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郊区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殿奎[1](2021)在《北京蔬菜现代育苗技术引进与发展历史回顾》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我国以穴盘育苗为代表的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引进过程;在京郊花乡建起的我国第1座蔬菜穴盘育苗场10年间的生产情况;工厂化育苗与传统育苗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文章最后阐述了进入本世纪后,特别是近10余年,穴盘育苗在京郊获得快速发展的相关案例。
郭香[2](2021)在《大城市近郊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文中指出
苏兰[3](2021)在《H市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
努孜燕·奴尔东[4](2021)在《克拉玛依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信丽媛,王丽娟,刘伟[5](2021)在《天津市园艺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天津市园艺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利用SOWT分析方法,对天津市园艺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认为天津园艺产业具有地域、产业发展、科技保障的优势,以及资源禀赋、"大都市小农业"发展、农业劳动力匮乏的劣势,同时面临行业利好政策出台、消费市场潜力扩大、"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3个方面的机遇,以及环境资源压力大、市场竞争激烈和对生产要素提出更高的要求3个方面的威胁。最后,从做好宏观层面的规划与设计、提升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和培育本土人才吸引津外人才方面提出了促进天津园艺产业发展的对策。
韩思捷[6](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积累了合作社经济发展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合作事业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展开。其中上海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自己独有的区域性。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没有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老解放区试办合作社的经验,解放后的上海,通过接管、整顿和改造国民党政府的旧上海市合作社,建立了新中国的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本文力图通过对档案、报刊等已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它指导下开展的业务工作做全面梳理,探讨其对当今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经验与现实启示。除绪论和结语部分,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成立与变迁的全貌。第二章主要对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业务的经营活动进行了考察,从业务概况、业务管理及经营中的问题与调整三个方面,探讨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在社会经济领域中流通与消费环节上的经营活动及其运行机制。第三章力图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所具有的历史作用,以及对新时期下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工作的启示。面对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以史为鉴,通过不断总结过往供销合作社发展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有助于为当今供销合作社的持续深化改革提供一定借鉴,充分发挥它在振兴乡村战略中的作用。
叶四方[7](2021)在《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李家坪村为例》文中认为陕南巴山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是汉江流域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明确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最大的一个,其农村社会生活水平改善与乡村振兴的任务也很艰巨。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作为城市与乡村及其生态系统与功能空间的过渡区域,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本研究以协调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为导引,依托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与GIS技术平台,针对县城城边村发展中的生态、生产、生活问题,契合该地区未来城边村转型发展的趋势、机遇与挑战,尝试提出以生态空间保护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多元化与生活空间宜居化的发展思路,从“三生”系统与空间布局现状特征与问题研究、“三生”系统转型及空间布局优化方向研究、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研究等方面构建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框架,并以该地区镇巴县李家坪村为研究实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优化方向及方法的可适用性,旨在为该地区类似乡村的发展提供借鉴。论文通过梳理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与“三生”空间的现状特征及问题,结合该地区“三生”系统转型的动力与趋势,提出匹配“三生”系统转型的“三生”空间优化方向,并基于此方向构建了“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最终以李家坪村进行实证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首先是得出了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为生态空间问题丰富、斑块切割、破碎度高,生产空间农耕为主、类型单一、分布混乱,生活空间分散分布、设施差异、联系不便。其次是得出生态系统的转型趋势是向着生态综合效益优良的方向发展,生产系统是向着村城绿色产业融合方向发展,生活系统是向着现代生活宜居高效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发展方向。最后是构建了村域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三生”空间用地评价——“三生”空间管控线划定——“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法体系,并以李家坪村为实证对方法体系进行了验证。
蔡红[8](2021)在《产脲酶细菌联合羊粪有机肥阻控生菜吸收Cd和Pb效应》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日益加重,菜地重金属(Cd和Pb)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峻,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物之一,其也容易吸附和积累重金属,进而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如何减少蔬菜对菜地中重金属的吸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重金属污染菜地土壤中施加化学钝化剂、有机肥和功能微生物等均能阻控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其中,微生物钝化修复技术因其环境友好、成本低及对土壤破坏性低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重金属固定植物促生细菌不仅能够降低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还可以提高蔬菜的营养品质,改善土壤质量。因此,本文通过从重金属污染蔬菜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具有固定Cd和Pb能力的产脲酶细菌;制备产脲酶细菌-羊粪有机复合菌肥,对其发酵和保藏条件进行优化;最后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复合菌肥阻控生菜吸收Cd和Pb的机制,为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选取南阳市郊16个村庄为采样点进行菜地土壤与蔬菜污染状况调查,采集不同种类蔬菜与根际土壤,并测定其重金属的含量。同时以河南省土壤背景值及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值为参考,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与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来评价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通过单项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16个采样点土壤样品中只有C5采样点土壤样品中Cd的含量(0.32 mg kg-1)超出在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3 mg kg-1);Pb含量均低于在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70 mg kg-1,其中C5、C12和C13采样点Pb含量较高,分别为62.4、65.6和66.2 mg kg-1。南阳市郊菜地土壤整体Pb的Igeo属于1级轻度污染,约37.5%Cd的Igeo属于1级轻度污染,土壤中Pb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整体属于低等级,C5、C12和C13采样点的Cd的潜在风险指数属于较重等级,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中等级,其余采样点Cd的潜在风险指数属于中、低等级,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低等级;不同蔬菜样品中Cd和Pd的含量是叶菜类>茄果类>根茎类,综合污染程度是叶菜类>茄果类>根茎类,风险系数(HQ)与危害指数(HI)都小于1对人体没有造成危害,不影响人体的健康。收集C5采样点根际土壤,通过脲酶筛选培养基筛选产脲酶细菌,共筛选得到8株细菌,其中菌株CH5的产脲酶能力最高且对重金属Cd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抑制其生长的最高Cd和Pb浓度分别为200 mg kg-1和2000 mg kg-1;菌株CH5产铁载体能力++++,产IAA能力为35.85 m S cm-1 min-1,且对氨苄青霉素、卡那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均具有抗性,经测序菌株CH5为Enterbacter bugandensis。选择菌株CH5为供试菌株,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筛选,并对培养基不同成分响应面优化,确定其发酵培养基各成分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选择YN培养基为供试菌株CH5的初始发酵培养基,其中糖蜜作为碳源和硫酸铵作为氮源,保留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钾离子成分;响应面法设计培养基成分最适含量为:糖蜜0.0130(g L-1),硫酸铵0.245(g L-1),硫酸镁0.162(g L-1),氯化钠1.84(g L-1),酵母膏0.084(g L-1)和磷酸氢二钾0.1473(g L-1);适合其发酵培养的最适条件p H为6.0,温度为28℃,接种量为1%,装液量为20 m L,菌龄为15 h和转速为180 rpm min-1;将菌株CH5以不同有机肥(牛粪、羊粪与猪粪)为载体制备菌剂,并对菌剂保藏工艺进行研究,其中CH5+羊粪菌剂中菌体数量最高1.486×108CFU g-1,保藏270 d后菌体数量明显减少,且羊粪有机肥p H值为7.41弱碱性,因此,综合考虑选择羊粪有机肥最适合作为供试菌株CH5的载体。生菜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在浓度为Cd 0.5+Pb 5(mg kg-1)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经过CH5+羊粪的处理,生菜的Cd和Pb含量减少了34.7%~67.3%和71.5%~75.3%;生菜的干重增加了33.3%~71.4%。此外,菌株CH5联合羊粪还能显着提高了生菜可食用部分的可食用部分的蛋白质(40.1%)、可溶性总糖(44.9%)和维生素C(189.5%)的含量;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降低14.3%、35.8%,可还原态Cd和Pb含量降低35.3%、39.4%,可氧化态Cd和Pb含量增加18.6%、45.3%,残渣态Cd和Pb含量增加23.5%、49.3%;土壤p H由6.23升高至6.78,有机质含量增加120.0%;土壤脲酶活性增加41.3%,土壤中铵态氮的含量增加28.0%,硝态氮的含量降低4.0%,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比值升高36.9%。在浓度为Cd 5+Pb 20(mg kg-1)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CH5+羊粪的处理中生菜的Cd和Pb含量分别减少(48.5%~85.6%)和(60.1%~69.8%),生菜的干重增加了42.9%~80.0%,生菜可食用部分的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分别增加39.7%、40.8%和66.7%;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d和Pb含量降低19.6%、37.8%,可还原态Cd和Pb含量降低12.3%、37.8%,可氧化态Cd和Pb含量增加18%、41.2%,残渣态Cd和Pb含量增加17.9%、34.7%;土壤p H由6.25升高至6.88,有机质含量增加133.3%。土壤脲酶活性增加43.3%,土壤中铵态氮的含量增加73.6%,硝态氮的含量降低4.8%,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比值升高88.9%。
陈天一[9](2021)在《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宜昌市天坑村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已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乡村建设的重点。但由于建设经验的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盲目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乡村景观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阻碍了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事实上,乡村是一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乡村景观建设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其实是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有必要从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本文以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景观规划为核心议题,在总结前人有关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基础上,首先将复合生念系统的概念结合城乡差异和乡村特点,运用比较、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其作为全文理论基础。然后从宏观角度对当前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判断,归纳提炼出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存在的复合生念问题。同时构建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与耦合模型建立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提出解决乡村景观规划现状问题的一般性策略。最后选取宜昌市天坑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天坑村进行全面踏勘调研,总结其规划背景、分析其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存在的复合生态问题,同时提取相关统计数据,从科学的角度代入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进行测算分析,对天坑村复合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天坑村复合生态系统目前存在自然风貌退化、经济基础薄弱、建筑风貌杂乱、乡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且在2015-2019年期间,天坑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及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虽呈升高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且整体发展受产业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水平制约程度较大。根据分析和评价结果,着重从“生态、生产、生活、文化”四大角度出发对研究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进而通过总体规划、空间而已、功能分区、生态性自然景观、生产性经济景观、生活性聚居景观、人文性文化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理性科学的乡村景观规划。以期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促进研究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并为我国未来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冯朝红[10](2021)在《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高地、资源富地和生态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针对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胁迫情势,本文构建了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评价了研究区水资源的供需及其承载力时空分布,从物理流、效用流、贸易流三方面对研究区的作物生产虚拟水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生态系统能值理论对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阐明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区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一直处于扩张的趋势,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草地的转变;植被覆盖度较低,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在0.5以下,植被NPP处于0-200gC/m2。2000-2018年期间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区域人口数量增加了1685.94万人,GDP增长了 55651.7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 4541.50、24073.60和27039.20亿元。因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应该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统筹考虑。(2)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揭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2018年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975.50亿m3,供水总量775.74亿m3,用水总量为928.46亿m3,耗水总量为628.2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6%。构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2000-2018年期间研究区总用水的水资源足迹增长了2735.55hm2,增长率为21.94%,其中塔里木盆地区和准噶尔盆地区水资源足迹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区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半干旱草原区、河西内陆河流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处于基本平稳状态。同时,塔里木盆地区的水资源足迹强度最高,为1.56,说明其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柴达木盆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其水资源供需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3)揭示了大宗农作物的虚拟水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分析研究区六种主要作物的虚拟水物理流、效用流和贸易流,发现虚拟水物理流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4.77%;虚拟水效用流的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区除外),其中黄河流域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39%;虚拟水贸易流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40%。(4)评估了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值理论分析了研究区能值投入产出及各分区的区域差异,2000-2018年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资率(EIR)均值为1.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说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净能值产出率(EYR)均值为1.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6),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向外界输出能值,属于资源输出型系统,在现行贸易体系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环境负载率(ELR)均值为3.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0),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承受环境压力较大;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均值为0.61,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属于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费型系统。(5)预测了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在水资源量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值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了调水情景与现状情景两种情景下可持续发展能值差异,得到2000-2018年研究区及各分区现状情景的EIR均值(1.11)、ELR均值(3.11)高于调水情景的EIR均值(0.68)、ELR均值(1.28),现状情景的ESI均值(0.61)低于调水情景的ESI均值(1.49),进一步说明西北地区调入水资源量后的生态系统较之原来更有发展潜力。
二、北京郊区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郊区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蔬菜现代育苗技术引进与发展历史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引进历史回顾 |
1.1 引进背景 |
1.2 技术引进惹争议 |
1.3 政府领导支持发展现代农业 |
1.4 蔬菜产销改革促成科企合作 |
1.5 多年坚持修正果 |
2 蔬菜现代化育苗受到青睐 |
2.1 机械化精量播种效率高 |
2.2 移栽作业省工省力 |
2.3 节省能源,降低了能耗和运行成本 |
2.4 实现了育苗管理规范化 |
2.5 适宜远距离运输和实现机械化移栽 |
3 京郊蔬菜穴盘育苗发展驶入快车道 |
4 对我国现代化育苗体系的思考 |
(5)天津市园艺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市园艺产业发展现状 |
1.1 产业发展规模 |
1.2 产业经营模式 |
1.3 产业发展特点 |
1.3.1 大宗蔬菜和果品生产朝集群式发展 |
1.3.2 产销对接方式多样 |
1.3.3 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上涨 |
1.3.4 品牌化建设加强 |
2 天津市园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2.1 优势 |
2.1.1 地域优势 |
2.1.2 产业发展优势 |
2.1.3 科技保障优势 |
2.2 劣势 |
2.2.1 资源禀赋受限制 |
2.2.2“大都市小农业”的制约 |
2.2.3 农业劳动力匮乏 |
2.3 机遇 |
2.3.1 行业利好政策出台 |
2.3.2 消费市场潜力扩大 |
2.4 挑战 |
2.4.1 环境资源压力大 |
2.4.2 市场竞争激烈 |
2.4.3 对生产要素提出更高的要求 |
3 天津市园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3.1 着手发展方向,做好宏观层面的规划与设计 |
3.2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和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
3.3 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
3.4 注重人才建设,培育本土人才、吸引津外人才 |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建立与演变 |
第一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建立的历史背景 |
一、解放前上海市合作社的概况 |
二、中共中央对发展合作事业的重视与统一部署 |
三、上海物价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
第二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过程 |
一、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筹备 |
二、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正式成立 |
第三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变迁 |
一、组织形式的调整 |
二、管理制度的完善 |
三、业务范围与机构设置的变动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业务工作 |
第一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业务开展的概况 |
一、市区消费合作社组织消费业务 |
二、郊区供销合作社组织供销业务 |
三、大力开展城乡、地区间的物资交流 |
第二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的经营管理 |
一、业务经营原则与方针 |
二、业务管理制度 |
第三节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及其调整 |
一、业务经营的问题 |
二、改善业务经营的行动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历史评价 |
第一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历史意义 |
一、协助国营商业管理市场秩序,稳定物价 |
二、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三、组织城乡物资交流,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
第二节 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一、与国营商业配合不够紧密 |
二、对私营经济认识片面 |
三、合作社自身有关业务发展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
第三节 对新时期供销社合作改革发展的现实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二、坚持集体所有制的性质 |
三、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李家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相关概念辨析 |
1.5.1 陕南巴山地区 |
1.5.2 城边村 |
1.5.3 空间布局优化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与空间布局现状及问题 |
2.1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概述 |
2.1.1 陕南巴山地区概述 |
2.1.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概述 |
2.1.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概述 |
2.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现状及问题 |
2.2.1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态系统现状 |
2.2.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态系统主要问题 |
2.2.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产系统现状 |
2.2.4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产系统主要问题 |
2.2.5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活系统现状 |
2.2.6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活系统主要问题 |
2.2.7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关系现状 |
2.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特征及问题 |
2.3.1 典型研究样片选取与现状特征分析方法 |
2.3.2 城边村数据获取与处理 |
2.3.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现状特征 |
2.3.4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态空间主要问题 |
2.3.5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产空间主要问题 |
2.3.6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活空间主要问题 |
2.3.7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关系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转型及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
3.1 “三生”系统与“三生”空间的关系 |
3.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转型 |
3.2.1 转型动力 |
3.2.2 转型趋势 |
3.3 匹配“三生”系统转型的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
3.3.1 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
3.3.2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
3.3.3 生产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
3.3.4 生活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
3.3.5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协同优化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4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
4.1 城边村“三生”空间布局优化方法体系 |
4.1.1 城边村“三生”空间与上位规划“三线” |
4.1.2 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
4.1.3 城边村“三生”空间优化方法 |
4.2 城边村“三生”空间用地评价 |
4.2.1 “三生”空间用地评价原则与方法 |
4.2.2 “三生”空间用地评价模型与权重确定 |
4.2.3 生态空间用地重要性评价 |
4.2.4 生产空间用地潜力评价 |
4.2.5 生活空间用地适宜性评价 |
4.3 城边村“三生”空间管控线划定 |
4.3.1 生态保护管控线 |
4.3.2 生产发展管控线 |
4.3.3 生活建设管控线 |
4.4 城边村三生空间布局优化 |
4.4.1 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
4.4.2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 |
4.4.3 生产空间布局优化 |
4.4.4 生活空间布局优化 |
5 陕南巴山地区镇巴县李家坪村空间布局优化实证研究 |
5.1 李家坪村“三生”系统与空间现状及问题 |
5.1.1 镇巴县及李家坪村概述 |
5.1.2 李家坪村生态系统与空间特征及其问题 |
5.1.3 李家坪村生产系统与空间特征及其问题 |
5.1.4 李家坪村生活系统与空间特征及其问题 |
5.2 李家坪村“三生”系统转型与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
5.2.1 发展机遇与“三生”系统转型 |
5.2.2 空间布局优化方向与优化模式 |
5.3 李家坪村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
5.3.1 “三生”空间用地评价 |
5.3.2 “三生”空间管控线划定 |
5.3.3 “三生”空间布局优化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
(8)产脲酶细菌联合羊粪有机肥阻控生菜吸收Cd和Pb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国内外现状 |
1.2 菜地重金属污染来源与危害 |
1.3 菜地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方法 |
1.4 微生物菌剂的概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南阳市郊区菜地重金属含量调查与产脲酶细菌的筛选 |
2.1 南阳市郊区菜地和蔬菜Cd、Pb污染分析与风险评价 |
2.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1.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2.1.3 土壤消解方法 |
2.1.4 蔬菜消解方法 |
2.1.5 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
2.1.6 蔬菜重金属含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
2.2 功能菌株的筛选 |
2.2.1 样品的采集与产脲酶菌株的筛选 |
2.2.2 菌株的重金属抗性测定 |
2.2.3 菌株重金属抗性的复筛 |
2.2.4 供试菌株的动态摇瓶与静态吸附实验 |
2.2.5 产IAA与铁载体的测定 |
2.2.6 供试菌株的生长曲线与产脲酶的能力测定 |
2.2.7 供试菌株抗生素与重金属Cd和Pb抗性的测定 |
2.2.8 供试菌株的菌落形态与革兰氏染色 |
2.2.9 供试菌株的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土壤p H和理化性质统计分析 |
2.3.2 土壤样品中Cd和Pb含量统计、地累积指数与风险评价 |
2.3.3 蔬菜样品中的Cd和Pb含量统计分析与评价 |
2.3.4 产脲酶菌株的筛选与重金属抗性的测定 |
2.3.5 菌株重金属抗性的复筛 |
2.3.6 供试菌株的动态摇瓶与静置吸附实验 |
2.3.7 产IAA与铁载体的测定 |
2.3.8 供试菌株的生长曲线与产脲酶能力的测定 |
2.3.9 供试菌株抗生素、重金属Cd和Pb抗性的测定 |
2.3.11 供试菌株的菌落形态与革兰氏染色 |
2.3.12 供试菌株的鉴定 |
2.4 讨论 |
2.5 章末小结 |
第三章 产脲酶功能菌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与菌剂保藏工艺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培养基与药品 |
3.2 实验方法 |
3.2.1 初始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3.2.2 基础发酵培养基的碳源选择 |
3.2.4 基础发酵培养基中离子的选择 |
3.2.5 响应面优化培养基成分 |
3.2.6 不同发酵条件对供试菌株发酵产量的影响 |
3.2.7 菌剂的制备与保藏工艺研究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初始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3.5.2 基础发酵培养基不同成分的筛选 |
3.5.3 响应面优化培养基成分 |
3.5.4 不同发酵条件对供试菌株发酵产量的影响 |
3.5.5 菌剂的制备与保藏工艺研究 |
3.6 讨论 |
3.7 章末小结 |
第四章 产脲酶细菌联合羊粪有机肥阻控生菜吸收重金属效应和机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供试生菜品种 |
4.1.3 供试土壤 |
4.1.4 供试菌株培养与菌悬液的制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盆栽实验 |
4.2.2 生菜生物量与营养品质的测定 |
4.2.3 土壤BCR的测定 |
4.2.4 土壤pH与有机质测定 |
4.2.5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
4.2.6 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的测定 |
4.3 结果分析 |
4.3.1 盆栽实验 |
4.3.2 生菜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4.3.3 不同处理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对生菜可食用部分品质的影响 |
4.3.5 土壤BCR的测定 |
4.3.6 不同处理对生菜根际土壤p H与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3.7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
4.3.8 土壤中铵态氮与硝态氮的测定 |
4.4 讨论 |
4.5 章末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本文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宜昌市天坑村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社会背景 |
1.1.3 乡村景观建设现状问题及原因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乡村建设发展动态 |
1.3.2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动态 |
1.3.3 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复合生态系统 |
2.1.1 概念及内涵 |
2.1.2 组成结构 |
2.1.3 基本特征 |
2.2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 |
2.2.1 概念及内涵 |
2.2.2 组成结构 |
2.2.3 基本特征 |
2.3 乡村景观规划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景观规划 |
3.1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复合生态问题分析 |
3.1.1 生态环境问题 |
3.1.2 产业发展问题 |
3.1.3 社会生活问题 |
3.1.4 文化认知问题 |
3.2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
3.2.1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3.2.2 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程度评价 |
3.2.3 结果与分析 |
3.3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
3.3.1 规划原则 |
3.3.2 规划目标 |
3.3.3 规划对策 |
3.3.4 主要内容和一般思路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景观规划实践——以宜昌市天坑村为例 |
4.1 规划背景 |
4.1.1 基本情况 |
4.1.2 规划范围 |
4.1.3 上位规划 |
4.1.4 规划依据 |
4.2 天坑村复合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
4.2.1 复合生态系统现状 |
4.2.2 复合生态问题现状 |
4.3 天坑村复合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
4.3.1 天坑村复合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4.3.2 天坑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程度评价 |
4.3.3 结果分析 |
4.4 规划策略 |
4.4.1 总体定位 |
4.4.2 规划原则 |
4.4.3 规划目标 |
4.4.4 规划对策 |
4.5 规划方案 |
4.5.1 总体规划 |
4.5.2 空间布局 |
4.5.3 功能分区 |
4.5.4 生态性自然景观规划 |
4.5.5 生产性经济景观规划 |
4.5.6 生活性聚居景观规划 |
4.5.7 人文性文化景观规划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10)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承载力 |
1.2.2 虚拟水循环研究进展 |
1.2.3 可持续发展能值理论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5.3 技术路线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2.1 西北地区分区与特征 |
2.1.1 西北地区分区划分 |
2.1.2 西北地区分区特征 |
2.2 西北地区自然概况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特征 |
2.2.3 土壤植被 |
2.3 本章小结 |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研究 |
3.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时空格局演变 |
3.1.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1.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3.1.3 NDVI变化分析 |
3.1.4 NPP变化分析 |
3.2 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分异特征 |
3.2.1 人口分布特征 |
3.2.2 GDP分布特征 |
3.2.3 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及承载力时空格局评估 |
4.1 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分析 |
4.1.1 水资源分布格局 |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4.2 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足迹内涵及其模型构建 |
4.2.1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足迹内涵 |
4.2.2 水资源足迹模型介绍 |
4.2.3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 |
4.3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变化及分布格局 |
4.3.1 2000-2018年水资源足迹变化及分布格局 |
4.3.2 2000-2018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及其演变格局 |
4.3.3 2000-2018年水资源赤字(盈余)演变 |
4.4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评价 |
4.4.1 水资源足迹强度评价 |
4.4.2 水资源压力指数评价 |
4.5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战略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大宗农作物的“自然、社会、贸易”虚拟水时空演变分析 |
5.1 虚拟水循环过程与计算方法 |
5.1.1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过程研究 |
5.1.2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通量计算 |
5.2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生产虚拟水——物理流 |
5.2.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计算 |
5.2.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对比分析 |
5.3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单位产量虚拟水——效用流 |
5.3.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计算 |
5.3.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对比分析 |
5.4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虚拟水流动——贸易流 |
5.4.1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 |
5.4.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
6.1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计算 |
6.1.1 能值理论 |
6.1.2 西北地区能值流计算 |
6.1.3 西北地区能值指标评估 |
6.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区域差异分析 |
6.2.1 准格尔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
6.2.2 塔里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
6.2.3 河西内陆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
6.2.4 柴达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
6.2.5 半干旱草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
6.2.6 黄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
6.2.7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差异对比分析 |
6.3 西北地区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
6.3.1 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分析 |
6.3.2 基于水资源量的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分析 |
6.3.3 两种情景下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对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北京郊区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蔬菜现代育苗技术引进与发展历史回顾[J]. 陈殿奎. 蔬菜, 2021(S1)
- [2]大城市近郊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D]. 郭香. 四川大学, 2021
- [3]H市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 苏兰.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4]克拉玛依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D]. 努孜燕·奴尔东. 石河子大学, 2021
- [5]天津市园艺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J]. 信丽媛,王丽娟,刘伟. 农业展望, 2021(06)
-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研究(1949-1956)[D]. 韩思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李家坪村为例[D]. 叶四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产脲酶细菌联合羊粪有机肥阻控生菜吸收Cd和Pb效应[D]. 蔡红. 南阳师范学院, 2021(11)
- [9]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宜昌市天坑村景观规划研究[D]. 陈天一.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10]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D]. 冯朝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