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配电网经济运行的馈线无功优化补偿(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彦,姜磊,战文华,卢文华,曹磊,余海英,张辉,李华取[1](2021)在《基于负荷曲线分段的配电网无功优化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电网负荷的波动性,采取分时段无功补偿策略对改善电压质量和保证运行经济性具有重要实用价值。首先,基于典型日负荷曲线建立了负荷曲线的优化分段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平均节点电压偏移灵敏度指标和网损灵敏度指标建立了无功补偿点的筛选确定方法,并以平均电压偏移和网损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无功补偿优化模型。其次,通过基于分解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所建立优化模型分别进行求解,可得出负荷曲线的分段点及每个负荷分段下对应的最优补偿方案。最后,以IEEE 33节点配网系统和实际电网仿真分析,验证了所建立优化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陶魁[2](2021)在《中压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在中国西藏地区,近年来用电量巨幅增加,配电网不断扩建,其无功规划建设的步伐明显落后。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无功规划设备少,分布不合理而且投运率低。这种情况导致配电网运行电压不满足要求,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而且还使得功率因数不高,网损大,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当前的无功规划算法通常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馈线辐射状运行方式,缺点就是实际馈线运行过程中,不同的运行方式会有不同的最优无功规划方案,现有的无功规划系统缺乏考虑不同运行方式对无功规划结果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实现配电网无功规划的相关基础算法,包括前推回推潮流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其次,对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进行了设计,设计了配电的无功规划的体系结构,包括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和设计流程,系统各个模块和业务应用模块的数据结构设计;最后,考虑不同运行方式影响的基础上,建立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经济性为目标的配电网无功规划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确定补偿点位置的逐次补偿法,再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根据补偿点位置计算补偿容量,最后利用递增法协调优化补偿点个数、位置和容量,实现了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的详细设计,给出了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算法具体实现的流程图,给出了算法实现的具体参数设计。设计出无功规划系统软件实现配电网的无功规划算法,达到自动化处理目的。通过本系统设计,保障系统可以长期高效运行,为配电网的自动化保驾护航。通过本系统,实现中压电网的安全运行,实现经济增值。
钟令枢[3](2020)在《考虑调度需求的主动配电网分散协调无功电压控制模型与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渗透为输配电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新的控制手段。通过调节逆变器的无功输出,以光伏和储能为代表的分布式电源可以为配电网提供连续的电压支撑和无功补偿;通过批量调节配电网中海量分布式电源的发电功率,还可以快速改变输电网的负荷水平,将配电网转化为输电网中的一个可调度的有功源。然而,由于配电网节点众多,难以对部署分散的大量分布式电源进行集中控制,需要研究适用于有限的通讯和量测条件下的控制策略。此外,配电网中传统的电压无功控制由变电站执行,在分布式电源参与调节之后,需要研究长时间尺度的变电站控制与短时间尺度的分布式电源控制之间的协调。当配电网作为输电网中的一个可响应资源接受调度时,总有功调节量需要在其中的各个分布式电源间合理地分配,有功变化造成的电压波动也需要通过无功电压控制来缓解。输电系统也需要匹配相应的实时调度策略,以有效利用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快速调节能力。针对以上需求,本文系统研究了考虑调度需求的主动配电网分散协调无功电压控制模型与算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针对没有同步相量测量功能,负荷节点的电压和功率无法实时获取,但各个分布式电源可以与邻近的其他电源实时通讯的配电馈线,提出了一种基于支路潮流的配电网分布式无功电压控制策略,在确保馈线内各节点电压符合限值的同时最小化有功总网损。该策略基于线性潮流模型,利用节点间互联关系的稀疏性,将各个分布式电源在无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无功输出表示为邻近分布式电源节点可测的电压和支路潮流的函数,并通过对偶分解法处理节点电压和无功约束来实现分布式控制。对于没有量测的负荷节点,采用两端分布式电源节点的电压和支路潮流对其电压进行估计。(2)针对装有同步相量测量单元μ-PMU的配电馈线,提供了一种不依赖分布式电源间实时通讯的配电网分散式无功电压控制策略。利用线性潮流模型,在根节点电压相角可以获取的情况下,将分布式电源的无功输出对系统有功网损的导数表示为本地电压相量的函数,从而得到降低网损的本地控制策略,并进一步得到了对单一节点提供电压支撑时的最优无功补偿方案的解析解,显着提升了修复电压问题的速度。(3)针对分布式电源广泛渗透的配电网,提出了一种与分布式电源相协调的变电站自动电压控制策略。利用分布式电源之间的近邻通讯网络,采用平均一致协议估计配电网中的最高最低电压。预测分布式电源对馈线最高/最低电压节点的最大控制能力,并根据预测的电压越限状态确定变电站有载调压分抽头设置。所提出的策略同时考虑了变压器动作次数限制以及不同中压馈线的需求差异,采用集中协调的方法平衡各馈线的要求,确定面向系统总体需求的变压器档位。(4)考虑配电网参与输电网调度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分散协调的输配电网实时调度策略。该策略在配电网层面采用平均一致算法为各分布式电源分配有功削减量,将配电网注入输电网的有功功率调节点输电网要求的数值;同时在分布式电源无功控制策略中加入前馈环,根据分布式电源的有功削减量调节无功输出,减少快速功率调节带来的电压波动。在输电网层面,采用一种数据驱动的集中式架构,利用同步相量测量收集的高频数据辨识输电网中各经济、安全指标关于节点功率注入的灵敏度,建立电力系统的局部线性化模型,实时优化发电机和各可调度配电网的功率注入。对于需要考虑的安全指标较多,输电网的各项安全约束难以在单一实时调度周期中得到满足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决策的实时调度策略,根据不同安全指标的越限情况,按照“先消除越限,在所有安全越限得到消除后再改善经济性,最后增加安全裕度”的顺序协调不同的调度目标。论文研究对于推进分布式电源全面参与输配电网调度控制具有技术参考价值。
黄金钊[4](2020)在《光伏并网对中低压配电网的影响分析及无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各国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能源和环境对立的问题永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矛盾。能源方面的专家们,陆续将研究重心转向可再生能源——光伏。光伏的应用以接入中低压配电网为主,使得传统的放射型配电网转变为多电源的有源配电网,改变了系统的潮流特性和无功电压特性。特别是光伏接入点的选择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电压波动、电压越限等我们不想看到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光伏发电并网是怎样影响整个配电网,对其无功优化进行研究,来解决其带来的问题,最终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因此,本文对光伏发电并网展开一系列研究分析,研究主要内容有:(1)通过机理上的研究,分析光伏发电并网时对我们配电网线路电流、电压分布、潮流分布、网络损耗等的影响,紧接着利用仿真研究光伏发电接入位置、容量和逆变器功率因数对配电网的影响;(2)介绍减少无功损耗的优化算法,分析了通过集中式优化的数学模型、无功调压控制手段及工作原理;(3)通过构建在传统无功优化算法的基础上的静/动态综合无功优化模型,拓展了光伏逆变器功率因数调节的手段,以广州电网增城富鹏线的实际线路进行仿真验算,仿真结果表明拓展光伏逆变器功率因数调节的无功调控手段,有利于系统潮流的优化和有功损耗的减少。
陈新元[5](2020)在《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灵敏度的配电网差异化降损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配电网的节能降损一直是供电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我国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今天更具有实际意义。降低配电网的损耗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能提升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带来巨大的管理效益。本文主要围绕配电网的节能降损展开研究,首先对线损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分析了配电线路损耗及长度、配电变压器损耗及其分布特性、配电网供电量大小、全网无功补偿状况以及高损耗配电变压器的数目等因素对配电网线损的影响。其次对常用的配网线损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主要有均方根电流法、平均电流法、最大负荷损失小时法、等值电阻法以及基于改进前推回代法的计算方法等。然后,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灵敏度的配电网降损策略,将配网降损分为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影响区域配电网线损的主要因素;第二步,通过灵敏度计算分析不同因素对线损的影响程度;第三步,根据灵敏度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降损策略。为验证所提配电网降损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选取JMS电网某新建变电站的10k V配电网为研究对象,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灵敏度分析之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一次网络改造、配电变压器改造、无功优化补偿等降损策略,经过理论分析与实验分析,本文提出的配电网差异化降损策略能够取得较好的降损效果。分析表明,本文所提的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灵敏度的配电网降损策略能够有效地应用到配电网降损中,全面分析影响因素和针对性提出策略的方案切实可行。通过降损策略的落地实施,能够有效降低配电网的损耗,对于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促进配电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卢奔[6](2020)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无功配置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应用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方面。配电网中,随着DG的渗透率逐步提高,配电网的本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电源供电转化为多电源供电,导致原有的配电网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不再适用。无功优化是保证配电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为此,对接入DG的配电网无功配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中分析了不同DG的并网及控制特性,将其等效成不同类型的节点,给出了含DG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建立了含DG的配电网无功配置多阶段优化数学模型,优化目标包括多场景下的综合电能损耗费用、无功设备投资费用及电压越限罚函数,确定了相应的约束条件。为了提高求解方法的计算效率,减少计算量,应用随机支路开断法对含DG的配电网进行可行无功平衡区域划分,根据配电网局部平衡等原理确定该区域补偿容量,在区域内部运用功率负荷阻抗距法结合Floyd算法确定补偿点,最终确定不同分区方式下的最优结果,选取目标函数值最优的结果作为最终方案。最后,对配电网无功配置优化数学模型和算法编制了程序并进行算例验证,计算过程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颖[7](2020)在《分布式光伏及无功优化配置的配电网稳态电压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量达5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4%。大批量分布式光伏并入配电网,一方面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配电网由传统单电源辐射状结构转变为多电源弱环型结构,再加上光照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从而引起配电网的电压分布发生了变化。研究分布式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以及有关控制策略,对改善配电网电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含分布式光伏配电网的电压质量,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稳态电压控制策略,主要对分布式光伏的优化配置和配电网的无功优化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PSCAD/EMTDC软件中搭建了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分布式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在经典的IEEE33节点配电网系统中改变光伏并网的位置和容量,研究配电网各节点电压变化情况。其次,为了提高含分布式光伏配电网静态电压的稳定性,减少运行时的网络损耗,引入参数自适应调整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PSO),通过对含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得到光伏并网位置和容量的最优配置方案。最后,在确定了分布式光伏的最佳有功出力和并网位置后,考虑到分布式光伏具有一定的无功输出能力,采用改进PSO算法控制分布式光伏的无功输出、优化配电网中无功补偿装置的出力、以及协调优化分布式光伏和无功补偿装置的无功出力等四种方案,对配电网进行无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参数自适应调整策略的改进PSO算法,对于求解分布式光伏的优化配置问题收敛速度快、精度高。同时,该算法能很好的实现分布式光伏和无功补偿装置的无功出力协调控制,能够有效改善配电网电压偏差和网络损耗,提高配电网电压质量,使配电网运行在最佳状态。
马婷婷[8](2020)在《多能源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的电压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全球的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使得多能源微电网并网成为电网规划的一种新趋势。多能源微电网的接入提高了配电网的灵活性和经济性,使传统的配电系统更具有可控性,改善由于负荷波动对电网电压质量带来的影响。但是微电网中的不可控微电源的接入使得配电系统的运行与控制更加复杂,控制不当会造成需求侧电能质量不合格等问题。本文针对多源微网接入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问题分别从多能源微网建模、微电网并网的电压分布问题、考虑电压约束和网络损耗的电压控制策略三方面对含微电的配电网电压控制与稳定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多能源微网建模。本文研究系统中主要包含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微型燃气轮机和复合储能系统。这些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的模型是研究微电网并网的基础。通过分析它们的运行特性、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建立多能源微电网的模型。(2)微网接入对配网无功电压的影响分析。为了明确微网接入位置和接入容量对电压分布的影响,首先利用负荷三角形分布模型对微网接入配电网的电压分布原理做了理论分析。从MG接入位置、容量大小分析含微网的配电网电压分布情况,利用电压灵敏度指数的最优选址、有功网损最小的最优定容说明分析电压分布的合理性,并采用IEEE14节点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验证。(3)多能源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的无功电压控制策略。为了能更好的控制微电网并网对电压的稳定需求,提出了一种配电网无功双重电压控制方法,将集中控制与不同的就地控制相结合,实现可控负荷有功、无功的协调控制。最后以改进后的IEEE33节点和改进的EU16节点为例,仿真对比不同控制方式下的有功损耗、电压合格率以及并网点电压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曹仝淼[9](2020)在《分布式电源与无功补偿装置的协同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化石燃料的燃烧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们提出了分布式发电技术,分布式发电技术能够广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随着我国通信、控制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分布式电源并网影响配电网的网络结构和潮流分布,合理的配置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位置及容量,能够减少线路的有功损耗、抬升系统节点的电压、改善配电网末端的电能质量、缓解用电压力。因此对分布式电源进行优化配置极具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系统结构及运行特点,通过数学建模对其进行机理分析,探究了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的电压偏差、电压波动、电压分布和有功网损等影响。接着本文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模拟搭建了10k V配电网模型、光伏电源模型、双馈异步风机模型,通过参数设置,模拟不同工况下,光伏电源并网和风机并网。通过仿真分析,表明合理的配置分布式电源容量及接入位置能够对配电网起到支撑作用,提高配电网的电能质量,为后文的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本文提出了分布式电源与无功补偿装置的协同优化配置策略,以系统潮流、节点电压、接入DG容量、无功补偿装置容量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含分布式电源及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电网优化配置模型。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以配电网网损和电压偏差和的加权为目标函数,对其进行优化配置。本文从染色体编码、种群初始化、适应度函数、遗传操作等方面介绍了遗传算法的实现过程,并给出了算法流程图。交叉操作和变异操作采用改进的自适应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并且引入淘汰机制和最优保存策略,增强了全局搜索的能力,避免了“早熟”现象。以改进的IEEE33节点系统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本文算法能够有效地对DG及无功补偿装置进行优化配置,使得DG并网后配电网的网损和电压偏差和明显降低,提高了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减少了系统的有功损耗,改善了系统的电能质量问题。
冯海潮[10](2020)在《含光伏电源配电网的无功电压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社会,化石能源枯竭,能源安全,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再生能源在当今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大,国家通过出台政策鼓励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化和环境友好化。由于光伏电源发电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加上光伏电源出力与负荷消耗的不匹配性,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以后,配电网的电压波动越来越明显,配电网容易出现电压越限的情况。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电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本文深入研究了光伏电源参与配电网电压优化的问题,本文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了光伏电源发电及其并网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载流量、网损、电压偏差的影响;以光伏电源并网等值电路为基础,分析了光伏电源并网以后对配电网电压越限机理的影响;依据Matpower仿真软件对单个光伏电源和多个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不同情况光伏电源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规律。其次,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含光伏电源的配电网进行无功优化,在考虑有功网损最小和电压偏差最小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静态和动态无功优化模型;其中静态无功优化模型比较了初始潮流、粒子群算法、改进的遗传算法对IEEE33节点的优化结果,得出改进的遗传算法能够有效的降低配电网有功网损和电压偏差;动态无功优化在计及光伏出力波动和负荷变化的基础上,对全天24小时进行分段,在考虑无功补偿设备动作次数的基础上,利用IEEE33节点进行算例仿真分析。最后,针对光伏出力和负荷波动预测存在误差的情况,设计了涵盖日前计划和日内短期调度的双时间尺度无功优化模型,对离散设备和连续设备进行协调优化;其中日前计划以配电网有功网损最小为目标,以无功补偿设备出力和有载调压变压器变比为变量,以相邻时间尺度的离散设备动作次数为约束对配电网进行优化;日内短期调度以配电网节点电压偏差最小为目标,以光伏电源和SVC的出力值为变量,以日前计划优化得到的各个时间尺度的电压及离散设备的动作时刻和动作量为参考值对配电网进行优化。通过多设备、双时间尺度的协调优化,使配电网能够安全、经济的运行。
二、基于配电网经济运行的馈线无功优化补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配电网经济运行的馈线无功优化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负荷曲线分段的配电网无功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负荷曲线优化分段模型和无功补偿点筛选 |
1.1 负荷曲线优化分段模型 |
1.2 无功补偿点筛选确定 |
1.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权重确定 |
1.3.1 改进层次分析法 |
1.3.2 反熵权法 |
1.3.3 综合权重确定 |
2 无功优化数学模型 |
3 基于负荷曲线分段的优化策略 |
3.1 优化模型求解及最优解集评估 |
3.2 分时段无功优化策略流程 |
4 算例验证 |
4.1 IEEE 33节点算例 |
4.1.1 算例参数和负荷曲线分段处理 |
4.1.2 无功补偿点筛选 |
4.1.3 无功优化补偿求解 |
4.1.4 无功优化策略有效性验证 |
4.2 实际电网算例 |
5 结论 |
(2)中压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配电网无功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
1.2 配电网无功规划概述 |
1.2.1 配电网无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1.2.2 无功规划与电压分布的相互作用 |
1.2.3 配电网无功规划与有功损耗之间的相互关系 |
1.3 配电网无功规划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配电网无功规划模型 |
1.3.2 配电网无功规划算法 |
1.4 本文的无功规划系统设计实现及结构安排 |
1.4.1 中压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设计实现表现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相关基础技术 |
2.1 配网潮流前推回推算法 |
2.1.1 单支路潮流前推回推 |
2.1.2 辐射网潮流算法 |
2.1.3 PV节点处理 |
2.2 粒子群算法 |
2.2.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2.2.2 粒子群算法的数学描述 |
2.2.3 常规的粒子群算法 |
2.2.4 带收缩因子粒子群算法 |
2.2.5 粒子群算法流程 |
2.3 Keepalived技术 |
2.4 Docker容器技术 |
2.5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配电网无功规划功能分析 |
3.2.1 补偿费用的计算 |
3.2.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3.2.3 补偿点容量公式的推导 |
3.2.4 确定补偿点位置的算法流程 |
3.2.5 计算补偿容量的算法流程图 |
3.2.6 考虑补偿点个数影响的算法算法流程 |
3.2.7 配电网潮流算法实现参数设置 |
3.2.8 配电网无功规划算法实现参数设置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3.1 数据采集 |
3.3.2 数据处理 |
3.3.3 配电网管理 |
3.3.4 告警信息管理 |
3.3.5 无功规划控制管理 |
3.3.6 告警处理记录 |
3.3.7 系统管理 |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高可用性 |
3.4.2 人性化 |
3.4.3 部署维护高效 |
3.5 业务流程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 系统概要设计 |
4.1.1 设计目标 |
4.1.2 硬件架构 |
4.1.3 软件架构 |
4.2 系统模块设计 |
4.2.1 系统基础管理 |
4.2.2 站所管理 |
4.2.3 馈线管理 |
4.2.4 终端管理 |
4.2.5 告警管理 |
4.2.6 无功规划控制 |
4.2.7 告警处理记录 |
4.3 系统非功能性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结构设计 |
4.4.2 物理结构设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2 前端部分 |
5.2.1 总览 |
5.2.2 列表 |
5.2.3 详细 |
5.3 后台部分 |
5.5 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工具和方法 |
6.3 测试和结论 |
6.3.1 算例原始数据 |
6.3.2 补偿前馈线和负荷指标 |
6.3.3 低压补偿后馈线和负荷指标结果分析及对比 |
6.3.4 系统功能测试 |
6.3.5 非功能性测试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3)考虑调度需求的主动配电网分散协调无功电压控制模型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电源通过就地控制参与配电网调压降损的研究现状 |
1.2.2 分布式电源通过集中控制参与配电网调压降损的研究现状 |
1.2.3 分布式电源通过分布式控制参与配电网调压降损的研究现状 |
1.2.4 配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参与输电网调度的研究现状 |
1.2.5 既有研究对无功优化模型与求解算法的选择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支路潮流的配电网分布式无功电压控制 |
2.1 基于LinDistFlow近似的配电网无功优化模型 |
2.1.1 LinDistFlow模型及其在辐射状配电网中的推广 |
2.1.2 LinDistFlow近似下的配电网无功优化问题建模 |
2.1.3 基于对偶上升的求解策略 |
2.2 基于支路潮流的配电网分布式无功电压控制策略 |
2.2.1 利用配电网拓扑结构的稀疏性分解求解过程 |
2.2.2 利用支路潮流数据估计网损计算中与负荷无功相关的项 |
2.2.3 负荷节点电压估计 |
2.2.4 完整控制律 |
2.3 算例分析 |
2.3.1 测试系统 |
2.3.2 轻载条件下的测试 |
2.3.3 重载条件下的测试 |
2.3.4 随机场景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μ-PMU的配电网分散式无功电压控制 |
3.1 基于本地同步相量测量的降损策略 |
3.2 兼顾电压和降损的无功优化策略 |
3.2.1 系统中只有一个节点出现低电压问题时的处理 |
3.2.2 系统中存在多个低电压节点时的处理 |
3.3 完整控制策略 |
3.4 算例分析 |
3.4.1 负荷逐渐加重 |
3.4.2 负荷骤然加重时的无功控制效果 |
3.4.3 直接从重载开始仿真的情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与分布式电源相协调的变电站电压控制 |
4.1 变电站电压可控时的配电网无功优化 |
4.1.1 面向单回馈线的无功优化 |
4.1.2 面向含多回馈线配电网的无功优化 |
4.2 基于一致性协议的分布式电压感知和估计 |
4.2.1 配电网中电压最高、最低电压及其所在节点 |
4.2.2 分布式电源的电压控制潜力 |
4.2.3 分布式电源达到无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状态时的系统最低、最高电压 |
4.3 与分布式电源相协调的变电站最优电压自动控制策略 |
4.4 算例分析 |
4.4.1 负荷逐渐加重 |
4.4.2 负荷骤然加重 |
4.4.3 多馈线配电网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散协调的输配电网实时调度 |
5.1 缓和分布式电源有功削减引起的低电压问题的前馈控制环节 |
5.2 考虑输电网功率调节需求的配电网有功功率控制 |
5.2.1 有功削减缺额的计算与发布 |
5.2.2 分布式电源满载率的计算与传输 |
5.2.3 分布式电源的有功控制规则 |
5.3 计算配电网注入输电网功率的调节范围 |
5.4 输电网层面的设计 |
5.4.1 输电网实时调度问题中涉及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指标 |
5.4.2 模型参数的辨识 |
5.4.3 完整调度模型的定义与求解 |
5.5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动态决策的输电网实时调度 |
6.1 考虑多种安全性指标的安全约束实时调度 |
6.2 通过松弛爬坡约束实现的渐进趋优及其局限性 |
6.3 考虑多种安全和经济性指标的多目标实时调度 |
6.3.1 作为实时调度问题长远目标的理想运行点 |
6.3.2 每个调度周期所能达到的最优运行点 |
6.3.3 调度策略 |
6.4 算例分析 |
6.4.1 算例Ⅰ: 实时调度对潮流变化引起的多重安全风险的抑制效果验证 |
6.4.2 算例Ⅱ: 验证实时调度策略在修复系统安全问题时的速度 |
6.4.3 算例Ⅲ: 在更普遍的场合验证方法快速修复安全约束违反的能力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线性模型对节点电压和有功网损的近似效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光伏并网对中低压配电网的影响分析及无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伏并网对中低压配电网的影响 |
1.2.2 含光伏配电网的无功优化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的影响机理分析 |
2.1 光伏系统及其并网模型 |
2.1.1 光伏发电模型 |
2.1.2 光伏并网模型 |
2.2 光伏并网对配电网影响机理分析 |
2.2.1 光伏并网对潮流分布的影响 |
2.2.2 光伏并网对电压分布的影响 |
2.2.3 光伏并网对线路电流的影响 |
2.2.4 光伏并网对网络损耗的影响 |
2.3 光伏并网对配电网影响算例分析 |
2.3.1 算例基础数据 |
2.3.2 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算例分析 |
2.3.3 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网络损耗的影响算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含光伏配电网的集中无功优化概述 |
3.1 含光伏配电网的无功电压控制手段分析 |
3.2 含光伏配电网的无功集中优化模型 |
3.3 配电网无功优化的常用算法 |
3.3.1 遗传算法简介 |
3.3.2 遗传算法的评价 |
3.4 配电网无功集中优化的工作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光伏配电网的综合无功优化建模研究 |
4.1 含光伏配电网的阻抗特性和无功电压特性 |
4.2 含光伏配电网的综合无功优化模型 |
4.2.1 含光伏配电网的静态综合无功优化模型 |
4.2.2 含光伏配电网的动态综合无功优化模型 |
4.3 含光伏配电网的静态综合无功优化算例分析 |
4.3.1 算例基础数据 |
4.3.2 优化结果分析 |
4.4 含光伏配电网的动态综合无功优化算例分析 |
4.4.1 算例基础数据 |
4.4.2 优化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灵敏度的配电网差异化降损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配电网降损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配电网线损及其计算方法 |
2.1 线损基本概念 |
2.1.1 线损的定义 |
2.1.2 线损的分类 |
2.2 配电元件损耗计算及线损影响因素分析 |
2.2.1 配电线路损耗及长度影响 |
2.2.2 配变损耗及其分布特性 |
2.2.3 配电网供电量大小 |
2.2.4 全网无功补偿 |
2.2.5 高损配变数量 |
2.3 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 |
2.3.1 常用计算方法简介 |
2.3.2 前推回代线损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灵敏度的降损策略研究 |
3.1 配电网差异化降损思路 |
3.1.1 差异化降损分析流程 |
3.1.2 差异化降损措施制定依据 |
3.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线损影响因素确定 |
3.2.1 基于技术降损的线损影响因素 |
3.2.2 影响线损大小因素分析思路 |
3.2.3 线损相关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3.3 基于线损灵敏度的降损措施深度确定 |
3.3.1 线损灵敏度的概念 |
3.3.2 线损灵敏度的计算原理 |
3.3.3 基于前推回代的线损灵敏度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降损措施实施及效果分析 |
4.1 配电网线损管理问题 |
4.1.1 线损的技术问题 |
4.1.2 降损工作的不足 |
4.1.3 线损计算基础条件 |
4.2 配电网降损案例一 |
4.2.1 案例一配电网情况 |
4.2.2 案例一线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4.2.3 案例一线损灵敏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4 案例一差异化降损措施 |
4.3 配电网降损案例二 |
4.3.1 案例二配电网情况 |
4.3.2 案例二线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4.3.3 案例二线损灵敏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4 案例二差异化降损措施 |
4.4 降损效果分析 |
4.4.1 案例配电网的降损效果 |
4.4.2 降损措施投入产出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无功配置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分布式电源 |
1.2.1 分布式电源类型及特点 |
1.2.2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的影响 |
1.3 无功配置的研究现状 |
1.3.1 无功配置优化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2 无功配置优化模型求解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无功平衡区域划分研究现状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配电网的无功补偿及优化模型建立 |
2.1 配电网的无功补偿 |
2.1.1 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 |
2.1.2 无功补偿配置原则 |
2.1.3 无功补偿方式 |
2.1.4 配电网的无功配置 |
2.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无功配置优化模型 |
2.2.1 目标函数 |
2.2.2 约束条件 |
2.2.3 无功优化模型的求解 |
2.3 小结 |
第三章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
3.1 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潮流计算中的节点类型 |
3.1.1 同步发电机接口模型 |
3.1.2 异步发电机接口模型 |
3.1.3 电力电子变换器接口模型 |
3.2 前推回代潮流计算方法 |
3.2.1 前推回代算法原理 |
3.2.2 潮流计算中各节点的处理方法 |
3.2.3 关键计算过程 |
3.2.4 算例验证 |
3.3 小结 |
第四章 启发式无功配置优化算法 |
4.1 可行无功平衡区域划分 |
4.1.1 随机开断支路法 |
4.1.2 分区步骤及流程图 |
4.2 负荷功率阻抗矩法 |
4.2.1 负荷功率阻抗矩法原理 |
4.2.2 负荷功率阻抗矩法步骤及分析 |
4.3 最短路径Floyd算法 |
4.3.1 Floyd算法思想 |
4.3.2 Floyd算法具体步骤及分析 |
4.4 补偿点的确定 |
4.5 补偿容量的确定 |
4.6 最优方案选取 |
4.7 小结 |
第五章 无功配置算例 |
5.1 IEEE33 节点系统无功配置 |
5.1.1 无功优化配置方案确定 |
5.1.2 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
5.2 某典型馈线算例分析 |
5.2.1 无功优化配置方案确定 |
5.2.2 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分布式光伏及无功优化配置的配电网稳态电压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光伏发电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 |
1.3.2 含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电压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及并网影响 |
2.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 |
2.1.1 光伏电源 |
2.1.2 最大功率跟踪 |
2.1.3 并网逆变器 |
2.1.4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仿真模型 |
2.2 分布式光伏并网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机理 |
2.3 仿真分析 |
2.3.1 不同并网位置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 |
2.3.2 不同并网容量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分布式光伏并网选址定容优化策略 |
3.1 分布式光伏并网选址定容数学模型 |
3.1.1 目标函数 |
3.1.2 约束条件 |
3.2 改进PSO算法 |
3.2.1 标准PSO算法 |
3.2.2 参数自适应调整 |
3.2.3 改进PSO算法的实现步骤 |
3.2.4 仿真验证 |
3.3 改进PSO算法在分布式光伏并网选址定容中的应用 |
3.3.1 改进PSO算法对并网光伏选址定容的处理 |
3.3.2 改进PSO算法实现分布式光伏并网选址定容流程 |
3.4 算例分析 |
3.4.1 算例数据 |
3.4.2 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含分布式光伏配电网无功优化策略 |
4.1 并网逆变器无功输出原理 |
4.2 含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无功优化数学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改进PSO算法在含分布式光伏配电网无功优化中的应用 |
4.3.1 改进PSO算法对配电网无功优化的处理 |
4.3.2 改进PSO算法实现配电网无功优化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4.1 算例数据 |
4.4.2 仿真方案介绍 |
4.4.3 仿真结果 |
4.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多能源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的电压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国内微电网研究现状 |
1.2.2 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的无功电压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含多能源微电网的建模及电压优化控制研究 |
2.1 多能源微电网技术原理 |
2.2 典型分布式电源建模及电压稳定性分析 |
2.2.1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及电压稳定研究 |
2.2.2 风力发电系统及电压稳定分析 |
2.2.3 微型燃气轮机组的数学模型及运行特性 |
2.2.4 复合储能系统的结构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电网接入对配电网的无功电压影响分析 |
3.1 配电网无功电压特性分析 |
3.1.1 配电网功率损耗分析 |
3.1.2 配电网无功潮流和电压分布原理分析 |
3.2 含微网的配电网电压分布计算方法 |
3.2.1 含微网的配电网模型 |
3.2.2 含微网的配电网电压分布计算方法 |
3.3 基于电压灵敏度指数的微电网选址与定容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能源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的无功电压控制策略 |
4.1 配电网无功电压双重控制方案介绍 |
4.1.1 无功集中优化方法 |
4.1.2 就地无功分散优化控制 |
4.2 含微网的配电网无功集中优化方法 |
4.2.1 配电网无功优化的数学模型 |
4.2.2 含微网的配电网无功集中优化模型 |
4.2.3 基于多目标的集中式无功电压控制算法求解 |
4.3 含微网的配电网就地无功分散优化控制 |
4.3.1 含MG的配电网无功解耦优化控制方法 |
4.3.2 基于功率因数修定的无功优化控制方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系统参数 |
4.4.2 结果与分析 |
4.5 不同控制策略效果汇总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分布式电源与无功补偿装置的协同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布式电源研究现状 |
1.2.2 分布式电源并网影响研究现状 |
1.2.3 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分布式电源并网影响分析 |
2.1 分布式电源定义 |
2.2 光伏发电 |
2.2.1 光伏发电系统 |
2.2.2 光伏发电系统数学模型 |
2.3 风力发电 |
2.3.1 双馈异步风机 |
2.3.2 双馈异步风机数学模型 |
2.4 DG并网对配电网的影响 |
2.4.1 DG并网对配电网电压偏差的影响 |
2.4.2 DG并网对配电网电压波动的影响 |
2.4.3 DG并网对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 |
2.4.4 DG并网对配电网网损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仿真分析 |
3.1 10kV配电网模型 |
3.2 光伏并网仿真分析 |
3.2.1 不同并网容量下光伏并网 |
3.2.2 不同并网位置下光伏并网 |
3.3 双馈异步风机并网仿真分析 |
3.3.1 不同并网容量下双馈异步风机并网 |
3.3.2 不同并网位置下双馈异步风机并网 |
3.4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电源与无功补偿装置的协同优化配置研究 |
4.1 含DG接入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
4.1.1 常见DG节点类型处理 |
4.1.2 含DG接入的潮流计算 |
4.1.3 含DG接入的潮流计算步骤及流程图 |
4.2 遗传算法(GA) |
4.2.1 遗传算法(GA)简介 |
4.2.2 染色体编码 |
4.2.3 种群初始化 |
4.2.4 适应度函数 |
4.2.5 遗传操作 |
4.3 无功补偿装置 |
4.4 DG与无功补偿装置的协同优化配置算法实现 |
4.4.1 算法实现 |
4.4.2 算法流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IEEE33节点测试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5.2 算法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IEEE33节点测试系统各节点负荷和各支路阻抗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含光伏电源配电网的无功电压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光伏电源发电概述 |
1.2.1 国外光伏电源发电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光伏电源发电的发展概况 |
1.3 含光伏电源的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研究现状 |
1.3.1 光伏电源并网无功电压优化研究现状 |
1.3.2 光伏电源并网调压策略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光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的影响 |
2.1 光伏电源及其并网模型 |
2.1.1 光伏电源发电模型 |
2.1.2 光伏电源并网模型 |
2.2 光伏电源并网对配电网的影响机理分析 |
2.2.1 光伏电源并网对载流量的影响 |
2.2.2 光伏电源并网对网损的影响 |
2.2.3 光伏电源并网对电压分布的影响 |
2.3 光伏电源并网引起电压越限机理分析 |
2.4 光伏电源并网算例分析 |
2.4.1 单个光伏电源并网情况分析 |
2.4.2 多个光伏电源并网情况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含光伏电源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 |
3.1 含光伏电源的配电网无功优化模型 |
3.1.1 目标函数 |
3.1.2 约束条件 |
3.2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静态无功优化研究 |
3.2.1 改进的遗传算法 |
3.2.2 改进遗传算法无功优化流程 |
3.2.3 静态无功优化算例分析 |
3.3 含光伏电源的配电网动态无功优化研究 |
3.3.1 动态无功优化模型 |
3.3.2 动态负荷分段和光伏电源出力分段 |
3.3.3 动态无功优化流程 |
3.3.4 动态无功优化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双时间尺度的含光伏电源配电网电压无功优化 |
4.1 含光伏电源的配电网双时间尺度无功优化策略 |
4.1.1 日前计划 |
4.1.2 日内短期调度 |
4.2 双时间尺度无功优化模型 |
4.2.1 日前计划优化模型 |
4.2.2 日内短期调度优化模型 |
4.2.3 多设备无功优化调度流程 |
4.3 双时间尺度无功优化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基于配电网经济运行的馈线无功优化补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负荷曲线分段的配电网无功优化策略[J]. 张国彦,姜磊,战文华,卢文华,曹磊,余海英,张辉,李华取.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5)
- [2]中压配电网无功规划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 陶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考虑调度需求的主动配电网分散协调无功电压控制模型与算法研究[D]. 钟令枢.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光伏并网对中低压配电网的影响分析及无功优化研究[D]. 黄金钊. 吉林大学, 2020(03)
- [5]基于灰色关联度与灵敏度的配电网差异化降损策略研究[D]. 陈新元. 吉林大学, 2020(03)
- [6]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无功配置优化[D]. 卢奔.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分布式光伏及无功优化配置的配电网稳态电压控制策略研究[D]. 刘颖.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多能源微电网接入配电网的电压控制策略研究[D]. 马婷婷.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9]分布式电源与无功补偿装置的协同优化配置研究[D]. 曹仝淼.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含光伏电源配电网的无功电压优化策略研究[D]. 冯海潮. 燕山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