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血清IL-6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血清IL-6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一、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血清中IL-6低水平持高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1](2021)在《白蛋白、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前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prealbumin-to-fibrinogen ratio,PFR)、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to-fibrinogen ratio,AFR)与结直肠癌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的关系、与CEA、CA19-9的相关性以及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探索PFR、AFR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底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的临床资料齐全的288例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均完成3个周期的化疗,并且化疗前完善相关基线检查,完成3个周期化疗后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化疗疗效评估。采集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化疗前的检验结果(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前白蛋白、CEA、CA19-9的数值)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化疗后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根据化疗前后的检查结果和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Version 1.1,RECIST 1.1)对患者3个周期化疗结束后的化疗疗效进行评价。并且分析PFR、AFR与结直肠癌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的关系、与CEA、CA19-9的相关性以及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肿瘤患者所处的不同炎症状态、凝血状态、营养状态以及免疫状态,导致了PFR、AFR表达水平的不同,PFR、AFR的水平与患者年龄、转移情况、肿瘤分期、CEA水平、CA19-9水平以及化疗后是否进展有相关性(P<0.05)。2.患者血清中PFR、AFR水平与CEA、CA19-9呈负相关(P<0.05),可知PFR、AFR水平越低,CEA、CA19-9水平越高,可能与患者年龄大(≥60岁)、存在远处转移、肿瘤分期高有关。3.化疗前PFR、AFR水平对患者化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可得化疗前PFR对化疗疗效预测价值的最佳截断值为60.385,其灵敏度为0.641,特异度为0.780,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44,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0.682-0.806;化疗前AFR对化疗疗效预测价值的最佳截断值为11.605,其灵敏度为0.621,特异度为0.780,其AUC为0.721,95%CI为0.656-0.785。化疗前PFR≥60.385的患者较PFR<60.385的患者化疗疗效更好;化疗前AFR≥11.605的患者较PFR<11.605的患者化疗疗效更好,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FR、AFR的水平与患者年龄、转移情况、肿瘤分期、CEA水平、CA19-9水平以及化疗后是否进展有相关性,且PFR、AFR水平与CEA、CA19-9呈负相关,同时化疗前PFR、AFR水平对患者化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蒋锐沅[2](2021)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出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以数据挖掘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均为各名老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高频药物,以网络药理学技术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实现的,以临床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肝郁脾虚型HCC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等相关临床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并观察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方法:1、以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对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解析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并以此作为临床研究的靶点。2、采集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高频中药、中药配伍规律等。3、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敷和备化方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为靶点,证实敷和备化方中的中药能够通过改善肝癌炎症微环境的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4、按照纳入标准,选取9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住院治疗,证型属于肝郁脾虚证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予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情况、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无进展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血清肝纤四项水平、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等近期疗效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因子中,较为热门且关系密切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目前的体外实验及体验实验均以这些靶点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共计收集到153篇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的相关中药方剂,共计涉及203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味的中药分别是柴胡、白术、白芍、枳实、当归、鳖甲、莪术、甘草、半夏、香附均为敷和备化方中的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对分为是柴胡—白术、柴胡—白芍、白术—白芍、白芍—当归、白芍—鳖甲;置信度排名前5的药物关联组合为柴胡—白术→白芍、白术—茯苓→白芍、柴胡—白芍→鳖甲、枳实—白芍→党参、枳实—莪术→鳖甲,分析所得数据均与敷和备化方的方剂配伍、药物组成基本相同。3、通过以敷和备化方中的17味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敷和备化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相匹配,共匹配到57个潜在靶点,其中部分靶点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或其上游蛋白。因此,敷和备化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炎症微环境中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实现的。4、两组患者在术前1天的年龄、性别、TNM分期、肝功能分级、有无乙肝、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动脉静脉瘘等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1)近期疗效情况: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43.4%,疾病控制率为86.7%;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32.2%,疾病控制率88.9%为88.9%,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或致死的栓塞综合征案例,治疗组患者的发热、胃肠道反应、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4)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功能领域、肿瘤领域及总积分较同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术后3月的各项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术前1天有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肝郁脾虚相关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更显着(P<0.05)。(6)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治疗组中位PFS为6.2[95%CI(2.5,4.6)]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4.2[95%CI(3.9,7.8)]个月。治疗组TTUP为14.2[95%CI(11.9,15.3)]个月,对照组TTUP为13.7[95%CI(12.8,14.2)]个月。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失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较术前1天显着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均较术前1天显着减低(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3月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提高更显着(P<0.05),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降低更显着(P<0.05)。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炎症微环境中研究较为热门的炎症因子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并以此为靶点开展中医药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相关实验研究。2、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发现,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癌及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的药物主要以健脾疏肝、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根本大法,在组方时采用核心药对能够实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敷和备化方中的相关中药能够通过对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2等炎症因子及其上游蛋白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原发性肝癌炎症微环境的目的,实现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4、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能够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减少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降低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改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血清白细胞介素-6、血清白细胞介素-8、血清白细胞介素-1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的表达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

覃丹丹[3](2020)在《运动干预对顺铂所致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顺铂(Cisplatin)是一种金属铂类络合物,它可以与DNA结合形成交叉键,从而抑制DNA的复制。顺铂属于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对多种肿瘤均有效,如睾丸肿瘤、乳腺癌、肺癌、头颈部癌、卵巢癌、骨肉瘤及黑色素瘤等。是当前联合化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顺铂具有多种毒副作用,这些毒副作用不仅会干扰患者的治疗进程,也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怎样减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倍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顺铂能引起机体比较严重的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在生理状态下,细胞因子在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自身稳定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化疗过程中,顺铂类化疗药物诱导的炎症反应可能与其毒副作用有关。有氧运动是现阶段广泛应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干预和康复治疗之中。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改善顺铂化疗后导致的相关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善炎症反应以达到效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研究目的:探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对顺铂所致大鼠生活质量、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未来的研究积累更多的实验资料。研究方法:以4-5周龄的SPF级雄性大鼠(30只)为研究对象,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N),顺铂化疗组10只(A),运动+顺铂化疗组10只(B),A、B两组每周进行一次顺铂腹腔注射,一次4 mg/kg的腹腔注射,N组注射生理盐水,共四周;B组每次进行顺铂注射后,隔天开始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运动方式采用跑台训练,跑台坡度为0°,初始速度为15 m/min,之后每增加1 m/min,直到19 m/min,每个速度10-15 min,每周5次,持续4周。实验期间密切观察大鼠生活状态、每周测试大鼠进食量、体重,进行拉力测试,实验结束后取处死大鼠取血清及双侧腓肠肌,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ELISA检测血清中IL-6、IL-1β、IL-10、TNF-α的水平。研究结果:(1)与N组相比,化疗后,A组进食量和体重明显下降,4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B组大鼠进食量增多、体重升高。(2)与N组相比,化疗后,A组的拉力明显下降,4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B组拉力升高。(3)与N组相比,化疗后,A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明显低于N组(P<0.05),4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B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提高(P<0.05)。(4)与N组相比,化疗后,A组和B组血清中IL-6的水平均增加(P<0.05),4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与A组相比,B组血清中IL-6的水平降低(P<0.05);与N组相比,化疗后,A组和B组血清中的IL-1β的水平上升,其中A组和N组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与A组相比,B组血清中IL-1β的含量下降(P<0.05)。(5)与N组相比,化疗后,A组和B组血清中IL-10的水平增加(P<0.05),其中A组和N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4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与A组相比,B组血清中的IL-10水平下降,没有差异性(P>0.05);与N组相比,化疗后,A组和B组血清中TNF-α的水平增加,其中A组和N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4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与A组相比,B组血清中TNF-α的水平下降(P<0.05)。研究结论:(1)化疗药顺铂使正常大鼠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肌肉质量和肌力下降,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IL-10表达水平上调。(2)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后,血清中IL-1β、TNF-α、IL-6等炎症因子水平下降,提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下调促炎因子水平可能是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机制。

宗帅[4](2020)在《粒毛盘菌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期,本课题组已经对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LEP130)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发现了LEP130的抗肿瘤活性。然而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LEP130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体外实验研究了LEP130与5-氟尿嘧啶(5-FU)联用对Hep G2细胞的抑制作用。MTT实验结果表明,LEP130与5-FU联用对Hep G2细胞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强于LEP130或5-FU单独处理,并且两者间具有显着的协同作用。而LEP130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人正常肝细胞LO2没有明显作用,这表明LEP130对正常细胞是安全无毒的。Western blot等实验结果表明,LEP130能降低胸苷酸合酶和二氢嘧啶脱氢酶的表达,从而抑制5-FU的降解失活。另外,LEP130能抑制Ras/Raf/MEK/ERK和PI3K/Akt/m TOR介导的细胞存活通路,增强Hep G2细胞对5-FU的敏感性,防止细胞产生耐药性。LEP130还能抑制Nrf2介导的细胞抗氧化防御系统,增加细胞内活性氧,并破坏线粒体膜电位,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还发现,LEP130能促进p53活化,抑制NF-κB及其下游靶蛋白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S期,并且抑制DNA碱基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继而增强5-FU的作用效果。因此,LEP130与5-FU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体外抑制Hep G2细胞的协同增效作用。2)采用H22荷瘤小鼠模型,研究了LEP130与环磷酰胺(CTX)对H22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LEP130能激活Fas/Fas L介导的死亡受体途径,增加相关蛋白(如caspase 3、caspase 8、PARP1等)的表达,并通过t-Bid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LEP130还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蛋白(如VEGF、b FGF、MMPs等)的表达,减少瘤内血管生成。此外,LEP130能提高H22荷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促进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向肿瘤组织中浸润,增加血清和肿瘤组织中免疫因子(IFN-γ、IL-1β、IL-2和TNF-α)的含量,继而激活抗肿瘤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还发现,LEP130能抑制Stat3和NF-κB介导的细胞存活蛋白(如Bcl-2、Bcl-XL、Survivin等)的表达,并抑制H22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性,继而增强CTX的抑瘤作用。同时发现LEP130能显着改善由CTX导致的肝损伤、肾损伤、免疫抑制等副作用,促进机体恢复健康。以上结果表明,LEP130与CTX联用能协同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且LEP130能缓解CTX引起的副作用。3)利用S180荷瘤小鼠模型,研究了LEP130对抗肿瘤免疫系统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LEP130不能抑制S180细胞的增殖,而体内实验证实LEP130能显着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LEP130主要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抑瘤作用。对S180荷瘤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后发现,LEP130能引起辅助性T细胞向Th1型极化,并促进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表达;抑制辅助性T细胞向Th2型极化,并抑制Th2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另外,LEP130引起的高水平的IFN-γ被证明能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分型,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继而发挥抑瘤作用。此外,LEP130能通过增加抑瘤性免疫细胞(如白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和抑瘤性免疫细胞趋化因子(如CXCL9、CXCL10和CXCL13等),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如骨髓源性抑制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趋化因子(如G-CSF、M-CSF、CCL22等)以及免疫抑制因子(如TGF-β、IL-10、PEG2等),改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后,体外实验表明,LEP130能通过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直接诱导原代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发挥抑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LEP130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4)采用AO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癌模型,研究了LEP130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LEP130能显着缓解AOM/DSS导致的结肠癌小鼠体重减轻、结肠长度缩短,并有效抑制了结肠肿瘤的发生。另外,LEP130能显着改善结肠癌小鼠肠道的病理状况,缓解AOM/DSS导致的肠道损伤,并通过增加ZO-1、occludin、E-cadherin等蛋白的表达恢复肠屏障完整性。LEP130还能降低结肠癌小鼠结肠组织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和IFN-γ)水平,抑制组织炎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LEP130能改善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组成,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物种多样性。LPE130能降低(机会)致病菌和病原菌(如副杆菌属、大肠志贺氏杆菌、脱硫弧菌属、螺杆菌属、毛螺菌属-NK4A136组和厌氧支原体属等)的相对丰度,并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和益生菌(如瘤胃梭菌属、毛螺菌属、雷沃氏菌属-NK3B31组、双歧杆菌属和罗斯氏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LEP130能显着改善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代谢状况,降低肠道中鹅去氧胆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含量,增加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正丁酸)和δ-生育酚含量,从而抑制结肠癌的发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调节与代谢物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LEP130能够抑制结肠癌的发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LEP130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的调节相关。

王明浩[5](2020)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138万,死亡病例约45万[1]。目前,乳腺癌常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并行术后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尽管目前的研究认为术后辅助治疗是预防复发和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但常规的辅助治疗并无法让所有的乳腺癌患者获益[2]。乳腺癌患者中有15%的患者为三阴性乳腺癌,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这部分患者在常规手术及化疗完成后,无法进行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较高,是乳腺癌中预后最差的一种分子亚型[3]。因此,寻找新的适合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4]。传统中医药及其提取物在预防肿瘤发生、抑制瘤灶形成、防止复发转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槐耳是一种中药药用真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槐耳多糖[5]。目前已有其成品槐耳颗粒(国家一类新药)应用于多种临床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具有抗肿瘤作用,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有实验研究证实,槐耳多糖对实验室培养的多种乳腺癌细胞系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但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槐耳多糖是否能改善乳腺癌患者的DFS和OS?其重要作用机制是什么?本课题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实验方法和结果1、槐耳颗粒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中心2010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三阴性乳腺癌病理分期为Ⅰ-Ⅲ期患者201例,随机分为服用槐耳颗粒组(实验组)和未服用槐耳颗粒组(对照组),中位随访46个月,观察患者的DFS和OS。结果:实验组101例患者中,有13例(12.9%)患者疾病发生进展,其中死亡患者10例(9.9%),除1例患者为非正常原因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因疾病进展死亡。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有18例(18.0%)患者发生疾病进展,其中死亡患者14例(14.0%)。实验组与对照组5年总DFS比为87.1%VS 8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6),5年总OS比为90.1%VS 86%,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6)。但亚组分析中发现,在Ⅲ期患者中5年总实验组与对照组DFS分别为81.3%VS 53.8%,有统计学差异(P=0.03);5年总OS分别为87.5%VS 65.4%,有统计学差异(P=0.046)。此外,实验组进展13例患者中,服药6个月组中出现疾病进展10例(76.9%),服药18个月组出现疾病进展3例(23.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8)结论:槐耳颗粒能有效提高Ⅲ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年DFS与OS;2、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的初步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槐耳多糖针对体外乳腺癌4T-1细胞的侵袭迁移的影响及体内小鼠肺转移模型的相关实验对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做了初步的探讨。结果:(1)通过Transwell实验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control组243±21,PS-T处理组52±8,p=0.000);(2)1×106 4T1细胞铺满6孔板后用枪头划痕,12h和24h后观察对照组和1μg/ml、5μg/ml槐耳多糖处理组划痕宽度,对照组划痕宽度明显小于实验组;(3)4T-1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肺转移模型实验中,对于肺转移结节进行评分统计,I级:结节直径<0.5mm;II级:0.5mm≤结节直径<1mm;III级:1mm≤结节直径<2mm;IV级:结节直径≥2mm。转移结节评分计算公式:I×1+II×2+III×3+IV×4。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表面结节评分为64.7±6.2,显着高于高剂量(13.7±4.1,p=0.008)及低剂量(42.7±5.3,p=0.026)槐耳多糖处理组;(4)利用western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CDH1)、Occludin(OCLN)和Cytokeratin(CK8);间质marker:N-cadherin(CDH2)、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结果发现经槐耳多糖处理后4T-1细胞上皮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结论:(1)槐耳多糖抑制4T-1细胞侵袭及迁移的能力,并且能够显着抑制4T-1细胞EMT发生;(2)槐耳多糖能够显着抑制乳腺癌高转移性4T-1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肺转移3、自噬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章节首先利用共聚焦、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观察PS-T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自噬从细胞到蛋白水平的影响进行观察,之后我们通过合成ATG5干扰稳转慢病毒构建了ATG5稳定干扰乳腺癌细胞系,对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进行观察,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自噬在PS-T抑制MDA-MB-231细胞EMT转化中的作用。结果:(1)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经过5μg/ml PS-T处理24h后,自噬标志性蛋白LC3-I/II都明显增多,同时P62蛋白减少,Beclin-1蛋白增多,利用LC3-RFP-GFP双色腺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通过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进行了观察,LC3-GFP和LC3-RFP同时增多,且LC3-RFP数量显着增加;(2)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Occludin和Cytokeratin;间质marker:N-cadherin、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发现经LY294002处理后,显着抑制了槐耳诱导EMT的表皮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3)构建自噬关键蛋白ATG5稳定干扰细胞系。首先设计了靶向ATG5 mRNA 393、443及853位点的三条siRNA,利用qPCR分析了靶向小片段的干扰效率,结果显示靶向853位点的siRNA效率最高,达到70%。将siRNA小片段插入pLVX-Sh RNA2-Puro质粒中,构建慢病毒重组质粒。将构建的质粒命名为pLVX-ShRNA2-Puro-Homo-ATG5-853,将其包装后将转入HEK293细胞中,转染后24h及72h观察其转染效率,测得慢病毒p LVX-ATG5滴度为:8×107TU/ml。感染MDA-MB-231,48h后观察其感染效率。随后我们使用筛选出的最佳浓度0.2μg/ml Puromycin对阳性细胞进行筛选。利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称为MDA-MB-231-siATG5细胞系,然后利用westernblotting及免疫荧光验证ATG5干扰效果。(4)利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MDA-MB-231-siNC及MDA-MB-231-siATG5迁移能力,结果提示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siNC组283±21,siNC+PS-T处理组98±8,p=0.015)。siATG5组271±25,siATG5+PS-T处理组238±18,p=0.082。可见siATG5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76,同时划痕实验也验证了该结果。(5)利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干扰自噬关键蛋白ATG5后对PS-T抑制MDA-MB-231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siNC组37±6,siNC+PS-T处理组14±4,p=0.011)。siATG5组39±9,siATG5+PS-T处理组35±18,p=0.064。可见siATG5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81。(6)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了ATG5干扰之后,EMT相关蛋白的变化。将细胞经培养基或5μg/ml槐耳多糖处理24h后裂解细胞并收集蛋白,western检测EMT相关表皮marker:E-cadherin(CDH1)、Occludin(OCLN)和Cytokeratin(CK8);间质marker:N-cadherin(CDH2)、Vimentin和Fibronectin(FN1)的水平。结果发现经槐耳多糖处理后MDA-MB-231-siNC细胞上皮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增加,间质细胞marker表达显着减少。而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被逆转。结论:(1)PS-T显着诱导MDA-MB-231细胞自噬水平上调;(2)抑制自噬能够下调PS-T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抑制作用;(3)ATG5干扰后下调了PS-T对MDA-MB-231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4)ATG5干扰后下调了PS-T对MDA-MB-231 EMT转化的抑制作用。4、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本章节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证实EMT转化的关键转录因子Snail在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是通过降解Snail转录因子,从而调节Snail下游的EMT相关蛋白的转录水平。利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槐耳多糖对MDA-MB-231或MDA-MB-231-siATG5细胞系LC3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最后利用Transwell实验反向验证过表达Snail能够逆转PS-T对乳腺癌细胞侵袭作用的抑制。结果:(1)通过western检测Snail的蛋白水平。结果发现PS-T处理后能够明显减少胞内Snail的蛋白量,但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明显减弱,对Snail几乎无影响;(2)构建了E-cad蛋白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随后检测了其对PS-T处理的反应,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μg/ml PS-T处理组的荧光比值明显上调,接近5倍,而在干扰ATG5的细胞内这一作用几乎消失(p=0.0008);(3)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槐耳多糖对MDA-MB-231或MDA-MB-231-siATG5细胞系LC3和Sn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PS-T处理后LC3蛋白表达增加,同时能够明显减少胞内Snail的蛋白量,但干扰ATG5后,这一作用明显减弱,对Snail几乎无影响。(4)将MDA-MB-231细胞首先进行pcDNA3.1-snail转染,转染24h后进行transwell实验检测,结果发现细胞经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数量明显降低(Vector组37.3±1.5,Vector+PS-T处理组13.0±1.2,p=0.0001),说明槐耳多糖处理后,细胞侵袭能力降低;过表达snail组54.3±2.8,过表达snail+PS-T处理组49.7±1.5,p=0.2182。可见过表达snail后PS-T对MDA-MB-231迁移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01。结论: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是通过降解Snail转录因子参与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

张林[6](2019)在《白细胞相关指标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文中指出背景:白细胞相关指标可用作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参考标志物。本研究探讨了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潜在价值。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搜集了 101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病患。根据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的中位值,将患者依次分为低值、高值组。通过构建Kaplan-Meier曲线来分析白细胞相关指标与总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利用卡方检验探究其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联。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来确定肝细胞癌的独立风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来判断此类白细胞相关指标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预后中的价值。结果:本研究中肝细胞癌患者的基线白细胞计数(P=0.008)、单核细胞计数(P=0.046)、中性粒细胞计数(P=0.009),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0.001)与总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分组中基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P=0.020)与化疗效果好存在关联。患者化疗后出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变化与预后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分组中性别(女性)(P=0.031)、基线白细胞计数高(P=0.011)、中性粒细胞计数高(P=0.012),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高(P=0.002)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分组中性别(女性)(P=0.010)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高(P=0.020)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基线白细胞计数(P=0.000)、中性粒细胞(P=0.019)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计数细胞比值(P=0.023)可用于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预后评估。结论: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有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潜在预后因素。

朱凯[7](2019)在《HBx基因调控S100A4蛋白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及其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肝细胞癌(HCC)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85%的HBV相关的HCC中都可以观察到HBV的DNA整合到基因组中。虽然大多数HBV基因在HCC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大多数HBV相关的HCC组织中检测到HBV-X(HBx)蛋白,表明HBx蛋白在HBV相关HCC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Bx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调节因子,与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然而,HBx蛋白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仍未完全了解。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与HBx调节肝癌发病相关的基因并确定其在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同时对干扰素IFN-α2b治疗乙型肝炎或HCC的机理进行研究,探讨IFN-α2b是否是通过抑制了 HBx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对疾病进行治疗。[实验方法]1.HBx高表达细胞系的建立将携带HBx基因的慢病毒转入肝癌细胞系BEL7404使其高表达,并对其细胞功能变化进行验证,如体外增殖速度变化,体内成瘤速度变化,炎性因子释放量变化。2.HBx表达与S100A4蛋白表达水平关系验证使用基因转录组测序技术来分析高表达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差异表达基因。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验证差异基因表达蛋白水平。将在HBx高表达细胞系中表达上调的S100A4蛋白进行shRNA敲低处理并检测细胞功能变化,以证明该差异基因与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同时选用HBV全基因组转入的HepG2.2.15细胞系对HBV基因和S100A4的表达调控关系以及S100A4和细胞功能的关系进行进一步验证。3.分析S100A4与肝细胞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在180例肝细胞癌病人的癌组织中进行S100A4表达量检测,结合病人生存期验证S100A4与肝癌病人预后的相关性。[实验结果]1.HBx慢病毒转染:将携带HBx基因的慢病毒转入原代肝癌细胞中,经细胞增殖实验和裸鼠成瘤实验检测HBx高表达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且炎性因子的释放如IL-1β也呈上升趋势。2.差异基因分析:根据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HBx高表达组肝癌细胞上调的基因有S100A4、IRF-7、RPS-27等;3.S100A4高表达及其功能验证3.1蛋白质印迹技术验证S100A4基因表达:S100A4是S100家族蛋白的重要成员,其功能是增加肿瘤进展和转移。经检测S100A4蛋白在HBx高表达的肝癌细胞中表达上调,提示该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速度变快有关。3.2 S100A4表达强度与细胞功能的关系:将HBx高表达组肝癌细胞中的S100A4使用shRNA进行敲低,随后进行功能验证,显示S100A4敲低后的肝癌细胞增值速度明显变慢。随后更换肝癌细胞系进行验证,得出相同的结果。3.3 S100A4表达强度与肝癌病人预后的关系:S100A4在肝癌患者的癌组织胞浆中高表达,且表达强度预生存期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肝癌细胞中HBx过表达可以加快细胞增殖,并且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HBx过表达可以上调S100A4蛋白的表达。2.S100A4的表达与细胞增殖速度呈显着相关性,使用shRNA敲低S100A4可以导致细胞增殖变慢。提示S100A4可能有加快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同时提示HBx基因可能通过调节S100A4蛋白的表达来改变细胞功能。3.S100A4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与肿瘤体积大小、PD-L1的表达有显着相关性。S100A4的表达与肝癌病人的临床预后有显着相关性,提示S100A4可以成为治疗肝细胞癌的良好的靶点。

陈曦[8](2019)在《放化疗对食管鳞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目的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起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放化疗对食管鳞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并评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104例接受单纯手术或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HE染色切片评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Fox P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56+NK细胞和PD-L1表达。结果1.与单纯手术组患者比较,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患者肿瘤微环境中总TILs,CD8+TILs,CD4+TILs和NK TILs密度高(P<0.05),Foxp3+TILs浸润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细胞PD-L1表达明显增加(P<0.05)。2.TILs、CD8+TILs和CD4+TILs浸润程度与术后病理T分期和N分期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软组织浸润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Foxp3+TILs和CD56+NK TILs浸润程度与性别、年龄、分期、肿瘤位置、软组织浸润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PD-L1蛋白与术后病理T分期和N分期相关(P<0.05),而与性别、肿瘤位置和软组织浸润无明显相关性(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CD8+TILs,CD4+TILs和Fox P3+TILs与患者DFS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D4+TILs和Fox P3+TILs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CD8+和CD4+TILs与患者OS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T分期和CD8+TILs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在48例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患者中,与肿瘤无反应患者(TRG3-5)相比,25例放化疗后肿瘤组织有明显病理缓解反应(TRG1-2)的患者yp T分期较早(P<0.001),淋巴结反应明显(P=0.004),CD8+TILs浸润密度更高(P=0.027)。与无淋巴结降期的患者相比,27例新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降期(c N+-p N0)的患者yp N分期(P<0.001)较早,肿瘤组织中TILs浸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食管鳞癌患者放化疗后肿瘤组织中TILs,CD8+TILs,CD4+和CD56+TILs浸润密度增加,PD-L1表达增加。2.肿瘤浸润TILs,CD8+TILs,CD4+TILs与术后病理T分期和N分期存在相关性,病变分期晚的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密度低。3.肿瘤浸润Foxp3+TILs,CD4+和CD8+T细胞是食管癌患者可靠的预后预测因素,这为食管癌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综合抗肿瘤治疗策略提供新的依据。4.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组织反应与CD8+TILs浸润程度相关,CD8+TILs浸润高的患者,肿瘤放化疗反应明显。第二部分目的循环淋巴细胞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这种细胞类型具有放疗敏感性。本研究旨在测量放化疗诱导的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评估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对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该研究入组64名接受根治性性放化疗或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在治疗前和放疗剂量达40Gy时收集外周血样品,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放化疗前、后外周血CD19+B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56+或CD16+NK细胞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一步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与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CRT后外周血CD19+B细胞比例减少(P<0.05),CD3+和CD8+T细胞比例增加(P<0.05),CD4+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未见明显变化(P>0.05)。2.放化疗后CD8+T细胞和CD4+T细胞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CD19+B细胞变化与年龄相关(P<0.05),而与性别、疾病分期、肿瘤位置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CD56+NK细胞与患者体重变化和肿瘤部位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疾病分期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部位和CD4+T细胞变化与患者PFS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D4+T细胞比值和TNM分期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2,0.029);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部位和CD8+T细胞变化与患者OS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D8+T细胞比值是患者OS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P=0.040)。进一步分析发现,放化疗后CD4+和CD8+T细胞比例均增加的患者PFS和OS均优于CD4+或CD8+比例仅有一项升高或均降低的患者(1年PFS率为63%vs 25%,1年OS率为80%vs 62%,P=0.005和0.025)。结论1.食管鳞癌患者放化疗后CD19+B细胞比例下降,而CD8+T细胞比例增加。2.CD4+和CD8+T细胞是食管癌患者可靠的预后预测因素,这为食管癌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综合抗肿瘤治疗策略提供新的依据。第三部分目的炎性细胞因子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鳞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 PAR)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该研究纳入了2015年至2017年期间接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或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放疗剂量达40Gy时采集外周血标本。通过采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检测8名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其与放化疗反应的关系,筛选出了7种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其中,EGF和u PAR放化疗后升高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进一步在60例食管癌患者中评估EGF和u PAR的临床价值。结果1.通过含有120中肿瘤相关细胞因子的抗体芯片检测和比较4名放化疗敏感和4名放化疗抵抗的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筛选出了EGF,u PAR,MIP-1β,MIF,IL-8,PDGF-BB和BDNF 7种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其中,放化疗EGF和u PAR后升高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和u PAR表达变化与患者PFS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和u PAR表达变化仍然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TNM分期和CRT后EGF表达变化与患者OS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TNM分期和EGF表达变化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当ESCC患者分为两组时,CRT后EGF和u PAR比值均高的患者与其他食管癌患者相比PFS和OS较差(1年PFS率为44.2%vs.61.4%,1年OS率为64.2%vs.83.4%,P=0.033,0.029)。3.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EGF与u PAR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884,P=0.0001),治疗后血清中EGF和u PAR表达水平也呈正相关(r=0.3775,P=0.0038)。结论1.血清细胞因子u PAR和EGF是食管鳞癌患者可靠、有效的独立预测指标,这为放化疗联合分子靶向分子治疗的综合抗肿瘤治疗策略提供新的依据。2.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清EGF和u PAR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参与同一信号转导通路。第四部分目的PD-1/PD-L1途径在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在非小细胞肺癌研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和PD-L1表达相关。本研究旨在研究食管鳞癌细胞中PD-L1表达与EGFR信号通路和放疗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印记法评估ESCC细胞中EGFR和PD-L1表达;在EGF刺激ESCC细胞后,检测在有或无EGFR抑制剂AG-1478时ESCC细胞的PD-L1表达;应用EGFR信号通路芯片分析潜在的信号通路;用不同剂量照射ESCC细胞,检测在有或无EGFR抑制剂AG-1478时ESCC细胞的PD-L1表达。结果1.不同EGFR表达的ESCC细胞系中,PD-L1的表达水平与EGFR基本一致。2.EGF刺激细胞后,kyse30细胞PD-L1升高最多,TE7,TE1,Eca109,和kyse140细胞PD-L1表达中等升高(P<0.05),kyse510 and Ca Es-17 cells食管癌细胞PD-L1的表达未见明显升高(P>0.05),EGFR特异性抑制剂AG-1478抑制EGFR信号通路后,kyse30 and TE-1食管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下降。3.应用EGFR信号通路芯片在野生型EGFR表达kyse30和TE1细胞以及EGFR突变型TE7细胞中分析发现,EGFR信号通路活化可上调PD-L1,可能与EGFR-PI3K-AKT、EGFR-Ras-Raf-Erk和EGFR-PLC-γ信号通路相关。4.放疗诱导ESCC细胞PD-L1表达以剂量和EGFR依赖方式增加,EGFR特异性抑制剂AG-1478抑制EGFR通路后PD-L1表达下降。结论1.EGF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诱导食管癌细胞PD-L1的表达,这可能与EGFR-PI3K-AKT、EGFR-Ras-Raf-Erk和EGFR-PLC-γ信号通路相关。2.放疗可通过诱导EGFR信号通路活化上调PD-L1,这为食管癌的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

吴蕾[9](2019)在《TACE治疗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测定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IL-2、IL-6、TNF-α、细胞免疫、肝硬化指标在TACE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探讨DC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对TACE治疗的疗效评估的意义,同时观察IL-2、IL-6、TNF-α等在TACE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03月~2018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苏北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PHC,并在我院成功实施TAC E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共91例。所纳入研究对象留取PHC患者在TACE治疗前、治 疗后3天、治疗后1月的静脉血液标本,分别进行AFP、DCP、肝功能、淋巴细胞免疫分型、肝硬化指标及细胞因子IL-2、IL-6、TNF-α检测,电话随访PHC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收集2017年03月~2018年12月来我院行健康体检、体检报告无明显异常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各指标在TACE治疗后的变化规律及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91例PHC患者,男:女=5.07:1,平均年龄62.75±10.02(岁);80.22%的患者存在肝炎病毒感染,其中69.23%的患者为单纯HBV感染,8.79%的患者为单纯HCV感染,2.20%的患者同时存在HBV和HCV感染,Child-Pugh分级为A级及B级,AFP阳性率 65.93%。2.PHC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组明显升高(p<0.01);进一步行PHC患者组亚组分析,AFP阳性组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组明显升高(p<0.01),AFP阴性组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组亦明显升高(p<0.01),AFP阳性组与AFP阴性之间PHC患者血清DCP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DCP作为独立诊断PHC的血清学标志物的敏感度为75.80%,特异度为90.90%,PHC患者DCP阳性率为73.63%;血清DCP诊断AFP阳性PHC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为0.875(p<0.01),血清DCP诊断AFP阴性PHC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为0.782(p<0.01)。4.不同水平的AFP之间的血清DCP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PHC患者血清DCP水平与AFP水平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5.TACE治疗后3天血清DCP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TACE治疗后1月血清DC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同时TACE治疗前血清DCP阳性的PHC患者,TACE治疗后血清DCP水平下降≥30%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血清DCP水平下降<30%的患者明显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与健康成人组相比,PHC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降低,CD3+CD8+%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TACE治疗后3天外周血CD3+CD4+%、CD4+/CD8+、CD3+CD8+%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ACE 治疗后1月与术前相比,外周血CD3+CD4+%、CD4+/CD8+升高,CD3+CD8+%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7.TACE治疗后3天,PHC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TACE治疗后1月,PHC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p>0.05)。8.TACE治疗后3天,PHC患者血清IL-2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TACE治疗后1月与术前相比,PHC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TACE治疗后3天,PHC患者血清ⅣV-C、HA、HPC-Ⅲ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LN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TACE治疗后1月与术前相比,血清ⅣV-C、HA、HPC-Ⅲ、LN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TACE治疗前PHC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对TACE的治疗疗效有一定影响(p<0.05)。结论:1.PHC患者血清DCP水平较健康成人者明显升高AFP阴性的PHC患者及AFP阳性的PHC患者血清DCP水平均较健康成人者明显升高;血清DCP水平可作为独立诊断PHC的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AFP阴性的PHC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同时,DCP可作为评估TACE术后治疗疗效的指标,是影响TAC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PHC患者细胞免疫较健康成人组减退,TACE治疗可改善PH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血清IL-2水平,对降低IL-6、TNF-α水平也有一定影响,有助于改善PHC患者的预后。3.TACE治疗后早期血清ⅣV-C、HA、HPC-Ⅲ明显升高,晚期可恢复至治疗前水平,TACE对肝纤维化进展无明显影响。

付晓伶,张彦博,王文海[10](2015)在《健脾清肠法对化疗致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清肠法对化疗致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调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同期对照原则,将56例化疗致大肠癌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患者分成对照组26例(予单纯化疗)、治疗组30例(予健脾清肠法联合化疗),经8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予卡氏评分(KPS)行为状态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临床疗效评价,并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CB)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改善脾虚湿热证有效率为83.3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38.46%(P<0.05);3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含量、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外周血PMCB中细胞因子IL-2表达显着升高,IL-6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具有健脾清肠功效的中药能改善大肠癌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可能机制是通过降低血内毒素含量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显着促进外周血中IL-2表达、抑制IL-6表达,从调控机体免疫功能角度改善肠屏障功能障碍。

二、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血清中IL-6低水平持高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血清中IL-6低水平持高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白蛋白、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案
    1.3 检测指标
    1.4 化疗疗效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PFR、AFR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2.2 血清PFR、AFR与CEA、CA19-9之间的关系
    2.3 化疗前PFR、AFR对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4 结论
    4.1 血清PFR、AFR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4.2 血清PFR、AFR与CEA、CA19-9之间的关系
    4.3 化疗前PFR、AFR对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蛋白、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比值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及理论研究
    1 原发性肝癌相关炎症微环境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辅助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2.1 资料来源
        2.2 结果
        2.3 讨论
    3 敷和备化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1.6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检查
        2.4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伦理学要求
        4.1 伦理规范
        4.2 质量保证
        5 数据保存和处理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1.基线资料
        2.近期有效率情况对比
        3.术后栓塞综合征情况对比
        4.肝纤四项及AFP水平情况对比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7.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治疗失败时间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1.一般资料分析
        2.近期有效率情况分析
        3.术后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4.血清肝纤四项及甲胎蛋白水平分析
        5.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情况对比
        6.PFS及 TTUP情况对比
        7.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8.外周血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9.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肝癌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附录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附录3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基于肝癌TACE术后改造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5 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积分表
    附录6 FACT-Hep肝胆肿瘤治疗功能评分量表
    附录7 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附录8 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CRF
缩略词表
综述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在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运动干预对顺铂所致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文献综述
    2.1 化疗和顺铂
    2.2 炎症与细胞因子
        2.2.1白细胞介素6
        2.2.2 白细胞介素1β
        2.2.3 白细胞介素10
        2.2.4 肿瘤坏死因子-α
    2.3 顺铂与炎症、炎症细胞因子
    2.4 运动干预与炎症、炎症细胞因子
        2.4.1 运动对IL-6 的影响
        2.4.2 运动对IL-1β的影响
        2.4.3 运动对IL-10 的影响
        2.4.4 运动对TNF-α的影响
3.实验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分组及干预
    3.3 实验指标及取材
        3.3.1 一般情况:
        3.3.2 拉力检测:
        3.3.3 血清IL-6、IL-10、IL-1β、TNF-α检测: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ELISA法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3.5 实验仪器
    3.6 数据处理
4.实验结果
    4.1 大鼠的一般状态
    4.2 运动干预后对大鼠进食量、体重的影响
    4.3 运动干预后对大鼠拉力的影响
    4.4 运动干预后对大鼠腓肠肌湿重比的影响
    4.5 运动干预后对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4.6 运动干预后对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5.分析与讨论
    5.1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化疗大鼠生活质量
    5.2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化疗大鼠肌肉质量
    5.3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5.3.1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血清炎症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
        5.3.2 中等强度运动对血清炎症因子IL-6 水平的影响
        5.3.3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血清炎症因子IL-1β水平的影响
        5.3.4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血清炎症因子IL-10 水平的影响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粒毛盘菌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真菌多糖的提取
    1.2 真菌多糖的纯化
    1.3 真菌多糖的分级分离
    1.4 真菌多糖的纯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1.5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6 粒毛盘菌多糖研究概况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联合5-氟尿嘧啶体外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3 细胞培养
        2.2.4 细胞毒性实验
        2.2.5 细胞形态学观察
        2.2.6 克隆形成实验
        2.2.7 伤口愈合实验
        2.2.8 细胞侵袭与迁移实验
        2.2.9 细胞核形态学分析
        2.2.10 Western blot分析以及核蛋白和胞质蛋白提取方法
        2.2.11 细胞凋亡检测
        2.2.12 细胞中活性氧的检测
        2.2.13 细胞周期分析
        2.2.14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2.2.15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5-FU和LEP130分别对Hep G2、LO2和HSF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5-FU与LEP130联用对Hep G2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
        2.3.3 5-FU与LEP130联用对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
        2.3.4 LEP130细胞存活途径的影响
        2.3.5 LEP130对细胞内活性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2.3.6 LEP130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2.3.7 5-FU与LEP130联用对Hep G2细胞周期的影响
        2.3.8 5-FU与LEP130对p53活化状态和DNA修复的影响
        2.3.9 5-FU与LEP130联用Hep G2细胞迁移与侵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联合环磷酰胺体内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3 细胞培养
        3.2.4 H22荷瘤小鼠模型
        3.2.5 动物分组与处理
        3.2.6 生化指标分析
        3.2.7 组织病理学检测
        3.2.8 免疫组化检测
        3.2.9 Western blot分析
        3.2.10 TUNEL染色
        3.2.1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TX与LEP130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3.3.2 CTX与LEP130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形态的影响
        3.3.3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细胞死亡受体途径的影响
        3.3.4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3.3.5 CTX与LEP130联用对H22 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3.3.6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3.3.7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组织中存活蛋白的影响
        3.3.8 CTX与LEP130联用对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影响
        3.3.9 LEP130对CTX引起的副作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3 细胞培养
        4.2.4 细胞毒性实验
        4.2.5 S180荷瘤小鼠模型
        4.2.6 动物分组与处理
        4.2.7 生化指标分析
        4.2.8 组织病理学检测
        4.2.9 免疫组化检测
        4.2.10 Western blot分析
        4.2.11 免疫荧光双染实验
        4.2.12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
        4.2.1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的制备及条件培养基处理
        4.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EP130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4.3.2 LEP130对肿瘤微环境中M1、M2型巨噬细胞的影响
        4.3.3 LEP130通过T细胞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M1、M2型巨噬细胞的比率
        4.3.4 LEP130对肿瘤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Th1)免疫应答的影响
        4.3.5 LEP130对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4.3.6 LEP130在体外通过TLR4模式识别受体促进原代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粒毛盘菌YM130胞外多糖抗结肠癌活性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相关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2.3 CRC小鼠建模与处理
        5.2.4 生化指标分析
        5.2.5 组织病理学检测
        5.2.6 免疫组化检测
        5.2.7 Western blot分析
        5.2.8 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5.2.9 DNA提取和16S r RNA测序
        5.2.10 测序数据的处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5.2.11 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5.2.12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5.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EP130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癌发生的影响
        5.3.2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屏障完整性和肠道炎症的影响
        5.3.3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的影响
        5.3.4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5.3.5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影响
        5.3.6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代谢组的影响
        5.3.7 LEP130对结肠癌小鼠差异代谢物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槐耳颗粒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治疗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自噬在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槐耳多糖诱导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转化的机制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自噬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肿瘤抑制还是肿瘤促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自噬与肿瘤上皮-间充质转换的调节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6)白细胞相关指标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患者特征
    2.2 血液样本
    2.3 评估
    2.4 随访
    2.5 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基线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预后有关
    3.2 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基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化疗疗效有关
    3.3 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出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变化与预后无关
    3.4 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3.5 基线白细胞相关指标水平在评估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预后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炎症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缩略语说明
附录:苏大附一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回顾性研究批件
个人简历
致谢

(7)HBx基因调控S100A4蛋白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及其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HBx过表达肝癌细胞体内外功能验证及转录组测序分析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1 肝癌细胞系
        2.1.2 HBx过表达慢病毒
        2.1.3主要试剂和相关仪器
        2.1.4 裸鼠
        2.2 实验技术路线
        2.3 实验方法
        2.3.1 BEL7404肝癌细胞的培养操作
        2.3.2 建立HBx稳定表达的BEL7404肝癌细胞系
        2.3.3 测定HBx过表达后的细胞体外增殖与迁移变化
        2.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HBx过表达后炎性因子释放变化
        2.3.5 裸鼠成瘤实验
        2.3.6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三、结果
        3.1 构建HBx高表达的BEL7404肝癌细胞系
        3.2 HBx高表达可加快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
        3.3 HBx高表达可影响部分炎性因子的释放
        3.4 裸鼠荷瘤实验
        3.5 转录组测序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Bx上调S100A4蛋白表达影响肝癌细胞体外功能的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1 细胞培养
        2.1.2 S100A4 敲低shRNA
        2.1.3 主要试剂和相关仪器
        2.2 实验技术路线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筛选高表达蛋白
        2.3.2 IFN-α抑制S100A4蛋白表达
        2.3.3 构建HBx高表达S100A4低表达的BEL7404细胞系
        2.3.4 S100A4蛋白敲低后的功能验证(增殖实验)
        2.3.5 使用HBV全基因组转入的HepG2.2.15细胞系进行验证
    三、结果
        3.1 Western Blot验证高表达蛋白
        3.2 IFN-a2b抑制S100A4蛋白表达
        3.3 使用shRNA构建HBx高表达S100A4低表达的BEL7404细胞系
        3.4 S100A4蛋白敲低后的功能验证
        3.5 使用HepG2.2.15细胞系进行重新验证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肝癌病人随访信息与S100A4蛋白表达数据关联分析
    一、前言
    二、实验方法
        2.1 肝癌组织芯片选择
        2.2 免疫组化测定S100A4表达水平的实验方法
        2.3 生存分析图的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0 前言
    1 S100A4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 S100A4在不同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3 展望
    4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8)放化疗对食管鳞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放化疗对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TILs浸润及PD-L1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试剂和材料
        1.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1.1.4 免疫组化染色
        1.1.5 结果判定
        1.1.6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病人基本临床特征
        1.2.2 放化疗对食管鳞癌浸润淋巴细胞及 PD-L1 蛋白表达的影响
        1.2.3 食管癌组织中TILs浸润、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4 食管鳞癌组织中TIL浸润、PD-L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1.2.5 新辅助放化疗患者肿瘤组织中 TILs 浸润与放化疗反应的关系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食管鳞癌患者放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试剂和材料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4 流式细胞术检测
        2.1.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病人临床病理特征
        2.2.2 放化疗前、后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2.2.3 放化疗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2.4 放化疗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2.3 讨论
    2.4 小结
三、食管鳞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EGF、u PAR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试剂和材料
        3.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1.4 ELISA检测
        3.1.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病人基本临床病理特征
        3.2.2 放化疗前、后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筛选
        3.2.3 放化疗后血清EGF和u PAR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3.2.4 食管鳞癌患者uPAR和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3.3 讨论
    3.4 小结
四、EGFR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食管鳞癌细胞PD-L1的表达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ESCC细胞的PD-L1表达
        4.2.2 EGF诱导的PD-L1表达
        4.2.3 PD-L1表达不受EGFR-STAT3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
        4.2.4 潜在的EGFR信号传导途径参与PD-L1表达的调节
        4.2.5 放疗诱导EGFR高表达的ESCC细胞株PD-L1表达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放化疗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TACE治疗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健脾清肠法对化疗致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
    1.对象
    2.诊断标准
        2.1大肠癌诊断及分期
        2.2 IBF诊断依据
        2.3中医证候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脱落或剔除标准
    6.病例来源
方法
    1.分组及给药
    2.合并用药
    3.观察指标
        3.1生活质量
        3.2临床证候
    4.疗效标准
    5.血浆内毒素、尿甘露醇/乳果糖排泄率检测
        5.1血浆中内毒素含量测定
        5.2尿乳果糖/甘露醇含量测定
        5.3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CB)中细胞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检测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情况
    2.各组治疗前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3.各组治疗前后脾虚湿热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4.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5.各组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变化
        5.1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内毒素比较
        5.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比较
    6.各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
        6.1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PMCB中细胞因子IL-2含量变化
        6.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PMCB中细胞因子IL-6含量变化
讨论

四、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血清中IL-6低水平持高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蛋白、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D]. 张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HI3L1、IL-6、IL-8等炎症因子影响的观察[D]. 蒋锐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运动干预对顺铂所致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D]. 覃丹丹.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4]粒毛盘菌多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宗帅.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5]槐耳多糖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明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白细胞相关指标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D]. 张林. 苏州大学, 2019(02)
  • [7]HBx基因调控S100A4蛋白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及其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D]. 朱凯.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放化疗对食管鳞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 陈曦.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TACE治疗PH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的研究[D]. 吴蕾.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健脾清肠法对化疗致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 付晓伶,张彦博,王文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06)

标签:;  ;  ;  ;  ;  

肝细胞癌患者化疗后血清IL-6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