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动车 高端产品何时唱主角——记2002年中国(北京)国际电动车展览会(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彭斐[2](2016)在《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 2016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专题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以下简称"北京车展")日前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车展主题是"创新·变革"。的确,随着创新变革在汽车技术领域的逐步推进,曾经是未来概念的汽车技术愈发照进现实——本届北京车展专设的自动驾驶体验活动让无人驾驶、车联网和未来概念终于在当下现实中融为一体,行业生态的整合亦随着技术的进步显得越发迫切。笔者发现,此次北京车展自主品牌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概念车等未来科技领域的投入如火焰般热情,而其发展策略又如海水般冷静,呈现出与跨国车企平分秋色的态势。
韦健锋[3](2013)在《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和缅甸同为我国西南重要邻国,印缅双边关系如何将直接影响我西南边疆安全环境。本论文对独立后的印缅关系进行考察分析,揭示其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据此研判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涉印、涉缅历史与现实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印、对缅外交策略。论文第1—3章重点介绍了印缅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不同时期内印缅关系发展的基本状况、特点和影响因素。第4章阐述了印缅边境反政府武装、非法移民和非法贸易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印缅关系的影响。第5章从中印缅三国相互认知入手,通过介绍中国对缅关系的发展和建设经缅甸连结印度洋国际大通道及其印度的因应举措,来展示中国因素对印缅关系的作用情况。结论部分对影响印缅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该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作简要展望。1948年以来,印缅关系总体呈现出由高涨到快速回落再由低落到渐次升温的发展历程。尼赫鲁—吴努时期,相同的遭受殖民统治经历、共同的不结盟理念,以及两国领导人在民族独立运动中结下的友谊,成就了印缅关系史上的蜜月期。奈温时期,印度对缅甸军人掌权、实施“国有化”和奉行消极中立政策感到不满,两国共同利益减少,双边关系相对冷淡。冷战末期,缅甸政局动荡,国内民主状况恶化,印度主要从意识形态出发对缅甸当局进行猛烈抨击,两国关系跌至历史冰点。冷战后,印缅两国出于边境问题、中国因素等不同或相同的各自利益需求,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使两国关系日趋紧密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总的来看,意识形态、边境问题、中国因素、缅甸政局变化和印缅两国的外交政策,是影响独立后印缅双边关系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事实上,在这些因素背后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两国的国家利益需求:印缅之间国家利益需求的兼容性、同向度越高,两国关系就越好,反之则越差。
黄雪飞[4](2012)在《生态视域下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尤其是当前中国专用汽车工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设计学作为涉及多学科、多层面的交叉性学科,有义务承担起一定的责任。设计创新利用交叉整合的科学方法,将“知识”与“需求”有机链接,完成从需求创意化到产品商品化的整个流程。设计创新已成为企业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商品竞争市场之间起决定性作用的“润滑剂”,是产业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制造型企业改变发展方式、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专用汽车作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专用汽车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提供特殊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贡献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国民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和工程作业的主要装备之一。迄今为止,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技术水平和制造工艺均有了较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制造能力。但与欧洲国家以及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用汽车整车的设计创新与工程技术研发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基于自主研发的原创性设计创新活动、功能原理研究储备、轻量化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考虑到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尚未发展成熟的现状,可以尝试更积极的产业发展路径。即尝试吸收、利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生态化设计理论,加大专用汽车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力度,建设大中型企业设计研发中心、集群式设计创新服务平台、社会需求及用户生活形态研究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等,支撑专用汽车产业。以此为基础,逐渐向上、下游延伸专用汽车设计的产业链,形成从策略研究—需求研究—风险资金—技术储备—应用开发—生产配套—成果转化—营销管理等一套完整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与此同时,专用汽车设计链也将横向扩充、完善配套,形成从材料研究储备—原理研究储备—关键技术储备—概念设计—总布置设计—造型工程—VR评审—人机工程研究—底盘设计—车身设计—内外饰设计—电气工程—快速原型开发—样车试验—生命周期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充实设计研发的技术水平,提升专用汽车产业价值。生态视域下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应该是以专用汽车设计创新活动产业为主导,包含专用汽车设计、研究、开发等相关活动产业,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带有生态意识、具备生态效益的设计产业集群。生态视域下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专用汽车设计创新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并促进加快实现专用汽车服务业的产业化。本课题通过生态视域下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研究,分析生态环境、设计研发服务业和专用汽车产业三者间的相互影响机理,探研适合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化路径。可为专用汽车创新园区、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专用汽车可持续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区域范围内专用汽车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参照和借鉴。
蒋旗[5](2008)在《城市游憩空间总体优化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文中指出游憩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城市游憩空间是指处于城市或城市近郊,游憩者可进入的,具有休息、锻炼、娱乐、购物、观光等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它包括城市绿地、文娱体育设施、游憩商业区、其它游憩空间等。本文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针对我国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其优化的方法。论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思路等,指出在现代社会游憩需求日益旺盛的情况下,对城市游憩空间进行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为概念阐释及研究进展回顾,在界定并辨析游憩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阐述了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别。第三章为案例研究,分析并评价了各类实践案例。其中,国外部分总结了美国和丹麦的经验:国内部分分析了以游憩为特色的相关规划,涉及绿地系统规划、公共空间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第四章为一般性规律的总结,分析并总结了我国城市游憩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游憩空间的优化方法。第五章为实证研究,以无锡为例,通过全面了解其城市游憩空间的现状、调研并分析市民的游憩需求,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第六章为结语,在提出相关思考后,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论文共约6.3万字,图表80余幅。
刘建[6](2007)在《龙水镇“小五金”市场困境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金产业有“小五金,大产业”之称。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五金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产量第一大国,各地五金产业在摸索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五金专业市场和基地。部分地方市场已经走向成熟,形成以东南部为生产基地的五金产业供应链,有浙江永康“中国五金之乡”、广东金沙“中国日用五金主产地”、广东阳江“中国刀剪生产基地”等20多个大型专业化的生产基地。这些大型五金市场和基地,都在地域优势和自身特点中的发展起来,并不断突破市场困境形成特有的五金市场和基地。龙水五金,所在地位于中国西部——重庆市大足县龙水镇,龙水五金产业具有悠久,规模较大,据大足县志,龙水“小五金”源于晚唐军备自给,清末龙水铁器生产有十八行,光绪1889年形成铁器专业市场,明国年间断续歇业继而生产枪支,解放后五金企业增多成为全国重点产区,大足誉为“小五金之乡”,与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刀剪齐名,2005年被授予“中国西部五金之都”称号。龙水五金拥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和辉煌历史。通过对龙水“小五金”的调研及相关资料的分析,笔者在以往研究产品质量等成果基础上,较系统地分析发现龙水五金已经面临相对地位下降、产品问题明显、思想意识狭窄、行业发展无序、专业建设不足、品牌逐步淡失等多种影响其发展和生存的综合性困难,并运用专业镇建设、战略管理等理论为工具,分析了龙水五金产生市场困境的理论成因,并率先较为成体系地提出行业规划、产业升级、无形市场、特色经济、专业建设、品牌推动等六个方面探讨和建议。笔者首次提出龙水五金产业发展整体规划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以产业升级为纽带,提出为实现思维改变与企业改造的同步发展的多层面机构形式;在被当地从业者忽视的、外地同行感到较差的软环境上,率先提出加强无形市场的建设;在兼顾传统工艺传承和企业集群发展的难点上,首次明确提出以为文化推动打造特色五金产业的方向;对专业市场的配套建设思考,指出龙水五金市场的针对性提质建设方法;在企业状况和价值发现的结合上,提出走差异化道路,重塑五金产品和五金行业的品牌培育方法。本文研究能对中国西部五金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并对龙水五金重新崛起有重要参考价值。
谢良兵[7](2006)在《北京车展预演“中国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作函,肖超[8](2003)在《电动车 高端产品何时唱主角——记2002年中国(北京)国际电动车展览会》文中认为
二、电动车 高端产品何时唱主角——记2002年中国(北京)国际电动车展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动车 高端产品何时唱主角——记2002年中国(北京)国际电动车展览会(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 2016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专题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自主品牌:务实是创新第一步 |
新能源:科技是乐观的动力 |
智能化:车展是最佳催化剂 |
结语:我们正身处变革的年代 |
(3)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情况 |
(二) 国外研究情况 |
(三) 国内外研究的特点 |
三、研究内容与理论方法 |
(一)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二) 理论与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一) 创新点 |
(二) 难点 |
第一章 印缅关系的历史回顾(1948年以前) |
一、古代印缅关系 |
(一) 11世纪前的印缅关系 |
(二) 11-19世纪的印缅关系 |
(三) 印度文化对缅甸古代社会的影响 |
二、英国治下的印缅关系 |
(一) 英国对印度和缅甸的征服 |
(二) 英国治下的印缅政治关系 |
(三) 英国治下的印缅经济关系 |
三、独立前印缅关系的特点 |
(一) 印度文明的传播是古代印缅关系的主流 |
(二) 英殖民统治时期印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
第二章 冷战时期的印缅关系(1948-1992) |
一、冷战时期印度、缅甸的对外政策 |
(一) 印度的对外政策 |
(二) 缅甸的对外政策 |
二、冷战时期的印缅关系 |
(一) 1948-1962年蜜月期 |
(二) 1962-1988年冷淡期 |
(三) 1988-1992年对抗期 |
(四) 影响冷战时期印缅关系的主要因素 |
三、冷战时期印缅关系的特点 |
(一) 受缅甸国内政局影响 |
(二) 受意识形态影响 |
(三) 突出政治—外交关系 |
第三章 冷战后印缅关系的发展(1992-2012) |
一、冷战后印度、缅甸对外政策的调整 |
(一) 印度对外政策的调整 |
(二) 缅甸对外政策的调整 |
二、冷战后印缅关系的发展 |
(一) 政治—外交关系 |
(二) 经济—贸易关系 |
(三) 军事—安全关系 |
(四) 影响冷战后印缅关系的主要因素 |
三、冷战后印缅关系的特点 |
(一) 印度对缅政策更加务实 |
(二) 双边关系持续升温 |
第四章 印缅关系中的边境问题 |
一、跨境反政府武装问题 |
(一) 印东北的叛乱组织 |
(二) 缅甸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 |
(三) 印缅两国反政府武装的跨境活动 |
二、非法移民问题 |
(一) 独立以来印缅之间的非法移民问题 |
(二) 印度因应缅甸非法移民的举措 |
(三) 非法移民给印缅关系带来的挑战 |
三、非法贸易问题 |
(一) 边境毒品交易 |
(二) 非正式贸易 |
四、边境问题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
第五章 印缅关系的中国因素 |
一、印缅中三国的相互认知 |
(一) 印度对中缅两国的认知 |
(二) 缅甸对中印两国的认知 |
(三) 中国对印缅两国的认知 |
二、中国对缅关系的新发展与印度的反应 |
(一) 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的战略考量 |
(二) 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的实施 |
(三) 印度因应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的举措 |
(四) 中国发展和深化对缅关系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
三、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连结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与印度的反应 |
(一) 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 |
(二) 印缅中对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认知 |
(三) 印度应对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国际大通道的举措 |
(四) 中国建设经由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
四、中国因素与印缅中三边关系 |
结论 |
一、影响印缅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 受两国外交政策影响 |
(二) 受意识形态影响 |
(三) 受缅甸政局影响 |
(四) 受边境问题影响 |
(五) 受中国因素影响 |
二、印缅关系的未来展望 |
三、印缅关系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4)生态视域下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发展趋势:纯粹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
1.1.2 当代中国态势:资源利用率低下以及环境代价高昂 |
1.1.3 我国专用汽车产业链中工业设计的严重缺位 |
1.1.4 设计与生态深度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生态视域下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系统 |
1.3.1 时间维——产业链“6+1”模式与设计产业链“1+X”模式 |
1.3.2 观念维——设计观念演进的四个层次 |
1.3.3 空间维——设计战略实施的七个层面 |
1.4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
1.4.1 论文结构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调研与分析 |
2.1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相关理论综述 |
2.1.1 关于“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的解读 |
2.1.2 产业链理论 |
2.1.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2.1.4 设计产业链理论 |
2.1.5 专用汽车设计的产业链 |
2.2 国内外专用汽车及其设计研发现状 |
2.2.1 国外专用汽车现状 |
2.2.2 国内专用汽车发展现状 |
2.3 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2.3.1 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主要问题 |
2.3.2 我国专用汽车产品的问题与机遇 |
2.4 我国专用汽车自主设计创新的路径选择 |
2.4.1 专用汽车设计创新的基本技术路径 |
2.4.2 路径一: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向 |
2.4.3 路径二:从“设计”到“设计产业链”的转向 |
第3章 整合观念维:生态视域下的设计研究 |
3.1 相关理论综述 |
3.1.1 关于“生态视域”的解读 |
3.1.2 循环经济理论 |
3.2 循环经济的内涵 |
3.2.1 循环经济的本质及内涵 |
3.2.2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 |
3.3 生态视域之于设计研究 |
3.3.1 “生态”视域对设计活动的影响 |
3.3.2 “生态化”目标实现的手段与方法 |
3.3.3 生态视域下设计活动的新范式 |
第4章 突破时间维: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路径研究 |
4.1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 |
4.1.1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化前的战略规划 |
4.1.2 产业链的孕育和孵化 |
4.2 我国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的战略选择 |
4.2.1 创新战略的五种类型 |
4.2.2 我国专用汽车设计“积累—学习—突破”的创新战略 |
4.3 生态视域下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的路径选择 |
4.3.1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的设计与规划 |
4.3.2 生态视域的现实化途径 |
4.3.3 设计产业链的形成 |
4.4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的具体手段 |
4.4.1 专用汽车设计研发活动的一般过程 |
4.4.2 基于设计过程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 |
4.4.3 创造有利设计产业链形成的体制环境 |
4.4.4 利用外资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 |
4.4.5 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途径 |
第5章 实施空间维:可持续的系统解决方案 |
5.1 国家及行业层面 |
5.1.1 基于国家竞争力的专用汽车设计创新系统 |
5.1.2 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支持设计创新研究 |
5.1.3 鼓励行业间的横向渗透和整合 |
5.1.4 创造利于专用汽车设计创新的经济和政策环境 |
5.1.5 完善教育体系,实施教学改革,适应专用汽车设计产业化需要 |
5.1.6 加强舆论环境的健康导向,鼓励设计创新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
5.1.7 制定法规激励设计创新意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5.2 区域层面 |
5.2.1 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重视原创型中小企业 |
5.2.2 创造良好的专用汽车设计创新经济环境 |
5.2.3 打造设计创新平台增强区域专用汽车研发整体实力 |
5.2.4 建立设计创新的风险分散机制 |
5.3 企业层面 |
5.3.1 重视设计创新,培育自主设计研发及创新能力 |
5.3.2 增强专用汽车技术储备,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和自给率 |
5.3.3 创建合理的设计研发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 |
5.3.4 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和研发队伍的建设 |
5.3.5 适时实施新能源专用汽车发展战略 |
5.3.6 增强生态意识,规划企业生态化发展战略转变 |
5.4 品类及产品层面 |
5.4.1 产品设计研发面向客户、满足用户,实现盈利 |
5.4.2 避免同质化竞争,开发差异化产品,以产品创新增加品牌价值 |
5.4.3 专用汽车形式从“终端产品”向“系统服务”转变的设想 |
第6章 集群式设计创新研究与实证 |
6.1 基于产业集群的集群式创新探研 |
6.1.1 我国专用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
6.1.2 梁山、铁岭和随州三地专用汽车产业集群调查分析 |
6.1.3 基于循环经济思想的集群式设计创新研究 |
6.1.4 专用汽车集群式设计创新的支撑体系分析 |
6.2 实证分析: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
6.2.1 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概述 |
6.2.2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的三条思路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表格来源 |
致谢 |
附录A:国外专用汽车产品及企业 |
附录B: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附录C:随州专用汽车企业调查问卷(样表) |
附录D:随州专用汽车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E:湖北省专用汽车设计创新服务平台(策划方案) |
附录F: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5)城市游憩空间总体优化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本章小结 |
2 概念阐释与研究进展回顾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游憩 |
2.1.2 城市游憩空间 |
2.1.3 其他相关概念 |
2.2 城市游憩空间的分类 |
2.2.1 城市绿地 |
2.2.2 城市广场 |
2.2.3 文娱体育类游憩空间 |
2.2.4 游憩商业空间 |
2.2.5 其他游憩空间 |
2.3 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现状 |
2.3.1 地理及旅游学科的相关研究 |
2.3.2 社会学科的相关研究 |
2.3.3 城市规划学科的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案例研究:国内外案例分析与总结 |
3.1 国外案例分析 |
3.1.1 美国克拉克县温哥华市案例 |
3.1.2 丹麦哥本哈根市案例 |
3.2 国内案例分析 |
3.2.1 兼顾游憩空间优化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菏泽案例 |
3.2.2 兼顾游憩空间优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深圳案例 |
3.2.3 兼顾游憩空间优化的城市旅游总体规划:桂林案例 |
3.3 本章小结 |
4 分析与总结:城市游憩空间的总体优化 |
4.1 我国城市游憩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 |
4.1.1 游憩空间数量严重不足 |
4.1.2 游憩空间布局不均 |
4.1.3 游憩空间的建设与游憩需求脱节 |
4.1.4 游憩支持系统不健全 |
4.1.5 场地设计考虑不周 |
4.2 城市游憩空间总体优化的理论基础 |
4.2.1 系统理论 |
4.2.2 供需理论 |
4.3 城市游憩空间总体优化的方法 |
4.3.1 系统建构:全面统筹、协调布局 |
4.3.2 公众参与:了解需求、平衡利益 |
4.3.3 支持系统的建立:消除游憩障碍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无锡市城市游憩空间的总体优化 |
5.1 研究背景 |
5.1.1 无锡城市概况 |
5.1.2 本文研究范围 |
5.2 无锡市游憩空间现状分析 |
5.2.1 城市绿地现状 |
5.2.2 城市广场现状 |
5.2.3 城市文娱体育类游憩空间现状 |
5.2.4 城市游憩商业空间现状 |
5.2.5 城市其他游憩空间现状 |
5.3 无锡市市民游憩需求调研与分析 |
5.3.1 调研方法 |
5.3.2 游憩者及其出游频率等行为特征 |
5.3.3 游憩偏好及游憩场所的选择 |
5.3.4 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满意度 |
5.4 无锡市游憩空间存在的问题 |
5.4.1 不同类型的游憩空间发展水平不一 |
5.4.2 布局不均造成服务盲区 |
5.4.3 游憩空间的重要节点存在不同问题 |
5.4.4 游憩障碍亟待消除 |
5.5 无锡市游憩空间的总体优化措施 |
5.5.1 均衡发展各类游憩空间 |
5.5.2 调整布局,减小区域差别 |
5.5.3 优化重要游憩节点 |
5.5.4 支持系统的建立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相关思考 |
6.2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温哥华市棒、垒球场的需求评估 |
附录二:美国马里兰州埃奇伍德市公园建设标准 |
附录三:美国公共游憩空间的发展史 |
附录四:调查问卷 |
附录五:英汉翻译对照表 |
附录六:本文图表目录 |
详细摘要 |
(6)龙水镇“小五金”市场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区域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专业镇基本理论 |
2.1.1 专业镇的概念 |
2.1.2 专业镇的发展阶段 |
2.1.3 专业镇的主要建设机制 |
2.2 区域企业集群理论 |
2.2.1 区域企业集群概念 |
2.2.2 区域企业集群优势 |
2.2.3 区域企业集群发展战略 |
2.3 创新理论 |
2.3.1 创新理论的概念 |
2.3.2 创新的具体情况 |
2.4 内发式发展理论 |
2.4.1 概念及主要内容 |
2.4.2 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5.2 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 |
2.6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6.1 企业战略管理概念 |
2.6.2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
2.6.3 竞争战略理论的要点 |
3 龙水镇“小五金”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
3.1 五金及专业市场概念 |
3.2 对龙水镇“小五金”现有研究情况 |
3.2.1 对龙水五金的研究 |
3.2.2 相关五金研究成果 |
3.3 中国五金产业分析 |
3.3.1 中国五金产业的基本情况 |
3.3.2 中国五金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3.4 各地代表性五金市场分析 |
3.5 龙水镇“小五金”产业发展情况 |
3.5.1 龙水曾是有名的“小五金之乡” |
3.5.2 龙水镇的基本情况 |
3.5.3 龙水五金市场情况 |
4 龙水镇“小五金”市场困境分析 |
4.1 困境一:龙水五金市场相对地位急剧下降,产业发展处于进退两难境地 |
4.1.1 五金年成交额较小 |
4.1.2 生产户逐年减少 |
4.1.3 经营户入场率较低 |
4.1.4 重庆本地市场萎缩 |
4.1.5 远离网络经济平台 |
4.2 困境二:传统生产工艺直面现代集约生产挑战,日益积累的产品问题暴露明显 |
4.2.1 对产品质量认可度低 |
4.2.2 生产方式普遍落后 |
4.2.3 五金产品同质化严重 |
4.2.4 销售市场边缘化 |
4.2.5 产品缺乏独创性 |
4.3 困境三:较狭窄的思想意识已阻碍进步,人才匮乏使企业发展显得有心无力 |
4.3.1 目光短视,观念落后 |
4.3.2 “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严重 |
4.3.3 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
4.3.4 极其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
4.3.5 案例:金忠刀业发展困境 |
4.4 困境四:企业自我发展与科学规划发展脱节,龙水五金发展呈现一定的无序状态 |
4.4.1 政策扶持力度较弱 |
4.4.2 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 |
4.4.3 工商行政管理滞后 |
4.4.4 政策信息上不对称 |
4.5 困境五:专业市场缺乏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市场定位不明确使原有优势明显弱化 |
4.5.1 “龙水五金市场”管理与服务不专业 |
4.5.2 市场定位缺少个性 |
4.5.3 先发优势趋于弱化 |
4.5.4 环境严重污染 |
4.6 困境六:大产业面临缺乏大企业大品牌的尴尬,已有的地方性品牌亦在逐步淡失 |
4.6.1 小五金缺乏大企业 |
4.6.2 案例:中国五金业品牌江苏宏宝 |
4.6.3 五金品牌面临舍弃可惜与重塑不易的尴尬窘境 |
5 龙水镇“小五金”市场困境理论剖析 |
5.1 龙水镇“小五金”行业环境分析 |
5.2 区域企业集群理论分析 |
5.3 专业镇机制分析 |
5.4 科技创新理论分析 |
5.5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
6 龙水镇“小五金”市场对策探讨 |
6.1 对策一:做好龙水五金发展规划,解决行业无序发展当务之急 |
6.1.1 规划龙水五金产业的必要性 |
6.1.2 多方位规划龙水五金产业发展 |
6.2 对策二:以产业升级为纽带,推进产品提质与企业改造的同步发展 |
6.2.1 编列五金产品指导目录 |
6.2.2 建立产业升级服务机构 |
6.3 对策三:以诚信为核心扭转观念,建设积淀价值的无形五金市场 |
6.3.1 制作使用龙水五金的形象载体 |
6.3.2 营造诚信经营的环境和氛围 |
6.3.3 积累和沉淀无形资源 |
6.4 对策四:加强专业性配套建设,增强“龙水五金市场”的结构性功能 |
6.4.1 由第二代专业市场向更高阶段迈进 |
6.4.2 提升五金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 |
6.4.3 建立快捷的物流体系 |
6.4.4 抓好环境污染的改善和治理 |
6.5 对策五:以传统工艺为根基,打造有文化内涵的龙水五金特色经济 |
6.5.1 传统是根 |
6.5.2 节日策划 |
6.5.3 工艺扩大 |
6.5.4 名人推动 |
6.5.5 展会建设 |
6.6 对策六:走差异化道路,重塑“龙水五金”品牌 |
6.6.1 既传承优势又注重差异 |
6.6.2 拓宽五金发展领域 |
6.6.3 在一定领域创造“第一” |
6.6.4 把地方品牌培育成名牌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北京车展预演“中国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市场” |
“中国元素” |
“中国势力” |
四、电动车 高端产品何时唱主角——记2002年中国(北京)国际电动车展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一半火焰 一半海水 2016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专题报道[J]. 彭斐. 汽车与配件, 2016(19)
- [3]现实主义视角下的邻国外交 ——独立后的印缅关系研究[D]. 韦健锋. 云南大学, 2013(05)
- [4]生态视域下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研究[D]. 黄雪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5]城市游憩空间总体优化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D]. 蒋旗.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6]龙水镇“小五金”市场困境与对策分析[D]. 刘建. 重庆大学, 2007(06)
- [7]北京车展预演“中国年”[J]. 谢良兵. 中国新闻周刊, 2006(45)
- [8]电动车 高端产品何时唱主角——记2002年中国(北京)国际电动车展览会[J]. 王作函,肖超. 商用汽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