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气东输对南水北调引黄隧道影响动态分析与计算

西气东输对南水北调引黄隧道影响动态分析与计算

一、西气东输对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影响动力分析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刘运飞,赖跃强,姜小兰,黄玲[1](2021)在《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文中提出为了解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并明确下一步对前沿研究领域的报道方向,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通过分析其刊载的相关学术论文,发现:南水北调科研成果贯穿该工程前期规划、设计论证、施工和运行整个过程,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陶岔引水闸、穿黄隧洞、渡槽等水工建筑物结构的设计,总干渠岩土力学问题的治理,冰期安全输水方案的确定,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的立法等提供了科技支撑;报道的内容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水利科研成果为主,但对南水北调中线二期、东线一期和西线工程的水利科研成果鲜有报道。由此可见,水利科技期刊还将继续积极组织、报道和宣传相关科研成果,为南水北调工程正在推进的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和西线工程规划方案的比选论证及其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搭建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

李建斌[2](2021)在《我国掘进机研制现状、问题和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重大隧道工程相继开工,掘进机研发、设计和制造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分析国产掘进机的典型工程案例,总结我国掘进机自主设计、制造技术的现状:土压平衡盾构、泥水平衡盾构和岩石隧道掘进机3大机型技术已经成熟,马蹄形盾构、矩形盾构等异形断面掘进机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竖井掘进机产品开始应用。分析当前我国掘进机研发制造中存在的关键问题:1)设计软件均是国外产品,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掘进机主轴承、减速机等基础零部件需要进口;3)创新产品市场突破难度大。结合当前技术水平和市场现状,认为智能化和多样化是今后掘进机研制的重点和趋势,提出多功能多模式掘进机、异形断面岩石掘进机、复合破岩TBM、部分断面TBM等新机型设计理念,期望能够推动我国掘进机技术革新。

王海鹏[3](2021)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盾构隧道穿越长江设计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主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也随之优化调整。天然气作为高效和清洁能源,是中国近几十年内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环保的必然选择。应用管道输送天然气,能够充分实现我国气源多元化的发展理念。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永清-上海段主要承担将俄罗斯天然气资源输送至环渤海、长三角等重要用气市场,保障环渤海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用气安全。管道在江苏省以盾构隧道的方式穿越长江,盾构水平穿越长度达10.226km,为目前国内外一次掘进距离最长的盾构隧道。管道穿越长江大堤、常熟海轮锚地、长江主航道、长江刀鱼水产资源保护核心区、白茆口湿地保护区,面临穿越高水压、含沼气软土地层、超长距离盾构等多项重难点。因此查明穿越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含沼气软土地层特性,并进行经济、合理、安全的盾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长江盾构工程概况和穿越区水文特征、区域地质概况,并通过钻探、岩土试验、水域浅层地震、侧扫声纳、有害气体勘察等技术手段,查明了穿越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勘察结果,管道适宜采用盾构隧道的方式过江。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域段隧道水压最高为0.73MPa、涌水量大、冲刷剧烈(冲刷最低点高程-39.5m)、分布不规律含沼气软土地层等。在广泛收集类似工程设计资料和综合分析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总体穿越方案、竖井和平巷设计。取得的成果主要为:盾构隧道采用单层衬砌、C60钢筋混凝土平板形管片,抗渗等级P12,具有较大的抗弯刚度和良好的抗压、抗渗能力,解决了高水压问题;加大了两岸竖井深度,优化隧道曲率,冲刷综合包络线下覆土厚度最薄处26.3m,解决了穿越区长江冲刷剧烈问题;两岸竖井采用地连墙围护的明挖方案,壁厚为1200mm,并设置一圈封闭800mm厚塑性混凝土墙止水帷幕,同时共布置56口降水井,解决了涌水量大的问题;同时采取布置排气管提前排空沼气、加强通风、监测等技术措施,确保含沼气软土地层施工安全。

刘光华,魏红[4](2020)在《电力隧道近距离底穿输水方涵应力变形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关于穿越大型具有防渗要求的输水结构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采用三维数值模拟仿真技术,对穿越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卢沟桥输水暗涵(方涵)电力隧道竖井、掘进施工过程及其引发输水方涵结构应力应变、变形响应进行了动态模拟。通过应力应变分析及关键点的沉降监测追踪得出,该电力隧道施工造成在输水方涵顶部结构产生拉应力,约为0.36 MPa,引发输水方涵最大沉降达到2.86 mm,发生在方涵靠近竖井侧,接近于输水方涵极限沉降值3.0 mm,临近输水方涵的竖井开挖使输水方涵结构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值达到了1.3 mm,会对输水方涵的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隧道穿越地层为卵石松散层,掘进开挖步距不宜大于0.5 m,对电力隧道周围土体需进行注浆加固处理,施工应遵循"管超前、严注浆、勤量测、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的原则。

王心悦[5](2019)在《南水北调精神研究》文中认为南水北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壮举,是中国水利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重大战略性工程,解决了历史形成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为北方地区提供了安全的供水保障,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中国成立后,南水北调又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论证,2002年开工建设,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中国人民的调水之梦成真。伟大工程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工程,这种伟大精神就是南水北调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南水北调精神是在南水北调这项世界级超大型治水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过程中形成的当代中国精神,集中表现为:大国统筹、人民至上、创新求精、奉献担当。这种精神如同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一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南水北调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精神的熔铸,这种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它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爱国奉献为核心,以协作共享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南水北调精神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本文创新观点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介绍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为切入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拓进取,依靠一系列创新举措;自力更生,依靠艰苦奋斗精神铸就工程。第四部分,论述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党的十九大最新精神独创性地提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积极践行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忠诚担当;顾全大局;改革创新;艰苦奋斗。第二部分介绍了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修建的历史背景、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最后孕育出宝贵的南水北调精神。第三部分叙述了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及成因。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特别是从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对当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及行为的重大影响角度出发,提出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具体践行南水北调精神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陈正汉,郭楠[6](2019)在《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应用研究的新进展》文中认为对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的近期进展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内容包括仪器研发、基本特性、理论模型和工程应用。对非饱和土的应力理论和本构模型及缓冲材料的热力学特性等前沿科学问题做了重点阐述。在非饱和土的基本问题研究进展方面,详细讨论了持水特性、水气运移特性、结构演化、强度特性、应力理论、本构模型和数值分析;在特殊土研究进展方面,涉及16类土,主要介绍了我国广泛分布的黄土和膨胀土及用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缓冲材料,对其土压力、增湿变形、蠕变特性、浸水试验、边坡、动力特性和地质灾害等有关问题作了详细讨论;在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应用方面,介绍了两方面的进展:理论成果的工程应用和实用技术的研发;文末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冯业枫[7](2018)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高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以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指引的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式发布。地理教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传授地理知识,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服务社会。在即将进行新一轮的地理教材修订之际,本文选取中国大陆人教版、香港特区雅集版和台湾地区南一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三地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进行比较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及分析得知,国内外地理教材的内容研究主要侧重于表述层面和内容层面,在教材的比较研究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对于教材的教育功能的研究较少且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相关理论,本文将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高中地理教材进行素材分析,总结出包括3个一级功能、9个二级功能和26个三级功能的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该体系具有动态生成性和层次结构性的。总结归纳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特点,并运用比较研究法,发掘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异同点,指出中国大陆的人教版教材较港台地区教材存在地理知识实用性和时效性、地理技能培养针对性、生态视角培养和公民教育内容配置上存在不足。三地学科教育功能存在差异与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变化跟学科发展等有关。最后综合三地教材在地理教育功能上的优点,为大陆地理新教材的修订提出几点建议。1.地理知识上,要与时俱进,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完善知识的完整;2.地理技能上,增加针对加强地理技能的学习栏目,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3.地理视角上,联系实际环境捕捉地理视角,加强地理生态视角的培养;4.生命教育上,渗透地理与生命教育联系,加强防御灾害技能的训练;5.公民教育上,立足现实需要,合理配置地理乡情和国际理解内容。

赵瑞[8](2018)在《湛江湾跨海盾构隧道衬砌结构静力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盾构修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机械设备的不断进步,我国跨海越江隧道的建设如火如荼,水下盾构隧道面临高水压、大埋深、长距离及海水环境下的耐久性等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由于海底江底地质勘察难度大,且易受到降雨潮汐的影响,使得水下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处于复杂的荷载状态,研究水下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力学行为,对评估结构的安全状态十分必要。尽管目前对水下盾构隧道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但在管片结构数值模拟方面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现有数值模型对管片的模拟多采用一维梁单元或二维壳单元,较难有效、真实地反映管片接头的细部构造;而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建立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依托湛江湾跨海输水盾构隧道工程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对管片整环力学性能、管片接头承载性能开展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现场监测资料,分析了管片环受力钢筋在整个监测过程的应力变化。考虑错缝拼装条件下存在的三维耦合效应,建立“1个整环+2个半环”三维实体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2)基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水压、不同地层侧压力系数、不同封顶块位置对盾构隧道整环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管片环拱顶、拱底、左右拱腰的关键点位移量和各接头接缝张开量及对应连接螺栓应力的变化规律。(3)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低外水位和高外水位条件下内水压作用对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得到了管片环关键点位移量和各接头接缝张开量的变化规律。(4)针对水下盾构隧道管片纵缝不同的连接螺栓形式,建立了斜螺栓连接和弯螺栓连接的管片纵缝接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轴力水平下管片接头的承载能力,并对比了两种连接螺栓的管片纵缝接头承载能力的差异,得出了管片接头接缝张开量随弯矩变化的规律。

周义[9](2014)在《巨工程项目冲击下移民的福利变迁、能力补偿和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巨工程项目”是指那些规模特别庞大、特别复杂而且社会影响巨大的建设项目。一方面,这些巨工程项目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解决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科技突破性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而存在,具有重要战略性地位和意义,另一方面,巨工程项目的兴建,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原有的生活体系、社会网络遭到破坏,陷入新的贫困和发展困境;同时,巨工程项目引发的社会资源和利益再分配也导致出现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传统的观点认为,巨工程项目对所影响区域,特别是区域中人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冲击影响是应付的代价和牺牲,可以被忽略。然而,无数事实已证明,这种“以物为中心,忽略项目与人相互关联的”巨工程项目观往往对巨工程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并衍生其他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已发生重大变化:市场机制已成为调节相关行为主体的基本机制;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人们广为接受,被视为是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已经成为发展的基本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从工程哲学的高度更为全面、科学地认识巨工程项目的经济效应和社会责任,探讨将巨工程项目的冲击影响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并对所涉及的公平补偿、区域协调、社会公平等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实现巨工程项目管理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理念的转变和巨工程项目综合效应的最大化,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具体的巨工程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基础上,从巨工程项目社会责任的视角,综合运用福利经济学、项目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从如下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提出和建构了“冲击—能力补偿—内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为人的可持续内生发展创造空间和提供支持,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正是巨工程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巨工程项目社会责任、社会效应的主要体现。然而,由于巨工程项目的建设冲击,必将激烈、快速地降低相当部分非自愿移民群体的多重核心福利水平,这些核心福利维度,既包括经济福利,也包括许多重要的非经济福利,它们共同构成了非自愿移民群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因此,相当部分非自愿移民群体之所以长久、持续的陷入贫困漩涡而无法自拔,其本质是因为巨工程项目的冲击使他们持续发展能力遭到严重的贬损。传统的,单纯输血式的一次性经济补偿只能短时间提升非自愿移民受损的经济福利,并不能使他们真正获得可持续的内生发展,所以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要使非自愿移民群体摆脱贫困,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全面补偿和提升他们在巨工程项目冲击中受损的多重福利,即进行“能力补偿”才能真正使他们获得持续的内生发展。2.基于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可行福利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研究了巨工程项目冲击影响下非自愿移民群体多维福利的水平变化和结构分化。首先,在系统梳理和对比主观福利理论、客观福利理论、阿罗的不可能定律、可行能力福利理论等不同福利流派思想特点和异同的基础上,论证了阿马蒂亚森的以“功能”与“能力”概念为理论基石,通过相互关联的功能性活动集合来测度的可行福利理论分析框架为何能更适合本研究的特点。而后,根据阿特金森(Atkinson)的不平等测度原理、塞斯(S.Seth)的双参数构造理论等重构了多维福利测度模型,论证了集合次序对模型构造的重要意义,建构了新的具有“分布不均衡敏感”、“路径独立”特点的测度模型WZ和新的具有“分布不均衡敏感”、“交联敏感”特点的测度模型W1Z。进而,基于对南水北调中线迁徙区域移民群体的调查数据,实证定量研究了非自愿移民群体多维福利水平变化和福利分布结构变化的特点。3.基于共赢的能力补偿。在探讨工程移民群体的能力补偿优化问题时,应以利益相关方共赢为目标,在保持社会整体福利优化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因此,本文首先根据利益相关理论,对与补偿紧密关联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和分类,然后基于社会整体福利优化的角度,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就补偿优化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和非自愿移民群体特点,研究了如何对非自愿移民进行多维度的能力补偿,以及如何将这种能力补偿转化将为其内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和措施。4.巨工程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博弈、协调及管理体制改进。巨工程项目是涉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工程的规划、建设、实施和运营中,涉及到的利益攸关方众多。另一方面,多维的能力补偿方案,必将导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使得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利益再分配与再调整的博弈;重构巨工程项目的利益分享新机制。本文建构了市场机制下资源利益获取集团、资源利益输出集团、中央政府三个利益相关相关方静态和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行为,而后,基于参与式管理相关理论,建构了巨工程项目协商参与式管理基本模型框架,讨论了基于协商参与式的利益协调和管理机制创新问题。

周济民[10](2012)在《水下盾构法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力学特性》文中研究说明大型水下铁路盾构隧道正朝着超长、大断面以及高水压的方向发展,为满足衬砌结构耐久性、列车运行振动及防撞击、阻燃等相关安全保障的要求,目前国内盾构隧道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管片+模筑混凝土的衬砌型式。然而长期以来对于盾构隧道二次衬砌的受力性态不甚明确,其作用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和争议,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计算理论。论文以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为工程背景,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复杂环境作用下地下结构的长期安全性及其预测方法”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学生资助项目“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研究手段,建立双层衬砌横、纵向结构力学模型,旨在揭示大型水下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在横、纵方向的力学特性,探明管片与二次衬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双层衬砌结构的横向力学模型,推导了结合面压缩刚度及剪切面滑移变形的理论解析解;建立了非线性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对双层衬砌结合面刚度、不同内衬厚度及二衬合理施作时机进行全面比较研究。针对管片衬砌结构型式的特点,从接缝防水及结构受压承载能力两方面分析了管片衬砌的高水压分界值,并得到了不同水位涨幅和管片渗漏水情况下的双层衬砌横向结构特性。2、采用对水、土压力可实现分离加载的盾构隧道-地层-水压复合体模拟试验系统,实施了不同水、土压力场条件下双层衬砌结构力学特征的模型试验,分析了设计荷载及超载条件下二衬施作前后管片衬砌受力特性及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结合面情况下双层衬砌的相互作用机理;揭示了注浆缺陷或围岩弱化等因素对双层衬砌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探明了超载条件下双层衬砌的破坏形态。3、针对管片衬砌横向性能和双层衬砌纵向连接性能的特性,建立了三维壳-弹簧纵向力学模型,丰富和发展了既有盾构隧道纵向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分析,探明了不同二衬厚度条件下双层衬砌纵向等效刚度的影响规律。采用纵向反应位移法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及双层衬砌纵向抗震力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4、开展了水下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纵向力学特性及相互作用机理的相似模型试验,探明了不同地层条件、局部加、卸载等因素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及双层衬砌结构纵向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5、以狮子洋盾构隧道双层衬砌段为对象开展了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系统分析,探明了盾构机掘进过程中同步注浆与千斤顶推力对管片衬砌结构的影响,揭示了管片衬砌结构所受水、土压力、双层衬砌层间水压力的长期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二衬施作前后管片衬砌结构的力学特性,并基于二次衬砌的长期监测数据,实现了对二次衬砌结构安全性的综合评价。盾构隧道二次衬砌可能作为抵御外荷载和防水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被工程界所采用。论文研究成果将为大型水下盾构法隧道双层衬砌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同时可为既有盾构隧道的维护加固提供参考。

二、西气东输对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影响动力分析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气东输对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影响动力分析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2 《院报》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2.1 土力学专业方面
    2.2 河流泥沙专业方面
    2.3 水工结构与材料专业方面
    2.4 水力学专业方面
    2.5 水资源与环境专业方面
    2.6 其他研究领域
3 结论与建议

(2)我国掘进机研制现状、问题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产掘进机研制技术现状
    1.1 3大主力机型的发展跃上新高度
        1.1.1 土压平衡盾构发展现状
        1.1.2 泥水平衡盾构发展现状
        1.1.3 TBM发展现状
        1.1.4 3大机型现状分析
    1.2 异形断面掘进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2.1 马蹄形盾构
        1.2.2 矩形盾构/顶管机
        1.2.3 联络通道掘进机
    1.3 竖井掘进机开始应用
        1.3.1 SBM竖井掘进机
        1.3.2 沉井掘进机
        1.3.3 扩孔式竖井掘进机
2 国产掘进机研制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软件供给不足
    2.2 关键部件依赖进口
    2.3 创新产品市场突破难度大
3 展望
    3.1 掘进机智能化
    3.2 多功能多模式掘进机
    3.3 异形岩石掘进机
    3.4 复合破岩TBM
    3.5 部分断面TBM
4 结语

(3)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盾构隧道穿越长江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下盾构隧道工程发展现状
        1.2.2 水下盾构隧道勘察现状
        1.2.3 水下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分析理论
        1.2.4 水下盾构隧道衬砌结构模型研究现状
        1.2.5 水下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区域环境
    2.1 工程概况
    2.2 穿越段长江概况及水文特征
        2.2.1 穿越段长江概况
        2.2.2 水文特性
        2.2.3 河势特征
        2.2.4 工程水文参数
        2.2.5 深槽稳定性
    2.3 区域地质与区域地层
第三章 穿越段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层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
        3.1.1 地层特征
        3.1.2 场地土层力学性质指标
        3.1.3 矿物成分组成
        3.1.4 地温
    3.2 水文地质条件
        3.2.1 陆域地下水特征
        3.2.2 水域地下水特征
        3.2.3 地下水动态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2.4 水文地质参数
        3.2.5 突涌稳定性
        3.2.6 盾构竖井涌水量
        3.2.7 穿越段外水压力
    3.3 有害气体
        3.3.1 有害气体流量压力特征
        3.3.2 有害气体成分
        3.3.3 有害气体类型
        3.3.4 有害气体危险等级
    3.4 场地地震效应
        3.4.1 场地抗震设防参数
        3.4.2 建筑的场地类别
        3.4.3 地震液化特性
        3.4.4 构筑物抗震地段类别
    3.5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
        3.5.1 不良地质作用
        3.5.2 特殊性岩土
    3.6 地下障碍物分布特征
    3.7 穿越场区的适宜性
    3.8 要工程地质问题
        3.8.1 竖井
        3.8.2 平巷穿越段
        3.8.3 有害气体
第四章 穿越总体方案设计
    4.1 穿越总体方案设计
    4.2 竖井位置选择及深度确定
    4.3 穿越平面设计
    4.4 穿越纵断面设计
第五章 竖井设计
    5.1 施工方案与围护
    5.2 北岸竖井主体结构设计
        5.2.1 主体结构方案
        5.2.2 主体结构设计
        5.2.3 抗浮
    5.3 南岸竖井主体结构设计
        5.3.1 主体结构方案
        5.3.2 主体结构计算
        5.3.3 抗浮计算
第六章 平巷设计
    6.1 盾构隧道断面设计
    6.2 管片结构设计
    6.3 盾构隧道段纵向设计
    6.4 抗震分析
        6.4.1 横断面抗震分析
        6.4.2 纵向抗震分析
第七章 施工措施
    7.1 竖井施工措施
        7.1.1 竖井防排水建议
        7.1.2 止水帷幕选型建议
        7.1.3 竖井开挖及支护建议
    7.2 平巷穿越段施工措施
        7.2.1 隧洞防排水建议
        7.2.2 隧道开挖建议
        7.2.3 隧道检测建议
        7.2.4 隧道承压水地层施工建议
        7.2.5 软土段施工建议
    7.3 有害气体应对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电力隧道近距离底穿输水方涵应力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概况
2 构建数值模型及模拟计算
    2.1 计算模型
    2.2 本构关系及参数
    2.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2.4 仿真模拟计算步骤
    2.5 沉降监测关键点设置
3 输水方涵结构应力分析研究
4 沉降变形分析研究
    4.1 沉降变形特征
    4.2 监测点沉降变形特征
    4.3 沉降分析
5 结 语

(5)南水北调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理论分析法
        (三)调查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水北调精神的形成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水资源分布状况
        (二)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中国北方水资源恶性循环的状况
    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及解决办法
        (一)南水北调工程修建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二)多措并举,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与南水北调精神的诞生
第二章 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及成因
    一、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
        (一)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
        (二)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
        (三)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
        (四)忠诚担当、克难攻坚的移民工作精神
    二、南水北调精神的成因
        (一)南水北调精神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南水北调精神之质:红色基因的历史血脉
        (三)南水北调精神之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南水北调精神为“四个自信”提供强力支撑
    二、南水北调精神彰显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三、南水北调精神赋予中国力量新的时代动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应用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持水特性
    2.1 传统土-水特征曲线
    2.2 广义土-水特征曲线和滞后性
3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水气运移特性
    3.1 渗气特性
    3.2 渗水特性
4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结构性
5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强度特性
    5.1 研发的新设备
    5.2 温度和冻融循环对强度的影响
    5.3 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屈服特性
    5.4 膨胀土和红黏土的强度特性
    5.5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三维强度理论
6 非饱和土的应力理论
    6.1 湿吸力和吸应力
    6.2 吸力的各向异性效应
    6.3 有效应力和应力状态变量的新表述及验证
7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本构模型
    7.1 非饱和土的非线性模型的修正
    7.2 非饱和土的弹塑性模型与结构性模型
    7.3 多因素耦合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8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解析方法和数值分析
9 缓冲/回填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9.1 缓冲/回填材料的持水特性
    9.2 缓冲/回填材料的渗水性和渗气性
    9.3 缓冲/回填材料的变形强度特性
    9.4 模型试验、多场耦合模型及数值分析
1 0 冻土及冻融循环研究新进展
1 1 黄土研究新进展
    1 1.1 原状黄土的土压力
    1 1.2 黄土的增湿变形特性与蠕变特性
    1 1.3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现场浸水试验和离心模型试验及现场复合地基浸水试验
    1 1.4 黄土边坡和地铁
1 2 膨胀土研究新进展
    1 2.1 膨胀土胀缩性和超固结特性
    1 2.2 膨胀土边坡
1 3 非饱和土与特殊土的动力特性及地质灾害研究新进展
    1 3.1 动力特性
    1 3.2 地质灾害
1 4 红黏土、盐渍土、冰水堆积物、垃圾土、文物土、分散性土和珊瑚砂的研究新进展
    1 4.1 红黏土
    1 4.2 盐渍土及冰水堆积物
    1 4.3 垃圾土、文物土、分散性土
    1 4.4 珊瑚砂与红砂土
1 5 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新进展
    1 5.1 理论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
    1 5.2 实用技术和方法
        1 5.2.1 与膨胀土有关的实用技术和方法
        1 5.2.2 与黄土有关的实用技术
        1 5.2.3 与盐渍土有关的实用技术
        1 5.2.4 其他实用工程技术
        1 5.2.5 实用评价方法
16结论

(7)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高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3.1 地理教材研究现状
    1.3.2 地理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构建
2.1 高中地理教学科教育功能体系构建的依据
    2.1.1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1.3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2.2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构建的操作过程
    2.2.1 提取高中地理教材的素材
    2.2.2 判断教材素材的教育功能
    2.2.3 教育功能判断的信度测量
2.3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内涵
    2.3.1 认知教育功能
    2.3.2 个人教育功能
    2.3.3 社会教育功能
2.4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特点
    2.4.1 动态生成性
    2.4.2 层次结构性
2.5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2.5.1 中国大陆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2.5.2 中国香港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2.5.3 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第三章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1 中国大陆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1.1 认知教育功能特征
    3.1.2 个人教育功能特征
    3.1.3 社会教育功能特征
3.2 中国香港高中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2.1 认知教育功能特征
    3.2.2 个人教育功能特征
    3.2.3 社会教育功能特征
3.3 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3.1 认知教育功能特征
    3.3.2 个人教育功能特征
    3.3.3 社会教育功能特征 第四章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异同性
4.1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的比较分析
    4.1.1 认知教育功能比较分析
    4.1.2 个人(生命)教育功能比较分析
    4.1.3 社会(公民)教育功能比较分析
4.2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不同点
4.3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相同点 第五章 影响地理学科教育功能形成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
5.1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形成原因
    5.1.1 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影响地理教材编写
    5.1.2 全球变化和学科发展不断扩展地理学科教育功能
    5.1.3 体现当地人们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个人身心发展规律
    5.1.4 初中地理基础与选修课程设计的影响
5.2 基于地理学科教育功能的中国大陆高中地理教材改进建议
    5.2.1 地理知识上,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5.2.2 地理技能上,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5.2.3 地理视角上,加强地理生态视角的培养
    5.2.4 生命教育上,加强防御灾害技能的训练
    5.2.5 公民教育上,合理配置地理乡情和国际理解的内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素材梳理
附录二 雅集版高中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素材梳理
附录三 南一版高中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素材梳理
附录四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章节分布
附录五 雅集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章节分布
附录六 南一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章节分布

(8)湛江湾跨海盾构隧道衬砌结构静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下盾构隧道研究现状
        1.2.2 内水压作用下单层衬砌管片环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3 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关键技术介绍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特点
        2.1.2 工程难点
    2.2 工程关键技术
        2.2.1 跨海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及防水防腐设计
        2.2.2 移动式反力架盾体顶管法分体始发技术
        2.2.3 海底高水压长距离软基掘进主要技术措施
        2.2.4 陡坡段盾构掘进技术措施
        2.2.5 黏土地层掘进防止刀盘结泥饼及盾构机泥饼清除技术创新
        2.2.6 富水软弱地层盾构到达接收新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外水压下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3.1 现场实测分析
        3.1.1 仪器布设
        3.1.2 实测结果分析
    3.2 数值模型验证
        3.2.1 基本假定
        3.2.2 材料本构关系及接触关系定义
        3.2.3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2.4 荷载模式及边界条件
        3.2.5 计算结果分析
    3.3 不同影响因素下管片衬砌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3.3.1 计算工况
        3.3.2 不同水压的影响
        3.3.3 不同地层侧压力系数的影响
        3.3.4 不同封顶块位置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内水压下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4.1 低外水位下管片衬砌结构承载性能分析
        4.1.1 关键点位移
        4.1.2 接缝张开量
    4.2 高外水位下管片衬砌结构承载性能分析
        4.2.1 关键点位移
        4.2.2 接缝张开量
    4.3 高、低外水位下衬砌环承载性能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外水压下不同螺栓连接管片接头力学性能研究
    5.1 数值模型建立
        5.1.1 模型说明
        5.1.2 加载方式及荷载工况
        5.1.3 接缝张开量的计算说明
    5.2 斜螺栓连接管片接头承载性能分析
        5.2.1 正弯矩加载工况结果分析
        5.2.2 负弯矩加载工况结果分析
        5.2.3 接头变形机理分析
    5.3 弯螺栓连接管片接头承载性能分析
        5.3.1 正弯矩加载工况结果分析
        5.3.2 负弯矩加载工况结果分析
        5.3.3 接头变形机理分析
    5.4 斜、弯螺栓连接接头承载性能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巨工程项目冲击下移民的福利变迁、能力补偿和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评述
        1.3.1 巨工程项目工程移民的特性与迁徙意愿研究
        1.3.2 巨工程项目移民风险和生活状态研究
        1.3.3 巨工程项目移民冲突和适应性研究
        1.3.4 巨工程项目移民补偿安置和生活恢复研究
        1.3.5 研究进展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福利概念与思想流派
        2.1.1 主观主义福利理论
        2.1.2 客观主义福利理论
        2.1.3 福利标准和社会福利函数
        2.1.4 阿罗(K. J. Arrow)的挑战
        2.1.5 森的解决和对古典福利经济学的批判
        2.1.6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可行能力福利思想
    2.2 福利的量化测度
        2.2.1 主观福利的测度
        2.2.2 客观福利的测度
        2.2.3 可行能力福利的测度
        2.2.4 可行能力福利实证研究问题评析
3 多维福利测度理论模型的建构
    3.1 多维社会福利指数构造的一般表达
    3.2 多维社会福利指数构造的基本公理
    3.3 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构造特点
    3.4 多维福利架构下不平等的特点与定义
        3.4.1 分布敏感不平等(DSI)
        3.4.2 交联敏感不平等(ASI)
    3.5 已有考虑不平等因素的多维福利测度模型评析
    3.6 构造分布不平等敏感的多维 WZ模型
    3.7 集合次序与交联敏感性
    3.8 构造分布与交联不平等均敏感的模型W_z~1
    3.9 关联不平等因素对决策者的影响分析
    3.10 W_z~1模型的统计检验
    3.11 不平等的福利损失率
    3.12 结论和运用范围
4 巨工程项目冲击下非自愿移民福利水平改变和结构分化
    4.1 非自愿移民福利测度的理论选择
    4.2 非自愿移民多维福利指标体系的选择
        4.2.1 代表性研究中福利维度指标的选择
        4.2.2 非自愿性移民群体的特质
        4.2.3 非自愿性移民的福利维度及代表性指标构成
    4.3 非自愿移民福利测度模型具体表达
    4.4 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
        4.4.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择
        4.4.2 研究区域概况
    4.5 调查方法和数据描述性统计
        4.5.1 调查方法及数据来源
        4.5.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6 指标的赋值、范围及标准化
    4.7 实证分析与结果
        4.7.1 迁徙前后移民各维度福利水平对比和分布变化
        4.7.2 迁徙前后移民总综合福利水平和分布的变化
    4.8 实证结论
5 基于共赢的能力补偿优化研究
    5.1 利益相关理论及界定
    5.2 基于社会整体福利优化的补偿优化静态分析
    5.3 基于社会整体福利优化的补偿优化动态长期决策分析
    5.4 工程移民能力补偿及发展的具体对策
6 巨工程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博弈及管理体制改进
    6.1 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博弈分析
        6.1.1 市场机制下资源利益获取集团与资源利益输出集团博弈分析
        6.1.2 监管约束下的资源利益获取集团与资源利益输出集团博弈分析
    6.2 基于协商参与式的利益协调和管理机制创新
        6.2.1 基于协商参与式的巨工程项目管理模型
    6.3 结论与启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10)水下盾构法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单层管片衬砌结构使用状况
        1.1.2 双层衬砌结构使用状况
        1.1.3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双层衬砌结构研究现状
        1.2.1 单层管片衬砌研究现状
        1.2.2 双层衬砌结构的研究现状与方法
        1.2.3 盾构隧道纵向计算模型及沉降机理
        1.2.4 相关试验研究现状与方法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
        1.4.1 依托工程背景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盾构隧道双层衬砌横向结构力学分析模型研究
    2.1 双层衬砌横向力学模型的理论解析
        2.1.1 双层衬砌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1.2 双层衬砌结合面压缩刚度的弹性解析
        2.1.3 双层衬砌结合面滑移及变形的理论解析
    2.2 双层衬砌横向有限元力学模型的建立
        2.2.1 主要模型单元与边界条件的模拟
        2.2.2 结合面不同接触刚度对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
        2.2.3 不同内衬厚度条件下的数值比较分析
        2.2.4 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机的数值比较分析
    2.3 高水压作用下双层衬砌的力学行为
        2.3.1 管片衬砌高水压分界值研究
        2.3.2 不同水位涨幅条件下双层衬砌力学特性
        2.3.3 管片渗漏水条件下双层衬砌力学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断面高水压双层衬砌横向力学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3.1 相似关系与相似材料
        3.1.1 相似关系推导
        3.1.2 试验原型
        3.1.3 相似材料与模型
    3.2 模型试验装置和量测项目
        3.2.1 盾构隧道—地层-水压复合体模拟试验装置
        3.2.2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3.2.3 量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3.3 模型试验分组与方法
        3.3.1 双层衬砌结构结合面模拟
        3.3.2 非均布注浆模拟
        3.3.3 试验步骤
    3.4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4.1 设计荷载条件下施作二衬前后管片衬砌受力特性
        3.4.2 超载条件下施作二衬前后管片衬砌受力特性
        3.4.3 双层衬砌不同结合面处理条件下受力对比
        3.4.4 注浆缺陷对双层衬砌的受力影响
        3.4.5 双层衬砌的破坏形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纵向结构力学分析模型及试验研究
    4.1 衬砌结构纵向等效刚度力学模型
        4.1.1 纵向梁-弹簧模型
        4.1.2 轴向等效刚度模型
    4.2 双层衬砌纵向力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管片衬砌横向性能的模拟
        4.2.2 衬砌纵向连接性能的模拟
        4.2.3 有限元整体模型
        4.2.4 双层衬砌纵向等效刚度求解
        4.2.5 纵向等效刚度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4.3 双层衬砌纵向结构静力学特性模型试验
        4.3.1 相似关系与相似材料
        4.3.2 试验装置与量测项目
        4.3.3 单、双层衬砌纵向力学行为对比
        4.3.4 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狮子洋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实际受力性态研究
    5.1 现场试验断面与测试方法
        5.1.1 现场试验断面
        5.1.2 试验测试项目与方法
    5.2 施工期荷载效应的现场监测与数值分析
        5.2.1 施工期同步注浆效应分析
        5.2.2 施工期千斤顶推力效应分析
        5.2.3 施工期管片衬砌受力的数值分析
    5.3 双层衬砌长期安全性监测
        5.3.1 衬砌外水、土压力的分布规律
        5.3.2 管片衬砌长期受力特征量测
        5.3.3 管片与二次衬砌间水压力量测
        5.3.4 二次衬砌受力特征量测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四、西气东输对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影响动力分析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J]. 刘运飞,赖跃强,姜小兰,黄玲.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我国掘进机研制现状、问题和展望[J]. 李建斌.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06)
  • [3]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盾构隧道穿越长江设计方案研究[D]. 王海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4]电力隧道近距离底穿输水方涵应力变形分析[J]. 刘光华,魏红. 人民黄河, 2020(04)
  • [5]南水北调精神研究[D]. 王心悦. 河南大学, 2019(01)
  • [6]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及工程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 陈正汉,郭楠. 岩土力学, 2019(01)
  • [7]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高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比较研究[D]. 冯业枫. 广州大学, 2018(02)
  • [8]湛江湾跨海盾构隧道衬砌结构静力特性研究[D]. 赵瑞.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9]巨工程项目冲击下移民的福利变迁、能力补偿和博弈分析[D]. 周义. 重庆大学, 2014(11)
  • [10]水下盾构法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力学特性[D]. 周济民.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西气东输对南水北调引黄隧道影响动态分析与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