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后标点符号的使用

“啊”后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啊”后面标点符号的用法(论文文献综述)

肖静[1](2021)在《常见的标点符号误用和不当使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结了部分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误用和不当使用情况,以及一些不容易处理的标点符号使用问题,涉及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连接号和书名号,并一一予以纠正或辨析,以达到规范、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目的。

李传鹏[2](2021)在《2021年中考标点符号试题解析及演练》文中研究指明【考点透视】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发现命题者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判断所给的几句话或一段话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根据表达的需要,为一段话中隐去标点符号的地方添加正确的标点符号;(3)在原句上修改使用不正确的标点符号;(4)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常用标点符号所起表达作用的正误,做出选择。

张诗瑶[3](2021)在《高中语文柄点符号教学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

刘鹏远,王伟康,邱立坤,杜冰洁[4](2021)在《CDCPP:跨领域中文标点符号预测》文中认为在中文文本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及问答领域文本中,存在非常多的标点符号错误或缺失的情况,这严重影响对文本进行语义分析及机器翻译等各项自然语言处理的效果。当前对标点符号进行预测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英文对话的语音转写文本,缺少对社交媒体及问答领域文本进行标点符号预测的相关研究,也没有这些领域公开的数据集。该文首次提出跨领域中文标点符号预测任务,该任务首先利用标点符号基本规范正确的大规模新闻领域文本,建立标点符号预测模型;然后在标点符号标注不规范的社交媒体及问答领域,进行跨领域标点符号预测。随后,构建了新闻、社交媒体及问答三个领域的相应数据集。最后还实现了一个基于BERT的标点符号预测基线模型并在该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直接利用新闻领域训练的模型,在社交媒体及问答领域进行标点符号预测的性能均有所下降,在问答领域下降较小,在微博领域下降较大,超过20%,说明跨领域标点符号预测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樊建伟[5](2021)在《出版物汉英标点符号用法差异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点符号作为语言文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语言书面语中起着大体一致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符号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文章对现代汉语和英语各自的标点符号系统进行梳理,着重比较几种主要的用法互不相同的符号。只有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方可提高出版物质量。

展嘉易[6](2021)在《初中生作文中标点符号的误用情况及教学改进建议 ——以上海四所普通公办初中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也是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处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每一学段中都提出了掌握标点符号的要求,笔者梳理了上海四个区631篇初中生作文,统计分析发现初中生标点符号的使用水平参差不齐,误用较多,探究其误用原因,并且适当遵循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调整提出教学改进手段措施,以此从细微处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且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首先从书写形式与语义功能两方面,对学生习作中的标点符号误用情况作分析。发现学生的错误较多呈现在不规范的书写形式,以及对标点符号停顿、表示语气和标示成分性质这三种语义功能的误用。接着分析了学生标点符号误用的原因,指出学生的认知偏差、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到位,社会语言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对标点符号的模糊使用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具体教学改进手段措施,一是在基础知识与认识手段上更加强调标点符号,增强标点符号意识,选择恰当的标点符号教学方法,注意提示各类区分方法;二是要求教师借助阅读教学重视标点符号,注意实用类文本中标点符号的标准性与规范化,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丰富性与个性化,文言文句读的句意停顿训练;三是在写作过程中及时发现改正问题,划分错误类型并认清原因,并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刘涵[7](2021)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文中指出将统编本初中语文六册教材选文与原文逐字逐句对比,我们发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加工有四百多处,这四百多处加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围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的加工,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梳理统编本教材选文标点符号的加工情况并探究原因;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将这种加工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提出教学策略。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理清标点符号加工的概况。由此得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标点符号共有替换、增加、删减三种加工类型,以及仅增加、仅替换、增加+替换、删减+替换、删减+增加+替换五种加工类型组合方式;在年级分布上,标点符号加工数量以七到九年级为阶梯依次递减;在加工程度上,文学文本加工数量高于非文学文本。第二章统计分析点号加工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句内点号加工程度高于句末点号,加工原因可以从规范角度、停顿角度、语气角度、情感角度等方面进行归因,但点号的加工存在不一致和弱化文章意蕴两点待商榷的地方。第三章统计分析标号的具体情况。由本章可以得出标号最主要的加工类型为替换,其次为删减和增加,标号的加工主要遵循规范性、时代性、生动性等原则,但同样标号存在加工标准不明确以及加工后减少文章生动性两处待推敲的地方。第四章按照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板块探究标点符号加工的教学应用策略,提出教师应该基于学情成为标点符号的“加工者”。

吴晓莉[8](2021)在《标点符号在英汉翻译中的处理 ——以The Age of Shakespeare(节选)的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The Age of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时代》)是英国着名诗人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的一部评论集,分析评述莎士比亚时代九位作家的各自特点和创作成就,深入研究了一个世纪的戏剧文学发展,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及翻译价值。该文本属于文学评论性文本,句子冗长复杂,语言晦涩难懂,含有大量标点符号,尤其是破折号、冒号及分号。这些标点符号不仅起到了连接句子的作用,还带有一定的语气及感情色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英汉互译中如何处理标点符号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如何处理文学类评论性文本中的标点符号不仅是此次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值得研究的重点。因此,笔者尝试寻求一种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标点符号的处理。目的论,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强调关注文本翻译行为的目的以及译文受众的交际需求。根据目的论学派学者凯瑟琳娜·莱斯(Reiss,1971)对文本的划分,该文本属于表达文本,其目的不仅要传达信息,还要传达原文本的艺术形式。因此,笔者基于中英标点符号的用法,尝试以翻译的目的论去指导文本中破折号、冒号及分号的处理,以提高译本的整体质量。经过分析与研究,笔者将处理破折号、冒号、以及分号的方法归纳为三种,分别为保留法、转化法、转化加增译法。本报告共有六章。第一章为引言,包括任务概述、任务内容和任务意义。第二章介绍了译前、译中及译后的工作。第三章为理论部分,介绍了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目的论的三原则。第四章对比了英汉标点符号的用法。第五章为案例分析,笔者尝试从目的论的视角下,运用目的论三原则指导文中破折号、冒号和分号的处理。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不足。

王连柱[9](2021)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文中认为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愈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欲解决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还应加强语言本体研究、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汉、印、阿、希四个民族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广泛的影响力,研究好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提出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汉、印、阿、希四种民族语言及其及物性系统作为跨语言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期增进人们对四种语言、四个民族的认识,让民族沟通之路更为通畅。纵观语言研究史可知,史上论及及物性这一重要且复杂语言现象的学者众多,总结来看,他们对及物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即(形态)句法及物性和语义及物性。最先从意义层面探讨语义及物性的学者是Halliday,其将及物性视为小句经验功能的一部分,作用是把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各种经验用“过程”“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表达出来。Halliday和Fawcett的及物性系统主要是基于英语建构的,而每种语言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与该语言特征相适应的及物性系统。多位学者如Caffarel、Teruya和何伟已相继建构起针对法语、日语和汉语的及物性系统。此外,有些学者如Lavid、Matthiessen和何伟已经尝试开展及物性系统的跨语言比较或对比研究,或者类型学研究,但是这类研究的数量还比较少,覆盖的语种和语料也不够丰富,且没有将语言比较或对比与文化、思维层面的阐释相结合,追问何以呈现此样不同。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并指出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本研究以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以及何伟关于及物性系统建构的研究为指导,借助比较和对比等研究方法,探究汉、印、阿和希四语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共性和殊性,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对殊异背后所隐伏的深层动因进行解释,以期补益于人们对四种语言,以及它们背后的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及物性过程类型出发,本研究发现,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有五点共性特征:丰富性、层次性、张力性、隐喻性和抽象性。丰富性指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均拥有丰富的过程类型和多样化的参与者角色,都能够有效表征发生在物质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和关系世界的认知经验。层次性指四语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均可按照具化程度,区分为上层、基本层和下层过程,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人们可以选择基于上层、基本层甚至是下层及物性过程进行分析。张力性指当受到使用语境、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牵制”时,小句从本应属的某种过程类型变成了另一种过程类型,或者小句的过程类型难以分辨,亦此亦彼、非此非彼。隐喻性指一种及物性过程会被隐喻化为另外一种过程,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的功能角色可能会随之出现变化。抽象性指四语及物性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过程之间存在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从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出发,本研究发现,虽然四语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均包含“过程”“参与者”和“环境”三种语义成分,但它们的相对序位、省略与凸显、整合程度等并不完全相同。汉语呈现出:1)“参与者”前置,“过程”通常不居于小句句首,“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略多,有一定位置自由度;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较高比例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居中,语义整合程度稍高等显着特征。印地语呈现出:1)“过程”后置,“过程”的位置固定、单一,“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少;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成分整合类型最少,语义整合程度最低等显着特征。阿拉伯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过程”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多,位置自由度最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没有“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最高等显着特征。希腊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参与者”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较多,位置自由度较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有少量“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较高等显着特征。四语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上的殊异,是由四个民族不同的认知、思维直接导致的,但殊异产生的最终根源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理、自然和社会环境。汉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汉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儒道文化,及由其而生的事理逻辑思维、时间性思维、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顺序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非常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印地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印民族的多元文化、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论辩逻辑思维、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直觉证悟思维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较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低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阿拉伯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阿民族的沙漠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和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非常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希腊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希民族的商贸文化、科学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探究不同语言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异同,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阐释殊异产生的根源,不仅有助于语言教学,而且对增进民族间的沟通与理解大有补益。

张渝英[10](2021)在《现代汉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话语标记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以来,到了21世纪才逐渐在国内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多集中于个案研究。在日常的会话交际当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使用频率较高,在会话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的互动沟通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目前学界对其作为个案的研究还不够系统详细,本文将以话语标记“我跟你说”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为基础,以语料库搜集的语料及我们对电视剧台词对话的转写语料为对象,对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性质特征、话语功能、形成机制与动因进行讨论。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在第一章里,根据学界对话语标记的一些特性的共识,从“语音、句法、语义、语用、语体、语形”对“我跟你说”的特征进行了描写。“我跟你说”语音特征是可以被识别,其在句法上位置灵活多变,语义特征以程序性语义为核心语义,语用上功能丰富,语体上主要以口语为主,语形特征上存在多种变体形式。我们采用描写法对“我跟你说”的话语标记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分析。在第二章里,我们依据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理论以及其他学者有关话语标记功能研究,从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和互动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我跟你说”。在语篇功能方面,我们从形式连贯角度和内容连贯角度来看,从话轮和话题的方面来分析话语标记“我跟你说”。在人际功能方面,我们基于大型语料库和电视剧台词对话转写整理,根据其后引进话语的语义内容发现,该标记具有强调性告知、表态性告知、警告性告知等功能。在互动功能方面,我们结合了会话分析里面的礼貌原则等,从谈话者在互动中表达出来的“坦诚”和“亲近”来对“我跟你说”进行分析。在第三章里,主要从词汇化和语法化、语言环境、交互主观化三个方面来谈“我跟你说”演变机制及动因。“我跟你说”的虚化过程是: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跟”产生引进言谈者意义后,由于言谈主语“我”和动词“说”结合而成的“我说”很容易呈现从动作义到情态义的主观化倾向,部分“我跟你说”便慢慢成为概念意义消失、拥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话语标记。总之,我们认为该格式是从一个完整小句结构演变而来,这证明话语标记是高频使用的话语成分的规约化。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系统的角度对话语标记“我跟你说”进行了概括研究,从多个不同角度系统性、全面性的剖析考察“我跟你说”,其中运用了功能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及会话分析视角。不足之处则是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考察“我跟你说”,也可以探究“我跟你说”与其他的话语标记之间的联系。

二、“啊”后面标点符号的用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啊”后面标点符号的用法(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的标点符号误用和不当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逗号、顿号的混淆使用
2 分号
    2.1 分项列举的各项有一项或多项已包含分号或句号,各项的末尾用了分号
    2.2 用分号隔开的几个并列分句由逗号统领或总结
3 冒号涵盖范围过宽
4 引号
    4.1 滥用引号
    4.2 应使用引号而未使用引号
    4.3 引号内外标点的处理
5 句外括号误为句内括号
6 连接号
    6.1 短横线、一字线、英文连字符的混淆使用
    6.2 连接号与破折号的混淆使用
7 书名号
    7.1 不应使用书名号而使用书名号
    7.2 应使用书名号而未使用书名号
8 结束语

(4)CDCPP:跨领域中文标点符号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集构建
    1.1 数据准备
    1.2 标注规范
    1.3 标注过程
    1.4 统计分析
2 任务
    2.1 形式化
    2.2 设置
3 模型与实验
    3.1 模型
    3.2 参数设置
    3.3 评价指标
    3.4 实验结果
4 错误分析与讨论
    (1) 漏标
    (2) 多标
    (3) 错标
5 相关工作
6 结论

(5)出版物汉英标点符号用法差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主要汉英标点符号用法的差异
    (一)逗号
    (二)分号
    (三)冒号
    (四)括号
    (五)连接号、连字号
    (六)破折号
    (七)分隔号、斜线号
三、结语

(6)初中生作文中标点符号的误用情况及教学改进建议 ——以上海四所普通公办初中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标点符号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初中学生作文中的标点符号误用情况
    第一节 语料来源分析
        一 语料选择的说明
        二 语料中标点符号误用情况统计
    第二节 误用情况分析
        一 书写形式误用
        二 语义功能误用
第二章 初中学生作文中的标点符号误用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学生层面原因分析
        一 对标点符号作用的认知有偏差
        二 基本知识、技能欠缺
    第二节 教师教学层面原因分析
        一 对基础知识教学不够重视
        二 缺乏针对性教学和专门训练
        三 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纠正不够清楚
    第三节 社会层面原因分析
        一 网络环境下对标点符号的模糊
        二 对国家标准的宣传力度与广度不足
第三章 教学改进手段措施
    第一节 对于基础知识与认识手段的强调
        一 增强标点符号意识
        二 选择恰当的标点符号教学方法
        三 注意提示各类区分方法
    第二节 借助阅读教学重视标点符号
        一 实用类文本中的标点符号标准性与规范化
        二 文学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丰富性与个性化
        三 文言文句读的句意停顿训练
    第三节 写作过程中及时发现改正问题
        一 划分错误并认清原因
        二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徐汇区样本数据详细误用情况梳理
附录 B 奉贤区样本数据详细误用情况梳理
附录 C 长宁区样本数据详细误用情况梳理
附录 D 静安区样本数据详细误用情况梳理
致谢

(7)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缘由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意义
    5 语料来源
第1章 标点符号加工概况
    1.1 标点符号加工基本类型的统计分析
    1.2 标点符号加工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1.3 小结
第2章 点号加工情况分析
    2.1 点号的替换
    2.2 点号的删减
    2.3 点号的增加
    2.4 点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3章 标号加工情况分析
    3.1 标号的替换
    3.2 标号的删减
    3.3 标号的增加
    3.4 标号加工的待推敲之处
第4章 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的教学应用策略
    4.1 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应用
    4.2 写作教学中标点符号加工的运用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标点符号在英汉翻译中的处理 ——以The Age of Shakespeare(节选)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任务概述
    1.2 任务内容
    1.3 任务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
    2.2 译中
    2.3 译后
第三章 目的论
    3.1 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3.2 目的论三原则
第四章 英汉标点符号的用法
第五章 目的论视角下的标点符号案例分析
    5.1 保留法
    5.2 转化法
    5.3 转化加增译法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9)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语种和语料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及物性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及物性
        2.2.1 句法及物性
        2.2.2 语义及物性
    2.3 及物性系统
        2.3.1 悉尼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2 加的夫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3 融合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4 其他及物性系统
    2.4 及物性系统的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4.1 双语比较或对比
        2.4.2 多语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及物性理论及及物性、及物性系统的层次归属
        3.2.2 及物性和及物性系统的概念
        3.2.3 及物性系统的建构
    3.3 研究设计
        3.3.1 总体设计
        3.3.2 语料的处理与使用
        3.3.3 语言与认知、思维和文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共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4.1 引言
    4.2 丰富性
        4.2.1 及物性系统丰富性的世界经验基础
        4.2.2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2.3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3 层次性
        4.3.1 及物性系统层次性的生物学基础
        4.3.2 及物性系统的层次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3.3 及物性过程的层次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4 张力性
        4.4.1 何谓张力性
        4.4.2 及物性系统的张力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4.3 一种认知经验与多种经验过程: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4.4 一种经验过程与多种认知经验: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5 隐喻性
        4.5.1 隐喻性的思维基础
        4.5.2 及物性隐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
        4.5.3 及物性隐喻的跨语言普遍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6 抽象性
        4.6.1 何谓抽象性
        4.6.2 及物性系统的相对抽象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6.3 不同层次及物性过程的相对抽象性
    4.7 小结
第五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5.1 引言
    5.2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2.1 关于序位和语气
        5.2.2 汉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3 印地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4 阿拉伯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5 希腊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3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3.1 关于感叹语气
        5.3.2 汉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3 印地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4 阿拉伯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5 希腊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4 “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1 关于“环境”
        5.4.2 汉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3 印地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4 阿拉伯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5 希腊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6 “环境”序位的跨语言比较
    5.5 “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与凸显
        5.5.1 关于省略
        5.5.2 汉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3 印地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4 阿拉伯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5 希腊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6 “参与者”或“过程”省略的跨语言比较
    5.6 “参与者”“过程”等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1 关于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2 汉、印、阿、希语中“复合参与者”现象
        5.6.3 汉、阿、希语中“过程”和“参与者”的重合
        5.6.4 阿、希语中“参与者”同“过程”的并合
        5.6.5 语义成分分立与整合的跨语言比较
    5.7 小结
第六章 从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看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6.1 引言
    6.2 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和民族文化
    6.3 从民族认知看殊性
        6.3.1顺序象似性(自然顺序)和突显象似性(规约顺序)
        6.3.2 由背景到图形和由图形到背景
        6.3.3 认知突显与不突显
        6.3.4 范畴化与去范畴化
    6.4 从民族思维看殊性
        6.4.1 事理逻辑(类比)思维(汉)、形式逻辑(演绎)思维(希、阿)和论辩逻辑(演绎+类比)思维(印)
        6.4.2 时间性思维(汉)、空间性思维(希、阿)和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印)
        6.4.3 悟性(直觉)思维(汉)、理性(逻辑)思维(希、阿)和直觉证悟思维(印)
        6.4.4 整体性/综合性思维(汉)、分析性思维(希、阿)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印)
    6.5 从民族文化看殊性
        6.5.1 农耕文化(汉)、商贸文化(希)、沙漠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阿)及多元文化(印)
        6.5.2 儒道文化(汉)、科学文化(希)和宗教文化(阿、印)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术语缩略表
    附录2 参与者角色术语缩写表
    附录3 英汉姓名对照表
    附录4 英汉术语对照表
    附录5 语言标注指南
    附录6 汉语文本语料
    附录7 印地语文本语料
    附录8 阿拉伯语文本语料
    附录9 希腊语文本语料

(10)现代汉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话语标记的界定研究
        (二)话语标记的功能研究
        (三)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词汇化研究
        (四)话语标记的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研究
    四、研究范围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跟你说”的话语标记特征
    一、语音特征:可被识别
    二、句法特征:位置多变
        (一)位于句首
        (二)位于句中
        (三)位于句末
    三、语义特征:程序性语义
    四、语用特征:功能丰富
        (一)人际功能
        (二)语篇功能
    五、语体特征:口语为主
    六、语形特征:多种变体
第二章 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功能
    一、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语篇功能
        (一)形式连贯功能
        (二)内容连贯功能
    二、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人际功能
    三、“我跟你说”话语标记的互动功能
        (一)表达“坦诚”关系
        (二)表达“亲近”关系
第三章 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形成机制和动因
    一、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二、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语用环境和交互主观化
        (一)语用环境
        (二)交互主观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啊”后面标点符号的用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的标点符号误用和不当使用[J]. 肖静. 学报编辑论丛, 2021(00)
  • [2]2021年中考标点符号试题解析及演练[J]. 李传鹏. 读写月报, 2021(26)
  • [3]高中语文柄点符号教学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为例[D]. 张诗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CDCPP:跨领域中文标点符号预测[J]. 刘鹏远,王伟康,邱立坤,杜冰洁. 中文信息学报, 2021(06)
  • [5]出版物汉英标点符号用法差异探析[J]. 樊建伟.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1)
  • [6]初中生作文中标点符号的误用情况及教学改进建议 ——以上海四所普通公办初中为考察对象[D]. 展嘉易.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文标点符号加工现象研究[D]. 刘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标点符号在英汉翻译中的处理 ——以The Age of Shakespeare(节选)的汉译为例[D]. 吴晓莉. 山西大学, 2021
  • [9]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D]. 王连柱.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10]现代汉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研究[D]. 张渝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啊”后标点符号的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