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负载均衡的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

基于负载均衡的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

一、基于负载平衡的无线ad-hoc网络路由(论文文献综述)

郑喆文[1](2020)在《面向规模可扩展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Mesh网络具有前期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网络易于维护、健壮性强、服务可靠等优势,是应对特定需求而提出的新兴关键技术。无线Mesh网络是动态自组织和自配置的,其节点随着网络规模、相对位置等因素的变化自动地建立和维持节点之间的连接,能够适用于多种应用领域。本文围绕规模可扩展的无线Mesh网络的路由算法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分析路由度量所考虑的节点或链路特性,研究路由机制和路由度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本文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为特定场景中路由度量的选择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为混合路由协议的先验式路由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适用于无线Mesh网络的先验式、反应式以及混合式的若干经典路由协议的机制、特点以及优缺点,以及路由度量的发展历程及数学形式,比较了OLSR、AODV、HWMP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路由协议在不同节点数量的仿真网络中的平均吞吐量和端到端时延,其中HWMP性能较好且较为平稳,为后续研究和改良奠定了基础。其次研究了三种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的优化方案,其中接收信号强度感知路由度量侧重于研究节点路由器中接收信号强度的利用和路由度量计算的简化,基于干扰分离路径的健壮和可扩展路由算法的研究重点在于选择干扰分离的备用路径为路由过程带来的健壮性以及使用全局知识的方法具备的可扩展性,基于部分链路状态信息的最优与次优路由算法聚焦于移动性模型下基于地理路由的理论最优的路由方案以及牺牲部分精确度换取计算效率的次优路由方案。分析和总结了对这些方案的机制和仿真结果,明确了后续研究将围绕着全局知识的优先利用以及路由度量中对于干扰感知的优化。然后基于一种将图通过某种子节点排序策略转换成生成树,再嵌入到双曲平面进行贪婪路由,从而得到近似最优的节点间路径的贪婪路由双曲嵌入算法,结合介数中心性,提出了以介数中心性最大化为目标的生成树,将实际网络的中心性特性之一作为节点的权重参与计算,再通过双曲嵌入和贪婪路由得到最优路径。介数中心性生成树与子节点最优循环排列策略组合的嵌入成功率提升到了99.4%,路径伸长率优化到了13.7%。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或者节点密度的增大,嵌入成功率呈现上升趋势,路径伸长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基于混合无线Mesh网络的区域状态感知混合路由协议(RCA-HRP)使用不同方式处理面向网关和面向客户端的流量的双重处理机制,结合期望传输时间度量和干扰感知度量的思想,提出了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不仅考虑了节点的负载和客户端的剩余能量,还考虑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和物理干扰对链路状态的影响,在客户端移动速度不同的网络中以及节点数量不同的网络中的各项性能指标中都优于RCA-HRP,与RCA-HRP相比在最佳网络条件下平均丢包率降低了22.67%,平均吞吐量提升了4.05%,平均时延降低了6.91%。

胡杨[2](2020)在《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研究》文中指出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相比于单射频单信道无线Mesh网络,可以获得网络吞吐量的增加,网络健壮性的增强、网络可扩展性的提升以及网络容量的增加,从而获得更好的网络整体性能。本文围绕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展开研究,目的是提高吞吐量、降低时延,提升网络整体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研究了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策略以及路由技术。分析了典型的静态分配策略、动态分配策略和混合分配策略,并给出了三种策略的特性比较;路由技术主要包括路由度量及路由协议,研究了几种经典的路由度量,并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然后研究了典型的先验式、反应式和混合式路由协议,并对三种类型路由协议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其次,对三种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进行了研究与仿真分析。首先对基于干扰与最宽路径路由的分布式信道分配与路由协议联合优化算法进行了研究,其研究重点在于网络负载和信道干扰的优化;其次研究了基于不相交路径的信道分配和路由联合优化算法,其研究重点在于射频、信道约束和网络中数据流公平性;最后研究了基于聚类与容量感知的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其研究重点在于聚类信道分配算法与网络容量和负载感知。再次,从时延与干扰感知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时延和干扰感知的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DI-JCR)。DI-JCR算法基于网络中的时延因素来设计路由度量,基于信道干扰因素来定义信道干扰因子。算法迭代运行路由协议,来动态地分配信道并选择路径,根据路由度量选择具有最小时延的路径,根据信道干扰因子进行信道分配,最终得到最优路由路径和信道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相比于WEED和AODV-MCMR算法,在不同流速率情况下,吞吐量分别提高了14.6%和47.3%,时延分别降低了14.3%和22.5%,丢包率分别降低了20%和30%,更好地提升了网络性能。最后,从负载均衡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LB-JCR)。LB-JCR算法同时考虑节点负载因素和干扰条件,当前节点、相邻节点和干扰节点的负载条件都被考虑在内,并基于负载与干扰情况设计信道分配算法,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避免网络性能受到过载与干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相比于LBIDA和WCETT算法,在不同数据流数目下,吞吐量分别提升了12%和21.7%,时延分别降低了16%和22.4%,可以达到更好的负载均衡优化效果。

程科[3](2020)在《自组网通信终端硬件研制及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Ad-hoc网络能够用于无基础设施场景下的组网通信,在军事通信和民用应急通信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迄今为止市场上尚没有可供公众使用的成熟的宽带Ad-hoc终端产品。目前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或不支持自组网与多跳传输,或不支持带宽视频传输。此外,这些技术都基于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信道访问控制,在大型网络中由于信道访问冲突导致网络性能大大降低。本文对原有Ad-hoc V2.0版硬件设计方案进行调试,解决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功能缺陷。在此基础上完成Ad-hoc V2.1版硬件的设计、调试和小批量制作。同时针对多跳传输、信道访问控制机制等改善传输性能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的具体工作概括如下:1)V2.0版的电路调试与排故。Ad-hoc V2.0版硬件电路是项目组先行自主设计的电路,PCB制版后未经任何测试。本文的第一项工作是对该版硬件进行各单元电路的测试和调试,排除了电路设计、PCB制作和焊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故障。2)V2.1版的电路设计、调试与小批量制作。在V2.0版电路调试的基础上,修改部分电路设计、PCB设计,以及支持GPS秒脉冲的功能设计,使得V2.1版具有更好的结构和功能支持。完成设计后进行了PCB制版、调试和小批量制作。3)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研究,包括BATMAN adv多跳路由协议的移植、SOTDMA与CSMA切换机制实现,提升了系统的多跳传输性能和在不同网络规模下的传输自适应性。

葛佳月[4](2019)在《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无线Mesh网络的性能提升重新成为了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无线Mesh网络吞吐量提升问题,在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中进行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无线Mesh网络的基本理论进行介绍,对WMN的网络结构和特点进行研究。同时,因为WMN在与WiFi和蓝牙技术的融合上有很好的应用,研究了WiFi Mesh协议和蓝牙Mesh协议,对其协议栈、基础架构、常用协议的工作原理等进行了具体介绍。根据MRMC WMN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升网络吞吐量的思路。介绍了三种新型信道分配算法,同时,从路由度量的角度进行路由技术研究,分析了五种经典的路由度量以及两种新型路由度量,并总结出信道分配和路由面临的问题。在这些算法的启发下,提出了本文的适用于MRMC WMN的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其次,从信道分配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MRMC WMN信道分配算法MWLICA。提出一个整数线性规划(ILP)模型,将MRMC WMN信道分配问题转化成了ILP模型,同时,定义了节点优先级和链路负载权重的概念,对链路分级处理,使网络中的链路整体干扰度OCID最小。采用贪婪启发式算法来求解,以近似得到最优信道分配方案,提高网络吞吐量。随后,从路由角度出发,针对MRMC WMN中的负载均衡问题,提出了一种改善拥塞的负载均衡算法CR-HWMP。利用高速缓存占用率作为节点拥塞状态的近似计算,并根据拥塞状态将节点分为三个拥塞等级,在PREQ管理帧中添加拥塞信息字段,通过PREQ了解邻居节点的拥塞情况。引入惩罚机制,根据拥塞等级对节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最终综合考虑路径代价和节点状态设计了拥塞控制路由度量,对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过程进行改进,均衡网络流量,减少拥塞的发生,增强网络性能。最后,本文在NS-3仿真平台上对上述两种算法进行仿真,设置不同的仿真场景,并与经典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针对信道分配算法,在不同的可用正交信道数下,MWLICA算法的吞吐量平均比C-HYA高出7%左右,比CCA高出32%;在不同的数据流下,MWLICA比C-HYA高10%以上,比CCA高40%以上,有效减少了链路干扰,提高了网络吞吐量。针对路由算法,设置了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不同的数据流个数两个场景,对CR-HWMP、HWMP-P和HWMP-R算法进行仿真和比较。从吞吐量角度看,CR-HWMP整体相对于HWMP-P和HWMP-R都高出8%以上;在端到端平均时延方面,CR-HWMP比HWMP-P和HWMP-R都低30%以上。结果表明CR-HWMP有效平衡了网络负载,充分利用信道资源,在整体上提升了网络性能。

王宇飞[5](2019)在《多射频多信道下无线Mesh网络吞吐量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Mesh网络(Wireless Mesh Network,WMN)作为自组织多跳无线网络,具有高容量、高速率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以及覆盖网络盲区的问题。本文以WMN中OLSR协议为研究对象,以多射频多信道作为研究方向,对WMN吞吐量优化的问题进行研究,开展了如下工作:研究了WMN架构模式,而且将WMN与其他的无线网络的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WMN的特点,并介绍了WMN的应用场景。进一步的介绍了多射频多信道下的WMN的优势及挑战,详细分析了多射频多信道WMN路由算法,在最小时延算法中,考虑流间干扰和流内干扰基础上,通过计算每一段子路径可用带宽,得到最小时延路由,在干扰感知协作算法中,考虑了直接传输和协作传输,并比较了信道变更开销与增益,在保持网络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信道变更。研究了WMN中的OLSR协议,分析了OLSR协议中底层的数据结构和运行机制。针对目前OLSR协议中MPR选择算法无法求得全局最优MPR集合问题,提出了两种度量方法,对了底层协议代码进行了修改,改进方案的目的是通过比较新增的度量大小来确定最合适的MPR节点,以形成最优MPR集。使用NS3仿真软件模拟了实验环境,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度量MPR选择算法与标准MPR算法相比,减少WMN中控制消息广播的次数,即减少控制分组的数量,降低多射频多信道网络中拥塞现象的发生,最终提高了网络总的吞吐量。研究了OLSR协议中路由表计算中的路由度量,对现有常见路由度量和标准OLSR度量进行研究分析后,基于多射频多信道的网络环境,对标准OLSR协议中度量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变更和信道质量的路由度量,考虑了接口切换信道和网络中负载节点的影响。其中针对NS3中节点模型进行修改,使每一个射频接口都拥有一组物理层、MAC层、接口队列以及链路层组件,使各个接口之间能独立工作,实现了多射频接口的扩展。本文提出的路由度量通过与跳数、WCETT度量的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的路由度量在网络吞吐量、端到端平均时延和分组投递率上都具有一定优越性。

周甜甜[6](2019)在《多路径无线Mesh网络AOMDV协议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无线网络技术已成为来自于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学者们研究的重头戏。无线Mesh网络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闻名,它的特点是较高的鲁棒性与较强的自愈性,但几乎所有的网络协议都没有考虑到无线网络中节点的能量供应问题以及在数据包的发送过程中,节点的缓冲负载过高问题。这在实际应用在极大的制约了无线Mesh网络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能量模型与队列模型引入,在双模型的基础上改良寻路算法,提出了基于负载均衡的消耗式路由协议。最大限度的提升无线Mesh网络的网络质量。在无线Mesh网络中使用率较高的是AOMDV协议,作为多路径路由协议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在一次寻路过程中,找到多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而无需其他开销。本文以AOMDV协议作为研究对象,对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进行算法改良,改善网络质量。首先,在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中打开能量模型。能量模型不会自动引入,必须手动配置相关参数。这样节点在每一次收发数据包的时候会获取到当前节点的实时剩余能量,以便后续判断。其次,在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中获取队列缓冲区的长度。即负载状态。由于节点的缓冲区队列长度有限,超过接收阈值的数据包将被丢弃,本文对于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的Drop-Tail队列模型采取预判机制,提前对节点当前的负载状态进行感知,判断当前节点是否有能力参与数据包的传输工作,通过提前感知负载状况进一步提升网络质量。再次,在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中将能量模型与队列模型进行整合,将节点在接收数据包之前的的剩余能量状态和队列负载状态作为判据,判断当前节点是否有能力参与数据包的传输工作,并以此改变相应的数据包的转发延迟。最后,本文通过对NS2网络模拟器进行修改,通过AODV单路径协议和AOMDV多路径协议、初始AOMDV协议与基于能量模型的AOMDV协议、初始AOMDV协议与基于队列模型的AOMDV协议、基于能量模型与基于负载均衡的消耗式AOMDV协议、基于队列模型与基于负载均衡的消耗式AOMDV协议的对比实验,分析网络性能,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基于负载均衡的消耗式AOMDV协议性能最好,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优于AODV单路径路由协议。

王茜[7](2016)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链路质量与能效优先跨层路由协议》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近年来广泛应用在军事,农业,环保等多个领域,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满足更多的应用场景。为了适应多种环境应用的需要,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需要注意更多的因素。很多情况下,由于节点移动或障碍物遮挡,链路质量可能会下降进而引发路由中断。同时,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节点能量有限,会发生因能量不足而导致节点处路由中断。无线网络的功耗主要来自于数据发送,因此,在进行路由协议设计时候,应该综合考虑链路质量,节点剩余能量和数据发送的功耗,设计出平衡以上三个因素的路由协议。AODV路由协议是一种平面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广泛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AODV协议路由选择机制过于简单,没有综合考虑链路质量,节点能量和节点发送数据消耗的能量三方面因素,不能很好的适应复杂的应用环境,容易引发路由中断,降低了数据投递率,提高网络延迟时间,在高节点密度,高通信负载和高动态网络中,尤其如此。因此,需要对AODV协议进行改进,提高其路由协议的稳定性,降低网络的功耗。本文提出一种基于AODV的链路质量与能效优先跨层路由协议。通过引入MAC层的链路质量和竞争信道的节点数据,计算节点发送数据产生的能量。在路由建立阶段,将链路质量,节点剩余能量和节点发送数据包消耗的能量三方面因素作为路由判据,建立兼顾链路质量和功耗的链路,均衡网络负载,提高了路由稳定性。同时,加入了路由维护机制和路由本地修复机制,防止链路发生中断引起源节点进行路由发现产生泛洪,影响网络正常通信,增加网络负担。在IEEE 802.15.4 Matlab模拟器下仿真,将LECR-AODV协议与AODV协议,DSR协议和MTEC协议相比较,分别分析节点移动性,节点通信负载和节点密度的变化对路由协议性能的影响,验证LECR-AODV协议能够有效地改善AODV协议的数据投递率,降低端到端延迟时间,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陈辉[8](2014)在《无线Ad Hoc路由算法和拓扑控制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Ad Hoc网络是一种自组织网络,不需要固定基站的支持,网络的部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种网络是由军事用途的需求而出现的,随着网络技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线Ad Hoc网络的应用也逐渐从军事战场领域逐渐向抗震救灾、生物医疗、智能公路、智能会议和家庭娱乐等领域扩展。这对无线自组网的路由和拓扑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线Ad Hoc路由算法和拓扑控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节能、延长网络生命周期以及降低网络干扰的角度出发,提出高性能的路由算法和拓扑控制算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针对目前无线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存在动态拓扑和负载均衡较差的问题,本文将蚁群优化与能量均衡引入无线Ad Hoc路由技术,提出了新的路由算法,能更好的均衡负载和能量消耗,提高网络的性能。无线Ad Hoc网络节点的能量、节点拥塞和变动性对网络性能影响非常大。降低能量消耗可以有效的延长网络寿命,控制节点拥塞可以提高网络的分组投递率和端到端延时等性能。通过引入蚁群优化(ACO)算法,将蚁群算法中的信息素作为网络节点中的路由表,引入了节点有效能量率、节点拥塞率、节点变动率、路径的变动率、路径的拥塞率等定义。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提高了数据的传输率,延长网络生存时间。更好的适应了无线Ad Hoc网络的移动特性和网络负载的变化,网络时延和网络生存时间性能都得到了提高。(2)针对无线Ad Hoc网络能量不均衡和节点能量受限的问题,从拓扑控制的角度,利用图论的思想,提出一种能量均衡拓扑控制算法,通过分析网络能耗,使用路径权值WeightPath构造本地最小生成树,构建网络拓扑。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更好地适应无线Ad Hoc网络节点的移动变化和节点的能量有效使用,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3)针对无线Ad Hoc网络节点的动态性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依据节点的移动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移动预测的能量均衡拓扑控制算法,对无线Ad Hoc网络节点的运动进行预测,使用预测的结果计算链路的稳定性,在路由选择过程中选取稳定性更高的链路。算法采用主动式路由修复、能量均衡机制,避免部分节点过度的能量消耗。仿真实验表明,算法能有效避免由于节点移动导致链路断裂对数据传输的影响。更好地适应Ad Hoc网络节点的移动变化,减少链路失效,改进了网络性能。(4)针对无线Ad Hoc网络传输干扰的问题,从节点和路径干扰的角度出发,在传统的干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路径干扰模型。以降低全网路径干扰为目标提出了最小化链路干扰的拓扑控制算法,算法构建的网络拓扑具有t-spanner性质,可以有效避免传输路径中出现的瓶颈路径,并且可以减少由于链路瓶颈引起的拥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点对之间的最大路径长度。仿真实验表明,算法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拓扑的路径干扰。

姚俊武[9](2014)在《基于Ad Hoc技术的顶板离层监测系统路由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井下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经常发生事故,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我国煤炭开采强度的增大以及出现向深部开采转移的趋势,顶板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凸显,成为煤矿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目前顶板离层监测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方式或有线电缆监测顶板离层位移量,然而前者监测误差较大,实时性差;后者网络布线困难,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而基于无线Ad Hoc技术的顶板离层自动化监测报警系统采用433MHz射频频率范围,基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巷道顶板离层位移量的无线采集、无线监测和报警,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维护、高可靠和高效率等特性,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信息获取和处理系统,非常适合于煤矿井下、铁路隧道、地铁等环境下的围岩冒顶预警监测。基于无线Ad Hoc技术的顶板离层监测系统位于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进回风巷道环境中,无线信号易受各种干扰、节点数量较多,且每隔50米将一个通信节点固定在煤矿巷道固定顶板,拓扑结构比较稳定。但是网络节点采用干电池供电,能量受限,严重影响了网络的使用寿命。因此,本文针对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和节点能量受限特点,提出了基于稳定簇的多径节能路由协议(Energy-efficient and Multipath Routing Protocol Based on Stable Cluster).该协议采用分簇网络结构,不但便于管理节点,同时降低了网络的路由开销和计算开销,节省了节点的能量消耗;同时融合了节能算法设计,降低了节点的电能功耗,使网络负载更加均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量瓶颈节点”的问题,避免节点过早的退出网络,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协议运用多径路由技术实现节点间的多径传输,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使网络具有更好的健壮性。此外,论文运用组合加权思想对能耗消耗、路径长度和避开能量瓶颈节点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出最优路由和备用路由。最后,本文基于IAR开发环境实现了基于稳定簇的多径节能路由协议软件设计,验证了基于稳定簇的多径节能路由协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的数据通信要求。

闫永航[10](2014)在《移动Ad hoc网络与Internet互联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军事作战方式不断改变,信息优势已经成为决定战场胜负形势的制高点。当前,各种使用移动Ad hoc网络技术构建的野战互联网络系统、战场侦察和监视系统等大量装备部队,这些系统在具有越来越强功能的同时,还需要与军用IP广域网互联。因此,如何保证在野外机动作战过程中机动作战部队与军用IP广域网之间的无缝不间断连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军事作战过程中,为了实现网络快速部署,通常对军用战术互联网络的自配置功能要求非常高,其中就包括设备的地址自动配置。由于军用超短波电台自组网具有带宽窄、速率低的信道特点,必须设计高效率、低开销的地址自动配置协议。在军用战术互联网络的整个生存期间,网络拓扑结构会频繁变化,它可能会分割成几个较小的网络,或者几个较小的网络在某一时间会合并成为一个较大的网络。因此,地址自动配置协议需要能够处理网络分割和合并的场景。在遂行野战任务时,军用战术互联网络与军用IP广域网需要交互大量的指挥控制和态势感知信息以及情报。而设备要想接入军用IP广域网,首先需要发现和选择网关。为了提高军用战术互联网络与军用IP广域网互联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往往会部署多个网关。面对大量的音频、视频、图像等资料的交互需求,如何从多个网关中发现和选择一个保证服务质量的网关至关重要。为了适应复杂的野战地理环境和提供可靠冗余的通信需求,军用战术互联网络通常都包含多种无线通信手段,网络内部的数据传输手段多样以提升整体的吞吐量。而军用战术互联网络与军用IP广域网的互联流量都经网关中继,网关往往会成为影响互联性能提升的瓶颈。通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在网络中部署多个网关,以增加互联的总带宽容量。但是,在没有引入其它机制的情况下,如果使用传统的最短路径路由算法来选择到网关的路由路径,那么移动结点都会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网关,于是,高度集中的流量势必导致单个网关负载过重。因此,仅仅通过部署多个网关并不能较好地提升互联的吞吐量性能,为了提高军用战术互联网络与军用IP广域网间的流量交互性能,必须对多网关间的负载平衡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移动Ad hoc网络与Internet互联的新需求和挑战,在地址自动配置、网关发现和选择以及负载平衡方面展开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对于进一步地讨论和开展移动Ad hoc网络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创新型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军用超短波电台自组网带宽窄、速率低的信道特点,提出一种高效率、低开销的移动Ad hoc网络地址自动配置协议MANET-AACP。该协议能够为移动结点配置一个唯一的本地地址和一个唯一的全局地址。该协议能够处理网络分割和网络合并问题,并在整个移动Ad hoc网络生存期间保证所配置地址的唯一性。通过理论分析证明本文提出的MANET-AACP协议产生地址冲突的概率非常低,通过仿真证明该协议有效、开销较低。2)针对军用战术互联网络与军用IP广域网数据交互的新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络负载自适应的网关发现协议,它根据网络的流量负载动态地调整网关通告消息的发送范围,较好地适应了当前的网络状态,提高了互联的性能。提出一种网关发现协议的理论分析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本文提出的基于网络负载自适应的网关发现协议和现有的网关发现协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网络负载自适应的网关发现协议既能获得很好的互联性能,同时又将开销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网络负载自适应的网关发现协议能够获得较好的分组传递率和较低的端到端平均分组传输延迟。3)提出一种基于QoS的网关选择算法,它使用网关当前可用负载容量、移动节点到网关的路径质量以及移动节点到网关的最短距离三个QoS参数来选择最佳网关,它能选择一条到网关的具有较好路径质量的、较轻负载的路径,同时尽量降低消耗的资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QoS的网关选择算法能够获得较好的分组传递率和较低的端到端平均分组传输延迟。4)本文提出两种多网关间负载平衡路由算法,这两种算法都能使得负载在Ad hoc网络以及多网关间平衡分布。为了降低平均路由路径长度,引入路由路径长度增长阈值,防止路由路径长度过长,避免消耗更多宝贵的无线网络资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种多网关间负载平衡路由算法不但能够有效地平衡负载,而且与最短路径路由算法相比,平均路由路径长度的增长不超过20%。

二、基于负载平衡的无线ad-hoc网络路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负载平衡的无线ad-hoc网络路由(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规模可扩展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Mesh网络的经典路由协议研究
    2.1 无线Mesh网络的经典路由协议
        2.1.1 先验式路由协议
        2.1.2 反应式路由协议
        2.1.3 混合式路由协议
    2.2 经典路由协议度量研究
    2.3 无线Mesh网络经典路由算法的性能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优化方案仿真分析
    3.1 接收信号强度感知路由度量
        3.1.1 接收信号强度感知路由度量机制研究
        3.1.2 接收信号强度感知路由度量的仿真结果分析
    3.2 基于干扰分离路径的健壮和可扩展路由算法
        3.2.1 基于干扰分离路径的健壮和可扩展路由算法机制研究
        3.2.2 基于干扰分离路径的健壮和可扩展路由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3.3 基于部分链路状态信息的最优与次优路由算法
        3.3.1 基于部分链路状态信息的最优与次优路由算法机制研究
        3.3.2 基于部分链路状态信息的最优与次优路由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介数中心性生成树和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
    4.1 近似最优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
        4.1.1 近似最优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研究
        4.1.2 近似最优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4.2 基于介数中心性生成树和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
        4.2.1 介数中心性介绍
        4.2.2 基于介数中心性生成树和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
        4.2.3 基于介数中心性生成树和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
    5.1 混合无线Mesh网络的区域状态感知混合路由协议
        5.1.1 混合无线Mesh网络的区域状态感知混合路由协议研究
        5.1.2 混合无线Mesh网络的区域状态感知混合路由协议仿真结果分析
    5.2 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
        5.2.1 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机制
        5.2.2 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2)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与路由技术
    2.1 信道分配算法研究
        2.1.1 固定信道分配方案
        2.1.2 动态信道分配方案
        2.1.3 混合信道分配方案
        2.1.4 信道分配方案特性比较
    2.2 路由度量参数研究
        2.2.1 经典路由度量参数
        2.2.2 路由度量参数性能仿真与分析
    2.3 路由协议研究
        2.3.1 先验式路由协议
        2.3.2 反应式路由协议
        2.3.3 混合式路由协议
        2.3.4 路由协议性能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仿真分析
    3.1 基于干扰与最宽路径路由的信道分配与路由协议联合优化算法
        3.1.1 基于干扰与最宽路径路由的信道分配与路由协议联合优化算法研究
        3.1.2 基于干扰与最宽路径路由的信道分配与路由协议联合优化算法仿真分析
    3.2 基于不相交路径的信道分配和路由联合优化算法
        3.2.1 基于不相交路径的信道分配和路由联合优化算法研究
        3.2.2 基于不相交路径的信道分配和路由联合优化算法仿真与分析
    3.3 基于聚类与容量感知的信道分配与路由协议联合优化算法
        3.3.1 基于聚类与容量感知的信道分配与路由协议联合优化算法研究
        3.3.2 基于聚类与容量感知的信道分配与路由协议联合优化算法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延与干扰感知的信道分配和路由联合优化算法
    4.1 基于加权时延开销的路由算法
        4.1.1 基于加权时延开销的路由算法研究
        4.1.2 基于加权时延开销的路由算法仿真分析
    4.2 基于时延与干扰感知的信道分配和路由联合优化算法
        4.2.1 系统模型
        4.2.2 路由度量与信道干扰因子设计
        4.2.3 算法设计
        4.2.4 基于时延与干扰感知的信道分配和路由联合优化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负载均衡的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研究
    5.1 基于负载与干扰感知的路由算法
        5.1.1 基于负载与干扰感知的路由算法研究
        5.1.2 基于负载与干扰感知的路由算法仿真分析
    5.2 基于负载均衡的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
        5.2.1 基于负载均衡的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设计
        5.2.2 基于负载均衡的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3)自组网通信终端硬件研制及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Ad-hoc通信终端硬件调试与设计改造
    2.1 Ad-hoc V2.0研究背景
    2.2 Ad-hoc V2.0设计简介
    2.3 Ad-hoc V2.0终端问题概述
    2.4 Ad-hoc V2.0调试
        2.4.1 显示模块调试
        2.4.2 定位模块调试
        2.4.3 PPS调试
        2.4.4 磁力传感器调试
        2.4.5 音频模块调试
        2.4.6 射频模块调试
        2.4.7 3G模块调试
        2.4.8 重力传感器调试
    2.5 Ad-hoc V2.1设计及小批量制作
        2.5.1 Ad-hoc V2.1设计
        2.5.2 Ad-hoc V2.1小批量制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d-hoc通信终端多跳传输的研究与实现
    3.1 无线Ad-hoc路由协议研究概述
    3.2 多跳传输的先前工作
        3.2.1 融入AODV协议
        3.2.2 应用层实现多跳
    3.3 BATMAN adv路由协议
        3.3.1 BATMAN adv简介
        3.3.2 BATMAN adv数据包格式
        3.3.3 BATMAN adv网络接口
        3.3.4 BATMAN adv协议算法
    3.4 BATMAN adv编译
    3.5 BATMAN adv实验
        3.5.1 BATMAN adv配置
        3.5.2 BATMAN adv路由切换实验
        3.5.3 BATMAN adv多跳传输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SMA/SOTDMA信道接入及自适应切换机制
    4.1 无线Ad-hoc网络MAC协议研究概述
    4.2 Ad-hoc V2.1终端MAC协议选择
    4.3 Ad-hoc V2.1信道接入自适应切换机制
    4.4 Ad-hoc V2.1信道接入切换实现策略
    4.5 Ad-hoc V2.1终端SOTDMA与CSMA/CA比较实验
        4.5.1 单节点满载实验
        4.5.2 多节点固定数据流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PPS驱动实验代码
附录2 BATMAN adv实验配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4)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Mesh网络理论
    2.1 无线Mesh网络概述
    2.2 无线Mesh网络结构和特点
        2.2.1 无线Mesh网络结构
        2.2.2 无线Mesh网络特点
    2.3 无线Mesh网络相关协议
        2.3.1 WiFi Mesh协议
        2.3.2 蓝牙Mesh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和路由问题分析
    3.1 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
        3.1.1 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问题描述
        3.1.2 新型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算法
        3.1.3 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的相关问题
    3.2 多射频多信道WMN路由技术
        3.2.1 经典多射频多信道WMN路由度量
        3.2.2 新型多射频多信道WMN路由度量
        3.2.3 多射频多信道WMN路由的相关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
    4.1 经典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算法
        4.1.1 公共信道分配算法
        4.1.2 集中式Hyacinth算法
    4.2 多射频多信道WMN系统模型
        4.2.1 多射频多信道WMN网络模型
        4.2.2 多射频多信道WMN干扰模型
    4.3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算法设计
        4.3.1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算法设计原则
        4.3.2 无线Mesh网络节点优先级划分及链路负载权重计算
        4.3.3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模型
        4.3.4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模型分析和求解
    4.4 NS-3 仿真及性能分析
        4.4.1 NS-3 仿真平台简介
        4.4.2 多射频多信道WMN仿真性能指标
        4.4.3 多射频多信道WMN仿真系统参数设置
        4.4.4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算法仿真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负载均衡的HWMP协议改进
    5.1 HWMP协议
        5.1.1 HWMP按需路由模式
        5.1.2 HWMP主动路由模式
        5.1.3 HWMP空时链路度量
    5.2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路由算法
        5.2.1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拥塞度量
        5.2.2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帧结构
        5.2.3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拥塞控制路由度量
        5.2.4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路由流程
    5.3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路由算法仿真
        5.3.1 多射频多信道WMN仿真参数设置
        5.3.2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多射频多信道下无线Mesh网络吞吐量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由协议的研究现状
        1.2.2 路由度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无线Mesh网络技术
    2.1 无线Mesh网络简介
    2.2 无线Mesh网络架构
    2.3 无线Mesh网络与现有网络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射频多信道WMN算法研究
    3.1 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信道分配简介
        3.1.1 信道分配方案的分类
        3.1.2 多信道分配方案的挑战
    3.2 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路由算法
        3.2.1 多射频多信道网络最小时延算法
        3.2.2 多射频多信道网络干扰感知协作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OLSR协议的MPR选择算法优化
    4.1 OLSR协议概述
    4.2 OLSR路由协议数据结构
    4.3 OLSR算法描述
        4.3.1 链路侦听
        4.3.2 邻居探测
        4.3.3 MPR选择
        4.3.4 拓扑发现
    4.4 问题提出
    4.5 研究方法介绍
        4.5.1 相关工作
        4.5.2 基于孤立度与基于非MPR节点的MPR选择算法
    4.6 仿真与性能分析
        4.6.1 性能指标
        4.6.2 仿真环境与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LSR协议多射频多信道路由度量优化
    5.1 问题的提出
        5.1.1 路由度量的设计准则
        5.1.2 标准OLSR协议路由度量
        5.1.3 现有路由度量分析
    5.2 基于CCH-OLSR的路由度量
        5.2.1 CCH-OLSR路由度量描述
        5.2.2 CCH-OLSR路由度量实现
    5.3 仿真与性能分析
        5.3.1 模型设置
        5.3.2 场景设置
        5.3.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6)多路径无线Mesh网络AOMDV协议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1 无线Mesh网络的研究意义
        1.1.2 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的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无线Mesh网络的研究现状
        1.2.2 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的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
2 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
    2.1 AODV单路径路由协议的原理
        2.1.1 AODV路由发现
        2.1.2 AODV路由维护
        2.1.3 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相关术语
        2.1.4 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
    2.2 AOMDV多路径路由协议的消息结构
        2.2.1 RREQ
        2.2.2 RREP
        2.2.3 路由表结构
        2.2.4 HELLO
    2.3 AOMDV协议的算法设计
        2.3.1 路由算法的设计
        2.3.2 拓扑算法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NS2网络模拟器
    3.1 NS2的结构
        3.1.1 NS2的组成
        3.1.2 NS2的类
    3.2 NS2的使用
    3.3 NS2的结果分析
        3.3.1 Trace跟踪文件
        3.3.2 动画演示工具NAM
        3.3.3 分析工具AWK
    3.4 本章小结
4 改良的AOMDV路由协议
    4.1 负载均衡的消耗式路由算法
        4.1.1 负载均衡的消耗式路由算法的意义
        4.1.2 负载均衡的消耗式路由算法的数据结构
    4.2 负载均衡的消耗式路由算法的设计
        4.2.1 能量模型的引入
        4.2.2 队列模型的引入
        4.2.3 双模型的整合
    4.3 负载均衡的消耗式路由算法的实现
        4.3.1 能量模型判据
        4.3.2 队列模型判据
        4.3.3 双模型整合判据
        4.3.4 负载均衡的消耗式路由算法的路由判据
    4.4 本章小结
5 仿真实验与分析
    5.1 AODV单路径协议和AOMDV多路径协议对比实验
        5.1.1 多节点对比实验
        5.1.2 多速率对比实验
    5.2 初始AOMDV协议与基于能量模型的AOMDV协议对比实验
        5.2.1 多节点对比实验
        5.2.2 多速率对比实验
    5.3 初始AOMDV协议与基于队列模型的AOMDV协议对比实验
        5.3.1 多节点对比实验
        5.3.2 多速率对比实验
    5.4 基于能量模型与基于负载均衡的消耗式AOMDV协议对比实验
        5.4.1 多节点对比
        5.4.2 多速率对比
    5.5 基于队列模型与基于负载均衡的消耗式AOMDV协议对比实验
        5.5.1 多节点对比
        5.5.2 多速率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链路质量与能效优先跨层路由协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 AODV路由协议国内外研究动向
    1.3 本文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路由协议概述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2.1.2 无线网络设计的影响因素
    2.2 典型的无线网络标准
        2.2.1 IEEE802.15.1 和蓝牙
        2.2.2 IEEE802.15.3A和超宽带
        2.2.3 IEEE802.15.4和ZIGBEE
        2.2.4 WIFI
        2.2.5 小结
    2.3 路由协议设计的影响因素
    2.4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2.4.1 概述
        2.4.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2.5 AD-HOC网络路由协议
        2.5.1 DSR路由协议
        2.5.2 DSDV协议
        2.5.3 AODV协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ODV路由协议研究
    3.1 WSN中主要路由协议的概述
    3.2 AODV路由协议的特点以及协议的数据分组
    3.3 路由表结构、管理及维护
        3.3.1 路由表具体结构
        3.3.2 路由表管理和维护
    3.4 AODV路由的建立过程
    3.5 AODV路由维护
    3.6 AODV路由协议的优缺点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ECR-AODV协议
    4.1 概述
    4.2 LECR-AODV的路由判据
        4.2.1 链路质量因子
        4.2.2 数据包传输的能量消耗
        4.2.3 节点的剩余能量
    4.3 LECR-AODV路由发现与建立
        4.3.1 LECR-AODV路由的发现过程
    4.4 LECR-AODV的路由维护与修复
        4.4.1 LECR-AODV路由的维护过程
        4.4.2 LECR-AODV路由的修复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分析
    5.1 通信负载的影响
    5.2 节点移动性的影响
    5.3 节点密度的影响
    5.4 讨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无线Ad Hoc路由算法和拓扑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无线 AD HOC 网络
        1.2.1 无线 Ad Hoc 网络概述
        1.2.2 无线 Ad Hoc 的特点
        1.2.3 无线 Ad Hoc 网络的应用
        1.2.4 无线 Ad Hoc 网络的关键技术
    1.3 无线 AD HOC 网络路由和拓扑控制算法的研究进展
        1.3.1 无线 Ad Hoc 网络算法所具备的特性
        1.3.2 相关研究工作进展
    1.4 主要研究工作和关键技术
    1.5 课题来源和论文结构
第2章 无线 AD HOC 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
    2.1 无线 AD HOC 网络的体系结构
        2.1.1 无线 Ad Hoc 网络节点的结构
        2.1.2 无线 Ad Hoc 网络的拓扑结构
        2.1.3 无线 Ad Hoc 网络的协议栈
    2.2 无线 AD HOC 网络的路由算法
        2.2.1 无线 Ad Hoc 路由协议的分类
        2.2.2 常见的表驱动路由协议
        2.2.3 按需路由协议
        2.2.4 混合路由协议
        2.2.5 路由协议性能比较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蚁群优化的 AD HOC 路由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蚁群优化算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数学模型
        3.2.3 蚁群算法在无线 Ad Hoc 网络的应用
    3.3 基于改进蚁群优化算法的 AD HOC 多路径路由算法
        3.3.1 定义
        3.3.2 蚂蚁分组
        3.3.3 概率路由表
        3.3.4 算法规则
        3.3.5 算法操作
        3.3.6 实验测试仿真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能量均衡和移动预测的拓扑控制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网络模型和能量模型
        4.2.1 网络模型
        4.2.2 网络的能量模型
    4.3 拓扑控制
        4.3.1 拓扑控制的目标
        4.3.2 网络拓扑控制应关注的问题
        4.3.3 典型拓扑控制算法
    4.4 基于能量均衡的动态拓扑控制
        4.4.1 相关定义
        4.4.2 算法思想和实现
        4.4.3 仿真实验
    4.5 节点移动模型与预测
        4.5.1 节点的移动模型
        4.5.2 节点移动预测
    4.6 基于能量均衡和移动预测的拓扑控制
        4.6.1 定义
        4.6.2 算法思想和实现
    4.7 仿真实验
        4.7.1 仿真场景和参数
        4.7.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8 小结
第5章 最小化路径干扰的拓扑控制算法
    5.1 干扰问题分析
    5.2 典型的基于干扰的拓扑控制算法
    5.3 算法思想和实现
        5.3.1 网络干扰模型
        5.3.2 算法思想
        5.3.3 算法分析
        5.3.4 仿真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研究工作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Ad Hoc技术的顶板离层监测系统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无线Ad Hoc技术介绍
    2.1 无线Ad Hoc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2 无线Ad Hoc网络体系结构
        2.2.1 节点结构
        2.2.2 网络拓扑结构
        2.2.3 无线Ad Hoc网络协议栈
    2.3 无线Ad Hoc网络特点的与发展方向
        2.3.1 无线Ad Hoc网络特点
        2.3.2 无线Ad Hoc网络研究方向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无线Ad Hoc技术的顶板离层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3.1 基于无线Ad Hoc技术的顶板离层监测系统设计要求
    3.2 基于无线Ad Hoc技术的顶板离层监测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3.3 数据传输流程
    3.4 系统关键设备设计
        3.4.1 传感器节点设计
        3.4.2 监控中心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无线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4.1 无线Ad Hoc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4.1.1 无线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特点
        4.1.2 无线Ad Hoc网络路由协议面临的问题
        4.1.3 评价无线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标准
    4.2 无线Ad Hoc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4.2.1 按发现路由的驱动模式
        4.2.2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4.2.3 按路由算法类型分类
        4.2.4 按路由协议功能分类
    4.3 典型路由协议分析
        4.3.1 主动路由协议
        4.3.2 按需路由协议
        4.3.3 分级路由协议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稳定簇的多径节能路由协议设计
    5.1 协议的基本思想
    5.2 网络分簇初始化和维护策略
        5.2.1 簇的形成
        5.2.2 簇的维护
    5.3 数据包结构设计
    5.4 基于能量消耗的路由选择机制
        5.4.1 能量模型
        5.4.2 机制描述
    5.5 基于负载度路由选择机制设计
        5.5.1 机制描述
    5.6 路由发现和维护
        5.6.1 路由发现
        5.6.2 路由维护
        5.6.3 协议特点
    5.7 本章小结
6 顶板离层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6.1 IAR开发环境介绍
        6.1.1 IAR Embedded Workbench的特点
        6.1.2 IAR Embedded Workbench的工作机制
    6.2 CC1100射频模块软件开发
        6.2.1 数据帧结构
        6.2.2 CC1100初始化设置
        6.2.3 主要函数介绍
    6.3 MPERBC路由协议软件设计
        6.3.1 接收数据软件设计
        6.3.2 发送数据软件设计
    6.4 系统安装与测试
        6.4.1 节点实物与参数
        6.4.2 系统运行环境与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移动Ad hoc网络与Internet互联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地址自动配置
        1.2.2 网关发现和选择
        1.2.3 负载平衡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地址自动配置协议
    2.1 引言
    2.2 地址自动配置协议
        2.2.1 常量定义
        2.2.2 定时器设计
        2.2.3 MANET-AACP协议的操作过程
    2.3 MANET-AACP协议的理论分析
        2.3.1 MANET-AACP协议产生地址冲突的概率
        2.3.2 控制开销估测
    2.4 实验设计
    2.5 实验结果
        2.5.1 网络B中结点数变化对地址分配延迟和通信开销的影响
        2.5.2 结点移动速度变化对地址分配延迟和通信开销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服务质量的网关发现和选择
    3.1 引言
    3.2 基于网络负载自适应的网关发现协议
        3.2.1 数据结构
        3.2.2 计算主动域TTL的初始值
        3.2.3 主动域TTL的更新
        3.2.4 协议描述
        3.2.5 主动域中节点丢失到网关连接的处理
        3.2.6 被动域中节点更新服务网关的触发机制
    3.3 基于QoS的网关选择算法
        3.3.1 网络模型
        3.3.2 QoS参数的选择
        3.3.3 网关发现
        3.3.4 QoS参数的估测
        3.3.5 基于QoS的网关选择算法
    3.4 网关发现协议的分析模型
    3.5 仿真实验
        3.5.1 基于网络负载自适应网关发现协议的仿真设计
        3.5.2 基于QoS的网关选择算法的仿真设计
    3.6 仿真结果
        3.6.1 主动域初始TTL的设定
        3.6.2 基于网络负载自适应的网关发现协议的仿真结果
        3.6.3 基于QoS的网关选择算法的仿真结果
    3.7 小结
第4章 多网关间负载平衡路由算法
    4.1 引言
    4.2 网络模型
    4.3 Voronoi图
    4.4 最短路径路由算法
        4.4.1 SPR算法对负载平衡的影响
    4.5 多网关负载平衡路由算法
        4.5.1 算法设计原则
        4.5.2 计算多网关负载平衡因子
        4.5.3 计算移动结点的可用负载容量
        4.5.4 MGLBR算法描述
        4.5.5 ES-MGLBR算法描述
        4.5.6 算法复杂性分析
    4.6 仿真
        4.6.1 Choi算法简介
        4.6.2 最优路由路径长度增长阈值的设定
        4.6.3 对网络吞吐量的影响
        4.6.4 对平均路由路径长度的影响
    4.7 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基于负载平衡的无线ad-hoc网络路由(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规模可扩展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 郑喆文. 东南大学, 2020(01)
  • [2]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与路由联合优化算法研究[D]. 胡杨. 东南大学, 2020(01)
  • [3]自组网通信终端硬件研制及改善传输性能的技术研究[D]. 程科.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研究[D]. 葛佳月. 东南大学, 2019(06)
  • [5]多射频多信道下无线Mesh网络吞吐量优化的研究[D]. 王宇飞. 东南大学, 2019(06)
  • [6]多路径无线Mesh网络AOMDV协议分析与研究[D]. 周甜甜.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链路质量与能效优先跨层路由协议[D]. 王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无线Ad Hoc路由算法和拓扑控制算法研究[D]. 陈辉. 长安大学, 2014(04)
  • [9]基于Ad Hoc技术的顶板离层监测系统路由协议研究[D]. 姚俊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10]移动Ad hoc网络与Internet互联关键技术研究[D]. 闫永航.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基于负载均衡的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