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根草在公路边坡防护的前景与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穆哥(TRAMH MOJAHED ALI AHMED HAMOOD)[1](2021)在《高等级公路沿线边坡综合防护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日益提高道路工程建设要求,边坡这种常见形式也不例外。通过优化布局边坡,采用符合地区实际同时兼具美观与性能的工程建设措施,最大程度保证高速行车安全及道路运行稳定,规避边坡失稳问题,维护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经济利益。边坡开挖是大规模建设高等级公路的常见措施。在开挖边坡的过程中,植被覆盖层极易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形成次生裸地现象,导致发生水土流失问题,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情况日益突出。随着政府颁行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公路工程建设者面临较大压力,当前亟需探究解决如何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尽快恢复生态环境并保护好坡面植被问题。为有效防控建设高等级公路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需有针对性地应用生态防护方式,从而逐渐部分或完全取代纯工程防护方式。综合防护技术在达到传统工程防护稳定性高、防护程度强等优势的基础上,又兼具了植物防护成本低、生态环保效果好等优势。定性分析法主要对已变形地质体的成因及其演化史进行综合分析,定性说明和解释。边坡稳定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多,但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的条分法和以弹塑性理论为基础的数值分析方法为主。动态防护设计是开发智能高等级公路边坡CAD防护设计,基本设计原理如下:首先,借助智能系统的分析功能,解析当地的工程因素以及地质状况;随后在智能系统内部进行分析和运转,匹配最佳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最后确定一个经济可行、运营合理、防护有效的方法。最终实现边坡计算分析结果的合理准确、防护设计效果的最佳,最大程度上达到高度的人机系统智能化和协调性。高等级公路边坡综合防护设计应用研究,包括综合防护设计的基本原则:极限状态设计原则、荷载效应原则、设计计算原则、信息化设计原则、综合治理原则。一般高等级公路边坡防护包括一般防护形式、新发展的防护形式、生态景观高等级公路边坡防护及景观设计。
佘非余[2](2021)在《坡度对香根草固土护坡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边坡失稳和水土流失是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边坡进行防护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边坡工程防护技术,在工程早期就能极大提升边坡的稳定性,起到固土护坡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其防护效果会逐渐减弱。传统的边坡工程防护技术还存在造价较高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在传统的边坡防护技术的基础上,有必要寻求一种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的“活性和生态型”的边坡防护方法。植物护坡技术对提高边坡土体的强度、抗变形稳定及抗冲刷侵蚀的能力有显着作用,且具有造价低廉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优点。边坡的坡度,是在各种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中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因此,开展坡度对植物护坡的影响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强度林草混交根系成型机理与边坡根系土体加固机制研究”(项目号:31270671),并以“生态护坡技术在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YF1900SD07B)为研究的工程背景,开展了坡度对香根草固土护坡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明了各种根系形态参数随坡度影响的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其影响机理。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明了边坡的坡度对香根草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规律,并揭示了其相关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在不同坡度条件下,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分析模型和理论。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探明了边坡的坡度对香根草生态护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本文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主要的研究工作(1)通过“十字架人工全挖法”挖掘不同坡度条件下生长的香根草,研究了香根草根系直径、根系生物量、根群生长范围以及根径占比在不同坡度和不同坡向的坡体空间的分布形态。探明了根系直径、根系生物量、根群生长范围以及根径占比等随土层深度、坡度和坡向等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其相应的影响机理。(2)通过对不同坡度条件下,含根原状土与无根原状土进行的直剪试验,探明了坡度对根-土复合体强度的影响规律,并揭示了其相应的影响机理。(3)建立了香根草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分析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4)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植物护坡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边坡的坡度,对植物根系在边坡土体空间分布形态的影响。探明了边坡的坡度对植物护坡稳定的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并揭示了其相关的影响机理。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分析模型和理论的合理性。2、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结论(1)通过对不同坡度条件下的香根草的根系形态参数的分析,发现坡度及坡向对香根草的根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当根系位于上坡向时,坡度越大,根系的生物量就越少。当根系位于下坡向时,坡度越大,位于浅层土体内的根系生物量就越多。将香根草的根系生物量进行函数拟合,建立了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与坡度变化的分析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2)通过对不同坡度条件下香根草根系形态参数的分析,发现香根草的根群生长范围随着坡度和深度变化而产生规律性的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处于上坡向和处于下坡向的香根草根群生长范围,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坡度越大,则上坡向生长的香根草根群的生长范围越小,下坡向生长的香根草根群的生长范围相对较大。基于对实测结果的分析,建立了植物的根群生长范围随土层深度与坡度变化的分析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该模型可用于分析根群的生长范围,也可用于分析在不同土层深度和不同坡度的坡体空间内的分布形态。(3)通过对不同坡度条件下的香根草根系形态参数的分析,发现坡度对香根草的根径与根径占比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坡度的增大,一年生的香根草根系中,根径为0.5~1.5mm范围内的根系所占的比例呈现出增大的趋势。随着坡度的变化,相同土层深度根径的大小也会随之改变。(4)通过对不同坡度条件下,不同土层深度的含根原状土与无根原状土所进行的直剪试验,发现坡度对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了其粘聚力方面,而对其内摩擦角的影响较小。同时,研究发现,土体中由于根系的存在,能够显着提高土体的粘聚力。随着坡度的增大,相同土层深度的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逐渐增大,但其粘聚力增加的幅度会逐渐变小。(5)通过对直剪试验结果的分析,建立了根系含量与粘聚力的关系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同时,建立了不同坡度和不同土层深度条件下,根系数量与根系含量的关系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结合所提出的根系生物量和土层深度及坡度的分析模型,建立了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的计算分析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6)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发现根系对降低水平位移量的效果最为明显。坡度不同时,含根边坡与无根边坡的位移量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当坡度的变化范围在30°~45°之内时,研究结果表明,当坡度为30°时,含根边坡与无根边坡的水平位移量、竖向位移量以及总位移量均达到最小值。说明坡度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是具有明显影响的。(7)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发现当边坡中有植物根系的存在时,能够降低边坡的塑性变形。但是,这种效果会受到边坡坡度的影响。无论是无根边坡或者是含根边坡,坡脚处的塑性变形均会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8)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发现无根边坡和含根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均随坡度的增大而降低。植物根系的存在,会使得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随坡度增大而减少的幅度降低。在相同的坡度条件下,无根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最小,含根边坡的稳定安全系均较大。因此,反映出根系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通过试验研究、理论探讨和数值模型分析,探明了坡度对香根草的根系形态分布和对根-土复合体强度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其相应的影响机理。通过研究,也探明了坡度对植物护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揭示了坡度对植物护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坡度条件下,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分析模型,提出了考虑坡度影响的植物护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上述研究成果,为考虑坡度对香根草固土护坡影响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植物护坡技术的工程应用奠定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张楠[3](2020)在《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边坡开挖工程形成的裸露坡体,存在土壤结构薄弱、缺乏植物覆盖、易被雨水冲刷等问题,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的红黏土边坡此类问题尤为显着,采用必要的生态防护措施对于边坡的安全稳定、水土保持和植物群落重建至关重要。由于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具有水土流失严重、抗冲刷性差、植物种子易被冲刷的修复难点,应用传统生态修复技术存在边坡抗侵蚀性差、植物生长速度慢、工程造价高、修复材料降解难度大的问题。因此,针对华南多雨区的气候特征和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土壤特性,研发基于新型功能材料的生态修复技术与配套工艺,对于针对性解决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难题并有效提高生态修复效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W-OH、人造壤土剂和抗侵蚀固土剂三种新型功能材料,针对土质及土石混杂两种边坡特征,开展了基于三种新型功能材料的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基材配比室内实验和修复效果现场实验研究,形成了针对土质边坡的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和针对土石混杂边坡的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两种新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和传统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分析边坡生态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和植物护坡机理,根据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的病害特征,针对红黏土边坡抗冲刷性能差和坡面养分含量低两个主要特征,引入W-OH、人造壤土剂和抗侵蚀固土剂三种新型功能材料代替传统材料,开展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基于正交试验方法设计开展两种新型技术的基质配比方案实验,分别开展了植物出芽量、植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抗冲刷性能的实验研究,运用极差分析方法确定出两种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的最佳基质配比方案,提出了用于土质边坡的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和用于土石混杂边坡的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并形成了配套工艺方法。(3)依托广东省惠清高速公路,开展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现场应用研究,结合常规的传统喷播植草技术和CF网喷灌植草技术,在植物生长不同周期内对坡面植物和土壤进行采样对比实验,从植生效益和土壤改良效益两方面开展新型生态修复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修复效果差异性研究。(4)依托植物和土壤实测数据,以植生效益、土壤改良效益和经济与可行性为准则层建立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与模糊评价的方法对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
陈美容[4](2019)在《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措施及其应用》文中指出公路工程的建设,往往会破坏原本的边坡生态系统,产生裸露的边坡。单纯的工程防护措施造价高,难以恢复自然植被,护坡效果差;而单纯的植物护坡只适合坡度缓,边坡矮的土质边坡,适用范围较窄。随着人们对安全、环保和景观要求的逐渐增强,单纯工程防护或植物防护均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而兼顾边坡稳定和美化环境的边坡防护方式已经成为主要发展趋势。本论文以植物防护及植物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方式即生态防护为研究手段,强调植物在防护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开展生态防护方法、施工工艺和作用机理、景观功能的研究,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公路边坡工程防护设计实践,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关于生态边坡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与综合,提出新的生态边坡防护类型分类方式:人工植草护坡(包含撒播草籽、平铺草皮和三维植被网护坡等纯人工施工护坡方式)、喷播植草护坡(包含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客土喷播植草护坡、喷混植生护坡及TBS植草护坡等主要采用机械喷播施工的护坡方式)和骨架植草护坡(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护坡方式)。2.采用经验总结法,对周边正在设计、施工和已完工的生态边坡项目进行考察研究。分析各类生态护坡类型适用范围、特点、施工注意事项及优缺点,重点对各类生态护坡的施工工艺进行研究,绘制施工工艺流程图;对植被护坡和工程护坡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研究分析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以期为生态护坡理念发展和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3.把生态边坡的理论研究应用到工程实例中,完成了多个边坡防护工程案例的设计。包含边坡防护方案比选、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调查研究原生植被和植物配比。跟踪指导边坡防护施工,并对边坡防护效果进行评价。4.多个案例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边坡稳定性分析,是对边坡进行处理的首要工作。生态护坡选型、植被的配合比和后期持续养护至关重要。
戴晗[5](2019)在《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识别与评价》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施行了大量的边坡生态治理技术,技术的质量参差不齐,然而在技术的评价上,以往的研究过度关注技术实施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忽视了技术成本以及技术成熟度的综合评价,使得很多技术使用后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制约着公路建设及经济发展。本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全球生态治理技术评价”,针对现阶段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技术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技术的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书籍查阅以及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初步设计及验收报告的收集以及市场调研工作,整理出我国实际应用到公路边坡的所有生态治理技术,并以我国北方风沙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西南喀斯特山区等四大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为研究区域,对所应用到各区域的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进行全面识别,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评价指标及对应的量化方法,结合典型公路实地调研,计算出各技术的指标参数,对不同区域的各项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北方风沙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的综合评分大小排序为厚层基材喷附技术(7.24分)>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5.47分)>柴草沙障护坡技术(4.98分)。单项指标评分结果表明,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的成熟度最高,厚层基材喷附技术的生态效益最高,柴草沙障护坡技术的成本最低。(2)黄土高原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的综合评分大小排序为客土喷播技术(6.72分)>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6.53分)>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5.52分)。单项指标评分结果表明,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的成熟度最高,客土喷播技术生态效益最高,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的成本最低。(3)青藏高原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的综合评分大小排序为客土喷播技术(5.42分)>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4.84分)>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4.61分)。单项指标评分结果表明,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的成熟度最高,客土喷播技术生态效益最高,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的成本最低。(4)西南喀斯特山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的综合评分大小排序为厚层基材喷附技术(7.35分)>喀斯特灌木护坡技术(7.15分)>香根草生态护坡技术(7.09分)>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6.27分)>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4.26分)。单项指标评分结果表明,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和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的成熟度最高,厚层基材喷附技术的生态效益最高,香根草生态护坡技术的成本最低。
常婧美[6](2019)在《香根草根系加筋膨胀土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伴随着公路铁路等工程项目的施工,经开挖形成大量人工边坡,在效益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当下,生态防护成为热点。由于香根草具有根系发达、拉拔强度高和易成活的特点,在难以治理的膨胀土边坡防护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值得重点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直剪试验、膨胀力试验、渗透试验、稳定性分析及渗流分析,得到香根草在膨胀土边坡防护中对土体性质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效果,为以后膨胀土边坡的生态防护研究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1)对五种含根量下五个不同土壤水含量的重塑膨胀土试样进行室内直剪试验,数据结果显示,根系的存在能够有效提高试样的剪切强度参数。而当试样含水率升高时,c、φ、剪切强度参数呈逐渐降低趋势。所以,控制坡体的含水率是边坡维持稳定的关键。(2)通过膨胀力试验发现膨胀土对水较敏感,存在最优含水率使试样的膨胀力达到最大值;但香根草根系含量越高,膨胀性被抑制的越多,结合各土壤水含量下膨胀力随含根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水的含量越高,使试样膨胀性最弱时所需根系含量越少。(3)完成了对各根系含量下试样的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通过观察试样渗透性随根系含量变化的规律发现,含有根系试样明显高于素土样,当含根量越高时,试样在标准温度下的渗透系数也越来越大,这说明香根草的主直根系能一定程度的提高膨胀土的渗透性。(4)通过Slope软件分析研究了根系含量、土样含水率以及膨胀力位于不同位置时对边坡安全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含根量越高时,坡体由失稳状态缓慢向稳定状态转变;水含量逐渐增大时边坡稳定性越来越差。坡面下部的膨胀力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最大,上部次之,顶部膨胀力对稳定性影响最小,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对坡面下部防护的方法措施需要重点研究。(5)在研究土体渗透系数受根系含量影响试验的基础上,使用SEEP/W软件对降雨引起的边坡不同位置处体积含水率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雨阶段,体积含水率的升高幅度与含根量和高程成正比,降雨停止后,体积含水率的降低速度与含根量成反比,降低幅度与高程成正比。特征点深度越接近边坡表面,含水率增长越迅速,开始下降的时间也比深层位置处提前。
李雪尔[7](2018)在《香根草根系对西南地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运用植物护坡方法来防治边坡的频率明显增高。国内外学者针对植物根系护坡开展多方面的研究的同时也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诸多研究表明植物根系的存在能够显着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根系数量和根径等对土体强度的影响效应,而关于根系分布密度及根系空间分布角度等对根土复合体的影响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所以,针对植物根系的不同分布方式对根土复合体的作用效应开展相关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理试验研究探索在西南地区边坡中香根草根系对根土复合体的作用效应。本文通过室内一系列常规物理性能试验、数值模拟、直剪实验对不同分布方式和不同空间分布角度等情况下根系对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安全系数的作用规律以及通过原状土冲刷试验针对香根草根系对边坡土体抗冲性能的影响效应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分布密度、不同根系空间分布角度和不同含水率情况下的香根草根土复合体进行直剪试验,得到了如下结论:(1)通过剪切试验数据的拟合结果再次验证了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符合库仑强度理论(τ=c+σtanφ),且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随着荷载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香根草根系可以显着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香根草根系通过改变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大小改变了复合体的抗剪强度,提高了边坡土体的稳定性。(2)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香根草根系分布密度对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H1(10一组)抗剪强度>H2(5:5两组)抗剪强度>H3(2:2:2:2:2五组)抗剪强度>Wa(素土)抗剪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根系分布密度越大,根土复合体的内摩擦角、粘聚力以及抗剪强度也越大。(3)研究发现不同香根草根系空间分布角度对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不同,Hc(一半垂直一半倾斜45°分布)抗剪强度>Hb(全倾斜45°分布)抗剪强度>Ha(全垂直分布)抗剪强度>Wa(素土)抗剪强度。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随着根系空间分布角度的改变,根土复合体的内摩擦角、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根系空间分布角度对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作用效果很明显,而对根土复合体的内摩擦角作用效果比较小。(4)试验结果表明在试样的密度、根系直径、根系数量、根系分布密度、根系分布角度等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香根草根系加筋作用的数值分析研究(1)香根草根系的存在明显提高了边坡的安全系数,有利于边坡土体的稳定性。香根草根系在边坡中分布密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大小也不同;根系呈H1(10一组)分布密度下的边坡安全系数最大;此结果和第四章中不同根系分布密度对边坡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规律相同。(2)不同香根草根系空间分布角度下的边坡稳定系数有一定程度上的差距,几种分布方式中,呈一半垂直一半倾斜45°香根草根系空间分布角度时边坡安全系数最大,最有利于边坡稳定。3.抗冲刷实验研究试验发现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抗冲性大于同土层无根土的抗冲性,且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抗冲性指数是同土层无根土抗冲性指数的2.24倍。试验结果表明香根草根系的存在增强了边坡土体的抗冲性。
王利军,陈强,王石光,卢毅[8](2016)在《邵光高速公路下边坡香根草防护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香根草生态、生理等特性基础上,提出公路边坡香根草生态防护技术的关键要点,针对邵光高速公路的6个代表性试验路段,按不同试验方案分别栽种香根草,得到不同试验效果。为邵光高速公路香根草护坡工程的施工方案确定提供技术支持。
陈终达[9](2016)在《香根草根土复合体强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也成为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在工程建设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边坡防护工程而言,目前高速公路的边坡防护大多采用的是传统工程防护技术,如框格防护、砌石防护、封面防护以及支挡工程等,这些工程防护技术不但造价昂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更多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影响到防护的效果。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生态护坡技术应运而生。生态防护技术的实质就是将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利用植物根系与土壤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复合材料,以增强坡体的强度并提高其抗滑能力,起到加固边坡土体的效果同时还能美化环境。本文是以长沙本地黏土和香根草的根系所组成的的根-土复合体作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强度林草混交根系成型机理与边坡根系土体加固机制研究”(项目号:31270671,2013.01-2016.12)、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林草一体化高稳定性生态护坡技术引进”(项目号:2012-4-76,2012.01-2015.12)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植物边坡力学特性研究”(项目号:12JJ5015,2012.01-2014.12)等展开相关研究。通过香根草根系分布形态试验、香根草单根拉拔摩阻特性试验以及直剪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香根草在土体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力学特性。运用数值分析软件对根系分布形态和根-土复合体强度特性进行了拟合分析。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研究进展和创新性结论。(一)香根草单根摩阻特性试验研究1、根-土复合体中的香根草根系在拔出荷载作用下,有被拉断和被拔出2种形式。当根系抗拉力未超过根-土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根系将会被拉断;当拉拔力超过了根-土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但未超过根系最大抗拉力时,根系将会被拔出。2、在相同密实度和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根系的最大抗拉力随根系直径增大而增大,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根系抗拉力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含水率在19.5%左右时,根系的抗拉力达到最大。3、在相同含水率和不同密实度条件下,根-土界面的最大抗拔力随土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二)香根草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1、根系在土体中的不同分布方式,对提高土体抗剪强度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在相同竖向荷载作用下,当根系数量及根径均相同时,垂直和斜交等量布根时,复合体的抗剪强度最高;全部斜交布根时,其抗剪强度次之;全部垂直布根时,其抗剪强度又其次之;垂直和水平等量布根时,其抗剪强度最低。2、在相同根系数量和相同的布根方式条件下,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大,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香根草根系直径约为1mm时,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因此,对于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存在一个有效根径问题。根径太大或太小对提高土的抗剪强度的作用均不明显。3、香根草根系直径对根-土复合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大,复合体的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但复合体的粘聚力有增有减,关系相对复杂。另一方面,香根草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方式对提高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对提高根-土复合体的内摩擦角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4、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轴向应变的逐渐增大,各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这表明根系对土体的“加筋”作用只有在轴向应变较大时才能发挥出来。5、在相同的根系分布方式条件下,根-土复合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小。这一规律与含水量对根-土复合体强度的影响是一致的。6、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拟合,分别得到了根-土复合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着含水量变化的相关拟合公式。
贺茜[10](2015)在《林草混交根系加固边坡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植物边坡的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工程护坡和生态护坡相结合的护坡新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前人对植物茎叶及根-土复合体的室内外试验研究均表明,植物对防治边坡水土流失和提高边坡土体稳定性等方面有显着作用。本文以香根草、小叶女贞与湖南本地黏性土的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强度林草混交根系成型机理与边坡根系土体加固机制研究”(项目号:31270671,2013.01-2016.12)、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林草一体化高稳定性生态护坡技术引进”(项目号:2012-4-76,2012.01-2015.12)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植物边坡力学特性研究”(项目号:12JJ5015,2012.01-2014.12)等展开研究。通过一系列针对香根草和小叶女贞的根-土复合体的降雨模拟试验、失水率测定试验、土壤抗蚀性能试验以及直剪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因素影响下,林草混合边坡土体含水量、土体抗侵蚀性能和根-土复合体强度以及应力-应变关系,探索了混交根系含量、密度、分布形态和含水量的变化等因素对边坡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通过研究得到了主要的创新性结论如下:(一)水文效应方面1、植物根系可以将土体内的水分含量保持在一定的变化范围之内,能够有效地平衡土体中的含水量,增强边坡的稳定性。而这种平衡效果还受边坡的高度和混合植物种植密度的影响。2、在林草混合植物的种植情况下,边坡坡度越缓,植物种植密度越大,土体内有效须根量越多。3、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崩解能力有很大的增强作用,根系越多,土体抗崩解能力越强,含水率越小,土壤完全崩解所需时间越长,抗崩解能力也越强。4、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了Origin数据拟合,发现根系含量与抗崩解能力呈幂函数增长关系,并提出了不同初始含水量和不同有效根密度条件下土壤完全崩解所需时间的计算公式。(二)力学效应方面1、混合植物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依然符合库伦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且随着含水量的减小,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逐渐增大,在最佳含水率时达到峰值。2、植物根系的存在能够有效的增加复合土体的抗剪强度,并且对于草本植物这种增强效果主要体现在粘聚力的增加上。当含根量在某一定范围内,土体中根系越多,对土体的抗剪强度贡献也就越大;3、直根和斜根对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是相似的,都是随着根量的增加而增强;4、通过研究,探讨了纤维束模型中荷载不同分配方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在对已有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接近实际情况计算分析模型。并提出当参数v取为0时,得到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5、植物根系在边坡土体中的存在具有协调土体变形的作用。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本课题针对林草混合的生态边坡的根-土复合体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探索了香根草和小叶女贞混合植物边坡中,植物根系发挥出的水文和力学效应及其规律,对生态护坡技术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香根草在公路边坡防护的前景与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根草在公路边坡防护的前景与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级公路沿线边坡综合防护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等级公路边坡防护设计方法简介 |
2.1 放缓边坡 |
2.2 边坡工程防护 |
2.2.1 坡面防护 |
2.2.2 砌石防护 |
2.2.3 锚杆防护 |
2.2.4 抗滑桩防护 |
2.2.5 挡土墙防护 |
2.3 边坡植物防护 |
2.3.1 条播法 |
2.3.2 喷播法 |
2.3.3 密铺法 |
2.3.4 框架内植草护坡 |
2.3.5 植树 |
2.4 边坡综合防护技术 |
2.4.1 综合防护技术的种类及特点 |
2.4.2 综合防护工程的基本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等级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分析与设计 |
3.1 高等级公路边坡安全的系数确定 |
3.1.1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与稳定分析法的关系 |
3.1.2 土抗剪强度指标与安全系数关系 |
3.1.3 国外的边坡稳定系数取值 |
3.2 高等级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一般方法 |
3.2.1 费伦纽斯条分法 |
3.2.2 毕肖普条分法 |
3.2.3 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 |
3.2.4 几种常用的极限平衡法分析比较 |
3.3 高等级公路边坡动态优化设计 |
3.3.1 动态优化设计概念 |
3.3.2 动态优化设计法 |
3.3.3 高等级公路边坡动态优化防护设计 |
3.4 高等级公路边坡稳定性验算 |
3.5 高等级公路边坡稳定性设计基本程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等级公路边坡综合防护设计应用研究 |
4.1 高等级公路边坡综合防护设计基本原则 |
4.1.1 极限状态设计的原则 |
4.1.2 荷载效应的原则 |
4.1.3 设计计算的原则 |
4.1.4 信息化设计的原则 |
4.1.5 综合治理的原则 |
4.2 一般高等级公路边坡防护 |
4.2.1 一般防护形式 |
4.2.2 新的发展防护形式 |
4.3 生态景观高等级公路边坡防护 |
4.3.1 生态绿化高等级公路边坡防护 |
4.3.2 高等级公路边坡常常用的植物选择 |
4.3.3 高等级公路边坡景观设计 |
4.4 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计算中的应用 |
4.4.1 工程概况 |
4.4.2 设计计算 |
4.4.3 稳定性验算的 |
4.4.4 墙身截面强度验算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2)坡度对香根草固土护坡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护坡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根-土复合体的力学特性研究 |
1.2.3 香根草在植物护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植被固土护坡理论 |
2.1 概述 |
2.2 植被护坡的水文效应 |
2.3 植被护坡的力学效应 |
2.3.1 莫尔-库伦强度理论 |
2.3.2 植被护坡的力学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不同坡度条件下香根草根系的分布形态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方法 |
3.3 坡度对香根草根系的分布形态的影响 |
3.3.1 坡度对香根草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
3.3.2 坡度对香根草根群生长范围的影响 |
3.3.3 坡度对香根草不同根径占比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及分析 |
4.1 概述 |
4.2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抗剪强度指标分析 |
4.3.2 抗剪强度指标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坡度条件下的生态护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
5.1 基本理论 |
5.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
5.3 有限单元模型的建立 |
5.3.1 几何模型及边界约束条件 |
5.3.2 土体模型 |
5.3.3 根系模型 |
5.4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5.4.1 边坡的位移特征 |
5.4.2 塑性变形 |
5.4.3 安全系数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
1.2.2 红黏土边坡防护技术研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边坡生态修复基础理论研究 |
2.1 边坡生态修复 |
2.1.1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修复 |
2.1.2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 |
2.2 边坡生态修复基本原理 |
2.2.1 限制因子原理 |
2.2.2 生态适应性原理 |
2.2.3 群落演替原理 |
2.3 植物护坡相关机理 |
2.3.1 植物护坡力学效应 |
2.3.2 植物护坡水文效应 |
2.3.3 圬工结构与植物护坡联合效应 |
2.4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特征与生态修复需求 |
2.4.1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病害特征 |
2.4.2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需求 |
2.4.3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目标 |
2.5 本章小结 |
3 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室内实验研究 |
3.1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物理特性分析 |
3.1.1 华南多雨区红黏土物理特性参数 |
3.1.2 土质边坡特性 |
3.1.3 土石混杂边坡特性 |
3.2 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功能材料选择 |
3.2.1 功能材料选择依据 |
3.2.2 W-OH有机固化剂 |
3.2.3 抗侵蚀固土剂 |
3.2.4 人造壤土剂 |
3.3 生态修复基材配比正交试验研究 |
3.3.1 不同基材配比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3.3.2 不同基材配比方案实验过程 |
3.3.3 基于出芽量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
3.3.4 基于植物生物量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
3.3.5 基于土壤养分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
3.3.6 基于抗冲刷性能的基材配比影响研究 |
3.4 基于极差分析的最佳基材配比研究 |
3.4.1 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
3.4.2 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
3.5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
3.5.1 基于W-OH的凝胶固化修复技术 |
3.5.2 人造抗侵蚀有机基质层修复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4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现场实验与修复效果研究 |
4.1 依托工程概况 |
4.1.1 工程建设背景 |
4.1.2 工程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4.2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现场实验 |
4.2.1 边坡实验样地 |
4.2.2 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对比 |
4.2.3 实验边坡养护观测方案 |
4.3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生效益研究 |
4.3.1 实验边坡植物株高与密度 |
4.3.2 实验边坡植物覆盖度与均匀度 |
4.3.3 实验边坡植物生物量 |
4.4 红黏土边坡生态修复的土壤改良效益研究 |
4.4.1 实验边坡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
4.4.2 实验边坡土壤抗蚀性分析 |
4.4.3 实验边坡根土复合体力学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红黏土边坡修复效果综合评价 |
5.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
5.2 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1 指标及权重确定原理和方法 |
5.2.2 综合评价原理及方法 |
5.3 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3.2 评价指标结构体系的构建 |
5.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1 判断矩阵权重计算 |
5.4.2 评级系统权重统计 |
5.5 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修复效果模糊综合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措施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边坡防护的研究现状 |
1.2.2 生态边坡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
2.1 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 |
2.2 生态护坡的功能 |
2.2.1 植被护坡的作用机理 |
2.2.2 工程护坡的作用机理 |
2.2.3 改善环境功能 |
2.3 生态护坡植被的选择 |
2.3.1 生态护坡植物选择的依据 |
2.3.2 草本植物的选择 |
2.3.3 灌木的选择 |
2.3.4 藤本植物的选择 |
2.4 生态护坡的方法 |
2.4.1 人工植草护坡 |
2.4.2 喷播植草护坡 |
2.4.3 骨架植草护坡 |
2.5 施工技术研究 |
2.5.1 研究目的 |
2.5.2 施工工艺 |
2.5.3 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方法 |
3.1 概述 |
3.2 极限平衡分析法 |
3.3 简化Bishop法 |
3.4 结论 |
第四章 工程应用技术研究 |
4.1 案例一:深安线永和马坪至安海外曾段改造工程 |
4.1.1 工程简介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4.1.3 边坡防护应用技术研究 |
4.2 案例二:普通国省道干线省道308(横五线)闽清县金沙镇沃头至前坑段公路工程 |
4.2.1 工程简介 |
4.2.2 工程地质条件 |
4.2.3 边坡防护应用技术研究 |
4.3 案例三:惠安县崇武环岛北路道路工程 |
4.3.1 工程简介 |
4.3.2 工程地质条件 |
4.3.3 边坡防护应用技术研究 |
4.4 边坡防护施工要点 |
4.5 生态多样性保护应用研究 |
4.5.1 原生植物调查 |
4.5.2 植物种类选择 |
4.5.3 植物配置 |
4.5.4 应用效果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识别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概念及界定 |
1.2.2 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3 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
1.3.1 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评价体系的现状 |
1.3.2 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评价体系研究的不足 |
1.4 生态环境脆弱区公路边坡主要环境特征 |
1.4.1 北方风沙区 |
1.4.2 黄土高原区 |
1.4.3 青藏高原区 |
1.4.4 西南喀斯特山区 |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2.2.1 技术识别及参数确定的方法 |
2.2.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 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评价体系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及指导思想 |
3.3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4 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
3.4.1 技术成熟度标准化 |
3.4.2 技术的生态效益标准化 |
3.4.3 技术成本标准化 |
3.5 指标权重确定结果 |
4 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综合评价 |
4.1 技术清单收集结果 |
4.2 技术评价值确定实例——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 |
4.2.1 技术所在公路调研概况 |
4.2.2 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技术指标计算 |
4.3 北方风沙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4.3.1 技术指标计算结果及标准化 |
4.3.2 技术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 黄土高原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4.4.1 技术指标计算结果及标准化 |
4.4.2 技术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4.5 青藏高原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4.5.1 技术指标计算结果及标准化 |
4.5.2 技术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4.6 西南喀斯特山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4.6.1 技术指标计算结果及标准化 |
4.6.2 技术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香根草根系加筋膨胀土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态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根系加筋理论研究现状 |
1.2.3 膨胀土特性研究现状 |
1.2.4 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香根草加筋膨胀土强度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室内直剪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案 |
2.2.3 试验步骤 |
2.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香根草加筋膨胀土的膨胀效应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膨胀性试验研究 |
3.2.1 膨胀力与含水率的关系 |
3.2.2 膨胀力与植物根系的关系 |
3.3 试验内容 |
3.3.1 试样制作 |
3.3.2 试验步骤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香根草加筋膨胀土的渗透性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变水头渗透试验原理及方法 |
4.2.1 试样制备 |
4.2.2 试验步骤 |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极限平衡法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概述 |
5.1.1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5.1.2 膨胀土边坡的裂隙性 |
5.2 边坡稳定的SLOPE/W数值模拟原理及模型建立 |
5.2.1 SLOPE/W有限元分析 |
5.2.2 参数选取与模型建立 |
5.2.3 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降雨条件下根系对膨胀土边坡渗透性的影响 |
6.1 概述 |
6.2 SEEP/W有限元分析原理及模型建立 |
6.2.1 SEEP/W有限元分析原理 |
6.2.2 渗流分析模型建立 |
6.3 数据分析 |
6.3.1 含根量对特征点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
6.3.2 高程对特征点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
6.3.3 特征点深度对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项目 |
(7)香根草根系对西南地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护坡发展概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护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植物根系对土体强度影响研究现状 |
1.2.3 植物根系抗冲刷抗侵蚀研究现状 |
1.2.4 香根草在植物护坡中的研究现状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章 实验试样采集及性能测定 |
3.1 实验试样采集 |
3.1.1 地质水文概况及植物介绍 |
3.1.2 现场取样 |
3.2 试样性能测定 |
3.2.1 含水率测定 |
3.2.2 密度测定 |
第4章 香根草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 |
4.1 概述 |
4.2 不同根系分布密度实验 |
4.2.1 试样制备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实验数据记录 |
4.2.5 结果及分析 |
4.3 不同根系空间分布角度实验 |
4.3.1 试样制备 |
4.3.2 实验设备 |
4.3.3 实验步骤 |
4.3.4 实验数据记录 |
4.3.5 结果及分析 |
4.4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直剪实验 |
4.4.1 试样制备 |
4.4.2 实验设备 |
4.4.3 实验步骤 |
4.4.4 实验数据记录 |
4.4.5 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香根草根系加筋作用的数值分析 |
5.1 根土复合体的根土相互作用理论 |
5.2 极限平衡分析法 |
5.3 土体屈服准则和基本参数选择 |
5.4 不同香根草根系分布密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5.5 不同香根草根系分布方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香根草根土复合体原状土冲刷试验 |
6.1 概述 |
6.2 土体抗冲性研究方法 |
6.3 研究方法及试验设计 |
6.3.1 试验步骤及原理 |
6.3.2 实验装置原理 |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香根草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研究总结 |
7.1.2 香根草根系加筋作用的数值分析研究总结 |
7.1.3 抗冲刷实验研究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邵光高速公路下边坡香根草防护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香根草生态防护技术概述 |
1.1 香根草生长环境特性 |
1.2 香根草生理特性 |
1.3 香根草物理特性 |
1.4 香根草根生物特性 |
2 邵光高速公路概况 |
3 香根草生态防护技术关键要点分析 |
(1)种植时间 |
(2)种植坡面整地 |
(3)种苗 |
(4)栽种 |
(5)施肥 |
(6)弯道处种植 |
(7)后期管理与维护 |
4 邵光高速公路下边坡香根草生态防护试验方案设计及效果分析 |
4.1 设计目标 |
4.2 设计方案 |
5 结论 |
(9)香根草根土复合体强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与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2.3 香根草在边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根系固土护坡机理研究 |
2.1 概述 |
2.2 植物根系抗拉强度 |
2.3 植物根系的莫尔库伦强度理论 |
2.4 植物根系加筋理论 |
2.4.1 根-土复合体的强度特性及破坏模式 |
2.4.2 根-土复合体的根土相互作用理论 |
2.5 植物根系锚固理论 |
2.6 植物根系固土研究模型 |
2.6.1 须根理论模型(W氏模型) |
2.6.2 垂直根系的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
2.6.3 水平根型的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
2.6.4 纤维束模型和根束增强模型 |
2.6.5 能量法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3 香根草根-土界面的单根拉拔摩阻特性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研究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样制备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土壤含水率对根-土界面摩擦性能的影响 |
3.3.2 土壤密度对根-土界面摩擦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香根草根-土复合体室内直剪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4.2.1 采样 |
4.2.2 试验设计 |
4.2.3 试样的制备 |
4.2.4 直剪试验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不同香根草根系分布方式对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
4.3.2 不同香根草根系径级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
4.3.3 香根草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分析 |
4.3.4 香根草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香根草根-土复合体三轴试验研究 |
5.1 概述 |
5.2 根-土复合体力学等效模型 |
5.3 试验设备、材料及方法 |
5.3.1 试验仪器 |
5.3.2 试验材料 |
5.3.3 试验方法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1 根-土复合体主应力差(σ_1-σ_3)与轴向应变(ε_1)的关系 |
5.4.2 香根草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香根草摩阻特性研究的总结 |
6.2 香根草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研究的总结 |
6.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林草混交根系加固边坡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与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护坡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香根草在边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3 小叶女贞在边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阶段 |
2 植物护坡理论 |
2.1 概述 |
2.2 植物护坡水文效应 |
2.2.1 根系的水分运移作用 |
2.2.2 根系增强土壤抗侵蚀性能 |
2.3 植物护坡力学效应 |
2.3.1 植物根系加筋理论 |
2.3.2 植物根系锚固理论 |
2.3.3 植物根系-土体相互作用 |
3 水文效应试验与分析 |
3.1 根系对土体含水量影响的试验及分析 |
3.1.1 概述 |
3.1.2 试验方法 |
3.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根系对土体抗崩解能力影响的试验及分析 |
3.2.1 概述 |
3.2.2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根-土复合体室内直剪试验及分析 |
4.1 概述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步骤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模型研究 |
5.1 概述 |
5.2 根-土复合体模型的建立 |
5.3 试验研究 |
5.4 数据分析及模型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6 根-土复合体三轴试验及分析 |
6.1 概述 |
6.2 根-土复合体本构关系理论 |
6.3 试验方法 |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1 根-土复合体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
6.4.2 根-土复合体强度特性分析 |
6.4.3 根-土复合体破坏形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植物边坡水文效应研究的总结 |
7.2 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研究的总结 |
7.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香根草在公路边坡防护的前景与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级公路沿线边坡综合防护设计方法研究[D]. 穆哥(TRAMH MOJAHED ALI AHMED HAMOOD).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坡度对香根草固土护坡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 佘非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华南多雨区高速公路红黏土边坡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D]. 张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措施及其应用[D]. 陈美容. 厦门大学, 2019(02)
- [5]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公路边坡生态治理技术识别与评价[D]. 戴晗.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香根草根系加筋膨胀土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 常婧美.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香根草根系对西南地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李雪尔. 西南大学, 2018(01)
- [8]邵光高速公路下边坡香根草防护技术应用研究[J]. 王利军,陈强,王石光,卢毅. 中外公路, 2016(06)
- [9]香根草根土复合体强度特性试验研究[D]. 陈终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10]林草混交根系加固边坡的机理研究[D]. 贺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