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式空心电抗器的节能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卢淑源[1](2020)在《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发展中电气质量的稳定性已成为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出于改善超高压输电线路电源质量以及电网安全性能的考虑,在超高压输电线路添加无功功率补偿设备通常是通过并联电抗器进行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1层同轴封装的BKGKL-20000/35型干式空心电抗器,电抗器温度升高对无功补偿的影响,研究和结论如下:对BKGKL-20000/35型干式空心电抗器工作状态下温升进行有限元分析。未考虑温度影响得到仿真结果第六层温度升高最多为78 K;第十一层温度升高最少为49 K。在考虑温度对干式空心电抗器电气参数影响后,进行仿真得到第六层温度升高最多为72 K,第十一层温度升高最少为44 K。实验测的数据证明第六层温度升高最多为72.12 K,第十一层温度升高最少为44.9 K。实验验证了仿真温度分布的准确性,且考虑温度对电抗器参数影响的仿真结果更贴近于实际运行规律。使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电抗器电路的无功补偿模型。经过简化计算初始等效电阻为0.0038Ω,电感0.063 H,电容为330 PF;在温升达到稳态后,取稳态温度升高72 K,得到等效电阻为0.0045Ω,电感0.063 H,电容为380 PF。理论计算得出未考虑温度时功率因数为0.89,考虑温度时功率因数为0.905。功率因数提高1.5%。仿真中未考虑温度影响仿真结果读数得出无功功率为263 Kvar,考虑温度对电气参数影响后读数得出无功功率由267 Kvar,吸收无功功率量增加4 Kvar,功率因数提高1.53%,仿真结果与理论推导基本一致。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工作时产生温升对母线的电压依旧主要起一个维稳作用,并未有改变大小的作用,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抗器功率因数增高。
刘阳[2](2020)在《电抗器铁心结构的合理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35kV及以下小容量干式铁心电抗器为研究对象,对电抗器结构进行探究,寻求铁心损耗和线圈损耗较小的合理结构。现有电抗器损耗和发热问题严重,且相同容量的电抗器,铁饼和气隙的分布对损耗造成的影响高达30%,气隙总长度、线圈探入深度等参数对损耗的影响远大于结构夹件产生的附加损耗,由此合理化的结构是减少漏磁、降低损耗的关键。保持一个变量,其余参数不变,绘制不同结构尺寸的电抗器二维模型,对不同结构布局的电抗器仿真分析,寻求损耗最小的合理结构,减少电抗器内部发热和损耗,提高电抗器的运行稳定性,并应用到电抗器的生产和设计中,为以后电抗器行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电抗器铁心采用叠片形式,首先在Ansoft中绘制三维简化模型,通过仿真求解磁场分布情况,验证三维模型可用二维模型代替求解;然后在考虑安匝平衡的基础上,对开有气隙的铁心进行漏磁场分析,得出气隙处的磁场分布规律。保持总气隙长度不变,容量35kV及以下电抗器随着铁饼高度增加,对应的合理气隙长度也呈增加趋势,不同的铁饼高度下对应的合理气隙长度,50mm铁心饼,气隙设置为3mm时损耗最低;随后计算铁饼半径的改变对损耗的影响,得出电抗器随着铁饼半径增加不断增大。在此结构的基础上,保证中心磁密为0.9T,探究线圈的位置、端部气隙的大小以及主空道的距离对损耗的影响,得出合理的线圈探入深度控制在铁饼高度的100%附近;不同铁饼高度下的端部气隙越小损耗越少,端部气隙控制在0.5mm左右时结构合理,主空道距离对铁心损耗的影响不显着,随着主空道距离的增加铁心损耗略微减少;最后探讨气隙和线圈的不均匀分布对损耗的影响,随着气隙不均匀度的增加损耗增大,且中间处气隙大,向两端逐渐减少的气隙分布反而比完全均匀分布的气隙损耗低,随着线圈距铁轭的距离差增大损耗增大趋势,距离差控制在40mm时损耗最小,以上研究结果对电抗器减少损耗提高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陈锋,巴灿,徐玉东,马西奎[3](2019)在《矩形截面导线绕制的干式空心电抗器优化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矩形截面导线绕制的干式空心电抗器结构特点,该文建立以层等电阻电压,包封等温升和包封等高为约束条件的电抗器优化模型,针对该模型提出等式约束规划问题降维算法,将有等式约束优化问题转换成降维的无等式约束优化问题,使得优化设计变量由原来的2m+n+2个减少到5个。此外,综合分析电抗器原材料成本最小化和运行成本最小化这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函数,提出干式空心电抗器多目标Pareto最优算法。结果表明,优化设计的矩形截面导线绕制电抗器具有结构紧凑、无环流、损耗小及散热效率高等优点。
李世军[4](2019)在《集成滤波电抗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电力电子器件与其他非线性负载在电气设备中广泛应用,导致当前电力系统谐波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电力驱动舰船、城市配电网络等由于谐波含量大、电力设备整体占地面积有限,这两种场合最经济的滤波装置是LC滤波装置,且要求滤波器装置中的电抗器体积小和噪声低。选择设计好滤波电抗器成为一个工程难题,本论文围绕集成滤波电抗变压器的理论与应用开展研究,主要具体完成的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压器绕组的非正交解耦理论来构建滤波电抗器集成于变压器的布置方案,详细论述了所集成的滤波电抗器与变压器的供电绕组两者之间以及所集成的滤波电抗器与集成滤波电抗器之间的解耦原理,以及各绕组电感量和耦合度测定方法和实验验证。分析了集成滤波电抗器所特有的漏电抗特性,并给出了其电感量计算方法,同时给出此变压器的解耦模型,以及单相基波和谐波电路模型,并提出将电感矩阵进行降阶的电感值和耦合系数计算方法。通过计算5次和7次电抗器电感值和实测值进行比对,所集成的5次和7次电抗器电感计算值与实际测试值误差在工程允许的5%以内。(2)针对10kV箱式变电站这种要求设备体积小而紧凑的场合,提出了集成滤波电抗10kV配电变压器及其滤波的设计方案,包括接线、绕组布置等方面。利用Ansoft软件建立变压器磁场模型,再根据电感矩阵降阶次的电感和耦合度计算方法,计算出电感矩阵和绕组间耦合度矩阵。研制了工程样机并测量了其5、7次集成电抗器的电感量以及它们的伏安特性、所有两两绕组之间的耦合度。根据所建立的集成滤波电抗10kV配电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场路耦合仿真模型,投入5和7次集成滤波器后,高压10KV网侧谐波畸变率从11.41%--12.86%变为4.87%--6.45%。通过样机在住宅区试运,投入5和7次集成滤波器后,10kV侧三相电流的谐波畸变率由7%-12%降至为4%-7%,滤波效果较好,验证了集成滤波电抗10kV配电变压器方案及模型的正确性。(3)针对舰船电力系统的空间非常受限这种场合,提出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6脉波整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设计方案,因为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缺乏这种变压器的精确模型,传统的变压器模型也反映不了此种变压器内部的电磁关系,提出以电感矩阵为磁场和电路耦合接口的新型场路耦合法;该方法首先利用Ansoft软件建立变压器磁场模型,得到所有绕组的电感矩阵(自感与互感),并计算和分析两个绕组之间的耦合度。以电感矩阵为主要参数列写绕组电压方程,求解各种工况端口条件下的电量参数,并求解样机的短路阻抗,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后误差非常小。最后建立以电感矩阵为核心,其他元器件为外围电路的MATLAB仿真模型,仿真中的低压侧以及低压侧绕组两者的电流波形与由理论推导的波形进行对比后,基本相吻合,说明了此仿真方法可行且有效。构建了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6脉波整流变压器样机及其滤波系统,测量了其5、7、和11次集成电抗器的电感量以及它们的伏安特性、所有两两绕组之间的耦合度;对高压侧在断开与投入滤波器两种工况下的谐波电流含量与畸变率、功率因数、以及电压和电流相量等进行测量,投入滤波器后,高压侧谐波畸变率从27.28%下降到11.9%,功率因素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并与仿真值进行对比,验证了以电感矩阵作为核心的磁场-电路耦合计算和仿真方法的正确性。(4)针对舰船用12脉波整流系统的传统谐波滤除方案存在的一些缺点,提出一种两个三角形滤波绕组并联接集11、13次滤波器的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12脉波整流变压器及其滤波新方案,其中11次和13次滤波器集成于此变压器中。对其拓朴结构、数学模型、谐波传递特性、并联滤波绕组回路中的谐波流通路径、谐波抑制机理、电磁感应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oft/Maxwell和电路仿真软件MTLAB建立场路耦合模型,验证了系统具有良好的谐波抑制效果,并构建了样机及其滤波平台,在不采取滤波措施、采取滤波绕组并联、采取滤波绕组并联线上接11和13次集成滤波三种工况下,分别测试了YYD整流变压器网侧、YDD整流变压器网侧以及汇流后总网侧的电能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后表明新方案的优势所在。
杨宇斌[5](2018)在《广东地区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烧毁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保护和调节、稳定电力系统的主要设备——电抗器,尤其是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近年来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系统,使系统电能质量及谐波治理方面有了显着的改善。但电抗器在经过长时运行后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有的被迫停运处理,有的烧毁设备甚至逐渐演变成电网事故,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运行。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的绝缘材料在运行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电场、热、机械应力、环境因素)的作用,内部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会导致绝缘性能的逐渐劣化。电抗器一旦出现了烧毁故障,没有办法去现场修补,必须要停电进行整体更换,其检修时间和难度也要远远大于其它故障缺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故有必要对电抗器烧毁故障进行研究,做到有效预防,降低电抗器的烧毁故障率。本文介绍了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的功能和结构,然后对故障缺陷进行详细统计,用层层倒推的方式初步分析了该电抗器故障的直接原因为匝间短路,再从外部和内部深度挖掘电抗器烧毁故障的根本原因,包括5个外部原因——过压、过流、潮湿污秽、保护失效、修试缺失,及5个内部原因——过热、热胀冷缩、机械负荷、设计不当、工艺不良。针对可能引起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匝间绝缘缺陷的根本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其他的根本原因也从运维和设计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运行中的同类型设备故障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从根本上解决电抗器烧毁故障的问题。
李春[6](2018)在《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场仿真与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干式空心电抗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制造偏差、过流、谐波、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过热现象,加速了包封绝缘的热老化,严重时绝缘损坏引起匝短路,造成烧毁事件。干式空心电抗器具有同轴多包封的特点,温度热点往往位于内层包封,通过红外线扫描测温法只能针对最外层包封,因此难以获取热点温度,而热点温度最能反映电抗器的运行状态和使用寿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中建立了电抗器的二维轴对称模型,运用磁场-电路耦合和流场-温度场耦合的方法研究了单相和三相叠装的电抗器在额定运行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总结了电抗器包封温度分布的规律。对于单相电抗器,包封轴向温度根据温升梯度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在包封高度的95%处达到温度高值;包封径向上为位于中间的第三包封温度最高,位于两端的包封温度较低。对于三相叠装的电抗器,每相的包封温度分布规律与单相相似,其中,顶端的电抗器温度最高,底端温度最低。(2)分析了电抗器在制造偏差、环境温度变化和谐波因素下对温度场产生的影响。制造偏差包括匝数偏差和气道宽度偏差,两种偏差均会造成绕组自感和互感的变化,从而引起电流在各层绕组中的变化,影响电抗器温度场的分布:匝数减少使包封温度上升,气道宽度偏差对包封温度的影响与包封所在位置、偏差的正负值及偏差程度相关。环境温度变化通过改变电抗器热源和散热条件使包封温升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存在差异,高温下电抗器温升更大。另外,系统谐波在与电容器组串联的电抗器中有可能放大,使电抗器温度升高,威胁电抗器安全运行。(3)基于物联网的模式,研制了一套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M2M结构,温度采集节点和温度采集终端通过ZigBee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温度采集终端通过GPRS将温度数据发送至互联网,在网络云平台中建立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具备温度实时监测、历史数据查询和过热报警功能。根据电抗器温度场仿真结果进行传感器的多点安装,将该系统运用于运行的电抗器中进行试验,分析了电抗器投运过程的包封温度变化、电抗器在一天内的温度变化,并将测量值与仿真值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良好。试验表明,温度场的仿真结果能够有效定位电抗器运行中的温度薄弱环节,为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制的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在线监测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于电抗器中,有助于提高干式空心电抗器的运维质量和水平。
陈锋,王嘉玮,吴梦晗,马西奎[7](2018)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干式空心电抗器涡流损耗计算》文中提出基于数值仿真技术分析干式空心电抗器的结构参数对其涡流损耗的影响,并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考虑绕组截面填充结构、导线截面形状、气道宽度和每个包封内层数等因素的通用模型。为提高干式空心电抗器涡流损耗的计算精度,根据输出响应和输入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基于指数型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干式空心电抗器涡流损耗计算模型,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和梯度下降法对网络参数进行优化。算例结果分析表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干式空心电抗器涡流损耗模型具有计算精度高和速度快的优点,适用于干式空心电抗器的优化设计。
徐智超[8](2017)在《干式电抗器的电动力分析及光纤光栅检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干式空心电抗器结构安全和在线监测的要求,在掌握电动力分布情况后,本文采用光纤Bragg光栅(FBG)传感技术来实现干式空心电抗器包封形变的在线监测。光纤光栅制成的应变传感器本安特性好,无金属材料封装,不受电抗器工作时的高电压、强磁场影响[4]。将光纤Bragg光栅应变传感器布设在电抗器包封上,可以实现对电抗器包封形变的在线监测。在工程应用中,监测了干式空心电抗器固化过程与带点温升实验过程中的包封形变,证明了光纤传感技术在电抗器故障预警中具有可推广性,为维护干式空心电抗器及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现有研究结果,结合干式空心电抗器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分析了造成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故障发生过程和主要原因。(2)分析电动力与电抗器包封形变之间的关联关系。根据电抗器的电磁场基本原理,推倒了单台干式空心电抗器的磁场和电动力的计算方法,得出了干式空心电抗器磁场和电动力的解析计算公式。(3)采用ANSYS Maxwel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单台额定电压为35kV,容量为2000kva的并联电抗器进行仿真分析;以场路耦合的思路,得出其工作时的磁场分布情况和包封所受电动力的情况,为光纤Bragg光栅应变传感器的布设提供依据。(4)根据仿真结果,结合实际电抗器的包封制作工艺,以不同的方法将研制的光纤Bragg光栅应变传感器布设在干式空心电抗器包封上。提出一种合理的传感器布设方案(5)分别监测了干式空心电抗器固化过程和温升实验过程中包封的形变情况,采集了两种试验中的包封形变数据,实现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包封形变的在线监测。本文内容的实验研究对象为35kV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分析得出电动力是造成包封形变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干式空心电抗器电动力的仿真分析结果,采用光纤传感技术,将研制的光纤传感器直接安装在干式空心电抗器内部,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包封形变进行监测。获取了电抗器固化和温升状态下的应变变化曲线,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参考性,实现了预期的监测目标。该项实验研究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及其他大型电力设备的安全监测和故障诊断有较高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张凤如,蒋友权,钱孝祥,何军,陈浩,王正平[9](2017)在《干式空心电抗器全包封防潮工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干式空心电抗器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材料构造特点,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包封受潮现象,包封受潮是电抗器线匝间短路,最终导致设备损坏烧毁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干式空心电抗器全包封防潮工艺的特点,通过研究防潮涂料黏度、静置时间与成膜厚度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探究出了一种较好的工艺条件:涂料黏度范围在70S-80S之间,静置时间为5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涂层厚度均匀、附着力好,涂层厚度达到0.2mm-0.3mm工艺要求。结合最佳工艺条件,进行干式空心电抗器全包封防潮工艺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防潮性能,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裴运军,林良顺,胡泰[10](2016)在《一种改良型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无线测温装置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国内某些地区,由于电源点密集,线路较长,导致电网长期处于无功过剩,电压偏高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解决该问题,电网中大量采用电抗器进行无功补偿,以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但是根据多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电抗器的故障和异常问题,最明显的表征量就是温度,如果能对电抗器包封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理论上可避免绝大部分故障。文中提出了一种改良型的无线测温装置的设计,该装置安装于电抗器封包内,能准确实时地反映电抗器的运行状态,方便运维人员提前对电抗器故障进行诊断和预防。
二、干式空心电抗器的节能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式空心电抗器的节能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抗器的温升的研究现状 |
1.3 干式空心电抗器国内外无功补偿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及其对电气参数的影响 |
2.1 干式空心电抗器结构 |
2.2 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热学分析 |
2.2.1 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热源 |
2.2.2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散热 |
2.2.3 流场-温度场耦合 |
2.2.4 温升对电抗器电阻的影响 |
2.2.5 导热微分方程 |
2.2.6 温升对电容的影响 |
2.3 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温升仿真 |
2.3.1 并联干式空心电抗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2 网格的划分与边界条件 |
2.3.3 热力学理论基础 |
2.3.4 空心电抗器参数变化下ANSYS温升仿真对比分析 |
2.4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实验 |
2.4.1 实验方法及目的 |
2.4.2 实验过程 |
2.4.3 实验温升与仿真温升结果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干式空心电抗器无功补偿的研究 |
3.1 电抗器的无功补偿工作原理 |
3.2 干式空心电抗器无功补偿装置的仿真模型设计 |
3.2.2 仿真电气参数的选择 |
3.2.3 仿真的搭建 |
3.3 仿真系统的结果分析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变化对无功补偿影响的研究 |
4.1 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的影响 |
4.1.1 电气参数变化对无功补偿的影响 |
4.1.2 温升对无功补偿影响 |
4.2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影响的电气仿真 |
4.2.1 融入温升后无功补偿电气仿真 |
4.2.2 对比温升对无功补偿影响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2)电抗器铁心结构的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抗器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2 损耗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干式铁心电抗器的磁场分析 |
2.1 铁心电抗器的基本运行原理 |
2.2 干式铁心电抗器的损耗 |
2.2.1 涡流损耗 |
2.2.2 电阻损耗 |
2.2.3 附加损耗 |
2.3 模型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干式铁心电抗器的铁心损耗 |
3.1 模型化简及验证 |
3.2 铁饼高度与气隙长度的关系 |
3.2.1 气隙长度对损耗的影响 |
3.2.2 铁饼高度对损耗的影响 |
3.3 合理的铁饼气隙关系下半径对铁心损耗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干式铁心电抗器线圈损耗 |
4.1 线圈的探入深度对损耗的影响 |
4.1.1 不同半径下探入深度对损耗的影响 |
4.1.2 不同铁饼高度下探入深度对损耗的影响 |
4.2 端部气隙对损耗的影响 |
4.2.1 不同半径下端部气隙大小对损耗的影响 |
4.2.2 不同铁饼高度下端部气隙的大小对损耗的影响 |
4.3 主空道距离对损耗的影响 |
4.3.1 不同半径下主空道距离对损耗的影响 |
4.3.2 不同铁饼高度下主空道距离对损耗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均匀分布对损耗的影响 |
5.1 气隙不均匀分布 |
5.2 线圈不对称对损耗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4)集成滤波电抗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电力谐波抑制方式 |
1.2.1 多重化整流 |
1.2.2 无源滤波 |
1.2.3 有源滤波 |
1.2.4 感应滤波技术及其现状 |
1.3 滤波电抗器种类及其特点 |
1.4 磁集成概述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集成滤波电抗变压器的理论与方法 |
2.1 电抗器集成于变压器的布置方案 |
2.2 变压器绕组与电抗器绕组两者相互解耦 |
2.3 电抗器与电抗器两者相互解耦 |
2.4 各绕组之间的解耦验证和测定方法 |
2.4.1 各绕组之间的解耦验证 |
2.4.2 各绕组之间耦合度测定方法 |
2.5 电抗器绕组电感实测 |
2.6 集成滤波电抗器的漏电感特性 |
2.7 集成滤波电抗变压器的绕组解耦模型 |
2.8 集成滤波电抗器的电感量计算 |
2.9 电感矩阵降阶次的电感和耦合度计算方法 |
2.10 单相基波电路和谐波电路模型 |
2.11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成滤波电抗10KV配电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 |
3.1 集成滤波电抗10kV配电变压器接线、布置方案 |
3.2 集成滤波电抗10KV配电变压器模型与仿真分析 |
3.2.1 电感量的仿真计算 |
3.2.2 各绕组之间耦合度仿真计算 |
3.3 集成滤波电抗10kV配电变压器样机测试 |
3.4 集成滤波电抗10kV配电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场路耦合仿真 |
3.5 仿真与实测结果分析 |
3.5.1 仿真结果分析 |
3.5.2 住宅区试运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成滤波电抗6脉波整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 |
4.1 6脉波整流变及其滤波系统的新型场路耦合仿真 |
4.1.1 新型场路耦合法 |
4.1.2 基于变压器绕组电感矩阵的建模理论 |
4.1.3 基于电感矩阵的短路阻抗计算 |
4.1.4 基于电感矩阵的6 脉波整流变压器新型磁场-电路耦合模型 |
4.2 6脉波整流变压器样机测试与仿真分析 |
4.2.1 6脉波整流变样机的电抗器电感值 |
4.2.2 6脉波整流变样机绕组的短路阻抗 |
4.2.3 6脉波整流变压器样机绕组耦合度测试 |
4.2.4 6脉波整流变压器样机及其构建的滤波系统的滤波测试 |
4.2.5 场路耦合仿真与实际测量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12脉波整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 |
5.1 双机组12 脉波整流系统的谐波特性分析 |
5.1.1 6脉波整流谐波分析 |
5.1.2 12脉波整流谐波特性分析 |
5.2 舰船用12 脉波整流系统谐波滤除传统方案 |
5.3 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12 脉波整流变压器及其滤波新方案 |
5.3.1 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12 脉波整流变压器及其滤波数学模型 |
5.3.2 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12脉波整流变压器及其滤波的谐波电流传递分析 |
5.3.3 主要次谐波电流在并联三角形感应滤波绕组中的流通情况 |
5.4 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12 脉波整流变压器单相等效解耦电路模型 |
5.5 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12 脉波整流变压器3D有限元模型 |
5.6 场路耦合仿真 |
5.7 集成滤波电抗感应滤波12 脉波整流变压器样机实验系统 |
5.7.1 样机实验系统简介 |
5.7.2 实验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申报的专利 |
(5)广东地区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烧毁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电抗器匝间绝缘检测方法 |
1.2.2 电抗器烧毁故障解决措施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广东地区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故障统计分析 |
2.1 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的作用及结构 |
2.2 广东地区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故障缺陷的统计分析 |
2.3 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烧毁故障典型案例及故障分析 |
2.3.1 电抗器烧毁故障典型案例分析一 |
2.3.2 案例分析二 |
2.3.3 案例分析三 |
2.4 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烧损的直接原因——匝间短路 |
2.5 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匝间短路原因分析 |
2.5.1 外部原因 |
2.5.2 内部原因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烧毁故障的解决方案 |
3.1 针对案例一的解决方案 |
3.2 运维方面的解决方案 |
3.3 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场仿真与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场的研究 |
1.2.2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温度在线监测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温度场理论分析 |
2.1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热分析 |
2.1.1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热源 |
2.1.2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散热方式 |
2.1.3 边界条件 |
2.2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场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方法 |
2.2.1 磁场-电路耦合计算 |
2.2.2 流场-温度场耦合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3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温度场仿真计算 |
3.1 模型的建立 |
3.2 网格的剖分 |
3.3 多物理场的耦合仿真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3.4.1 单相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场分析 |
3.4.2 三相叠装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
4.1 制造工艺偏差对温度场的影响 |
4.1.1 制造工艺偏差的影响分析 |
4.1.2 仿真分析 |
4.2 环境温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4.2.1 环境温度的影响分析 |
4.2.2 仿真分析 |
4.3 谐波对温度场的影响 |
4.3.1 谐波的影响分析 |
4.3.2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物联网模式的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在线监测系统 |
5.1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5.1.1 现阶段温度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
5.1.2 系统的设计需求及总体方案 |
5.2 物联网在温度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
5.2.1 物联网的概念 |
5.2.2 物联网模式下的在线监测系统 |
5.3 系统的硬件设计 |
5.3.1 温度采集节点的设计 |
5.3.2 温度采集终端的设计 |
5.4 系统的软件设计 |
5.4.1 温度采集节点程序设计 |
5.4.2 温度采集终端程序设计 |
5.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
5.5 网络云平台的应用 |
5.5.1 OneNET资源管理层次结构 |
5.5.2 设备在OneNET中的接入 |
5.5.3 网络云平台在线监测系统 |
5.6 现场温升试验 |
5.6.1 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
5.6.2 数据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8)干式电抗器的电动力分析及光纤光栅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干式电抗器的故障原因分析 |
1.3 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抗器电动力与包封形变的关联性分析 |
2.1 干式电抗器的结构及制造工艺 |
2.2 电抗器包封形变与电动力的关联性分析 |
2.3 干式空心电抗器电动力的解析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干式电抗器电动力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 |
3.2 干式电抗器的参数研究 |
3.3 场路耦合建模 |
3.4 干式空心电抗器的电动力有限元分析 |
3.4.1 额定工况的有限元分析 |
3.4.2 过电压工况的有限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干式空心电抗器包封形变的光纤光栅检测 |
4.1 光纤传感原理 |
4.2 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的研制 |
4.2.1 光纤Bragg光栅形变传感器的设计 |
4.2.2 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
4.3 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的布设 |
4.3.1 第一包封的传感器布设 |
4.3.2 第三、五、七、八、九、十包封的传感器布设 |
4.3.3 第十一包封的传感器布设 |
4.4 包封形变数据分析 |
4.4.1 固化过程 |
4.4.2 温升试验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科研成果 |
(9)干式空心电抗器全包封防潮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国内干式空心电抗器应用现状 |
2. 干式空心电抗器全包封防潮工艺特点 |
3. 工艺改进试验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步骤 |
3.3 试验分析 |
4. 结论 |
(10)一种改良型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无线测温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干式空心电抗器无线测温装置改进 |
1.1 结构设计 |
1.2 硬件设计 |
1.2.1 隔离 |
1.2.2 屏蔽 |
1.2.3 消噪 |
1.2.4 同频干扰处理 |
2 案例分析 |
3 结语 |
四、干式空心电抗器的节能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升对无功补偿的影响研究[D]. 卢淑源.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电抗器铁心结构的合理性研究[D]. 刘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3]矩形截面导线绕制的干式空心电抗器优化设计方法[J]. 陈锋,巴灿,徐玉东,马西奎. 电工技术学报, 2019(24)
- [4]集成滤波电抗变压器及其滤波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李世军. 湖南大学, 2019
- [5]广东地区10kV干式空心串联电抗器烧毁故障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D]. 杨宇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干式空心电抗器温度场仿真与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 李春. 重庆大学, 2018(04)
- [7]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干式空心电抗器涡流损耗计算[J]. 陈锋,王嘉玮,吴梦晗,马西奎. 电工技术学报, 2018(11)
- [8]干式电抗器的电动力分析及光纤光栅检测[D]. 徐智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9]干式空心电抗器全包封防潮工艺分析[J]. 张凤如,蒋友权,钱孝祥,何军,陈浩,王正平. 电子世界, 2017(02)
- [10]一种改良型干式空心电抗器的无线测温装置设计[J]. 裴运军,林良顺,胡泰.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