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麦肯锡支招中国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飞[1](2018)在《专家汇集郑州,论谈新时代中国律师行业发展》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律师制度的不断完善,律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律师业务也在不断拓展,律师的领域也在不断延伸,律师的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一带一路"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对律师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徐耀强[2](2017)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文中认为在我国,近年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的系统性还十分不够。本研究基于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现状,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文化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理论、思想渊源、价值表现、行动路线以及绩效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正在建构的概念。本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构成包括3大要素:责任管理对象、管理主体和管理环境: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必须遵循的4项基本原则是:以价值为目标的原则、以人本为中心的原则、以融入为路径的原则以及以能力为依托的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具有社会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交互性、动态性和艺术性等7大特征;并从本源论、边界论、目的论以及方法论的角度和高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科学划分和理论建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行为动机,可以将其归因为利他主义动机、利己主义动机、互利主义动机以及规则主义动机等4大类;其行为类型可归纳为道德驱动、经济驱动、政府驱动、社会驱动等4种类型;其动力合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元要素博弈、生成的过程,其中社会期望是“导航器”、态度取向是“发生器”、企业能力是“加速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观念演进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统一。本研究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两个角度,对诞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曾经作为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管理思想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所蕴含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潜和梳理;此外还从思想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管理学的多维度、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进行了当代学术诠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具有股东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多重重大价值。股东价值主要体现为企业的业绩贡献度、品牌知名度和顾客忠诚度;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其对国家发展的价值、对社会和谐的价值以及对员工成长的价值;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其对生态修复的贡献、对资源利用的贡献以及对污染治理的贡献。进而提出这样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既是一种约束因素,更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由的一种必要途径。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责任管理体系架构建设,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责任管理推进策略的“五融入”模式,特别是在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描述的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企业界最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首次总结凝练提出了公益事业宣传、公益事业关联营销、企业的社会营销、企业的慈善行为、社区志愿者活动、社会责任采购、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审计、清洁发展机制以及可持续消费等10个可供企业选择的实践形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也是一个“投入一产出”系统,故而也有一个管理绩效问题。本研究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绩效标准、绩效评价、绩效改善等3个方面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绩效优化的基本路径。
孙福昌[3](2015)在《浙江送变电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准则和观念体系。在现代化国际竞争环境下,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已经被许多具有远见的管理者列为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国有重要大型企业,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构建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当前,这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正面临着国家电网公司“五统一”的要求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引入对该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探讨。首先,根据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分析公司文化内外环境的各个要素,针对公司实际情况和当前企业文化现状及问题,发现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缺失之所在。在此基础上,明确在国家电网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框架下的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内容和任务,形成文化建设思路,并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方案。最后,阐述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的实施步骤和重点,针对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措施。
梁媛[4](2010)在《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了111%,达到559亿美元,全世界排名第十二位,在所有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中排名第2位。其中,国有资产占据主体地位,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357.4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60%以上。但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面临巨大风险。来自麦肯锡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不到50%,而中国67%的海外收购是不成功的。商务部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境外兼并收购的企业只有1/3处于盈利和持平状态。仅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主要来自国资企业产权关系的复杂和国际化运作与市场运作经验的相对匮乏、我国境外投资面临的双重法律政策环境与复杂的国际关系、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灾害、恐怖主义活动等不可预知因素的冲击,等等。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根据风险来源可以划分为国家可控风险(来自国家、政府和企业可控的因素)和国家不可控风险(来自国家、政府和企业不可控的因素);根据风险危害可以划分为战略性风险(损害国家形象或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整体环境、危害国家投资战略)和经济性风险(仅仅导致企业效益低下或资产流失)。而国家可控风险,可根据治理主体的差异,划分为企业外部治理风险和企业内部治理风险;国家不可控风险,可进一步根据调控对象的差异,划分为东道国政府层面的战略冲突风险、东道国社会层面的文化冲突风险和即便协调东道国政府和社会力量也不可控制的、局势突变与各种灾害导致的不可抗力风险。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的生成,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学机理。国家不可控风险的生成,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声誉形象,同时具有国家战略的特性和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特性,在境外复杂的投资环境、我国投资战略和国资企业市场运作与国际化运作经验欠缺的三重背景下,境外投资承担着巨大的社会成本、战略成本与学习成本等外部性成本,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因此凸现了战略冲突风险和(广义的)文化冲突风险等外部性因素的高比重;国家可控风险中,风险治理成本高、经验严重不足、体制缺陷难以克服,政府监管风险和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经理人道德风险的严重程度也因此显着提升。上述种种问题,导致风险高发并且控制困难。风险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企业本身,还包括企业外的力量,可以根据治理主体划分为外部主体的治理和内部主体的治理。外部主体的治理是一种社会治理。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特征,国家是国资风险当然的治理主体,但国家的体现不仅仅是国家的委托人政府,还包括将国有资产委托给政府管理的全体国民,以及国民的代表如社团、人民代表大会、各政党和政协等;又由于国资对外投资牵涉到国际社会、东道国及其国民的权益,外部治理还需协调东道国政府、民众及其代表、国际社会的相关组织等,呈现出高度的主体多元化、复杂化;企业内部主体的治理则相对简单,就是企业本身。但因为国资企业管理机制的复杂性,母企业、子企业以及代理国家行使管理权责的机构,如股份制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等,都属于企业内部主体的范畴。基于国资企业风险高度的经济外部性、来源政治性、发生不可控性等特点,以我国政府为主的外部主体治理,在境外国资风险管理中担负重要职责。我国政府需要致力于企业或行业风险相关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投资战略调整和外交与社会融合推进、投资保护、投资救助与投资保险健全,等等,以监控包括不可控风险在内的所有国家不可控风险,降低境外国资企业风险管理成本,减少他们的风险损失。针对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来源多样、战略冲突与文化冲突风险比重大、管控成本高、不可控风险多发、影响因素国际化等特点,外部治理需要运用全球治理机制理论,以我国政府主导、我国社会、东道国与国际组织多元主体协同运作,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治理目标,以政府等国资企业监管者、境外国资企业和境外国家不可控风险为治理对象,以我国政府对制度制约、公共服务、财政支持、社会、东道国和国际组织相关风险管理与救助资源等的协同调度为治理方式,以纳入战略管理、资产管理、权责分明的境外投资风险治理法律体系为治理标的,建构一个全球治理、公共治理的外部治理框架,全面参与控制境外国资的所有风险。基于国家在境外国资监管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国资监管部门的治理成为境外国资风险治理的重要环节。明确协调统一、各司其职的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监管主体,建构权责分明、惩治有据的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监管者治理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风险政府监管相关信息披露制度,鼓励第三部门的监督,可以规避政府不作为或者政府官员与其他公务人员权力寻租等风险,更好的履行政府在风险治理中的职能。风险治理的关键性主体仍然是企业自身。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多环节的管理链条,企业内部主体治理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内部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依托,通过在信息畅通前提下有利于风险控制的内部治理结构改善和母子公司治理型控制模式的建立,完善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治理策略。国资代理人即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履行风险管理权责的关键因素,解决代理人道德风险,成为企业内部主体风险治理的核心环节。针对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复杂的境外国资风险要求企业内部治理主体和外部治理主体更紧密的合作,运用国有资产境外投资双重任务和投资过度、投资环境高度不确定性特点下的改良的委托代理模型,解决境外国资企业经理人内部激励问题;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和内部治理理论,建立政府直接监管、通过母公司间接监管和公共治理框架软性监管的外部激励约束监督监管机制,解决其外部激励和内外部约束问题。正是国有资产风险治理多元主体的特征,为确保各主体权责分明的履行治理作为,需要在治理之初即明确甄定不同主体担负的相应责任,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不同主体的治理行为,为企业经理人和政府监管者业绩评估提供依据,促进和保障企业外部治理机构(政府)和企业内部治理机构的风险治理行为,规避企业、政府和其负责人对投资风险的忽视或者治理责任的回避。适用于境外国资企业风险评估、基于影响图理论、纳入国资境外风险各不同种类和影响要素的模糊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可以相对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运用模型,通过企业内部财务等数据的代入和环境信息相关数据的代入,能够得出境外国资企业在具体风险危害中应担负的责任值,因此也能够据此明确企业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应负责任的比重。
魏林[5](2010)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交待了文章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基本概况。再次,本文在回顾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理论和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分类不明确,相关研究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和适用性的现状,以中国企业整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紧密结合中国企业自身特点和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共性的、对投资成败、企业经营绩效起着重大影响的关键风险进行了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分别对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管理风险和外汇风险四类关键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测评。在关键风险分析过程中,重点对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活动中遭遇政治风险的主要形式、投资目标区域的主要政治风险、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的来源、跨文化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海外分支机构控制风险的成因、人力资源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的交易风险、会计风险、经济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此外,本文引入并通过示例演示了灰关联法在综合测评对外直接项目风险、评判投资优选方案中的运用。最后,通过前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建议,如在防范政治风险方面提出了加强政治风险预警、实施本地化策略、采取灵活的投资策略、投保政治风险等风险防范措施;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提出了增强企业法律资源配置、加强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等对策建议。
李可[6](2007)在《中国品牌海外艰难行走》文中提出中国货在全球的占有量目前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但出过国门的人对“madeinChina”一定不陌生,为了给家人朋友带一点
史虹[7](2007)在《管理咨询企业的成长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工商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的管理咨询企业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在成长理论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影响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本文对管理咨询企业属性及成长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并以此作为论文的分析基础。第二,对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和确定,即从大量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文献中归纳和提炼出一般企业成长要素;结合管理咨询企业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初步确立影响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要素;采用KJ法进一步归并出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共73个。第三,通过两轮德尔斐法专家调查,得到了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共41个,并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源占有、关键能力、客户关系、经营能力和外部环境5个一级指标,企业规模、完整的组织结构、办公环境和条件等共41个二级指标的管理咨询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采用大样本、多调查对象类型的问卷调查方法获得了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关键指标第一手评价数据;运用SPSS 12EVAL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了社会和专业关系网络指标、企业家特质指标等5个第一核心层关键指标,以及健全的管理制度指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指标等7个第二核心层关键指标。第五,选取中外两家管理咨询公司做成长案例分析,并结合成长关键要素分析的结果,对成长要素、成长方式和成长阶段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综合讨论。第六,基于成长关键要素与成长阶段提出了成长模式构思,并由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模式向知识型企业、一般企业成长模式延伸进行了拓展性思考。
梁伯枢[8](2006)在《麦肯锡关注中国什么——访麦肯锡董事长兼全球总裁戴颐安》文中提出
黄侦[9](2006)在《本土零售企业跨区域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国家的零售业要健康快速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企业规模。中国零售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的,有较强烈的地区属地限制,少有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形成了大量分散经营的小型零售企业和店铺群,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历经百年发展的各种业态在我国短短20年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各种业态有其成长的区域空间。 遵循世贸承诺,2004年底我国全面开放零售业,今天,列入世界500强的跨国零售企业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成为目前最值得跨国零售巨头下大力气占有的市场。在实力雄厚的跨国零售巨头面前,我国流通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力弱,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低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今天,本土零售业为了做大做强、政府为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企业自身面对外资竞争的压力都有着潜在的大规模并购重组愿望。国内零售业并购跨区域、多元化、有形成浪潮之势。但是“大部分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期望价值,不少并购都出现了消化不良”(黄国雄)。当前国内零售企业对规模扩张的热忱明显高出了内部建设,许多工作做成了表面的文章。面临大规模的并购重组,迫切需要并购整合理论的指导。企业并购充满着各种风险,并购后整合难,但最难的莫过于企业文化的整合。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企业并购理论、有关企业文化基本理论、有关零售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国际零售业并购整合,国际零售业并购的特点、国际零售业并购的原因、国际零售业中国市场并购。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本土零售业并购整合现状和本土零售业并购原因。本土零售企业并购不仅是零售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主动适应,而且是企业为了获得各种效应的内在要求。令人担忧的是,本土零售业的并购重组还仅仅停留在规模简单相加上面,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并购尝试后,本土零售企业纠纷、高层人士震荡等并购后遗症纷纷显现。 如何在并购之后实现文化的融合和效益的提升是关系到本土零售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第四章分析了本土零售业跨区域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困难、整合现状和问题。 第五章结合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的特点,有侧重地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六章、分析了中小零售企业文化整合思路。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构建有地方特色的零售文化,提出了地方特色零售商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如何构建有地方特色的零售商业文化。
孙玉敏,王军[10](2004)在《零售业危机抉择》文中提出11月的青岛,大多数日子依然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大多数人也像往常一样,周末逛街、购物,置办自己需要的商品。没有人意识到,商界可能正面临一场危机,一场渐渐逼近但被许多人认为是危言耸听的危机。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将全面开放。从这一天开始,外资零售商在内地开店将没有股权比例、开店数量与开店区域的限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国内地零售业3年保护期的结束;意味着外资零售业将进一步发挥其全球连锁的优势;也意味着我国零售企业将从有保护的竞争阶段走向全面竞争时代,国内商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但面对这一重大政策转变,青岛商业的反应却显得有些平淡。"在青岛,根本不存在开闸待入局面。零售业早已提前全面开放"——几位企业家分别对《招商周刊》表达了上述看法。"‘狼来了’喊得太久,已没有什么好怕。在青岛,商界对外资零售业的竞争已经习惯了。"一位内资商业巨头坦言。事实果真如此吗?所谓的青岛零售业危机真的是危言耸听吗?
二、麦肯锡支招中国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肯锡支招中国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 |
一、国外实践与研究状况 |
二、国内实践与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一、相关研究的总体状况 |
二、有待理论突破的方向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概念界定 |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定义 |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原则 |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特征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基于本源论的理论建构 |
二、基于边界论的理论建构 |
三、基于目的论的理论建构 |
四、基于方法论的理论建构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发生机理 |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动机归因 |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行为类型 |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动力生成 |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道德建设 |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道德建设的当代主题 |
二、企业道德境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精神追求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思想演进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西方思潮 |
一、思想发展的脉络 |
二、历史论争的焦点 |
三、全球运动的兴起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中国智慧 |
一、儒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
二、道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
三、墨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
四、法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当代诠释 |
一、思想教育学的观察 |
二、经济学的观察 |
三、社会学的观察 |
四、伦理学的观察 |
五、法律学的观察 |
六、管理学的观察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价值表现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股东价值 |
一、企业业绩贡献度 |
二、企业品牌知名度 |
三、企业顾客忠诚度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社会价值 |
一、对国家发展的价值 |
二、对社会和谐的价值 |
三、对员工成长的价值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生态价值 |
一、对生态修复的贡献 |
二、对资源利用的贡献 |
三、对污染治理的贡献 |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行动路线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体系架构 |
一、组织体系 |
二、指标体系 |
三、规则体系 |
四、能力体系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实践形式 |
一、公益事业宣传 |
二、公益事业关联营销 |
三、企业的社会营销 |
四、企业慈善行动 |
五、志愿者活动 |
六、社会责任采购 |
七、社会责任投资 |
八、社会责任会计 |
九、清洁发展机制 |
十、可持续消费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推进策略 |
一、融入企业治理结构 |
二、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
三、融入企业机制体系 |
四、融入企业管理运营 |
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优化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标准 |
一、国际组织倡导的社会责任规则 |
二、行业协会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 |
三、政府机构发布的社会责任指引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评价 |
一、国外社会评价方法 |
二、国内社会评价方法 |
三、企业自我评价方法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改善 |
一、凸显企业的主体作用 |
二、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
三、发挥社会的推动作用 |
结语: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的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学术创新 |
三、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科研成果 |
致谢 |
(3)浙江送变电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的思路 |
1.2.2 研究的内容 |
1.2.3 研究的方法 |
2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国内外研究 |
2.1 企业文化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
2.1.1 文化的涵义 |
2.1.2 企业文化的涵义 |
2.1.3 企业文化的要素 |
2.1.4 企业文化的结构 |
2.1.5 企业文化的特征 |
2.1.6 企业文化的作用 |
2.2 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概况 |
2.2.1 国外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概况 |
2.2.2 国内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概况 |
3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简介 |
3.1.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概况 |
3.1.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概要 |
3.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
3.2.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初始阶段 |
3.2.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系统推进阶段 |
3.2.3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的瓶颈阶段 |
3.3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 |
3.3.1 企业文化测量的理论依据 |
3.3.2 企业文化的测量维度 |
3.3.3 Denison组织文化模型详述 |
3.4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方法 |
3.4.1 深度访谈 |
3.4.2 现场调查 |
3.4.3 问卷调查 |
3.5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问卷设计及结构分析 |
3.5.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问卷设计 |
3.5.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维度 |
3.5.3 样本结构性分析 |
3.6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测量问卷统计分析 |
3.6.1 企业文化特质统计分析 |
3.6.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6.2.1 对国家电网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认同度 |
3.6.2.2 对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评价 |
3.6.2.3 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
3.7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7.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7.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 |
4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 |
4.1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
4.1.1 建设背景 |
4.1.2 核心要义 |
4.1.3 指导思想 |
4.1.4 工作目标 |
4.1.5 基本原则 |
4.1.6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
4.2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发展策略 |
4.2.1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
4.2.2 企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发展策略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逻辑结构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治理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国有资产对外直接投资及其治理的相关研究 |
2.1.1 国外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 |
2.1.2 国内关于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研究 |
2.2 国内外国有资产治理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国有资产治理及股份制公司资产治理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国有资产治理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治理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内境外投资风险治理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外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3章 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及其风险现状 |
3.1 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的相关概念 |
3.1.1 国有资产的界定 |
3.1.2 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界定 |
3.1.3 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的界定 |
3.2 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现状 |
3.2.1 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行业结构 |
3.2.2 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区域分布 |
3.2.3 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主体结构 |
3.2.4 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经济绩效 |
3.2.5 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的方式与海外发展的路径 |
3.3 我国国有资产境外风险状况 |
3.3.1 投资行业分布风险 |
3.3.2 投资区域分布风险 |
3.3.3 经济效益和收益来源风险 |
3.3.4 海外投资战略风险 |
3.3.5 投资主体结构风险 |
第4章 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的分类 |
4.1 依据风险来源的分类 |
4.1.1 国家不可控风险 |
4.1.2 国家可控风险 |
4.2 依据风险后果的分类 |
4.2.1 战略性风险 |
4.2.2 经济性风险 |
第5章 国有资产境外投资国家不可控风险生成机理 |
5.1 企业投资风险的生成机理 |
5.1.1 沉没成本与投资风险 |
5.1.2 信息不对称、不完备与投资风险 |
5.1.3 不确定的环境变化与投资风险 |
5.2 一般企业境外投资国家不可控风险生成的机理 |
5.2.1 激增的普遍性风险成本 |
5.2.2 高交易成本和高社会成本 |
5.3 我国国有资产境外投资国家不可控风险特殊的生成机理 |
5.3.1 战略冲突风险的生成机理 |
5.3.2 文化冲突风险的生成机理 |
第6章 国有资产境外投资国家可控风险生成机理 |
6.1 国资经理人道德风险的生成机理 |
6.1.1 委托代理关系与经理人逐私利及单目标道德风险 |
6.1.2 内部人控制与经理人渎职道德风险 |
6.2 国资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的生成机理 |
6.2.1 企业内部风险生成的四个环节 |
6.2.2 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的具体表现 |
6.2.3 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的成因 |
6.3 政府监管客观风险的生成机理 |
6.3.1 资源制约与政府监管失效风险 |
6.3.2 成本——收益问题与政府监管缺位风险 |
6.4 政府监管主观风险的生成机理 |
6.4.1 代理问题与政府监管者的寻租动机 |
6.4.2 权力寻租与机会主义寻租风险的生成 |
第7章 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的内部治理机制 |
7.1 企业内部风险生成的传导链条 |
7.1.1 高战略冲突风险生成的传导链条 |
7.1.2 文化冲突风险生成的传导链条 |
7.1.3 不可控风险生成的传导链条 |
7.2 投资风险责任甄定与风险内部治理目标的确定 |
7.2.1 基于影响图理论的风险评估体系 |
7.2.2 基于影响图理论的模糊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
7.2.3 基于模糊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的企业风险责任甄定 |
7.2.4 境外国资风险内部治理的目标 |
7.2.5 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综合风险评估及责任甄定算例分析 |
7.3 经理人道德风险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 |
7.3.1 经理人道德风险治理的激励机制 |
7.3.2 经理人道德风险治理的约束与监督机制 |
7.4 内部管理风险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 |
7.4.1 重点强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7.4.2 健全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 |
7.4.3 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 |
第8章 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的外部治理机制 |
8.1 境外国资风险外部治理机制的选择 |
8.1.1 境外国资风险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8.1.2 境外国资风险外部治理的机制选择 |
8.1.3 境外国资风险外部治理机制的整体架构 |
8.2 政府监管风险的外部治理机制 |
8.2.1 协调统一、各司其职的治理主体 |
8.2.2 权责分明、惩治有据的法律体系 |
8.2.3 鼓励第三部门监督的信息披露制度 |
8.3 国家不可控风险的外部治理机制 |
8.3.1 以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高企业风险预警能力 |
8.3.2 以适时的战略调整规避企业战略冲突性风险 |
8.3.3 以常规的外交努力和民间交流减少文化冲突性风险 |
8.3.4 以投资保护、投资救助和投资保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
8.4 企业内部治理风险的外部治理机制 |
8.4.1 结合政府直接治理和公共治理制约企业经理人行为 |
8.4.2 强化母公司监管引导完善企业风险内部治理 |
8.4.3 组织管理层培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 |
第9章 结语 |
9.1 本研究的结论 |
9.2 本论文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着眼点 |
9.2.1 研究的不足 |
9.2.2 后续研究的着眼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考课题 |
(5)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及其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
1.2.1 基于风险类型的相关研究 |
1.2.2 基于重点行业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风险综合评估和测度方法的研究 |
1.3 论文介绍 |
1.3.1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理论与关键风险识别 |
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含义与理论渊源 |
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类型 |
2.3 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的识别 |
2.3.1 关键风险概念的提出与特征分析 |
2.3.2 关键风险的识别过程 |
2.3.3 识别结果分析与不足之处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分析与综合测评 |
3.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分析 |
3.1.1 政治风险的定义 |
3.1.2 政治风险的引致因素及其分类 |
3.1.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遭遇政治风险的主要形式 |
3.1.4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区域主要政治风险分析 |
3.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律风险分析 |
3.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律风险的来源 |
3.2.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分析 |
3.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管理风险分析 |
3.3.1 跨文化管理风险分析 |
3.3.2 中国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风险分析 |
3.3.3 人力资源风险 |
3.4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外汇风险 |
3.4.1 交易风险 |
3.4.2 会计风险 |
3.4.3 经济风险 |
3.5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的综合测评 |
3.5.1 综合测评关键风险的意义与作用 |
3.5.2 灰关联分析法综合测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基本原理 |
3.5.3 灰关联法综合测评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的应用示例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防范 |
4.1 政治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 |
4.1.1 加强政治风险预警 |
4.1.2 实施本地化策略 |
4.1.3 采取灵活的投资策略 |
4.1.4 加强与东道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 |
4.1.5 投保政治风险 |
4.2 法律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 |
4.2.1 系统分析企业投资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国内外法律法规 |
4.2.2 增强企业的法律资源配置 |
4.2.3 加强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
4.3 管理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 |
4.3.1 跨文化管理风险的防范 |
4.3.2 海外分支机构控制风险的防范 |
4.3.3 人力资源风险的防范 |
4.4 外汇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
4.4.1 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
4.4.2 外汇会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
4.4.3 外汇经济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
4.4.4 成功经验示例:海尔集团如何防范外汇风险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管理咨询企业的成长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1.3 问题提出 |
1.2 相关文献综述与评价 |
1.2.1 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2 管理咨询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3 企业成长模式的研究综述与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内容及其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管理咨询企业属性和成长概念界定 |
2.1 管理咨询与管理咨询企业的属性 |
2.1.1 咨询的属性 |
2.1.2 管理咨询的属性 |
2.1.3 管理咨询企业的属性和特征 |
2.2 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
2.2.1 现有经济学理论中的企业成长概念 |
2.2.2 现有管理理论中的企业成长概念 |
2.2.3 本文的企业成长概念 |
2.3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分析 |
3.1 一般企业成长要素的初步选择 |
3.1.1 现有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企业成长要素归纳 |
3.1.2 现有管理理论中的一般企业成长要素归纳 |
3.1.3 我国学者研究文献中影响企业成长的要素归纳 |
3.2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要素的初步确定 |
3.2.1 产业发展研究文献中成长要素的提炼 |
3.2.2 企业对策研究文献中成长要素的提炼 |
3.3 用KJ法归并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 |
3.3.1 KJ法介绍 |
3.3.2 用KJ法分析和归并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调查分析 |
4.1 应用德尔斐法筛选基本指标 |
4.1.1 德尔斐法概述 |
4.1.2 德尔斐法调查设计 |
4.1.3 德尔斐法第一轮征询 |
4.1.4 德尔斐法第二轮征询 |
4.2 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评价指标数据 |
4.2.1 调查样本的确定 |
4.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4.2.3 调查量表的设计与调整 |
4.2.4 问卷调查 |
4.3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运用 |
4.3.1 主成分分析的统计依据 |
4.3.2 主成分分析的步骤 |
4.3.3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性指标体系设置 |
4.3.4 确定主因子(主成分)、载荷矩阵及解释主因子 |
4.4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确定与解释 |
4.4.1 关键要素选取方法 |
4.4.2 关键要素确定 |
4.4.3 关键要素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案例分析与综合讨论 |
5.1 新华信管理咨询公司成长案例 |
5.1.1 公司基本情况 |
5.1.2 成长分析 |
5.1.3 成功的特征与要素 |
5.2 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成长案例 |
5.2.1 公司基本情况 |
5.2.2 成长分析 |
5.2.3 成功的特征与要素 |
5.3 要素分析与案例分析结果的综合讨论 |
5.3.1 关于成长要素 |
5.3.2 关于成长方式 |
5.3.3 关于成长阶段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模式构思与拓展性思考 |
6.1 成长模式构思 |
6.1.1 基于成长关键要素的成长模式构思 |
6.1.2 基于成长关键要素和成长阶段的成长模式设想 |
6.2 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模式理论模型 |
6.2.1 理论模型的提出 |
6.2.2 各阶段具体的成长模式 |
6.2.3 成长的路径依赖与突破 |
6.3 拓展性思考 |
6.3.1 中国管理咨询企业成长模式的选择 |
6.3.2 一般知识型企业成长模式的思考 |
6.3.3 一般企业成长模式的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1:邀请函 |
附录2:第一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 |
附录3:第二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 |
附录4:管理咨询企业成长关键指标意见征询表 |
附录5:主因子得分矩阵表 |
(8)麦肯锡关注中国什么——访麦肯锡董事长兼全球总裁戴颐安(论文提纲范文)
麦肯锡给中国带来什么? |
为上海北京大都市发展“支招” |
中国人的慈善捐款为什么那么少? |
中国非营利组织人才队伍怎么建设? |
(9)本土零售企业跨区域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
Summary |
1 导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与评述 |
1.2.1 有关并购理论的研究 |
1.2.2 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 |
1.2.3 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 |
1.2.4 有关零售理论的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准备采取的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准备采取的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及不足 |
2 国际零售业并购整合 |
2.1 国际零售业并购的特点 |
2.2 国际零售业并购的原因 |
2.2.1 零售业的全球化促进了并购 |
2.2.2 新业态的发展促进并购 |
2.2.3 零售业的信息化促进并购的发生 |
2.3 国际零售业中国扩张 |
2.4 案例 |
3 本土零售业并购整合分析 |
3.1 本土零售业发展现状 |
3.1.1 概况 |
3.1.2 本土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 本土零售业跨区域并购动因 |
3.2.1 零售企业并购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 |
3.2.2 零售企业并购是对各种内在效应的主动追求 |
3.3 本土零售业跨区域并购整合现状分析 |
3.3.1 本土零售业并购状况 |
3.3.2 本土零售业并购特点 |
3.4 本土零售业跨区域并购整合问题分析 |
3.4.1 盲目性问题 |
3.4.2 并购风险问题 |
4 本土零售业并购整合中的文化建设分析 |
4.1 跨区域并购文化整合的重要和必要 |
4.1.1 零售文化建设的作用 |
4.1.2 零售企业文化的特征 |
4.1.3 文化整合的困难和复杂 |
4.2 跨区域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现状 |
4.3 跨区域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 |
4.3.1 重视物质层、制度层的整合,而忽视精神层文化整合 |
4.3.2 文化漠视 |
4.3.3 缺少文化氛围 |
4.3.4 缺乏激励措施 |
4.3.5 忽视员工培训 |
4.3.6 人才问题 |
4.4 案例分析 |
4.4.1 上海百联与大连大商 |
5 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的思路 |
5.1 零售企业的物质文化整合 |
5.2 零售企业的制度文化整合 |
5.2.1 企业制度文化的含义 |
5.2.2 软约束制度化 |
5.3 零售企业的精神文化整合 |
5.3.1 员工的心理契合 |
5.3.2 领导素质的影响和激励 |
5.4 案例分析 |
5.4.1 山姆与沃尔玛的企业文化 |
5.4.2 “新一佳”:先聚人才再扩张 |
5.4.3 物美的文化整合 |
6 中小零售企业文化整合思路——构建有地方特色的零售文化 |
6.1 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构建有地方特色的零售文化 |
6.1.1 我们的国情 |
6.1.2 文化差异也是稀缺资源 |
6.2 地方特色零售商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分析 |
6.2.1 有地方特色零售文化的内容 |
6.3 如何构建有地方特色的零售商业文化 |
6.3.1 地方特色是中小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6.3.2 如何构建有地方特色的零售商业文化 |
6.4 案例: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麦肯锡支招中国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专家汇集郑州,论谈新时代中国律师行业发展[J]. 李飞.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18(12)
-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D]. 徐耀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3]浙江送变电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D]. 孙福昌.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1)
- [4]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D]. 梁媛. 湖南大学, 2010(08)
- [5]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魏林. 安徽工业大学, 2010(03)
- [6]中国品牌海外艰难行走[J]. 李可. 中国品牌, 2007(04)
- [7]管理咨询企业的成长要素研究[D]. 史虹. 河海大学, 2007(06)
- [8]麦肯锡关注中国什么——访麦肯锡董事长兼全球总裁戴颐安[J]. 梁伯枢. 国际人才交流, 2006(09)
- [9]本土零售企业跨区域并购的文化整合研究[D]. 黄侦. 贵州大学, 2006(12)
- [10]零售业危机抉择[J]. 孙玉敏,王军. 招商周刊, 20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