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草畜平衡工程和畜牧业减量化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海南省草畜平衡工程和畜牧业减量化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一、海南州实施草畜平衡工程及减畜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提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赵昕月,董世魁,杨明岳,董全民,仁钦端智,窦声云,祁星民,周学丽,土旦加,史德军[2](2021)在《基于扰沌模型的青藏高原放牧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文中认为青藏高原的放牧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计意义,但目前正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威胁。为寻找改善现状的着力点,有必要探究青藏高原放牧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县为例,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地方志与文献资料,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下,运用描述系统演变的扰沌模型,分析共和县放牧社会—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与经济相关的家庭生计—市场子系统目前处于平稳积累资源阶段,与生态相关的草—畜子系统处于释放阶段的早期,社会子系统处于偏离正常轨迹的重组阶段。草—畜子系统的情况恶化并将为更大时空尺度的社会子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未来要注意防止家庭畜牧生产与畜牧业市场的过度连接,维护畜牧产业链上的获益公平,提升牧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程度;注重草地治理,提升基层监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合作社优化畜群结构从而与草地匹配,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牧民社会适应外来变化。

王军亮[3](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吴雪[4](2020)在《近30年来青海草地牲畜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作为我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全球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青海省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环境,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草地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高原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牲畜数量的变化是草地可持续管理的重要问题,掌握牲畜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了解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青海省近30年的存栏量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及分区密度制图法对青海省牲畜量进行空间化,并对青海省草畜平衡进行评估,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青海省近30年来牲畜存栏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速率最快的是马,且牲畜存栏总量重心由西南向东北移动,其出栏率平均变化速率为5%。其中,大牲畜和牛总体下降趋势较缓,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增长的趋势,羊呈现先波动增长,中间断崖式下降,后持续缓慢下降的特点,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的是马。青海省海北州、海东市等农区和海南州等农业区半农半牧区羊年末存栏量在增加,而大牲畜的数量却在逐渐减少,这也与农用机械数量的增加有一定关系。在海西州、果洛州和玉树州等纯牧业区羊年末存栏量处于下降趋势。(2)本文与GLW2、GLW3数据集青海省牲畜通过对比发现,本文数据空间化总体精度较高,GLW2、GLW3数据集与县域统计数据拟合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0和0.52,本文R2为0.99。四期年末牲畜存栏量预测的随机模型变量的解释度(%Var explained),分别为97%、96.84%、96.99%和96.77%。残差平方的均值(Mean of squared residuals)分别为:0.01111331、0.009525385、0.00943594和0.009216907。2017年青海省有超过40%的地区牲畜密度低于20羊单位/km2,剩余约30%的地区牲畜密度为20-100羊单位/km2。通过对自变量因子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发现居民点密度、道路密度、人口密度和降水量是青海省牲畜分布的重要指示性指标,在模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结合多个影响因子能够实现较高空间分辨率的牲畜数据空间化,可为高寒草地草畜平衡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源,也可为相关政策决策制定提供支持。(3)青海省草地生物量由低到高的区域依次为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青海省草地牲畜载畜量普遍存在超载现象,超过青海省县域总数的50%,超载较为严重的地区为海东市及海南州,海北州和海西州的草畜基本可以处于平衡状况,其他地区均处于超载状态,但近30年来青海省大部分地区超载率有所降低。

陈璟[5](2019)在《浅析久治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久治县是一个纯牧业县,该县畜牧业规模化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特殊制约。近年来为响应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国家公园省建设,立足良好地生态基础和优质的畜牧业资源,积极探索草地生态养殖发展畜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通过应运实地调研、查阅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浅析了久治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及劣势,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和建议。久治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久治县地处三江源腹地,全年气候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暖季,一种是冷季。在冷季时,温度长期低于0℃,甚至会低于-10℃。平均的每年的日照时间约为2000 h,纵观全省日照时间来看偏短,与此同时久治县的降水量比较多,在760 mm左右,在全省降水量中排名第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四大净区之一,2015年来该县各类牲畜存栏24.51万头匹只,相对丰富的牲畜资源和气候资源是规划区发展生态农牧业的基础保障。同时,久治县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传统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畜牧业基础设施不完备,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畜牧业增产增效难度大。区域优势得天独厚,为发展有机农牧业提供有利条件:久治县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区。区位特征十分突出,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坚持生态第一、生态和发展共赢的责任更加重大。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为久治县发展有机农牧业提供有利条件。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对策与建议:久治县是青藏高原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源地,不适宜发展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发展适度生态畜牧业可能是其主要途径,主要发展策略:一是树立生态优先思想,结合州县《生态畜牧业实施方案》,实施草畜平衡,实现生态畜牧业健康可持续绿色发展;二是借助现代特色畜牧业的相对优势,大力扶持和发展无公害畜牧业、绿色生态畜牧业和有机畜牧业;三是完善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度、财务管理办法、收益分配方式、运行模式、社员档案建立和草畜平衡制度积极引导群众做好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畅通政府、企业、示范村、合作社及牧户间的合作与沟通体制机制。

吴渊[6](2019)在《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防止过度放牧,遏制草地退化,我国于2011年开始在主要牧区施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因黄河源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保护与牧民生计改善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全国生态安全的影响更为重大。评价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关键举措。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将经济与生态结合以及基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通过减畜手段达到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的目标”政策逻辑的系统性评价。因此,本研究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基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政策逻辑,首先根据牧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政策的减畜效果;其次估算了理论补奖标准和最小养殖规模,从而厘清了减畜效果的产生原因;紧接着根据草地遥感数据从绿度变化率(GRC)、综合植被盖度(CVC)、净初级生产力(NPP)3个指标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草地生态变化情况;最后分离出了气候和政策两个因素对政策实施前后草原生态变化的贡献。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总体减畜效果有限,草畜平衡和禁牧的减畜效果存在差异。政策变量补奖金总额的估计系数为0.0034,未通过显着性检验,政策未显着降低牧户牲畜年末存栏量,其总体减畜效果有限。在草畜平衡区,其他条件不变下,补奖总金额每增加1000元,牧户的牲畜年末存栏量增加4.42%,在1%显着性水平上显着;在禁牧区,政策虽然减少了牧户的牲畜年末存栏量,但在统计上并不显着。(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减畜效果有限的直接原因为现有补奖标准偏低,根本原因为政策规定的生态养殖规模无法维持牧户长期生计。在禁牧区,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现有禁牧补助标准比理论禁牧补助标准分别低38.74元/亩、22.65元/亩、55.79元/亩、8.82元/亩;最小养殖规模分别高出其生态养殖规模304.1羊单位、294.3羊单位、103羊单位、300.7羊单位。在草畜平衡区,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现有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比理论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分别低117.15元/亩、40.33元/亩、54.54元/亩、10.97元/亩;最小养殖规模分别高出其生态养殖规模190.2羊单位、237.2羊单位、33.4羊单位、35.5羊单位。严格执行政策后,短期来看,现有补奖标准无法弥补牧户减畜的机会成本;长期来看,政策规定的生态养殖规模无法维持牧户生计。(3)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态效应有限,未能改变黄河源区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的总体恶化趋势,但却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的关键措施。气候因素导致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草地NPP比政策实施前平均分别降低了11.73%、16.11%、15.56%、19.62%;政策实施导致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草地NPP平均分别增加了10.95%、10.98%、11.06%、16.82%。然而,政策的实施仍未能遏制住草地NPP总体降低的趋势,泽库、甘德、达日、称多草地NPP平均分别降低了0.78%、5.13%、4.5%、2.8%,这主要是由当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大所致。另外,气候对草地NPP的影响基本一致,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影响差异较大,证明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为进一步完善黄河源区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其实施效果,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草原生态补奖标准,弥补牧户减畜损失。因不同地区间牧户减畜的机会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新的草原生态补奖标准时,应综合考虑地区草地生产力、牲畜价格、畜群结构、自然灾害、气候条件等因素。(2)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监管。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弱监管也是制约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弱监管,一要制定出实质性的惩罚措施并严格执行,提高牧户的违约成本;二要提高草原监管人员的工资报酬,扩大草原监管队伍;三要创新监管手段,将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和无线监测设备等技术应用到草原监管上来。

李忠鹏[7](2019)在《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在当前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于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同时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青海生态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分析之基,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成就、困境和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诞生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期间对于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指示和要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二是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三是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当前及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指导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根本遵循,青海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作出了“一优两高”重要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成就总结为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化发展,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建设建设项目不断落地实施,高原生态经济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统筹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生态领域的政策供给不断加快,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移民就业及后续产业发展等等;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面临的困境归纳为局部地区仍有生态恶化趋势,总体上保护任务繁重,生态保护文明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生态移民就业及后续产业发展较缓慢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实施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经济以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改善民生以巩固生态保护成果、对青海民众及核心生态功能区居民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等等,期望在正确施策、多方努力下青海能够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青海的重要贡献。

杨金龙[8](2016)在《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牧民增收是实现牧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最直接的体现,研究牧民增收可以更直观的表明牧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近几年牧区牧民收入出现缓慢增长,制约了牧区的经济发展,阻碍了牧民实现社会小康水平,牧民增收问题已成为该地区牧民和当地政府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西乌珠穆沁旗地区浩乐图高勒镇、吉仁高勒镇和巴彦胡舒镇3个苏木的牧民调研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阻碍牧民收入增长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牧民收入结构单一、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牧民增收矛盾突出、牧民贷款来源单一,商业贷款难度大等:影响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增收的因素主要包括牧民自身条件、市场因素、制度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因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增收应该提高牧民专业化程度,培育新型牧民、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提高政策补贴力度、大力支持牧区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放贷、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牧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丁忠兵[9](2014)在《相关利益群体视角下的牧业合作社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草原大国,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全国畜牧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为克服家庭畜牧业生产的种种局限,推动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牧民的市场参与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国畜牧业合作社同其他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也出现了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引起了不少的争议甚至怀疑。在青海牧区,当地从2008年开始着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涌现出了一批运行较规范、带动力较强的示范社,其典型特征是社员将草场、牲畜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劳动分工,实行生产责任制,最终纯收益由全体社员按股分红,不再坚持家庭的独立生产经营权。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比较,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明显存在一些突破,引发了当地政府部门和学界的不同认识和顾虑。针对此,本文拟主要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分析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合理性为着眼点,对我国合作社治理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目标、内生性因素对合作社治理的影响机理、生产型牧业合作社的地位与前景等问题进行研究。论文总共分为十章。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明确研究的目的,阐释相关概念和理论视角,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重点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畜牧业合作社及合作社治理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理论范式。第三章,合作社与合作社治理。重点阐释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我国既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念界定主要针对的是服务型合作社、而对生产型合作社有所忽视的问题,对合作社的概念和本质特征进行了阐释。二是针对合作社治理普遍存在的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问题,分析提出合作社治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关键是减弱成员异质性和缩小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能力差异,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设置和调整是合作社治理的重点。三是从利益相关者的差异性、产业特征、社区环境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合作社治理的内生性因素。第四章,利益相关者的差异性与牧业合作社治理。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合作社治理研究的意义,界定了畜牧业合作社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差异性、能力差异性、意愿差异性和利益诉求差异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对合作社治理的影响。第五章,产业特征与牧业合作社治理。主要通过比较草原畜牧业、舍饲畜牧业与种植业在生产环节、农资供应环节、农产品销售环节、农机服务环节、农技服务环节、金融服务环节和产品粗加工环节的特征,分析畜牧业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上适宜采取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生产经营环节上的牧业合作社适宜采取的治理模式。第六章,社区环境与牧业合作社治理。主要分析了传统型社会环境、转型社会环境和现代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合作社发展、合作社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并结合青海牧区实际分析了当地的社区环境类型及特征。第七章,治理框架下对生产型牧业合作社的理论再认识。针对不少人担心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在重复过去人民公社的老路或者是在发展股份制企业的现实问题,本章比较了生产型牧业合作社与传统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员工合作社的区别与联系,并对照合作社的宗旨,探析了生产型牧业合作社(即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组织定位。第八章,服务型牧业合作社治理特征。本章根据服务客体的不同将我国服务型牧业合作社分为以产品供应链为纽带的服务型牧业合作社和以专业分工为纽带的服务型牧业合作社,前者与社员之间是产品交易关系,后者与社员之间是服务交易关系。针对这两类合作社,分别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了其治理特征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九章,生产型牧业合作社治理特征。本章首先介绍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概况。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确定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治理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了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责任、能力、意愿和利益诉求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合作社治理的影响。最后两节基于三个典型案例,分析了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治理特点、经验启示及存在的问题。第十章,研究结论与展望。一方面对三至九章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同时对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合理性、普适性问题做出了回答。展望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全文研究还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改进或深入研究的方向。

切扬卓玛[10](2013)在《青海省海南州牧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阐述相关理论和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海南州牧区的牧民收入问题做了较为严谨的分析,分析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期通过对海南州牧民收入问题的分析,可以为牧民如何提高收入提供参考,对牧区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文章的研究思路,说明论文用到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解释论文所用的理论,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做综述,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评述。第三部分:青海省海南州牧民收入分析。介绍藏族及其传统游牧经济的特点,对海南州牧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构成、收入变化趋势等进行数据分析,再总结出海南州牧民收入呈现的特点,即牧民收入和消费不平衡、收入渠道单一、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第四部分:海南州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从生态保护政策因素、草场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市场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五方面对影响海南州牧民收入的因素做了分析。第五部分:海南州牧民增收途径。从政策、劳动力、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对海南州的牧民增收提供建议。

二、海南州实施草畜平衡工程及减畜情况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州实施草畜平衡工程及减畜情况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基于扰沌模型的青藏高原放牧社会—生态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扰沌模型
    1.3 研究方法与步骤
2 结果分析
    2.1 放牧社会—生态系统扰沌模型建立与分析
        2.1.1 家庭生计—市场子系统适应性循环
        2.1.2 草—畜子系统适应性循环
        2.1.3 社会子系统适应性循环
        2.1.4 子系统间跨级相互作用
    2.2 放牧社会—生态系统未来发展建议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近30年来青海草地牲畜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际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社会经济数据
        2.2.2 土地利用数据
        2.2.3 遥感数据
        2.2.4 气象数据
        2.2.5 DEM数据
        2.2.6 其它矢量数据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青海省牲畜量的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3.1 牲畜量的时间序列变化
        3.1.1 畜群数量变化
        3.1.2 存栏量和出栏量变化
        3.1.3 牲畜结构变化
    3.2 牲畜量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政府政策因素
        3.2.2 雪灾因素
        3.2.3 经济因素
第四章 青海省牲畜量的空间分布模拟
    4.1 牲畜量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人口密度因素
        4.1.2 土地利用因素
        4.1.3 地形因素
        4.1.4 气候因素
        4.1.5 植被因素
        4.1.6 道路和居民点因素
        4.1.7 夜间灯光指数因素
    4.2 青海省牲畜量的空间化
        4.2.1 空间化过程
        4.2.2 空间化结果及精度验证
    4.3 空间化结果与相关数据产品的比较
第五章 青海省草畜平衡的空间变化评估
    5.1 草地生物量空间分布
    5.2 青海省草畜平衡的空间变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5)浅析久治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生态畜牧业的涵义
        1.2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特点及生产模式
        1.3 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1.3.1 生态型动物养殖业发展现状
        1.3.2 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现状
        1.3.3 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的发展现状
        1.4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调查研究
    第二章 调查目的、意义和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调查范围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查阅法
        2.4.2 实地调研法
        2.4.3 分析归纳法
    第三章 久治县基本概况与经济产业发展
        3.1 地理地貌
        3.1.1 地理
        3.1.2 地貌
        3.2 自然资源
        3.2.1 土地土壤
        3.2.2 气候资源
        3.2.3 水资源
        3.2.4 植物资源
        3.2.5 野生动物资源
        3.3 经济发展
        3.4 特色优势产业
        3.4.1 生态畜牧业
        3.4.2 有机畜牧业
        3.4.3 特色种植业
        3.4.4 循环产业
        3.4.5 中藏药材产业
    第四章 久治县畜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4.1 久治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4.2 久治县生态畜牧业生产现状
        4.2.1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组建情况
        4.2.2 久治县生态畜牧业品牌企业发展情况
        4.3 久治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4.3.1 久治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4.3.2 久治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劣势
    第五章 久治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5.1 久治县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5.1.1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任务依然艰巨
        5.1.2 社会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落后,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较大
        5.1.3 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5.1.4 群众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理解不深
        5.1.5 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5.1.6 草原生态退化日趋突出
        5.1.7 经营方式粗放,畜草矛盾日益突出
        5.1.8 基础设施滞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5.2 久治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机遇
        5.2.1 政策机遇
        5.2.2 资源基础
        5.2.3 社会基础
        5.2.4 科技基础
        5.3 久治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途径
        5.3.1 减少牲畜总量上做文章
        5.3.2 提高牲畜品质上做文章
        5.3.3 在加速产业化经营步伐上做文章
        5.3.4 在打造品牌上做文章
        5.3.5 在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社上做文章
        5.4 久治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策略
        5.4.1 以草场流转为基础,股份制经营为突破口,建强做实牧民合作社
        5.4.2 以合作社为主体,细化生产分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5.4.3 合理配置资金、草地资源,推进草畜平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我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概述
        1.2.2 国外生态补偿政策评价研究
        1.2.3 国内生态补偿政策评价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2.5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样本县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微观牧户生计数据
        2.2.2 宏观草地遥感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减畜效果评价方法
        2.3.2 生态效应评价方法
第三章 黄河源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减畜效果评价
    3.1 黄河源区样本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情况
        3.1.1 补奖面积与补奖标准
        3.1.2 草原生态补奖金与牧户收入
        3.1.3 牧户牲畜养殖变化
    3.2 政策减畜效果分析
    3.3 政策减畜效果的原因
        3.3.1 理论补奖标准估算
        3.3.2 最小养殖规模估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源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生态效应评价
    4.1 政策实施前后草地生态变化
        4.1.1 绿度变化率特征
        4.1.2 综合植被盖度特征
        4.1.3 净初级生产力特征
    4.2 政策实施前后草地生态变化的成因
        4.2.1 政策实施前后气候NPP特征
        4.2.2 政策实施前后人类活动NPP特征
        4.2.3 气候与政策对草地NPP变化的贡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创新点
    5.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难点、重点与创新
第2章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相关借鉴及深刻内涵
    2.1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2.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概述
    2.2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相关借鉴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2.2.2 青海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2.2.3 西方国家先进生态文明思想
        2.2.4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
    2.3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刻内涵
        2.3.1 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3.2 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3.3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性
        2.3.4 新时代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新要求
        2.3.5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指导理念不断深化
第3章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就及目前困境分析
    3.1 新时代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3.1.1 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且成效显着
        3.1.2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推进
        3.1.3 通过提供更多的生态红利来大力改善民生
        3.1.4 不断推进和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建设
        3.1.5 多措并举来促进移民就业及后续产业发展
    3.2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目前面临的困境
        3.2.1 局部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繁重
        3.2.2 生态补偿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3.2.3 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缓慢
        3.2.4 生态移民后续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4章 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对策
    4.1 实施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工程
        4.1.1 大力实施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绿色工程项目
        4.1.2 以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为主抓手推进生态保护
        4.1.3 运用成熟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青海生态保护
    4.2 发展高原生态经济以推进绿色发展
        4.2.1 科学发展高原生态农业
        4.2.2 适度发展高原生态工业
        4.2.3 积极发展高原旅游经济
    4.3 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3.1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4.3.2 构建生态保护多元共治参与体系
        4.3.3 建立生态资产管理监督体制机制
    4.4 着力改善民生以巩固生态保护成果
        4.4.1 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产业体系
        4.4.2 出台新举措促进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
    4.5 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以培育生态公民
        4.5.1 青海各族群众的生态价值观教育
        4.5.2 生态保护区居民生态价值观教育
结论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2 西乌珠穆沁旗牧民收入现状分析
    2.1 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现状
    2.2 西乌珠穆沁旗基本情况
        2.2.1 自然资源
        2.2.2 地理环境
        2.2.3 人文环境
    2.3 研究区牧民纯收入变化情况
    2.4 西乌珠穆沁旗牧民收入的纵向对比
    2.5 西乌珠穆沁旗牧民收入结构
        2.5.1 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现状
        2.5.2 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工资性收入现状
        2.5.3 西乌珠穆沁旗牧民转移性收入现状
3 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3.1 牧民收入结构单一
    3.2 城乡收入差距仍较大
    3.3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牧民增收矛盾突出
    3.4 牧民贷款来源单一,商业贷款难度较大
4 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增收的影响因素
    4.1 牧民自身条件对牧民增收的影响
        4.1.1 认知程度
        4.1.2 参与度
    4.2 市场因素对牧民增收的影响
    4.3 制度因素对牧民增收的影响
    4.4 基础设施因素对牧民增收的影响
        4.4.1 牧区公共基础设施
        4.4.2 牧业基础设施
5 牧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5.1 提高牧民专业化程度,培育新型牧民
        5.1.1 完善牧区教育制度,提高牧民教育水平
        5.1.2 改变传统观念,增强牧民参与新型合作社的积极性
        5.1.3 加强知识和技能培训
    5.2 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提高政策补贴力度
    5.3 大力支持牧区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放贷
    5.4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5.4.1 加大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5.4.2 完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民增收水平
    5.5 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牧民收入增长
        5.5.1 运用经济手段,稳定市场价格
        5.5.2 转移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就业
6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相关利益群体视角下的牧业合作社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选题说明、相关概念阐释及理论视角
        一、 选题说明
        二、 相关概念阐释
        三、 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动态述评
        一、 有关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的研究
        二、 有关利益相关者分类的研究
        三、 有关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研究
    第二节 畜牧业合作社研究动态述评
        一、 有关国外畜牧业发展经验启示的研究
        二、 有关我国牧区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利弊的研究
        三、 有关我国牧区草原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合作社治理研究动态述评
        一、 有关国外合作社治理模式与发展经验的研究
        二、 有关合作社治理特点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 有关我国农民合作社治理机制完善的路径与趋势的研究
第三章 合作社与合作社治理
    第一节 合作社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合作社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比较
    第三节 合作社治理的目标
    第四节 合作社治理的重点
        一、 所有权
        二、 控制权
        三、 剩余索取权
    第五节 合作社治理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利益相关者的差异性与牧业合作社治理
    第一节 牧业合作社利益相关者界定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牧业合作社治理的现实意义
        二、 牧业合作社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外延界定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差异性对牧业合作社治理的影响
        一、 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差异性对合作社治理的影响
        二、 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差异性对合作社治理的影响
        三、 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差异性对合作社治理的影响
        四、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差异性对合作社治理的影响
第五章 产业特征与牧业合作社治理
    第一节 生产特征的影响
    第二节 供应、销售特征的影响
    第三节 农机、农技、金融服务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 加工(主要指粗加工)特征的影响
第六章 社区环境与牧业合作社治理
    第一节 传统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转型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 治理框架下对生产型牧业合作社的理论再认识
    第一节 生产型畜牧业合作社与集体经济比较
    第二节 生产型畜牧业合作社与股份制企业比较
    第三节 生产型合作社与员工合作社比较
    第四节 生产型畜牧业合作社的组织定位
第八章 服务型牧业合作社治理特征
    第一节 以产品供应链为纽带的服务型牧业合作社治理特征
        案例一:大通县明亮良种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
        案例二:天峻县桑木纯精乳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
    第二节 以专业分工为纽带的服务型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特征
        案例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哈日高壁牧业合作社
        案例二: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芒来牧民养羊专业合作社
    第三节 结论及建议
第九章 生产型畜牧业合作社治理特征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 发展历程
        二、 主要做法及发展成效
        三、 示范社发展概况
        四、 主要特点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差异性对合作社治理的影响
        一、 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主要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析
        二、 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特征分析
        三、 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利益相关者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案例分析
        案例一: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案例二:天峻县快尔玛乡织合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案例三:乌兰县巴里河滩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第四节 启示、问题及建议
        一、 几点启示
        二、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 政策建议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青海省海南州牧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四、创新和不足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研究综述
        (一) 农民增收研究
        (二) 牧民增收研究
    四、对以上研究的评述
第三章 青海省海南州牧民收入分析
    一、藏族与传统的游牧经济
    二、自然概况
    三、海南州牧民收入分析
        (一) 牧民收入状况
        1、牧民收入水平分析
        2、牧民收入构成分析
        3、牧民收入趋势分析
        (二) 牧民收入特征
        1、牧民收入和消费不平衡
        2、牧民收入渠道单一
        3、牧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第四章 海南州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态保护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一) 生态政策的实施
        (二) 生产经营成本改变
    二、草场因素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一) 草场退化和人口增长
        (二) 草场保护及建设
    三、人力资本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一) 素质教育水平低下
        (二) 就业结构不合理
    四、市场因素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一) 市场管理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二) 龙头企业少,牧民主体性不强
    五、基础设施建设对牧民收入的影响
        (一) 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
        (二) 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
第五章 海南州牧民增收途径
    一、政策方面
        (一) 加大对草原牧区的生态补偿力度
        (二) 完善对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劳动力方面
        (一) 鼓励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
        (二) 技能培训,提升牧区劳动力素质
    三、产业发展方面
        (一) 加强市场管理,建立色特产业体系
        (二)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组织化
        (三) 发展生态旅游业、民族旅游业
        (四)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牧民在二、三产业的就业率
    四、其他方面
        (一)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 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牧区的城镇化建设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海南州实施草畜平衡工程及减畜情况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扰沌模型的青藏高原放牧社会—生态系统分析[J]. 赵昕月,董世魁,杨明岳,董全民,仁钦端智,窦声云,祁星民,周学丽,土旦加,史德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8)
  •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4]近30年来青海草地牲畜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 吴雪. 青海师范大学, 2020
  • [5]浅析久治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D]. 陈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D]. 吴渊. 兰州大学, 2019(08)
  • [7]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 李忠鹏. 青海大学, 2019(04)
  • [8]西乌珠穆沁旗牧民增收问题研究[D]. 杨金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9]相关利益群体视角下的牧业合作社治理研究[D]. 丁忠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02)
  • [10]青海省海南州牧民增收问题研究[D]. 切扬卓玛. 西北民族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海南省草畜平衡工程和畜牧业减量化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