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抗氧化剂对银杏愈伤组织褐变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仲俊桥[1](2019)在《无患子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原料林的无性系种植园模式的高效培育,本研究开展了以福建建宁县选优的无患子优良单株嫩茎段、温室播种无患子实生幼苗嫩茎段和无患子实生幼苗嫩叶片为外植体的无患子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外植体>0.1%HgCl2>2%NaClO>75%乙醇。温室无患子实生幼苗嫩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为:先用75%乙醇消毒20 s,再用0.1%HgCl2消毒6min,最后用2%NaClO消毒2min,此种消毒方法获得的无菌外植体率为87.75%。无患子优株嫩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为:先用75%乙醇浸泡10s,再用0.1%HgCl2消毒8min,最后用2%NaClO浸泡2min,其成活率最高可达76.37%,较其他消毒方式最大提高了 50.34%。无患子嫩叶片的最佳消毒方式为:先用75%乙醇浸泡10s,再用0.1%HgCl2处理6min,最后用2%NaClO浸泡2 min,其成活率最高,为89.37%。(2)3月份采集的无患子优株嫩茎段的污染率与褐变率显着低于其他月份采集的外植体(P<0.05),分别为28.80%和17.78%;2月份采集的越冬芽外植体的污染率和褐变率均最高,分别达到86.67%和84.44%。(3)诱导无患子嫩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是:MS+NAA 0.1 mg/L+2,4-D 2.0 mg/L+IBA 0.15 mg/L,诱导率最高,为97.5%,愈伤组织平均启动时间也最快,为 6.96 d。(4)诱导无患子优株嫩茎段腋芽萌发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MS+NAA 0.2 mg/L+6-BA3.0 mg/L+IBA0.05 mg/L,诱导率最高,为57.53%,腋芽平均启动时间也最短,为8.68 d;诱导温室无患子实生幼苗嫩茎段腋芽萌发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NAA 1.0 mg/L+IBA 0.05 mg/L+6-BA 1.0 mg/L,萌芽率最高,为 89.67%,腋芽平均启动时间也最短,为7.00 d。(5)在无患子腋芽继代培养的实验中:MS+NAA 0.2 mg/L+2 mg/L 6-BA+0.4 mg/LKT是诱导无患子嫩茎段腋芽增殖的最适宜的培养基,在30 d后增殖系数为2.24。(6)VC对控制无患子外植体褐变现象有明显效果,当在培养基中添加1 g/L的VC时外植体发生褐变的概率低,为41.73%;PVP的影响次之,当添加浓度为0.1 g/L时,褐变率最低,为43.39%;AC在控制褐变现象方面的效果最不理想,其三种浓度下的外植体褐变率高达50%以上。在设置不同光照时长来探究对无患子组培苗褐变影响的实验中,完全暗培养的的控制效果最好,褐变率为26.55%;全光照培养的外植体褐变率最高,为83.68%,因此可将外植体放置无光条件下培养以降低褐变率。结论:本试验旨在无患子组织培养的消毒方法、初代培养、继代培养以及褐变控制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究,建议日后仍需在提高继代培养的增殖系数以及生根培养方面进行更多的深入探究,以推进无患子组培扩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童培熙[2](2020)在《银杏愈伤组织培养基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杏(Ginkgo bilobaL.)是古老的裸子植物,从2.8亿年前出现一直延续至今。作为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杏不仅是常见的园林观赏树种,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银杏叶片药用有效成分以次生代谢物黄酮类为主,目前银杏叶黄酮类提取主要是通过采收银杏叶片,经过烘干、加工和提取而成,提取工艺复杂,且叶片有效成分还受到种植环境、栽培措施以及采叶母树年龄影响,制约了银杏叶提取物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组织培养法工厂化生产银杏黄酮类化合物,以及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是值得研究的新方向。本研究以银杏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愈伤组织的观察评估与生理指标测定,筛选出最适宜培养的外植体与接种方式,在此基础之上,逐步筛选出初代培养、继代培养最适合愈伤组织生长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外源处理和比较转录组研究,分析外源处理促进愈伤组织中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机理。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在初代培养中,选择叶片、茎段、成熟胚等外植体,调整激素配比,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正交试验。愈伤组织诱导时间:茎段<成熟胚<叶片。愈伤组织状态:叶片愈伤组织松散易碎;茎段、成熟胚愈伤组织致密。叶片外植体适宜接种方式:选择叶片中部或边缘部位,以正面朝上的方式进行接种。初代培养最适宜诱导的培养基:茎段:1/2 MS+1.0 mg·L-1 NAA+1.0 mg·L-1 6-BA+0.5 mg·L-1 KT;叶片:MS+4.0 mg·L-1 NAA+2.0 mg·L-1 KT;成熟胚:MS+2.0 mg·L-1 NAA+1.0 mg·L-1 KT。(2)选择叶片初代培养中的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采用单因子试验处理,评估AC、PVP、VC对于延缓叶片愈伤组织褐化现象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低浓度的防褐化剂都有较明显的抗褐化效果。其中,VC0.002 g·L-1与AC0.5 g·L-1抗褐化效果最好,愈伤组织湿润粘性,有利于后期再次继代培养。PVP0.5 g·L-1短期内对愈伤组织有一定的增殖作用,愈伤组织呈干燥松散状态,不利于继代培养。(3)选择叶片继代培养中的愈伤组织,采用单因子试验处理,评估苯丙氨酸、水杨酸、柚皮素3种外源物质对于愈伤组织总黄酮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外源物质加入对于愈伤组织增重无显着效果,较高浓度下均抑制其生长。但加入柚皮素处理后,总黄酮含量显着提升,柚皮素浓度为100 μg·L-1时,总黄酮含量最高。(4)对外源处理下的愈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选取同期对照组、水杨酸200 μg·L-1与柚皮素100 μg·L-1三个处理组,每个处理均进行三次生物学重复。共获得44,701,740、46,130,540、39,390,334、44,476,742、42,503,074、42,164,488、43,950,350、47,843,736、45,050,566 条 Clean reads。测序错误率低于 0.03%,Q20 在 97.21%之上,Q30 在 92.32%之上,GC含量在44.2-45.55%之间。(5)共筛选出5595条差异基因,通过聚类分析,在GO功能注释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铁离子结合(iron ion binding)、跨膜运输(transmembrane transport)、辅酶绑定(coenzyme binding)等。KEGG功能注释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半乳糖代谢(Galactose metabolism)、丙酮酸代谢(Pyruvate metabolism)、苯丙代谢(Propanoate metabolism)等代谢通路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在黄酮合成通路中,鉴定到一些关键酶基因如PAL(Gb 01672)、4CL(Gb19734)、DFR(Gb29686)、LAR(Gb08047)、ANR(Gb24242)、CHS(Gb19005)等呈显着上调表达。
王俊燚[3](2019)在《外源诱导子对银杏组织培养中黄酮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银杏(Ginkgo 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是我国珍贵的孑遗植物,因叶片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但通过叶片提取黄酮的传统方法受地域影响大,过度开发还会导致资源匮乏,具有一定局限。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生产药用成分,可在维持培养环境稳定的同时筛选利于代谢产物积累的培养条件,是近年来植物药用成分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园中南林2号(25年生结果佛手银杏树)为实验对象,以其叶、茎、子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固体培养阶段筛选出黄酮高产细胞系及最佳培养条件后,在悬浮培养阶段添加外源诱导子MEJA和CTS,探究进一步实现银杏黄酮增产的可能性,主要结果如下:1、银杏愈伤组织诱导:以银杏叶片、茎段、子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表现为:子叶>叶片>茎段,且叶片、子叶愈伤组织较疏松,茎段愈伤组织则较致密。2、银杏愈伤组织继代培养: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得出银杏愈伤组织继代中最佳生长组合为:子叶愈伤组织+MS+3 mg/LNAA+1 mg/LKT+5 mg/LVC;最佳抗褐化组合为:叶愈伤组织+MS+1 mg/LNAA+1 mg/LKT+10mg/LVC;最佳黄酮积累组合为:叶愈伤组织+MS+2 mg/LNAA+1 mg/LKT+5 mg/L VC;9个正交处理组中黄酮产量最高组达到6.32mg/瓶,以该处理组愈伤进行悬浮培养,而综合褐化指数,最终选取MS+2 mg/L NAA+1 mg/L KT+10 mg/L VC的培养基组合进行后续实验。3、银杏悬浮细胞系建立:在恒定愈伤组织接种量为3 g/瓶,培养瓶容量为250 mL的基本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以装液量80 mL,摇床转速110 r/min,光照周期12h/d,培养时间15d的条件下,银杏悬浮细胞黄酮含量最高,同时能保证较好的生长状态。4、外源诱导子对细胞生长及黄酮积累影响:通过在银杏悬浮细胞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诱导子MEJA与CTS,发现MEJA处理组均会显着抑制细胞生长,但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增加黄酮含量,并提高最终黄酮产量,其中MEJA的最佳添加浓度为50μmol/L,15 d时黄酮产量可达369.26 mg/L,是对照的1.22倍;CTS同样会抑制细胞生长,但低浓度范围抑制作用不显着,100 mg/L的CTS可使银杏悬浮细胞15 d时黄酮产量达到502.98 mg/L,为对照的1.66倍。5、外源诱导子对细胞酶活性影响:通过测定外源诱导子添加后,15 d内银杏悬浮细胞系中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趋势,发现MEJA与CTS对银杏悬浮细胞中的黄酮合成关键酶(PAL)和抗氧化酶(SOD、POD、CAT)酶活均有提升作用,其中CTS对PAL与CAT酶活提升效果优于MEJA处理组。而MeJA对SOD与POD活性提升则更显着。
肖小君,罗潼,王芳[4](2017)在《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现象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褐变是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更易发生褐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木本植物组培过程中褐变发生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调控措施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春梅,闫芳,陈杰昌,白鹏[5](2016)在《甘肃武威薄皮核桃茎尖组织培养中防褐变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多年生武威薄皮核桃茎尖为试材,研究了培养基成分、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褐变抑制剂、生长调节剂以及转瓶周期对其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褐变抑制剂、生长调节剂和转瓶周期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均不同;为抑制褐变及保证茎尖正常分化生长,先将茎尖接种于1/2 MS+2 g/L活性炭的培养基中,置于5℃冰箱中暗培养7 d后取出,再转接于DKW+6-BA(1.0 mg/L)+IAA(0.01 mg/L)+5 m L 20%硫代硫酸钠的培养基中,置于25℃室内光照环境下培养,每隔35 d转换1次培养基,能有效抑制褐变。
谢寅峰,张志敏,张颖颖,李颖,尚旭岚,方升佐[6](2015)在《3种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褐变是导致青钱柳组织培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维生素C(VC)、植酸(PA)和柠檬酸(CA)3种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生长、褐化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抗氧化剂处理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率,促进愈伤组织生长,抑制培养过程中细胞质膜透性的增加。其中VC的处理效果较为明显,PA其次;最适浓度分别为VC 100 mg·L-1、PA 250 mg·L-1和CA 50100 mg·L-1。VC 100 mg·L-1处理的愈伤组织鲜重增长率比对照增加73.88%,褐化率和细胞膜透性分别比对照低56.52%和45.75%,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适当浓度的抗氧化剂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抑制作用总体上不明显。总之,适当浓度的3种抗氧化剂处理能有效降低青钱柳愈伤组织褐化及其产生的伤害,促进生长,对PPO活性的调控可能不是其控制褐化的主要方式,有关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邵菊芳[7](2013)在《基于细胞培养的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研究》文中认为银杏是我国的珍贵树种,其特有的活性物质黄酮具有抗氧化、抑菌消炎、抗癌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诸多功效,开发前景光明。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发展银杏深加工产业,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大规模生产银杏黄酮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银杏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及悬浮细胞系培养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银杏黄酮糖苷的荧光光谱检测方法;以收获的悬浮培养细胞为对象,优化了加热回流提取及超声波提取工艺参数,推导了显着提取因子对黄酮糖苷得率的模型方程;并探讨了黄酮糖苷提取动力学过程;推测了黄酮糖苷种类;对银杏细胞黄酮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结论:1.在细胞诱导试验中,培养基以DCR为好,添加激素BA可以提高诱导率。但在继代培养中MS培养基和激素KT在促进愈伤组织生长方面有积极作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虽然对细胞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在黄酮积累上起到促进作用。2.蔗糖在悬浮培养中有利于银杏细胞生长,葡萄糖利于黄酮合成,硝态氮和氨态氮混合能促进细胞的生长,但对黄酮的合成来讲硝态氮更为有利。接种量40g/L、装液量100mL、封口膜封口、添加前体物苯丙氨酸以及24h光照为培养高产黄酮银杏细胞的较优条件,添加柠檬酸能促进细胞生长,而维生素C(Vc)既有利于黄酮的合成,又对细胞的褐化抑制效果较好。3.建立了荧光光谱法测定银杏细胞总黄酮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以芦丁为标样,纯甲醇溶解,10%Al(NO3)3添加4mL,pH3.6的乙酸-乙酸钠2.5mL条件下,荧光强度与芦丁浓度成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9.92x+36.49(R2=0.986),线性范围1.8×10-6-3.2×10-5mol/L,加标回收率为101.3%。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利用响应面法(RSM)优化了银杏悬浮细胞中黄酮糖苷加热回流乙醇提取工艺,得出影响提取得率的显着因素(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乙醇浓度)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3.2h、提取温度76.85℃、乙醇浓度72.05%。此条件下黄酮糖苷提取得率为1.81%,与模型预测值一致,说明利用RSM优化提取条件,建立的模型预测银杏细胞黄酮糖苷准确可靠,重复性好。5.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建立了超声波法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和乙醇浓度为自变量,黄酮得率为因变量的二次回归方程。最优工艺为以纯乙醇作提取溶剂,在超声功率500W条件下于80℃提取50min。此条件下所得到的黄酮糖苷得率为3.03%,与模型预测值吻合,相对误差较小,说明此二次回归方程可用于实际生产中银杏黄酮糖苷的预测。6.以悬浮培养细胞为原料,在Fick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推导了黄酮糖苷乙醇浸提的动力学模型,考察了提取温度对黄酮糖苷质量浓度的影响,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黄酮糖苷的平衡质量浓度,求得了表观速率常数以及提取过程表观活化能。验证试验表明,黄酮糖苷质量浓度和相对萃余率的理论值和实际值在0-360min范围内基本吻合,说明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是能够用来描述银杏细胞黄酮糖苷的实际提取过程的。7.利用HPLC-UV-ESI-MSn法在350nm波长下,50-1000m/z正离子模式质谱检测了槲皮素、山萘酚和异鼠李素3种苷元的裂解规律。并在相同的色谱、质谱条件下对培养细胞黄酮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鉴定。推测了8种黄酮糖苷,分别为:槲皮素-3-O[2-O,6-O-(α-L-二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山萘酚-3-O[2-O,6-O-(α-L-二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杨梅黄酮--3-O[6-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2-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6-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山萘酚-3-O[6-O-(α-L-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2-O-(6-O-对香豆酰)-β-D-葡萄糖苷、山萘素-3-O-鼠李糖-2-O-(6-O-对香豆酰)-β-D-葡萄糖苷。8.银杏细胞黄酮糖苷的体外抗氧化及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银杏细胞黄酮糖苷对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率都显着高于柠檬酸、植酸和Vc;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低于Vc,对Fe2+的螯合能力和对植物油脂的抗自氧化能力,受试各浓度下均显着高于阳性对照。体外抑菌试验表明随着黄酮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在增强,受试浓度下抑菌圈直径最大达2.2cm,最小为1.1cm,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41mg/mL。2.25mg/mL浓度作用10h时抑菌率达到81%。
杨瑞玮[8](2012)在《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控制技术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荫银莲花(Anemone flaccida Fr. Schmidt)属银莲花属(Anemone)植物,以其干燥根茎入药,俗称地乌,具有祛风湿、助筋骨、消肿止痛等功效,开发意义巨大。在已建立的林荫银莲花芽外植体离体快繁体系中,褐变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影响外植体分化增殖和组培成功的限制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林荫银莲花外植体褐变控制技术及褐变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林荫银莲花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空白培养基、低温黑暗预培养、抗氧化剂浸泡预处理以及不同吸附剂(活性炭)和抗氧化剂(硫代硫酸钠、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对林荫银莲花外植体生长分化增殖和褐变的影响,探讨了外植体褐变与总酚含量、POD活性、PPO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添加1g/L活性炭(AC)的空白蔗糖培养基预培养2d,然后转接到正常培养基培养,林荫银莲花外植体褐变控制效果最好,同时增殖系数有所提高。2.继代转接前将林荫银莲花组培苗低温预处理7d,可以降低褐变程度,但是增殖系数有所减少。3.继代转接之后,暗处理芽外植体4d,然后转入正常光照下培养,可以减轻褐变程度。低温预处理4d可以有效地控制褐变,但转入正常培养条件下,褐变急剧加重。另外,低温、暗处理都会降低增殖系数。4.以0.5g/L硫代硫酸钠浸泡林荫银莲花芽外植体,然后接种培养,褐变控制及生长增殖效果最佳,其次是0.25g/L抗坏血酸浸泡预处理。5.不同褐变抑制剂对林荫银莲花外植体褐变控制效果依次为:硫代硫酸钠>抗坏血酸>柠檬酸>活性炭。其中抗氧化剂以添加0.2g/L硫代硫酸钠褐变控制及生长增殖效果最佳,其次是添加0.5g/L的抗坏血酸,吸附剂以添加0.1g/LAC褐变控制及生长增殖效果较好。6.基本培养基中蔗糖用量减半、微量元素用量减半或者肌醇用量加倍,可以提高组培苗增殖系数,减轻褐变的严重程度。7.添加硫代硫酸钠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外植体总酚含量和POD活性,添加低浓度的硫代硫酸钠也可以降低PPO的活性。总酚含量、POD活性、PPO活性三者共同影响林荫银莲花芽外植体褐变的发生,在两类氧化酶中,PPO对褐变的影响较POD更为显着。
吝祥根[9](2012)在《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分化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属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球茎内富含葡甘聚糖。由于葡甘聚糖具有具胶溶性、凝胶性、成膜性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保健方面,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癌、美容、减肥等功效。近年来魔芋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用种量不断攀升,魔芋生产中常因其自然繁殖率低且生长周期长而导致用种短缺,极大地限制了魔芋产业的发展,采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试验针对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花魔芋组织培养中抗氧化剂控制褐变的机理和细胞的分化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花魔芋组培快繁的培养条件。比较研究了花魔芋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消毒灭菌方法,提高了消毒灭菌效果。外植体消毒效果较好的方法是:75%酒精浸泡外植体30S,然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每次1min,再用0.1%升汞浸泡12min,无菌水清洗5次,每次1min,消毒指数最高,为0.24。比较研究了不同抗氧化剂控制外植体褐变的效果,较好的方法是:将消毒好的花魔芋外植体在100mg·L-1的柠檬酸中切成小块后再进行接种,该方法能有效控制花魔芋外植体的褐变,褐变率仅为8.7%。在MS+4mg·L-1TDZ+3mg·L-1NAA的培养基上,研究了顶心块、块茎薄壁组织、主芽、侧芽、芽鞘、根状茎尖端、根状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表明主芽的综合培养效果最好,培养指数为0.85。2.优化了花魔芋组培快繁培养基的激素配比。适宜花魔芋顶心块培养的诱导培养基为MS+8mg·L-1TDZ+1mg·L-1NAA,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适宜花魔芋愈伤组织继代的培养基为MS+4mg·L-1TDZ+7mg·L-1NAA,愈伤组织在该培养基上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快,达0.292g-d-1,且诱导的愈伤组织结构致密、颜色呈浅红色;适宜花魔芋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8mg·L-1TDZ+1mg·L-1IBA,分化率达137.50%,且分化得到的不定芽比较粗壮,生长良好;适宜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5mg·L-1NAA+0.2%活性炭,生根率100%,生根数量多且较粗壮。3.对不同抗氧化剂控制花魔芋外植体褐变的机理进行了研究。100mg·L-1柠檬酸对花魔芋外植体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褐变强度、PPO活性、多酚含量和POD活性。表明柠檬酸可能通过降低PPO和POD活性以及减少多酚含量等方式增强外植体抗褐变的能力。4.探讨了花魔芋组织培养细胞分化的机理。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高水平的内源ZR.ZR/IAA比值以及适量的IAA.GA3含量有利于愈伤组织细胞的分化,ABA不利于愈伤组织细胞的分化。POD.α-淀粉酶和PAL活性的增加有利于愈伤组织细胞的再分化,这些酶活性的变化可能通过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提供细胞分化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对细胞的分化起促进作用。可溶性糖含量的降低也有利于细胞的分化,原因可能是其为细胞分化提供了能量和物质基础。5.建立了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花魔芋组培快繁的主要技术路线如下:选取花魔芋主芽,通过75%酒精浸泡30S,用无菌水清洗3次,每次1min,然后再用0.1%升汞浸泡12min,无菌水清洗5次,每次1min的力法进行消毒,在100mg·L-1柠檬酸溶液中将外植体切块以控制褐变,在MS+8mg·L-1TDZ+1mg·L-1NAA的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在MS+4mg·L-1TDZ+7mg·L-1NAA的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在MS+8mg·L-1TDZ+1mg·L-1IBA的培养基上进行再分化培养,在1/2MS+5mg·L-1NAA+0.2%(?)舌性炭的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在蛭石和珍珠岩2:1的基质上移栽,最终建立花魔芋的组织培养快繁体系。
张智,邵菊芳,滕婷婷,张明[10](2008)在《抗氧化剂对银杏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抗氧化剂对银杏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方法]以银杏的子叶为外植体,以MS+2,4-D 1.0 mg/L+KT 1.5mg/L为基本培养基,对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研究银杏愈伤组织继代过程中,不同浓度Vc、柠檬酸、PA 3种抗氧化剂对愈伤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抗氧化剂对褐变的抑制效果以愈伤组织中叶绿素的含量来表示。[结果]3种抗氧化剂对抑制褐变的效果为:Vc>柠檬酸>PA;筛选出最佳抗氧化剂及其浓度为Vc 15 mg/L。[结论]抗氧化剂的类型及浓度在抑制银杏愈伤组织褐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二、不同抗氧化剂对银杏愈伤组织褐变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抗氧化剂对银杏愈伤组织褐变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无患子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无患子的习性及应用价值 |
1.3 无患子播种及扦插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4 无患子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4.1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概述 |
1.4.2 无患子科其他树种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4.3 无患子组织培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来源 |
2.2 实验前准备 |
2.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2.4 消毒试验 |
2.4.1 不同因子对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 |
2.4.2 温室实生幼苗嫩茎段消毒最优方案 |
2.4.3 无患子优株嫩茎段消毒最优方案 |
2.4.4 温室播种实生幼苗嫩叶片消毒最优方案 |
2.4.5 不同采集时间的外植体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
2.5 愈伤组织诱导实验 |
2.6 不同外植体初代培养试验 |
2.6.1 福建无患子优株嫩茎段腋芽诱导培养试验 |
2.6.2 温室实生幼苗嫩茎段腋芽诱导培养试验 |
2.6.3 几种不同抗揭化措施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2.6.3.1 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2.6.3.2 不同光照时长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2.7 无患子腋芽继代增殖培养试验 |
2.8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预备实验结果 |
3.2 消毒试验 |
3.2.1 不同因子对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 |
3.2.2 温室播种实生幼苗嫩茎段消毒最优方案 |
3.2.3 福建无患子优株嫩茎段消毒最优方案 |
3.2.4 无患子嫩叶片消毒最优方案 |
3.2.5 不同时期采集段的外植体对消毒后污染率和褐变率的影响 |
3.3 愈伤组织诱导 |
3.4 不同外植体初代培养试验 |
3.4.1 福建无患子优株嫩茎段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 |
3.4.2 温室实生幼苗嫩茎段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 |
3.4.3 几种抗褐变措施的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3.4.3.1 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3.4.3.2 不同光照时长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3.5 无患子腋芽继代增殖培养基试验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不同因子对外植体的消毒影响的研究 |
4.1.2 不同外植体类型的消毒试验 |
4.1.3 愈伤组织诱导 |
4.1.4 无患子不同外植体腋芽诱导试验 |
4.1.5 无患子腋芽的继代增殖培养 |
4.2 讨论 |
4.2.1 外植体消毒试验 |
4.2.2 愈伤组织诱导试验 |
4.2.3 不同外植体腋芽诱导试验 |
4.2.4 几种不同抗褐变措施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4.2.5 无患子腋芽增殖继代培养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银杏愈伤组织培养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1 初代培养 |
1.1.2 继代培养 |
1.1.3 组织培养技术应用 |
1.2 植物次生代谢物概述 |
1.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应用 |
1.4 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1.5 银杏组织培养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调控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银杏外植体初代培养基的优化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温室银杏小苗培养 |
2.1.2.2 无菌苗培养 |
2.1.2.3 培养基制备 |
2.1.2.4 各外植体接种方法 |
2.2 试验药品和仪器 |
2.3 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
2.4 叶片初代培养接种方式的筛选 |
2.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4.2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初代培养阶段不同外植体最佳培养基筛选 |
2.6.1.1 茎段愈伤组织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
2.6.1.2 叶片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
2.6.1.3 成熟胚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
2.6.2 叶片初代培养接种方式的筛选 |
2.7 讨论 |
第三章 银杏叶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优化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3.3 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
3.4 培养方法 |
3.5 测定方法 |
3.5.1 多酚氧化酶的测定 |
3.5.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6 统计分析 |
3.7 结果与分析 |
3.7.1 愈伤组织褐化率分析与培养观察 |
3.7.2 继代阶段愈伤增重情况 |
3.7.3 愈伤组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
3.7.4 愈伤组织叶绿素含量 |
3.7.5 愈伤组织褐化等级与生长等级评定 |
3.8 讨论 |
第四章 外源处理对银杏愈伤组织类黄酮合成的调控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试验药品和仪器 |
4.3 愈伤组织外源处理试验设计 |
4.4 测定方法 |
4.5 统计分析 |
4.6 结果与分析 |
4.7 讨论 |
第五章 愈伤组织黄酮化合物合成路径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5.3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测序文库质量评估和组装结果统计 |
5.4.2 差异基因筛选以及基因功能注释 |
5.4.3 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分析 |
5.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外源诱导子对银杏组织培养中黄酮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银杏资源概述 |
1.1.1 银杏简介 |
1.1.2 银杏的种质资源 |
1.1.3 银杏的经济价值 |
1.1.4 银杏资源开发现状 |
1.2 银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1.2.1 银杏黄酮的分类 |
1.2.3 银杏黄酮的代谢途径 |
1.2.4 银杏黄酮的提取 |
1.2.5 银杏黄酮的检测 |
1.3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背景 |
1.3.1 药用植物组织固体培养 |
1.3.2 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
1.3.3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问题 |
1.4 诱导子的介绍 |
1.4.1 诱导子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
1.4.2 外源诱导子的应用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银杏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银杏愈伤组织诱导 |
2.2.2 银杏愈伤组织正交继代培养 |
2.2.3 培养条件 |
2.2.4 诱导率测定 |
2.2.5 生长指数测定 |
2.2.6 褐化指数测定 |
2.2.7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2.8 银杏愈伤组织总黄酮产量计算 |
2.2.9 结果统计及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银杏愈伤组织诱导率 |
2.3.2 银杏愈伤组织继代后的生长指数正交分析 |
2.3.3 银杏愈伤组织继代后的褐化指数正交分析 |
2.3.4 银杏愈伤组织继代后的黄酮含量正交分析 |
2.3.5 银杏愈伤组织继代的总黄酮产量正交分析 |
2.4 小结及讨论 |
第三章 银杏悬浮细胞系建立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培养瓶装液量筛选 |
3.2.2 摇床转速筛选 |
3.2.3 光照周期筛选 |
3.2.4 继代周期筛选 |
3.2.5 生长指数测定 |
3.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
3.2.7 总黄酮产量计算 |
3.2.8 结果统计及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培养瓶装液量对银杏悬浮细胞系影响 |
3.3.2 摇床转速对银杏悬浮细胞系影响 |
3.3.3 光照周期对银杏悬浮细胞系影响 |
3.3.4 培养时间对银杏悬浮细胞系影响 |
3.4 小结及讨论 |
第四章 外源诱导子对银杏悬浮细胞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外源诱导子溶液配置 |
4.2.2 茉莉酸甲酯浓度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及黄酮积累的影响 |
4.2.3 壳聚糖浓度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及黄酮积累的影响 |
4.2.4 茉莉酸甲酯、壳聚糖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黄酮积累及相关酶活性影响动态分析 |
4.2.5 生长指数测定 |
4.2.6 总黄酮含量测定 |
4.2.7 总黄酮产量计算 |
4.2.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测定 |
4.2.9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测定 |
4.2.10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测定 |
4.2.11 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测定 |
4.2.12 结果统计及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及黄酮积累影响 |
4.3.2 不同浓度壳聚糖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及黄酮积累影响 |
4.3.3 茉莉酸甲酯、壳聚糖对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影响 |
4.3.4 茉莉酸甲酯、壳聚糖对银杏悬浮细胞黄酮含量影响 |
4.3.5 茉莉酸甲酯、壳聚糖对银杏悬浮细胞黄酮产量影响 |
4.3.6 茉莉酸甲酯、壳聚糖对银杏悬浮细胞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影响 |
4.3.7 茉莉酸甲酯、壳聚糖对银杏悬浮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影响 |
4.3.8 茉莉酸甲酯、壳聚糖对银杏悬浮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 |
4.3.9 茉莉酸甲酯、壳聚糖对银杏悬浮细胞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英文缩写符号对照 |
附录B 银杏愈伤组织培养图 |
附录C 黄酮HPLC检测图 |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现象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褐变机制 |
2 影响褐变的因素 |
2.1 植物材料 |
2.1.1 外植体的种类或基因型 |
2.1.2 外植体大小及受伤害程度 |
2.1.3 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及取材时期 |
2.2 植物材料的预处理方式 |
2.3 培养基 |
2.3.1 培养基的成分 |
2.3.2 培养基的状态 |
2.3.3 培养基的硬度 |
2.3.4 激素 |
2.4 培养条件 |
2.4.1 温度 |
2.4.2 光照 |
3 褐变的控制措施 |
3.1 选择适当的外植体 |
3.2 对外植体材料进行预处理 |
3.3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 |
3.4 培养基中的添加物 |
3.4.1 抗氧化剂 |
3.4.2 吸附剂 |
3.5 培养方式 |
4 结语 |
(5)甘肃武威薄皮核桃茎尖组织培养中防褐变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的选择 |
1.2 茎尖的灭菌 |
1.3 培养基及应用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培养基对核桃茎尖生长及褐变的影响 |
2.2 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褐变抑制剂对核桃茎尖生长及褐变的影响 |
2.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核桃茎尖生长及褐变的影响 |
2.4 外植体转瓶周期对核桃茎尖生长及褐变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培养基对核桃茎尖生长及褐变的影响 |
3.2 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褐变抑制剂对核桃茎尖生长及褐变的影响 |
3.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核桃茎尖生长及褐变的影响 |
3.4 外植体转瓶周期对核桃茎尖生长及褐变的影响 |
3.5 温度、光照对核桃茎尖生长及褐变均有影响 |
(6)3种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生长及褐化影响 |
2.2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影响 |
3小结与讨论 |
(7)基于细胞培养的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银杏黄酮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路线 |
2 银杏悬浮细胞生长及黄酮合成调控 |
引言 |
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银杏黄酮糖苷的荧光光谱检测方法研究 |
引言 |
3.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响应面法及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黄酮糖苷的分离 |
引言 |
4.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银杏悬浮培养细胞中黄酮糖苷提取动力学研究 |
引言 |
5.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细胞黄酮糖苷的 HPLC-UV-ESI-MS~n鉴定 |
引言 |
6.1 样品、试剂及仪器 |
6.2 LC-MS 测试条件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黄酮糖苷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性能研究 |
引言 |
7.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7.2 试验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控制技术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1.1.1 无菌再生体系的建立 |
1.1.1.1 外植体的获取 |
1.1.1.2 外植体的消毒 |
1.1.1.3 培养基的选择 |
1.1.1.4 培养条件 |
1.1.1.5 接种的疏密程度 |
1.1.1.6 继代周期 |
1.1.2 继代增殖与不定芽、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
1.1.3 褐变的控制 |
1.1.4 生根诱导 |
1.1.5 炼苗移栽 |
1.2 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研究概况 |
1.2.1 褐变现象 |
1.2.2 褐变发生的机理 |
1.2.3 影响褐变发生的因素 |
1.2.3.1 外植体 |
1.2.3.2 培养基 |
1.2.3.3 培养条件 |
1.2.4 控制褐变的措施 |
1.2.4.1 母株预处理 |
1.2.4.2 选择合适的外植体 |
1.2.4.3 外植体的预处理 |
1.2.4.4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
1.2.4.5 添加合适的褐变抑制剂 |
1.2.4.6 转接、继代时间 |
1.2.4.7 其他措施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2.1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
2.1.1 研究方案 |
2.1.1.1 组培苗继代培养前期预处理对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2.1.1.2 组培苗增殖培养期间不同处理对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2.1.1.3 组培苗增殖培养期间褐变生理机制的研究 |
2.1.2 技术路线 |
3 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中褐变控制技术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及培养 |
3.1.1 材料 |
3.1.2 无菌材料 |
3.1.3 培养条件 |
3.2 试验方法 |
3.2.1 组培苗继代培养前期预处理对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2.1.1 空白蔗糖培养基和添加吸附剂的空白蔗糖培养基预培养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2.1.2 转接前低温处理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2.1.3 转接后低温、暗培养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2.1.4 不同抗氧化剂浸泡预处理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2.2 组培苗增殖培养期间不同处理对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2.2.1 添加不同类型褐变抑制剂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2.2.2 基本培养基成分的变化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3 数据统计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空白蔗糖培养基和添加吸附剂AC的空白蔗糖培养基预培养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4.2 转接前低温处理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4.3 转接后低温、暗培养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4.4 不同抗氧化剂浸泡预处理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4.5 添加不同类型褐变抑制剂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4.6 基本培养基成分的变化对组培苗褐变和生长分化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培养前期不同预处理对林荫银莲花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
3.5.2 添加不同类型褐变抑制剂对组培苗褐变的影响 |
3.5.3 基本培养基成分的变化对组培苗褐变的影响 |
4 林荫银莲花组培中褐变相关机理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设计 |
4.3 分析方法 |
4.3.1 总酚含量的测定 |
4.3.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4.3.3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添加抗氧化剂硫代硫酸钠对外植体总酚含量的影响 |
4.4.2 添加抗氧化剂硫代硫酸钠对外植体POD活性的影响 |
4.4.3 添加抗氧化剂硫代硫酸钠外植体PPO活性的影响 |
4.4.4 林荫银莲花褐变与总酚、POD、PPO关系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4.5.1 添加硫代硫酸钠对外植体总酚、POD和PPO活性的影响 |
4.5.2 外植体褐变与总酚、POD和PPO活性之间的关系 |
5 全文总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图版) |
(9)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分化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1 前言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相关研究 |
1.2.2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的研究 |
1.2.3 影响魔芋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 |
1.2.4 影响魔芋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因素 |
1.2.5 内源激素对魔芋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影响 |
1.2.6 TDZ在植物组织培养上的应用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案 |
2.2.1 花魔芋外植体消毒效果试验 |
2.2.2 不同抗氧剂对花魔芋外植体褐变控制效果和机理试验 |
2.2.3 花魔芋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试验 |
2.2.4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和机理试验 |
2.2.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不定芽分化效果和机理试验 |
2.2.6 培养基和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试验 |
2.3 培养条件和灭菌条件 |
2.4 分析测试指标和方法 |
2.4.1 调查记录时期和取样方法 |
2.4.2 分析测试指标 |
2.5 试验数据的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消毒方法对花魔芋外植体消毒的效果 |
3.2 不同抗氧化剂控制花魔芋外植体褐变的效果和机理 |
3.2.1 对控制褐变效果的影响 |
3.2.2 对外植体褐变强度的影响 |
3.2.3 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
3.2.4 对多酚含量的影响 |
3.2.5 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3 不同外植体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 |
3.4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和机理 |
3.4.1 对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 |
3.4.2 对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
3.4.3 对IAA、ZR、GA3、ABA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不定芽分化的效果和机理 |
3.5.1 对不定芽分化效果的影响 |
3.5.2 对不定芽分化机理的研究 |
3.6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效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花魔芋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机理 |
4.2 不同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 |
4.3 不同抗氧化剂控制花魔芋外植体褐变的效果和机理 |
4.4 不同外植体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 |
4.5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的效果 |
4.6 不同激素配比诱导花魔芋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效果 |
4.7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NAA诱导花魔芋不定芽生根的效果 |
4.8 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
5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 |
(10)抗氧化剂对银杏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的消毒。 |
1.2.2 接种。 |
1.2.3 愈伤组织的培养。 |
1.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银杏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 |
2.2 银杏愈伤组织的叶绿素含量 作生长速率变化曲线如图1、2和3所示。 |
3 结论与讨论 |
四、不同抗氧化剂对银杏愈伤组织褐变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患子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研究[D]. 仲俊桥.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2]银杏愈伤组织培养基优化研究[D]. 童培熙. 扬州大学, 2020(04)
- [3]外源诱导子对银杏组织培养中黄酮积累的影响[D]. 王俊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6)
- [4]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现象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J]. 肖小君,罗潼,王芳.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6)
- [5]甘肃武威薄皮核桃茎尖组织培养中防褐变措施的研究[J]. 张春梅,闫芳,陈杰昌,白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6(03)
- [6]3种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J]. 谢寅峰,张志敏,张颖颖,李颖,尚旭岚,方升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4)
- [7]基于细胞培养的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研究[D]. 邵菊芳.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5)
- [8]林荫银莲花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控制技术及相关机理研究[D]. 杨瑞玮.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 [9]花魔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分化机理的研究[D]. 吝祥根.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10]抗氧化剂对银杏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J]. 张智,邵菊芳,滕婷婷,张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