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蓖麻毒素粗提物杀虫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鸿飞[1](2018)在《蓖麻对华北地区关键金龟甲种类趋性、交配和解毒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农田的地下害虫中以金龟甲的幼虫(蛴螬)为害最重,尤其是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的幼虫。非寄主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是这些金龟甲的一种潜在致死性诱集作物,可被用于诱杀这类地下害虫。为此,本文比较了3种金龟甲在蓖麻与其他常见寄主植物配对条件下的趋向性,利用飞行磨和昆虫行为记录仪分别研究了金龟甲在各种植物环境下的飞行和爬行参数,分析了蓖麻对金龟甲性通讯和抱对行为的影响,最后测试了金龟甲对蓖麻的取食反应以及取食后中肠酶系活性变化。所得到的结果如下:(1)金龟甲在蓖麻和其他寄主植物配对时的趋向选择。蓖麻对暗黑鳃金龟的引诱活性除了与榆树叶片相当外,比其他任何供试寄主植物都强。种间比较表明,暗黑鳃金龟无论雌雄虫对蓖麻的选择趋性和其他植物相比都是最强的,铜绿丽金龟次之,华北大黑鳃金龟会受到蓖麻挥发物的潜在驱避作用。(2)大田诱捕测试。暗黑鳃金龟性信息素对暗黑鳃金龟本身及铜绿丽金龟均有明显诱捕活性,使用剂量以500μL(包结于琼脂胶载体)最佳,但仍不如相同剂量的蓖麻索氏粗提物。两类信息化合物混用未检测出显着增效作用。(3)蓖麻对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性通讯与抱对行为的影响。两种金龟甲均是由雌虫释放信息化合物引诱雄虫,不存在聚集信息素。暗黑鳃金龟雄虫的趋向反应分析表明,蓖麻对暗黑鳃金龟已经报道的性信息素3个有效配比[1︰4、1︰5和1︰7的R-(-)-芳樟醇(增效剂)︰L-异亮氨酸甲酯]均有增效作用,说明蓖麻对暗黑鳃金龟性通讯的促进作用仅在特殊生态学情境下才成立。蓖麻对铜绿丽金龟雄虫向着暗黑鳃金龟性信息素的趋向却没有促进作用。进一步采用双串联室法研究了蓖麻和金龟甲雌虫不同结合体(共置,蓖麻气味吹过雌虫,雌虫气味吹过蓖麻)对同种雄虫趋向的影响。结果发现,蓖麻对暗黑鳃金龟雄虫的引诱力显着比同种性成熟的雌虫更强,但对铜绿丽金龟雄虫的引诱活性则和性成熟的同种雌虫相当。暗黑鳃金龟雌虫无论与蓖麻以什么方式结合,对雄虫引诱力均显着比雌虫更强,均和蓖麻植株差异不显着。铜绿丽金龟雄虫与暗黑鳃金龟雄虫的反应有两点差别:一是雌虫与蓖麻共置时的引诱力比蓖麻显着更强,二是上游雌虫的气味传入下游蓖麻之后形成的混合气流对雄虫的引诱力与作为气味源的雌虫差异不显着。蓖麻促进两种金龟甲雄虫求配的机制,可能是提高了暗黑鳃金龟雄虫对性信息素的敏感度,或刺激铜绿丽金龟雌虫性信息素释放。另外,无论室内测试还是大田笼罩测试中,两种金龟甲在非寄主植物蓖麻气味氛围下的抱对率和常见的寄主植物相比均是最高的。(4)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在不同植物环境下的飞行能力。两种金龟甲的性选择或者求偶优势有着明显分化。铜绿丽金龟体重更大、飞行能力更强的个体获得配偶的机会较多;暗黑鳃金龟的优势性特征则是雌虫体重更大或雄虫飞行能力更强。蓖麻环境下金龟甲飞行时间最长,在蓖麻和榆树环境下飞行距离、最长单次飞行时间和最远单次飞行距离3个参数值也是最大的。(5)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在不同植物环境下的爬行轨迹。采用LC-300型昆虫行为记录系统研究了不同植物气味氛围下两种金龟甲的爬行行为,尤其是分析了与金龟甲趋性强弱最密切的定向指数和定向率。结果表明,两种金龟甲仅在榆树和蓖麻环境下定向指数才是正值,即试虫最终向着正对气味源的方向爬行距离最远。暗黑鳃金龟对植物气味源的定向精度比铜绿丽金龟高。(6)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对蓖麻的取食反应和摄入后中肠内的酶活性。蓖麻粗提物以不同浓度涂布在榆树叶碟上对2种金龟甲均没有拒食作用;相反,多数测试浓度还有刺激取食作用。然而,摄食蓖麻粗提物的个体会出现暂时麻痹,随后大部分个体可以恢复活动。摄食蓖麻粗提物的金龟甲个体,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和3种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和对照相比均显着上升。其中,羧酸酯酶对蓖麻毒素的响应曲线为抛物线形;3种保护酶在低浓度时响应曲线为线性增强,随后呈高水平稳定型;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则在供试浓度范围内一直呈线性增强趋势。推测在自然蓖麻叶片的毒素浓度范围内,随着毒素摄食量增大,金龟甲中肠的羧酸酯酶先被诱导而后失活。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由于具有较宽的毒素浓度响应范围,被诱导持续产生而不会被抑制。金龟甲麻痹行为的出现可能是神经传导受阻造成的,结合本文酶活测试结果来看,作为昆虫最重要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降解酶即乙酰胆碱酯酶的持续响应,可能是金龟甲麻痹后复苏的主要机制。总之,非寄主植物蓖麻能够强烈吸引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对供试的3种金龟甲不存在明显的嗅觉驱避作用。蓖麻与性成熟雌虫的3种结合体产生的气味对同种性成熟雄虫的引诱力均强于独置的雌虫,但都和独置的蓖麻没有差别。蓖麻的物理特征、引诱力的气味、及潜在有毒物质三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用潜在引诱力又有风险的交配场所来解释。蓖麻中存在着微量刺激金龟甲取食的、能引起短暂麻痹行为的有害物质,但是这些金龟甲不能识别蓖麻引诱性的气味、愉快的味感与潜在毒素之间不匹配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机制,可以解释这种“进化困局”。也就是说,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权衡:蓖麻气味从远距离促进金龟甲聚集;提高雌虫和雄虫相遇和交配的概率。而华北大黑鳃金龟则可能已经进化出了对蓖麻的回避能力,从而使其自身免受毒害。
边红[2](2018)在《糖基化修饰对蓖麻毒素A链毒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蓖麻毒素是由高度糖基化的蓖麻毒素A链(RTA)与蓖麻毒素B链(RTB)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的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RTA是蓖麻毒素的主要活性链,是一种N-糖苷酶,能够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杀死细胞。RTB是具有凝集素作用的结合链,能够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结合,介导RTA进入细胞。天然蓖麻毒素A链主要是从蓖麻毒素中分离纯化得到,市面上难以购买,且价格昂贵,难以满足科研等需要。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工程菌原核表达系统大量制备低成本的RTA蛋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过原核表达制备的RTA蛋白,由于缺少RTB的介导作用,降低RTA进入细胞的数量。因此,活性较蓖麻毒素全毒相比,显着下降。本研究拟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制备RTA蛋白,对其进行不同糖的糖基化修饰,并初步探讨糖基化修饰对RTA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首先构建了重组pET-28a-RTA原核表达载体,并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包涵体复性,获得重组RTA蛋白,并对重组蛋白的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诱导表达工艺。其次,采用EDC/NHS偶联法建立重组RTA蛋白的不同糖的糖基化修饰工艺,通过MTT法测定不同糖的糖基化修饰蛋白对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确定最佳糖基化修饰的糖。接下来,采用PAS染色法与核磁共振氢谱验证糖基化结果,通过对偶联反应温度和半乳糖与RTA的投料比确定最优糖基化反应条件。最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和PCR检测糖基化蛋白对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8a-RTA原核表达载体,获得含有该质粒的大肠杆BL21(DE3)的工程菌,诱导表达了重组RTA蛋白。通过对表达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表达条件为:OD600为0.81.0,诱导温度37℃,IPTG浓度为0.8 mmol/L,诱导时间为6 h。通过镍柱对包涵体进行纯化,复性后获得纯度大于90%的重组RTA蛋白。MTT法证实了重组RTA对巨噬细胞RAW264.7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验证了重组RTA的生物学活性。采用EDC/NHS偶联法对RTA进行半乳糖、甘露单糖、甘露二糖、甘露三糖、甘露四糖、甘露五糖和甘露六糖糖基化修饰。通过MTT法确定了半乳糖修饰提高了RTA蛋白的毒性;采用PAS染色与核磁共振的结果证实了RTA蛋白成功偶联半乳糖。经连糖工艺条件的优化,确定连糖试验最适温度为25℃,最适投料比为糖摩尔数:蛋白摩尔数=1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RTA经半乳糖修饰后能够提高RTA诱导RAW264.7细胞早期凋亡率,凋亡相关基因的PCR鉴定结果显示,糖基化修饰的RTA作用后,RAW264.7细胞内Bax/Bcl-2比值随着加药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证明糖基化修饰能够促进RTA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谢彩梅[3](2018)在《蓖麻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组培再生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蓖麻作为工业和能源原料用作物,被公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特种油料作物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不断增长的蓖麻需求导致蓖麻原材料的供不应求,严重制约着蓖麻产业的发展。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大幅度加快蓖麻品种选育进程,对解决蓖麻生产发展瓶颈意义重大。高效稳定的离体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效率是分子育种的决定因素。本研究主要针对蓖麻分子育种中的遗传转化效率低,离体培养再生困难的问题进行研究。采用GUS瞬时表达技术,对影响农杆菌介导的蓖麻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转化过程中采用辅助措施对体系进行优化以提高蓖麻的遗传转化效率;采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组培再生过程的相关基因在蓖麻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蓖麻离体培养再生率的提高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菌株侵染转化的最佳菌液浓度不同,农杆菌EHA105和LBA4404在OD600=0.8时,农杆菌GV3301在OD600=1.0时,为最佳侵染转化浓度;不同菌株对同一基因型蓖麻遗传转化效率影响显着,农杆菌EHA105侵染转化能力最好,LBA4404次之,GV3301较差;不同基因型对农杆菌敏感性不同,在本实验采用的十个受体品种中,筛选出HP003号和稼祥2号为对农杆菌侵染敏感的基因型。(2)农杆菌介导的蓖麻胚尖遗传转化中,采用微创伤和添加表面活性剂辅助策略,可以显着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确定最佳侵染方式为超声波辅助侵染3min,表面活性剂Silwet-77的添加最佳浓度为0.05%,优化最佳的共培养时间为3d。(3)采用优化后的蓖麻胚尖遗传转化体系,对农杆菌敏感型稼祥2号蓖麻进行转化验证,结果: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共筛选获得抗性植株30株,其概率为4.65%,通过PCR检测获得转基因蓖麻植株7株,转化率为1.08%,比原体系提高了 13.68%。(4)采用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技术对RcSERK1、RcSERK2、RcWUS、RcNiR基因在蓖麻中的组织特异性及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RcSERK1、RcSERK2、RcWUS、RcNiR基因参与蓖麻的生长发育过程,而且在蓖麻组织培养过程中有一定作用。(5)利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蓖麻RcSERK1基因的基本理化性质、亲水性、跨膜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等生物信息学进行预测,并与AtSERK1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蓖麻RcSERK1基因和拟南芥AtSERK1基因在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一步确定RcSERK1基因表达与组织培养再生性能相关。
那木汗,李彩峰,汤健,张春红,杨治国,李旻辉[4](2017)在《内蒙古地区植物源农药资源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植物源农药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型安全农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及数据统计对内蒙古地区的植物源农药现状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目前内蒙古地区已有22科,46种植物作为植物源农药进行开发利用,有10科的50种植物有植物源农药研究价值。进而对该地区植物源农药的资源概况、种类和已报道植物源农药作用机理、有效成分及植物源农药未来展望等方面做了相关介绍,以期为内蒙古地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张鸿飞,龚东风,郭帅帅,李为争,胡晶晶,原国辉[5](2015)在《非寄主植物蓖麻与金龟甲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非寄主植物蓖麻含有对有害昆虫具有显着诱杀效果的蓖麻毒素,但是金龟甲不以蓖麻为寄主植物却对其表现出比寄主植物更加显着的选择偏好。金龟甲治理方面以应用为目的的引诱剂筛选多,趋向寄主或回避非寄主的反应过程较少。本文分别对金龟甲对寄主植物的选择研究、蓖麻挥发物和蓖麻毒素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以及金龟甲与非寄主植物蓖麻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了蓖麻模拟金龟甲信息素引诱金龟甲,"无天敌空间"和模拟受害后寄主植物信息物质造成聚集等三方面猜想。为研究金龟甲对非寄主蓖麻的选择机制和发展金龟甲行为调控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宋健[6](2015)在《血清中蓖麻毒素的生物质谱分析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蓖麻毒素是从大戟科蓖麻属植物蓖麻种子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异源二聚体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65KDa,由A链和B链组成,两条多肽链通过链间二硫键相连。A链作为蓖麻毒素的活性链,可使核糖体失活,抑制蛋白质合成;B链是蓖麻毒素的结合链,含有两个半乳糖残基结合位点,能够与细胞表面上含有半乳糖的糖蛋白或糖脂结合,介导毒素分子以细胞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从而引发毒性作用。蓖麻毒素在肿瘤治疗、生物农药等方面均有应用,由于蓖麻毒素进入细胞后,可在短时间内阻止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胞死亡,这种极强的毒性作用使其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一度被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认定为一种生物武器。因此,对该潜在生物战剂检测方法的研究从未间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蓖麻毒素的检测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基于抗体的免疫学分析方法,由于涉及抗体,其经济成本很高,并且分析过程较为复杂,耗时,通常分析一例样本需要7小时左右。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简便易行的蓖麻毒素快速分析方法。电喷雾电离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的出现使得对过去难以检测的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成为可能。同时它们所具有的高灵敏度和高质量检测范围,使得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和发展。磁珠技术是一种用于物质分离与纯化的新技术,根据研究物质的不同可在其表面包被不同的化学基团,再根据其磁性分离的特性对复杂环境中的样品进行分离和富集。本实验室已成功合成铜螯合纳米磁珠,将其应用于血清中多肽的富集和纯化,通过与质谱联合应用可判断急性白血病疗效、诊断卵巢癌等,并成功建立了铜螯合纳米磁珠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血清中的多肽类毒素-芋螺毒素的分析方法。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本论文提出建立血清中大分子蛋白类毒素-蓖麻毒素的铜螯合纳米磁珠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快速分析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蓖麻毒素样品完整分子量,获得[M+H]+峰,m/z63528Da。应用变性剂将蓖麻毒素的A链和B链二硫键还原,再通过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将A链及B链对应的条带进行胶内胰蛋白水解酶酶切,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再应用胰蛋白水解酶和糜蛋白水解酶分别对蓖麻毒素进行溶液酶切,应用超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技术分析其特征肽段及肽序列信息,胰蛋白酶酶切后蛋白序列覆盖率为61%,糜蛋白酶酶切后蛋白序列覆盖率为42%,综合覆盖率82%。通过对蓖麻毒素A链含有活性位点肽段和蓖麻毒素B链蛋白C端肽段的序列分析,可明确该蓖麻毒素样品的结构信息,为后续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蓖麻毒素标志肽段的选取提供依据。为了进一步改进实验进程,我们应用蛋白酶解变性剂RapiGest辅助胰酶酶切并摸索了酶切方法,将酶切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3个小时,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为排除血清中本底水平的肽段对蓖麻毒素特征肽段的干扰,通过对磁珠提取血清肽段进行质谱分析比对,排除血清肽段谱峰干扰,选取了[M+H]+为1728.8Da的肽段作为蓖麻毒素的特征性肽段用于鉴定。进一步应用超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确定了[M+H]+为1728.8Da肽段序列SAPDPSVITLENSWGR。应用上述建立的方法重复6次实验,方法重复性良好,统计分析的结果m/z平均值为1728.94Da,CV为0.0016%,信噪比平均值为11.76,CV为16.10%。通过对铜螯合纳米磁珠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快速分析血清中蓖麻毒素的检测限研究,水溶液中蓖麻毒素的检测限为2ng/μl,血清中的检测限为5ng/μl。并经过试验证实,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破伤风素的鉴定。本研究工作建立了一种铜纳米螯合磁珠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血清中蓖麻毒素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或多肽表面的组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等与金属离子产生配位结合,由于蛋白质或多肽表面氨基酸的组成、位置和空间构象不同,因此与金属螯合物的亲和力强弱也不同,从而选择性地对其分离纯化。该方法快速,简便易行,且重复性良好。为蛋白质类毒素的检测提出了新的鉴定思路。为毒素分析领域向高通量、高灵敏度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恩炯,史灵梅,高博,张建庆,张建明[7](2013)在《蓖麻提取物在病媒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病媒生物可传播鼠疫、黄热病、疟疾和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等多种重要的虫媒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病媒生物的防制意义重大。蓖麻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有望作为一种生物农药应用于农业虫害的防治,但其在病媒生物防制中的应用研究甚少。本文就蓖麻提取物在病媒生物防制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并阐明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化丽丹,杨益众,季香云[8](2013)在《蓖麻提取物的杀虫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食品安全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众多植物源杀虫剂中,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由于其价廉易得、杀虫谱广、杀虫效果好、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从蓖麻毒素粗提物、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的生物效应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发展前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了讨论。
王金威[9](2013)在《当归提取物杀虫活性及与蓖麻复配的联合作用和制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杀虫植物提取物复配及联合作用是植物源杀虫剂研究的热点。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据文献报道,当归对一些害虫具有杀虫作用,且对一些植物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有增效作用。蓖麻在我国资源丰富,是一种较好的杀虫植物,其成分蓖麻碱具有较好的杀虫作用,但蓖麻粗提物杀虫活性有限。本文考察了不同溶剂当归提取物对蚜虫和甜菜夜蛾的杀虫作用,发现乙醇提取物活性最大。用萃取法对当归乙醇提取物的杀虫活性物质进行追踪,发现其乙酸乙酯萃取物杀虫活性最高,经定性分析推测当归乙醇提取物中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为内酯类化合物。当归乙醇提取物杀虫作用方式为胃毒和拒食共同作用。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当归提取工艺,得出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5h、提取温度85℃、料液比1:27。考察了蓖麻水提物和乙醇提取物对甜菜夜蛾的杀虫作用,其中蓖麻醇提物的杀虫活性相对更高,杀虫作用方式是触杀和胃毒共同作用。在上述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蓖麻和当归乙醇提取物在不同复配比例下联合作用效果,发现以质量比为2.55:1复配时杀虫效果最好,当归对蓖麻提取物的杀虫活性具有增效作用。复配物杀虫作用方式是当归和蓖麻杀虫作用方式的有机结合,为触杀、胃毒和拒食共同作用。研究了复配物的乳油制剂配方,确定了溶剂、乳化剂、增效剂的类型和含量,得到了蓖麻当归复配物乳油的制剂配方为:复配物25%,乳化剂15%,增效剂1%,加溶剂补足100%。
孙振钧,吕丽媛,伍玉鹏[10](2012)在《蓖麻产业发展:从种植到利用》文中研究说明蓖麻作为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综述了蓖麻种植的历史和高产栽培技术现状,分析了蓖麻利用特别是蓖麻基生物燃油及蓖麻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蓖麻的耐盐性及蓖麻栽培对盐碱地的修复作用,并结合我国边际土地的情况,分析了我国种植蓖麻的潜力。据此提出我国蓖麻研究及产业发展的重点为:蓖麻适宜种植区调查与区划、种质资源调查与创新、低质非耕土壤蓖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蓖麻基生物燃油制备工艺研究、蓖麻综合利用研究和蓖麻产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系统研究。
二、蓖麻毒素粗提物杀虫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蓖麻毒素粗提物杀虫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蓖麻对华北地区关键金龟甲种类趋性、交配和解毒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昆虫与植物间的化学通讯 |
1.2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1.3 昆虫行为活性物质研究法 |
1.3.1 挥发物的收集 |
1.3.2 挥发物化学鉴定 |
1.3.3 挥发物生物测定 |
1.3.4 昆虫取食行为及测试方法 |
1.4 金龟甲的引诱性挥发物研究进展 |
1.5 金龟甲与蓖麻关系的研究 |
1.6 昆虫克服有毒植物的保护酶和解毒酶研究进展 |
1.6.1 昆虫保护酶研究进展 |
1.6.2 昆虫解毒酶研究进展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植物 |
3.1.3 供试试剂 |
3.1.4 供试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蓖麻和其他植物配对时3种金龟甲两性成虫的选择反应 |
3.2.2 野外诱捕试验 |
3.2.3 蓖麻对2种金龟甲两性成虫通讯的影响 |
3.2.4 不同植物环境下对2种金龟甲两性成虫交配率的影响 |
3.2.5 两种金龟甲的吊飞测试 |
3.2.6 两种金龟甲趋向不同气味刺激的爬行轨迹分析 |
3.2.7 两种金龟甲在蓖麻粗提物处理榆树叶碟上的取食试验及摄入毒素后酶活测定 |
3.3 统计分析 |
3.3.1 金龟甲嗅觉仪趋向选择数据分析 |
3.3.2 大田诱捕数据分析 |
3.3.3 金龟甲吊飞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 |
3.3.4 金龟甲爬行轨迹数据分析 |
3.3.5 金龟甲抱对率数据分析 |
3.3.6 金龟甲取食量和酶活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3种金龟甲在蓖麻和其他寄主植物分别配对时的选择 |
4.1.1 暗黑鳃金龟在蓖麻和其他寄主植物配对时的选择 |
4.1.2 铜绿丽金龟在蓖麻和其他寄主植物配对时的选择 |
4.1.3 华北大黑鳃金龟在蓖麻和其他寄主植物配对时的选择 |
4.2 大田诱捕试验 |
4.3 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的种内性通讯 |
4.4 蓖麻对金龟甲雄虫趋向性信息素的影响 |
4.5 蓖麻与雌虫不同组合对雄虫趋性的影响 |
4.5.1 蓖麻与暗黑鳃金龟雌虫不同组合方式对雄虫趋性的影响 |
4.5.2 蓖麻与铜绿丽金龟雌虫不同组合方式对雄虫趋性的影响 |
4.6 金龟甲在不同植物氛围下的吊飞测试 |
4.6.1 金龟甲种类(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性别和抱对状态对飞行比例的影响 |
4.6.2 不同植物氛围下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两性成虫的飞行参数分析 |
4.6.3 不同交配状态的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两性成虫体重差异分析 |
4.6.4 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两性成虫体重与飞行比例的关系 |
4.7 不同气味刺激下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爬行轨迹 |
4.8 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取食蓖麻粗提物的取食试验及酶活测定 |
4.8.1 暗黑鳃金龟取食蓖麻粗提物的取食试验 |
4.8.2 铜绿丽金龟取食蓖麻粗提物的取食试验 |
4.8.3 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取食蓖麻粗提物后体内酶活的变化 |
4.9 不同植物环境下对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两性成虫抱对率的影响 |
4.9.1 不同植物环境下对暗黑鳃金龟抱对率的影响 |
4.9.2 不同植物环境下铜绿丽金龟的抱对率 |
5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2)糖基化修饰对蓖麻毒素A链毒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蓖麻毒素简介 |
1.1 蓖麻毒素的结构 |
1.2 蓖麻毒素的毒性与作用机制 |
1.3 蓖麻毒素的应用 |
1.4 蓖麻毒素A链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蛋白质的修饰类型 |
2.1 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 |
2.2 蛋白质的甲基化修饰 |
2.3 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 |
2.4 蛋白质的酯基化修饰 |
2.5 蛋白质的Sumo修饰 |
2.6 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 |
2.7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 |
2.8 蛋白质在体外的化学修饰 |
第三章 糖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影响 |
3.1 糖基化修饰对蛋白稳定性影响 |
3.2 糖基化修饰对蛋白免疫原性的影响 |
3.3 糖基化修饰对蛋白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四章 小结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重组蓖麻毒素A链的载体构建及表达纯化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重组蓖麻毒素A链的糖基化修饰及活性鉴定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蓖麻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组培再生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蓖麻简介 |
1.1.2 蓖麻产业概况 |
1.1.3 蓖麻产业发展瓶颈 |
1.2 蓖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
1.2.1 遗传转化方法 |
1.2.2 蓖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1.2.3 农杆菌介导转化分子机制 |
1.2.4 影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
1.3 植物离体再生研究 |
1.3.1 植物离体再生过程 |
1.3.2 蓖麻离体再生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3 再生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蓖麻材料 |
2.1.2 质粒和菌种 |
2.1.3 实验仪器设备及耗材 |
2.1.4 实验试剂 |
2.1.5 溶液与培养基配制 |
2.2 蓖麻胚尖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
2.2.1 外植体的制备 |
2.2.2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2.2.3 PCAMBIA1301转化农杆菌后质粒提取验证 |
2.2.4 工程菌液的制备 |
2.2.5 组织化学染色 |
2.2.6 农杆菌侵染转化条件的优化 |
2.3 转基因蓖麻筛选验证 |
2.3.1 超声波辅助蓖麻遗传转化全过程 |
2.3.2 抗性植株GUS组织化学染色验证 |
2.3.3 抗性再生植株PCR验证 |
2.4 组培再生相关基因的克隆 |
2.4.1 蓖麻总RNA提取 |
2.4.2 cDNA的合成 |
2.4.3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2.4.4 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与测序 |
2.5 组培再生基因的表达分析 |
2.5.1 荧光定量引物设计 |
2.5.2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程序与体系 |
2.5.3 组培再生相关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2.5.4 组培过程中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2.5.5 RcSERK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农杆菌转化结果及质粒提取 |
3.2 蓖麻胚尖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
3.2.1 农杆菌菌株及菌液浓度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2 不同基因型蓖麻对农杆菌的敏感性 |
3.2.3 微创伤处理和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4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3.2.5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3.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3.3.1 超声辅助蓖麻遗传转化全过程 |
3.3.2 抗性植株GUS组织化学染色 |
3.3.3 抗性植株的PCR验证 |
3.4 组培再生相关基因SERK1、SERK2、NIR基因的克隆 |
3.4.1 蓖麻总RNA提取结果 |
3.4.2 扩增结果 |
3.4.3 测序比对结果 |
3.5 组培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5.1 预扩增 |
3.5.2 再生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3.5.3 组织培养过程中再生基因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
3.6 RCSERK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6.1 编码蛋白的组分和理化性质的分析 |
3.6.2 蛋白的疏水性及信号肽预测 |
3.6.3 蛋白的跨膜区预测 |
3.6.4 编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分析 |
3.6.5 功能预测分析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4)内蒙古地区植物源农药资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地区植物源农药资源概况 |
2 内蒙古植物源农药资源分类 |
2.1 植物源杀虫剂 |
2.1.1杀虫作用机理 |
2.1.1.1触杀与胃毒作用 |
2.1.1.2拒食与忌避作用 |
2.1.1.3抑制生长发育 |
2.2 植物源杀菌剂 |
2.3 植物源除草剂 |
3 内蒙古植物源农药有效成分 |
3.1 生物碱类 |
3.2 萜类成分 |
3.3 黄酮类成分 |
3.4 挥发油类 |
3.5 其他成分 |
4 内蒙古地区植物源农药资源的利用与问题 |
5 内蒙古植物源农药资源的未来展望 |
(6)血清中蓖麻毒素的生物质谱分析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蓖麻毒素研究背景 |
1.1.1 蓖麻毒素的理化性质与结构 |
1.1.2 蓖麻毒素的危害与毒性作用 |
1.1.3 蓖麻毒素的应用 |
1.1.4 蓖麻毒素的检测 |
1.2 生物质谱技术 |
1.2.1 电喷雾质谱 |
1.2.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 |
1.2.3 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
1.3 金属螯合纳米磁珠提取技术 |
1.3.1 金属螯合纳米磁珠提取技术原理 |
1.3.2 金属螯合纳米磁珠提取技术的应用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蓖麻毒素结构确证 |
2.1 材料 |
2.1.1 试剂 |
2.1.2 溶液配制 |
2.1.3 仪器 |
2.1.4 分析软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蓖麻毒素蛋白定量 |
2.2.2 蓖麻毒素完整分子量测定 |
2.2.3 MALDI-TOF-MS 检测蓖麻毒素 A 链、B 链肽指纹谱 |
2.2.3.1 SDS-PAGE 法分离 A 链、B 链 |
2.2.3.2 胶内酶切 |
2.2.3.3 酶切后肽段提取 |
2.2.3.4 样品脱盐 |
2.2.3.5 A 链、B 链肽指纹谱检测 |
2.2.4 UPLC-MS/MS 检测蓖麻毒素溶液酶切后肽段 |
2.2.4.1 蓖麻毒素溶液酶切 |
2.2.4.2 样品制备 |
2.2.4.3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 |
2.2.4.4 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参数设置 |
2.2.5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蓖麻毒素定量结果 |
2.3.2 蓖麻毒素的完整分子量 |
2.3.3 SDS-PAGE 分离蓖麻毒素结果 |
2.3.4 MALDI-TOF-MS 检测蓖麻毒素 A 链、B 链肽指纹图结果 |
2.3.5 nanoUPLC-ESI-TOF-MS/MS 检测酶酶切蓖麻毒素肽段结果 |
2.3.5.1 蓖麻毒素酶切总离子流图 |
2.3.5.2 蓖麻毒素理论序列 |
2.3.5.3 检测酶切蓖麻毒素肽段覆盖率 |
2.3.5.4 蓖麻毒素重要特征肽段序列分析检测 |
2.4 小结 |
第三章 铜螯合纳米磁珠结合 MALDI-TOF MS 质谱分析鉴定血清中蓖麻毒素 |
3.1 材料 |
3.1.1 试剂 |
3.1.2 溶液配制 |
3.1.3 仪器 |
3.1.4 分析软件 |
3.2 实验方法 |
3.2.1 蛋白酶解变性剂对酶解效率的影响 |
3.2.2 蓖麻毒素快速酶切 |
3.2.3 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蓖麻毒素酶切溶液 |
3.2.4 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酶切蓖麻毒素溶液质谱检测 |
3.2.5 血清蛋白质快速酶切 |
3.2.6 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血清蛋白酶切溶液 |
3.2.7 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血清蛋白酶切溶液质谱检测 |
3.2.8 重复性试验 |
3.2.9 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蓖麻毒素酶切后特征肽段灵敏度 |
3.2.10 磁珠提取结合 MALDI-TOF-MS 方法蓖麻毒素检出限 |
3.2.11 磁珠提取结合 MALDI-TOF-MS 方法在破伤风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
3.3 实验结果 |
3.3.1 蛋白酶解变性剂对酶解效率的影响 |
3.3.2 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蓖麻毒素特征肽段结果 |
3.3.3 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血清酶切肽段结果 |
3.3.4 蓖麻毒素特征肽段挑选 |
3.3.5 铜螯合纳米磁珠富集标志肽段结果 |
3.3.6 方法重复性 |
3.3.7 铜螯合纳米磁珠结合 MALDI-TOF-MS 法分析水溶液中蓖麻毒素检测限 |
3.3.8 铜螯合纳米磁珠结合 MALDI-TOF MS 法分析血清中蓖麻毒素的检测限 |
3.3.9 磁珠结合 MALDI-TOF-MS 方法在破伤风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致谢 |
(7)蓖麻提取物在病媒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蚊虫防治 |
2 鼠害控制 |
3 螨类防治 |
4 展望 |
(8)蓖麻提取物的杀虫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蓖麻的直接杀虫作用 |
1.1 蓖麻毒素粗提物的杀虫作用 |
1.2 蓖麻毒素中各成分的杀虫作用 |
1.2.1 蓖麻毒蛋白的杀虫作用 |
1.2.2 蓖麻碱的毒杀作用 |
2 蓖麻的间接杀虫作用 |
3 展望 |
(9)当归提取物杀虫活性及与蓖麻复配的联合作用和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概述 |
1.2.1 杀虫植物种类与资源 |
1.2.2 植物中常见的杀虫活性成分 |
1.2.3 植物源杀虫剂杀虫作用方式 |
1.2.4 植物源杀虫剂前景与展望 |
1.3 所选的两种植物 |
1.3.1 蓖麻 |
1.3.2 当归 |
1.4 杀虫剂混配 |
1.4.1 混剂效果的评定 |
1.5 农药剂型概述 |
1.5.1 乳油 |
1.5.2 水分散粒剂 |
1.5.3 水乳剂 |
1.5.4 农药剂型的选择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当归提取物杀虫活性及作用方式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当归的预处理及提取方法 |
2.2.2 当归提取物杀虫活性测试 |
2.2.3 当归提取物杀虫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
2.2.4 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2.2.5 当归提取物杀虫作用方式测定 |
2.2.6 数据统计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溶剂当归提取率 |
2.3.2 当归提取物的杀虫活性 |
2.3.3 当归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物的杀虫活性 |
2.3.4 当归乙醇提取物杀虫活性物质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2.3.5 当归乙醇提取物对甜菜夜蛾杀虫作用方式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乙醇提取当归工艺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药材的预处理 |
3.2.2 单因素试验考察当归提取率 |
3.2.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当归提取工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提取时间对当归提取率的影响 |
3.3.2 提取温度对当归提取率的影响 |
3.3.3 料液比对当归提取率的影响 |
3.3.4 提取次数对当归提取率的影响 |
3.3.5 响应面分析法对当归提取工艺的优化 |
3.4 小结 |
第4章 蓖麻提取物及与当归复配杀虫活性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蓖麻的预处理及提取方法 |
4.2.2 蓖麻及复配物杀虫活性测试 |
4.2.3 蓖麻当归复配物的联合作用 |
4.2.4 蓖麻及复配物杀虫作用方式测试 |
4.2.5 数据统计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蓖麻提取物对甜菜夜蛾的杀虫活性 |
4.3.2 蓖麻与当归乙醇提取物复配对甜菜夜蛾的杀虫活性 |
4.3.3 最佳复配比例下的联合作用评价 |
4.3.4 蓖麻乙醇提取物对甜菜夜蛾杀虫作用方式研究 |
4.3.5 蓖麻当归复配物对甜菜夜蛾杀虫作用方式研究 |
4.4 小结 |
第5章 蓖麻当归提取物乳油的研制 |
5.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1.3 实验试剂 |
5.1.4 乳化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溶剂的筛选 |
5.2.2 乳化剂的筛选 |
5.2.3 原药含量的确定 |
5.2.4 增效剂添加量的选择 |
5.2.5 乳油质量稳定性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溶剂的确定 |
5.3.2 乳化剂的确定 |
5.3.3 混合农药乳化剂添加量的确定 |
5.3.4 原药含量的确定 |
5.3.5 蓖麻当归复配物乳油对甜菜夜蛾的杀虫效果 |
5.3.6 乳油质量性能指标检测 |
5.3.7 复配物乳油配制工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蓖麻产业发展:从种植到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蓖麻种植的历史与发展 |
1.1 蓖麻栽培历史及现状 |
1.2 蓖麻高产栽培研究 |
1.3 蓖麻的遗传育种研究 |
2 蓖麻的耐盐性及对盐碱地的修复 |
2.1 蓖麻的耐盐性研究 |
2.2 蓖麻生态修复盐碱地研究 |
3 蓖麻种植潜力分析 |
4 蓖麻的综合利用 |
4.1 蓖麻油用作生物燃料潜力分析 |
4.2 蓖麻油深加工途径 |
4.3 蓖麻毒素与生物杀虫剂 |
4.4 蓖麻杆、叶及饼粕的利用 |
5 我国蓖麻研究及产业发展建议 |
四、蓖麻毒素粗提物杀虫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蓖麻对华北地区关键金龟甲种类趋性、交配和解毒代谢的影响[D]. 张鸿飞.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1)
- [2]糖基化修饰对蓖麻毒素A链毒性影响的研究[D]. 边红.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3]蓖麻遗传转化体系优化及组培再生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D]. 谢彩梅.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5)
- [4]内蒙古地区植物源农药资源的研究进展[J]. 那木汗,李彩峰,汤健,张春红,杨治国,李旻辉. 中国现代中药, 2017(07)
- [5]非寄主植物蓖麻与金龟甲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 张鸿飞,龚东风,郭帅帅,李为争,胡晶晶,原国辉. 华中昆虫研究, 2015(00)
- [6]血清中蓖麻毒素的生物质谱分析方法的建立[D]. 宋健. 吉林大学, 2015(09)
- [7]蓖麻提取物在病媒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J]. 黄恩炯,史灵梅,高博,张建庆,张建明.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3(05)
- [8]蓖麻提取物的杀虫作用研究进展[J]. 化丽丹,杨益众,季香云. 应用昆虫学报, 2013(04)
- [9]当归提取物杀虫活性及与蓖麻复配的联合作用和制剂研究[D]. 王金威.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10]蓖麻产业发展:从种植到利用[J]. 孙振钧,吕丽媛,伍玉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