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原鹿骨粉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黎重阳[1](2021)在《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抗皮肤光老化活性及作用机制差异》文中研究说明中波紫外线(UVB)的长期辐射可引起皮肤光老化的产生,其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褶皱、色素沉积等。胶原多肽具有良好生理活性,被认为在改善光老化皮肤方面具有潜在应用。胶原多肽的抗皮肤光老化活性与其生物来源、肽段序列、平均分子量等有关。有研究报道,鱼皮胶原和鱼骨胶原在氨基酸组成、存在形式、羟化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可能对酶解产物及其活性产生不同影响。金枪鱼产量巨大,但在加工过程可产生占总量50~70%左右的副产物,如皮、骨等,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本研究以金枪鱼鱼皮和鱼骨为原料,探究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对光老化皮肤的保护效果及作用机制,并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首先通过不同蛋白酶及组合酶解制备金枪鱼皮胶原多肽(Tuna skin collagen peptides,TSCP)和金枪鱼骨胶原多肽(Tuna bone collagen peptides,TBCP),评价其水解度、游离氨基含量、平均分子量分布、抗氧化活性、保湿吸湿性等指标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UVB辐照NIH/3T3细胞和ICR小鼠以建立光老化模型,探究了TSCP和TBCP的抗光老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深入分析二者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采用中性蛋白酶(Neu)、碱性蛋白酶(Alc)、风味蛋白酶(Fla)、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Alc+Neu)、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Alc+Neu+Fla)酶解制备TSCP和TBCP,并测定其理化性质、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保湿吸湿性。结果表明,与单一酶解相比,复合酶水解更能促进低分子量胶原多肽的产生;与单一酶水解的胶原多肽相比,复合酶水解得到的胶原多肽在保湿性和吸湿性能方面具有明显提升;在相同水解条件下,TSCP较TBCP具有更高比例的低分子量肽,且保湿性和吸湿性也更加优异,对DPPH·清除效果更好;二者在O2-·清除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TBCP的·OH清除效果和ORAC抗氧化能力略优越TSCP。这表明TSCP和TBCP均具有潜在护肤功能,但可能在护肤机制方面存在差异。(2)通过UVB照射NIH/3T3细胞构建光老化细胞模型,根据TSCP和TBCP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保湿性、吸湿性以及清除活性氧(ROS)能力,Alc+Neu+Fla水解的TSCP和TBCP具有较优保湿性和吸湿性以及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因此选定Alc+Neu+Fla水解的TSCP和TBCP进行后续抗光老化活性的探究。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在0.1 mg/m L浓度作用下,TSCP和TBCP可提高光老化NIH/3T3细胞的存活率,对UVB诱导细胞内产生的过量ROS具有显着清除作用(P<0.05),可显着抑制细胞内MMP-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P<0.05),并显着提高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P<0.05),对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SCP和TBCP均对UVB诱导的光老化NIH/3T3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与TBCP相比,TSCP处理组中光老化NIH/3T3细胞的存活率显着增加(P<0.05),TSCP可清除光老化细胞中过量的ROS至正常水平,且TSCP组中TGF-β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TBCP组(P<0.05)。这表明TSCP在提高光老化细胞存活率和抗氧化能力,促进TGF-β1表达方面具有更加显着的效果。(3)通过UVB照射ICR雌性小白鼠构建光老化小鼠皮肤模型,研究并对比TSCP和TBCP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的修复效果,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及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00 mg/kg的灌胃剂量下,TSCP和TBCP能有效抑制UVB诱导的小鼠皮肤红斑、褶皱变多等现象,减缓小鼠角质层过度角化和表皮增厚,提升小鼠皮肤水合能力,显着提高小鼠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并显着抑制小鼠皮肤中MMP-1的过度表达(P<0.05),提高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此外,TSCP和TBCP可抑制ERK、JNK、p38蛋白的磷酸化表达。由此证明,TSCP和TBCP对UVB诱导的小鼠皮肤损伤具有修复作用,推测其主要通过减缓小鼠皮肤的氧化应激作用,并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MMP-1的合成,同时促进TGF-β1的合成,诱导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增加,从而起到保护小鼠皮肤光老化作用。TBCP组中小鼠皮肤表皮和角质层较TSCP组更薄,胶原纤维结构较TSCP组更完整,ERK1磷酸化水平显着低于TSCP组(P<0.05),JNK2磷酸化表达与N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TBCP组中MMP-1表达量显着低于NC组(P<0.05);而TSCP组中小鼠皮肤含水量较UVB组显着提高(P<0.05),且TGF-β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TBCP组(P<0.05),而p38蛋白磷酸化表达显着低于TBCP组(P<0.05)。这表明TBCP在抑制光老化小鼠表皮增厚和角质层过度角化,保持胶原纤维结构的完整性,降低小鼠皮肤中ERK和JNK蛋白磷酸化表达以及MMP-1蛋白表达方面的能力更强;而TSCP在提高光老化小鼠皮肤的水合能力,促进小鼠皮肤中TGF-β1蛋白表达,抑制p38蛋白磷酸化表达方面效果更优。综上所述,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均能有效改善UVB诱导的NIH/3T3细胞和ICR小鼠皮肤光损伤,但二者在作用分子机制方面存在差异。金枪鱼皮胶原多肽可能具有更加优异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光老化机体内过量的活性氧,抑制p38蛋白的活化,并且更能促进TGF-β1蛋白表达量,增加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发挥抗光老化活性;而金枪鱼骨胶原多肽可能在抑制光老化机体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ERK、JNK),降低MMP-1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其对I型胶原蛋白的降解方面具有更优异的作用。本研究既为胶原肽在皮肤光老化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又为金枪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连雅君[2](2021)在《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开发抗骨质疏松症新型药物奠定基础,探索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上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拓宽中医药在动物药材应用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方法①理论探究:梳理历代中医着作、中医家对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文字记载,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知及治疗思路做出归纳总结;通过“以形补形、五行生克”及“温肾助阳,活血通经”理论分别探究狗骨胶及双膝骨胶宝二者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②实验研究:通过超高效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点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狗骨胶、炒制的狗骨粉进行成分分析及鉴定,比较不同的炮制方法下二者在成分上的差异,对比总结狗骨胶炮制方式的优点及在促吸收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优势;通过比较戊酸雌二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症模型雌性大鼠的基础体重,肛温,耳廓局部温度,内脏指数,骨密度,骨矿量,HE染色,MASSON染色的差异进行组间观察,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尿磷、钙,ELISA法检测血清OC、PN1P、CTX-1,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OPG,用WB、PCR法检测RANK、RA NKL、OPG、TRAF6、NF-κB指标在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RANKL、OPG的阳性表达,探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在经典机制RANKL/OPG/TR AF6的效果,分析其在经典通路RANK/RANKL/OPG及TRAF6/NF-κB信号通路上的治疗作用,研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内在机制。研究结果①理论研究结果:骨质疏松症疾病是一种符合中医概念骨痿的疾病,病位于肾,牵连肝脾,以阴阳失调为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病机多与肾脏亏损,筋骨萎弱有关,可将肾精亏虚,瘀血阻滞,筋骨萎弱总结为本病的根本病机;骨痿的病因则与外邪风寒湿邪所感、情志失调、先天后天失调等有关。治疗的方法有温补肾阳法、滋补肾阴法、阴阳双补法、脾肾并治滋肾阴化湿痰法,肝肾并治补益肝肾法等。“以骨补骨,五行生克”理论为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理论基础,双膝骨胶宝的理论基础基于仲景肾气丸加减变化而成,该方应用温肾健脾,活血通经法治疗肾阳虚血瘀类骨质疏松症。②实验研究结果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匹配分析筛选差异性成分212种,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并匹配分析出差异性成分125种。正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阿普比妥、胆碱、甜菜碱、脯氨酸、L-苯丙氨酸、荆芥内酰胺、新海藻糖、苦参碱、羟脯氨酸等,其中氨基酸6种;负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琥珀酸盐、脯氨酸、腺嘌呤、黄嘌呤、柠檬酸、异丁酮、L-正亮氨酸、肉豆蔻酸、白氨酸、肾上腺酸、次黄嘌呤、硬皮酸、色氨酸等,其中氨基酸4种。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BMD、BMC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BMD、BMC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01);HE染色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小梁间隙增大(P<0.01),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骨小梁的数量有所增加(P<0.01),骨小梁间隙距离呈现明显减少(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ALP含量显着地升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ALP含量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1,P<0.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钙含量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血清钙含量升高(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磷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的药物治疗后血清磷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尿钙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1),模型大鼠的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的PN1P含量有所下降(P<0.001),经过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的PN1P含量有所上升(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CTX-1含量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CTX-1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钙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骨钙素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OP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血清OPG含量均有明显上升(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胫骨RANKL、TRAF6、NF-κB1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5),OPG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RANKL蛋白质浓度含量有明显减少(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TRAF6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减少(P<0.001),大鼠胫骨OPG蛋白质总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NF-κB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RANK、RANKL、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升高(P<0.01),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OPG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OPG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P<0.05);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结论狗骨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海藻糖、苦参碱、柠檬酸、氨基酸等成分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联,相对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以羟脯氨酸、脯氨酸为主,与骨质疏松症治疗关系密切;狗骨胶中含有的胶束化成分琥珀酸盐、硬脂酸具有增溶效果可促吸收,B族维生素有利于维持维生素的稳定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均可通过调节骨密度水平、骨新陈代谢水平等方式抵抗骨质的流失,可调节RANKL/RANK/OPG信号通路,降低TRAF6含量抑制NF-κB1的炎症反应,通过调控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达到抗骨质疏松症疗效。
马艳丽[3](2020)在《骨明胶的酶法制备及成膜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骨明胶是骨胶原部分水解的产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及感光材料,且在某些医药领域(硬胶囊、软胶囊等)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传统碱法骨明胶产业耗水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在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亟需转变骨明胶的传统生产方式以实现其绿色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以酶法代替传统碱法工艺制备骨明胶,建立了一条生产周期短、产率高、废弃物少的骨明胶绿色生产线路(一步酶法制备骨明胶),为骨明胶产业的转型提供参考。一步酶法制备骨明胶工艺将传统碱法工艺的脱矿、浸灰、退灰三步缩短为一步,即脱矿与酶解同时进行,省去高耗时的浸灰步骤与高耗水的退灰步骤,骨素降解时间由3~8周缩减为3 h,无需碱消耗且降低60%水耗。1道提胶的产率与传统碱法4道提胶的产率相当,且骨明胶的质量(冻力、黏度)处于市售高档次胶范围,同时一步酶法骨明胶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有关药用明胶及胶囊用明胶标准的要求。此外,绿色产品环境足迹量化管理的生命周期评价(LCA)结果显示,一步酶法骨明胶生产能够降低环境负荷,工艺流程更绿色环保。通过对一步酶法骨明胶结构和功能特性分析得出:一步酶法骨明胶与碱法骨明胶的氨基酸组成相似,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是甘氨酸、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和丙氨酸,其含量约为氨基酸残基总量的2/3,分别占比约1/3、1/4和1/9,芳香族氨基酸和含硫氨基酸的含量较少且均不含色氨酸。其次,一步酶法骨明胶与碱法骨明胶的分子量分布相似,主要组成成分均为α1链、α2链和β链。第三,一步酶法骨明胶与碱法骨明胶的结构形态相似,均含有三螺旋结构与无定形区,在圆二色光谱(CD)、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图谱(XRD)上各吸收峰的位置一致。第四,一步酶法骨明胶与碱法骨明胶具有相似的动态流变学特性(粘弹性和热稳定性)。一步酶法骨明胶与碱法骨明胶的相似性源自其具有相同的母本胶原(猪骨胶原),但由于制备工艺的差异,胶原在转变为明胶的过程中胶原链的断裂位点和伸展程度不同,一步酶法骨明胶与碱法骨明胶氨基酸分布及空间构象不同,因而二者的等电点(酶法骨明胶的等电点为8.89,碱法骨明胶的等电点为4.84)、持水性持油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存在差异。通过对酶溶胶原的一二三级结构分析得出:酶溶胶原三螺旋结构完整,即酶的作用位点不在三螺旋区。通过成纤维能力检测与肽段质谱鉴定得出:酶溶胶原端肽非螺旋区结构完整,则酶的作用位点不在非螺旋区而在共价交联处。在一步酶法制备骨明胶工艺中,胃蛋白酶水解掉共价交联键,胶原单链借助加热从胶原分子中分离进而形成明胶。一步酶法骨明胶和碱法骨明胶等电点差别成因:一是酶法骨明胶和碱法骨明胶空间构象上的差异;二是在长期浸灰过程中,骨素中大量的谷氨酰胺(pI=5.65)和天冬酰胺(pI=5.41)脱酰胺生成对应的等电点较低的谷氨酸(pI=3.22)和天冬氨酸(pI=2.97),导致碱法骨明胶的等电点低于酶法骨明胶;三是酶法骨明胶中等电点较高的氨基酸暴露量高于碱法骨明胶,因而酶法骨明胶的等电点高于碱法骨明胶。最后,对一步酶法骨明胶的成膜特性研究发现,与目前市售的两种传统明胶(碱法胶、酸法胶)相比,谷氨酰胺转移酶(MTgase)修饰的一步酶法骨明胶具有较高的交联度,经MTgase交联后的一步酶法骨明胶明胶膜比其他两种明胶经MTgase修饰的明胶膜的网络结构稳定,机械强度高,具有沸水中不溶的特性。一步酶法骨明胶为MTgase改性制备水不溶性明胶膜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此外,一步酶法骨明胶分子量分布窄,能够极大限度地复原胶原的三螺旋结构。通过kosmotropic离子SO42-辅助与机械形变诱导可构建出一种仿生胶原结构各向异性明胶膜。其中SO42-能够辅助明胶膜转变为高弹态,进而有助于机械诱导明胶膜内形成多级有序结构。该仿生胶原结构明胶膜的机械强度显着增加,抗张强度和韧性分别由原始明胶膜的89.20 Mpa、3.13 MJm-3增至220.71 Mpa、14.15 MJm-3。该明胶膜还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光的双折射现象,能够分离偏振光并调节偏振光的强度。
阳丽红[4](2020)在《利用金枪鱼加工副产物制备骨粉、胶原多肽及肽钙螯合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枪鱼是一种重要的世界经济鱼类,金枪鱼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鱼骨、鱼皮等副产物,常被当作下脚料丢弃,经济效益低下。其中鱼骨中富含钙磷元素,经超微粉碎后可以提高其钙的生物利用率。鱼骨和鱼皮的蛋白质量都很丰富,以鱼骨和鱼皮为原料可以生产胶原蛋白、明胶、胶原多肽及多肽螯合钙等。如何利用这些副产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论文首先以金枪鱼加工副产物鱼骨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方法辅助制备超微鱼骨钙粉,探讨不同的微波条件对鱼骨粉的影响,并使用响应面分析优化了微波条件,其次以金枪鱼骨和鱼皮为原料,利用水热方法提取明胶,比较了不同的温度对明胶得率和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并确定了合适的水热条件,进一步制备出了胶原多肽,并对多肽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将胶原多肽与氯化钙螯合,研究了不同的螯合条件对胶原多肽钙结合力的影响,由此确定了合适的螯合工艺,制备出了金枪鱼胶原多肽的肽钙螯合物。研究结果可为金枪鱼皮和鱼骨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微波辅助方法研究金枪鱼骨钙粉的制备工艺,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微波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参数为样品质量120 g、微波功率800 W、微波时间90 min,此时所得骨钙粉经酶解除杂后钙磷含量达到192.3 mg/g和149.8 mg/g。经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表征与激光粒度分析,微波鱼骨粉呈疏松结构,表面出现微孔和裂纹,粒径平均值可达到16.6μm,与响应面预测值接近。通过动物学实验评价鱼骨粉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微波鱼骨粉组的小鼠钙吸收率59.62%,钙储留率58.31%,均高于普通鱼骨粉组、碳酸钙组和低钙对照组(P<0.05)。实验证明微波鱼骨粉与其他钙制剂相比在体内吸收效率更高,更有利于促进大鼠骨骼的生长。以金枪鱼皮和鱼骨为原料制备明胶及胶原多肽,探讨了不同温度对明胶得率和羟脯氨酸的影响,发现100℃条件下提取的明胶得率和羟脯氨酸表现都良好,其中鱼皮明胶得率70.22%,羟脯氨酸含量为8.31%,鱼骨明胶得率28%,羟脯氨酸含量为6.48%。采用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分别酶解明胶制得了4种样品类型的胶原多肽,并对胶原多肽进行了红外分析,胶原多肽的低聚肽含量都较高,最高可达到87.67%。SDS-PAGE结果表明水热处理鱼骨明胶和鱼皮明胶蛋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0 kDa以下。对胶原多肽的抗氧化性进行分析得知,酶解后的胶原多肽的抗氧化性得到了提高,鱼骨胶原多肽对羟基自由基(·OH-)、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DPPH)和过氧化氢的清除作用要高于鱼皮胶原多肽,抗氧化能力与低聚肽含量的结果相一致。探究了金枪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制备肽钙螯合物的制备工艺,分析了螯合温度、螯合时间、螯合pH和肽钙体积比对4种胶原多肽的钙结合力的影响,优化后确定螯合工艺为螯合温度50℃、螯合时间60 min、螯合pH 8、肽钙体积比1:2,此时最高钙结合力可达56.70%。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金枪鱼胶原多肽的氨基端与羧基端参与了螯合反应。为胶原多肽螯合钙这一新型补钙制剂的开发与水产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与理论支持。
南学敏[5](2019)在《羊骨胶原蛋白肽抗氧化活性及氨基酸组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以羊骨粉为原料,将原料进行预处理同时用酶法提取胶原蛋白,并对胶原蛋白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对胶原蛋白酶解,离心获得胶原蛋白肽再经冷冻干燥制成胶原蛋白肽粉,测定其酶解后的水解度、肽得率、抗氧化活性和氨基酸序列。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对羊骨胶原蛋白进行鉴定,所得胶原蛋白主要为I胶原蛋白,分子量在120KDa左右。2.以水解度、肽得率为指标,选用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对羊骨胶原蛋白进行酶解,确定最佳工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胰蛋白酶的水解度为13.27%,肽得率为、82.14%,其中1000 Da以下的小肽占96.4%;木瓜蛋白酶的水解度为12.15%,肽得率为85.73%,且肽段的分子量在1000 Da以下。3.通过不同酶酶解的胶原蛋白肽,以Vc为对照组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进行了比较测定。测得结果如下:当肽液浓度达到1.5mg/mL时胰蛋白酶酶解的胶原蛋白肽液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Vc的清除力但差异不显着(P>0.05),其值分别为92.28%、86.39%。当肽液浓度为20μg/mL时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最大,其值为59.53%、51.29%,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解所得肽液的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不及对照组均且差异显着(P<0.05)。当肽液浓度为8mg/mL时,胰蛋白酶酶解的肽液还原能力显着大于木瓜蛋白酶酶解肽液的还原能力(P<0.05)。4.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得本实验所得肽段分子量都在1000 Da以下,肽段长度介于7~30个氨基酸之间,且含20个氨基酸以下占98%;酶切所得肽段中富含必需氨基酸,且疏水性氨基酸Leu、Tyr、Val、Ala、Ile、Phe和Trp较多。
秦晓洁[6](2019)在《牦牛骨粉制备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不断攀升。目前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上,往往忽视了对机体整体代谢的调整,普遍具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找能防治骨质疏松、副作用小的功能食品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旨在优化牦牛骨粉制备工艺,并基于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模型和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探究粒径对牦牛骨粉消化特性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的影响,可为今后开发高活性牦牛骨源功能食品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首先对牦牛骨脱脂工艺进行了优化分析。为提高脱脂率,以青海牦牛股骨为原料进行超声辅助有机溶剂脱脂参数优化,并比较分析了超声脱脂法和蒸煮脱脂法对骨粉制备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酸乙酯为最佳脱脂溶剂;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30 min,液料比(v:m)6为最佳脱脂参数,脱脂率可达92.00%,显着高于蒸煮脱脂法(71.25%)(P<0.01);与蒸煮脱脂法相比,超声脱脂法蛋白质流失率、矿物质流失率显着降低(P<0.05),且钙离子释放度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脱脂处理制备骨粉可更多保留骨中营养物质,对改善骨粉加工工艺及提高骨粉品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次,本文探究了不同中值粒径(19.92μm、49.94μm、76.65μm、96.73μm、128.37μm)牦牛全骨粉的理化特性和消化特性。结果显示,不同粒径骨粉的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总氨基酸、羟脯氨酸以及矿物质含量皆无显着差异(P>0.05)。但随粒径减小,骨粉的亮度增大、持水力和蛋白质溶解能力越强。通过体外消化系统对不同粒径骨粉进行研究发现,随粒径减小,骨粉蛋白质消化率呈上升趋势,其中D50为19.92μm的骨粉经肠部消化后蛋白质消化率可达28.53%,显着优于其它大粒径骨粉(P<0.05);各消化产物中氨基酸含量不同,并皆随骨粉粒径减小而增大,其中酪氨酸(Tyr)、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精氨酸(Arg)含量最高。然而,随着骨粉粒径减小,分子量小于0.5 kDa的肽段相对含量及钙磷释放度皆逐渐降低,其中骨粉钙、磷释放度分别为3.273.84 mg/g、1.341.65 mg/g。综上,粒径不会导致骨粉中基本成分发生改变,但随着粒径减小,骨粉表现出较好的理化特性,且其蛋白质消化率以及氨基酸游离度逐渐呈现更佳状态,但小分子量肽段相对含量、钙磷释放度随之降低。为进一步确定不同粒径牦牛骨粉的抗骨质疏松活性,本文利用3种中值粒径(19.92μm,6.65μm,128.37μm)牦牛骨粉饲喂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结果显示,牦牛骨粉饲喂组大鼠的钙、磷表观吸收率分别可达53.3755.12%、55.2658.51%;与模型组相比,牦牛骨粉可显着增加大鼠血清中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含量(P<0.05),但骨密度和骨小梁等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所选粒径范围内,粒径差异未对其产生显着影响(P>0.05)。综上,牦牛骨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抗骨质疏松活性,但在所选粒径范围(19.92128.37μm)内,粒径差异未导致其功能差异。
何云[7](2018)在《鮟鱇鱼骨的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含营养丰富水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鮟鱇鱼属冷温性深海底层鱼类,因其爽滑可口,且其有保健作用,而在广大消费群体中流传。但由于人们多以食用鮟鱇鱼肉、内脏为主,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鮟鱇鱼皮、骨等下脚料,若不对其进行再处理,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目前,对鮟鱇鱼皮已经有一定的研究,但对鮟鱇鱼骨的资源利用鲜有研究,因此深入研究如何提高鮟鱇鱼骨的附加价值,对水产品市场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鮟鱇鱼骨为研究对象,通过从鮟鱇鱼骨提取钙源、胶原蛋白,并将胶原蛋白超滤,得出适合人体吸收的胶原多肽,再将胶原多肽与钙源螯合,制备出生物吸收率较高的补钙产品-胶原多肽螯合该。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研究了盐酸法提取鮟鱇鱼骨钙的工艺。首先,对新鲜冷冻鮟鱇鱼进行解冻,出去鱼骨上附着的鱼肉,脱腥、脱臭,出去脂质,然后进行影响鮟鱇鱼骨钙提取率的单因素(料液比、温度、盐酸质量分数、反应时间)试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取各个因素的灵敏变化点,进行正交试验,得出影响鮟鱇鱼骨的钙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鮟鱇鱼骨钙提取的主次顺序为温度(B)>盐酸质量分数(D)>料液比(A)>时间(C);鮟鱇鱼骨钙提取的最优组合是A1B1C2D1,即在盐酸质量分数为6%、鮟鱇鱼质量与溶液比为1:6(m/v)、温度为40℃、时间为1 h时,鮟鱇鱼骨钙提取率最大,经验证性测定鮟鱇鱼骨钙的提取率为31.2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料液比(A)、温度(B)、时间(C)、盐酸质量分数(D)对钙的提取率影响均非常显着。2、对提取钙后的鮟鱇鱼骨酸解液离心,取沉淀进行酶解工艺优化。取各单因素(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加酶量、pH)进行试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取各个因素的灵敏变化点,进行正交试验,得出影响鮟鱇鱼骨酶解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酶解时间、胃蛋白酶加酶量、酶解温度、pH分别为4 h、6%、40℃、1 h,经验证性实验,得出在优化条件下鮟鱇鱼骨水解度为27.08%,胶原多肽含量为43.06%;对胶原蛋白分子进行超滤,经SDS-PAGE验证其分子量为30 kDa,其含量占总提取胶原多肽的20.65%。为了解鮟鱇鱼骨及提取后胶原多肽的基本组成和氨基酸成分,对其进行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鮟鱇鱼骨水分含量为76.26%,蛋白质含量为13.28%,脂质含量为0.0025%,灰分含量为12.32%,钙含量为6.22%;经过氨基酸测定仪分析,经干燥后的鮟鱇鱼骨粉中总氨基酸含量为447.07mg/g,必需氨基酸为185.62 mg/g,鲜味氨基酸为199.86 mg/g,亚氨基酸中羟脯胺酸与脯氨酸占鱼骨粉总氨基酸含量的0.65%,鮟鱇鱼骨胶原多肽冻干粉中总氨基酸含量为762.25 mg/g,必需氨基酸为298.84 mg/g,鲜味氨基酸为289.75mg/g,亚氨基酸中羟脯胺酸与脯氨酸占胶原多肽总氨基酸成分含量的12.75%。3、为减少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与资源的浪费、提高水产品的利用价值,对鮟鱇鱼骨制备胶原多肽螯合钙的工艺进行优化,性质进行研究。以鮟鱇鱼骨为原料,经预处理,在最优条件下制备胶原多肽,进行超滤得低分子量胶原多肽,并与其钙提取液进行螯合反应,制成鮟鱇鱼骨胶原多肽螯合钙。实验取因素(螯合温度、鮟鱇鱼骨胶原多肽与鱼骨浸提液的质量比、螯合时间、pH、螯合温度)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对参考指标影响灵敏的点进行胶原多肽螯合钙正交工艺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螯合温度、螯合时间、鮟鱇鱼鱼骨胶原多肽与钙浸提液质量比、pH分别为:30℃、50 min、2:1、6,经验证性试验得到螯合率为98.00%,螯合物中的钙含量分别21.29%。对氨基酸螯合钙进行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典型的胶原多肽氨基酸组成特征,第一限制氨基酸为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必需氨基酸含量197.22 mg/g,鲜味氨基酸含量255.70 mg/g,脯氨酸与羟脯氨酸含量约占总氨基酸含量的13.27%。与鮟鱇鱼骨胶原多肽粉相比,其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及脯氨酸与羟脯氨酸含量约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例均降低,这可能是因为螯合了钙元素的缘故。
袁诚成[8](2017)在《禽肉骨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指出骨料是属于传统的肉食副产物,因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因子而备受关注。近五年来我国肉类产量约为8100万吨,产生的骨头不计其数,约占世界肉食总产量的1/4,居世界第一,因此我国是畜禽生产和消费大国。虽然我国的骨资源很丰富,但因其消费比较大,长久以来人们对骨头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骨头的利用率较低,认为骨头的营养价值远不如肉,因此畜禽骨的开发和利用目前还是属于初级加工状态。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你们对功能因子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渔塘坝是恩施州内最为典型的高硒区之一,其北部出露的富硒碳质岩层通常被认为是渔塘坝内硒的主要来源。杨光祈、宋成祖等分别在渔塘坝及其北部二叠纪茅口组碳质硅质岩段采集到含硒高达84123 mg/kg、6471 mg/kg、8390 mg/kg的"石煤"和碳质硅质岩样品。又因为硒被誉为"长寿元素",具有抵御疾病、防癌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30多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心血管病、肝&病、肠胃病、癌症等40多种疾病均与人体缺硒有关。因此在鸡鸭的饲料中添加恩施鱼塘坝的高含量富硒矿粉和玉米,使其禽肉骨含高含量硒元素,为课题开发以禽肉骨为原料的功能系列产品提供条件基础。针对本文所阐述的问题,依据食品科学原理,开展禽肉骨三方面研究。(1)发酵骨泥酱的研究:以添加富硒矿粉的禽肉骨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是多菌种耦合发酵骨泥,选取的是米曲霉的接种量为0.4%时,在发酵前期38℃,发酵前期时间为48h下,获得较高的蛋白酶活143.7U/g,控制后酵前期温度30℃发酵时间为72h,后酵后期温度26℃,后酵后期时间48h,利用菌剂添加量鲁氏酵母:L-鼠李糖杆菌=1:2混合比的增效作用,得到富含羟脯氨酸(>12mg/kg)、高活性钙(>435mg/100g)、骨胶原(>30g/kg),钙磷比(1:1-1.5)适中,富铬(>0.02mg/Kg)的功能性发酵骨泥酱产品。(2)骨泥杂粮饼干的研究:以添加为富硒矿粉的禽肉骨料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面团醒发实验的预处理,确定干活性酵母、面团醒发温度、面团醒发时间、骨粉添加量对面团膨胀度百分比的影响,最终确定干活性酵母1g、面团醒发温度30℃、面团醒发时间30min、骨粉添加量10%;通过变温烘焙技术,控制其面火220℃,底火170℃,加速麦拉德反应,控制温度155℃烘焙11.5min,高效保持禽肉骨泥粉中功能活性成分,选取常温无损干燥设备,控制温度为55℃,在8min内较快形成富含骨胶原、总硒含量(37.8μg/100g)风味鲜明、细腻柔滑均相一体骨泥杂粮饼干。(3)骨泥口含片的研究:以添加为富硒矿粉的禽肉骨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压渗溶技术处理,通过压强、时间和温度对骨粉粒度的影响,最终确定骨粉粒度180目超微骨粉;通过加入一定量的水、维生素C、蔗糖酯、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等,加热到60℃,搅拌均匀,喷雾干燥获取微胶囊骨泥粉;以微胶囊骨泥粉为原料,确定糊精15%、白砂糖粉25%、硬脂酸镁1.0g和滑石粉2.3g等对微胶囊骨泥粉口含片的感官影响、羟脯氨酸和骨钙含量影响。最终确定富含骨钙(6.548mg/g)、羟脯氨酸(15.58mg/kg),骨胶原蛋白肽(2.03%),口感柔和,色泽均匀,软硬适中的高值化口含片。
李红霞,王安琪,杨德庆,肖建喜[9](2016)在《超高压酶解提取猪腿骨胶原蛋白》文中认为我们利用超高压生物反应器,在高压条件下,通过生物酶解的方法,从新鲜的猪腿骨中提取胶原蛋白。我们比较了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菠萝蛋白酶、胃蛋白酶这四种酶制剂的蛋白提取效率,发现在150 MPa超高压条件下,木瓜蛋白酶的提取效率最高。我们同时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羟脯氨酸法测定蛋白的含量,并优化了各种酶的酶解条件,发现木瓜蛋白酶在温度为45℃,pH为5.0、0.3%的酶量,1∶7的料液比的条件下,表现最佳。超高压生物酶解提供了从猪骨粉中快速高效提取胶原蛋白的一个新途径。
于浩[10](2016)在《鹿骨胶原蛋白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马鹿鹿腿骨为原料,制备出鹿骨胶原蛋白,对胶原蛋白的相关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1)以新鲜马鹿鹿腿骨为原料,采用双酶酶解法制备鹿骨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并正交优化确定出鹿骨双酶法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性蛋白酶在pH 9.0、温度50℃的条件下水解时间为3h,再在pH 8.0、温度37℃条件下,加入胰蛋白酶水解2h,此时的水解度为12.72%,分别是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最大水解度的1.84倍和1.39倍。(2)采用酸法加酶法的提取工艺制备鹿骨胶原蛋白,用0.5mol/L的冰醋酸及6000U/g的胃蛋白酶在4℃条件下进行水解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结果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试验优化鹿骨胶原蛋白的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优化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加酶量6000U/g,提取时间48h,液料比15:1,此时胶原蛋白的特征氨基酸羟脯氨酸的得率为40.86%。经紫外全波长扫描分析,鹿骨胶原蛋白在234nm处有最强吸收峰,符合胶原蛋白特征吸收峰在230nm处的特性;鹿骨胶原蛋白的红外谱图显示出其含有4个酰胺段,显示出蛋白质的特征吸收,且鹿骨胶原蛋白的具有较高的氢键结合能力;鹿骨胶原蛋白形成凝胶的能力要强于牛骨胶原蛋白和猪骨胶原蛋白;DSC扫描分析,鹿骨胶原蛋白的热转变温度为119.3℃;经SDS-PAGE电泳表明,鹿骨中含有分子量为95KDa的胶原蛋白,并有一个分子量大于130KDa的胶原蛋白,牛骨和猪骨的分子量范围与鹿骨大致相同;通过扫描电镜分析,鹿骨胶原蛋白呈纺锤型,与哺乳动物的类似;鹿骨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则表明其为典型的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3)采用分子量5KDa的透析袋及Sephadex G-25对胶原蛋白进行纯化,得到分子量大于5KDa、1-5KDa、小于1KDa三个分子量范围的胶原蛋白;三种不同分子量的样品都显示出较强的·OH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高于阳性对照;当胶原蛋白质量浓度呈上升趋势时,不同分子量的胶原蛋白样品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逐渐增加;且分子量越小,自由基清除能力越强;胶原蛋白对超氧阴离子O2-·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当胶原蛋白质量浓度增加时,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呈上升趋势,但是与VC相对,超氧阴离子清除效果并不明显。
二、胶原鹿骨粉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原鹿骨粉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抗皮肤光老化活性及作用机制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皮肤光老化 |
1.2 胶原蛋白与胶原多肽 |
1.3 口服胶原多肽的安全性与生物利用度 |
1.3.1 口服胶原多肽的安全性 |
1.3.2 胶原多肽的生物利用度 |
1.4 胶原多肽的抗皮肤光老化活性 |
1.4.1 改善水分含量 |
1.4.2 防止黑色素过量产生 |
1.4.3 抗氧化活性 |
1.4.4 胶原多肽对光老化皮肤组织形态的改善作用 |
1.4.5 信号通路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的预处理 |
2.2.2 原料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
2.2.3 胶原多肽的制备 |
2.2.4 水解度(DH)的测定 |
2.2.5 胶原多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2.2.6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2.7 游离氨基含量的测定 |
2.2.8 DPPH·清除率的测定 |
2.2.9 超氧阴离子(O_2~-·)清除率的测定 |
2.2.10 羟自由基(·OH)清除率的测定 |
2.2.11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
2.2.12 保湿性的测定 |
2.2.13 吸湿性的测定 |
2.2.1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蛋白在不同蛋白酶作用下的水解度 |
2.3.2 TSCP和 TBCP的平均分子量分布以及游离氨基含量 |
2.3.3 TSCP和 TBCP的氨基酸组成 |
2.3.4 TSCP和 TBCP的抗氧化活性 |
2.3.5 TSCP和 TBCP的保湿吸湿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对光老化NIH/3T3 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NIH/3T3 细胞的培养 |
3.2.2 UVB照射剂量的筛选 |
3.2.3 最优TSCP和 TBCP的筛选 |
3.2.4 多肽处理分组 |
3.2.5 NIH/3T3 细胞的相对活力测定 |
3.2.6 NIH/3T3 细胞中ROS水平的测定 |
3.2.7 ELISA法测定MMP-1、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 |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MMP-1、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 |
3.2.9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UVB剂量及TSCP和 TBCP的筛选 |
3.3.2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3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中ROS的清除作用 |
3.3.4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中MMP-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3.5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中TGF-β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3.6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中I型胶原蛋白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4.2.2 动物造模与取材 |
4.2.3 小鼠皮肤切片HE染色 |
4.2.4 小鼠皮肤切片Masson染色 |
4.2.5 小鼠皮肤水分含量测定 |
4.2.6 小鼠皮肤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 |
4.2.7 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4.2.8 小鼠皮肤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MMP-1和TGF-β1 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
4.2.9 蛋白质免疫印迹 |
4.2.10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小鼠皮肤外观 |
4.3.2 小鼠体重变化及胸腺和脾脏指数 |
4.3.3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组织HE染色的影响 |
4.3.4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组织Masson染色的影响 |
4.3.5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水分含量的影响 |
4.3.6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7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8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中MMP-1、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4.3.9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中MAPK家族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4.3.10 TSCP和 TBCP抗光老化活性机制差异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动物药狗骨在中医领域的历史沿革与应用 |
1. 从狗的历史文化到药用价值 |
2. 狗骨的药用历史沿革进展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狗骨胶及其相关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现代研究及进展 |
1. 狗骨(胶)成分、药理基础研究 |
2. 狗骨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
3. 狗骨胶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含胶类复方治疗骨科类疾病常用药物的配伍规律研究 |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及RANKL/OPG/TRAF6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1. 骨质疏松症疾病的患病率 |
2. 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代谢关联性 |
3. 骨质疏松症RANK/RANKL/OPG通路研究进展 |
4. 骨质疏松症与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中医古籍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论认知 |
1. 骨痿的病机:虚实夹杂,骨枯髓减 |
2. 骨痿的病因:年老体衰,诸多病因 |
3. 骨痿的治疗:补益肾气,滋补阴阳 |
4. 小结 |
理论研究二: 基于“以形补形、五行生克”理论探究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 |
1. 对“以形补形”理论应“不拘于泥,师于古,异中求同” |
2. 从“五行生克”探虎骨、狗骨抗骨质疏松症之理 |
3. 骨胶常见用于治疗骨痿 |
4. 讨论 |
5. 小结 |
理论研究三: 双膝骨胶宝基于“温肾助阳,活血通经”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讨 |
1. 双膝骨胶宝组成药物抗骨质疏松症理论探究 |
2. 双膝骨胶宝整体方剂配伍特点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基于UHPLC-QE-MS技术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究狗骨胶、狗骨粉成分差异分析 |
1.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流程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大鼠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之骨代谢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四: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一、中医理论研究结果显示 |
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
三、创新性 |
四、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骨明胶的酶法制备及成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骨概述 |
1.1.1 骨的基本结构 |
1.1.2 骨的化学成分 |
1.1.3 骨的利用现状 |
1.2 骨胶原概述 |
1.2.1 骨胶原的生物合成 |
1.2.2 骨胶原的结构 |
1.2.3 骨胶原、骨明胶、骨胶原蛋白肽 |
1.3 骨明胶的研究 |
1.3.1 骨明胶概述 |
1.3.2 骨明胶制备工艺 |
1.3.3 骨明胶的应用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酶法制备骨明胶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原料 |
2.2.2 试剂 |
2.2.3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基本成分分析 |
2.3.2 钙含量测定 |
2.3.3 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2.3.4 酶活检测 |
2.3.5 骨明胶质量指标测定 |
2.4 骨明胶酶法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
2.4.1 原料预处理 |
2.4.2 脱矿工艺优化 |
2.4.3 酶解条件优化 |
2.4.4 提胶工艺优化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脱脂骨粉的基本成分 |
2.5.2 脱矿工艺的确定 |
2.5.3 最适酶解条件的确定 |
2.5.4 提胶工艺的确定 |
2.6 一步酶法制胶工艺 |
2.6.1 工艺流程对比 |
2.6.2 产率与明胶品质(冻力与黏度)对比 |
2.6.3 生产消耗对比 |
2.6.4 一步酶法制胶评价 |
2.7 生命周期评价 |
2.7.1 目标与范围 |
2.7.2 清单分析 |
2.7.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法骨明胶的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原料 |
3.2.2 试剂 |
3.2.3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骨明胶氨基酸组成测定 |
3.3.2 骨明胶分子量分布测定 |
3.3.3 骨明胶圆二色性(CD)测定 |
3.3.4 骨明胶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 |
3.3.5 骨明胶X-射线衍射(XRD)测定 |
3.3.6 骨明胶等电点测定 |
3.3.7 骨明胶的流变特性 |
3.3.8 骨明胶的持水性与持油性 |
3.3.9 骨明胶的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 |
3.3.10 骨明胶的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骨明胶的一级结构 |
3.4.2 骨明胶的二级结构 |
3.4.3 骨明胶的三级结构 |
3.4.4 骨明胶的等电点 |
3.4.5 骨明胶的流变特性 |
3.4.6 骨明胶的持水性与持油性 |
3.4.7 骨明胶的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 |
3.4.8 骨明胶的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酶法制备骨明胶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原料 |
4.2.2 试剂 |
4.2.3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酸溶骨胶原与酶溶骨胶原的分离纯化 |
4.3.2 X-射线衍射(XRD)测定 |
4.3.3 分子量分布测定 |
4.3.4 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 |
4.3.5 肽序列质谱鉴定 |
4.3.6 酸溶骨胶原与酶溶骨胶原成纤维能力测定 |
4.3.7 谷氨酰胺(Gln)与天冬酰胺(Asn)含量测定 |
4.3.8 圆二色性(CD)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一步酶法制备骨明胶过程中酶的作用位点 |
4.4.2 酶法骨明胶等电点形成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酶法骨明胶制备高交联度明胶膜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原料 |
5.2.2 试剂 |
5.2.3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MTgase交联明胶膜的制备 |
5.3.2 谷氨酰胺(Gln)含量测定 |
5.3.3 交联度检测 |
5.3.4 分子量分布测定 |
5.3.5 X-射线衍射(XRD)测定 |
5.3.6 水溶性检测 |
5.3.7 机械特性测定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谷氨酰胺对MTgase修饰明胶膜交联度的影响 |
5.4.2 MTgase修饰对明胶分子量的影响 |
5.4.3 MTgase修饰对明胶三级结构的影响 |
5.4.4 MTgase修饰明胶膜的水溶性 |
5.4.5 MTgase修饰明胶膜的机械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仿生胶原结构明胶膜的构建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原料 |
6.2.2 试剂 |
6.2.3 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明胶膜的制备 |
6.3.2 取向度测定 |
6.3.3 机械特性测定 |
6.3.4 圆二色性(CD)测定 |
6.3.5 X-射线衍射(XRD)测定 |
6.3.6 硫酸钠残留量检测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Kosmotropic离子SO_4~(2-)的作用机制 |
6.4.2 Na_2SO_4溶液辅助与机械形变诱导构建仿生胶原结构各向异性明胶膜 |
6.4.3 仿生胶原结构明胶膜的机械特性 |
6.4.4 仿生胶原结构明胶膜的光学特性 |
6.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4)利用金枪鱼加工副产物制备骨粉、胶原多肽及肽钙螯合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鱼骨概述 |
1.2 鱼骨钙的研究现状 |
1.2.1 鱼骨钙吸收原理 |
1.2.2 鱼骨钙制备技术 |
1.2.3 鱼骨钙的综合利用 |
1.2.4 鱼骨复合钙制剂 |
1.3 鱼皮概述 |
1.4 明胶概述 |
1.4.1 明胶的制备 |
1.4.2 明胶的理化性质 |
1.5 鱼皮明胶的特点及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金枪鱼骨钙粉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基本营养成分 |
2.3.2 矿物质元素分析 |
2.3.3 微波条件单因素实验 |
2.3.4 响应面优化 |
2.3.5 金枪鱼骨粉的制备 |
2.3.6 金枪鱼骨钙粉特性检测 |
2.3.7 生物利用率 |
2.3.8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基本成分 |
2.4.2 微波加热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 |
2.4.3 矿物元素分析 |
2.4.4 响应面优化微波条件 |
2.4.5 粒径分析 |
2.4.6 电镜表征 |
2.4.7 微波鱼骨钙粉的生物利用率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金枪鱼皮鱼骨胶原多肽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3.3.1 金枪鱼皮明胶和金枪鱼骨明胶的制备 |
3.3.2 金枪鱼皮胶原多肽和金枪鱼骨胶原多肽的制备 |
3.3.3 金枪鱼皮和金枪鱼骨明胶的结构鉴定 |
3.3.4 金枪鱼皮和金枪鱼骨胶原多肽的结构鉴定 |
3.3.5 胶原多肽的抗氧化性分析 |
3.3.6 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鱼皮和鱼骨明胶的得率 |
3.4.2 鱼皮和鱼骨明胶的蛋白形式 |
3.4.3 羟脯氨酸含量 |
3.4.4 胶原多肽的分子量分布测定 |
3.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
3.4.6 胶原多肽的肽序列测定 |
3.4.7 胶原多肽的抗氧化性分析 |
3.5 结论 |
4 金枪鱼鱼骨鱼皮胶原多肽螯合钙制备及性质表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钙结合能力(CBC)分析 |
4.3.2 胶原多肽-钙螯合物的制备 |
4.3.3 螯合工艺优化设计 |
4.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4.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羊骨胶原蛋白肽抗氧化活性及氨基酸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羊骨的营养 |
1.2 胶原蛋白研究现状 |
1.2.1 胶原蛋白的概述 |
1.2.2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1.2.3 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
1.2.4 在美容方面的应用 |
1.3 抗氧化肽的研究进展 |
1.3.1 抗氧化肽的概述 |
1.3.2 抗氧化肽的作用机理 |
1.3.3 抗氧化肽的提取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原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1 羊骨基本成分测定 |
3.2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
3.2.1 水解度的测定方法 |
3.2.2 肽得率的测定方法 |
3.2.3 羊骨粉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3.3 羊骨胶原蛋白的提取及鉴定 |
3.3.1 羊骨胶原蛋白的提取 |
3.3.2 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3.3.3 SDS-PAGE电泳的鉴定 |
3.4 羊骨胶原蛋白酶解实验 |
3.4.1 羊骨胶原蛋白酶解单因素实验 |
3.4.2 羊骨胶原蛋白酶解正交实验 |
3.5 羊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3.5.1 羊骨胶原蛋白肽的制备 |
3.5.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5.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5.4 还原能力的测定 |
3.6 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
3.6.1 样品的制备 |
3.6.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测定氨基酸序列 |
3.7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羊骨粉的基本成分 |
4.2 羊骨粉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 |
4.3 胶原蛋白的含量 |
4.4 羊骨胶原蛋白SDS-PAGE电泳结果 |
4.5 羊骨胶原蛋白不同蛋白酶酶解实验结果 |
4.5.1 胰蛋白酶单因素实验结果 |
4.5.2 木瓜蛋白酶单因素实验结果 |
4.5.3 不同蛋白酶酶解正交实验结果 |
4.6 羊骨胶原蛋白肽清除自由基的测定结果 |
4.6.1 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测定结果 |
4.6.2 超氧阴离子(O_2~(-·))清除能力的测定结果 |
4.6.3 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 |
4.7 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分布及肽段信息 |
4.7.1 胰蛋白酶酶解后肽段信息及肽段分子量分布 |
4.7.2 氨基酸序列分析 |
4.7.3 木瓜蛋白酶酶解后肽段信息 |
5 讨论 |
5.1 关于羊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能力 |
5.2 关于羊骨胶原蛋白肽的氨基酸序列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牦牛骨粉制备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
1.1.1 骨质疏松症 |
1.1.2 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
1.1.3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1.2 牦牛资源及研究进展 |
1.2.1 牦牛资源 |
1.2.2 牦牛骨营养成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 |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牦牛骨超声脱脂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牦牛骨基本成分测定 |
2.3.2 牦牛骨脱脂参数优化实验 |
2.3.3 脱脂率、胶原蛋白含量及流失率计算 |
2.3.4 牦牛骨粉制备 |
2.3.5 数据处理方法 |
2.4 数据讨论 |
2.4.1 牦牛骨基本成分含量表 |
2.4.2 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脱脂参数优化结果分析 |
2.4.3 不同脱脂方式结果分析 |
2.4.4 不同脱脂方式制备骨粉结果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粒径牦牛骨粉理化特性及消化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不同粒径骨粉制备工艺 |
3.3.2 牦牛骨粉粒径分布、微观结构、化学结构以及色泽分析 |
3.3.3 不同粒径牦牛骨粉基本成分测定 |
3.3.4 持水力测定 |
3.3.5 蛋白质溶解度测定 |
3.3.6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 |
3.3.7 蛋白质消化率及钙磷释放度 |
3.3.8 总氨基酸与游离氨基酸测定 |
3.3.9 肽分子量分布测定 |
3.3.10 数据处理方法 |
3.4 数据讨论 |
3.4.1 粒径分布、微观形态及化学结构分析 |
3.4.2 色泽分析 |
3.4.3 基本成分含量分析 |
3.4.4 总氨基酸及主要矿物质含量分析 |
3.4.5 持水力分析 |
3.4.6 蛋白质溶解度分析 |
3.4.7 蛋白质消化率分析 |
3.4.8 钙磷释放度分析 |
3.4.9 肽分子量分布分析 |
3.4.10 游离氨基酸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粒径牦牛骨粉抗骨质疏松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试剂 |
4.3 仪器与设备 |
4.4 试验方法 |
4.4.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4.4.2 动物饲喂试验 |
4.4.3 样品收集 |
4.4.4 骨密度、骨小梁和骨微观结构测定 |
4.4.5 脏器指数测定 |
4.4.6 钙磷表观吸收率测定 |
4.4.7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4.4.8 数据处理方法 |
4.5 数据讨论 |
4.5.1 体重与脏器指数分析 |
4.5.2 钙磷表观吸收率结果分析 |
4.5.3 骨密度分析 |
4.5.4 骨小梁指标分析 |
4.5.5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结论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鮟鱇鱼骨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我国水产品产量现状 |
1.2 鱼骨的营养与成分分析 |
1.2.1 鱼骨的营养价值 |
1.2.2 鱼骨的基本化学组成 |
1.2.3 鱼骨的氨基酸组成 |
1.3 鱼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
1.3.1 鱼骨胶原蛋白 |
1.3.2 可溶性钙 |
1.3.3 鱼骨胶原多肽 |
1.3.4 鱼骨软骨素 |
1.4 钙制剂的研究现状 |
1.4.1 钙的生理功能 |
1.4.2 补钙产品的现状 |
1.4.3 我国居民的缺钙的现状及原因 |
1.4.4 胶原多肽螯合钙的特点 |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3 课题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鮟鱇鱼骨中可溶性钙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方法 |
2.1.3.1 鮟鱇鱼骨基本成分的测定 |
2.1.3.2 鮟鱇鱼骨粉的制备 |
2.1.3.3 鮟鱇鱼骨可溶性钙的工艺流程 |
2.2 试验数据 |
2.2.1 鮟鱇鱼骨基本组成成分 |
2.2.2 鮟鱇鱼骨钙提取单因素试验 |
2.2.3 可溶性钙提取的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
2.2.4 鮟鱇鱼骨钙提取优化方案 |
2.3 结论 |
第三章 鮟鱇鱼骨胶原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鮟鱇鱼骨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3.1.2.2 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 |
3.1.2.3 鮟鱇鱼骨胶原蛋白提取单因素实验 |
3.1.2.4 鮟鱇鱼骨胶原蛋白提取正交试验 |
3.1.2.5 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鮟鱇鱼骨的基本组成 |
3.2.2 鮟鱇鱼骨的氨基酸组成 |
3.2.3 酶制剂种类对胶原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4 加酶量对鱼骨胶原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5 酶解时间对鱼骨胶原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6 酶解温度对鱼骨胶原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7 pH对鱼骨胶原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8 正交实验 |
3.3 结论 |
第四章 鮟鱇鱼骨胶原多肽螯合钙的工艺及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方法 |
4.1.3.1 鮟鱇鱼骨胶原多肽酶解液的制备 |
4.1.3.2 鮟鱇鱼骨胶原多肽螯合钙的工艺流程 |
4.1.3.3 检测方法 |
4.1.3.4 数据处理 |
4.1.3.5 鱼骨胶原多肽酶解液的制备 |
4.1.3.6 制备鮟鱇鱼骨螯合钙单因素试验 |
4.1.3.8 螯合物中氨基酸组成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胶原多肽与钙液质量比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
4.2.2 pH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
4.2.3 螯合温度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
4.2.4 螯合时间对螯合反应的影响 |
4.2.5 正交实验设计与分析 |
4.2.6 胶原多肽螯合钙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4.3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5.3 创新和特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禽肉骨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禽肉骨料发展现状 |
1.3 禽肉骨料研究进展 |
1.3.1 骨泥 |
1.3.2 骨粉 |
1.3.3 骨胶原蛋白肽 |
1.3.4 高活性钙 |
1.3.5 羟脯氨酸 |
1.3.6 氨基酸 |
1.4 禽肉骨料深加工 |
1.4.1 发酵骨泥酱 |
1.4.2 酱的功能性 |
1.4.3 酱的风味研究 |
1.4.4 骨泥杂粮饼干 |
1.4.5 骨泥口含片 |
1.5 项目工艺路线 |
1.5.1 发酵骨泥酱的工艺路线 |
1.5.2 骨泥杂粮饼干工艺路线 |
1.5.3 骨泥口含片的工艺路线 |
1.6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发酵骨泥酱加工技术研究 |
2.1 超微骨粉的制备 |
2.2 骨粉添加含量 |
2.3 发酵工艺研究 |
2.3.1 氨基态氮的测定(甲醛滴定法) |
2.3.2 发酵骨泥酱总酯含量的测定 |
2.3.3 发酵骨泥酱钙含量的测定 |
2.3.4 发酵骨泥酱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2.3.5 发酵骨泥酱食盐含量的测定 |
2.3.6 米曲霉接种量 |
2.3.7 发酵前期温度 |
2.3.8 发酵前期时间 |
2.3.9 菌剂添加量 |
2.3.10 菌剂混合比 |
2.3.11 后酵前期温度 |
2.3.12 后酵前期时间 |
2.3.13 后酵后期温度 |
2.3.14 后酵后期时间 |
2.3.15 发酵骨泥酱感官评定 |
2.4 发酵工艺研究实验结果 |
2.4.1 骨粉添加量 |
2.4.2 米曲霉的接种量 |
2.4.3 发酵前期温度 |
2.4.4 发酵前期时间 |
2.4.5 后酵前期温度 |
2.4.6 后酵前期时间 |
2.4.7 菌剂添加量 |
2.4.8 菌剂混合比 |
2.4.9 后酵后期温度 |
2.4.10 后酵后期时间 |
2.5 发酵骨泥酱总硒含量分析 |
2.5.1 硒的提取 |
2.5.2 硒含量的测定 |
2.5.3 硒含量结果分析 |
2.6 发酵骨泥酱风味分析 |
2.6.1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 |
2.6.2 GC-MS检测条件 |
2.6.3 实验结果 |
2.7 发酵骨泥酱氨基酸分析 |
2.7.1 仪器 |
2.7.2 氨基酸测定及分析条件 |
2.7.3 氨基酸分析结果 |
2.8 结论 |
第三章 骨泥杂粮饼干加工技术研究 |
3.1 超微骨粉的制备 |
3.2 面团醒发实验 |
3.2.1 骨泥粉添加量 |
3.2.2 干活性酵母添加量 |
3.2.3 醒发温度 |
3.2.4 醒发时间 |
3.2.5 面团体积增长百分比 |
3.3 面团醒发实验结果 |
3.3.1 骨泥粉添加量 |
3.3.2 干活性酵母添加量 |
3.3.3 醒发温度 |
3.3.4 醒发时间 |
3.3.5 醒发实验小结 |
3.4 骨泥杂粮饼干变温烘焙技术研究 |
3.4.1 油酥的制作和面团混匀 |
3.4.2 白砂糖粉添加量确定 |
3.4.3 黄油添加量确定 |
3.4.4 高温烘焙温度 |
3.4.5 低温烘焙温度 |
3.4.6 低温烘焙时间 |
3.4.7 最佳配方实验设计 |
3.4.8 感官评定 |
3.4.9 质构分析 |
3.5 骨泥杂粮饼干烘焙实验结果 |
3.5.1 白砂糖粉添加量确定 |
3.5.2 黄油添加量确定 |
3.5.3 高温烘焙温度 |
3.5.4 低温烘焙温度 |
3.5.5 低温烘焙时间 |
3.5.6 最佳配方实验设计 |
3.6 骨泥杂粮饼干高压电晕场干燥技术 |
3.7 骨泥杂粮饼干硒含量分析 |
3.7.1 硒的提取 |
3.7.2 硒含量的测定 |
3.7.3 硒含量结果分析 |
3.8 骨泥杂粮饼干风味分析 |
3.9 骨泥杂粮饼干氨基酸分析 |
3.10 小结 |
第四章 骨泥口含片加工技术研究 |
4.1 超微粉碎 |
4.2 超微骨粉的制备 |
4.2.1 高压渗溶 |
4.2.2 骨粉粒度 |
4.2.3 高压渗溶效果 |
4.2.4 骨粉粒度实验效果 |
4.3 微胶囊骨粉的制备 |
4.4 微胶囊骨粉口含片的制备 |
4.5 微胶囊骨粉口含片配方筛选及优化 |
4.5.1 辅料的初步筛选 |
4.5.2 辅料用量的单因素实验 |
4.5.3 小结 |
4.6 微胶囊骨粉口含片造粒及压片 |
4.6.1 酒精浓度 |
4.6.2 酒精用量 |
4.7 微胶囊骨粉口含片评定 |
4.7.1 片重差异 |
4.7.2 脆碎度检查 |
4.7.3 羟脯氨酸含量 |
4.7.4 骨钙含量 |
4.7.5 氨基酸 |
4.7.6 微量元素 |
4.7.7 风味分析 |
4.7.8 骨胶原蛋白肽分析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超高压酶解提取猪腿骨胶原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原料的处理 |
1.3 试验方法 |
1.3.1 酶量的选择 |
1.3.2 各种酶最适p H的选择 |
1.3.3 最佳温度的选择 |
1.3.4 料液比的选择 |
1.3.5 蛋白含量的测定 |
1)考马斯亮蓝法 |
2)羟脯氨酸法 |
2 试验过程及讨论 |
2.1 酶量的选择 |
2.2 酶最适p H的选择 |
2.3 料液比 |
2.4 温度 |
2.5 酶制剂的选择 |
3 试验结论 |
(10)鹿骨胶原蛋白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鹿骨概述 |
1.1.1 鹿骨简介 |
1.1.2 鹿骨营养成分 |
1.1.3 鹿骨的药理作用 |
1.2 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
1.2.1 胶原蛋白概述 |
1.2.2 胶原蛋白的分类 |
1.2.3 胶原蛋白的结构 |
1.2.4 胶原蛋白的物理性质 |
1.2.5 胶原蛋白的化学性质 |
1.2.6 胶原蛋白的提取 |
1.2.7 胶原蛋白的分离纯化 |
1.2.8 胶原蛋白的应用 |
1.3 抗氧化研究进展 |
1.4 论文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鹿骨双酶法酶解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鹿骨粉制备的工艺流程 |
2.2.2 鹿骨粉制备的操作要点 |
2.2.3 单酶的选择 |
2.2.4 鹿骨单酶水解单因素试验 |
2.2.5 单酶的正交优化试验 |
2.2.6 双酶组合法酶解试验 |
2.2.7 总氮含量测定 |
2.2.8 游离氨基态氮的测定 |
2.2.9 水解度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鹿骨的预处理 |
2.3.2 单酶的选择 |
2.3.3 单因素结果分析 |
2.3.4 两种酶水解条件的优化 |
2.3.5 双酶组合对水解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鹿骨胶原蛋白的制备 |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原材料的预处理 |
3.2.2 鹿骨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2.3 羟脯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4 鹿骨中羟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3.2.5 胶原蛋白的提取 |
3.2.6 鹿骨胶原蛋白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3.2.7 鹿骨胶原蛋白提取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3.2.8 胶原蛋白的紫外全波长扫描分析 |
3.2.9 胶原蛋白红外光谱分析 |
3.2.10 胶原蛋白分子量的测定 |
3.2.11 胶原蛋白水解氨基酸的测定 |
3.2.12 胶原蛋白形成凝胶的能力 |
3.2.13 胶原蛋白的差示量热扫描 |
3.2.14 胶原蛋白的扫描电镜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鹿骨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3.2 鹿骨中羟脯氨酸含量 |
3.3.3 羟脯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4 胶原蛋白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3.3.5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3.3.6 验证性试验 |
3.3.7 胶原蛋白紫外全波长扫描结果分析 |
3.3.8 胶原蛋白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3.9 胶原蛋白SDS-PAGE分析 |
3.3.10 胶原蛋白凝胶形成能力分析 |
3.3.11 胶原蛋白差示量热扫描分析 |
3.3.12 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 |
3.3.13 胶原蛋白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鹿骨胶原蛋白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鹿骨胶原蛋白的提取 |
4.2.2 鹿骨胶原蛋白透析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 |
4.2.3 鹿骨胶原蛋白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葡聚糖凝胶柱结果 |
4.3.2 羟自由基(?OH)清除试验结果分析 |
4.3.3 DPPH·清除试验结果分析 |
4.3.4 超氧阴离子(O2-·)清除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胶原鹿骨粉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抗皮肤光老化活性及作用机制差异[D]. 黎重阳. 西南大学, 2021(01)
- [2]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D]. 连雅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骨明胶的酶法制备及成膜特性研究[D]. 马艳丽. 江南大学, 2020(01)
- [4]利用金枪鱼加工副产物制备骨粉、胶原多肽及肽钙螯合物研究[D]. 阳丽红.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羊骨胶原蛋白肽抗氧化活性及氨基酸组成分析[D]. 南学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6]牦牛骨粉制备及其抗骨质疏松活性研究[D]. 秦晓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7]鮟鱇鱼骨的综合利用研究[D]. 何云.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8]禽肉骨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D]. 袁诚成.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9]超高压酶解提取猪腿骨胶原蛋白[J]. 李红霞,王安琪,杨德庆,肖建喜.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6(04)
- [10]鹿骨胶原蛋白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于浩. 长春工业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