强。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电解可以产生微弱的电子流动,因此常被制成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疾病研究、食品安全检测、发酵工艺等各个方面。近半个世纪以来,科研工作者们对于L-谷氨酸氧化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野生型的产谷氨酸氧化酶的菌株筛选、诱导条件优化、提纯工艺简化等方面,对于谷氨酸氧化酶的异源表达以及应用方面研究相对滞后。L-氨基酸氧化酶与L-谷氨酸氧化酶一样,也是一种黄素蛋白酶类,具有FAD或FMN结合亚基,能催化L-氨基酸的氧化脱氨,生成α-酮酸、氨和H2O2。它对底物L-谷氨酸的催化反应机理与L-谷氨酸氧化酶基本相同,但是对各自的功能研究侧重点大不同。L-氨基酸氧化酶广泛分布在各种生物体中,但是对于L-氨基酸氧化酶研究最多的还是集中在收集相对较容易的蛇毒中的L-氨基酸氧化酶。大部分的文章都只报道了各种L-氨基酸氧化酶的溶血、抗细菌、抗病毒、抑癌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因其氧化过程也产生H2O2,并且L-氨基酸氧化酶也具有反应立体异构专一性,所以也有文章报道利用L-氨基酸氧化酶催化底物L-苯丙氨酸产生相应的酮酸,氨和H202来制备手性电极。鉴于L-氨基酸氧化酶的诸多功能,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各种来源的L-氨基酸氧化酶进行了克隆和异源表达,并挖掘重组酶的功能。本研究以L-谷氨酸氧化酶和L-氨基酸氧化酶为研究对象,分别合成和克隆了二种来源的酶基因,继而在大肠杆菌和酵母细胞中实现了高效表达,并进行了活性表征分析,同时优化了谷氨酸(盐)到α-酮戊二酸的反应条件;除此之外,还将2个酶进行了固定化研究,在酵母细胞壁上进行了展示,并且利用固定化技术制备了检测酶膜,在生物传感器仪器上成功实现了对酱油中谷氨酸浓度的测定,现分述如下:1.L-谷氨酸氧化酶基因lgox的克隆,表达和表征本研究合成了加纳链霉菌(Streptomyces ghanaeni ATCC 14672)来源的L-谷氨酸氧化酶基因(GenBank:EFE71695.1),首先将该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和活性表征。IPTG诱导后,重组酶绝大多数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上清中,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是30℃和6,在30和40℃热稳定性较好,2 mmol/L的Mg2+能够提高该酶15%的相对活性;然后我们又将该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表达,这里利用pHBM905BDM载体在体外实现了该基因多拷贝数质粒的构建并且电转化毕赤酵母,摇瓶实验结果表明多拷贝菌株的酶活相对于单拷贝有了大幅提高,多拷贝表达菌株P-LGOX2、P-LGOX3和P-LGOX4的发酵上清中LGOX的酶活水平分别是单拷贝表达菌株P-LGOX1的1.75,2.41和2.75倍;后面采用4拷贝的重组菌株进行了高密度发酵实验,分别尝试了 2种补料发酵工艺DO-stat和指数补料,采用DO-stat补料工艺,发酵结束时发酵结束时菌体湿重和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386 g/L和150.1 U/mL,采用甘油和甲醇指数补料工艺,发酵结束时总酶活和单位生产效率最终达到247.8 U/mL和2581 U/L/h,相比于摇瓶均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将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酶进行了活性表征,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是40℃和6.5,相比于大肠杆菌来源的重组酶有了提高,热稳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些都更利于谷氨酸氧化酶的工业化应用。通过糖苷酶EndoH与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分析,发现酵母来源的重组酶发生了糖基化,这也能解释其热稳定性提高的原因。对谷氨酸氧化酶的转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加入了过氧化氢酶,产物α-酮戊二酸的浓度可达106 g/L,转化率约为95.5%。2.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kc-laao的克隆,表达和表征本研究合成了来源于北里孢菌(Kitasatospora cheerisanensi)的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kc-laao(GenBank:WP051653666.1),首先将该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和活性表征。IPTG诱导后,重组酶主要以包涵体的方式存在于沉淀中,为此我们将该基因与可溶性标签(c17、mCherry、sfGFP)进行融合表达,SDS-PAGE显示促可溶标签c17、mCherry、sfGFP对kc-LAAO蛋白确实具有较好的促可溶作用。切除可溶性标签后,酶活实验显示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是20℃和5.5,在30℃热稳定性较好,超过该温度活性会急剧下降;然后我们又将该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表达,这里利用pHBM905BDM载体在体外实现了该基因多拷贝数质粒的构建并且电转化毕赤酵母,摇瓶实验结果表明多拷贝菌株的酶活相对于单拷贝有了大幅提高,多拷贝表达菌株P-kc-LAA02、P-kc-LAA03和P-kc-LAA04的的发酵上清中kc-LAAO的酶活水平分别是单拷贝表达菌株P-kc-LAAO1的1.89,2.47和3.06倍;后面采用4拷贝的重组菌株进行了高密度发酵实验,采用DO-stat补料工艺,发酵结束时菌体湿重和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280 g/L和120.8U/mL,相比于摇瓶均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将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酶进行了活性表征,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是2C℃和6,相比于大肠杆菌来源的重组酶有了提高,热稳定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些都与L-谷氨酸氧化酶非常相似。同样的,糖苷酶Endo H与SDS-PAGE实验证实了酵母来源的kc-LAAO重组酶发生了糖基化。对氨基酸氧化酶的转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加入了过氧化氢酶,产物α-酮戊二酸的浓度可达103 g/L,此时的转化效率是85.8%,时空转化率为3.46 g/L/h。3.L-谷氨酸氧化酶、L-氨基酸氧化酶的表面展示及其固定化研究本研究利用酿酒酵母细胞壁结合蛋白SED1作为锚定蛋白,中间引入了HA标签便于检测基因的定位与表达,L-氨基酸氧化酶作为展示蛋白。Western印迹和荧光共聚焦照片显示L-氨基酸氧化酶成功的在毕赤酵母细胞表面进行了展示,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L-氨基酸氧化酶示在细胞表面的展示率为77.95%。研究了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细胞固定化的方法和条件,通过对含有酶的固定化细胞与含有酶的全细胞进行底物催化反应比较,发现固定化细胞比全细胞直接反应表现出相货对较好的温度耐受性和pH耐受性。通过对固定化细胞的使用频次研究发现,固定化细胞比全细胞反应使用频次更多。固定化细胞对底物的成功催化为L-谷氨酸氧化酶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4.固定化细胞技术测定酱油中L-谷氨酸钠含量的应用本研究将大肠杆菌表达的L-谷氨酸氧化酶以及L-氨基酸氧化酶固定到特定形状的膜上,配合过氧化氢电极,测定各种品牌酱油中谷氨酸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酶膜测试稳定性良好,精密度高,整个测试过程耗时不超过1 min,是一种高效,高精确度,方便快捷的定量分析方法。制备的酶膜放置4℃,可以重复使用3个月,都能保持良好的检测性能和准确性。

蒋敏丽[7](2011)在《γ-谷氨酰转肽酶酶学性质及其催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γ-谷氨酰转肽酶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是谷胱甘肽代谢的关键酶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快速发展,利用γ-谷氨酰转肽酶制备系列γ-谷氨酰基类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催化领域的热点。目前,本实验室筛选到一株γ-谷氨酰转肽酶高产菌株,并已探索了以菌体作为酶源催化合成茶氨酸的生产工艺。在此基础上,我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目的以Bacillus licheniformis C12菌株为γ-谷氨酰转肽酶制备的菌种来源,通过对其产酶发酵条件优化、提取工艺、酶学性质及固定化该酶催化底物生产茶氨酸进行系统研究,为固定化该酶工业化生产茶氨酸打下基础。方法1.产酶发酵的诱导条件研究:采用底物诱导作用,通过不同底物(甘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对菌体产酶发酵进行诱导,提高菌体的产酶量。2.酶的提取及酶学性质研究:采用溶菌酶法、反复冻融法、超声波法破碎细胞壁,高速冷冻离心后获得γ-谷氨酰转肽酶粗酶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及透析脱盐初步纯化后,得到酶的提取物。采用γ-谷氨酰转肽酶常规测定方法检测其酶学性质。3.固定化酶制备及催化条件研究: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戊二醛交联法,制备固定化酶,通过正交试验对固定化酶条件进行优化。通过采取调整底物浓度、反应温度、pH以及添加酶促进剂提高固定化酶催化生产茶氨酸量,并采用正交试验得到最佳的固定化酶催化生产茶氨酸的工艺条件。结果1.产酶发酵的诱导条件研究:产酶发酵24h后添加谷氨酰胺至浓度5mmol/L,诱导2h后,其酶活力最高为7.0U/ml,是对照组的2.26倍。2.酶提取及酶学性质研究:菌体细胞破碎的较佳方法为溶菌酶破碎法,其操作条件选择为每克湿菌体加入2.5mg溶菌酶,35℃酶解20min,冷冻离心得粗酶液。再经过80-90%饱和度的硫酸铵分级沉淀及透析脱盐初步纯化后,得到酶的提取物。该酶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45℃,γ-谷氨酰转肽酶的转肽反应Km为0.73mmol/L。该酶在25-35℃的温度范围有较好的稳定性,在50℃的温度下保存20min酶活力基本丧失。该酶在碱性环境中比较稳定,酸性环境中很容易失活。在Ba2+,Mg2+,Ca2+等金属离子浓度为5mmol/L的情况下,对该酶的活力均有促进作用。3.固定化酶制备及催化条件研究:①固定化酶制备方法: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戊二醛交联法,取一定量的酶提取物,添加含量3.0%的海藻酸钠包埋,再添加0.25%戊二醛进行交联,交联时间2.5h。制备得到的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为70.8%。固定化酶的最适pH为9.0,与游离酶相比向酸性方向偏移1.0个单位;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37℃,比游离酶最适温度降低了8℃。γ-谷氨酰转肽酶经固定化后,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②固定化酶催化条件:研究了Mg2+及1,6-二磷酸果糖(FDP)发酵液在转化体系中促进合成茶氨酸的作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Mg2+及1,6-二磷酸果糖(FDP)发酵液在转化体系中促进合成茶氨酸的较佳条件为2.0ml FDP发酵液/30ml转化液以及Mg2+浓度为3.0mmol/L。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转化合成茶氨酸量为9.5g/L,相比对照组6.1 g/L提高了55.7%。固定化酶生产茶氨酸的操作稳定性比较差,反应九批次后,茶氨酸产量只有首批次的31.1%。结论本研究优化了产酶发酵条件,初步建立了来源于Bacillus licheniformis C12菌株的γ-谷氨酰转肽酶的提取纯化方法及了解了该酶的部分酶学性质。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戊二醛交联法,制备固定化γ-谷氨酰转肽酶,可用于生产茶氨酸。固定化酶酶活力与操作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刘川顺,李平,李健[8](2010)在《谷氨酰胺合成酶产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文中提出通过对枯草杆菌、黑曲霉、米曲霉3种菌株的筛选,得到3种菌株具有产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能力,其中米曲霉产酶能力较高,对米曲霉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使其产酶能力提高了15.6%。确定了米曲霉最佳超声波破碎条件为:功率400W,工作1s,间歇3s,超声20min。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最佳酶促反应时间为30min,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60℃,并且得出了Mg2+和Mn2+对维持酶活至关重要。

丁邦琴,邱鑫,周烽[9](2009)在《谷氨酰胺高效酶法转化条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及工艺条件对酶法生产L-谷氨酰胺的影响。[方法]以安琪酵母为试验菌种,在YEPD培养基中28℃培养24 h后进行气流干燥处理,然后进行谷氨酰胺的合成反应,之后测定与计算葡萄糖(谷氨酸)的量、谷氨酸的消耗量以及谷氨酰胺的生成量。[结果]在磷酸盐浓度为0.15 mol/L,酶液浓度在80 U/m l时,谷氨酸加入量为25 g/L,谷氨酰胺的产量最大,提高葡萄糖加入量会增加谷氨酰胺的转化,但利用率明显降低。通过正交试验发现,优化条件与单因素试验结果一致,谷氨酸添加量是最显着的因素,在优化条件下,谷氨酰胺产量达26.8 g/L,转化率为91.2%。采用葡萄糖、谷氨酸的分批补料工艺,得到谷氨酰胺的最高产量为33.8g/L。[结论]优化酶法合成谷氨酰胺的工艺条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周丛,李宗军[10](2009)在《谷氨酰胺高效酶法转化条件研究》文中认为谷氨酰胺合成酶是生物体氮代谢的中心酶之一,在消耗ATP的情况下,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由谷氨酸和NH4+向谷氨酰胺的转化,Toch ikura提出了将酵母发酵与纯化酶结合生产谷氨酰胺(G ln)的方法,本实验通过建立酶法合成L-G ln与酵母酒精发酵的能量偶联体系,研究了在此偶联体系中各因素对谷氨酰胺酶转化效率的影响,为工业上利用酶法生产G ln提供理论依据。

二、酶法转化谷氨酰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酶法转化谷氨酰胺(论文提纲范文)

(1)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CsGS1-3)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谷氨酰胺的研究进展
    1.2 GS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3 茶氨酸的研究进展
    1.4 茶氨酸的制备与生产方法
        1.4.1 化学合成
        1.4.2 微生物发酵合成
        1.4.3 茶叶中提取法
        1.4.4 组织细胞培养法
    1.5 原核表达系统
        1.5.1 谷氨酸棒状杆菌的表达系统
        1.5.2 大肠杆菌的表达系统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试剂配置
    3.3 方法
        3.3.1 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克隆
        3.3.2 CsGS1-3合成茶氨酸的工程菌的构建
        3.3.3 CsGS1-3在大肠杆菌中的原核表达
        3.3.4 pET-32a(+)-CsGS1-3的酶学性质研究
        3.3.5 pGEX-CsGS1-3的酶学性质研究
        3.3.6 不同载体活性对比
4 结果与分析
    4.1 CsGS1-3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1.1 茶树根部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4.1.2 CsGS1-3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2 CsGS1-3合成茶氨酸的工程菌的构建
        4.2.1 CsGS1-3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
        4.2.2 CsGS1-3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的原核表达及产物鉴定
    4.3 CsGS1-3在大肠杆菌中的原核表达及产物鉴定
        4.3.1 CsGS1-3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3.2 pET-32a(+)-CsGS1-3的原核表达及产物鉴定
        4.3.3 pGEX-CsGS1-3的原核表达及产物鉴定
    4.4 CsGS1-3的酶学性质研究
        4.4.1 pET-32a(+)-CsGS1-3反应条件的优化
        4.4.2 CsGS1-3不同底物浓度的优化
        4.4.3 CsGS1-3蛋白的纯化及酶活性检测
        4.4.4 最佳条件下CsGS1-3催化茶氨酸及谷氨酰胺的合成
        4.4.5 pGEX-CsGS1-3反应条件的优化
        4.4.6 不同载体CsGS1-3活性对比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英文缩写与注释
附录B CsGS1-3基因的测序结果
作者简介

(2)谷氨酸棒杆菌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克隆表达及固定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及培养基
        1.1.2 酶、引物和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G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1.2.2 GS基因的定点突变
        1.2.3 GS和GS’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SDS-PAGE分析
        1.2.4 重组蛋白质的纯化
        1.2.5 GS’酶活的测定
        1.2.6 固定化材料的选择
        1.2.7 固定化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1.2.8 温度和最适p H对固定化GS’的影响
        1.2.9 固定化GS’的稳定性
        1.2.1 0 固定化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合成谷氨酰胺
2 结果与分析
    2.1 GS的腺苷酰化位点定点突变及其表达
        2.1.1 重组蛋白质GS和GS’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1.2 重组蛋白质的纯化
    2.2 重组GS’的固定化
        2.2.1 固定化材料的选择
        2.2.2 GS’的固定化条件优化
    2.3 固定化GS’的性质
        2.3.1 固定化GS’最适反应温度与p H值
        2.3.2 固定化GS’的稳定性
        2.3.3 固定化GS’酶法转化谷氨酰胺
3 结语

(4)L-谷氨酰胺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摇瓶发酵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谷氛味胺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3 L-谷气酸胺的重要性
    1.4 L-谷氧教胺的营养学
    1.5 L-谷氛截胺的应用
    1.6 化学合成法生产L-谷氛酜胺
    1.7 酶转化法生产L-谷气酸胺
    1.8 直接发酵法生产L-谷氨铣胺
    1.9 论文的立题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及展望
第2章 发酵液中L-谷氨酰胺定量检测
    2.1 前言
    2.2 材料
    2.3 纸层析法定量检测L-谷気R胺
    2.4 生物传感仪法定量测定L-谷氛故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谷氨酰胺髙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L-谷氨酰胺摇瓶发酵生产条件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生物催化合成α-氨基酸和手性胺医药中间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谷氨酰转移酶催化合成蘑菇氨酸类似物研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1.1 谷氨酰转移酶概况
        1.2 谷氨酰转移酶催化作用
        1.3 Hammett方程
        1.4 γ-谷氨酰转移酶在生物催化中的应用
        1.5 重要的谷氨酰化合物——蘑菇氨酸
    第二节 谷氨酰转移酶催化机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γ-谷氨酰苯胺类似物化学合成
        2.1.4 重组谷氨酰转移酶工程菌的培养及诱导表达
        2.1.5 谷氨酰转移酶分离纯化
        2.1.6 谷氨酰转移酶活性测定
        2.1.7 谷氨酰转移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有关L-谷氨酰苯胺类似物合成
        2.2.2 茶氨酸浓度分析
        2.2.3 pH和温度对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影响
        2.2.4 底物摩尔比对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影响
        2.2.5 谷氨酰转移酶底物特异性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2.3 结论
    第三节 谷氨酰转移酶催化合成谷氨酰苯肼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重组大肠杆菌谷氨酰转移酶构建与纯化
        3.1.3 谷氨酰转移酶的活性分析和产物浓度测定
        3.1.4 制备β-N-(γ-L(+)-谷氨酰基)苯肼
        3.1.5 测定苯肼抑制谷氨酰转移酶性质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H与温度对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影响
        3.2.2 底物摩尔比对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影响
        3.2.3 底物苯肼浓度对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影响
        3.2.4 苯肼可逆性抑制谷氨酰转移酶
        3.2.5 讨论
    第四节 谷氨酰转移酶催化合成谷氨酰对羧基苯肼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重组大肠杆菌谷氨酰转移酶的构建与纯化
        4.1.3 谷氨酰转移酶的活性分析和产物浓度测定
        4.1.4 谷氨酰转移酶催化合成β-N-(γ-L(+)-谷氨酰基)-4-羧基苯肼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H和温度对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影响
        4.2.2 底物摩尔比和底物浓度对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影响
        4.2.3 酶法合成β-N-(γ-L(+)-谷氨酰基)对羧基苯肼
        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合成手性胺及α-氨基酸研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1.1 酶催化动力学拆分手性胺
        1.1.1 脂肪酶水解拆分手性胺
        1.1.2 转氨酶拆分手性胺
        1.2 酶催化的动态动力学拆分手性胺
        1.3 转氨酶不对称合成手性胺
        1.4 (S)-卡巴拉汀合成方法
        1.4.1 (S)-卡巴拉汀化学合成方法
        1.4.2 化学-酶法合成卡巴拉汀路径
        1.5 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联用催化转氨反应
    第二节 芳基和烷基取代的α-酮酸化学合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化学法合成芳基取代α-酮酸
        2.1.4 化学法合成烷基取代α-酮酸
        2.2 实验讨论
        2.2.1 有关化学法合成芳基取代α-酮酸实验讨论
        2.2.2 有关化学法合成烷基取代α-酮酸实验讨论
        2.3 结论
    第三节 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合成α-氨基酸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和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1.3 重组天冬氨酸转氨酶工程菌的培养及诱导表达
        3.1.4 酶法转化及酶活测定
        3.1.5 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合成α-氨基酸路线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芳基取代的α-酮酸转化结果与讨论
        3.2.2 烷基取代的α-酮酸转化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
    第四节 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合成手性3-(1-氨基乙基)苯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1.3 重组天冬氨酸转氨酶工程菌的培养及诱导表达
        4.1.4 酶法转化及酶活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H、温度、有机溶剂DMSO对酶活性影响
        4.2.2 DMSO的加入量对酶活性影响
        4.2.3 其他有机溶剂对天冬氨酸转氨酶催化活性影响
        4.2.4 底物间羟基苯乙酮浓度对酶活性影响
        4.3 结论
第三章 联用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催化合成α-氨基酸研究
    第一节 亮氨酸脱氢酶基因工程菌构建
        1.1 主要实验材料
        1.1.1 主要实验试剂
        1.1.2 主要实验仪器
        1.1.3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亮氨酸脱氢酶基因工程菌(pETDuet-leudh/E.coli BL21(DE3))构建
        1.2.2 亮氨酸脱氢酶基因工程菌诱导表达
        1.2.3 亮氨酸脱氢酶基因工程菌酶活性测定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3.1 重组质粒pETDuet-leudh构建
        1.3.2 亮氨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1.4 结论
    第二节 甲酸脱氢酶基因工程菌构建
        2.1 主要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甲酸脱氢酶基因工程菌(pETDuet-fdh/E.coli BL21(DE3))构建
        2.2.2 甲酸脱氢酶基因工程菌诱导表达
        2.2.3 甲酸脱氢酶基因工程菌酶活性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重组质粒pETDuet-fdh构建
        2.3.2 甲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2.4 结论
    第三节 亮氨酸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联用催化合成α-氨基酸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和试剂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1.3 重组甲酸脱氢酶和亮氨酸脱氢酶工程菌的培养及诱导表达
        3.1.4 酶法转化及酶活测定
        3.2 双酶系统催化烷基取代α-酮酸结果与讨论
        3.2.1 pH、温度对酶活性影响
        3.2.2 NAD的加入量对酶活性影响
        3.3 双酶系统催化芳基取代α-酮酸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图:部分氢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相关情况
致谢

(6)L-谷氨酸氧化酶与L-氨基酸氧化酶的异源表达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谷氨酸氧化酶
        1.1.1 L-谷氨酸氧化酶的发现
        1.1.2 L-谷氨酸氧化酶催化反应
        1.1.3 L-谷氨酸氧化酶的应用
        1.1.4 L-谷氨酸氧化酶的来源
        1.1.5 L-谷氨酸氧化酶的发酵和分离纯化
    1.2 α-酮戊二酸
        1.2.1 α-酮戊二酸的分子结构
        1.2.2 α-酮戊二酸的发现
        1.2.3 α-酮戊二酸的应用
    1.3 L-氨基酸氧化酶
        1.3.1 L-氨基酸氧化酶
        1.3.2 L-氨基酸氧化酶的功能
        1.3.3 L-氨基酸氧化酶的异源表达
    1.4 异源蛋白表达策略
        1.4.1 表达系统的选择
        1.4.2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4.3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1.4.4 酵母表达系统
    1.5 高密度发酵
        1.5.1 高密度发酵的定义
        1.5.2 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发酵
        1.5.3 毕赤酵母的高密度发酵
    1.6 固定化研究
        1.6.1 酶的固定化
        1.6.2 细胞固定化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L-谷氨酸氧化酶在大肠杆菌和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及其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载体和菌种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培养基
        2.2.5 溶液及缓冲液
        2.2.6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重组L-谷氨酸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2.3.2 重组L-谷氨酸氧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2.3.3 毕赤酵母重组L-谷氨酸氧化酶糖基化验证
        2.3.4 重组L-谷氨酸氧化酶转化条件的研究
        2.3.5 α-酮戊二酸的结晶脱盐
    2.4 讨论
第三章 L-氨基酸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及其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载体和菌种
        3.2.2 设备耗材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荧光标签对kc-LAAO的促可溶研究
        3.3.2 异源表达的kc-LAAO的酶学性质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L-氨基酸氧化酶的在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及其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载体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重组pHBM905BDM-kc-laao的构建
        4.3.2 kc-LAAO的基因剂量效益的研究
        4.3.3 酵母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
        4.3.4 kc-LAAO的酶活表征
        4.3.5 α-酮戊二酸转化反应条件研究
        4.3.6 L-谷氨酸氧化酶糖基化验证
    4.4 讨论
第五章 L-谷氨酸氧化酶的表面展示以及产酶菌的细胞固定化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本章节所用质粒和菌种
        5.2.2 本章节所用试剂
        5.2.3 本章节所用的仪器设备
        5.2.4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HBM905BDM-lgox-HA-SED1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5.3.2 western印记鉴定LGOX在细胞壁上的锚定
        5.3.3 流式细胞仪分析含有LGOX-HA-SED1的毕赤酵母细胞
        5.3.4 诱导时间对L-谷氨酸氧化酶表面展示效率的影响
        5.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GOX-HA-SED1的表面展示
        5.3.6 含BL21(DE3)/pET-23a-lgox的大肠杆菌全细胞和固定化细胞酶学性质分析
        5.3.7 含BL21(DE3)/pET-23a-mCherry-kc-laao的大肠杆菌的全细胞和固定化细胞酶学性质分析
        5.3.8 含GS115/pHBM905BDM-SED1-HA-lgox的毕赤酵母的全细胞和固定化细胞酶学性质分析
        5.3.9 固定化细胞使用频次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固定化细胞技术测定酱油中L-谷氨酸钠含量的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材料仪器
        6.2.2 氧化酶酶膜制备方法
        6.2.3 标准曲线制备
        6.2.4 反应原理
        6.2.5 测定方法
    6.3 结果分析
        6.3.1 用固定化表达L-谷氨酸氧化酶的细胞的酶膜测定某特级美味鲜调味酱油中的谷氨酸钠的响应值
        6.3.2 用固定化表达L-氨基酸氧化酶的细胞的酶膜测定测定某特级美味鲜调味酱油中的谷氨酸钠的响应值
        6.3.3 用固定化表达L-谷氨酸氧化酶的细胞的酶膜测定某品牌一级草菇老抽中的谷氨酸钠含量的响应值
        6.3.4 用固定化表达L-氨基酸氧化酶的细胞的酶膜测定某品牌一级草菇老抽中的谷氨酸钠含量的响应值
        6.3.5 用固定化表达L-谷氨酸氧化酶的细胞的酶膜测定某品牌三级精选生抽中的谷氨酸钠的响应值
        6.3.6 用固定化表达L-氨基酸氧化酶的细胞的酶膜测定某品牌三级精选生抽中的谷氨酸钠的响应值
    6.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γ-谷氨酰转肽酶酶学性质及其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γ-谷氨酰转肽酶概述
        1.1.2 酶固定化技术
    1.2 立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产酶发酵的诱导条件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γ-谷氨酰转肽酶的提取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标准曲线
        3.2.2 不同来源的γ-GTP 催化生产茶氨酸的比较
        3.2.3 对Bacillus licheniformis C12 菌株γ-GTP 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酶催化合成茶氨酸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固定化酶制备
        4.2.2 固定化酶酶学性质及催化应用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情况
致谢

(8)谷氨酰胺合成酶产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1.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条件
        1.2.2 紫外诱变
        1.2.3 无细胞抽提液的制备
        1.2.4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1.2.5 酶活力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3种菌株酶活力的比较
    2.2 谷氨酰胺合成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2.3 米曲霉菌株的紫外诱变
        2.3.1 诱变时间的确定
        2.3.2 筛选
        2.3.3 遗传稳定性测定
    2.4 超声破碎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
    2.5 透析精制提取GS
    2.6 反应时间对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力的影响
    2.7 pH值对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力的影响
    2.8 温度对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力的影响
    2.9 金属离子对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力的影响
3 结论

(9)谷氨酰胺高效酶法转化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
        1.2.2 细胞培养。
        1.2.3 细胞的处理。
        1.2.4 谷氨酰胺合成反应基础条件。
        1.2.5 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磷酸盐对Gln产量的影响
    2.2 初始葡萄糖添加量对Gln产量的影响
    2.3 酶、酵母添加量对Gln产量的影响
    2.4 谷氨酸加入量对Gln产量的影响
    2.5 NH4+浓度对Gln转化的影响
    2.6 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试验条件
    2.7 分批补料Gln合成
3 结论

四、酶法转化谷氨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 [1]茶树谷氨酰胺合成酶(CsGS1-3)基因工程菌的构建[D]. 江丽娜.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2]谷氨酸棒杆菌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克隆表达及固定化[J]. 曹慧萍,郑璞,唐云平,徐志南.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6(08)
  • [3]利用重组钝齿棒杆菌高效合成L-茶氨酸[J]. 和斐,杨套伟,徐美娟,张显,饶志明,唐蕾. 微生物学报, 2016(10)
  • [4]L-谷氨酰胺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摇瓶发酵工艺的优化[D]. 詹伟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5]生物催化合成α-氨基酸和手性胺医药中间体研究[D]. 张宏娟. 南京大学, 2013(08)
  • [6]L-谷氨酸氧化酶与L-氨基酸氧化酶的异源表达及其应用研究[D]. 王亚平. 湖北大学, 2018(04)
  • [7]γ-谷氨酰转肽酶酶学性质及其催化应用研究[D]. 蒋敏丽. 广东药学院, 2011(01)
  • [8]谷氨酰胺合成酶产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J]. 刘川顺,李平,李健.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0(07)
  • [9]谷氨酰胺高效酶法转化条件研究[J]. 丁邦琴,邱鑫,周烽.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8)
  • [10]谷氨酰胺高效酶法转化条件研究[J]. 周丛,李宗军.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9(02)

标签:;  ;  ;  ;  ;  

谷氨酰胺的酶促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