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贸易排名 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居世界第六位(论文文献综述)
毛瀚伟[1](2021)在《“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时空演化研究 ——兼论主要货物进口贸易的安全度试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和衡量其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成长为世界主要进口大国之一,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规模、结构和空间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一些主要产品(商品)的进口贸易安全问题也相应地凸显出来。因此,对“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化进行研究、同时对一些代表性货物进口贸易的安全度进行评价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选题。为了解和掌握“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化及主要进口货物的安全度,以便能为中国扩大进口提高主要进口货物的安全度提供借鉴,本文以相互依赖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贸易安全理论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为研究工具,基于2001—2019年的相关数据及资料,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并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的洲际、国别(地区)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使用随机引力前沿模型分析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运用进口依存度、进口集中度指数、进口多元化指数对中国主要进口产品的安全度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相关的启示和建议。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以一般贸易为主,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几类贸易主体在货物进口贸易趋于均衡。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加快,“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但波动率也较大,“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总体呈波动上涨的趋势。“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结构不断变化和优化,中国货物进口贸易以工业制成品进口为主,中国进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中国货物进口贸易主体由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向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相对均衡的态势转变。第二,“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形成以亚洲为核心,其他大洲为支撑的洲际格局和“四大热点区、五大活跃区、三大风险区、三大冷点和无进口区”的国别(地区)格局。通过应用标准差椭圆方法,本研究对“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化进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空间重心始终以亚洲、欧洲为主导,辅之美洲和非洲,兼顾大洋洲;中国自各大洲货物进口贸易总额整体呈现出增长态势,增速差异明显,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第三,中国进口贸易受经济规模、人口、地理距离、金融危机、制度水平、贸易自由度等因素的影响明显。第四,“入世”以来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大豆、铁矿石、原油的进口安全度较低。本研究选取中国近年来较具代表性的进口货物——大豆、铁矿石、原油为例,采用进口依存度、集中度指数和多元化指数分别对其进口贸易安全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如下,“入世”以来大豆、铁矿石、原油的进口依存度都超过了50%的警戒线,大豆和铁矿石的进口集中度都较高,大豆的多元化指数呈下降趋势,铁矿石的多元化指数波动较大,原油的多元化指数虽在上升但增长较慢,总体而言,从进口依存度、集中度指数、进口多元化指数的测度结果来看,我国近年来较具代表性的进口货物安全度较低。
达尔森(Nimbueva Dolson)[2](2020)在《美国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始于2012年,2014起以克里米亚问题为导火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经济制裁,涉及金融、贸易、能源、国防等多个领域。其中,在能源方面,美国制裁俄罗斯的一个显着特点是针对性强,抓住俄罗斯石油产业生产成本高、常规资源储量下降这一弱点,重点制裁俄罗斯在深海钻井、北极勘探和页岩油气等方面的项目,而这些项目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后备储量勘探与开发方面的重点。美国制裁俄罗斯基于多种动因,除克里米亚问题外,长期以来美对俄一直存在冷战思维以及美国视俄罗斯为北约最大威胁等。美对俄石油行业的经济制裁,手段是不直接打击俄罗斯的常规原油生产与销售,而是看准俄罗斯易于遭受经济制裁攻击的薄弱环节,更加追求经济制裁的长期效果。美经济制裁使俄石油出口受阻、就业减少、收入下降、加速卢布贬值、延缓了俄经济复苏的步伐。作为一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深入分析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背景和原因,研究具体的制裁手段,剖析制裁对俄罗斯各个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石油出口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俄罗斯应对美国经济制裁的策略,对理解俄罗斯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突破美欧等国多重围堵和经济封锁、削弱制裁效果等,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分绪言、正文五章以及结论共计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言,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涵盖了要素禀赋理论与贸易制裁的利益变动理论。第三部分,分析了俄罗斯石油出口现状,包括俄罗斯石油工业的优势、俄罗斯石油出口规模以及俄罗斯石油出口国别分布等。第四部分,分析了美对俄采取经济制裁的原因与具体手段,包括对俄个人和经济实体实施签证禁令和资产冻结、禁止对俄出口用于石油勘探和开采的设备物资、服务或技术,以及限制金融交易等。第五部分对美对俄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章也是论文的重点内容,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六部分提出俄罗斯石油出口应对美国经济制裁的策略,其中包括寻找其他出口替代市场、石油设备和技术方面实行进口替代、扩大石油工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水平、积极发展石油深加工以及调整石油产业的征税政策等。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
董洪梅[3](2019)在《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并行趋势,在当前全球多边体制发展受阻、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的背景下,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协定备受世界各国所青睐。截至2018年年底,向GATT/WTO通报并仍然有效的实际区域贸易协定(RTA)共计292项。在区域贸易协定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其规模越发扩大,内容更加广泛。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涵盖了11个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包括东盟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在内的16个国家(印度于2019年11月4日宣布退出RCEP)。无论是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上战略日程。中国自2001年年底成功加入WTO以来,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多边合作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数据,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共有14个,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以周边为基础、涵盖四大洲的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已初具雏形。但是,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最近的十余年,关于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厘清。因此,本文从中国的视角分析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整体水平,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检验自由贸易区整体的贸易效应和投资效应以及经济视角下的其他影响,并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实证检验中得出的启示,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研究的意义与目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自由贸易区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明确界定本文研究的自由贸易区(FTA)和国内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FTZ)的区别;梳理有关自由贸易区的传统理论和非传统理论,同时从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国外的自由贸易区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梳理中国建设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动因、进程、特点、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阻碍。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自2001年起步,历经三个阶段的努力,整体上在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具有国家高度重视、数量与质量同步推进、建设模式多元化、指导思想与战略布局清晰等鲜明特征。目前,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在世界经济中的整体影响力显着提升,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之间经贸联系紧密。但是,依然存在经济体量偏弱、发展格局有待优化、议题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等不足,未来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国内产业升级压力增加、内部协调难度上升、谈判机制需要完善等内部阻碍,而CPTPP等区域贸易协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因竞争而导致的担忧,成为未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外部阻碍。第四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从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贸易的角度,首先分析中国已经签署并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关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内容,随后从总量、比例和增速三个层面分析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的促进作用,最后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货物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货物进出口规模不断提升,占中国货物贸易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与伙伴国(地区)贸易增速明显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速。扩展的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表明,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双边贸易流量。但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出现减弱趋势,而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明显。第五章,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首先分析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的发展趋势,随后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相关因素对中国向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影响,最后阐述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之外的经济效应。经验分析和计量模型检验的结果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显着提升了中国与伙伴国(地区)之间的双向投资规模,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了国内地方经济发展,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扩展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并为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内涵和动力。第六章,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针对当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结合实证研究得到的启示,从妥善处理对外开放与风险防范、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自由贸易区(FTA)与自由贸易试验区(FTZ)发展的关系,落实自由贸易区建设布局规划,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陈浩[4](2019)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即如何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高水平贸易规则,构建具有世界最高开放形态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界定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概念,明确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通过要素禀赋、全球价值链等理论找到自由贸易港能够聚集国内外优质要素的经济学寓意。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通过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比较以及对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汉堡、利物浦等成熟自由贸易港经验和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梳理,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差异化发展的模式,重点提出海南建设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的路径,探索金融、大宗商品、内陆等不同类型自由贸易港模式。本文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沿着“提出问题——理论研究——提出观点--经验借鉴——实践探索—归纳观点”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本章内容属于提出问题部分。第二章是“自由贸易港理论基础”,通过要素禀赋理论、“守夜人”、“凯恩斯主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等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成长阶段、政府管制理论、全球价值链、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试图探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学基础。本章内容属于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是“自由贸易港分析”,界定自由贸易港主要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以及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区别。本章内容属于提出观点部分。第四章是“全球着名自由贸易港的成熟经验”,通过梳理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和中国中国香港、迪拜、新加坡等“综合服务型”自由贸易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借鉴。第五章是“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介绍TPP、CPTPP、欧盟海关一体化、欧日经济伙伴协定和中国智利自贸升级协定相关情况,为中国自由贸易港建设树立国际标准,争取建设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经验借鉴。第六章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从推动消费、服务业、营商环境、金融开放、房地产、人员流动等方面重点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特点,并浅谈其他内陆型、战略型和特殊功能型自由贸易港的构想设计。本章内容属于实践探索部分。第七章是“结论与讨论”,归纳本文研究形成的结论性观点,探讨本文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对该领域研究提出构想。本章内容属于归纳观点部分。本文认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意义重大。一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下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进程的必然。二是从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先进经验来看,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货物服务人员高度自由流动的地区,但也存在发展腹地狭窄、本地产业薄弱、政府角色弱化等缺陷。三是从经济学上讲,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准入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策、规划和法治引导市场行为,避免市场失灵。此外,还要发挥制度设计优势,提高改革效应。四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要特色化发展,既要借鉴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自由贸易港成熟经验,又要支持海南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服务型自由贸易港,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最高水平的开放。本文创新点一是提出如何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中国特色”。主要特点包括制度设计更为灵活、以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为核心、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发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二是通过分析逆全球化的原因,提出全球价值链既体现经济价值,又兼顾社会价值。所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既要围绕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全球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价值链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也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全球市场的单一化分割,破除行政垄断和资本垄断,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普惠、共享的方向改革,体现制度优越性保障公平;三是梳理TP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内容,提出中国自由贸易港要对标国际规则和标准,不仅要实现货物、资本、人员便利化流动,更要推动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全球数据自由流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栾申洲[5](2019)在《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很多国家便开始主动寻求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截止2019年10月,已有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也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各个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研究非常重视,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从宏观战略角度分析构建“一带一路”的意义、实施路径及对国内相关省市地区的影响,而有关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和贸易潜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甚少,贸易成本由哪些因素构成?贸易成本如何作用于中国的出口,如何影响贸易潜力的大小?现有研究做出的解答不充分。本文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贸易成本如何影响贸易潜力”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将贸易成本和贸易潜力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梳理和研究,找出它们的关系,提出增量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概述选题背景和意义、贸易成本和贸易潜力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1)一方面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对于贸易成本的界定。经过梳理发现,以上理论均没有很好地界定贸易成本,虽然大部分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或交易费用都与贸易成本有交集,但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贸易成本。另一方面还详细阐述了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影响的理论。根据本文的需要,改进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加入了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和自然成本,发现了贸易成本影响贸易的新机制。研究了多边阻力引力模型,模型说明了两区域之间的贸易由相对成本决定。还研究了贸易成本对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机理。(2)阐述了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机理分析。推导了一个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分析框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运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贸易政策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制度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第三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分析。(1)详细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构成。主要把贸易成本分为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制度成本等三类。(2)测度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分别测度了出口货物集装箱成本、交通设施综合水平、两国之间距离、两国是否是邻国、进出口时间等运输成本;非关税贸易壁垒盛行度、办理海关手续的繁琐程度、关税税率综合水平指数、反倾销成本等贸易政策成本;法律救济成本、互联网用户使用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等制度成本。第四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和贸易潜力基础。(1)详细介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内容包括: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现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基础。主要从5个部门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在初级产品方面进口潜力巨大、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巨大、中国在低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出口潜力未充分释放、中国在中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有待开发、中国在高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比较劣势明显,进口潜力巨大。第五章,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贸易潜力。分成7个区域阐述:中国与东盟、东亚、独联体、非洲、南亚、西亚、中东欧之间的贸易潜力。第六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1)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将把双边的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制度成本引入引力模型,得出了扩展贸易引力模型。选择了与中国有强烈合作愿望的5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5个发达国家作为样本国家,分别采用传统引力模型回归、纳入多边贸易阻力因子项回归、分国别模拟贸易潜力影响指数分析等三个维度分析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影响。(2)从部门角度,采用纳入多边贸易阻力因子项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初级产品、劳动力密集型制造品、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品进出口贸易流量与16种解释变量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定量分析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与贸易潜力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内容包括:(1)总结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和制度成本结论;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结论。(2)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的建议。本文的重要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运输成本、贸易政策成本和制度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分析框架。相关研究有利于突破现有理论局限,为进一步助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该框架主要用于量化评价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的影响。不过,本文对贸易成本与贸易潜力关系的研究,没有深入到企业层面。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挖掘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企业层面竞争特点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武俞辰[6](2019)在《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分工更加具体化和精细化,生产性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正在快速增长。生产性服务业隶属于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特点的高附加值产业,在服务业发展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目前仍以传统的运输、批发零售等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导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一直处于低端水平。因此,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和影响因素,有利于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清晰定位,在制定生产性服务发展政策、优化贸易竞争力提升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两个方面。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自身发展水平越高,则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强,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即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供给因素包括资本、劳动力等基本要素,除此之外,考虑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和技术密集的行业特征,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同样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需求侧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个方面,内部需求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外部需求则主要体现为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构建“理论基础—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系统梳理和分析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基于需求侧和供给侧影响因素构建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其次,采用RCA、MS、TC等不同指数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并与金砖国家、G7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全面刻画和准确定位。再次,分别基于供给侧因素和需求侧因素,从整体和细部等层面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影响机理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检验。最后,从政策法规、人才培养、产业结构、外贸开放度等多个方面为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关对策。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状况明显好转;出口增长率远远低于其进口增长率,从而验证了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发展现实。第二,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总额位居金砖国家首位,但贸易竞争力却处于一般水平,而且与G7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中国在加工维修、运输服务以及建设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较强的竞争力,但仍然高度依赖国外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第三,人力资本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水平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均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创新供给的影响效果最大,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呈现出了显着的差异性。第四,服务业的需求规模效应和自我增强效应呈现出非常显着的正向作用,服务业拉动作用比制造业更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关系,制造业越发达的地区,外贸出口水平越高,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阻碍作用越明显;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有促进作用。第五,加工制造业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对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阻碍作用,服务业的“自我增强”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分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与贸易结构的实证结果同样支持此观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出口产业关联较强,因此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受贸易结构影响更为显着。第六,贸易规模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因为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所以外贸规模的影响力有限。综上所述,中国生产性服务存在的巨大贸易逆差,以及与发达国家贸易竞争力差距较大,反映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有鉴于此,本文为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竞争力进行全面刻画,并将其与金砖国家、G7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比研究,克服了既有研究将中国与特定某一个国际组织成员国对比分析的局限性,最终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不同的创新视角为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优化路径。由于受到诸多限制,研究工作存在许多不足。结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谢剑南[7](2019)在《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给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带来了诸多想象空间和研究空间,本研究结合中美关系七十年余年来的现实发展进程,提出应从共赢主义角度研究中美关系。本研究从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价值、特征等,分析共赢主义的历史与现实渊源,探讨共赢主义的影响与世界意义,研究中国以共赢主义来推进中美关系发展的举措和可能路径。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选取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身份建构主义三种主流理论范式,简要分析其所包含的共赢主义要素及不足之处,无法达到时代发展要求的普惠共赢,也难以指导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实践。本文认为,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难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国际社会需要共赢主义来推动建构新型国际关系。本研究认为,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既是推进共赢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共赢主义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当要能够促进各国普遍意义上的合作与共赢。中国古代的共赢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仁爱、和谐、共享”三者的统一体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是双边和多边交往中的共赢主义倡导者、践行者和引领者,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繁荣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国以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从1949年到1971年为敌对期,从1972年到1978年为波动期,从1979年到1988年为蜜月期,从1989年到2016年为竞合期,从2017年到当前为对手期。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两国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呈现出“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历史定论。当下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一体化、多元化的世界,也是一个综合国力为上、科技为王、大国竞争复杂的世界。逆全球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这四大全球治理难题,对中美两国来说是加强和改进双边关系的重要契机。但是美国出于维护全球霸权的目的,难以避免地想着遏制中国“国力”与“国势”崛起,不时在贸易、台湾、南海、人权、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各种牵制。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作为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代表性大国,都不可能放弃自己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对抗态势,并且影响到两国外交关系与其他领域。历史地看,中美关系未来发展不大可能形成全面对抗与冲突的敌人关系,但可能呈会形成对手关系、并行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敌人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特征的关系。特朗普总统上台后,把中美关系定义为战略对手关系,在中美关系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中美关系尚并没有因此失控,仍然主要呈现出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但竞争趋势增长明显,尤其是美国以贸易为名,妄图以国家名义来打压中国高科技公司,试图继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基于两国对抗与冲突的代价太大,又同时面临共同的全球问题挑战,因此以共赢主义为关系理念和价值原则的合作共赢关系,应当成为今后两国关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文化信仰,形成牢不可破又双方都得益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分析及预测中美关系时,应当正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是古希腊以来国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状况,对于中国整体实力日益接近美国并有超越美国之势,中美两国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担忧中美能否会绕过或超越这个古老陷阱。本文经过分析与论证,认为中美超越“修昔底德陷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须超越,不然,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危害甚至是毁灭性影响。那么,破解的办法就是坚持共赢主义,正确认知并且理性面对,而不是回避,具体的超越办法是解构中美之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分别是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发展道路及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性矛盾。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提出了三方面主要政策建议。其一是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其二是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其三是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其四是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是老牌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难以主动放弃全球霸权地位,也难以心甘情愿地与中国发展以“共赢主义”为合作原则的双边关系,因此,中国要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在合作中不能放弃斗争准备,以斗争求合作,才能更好地坚持与发展“共赢主义”,才能推动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李健伟[8](2019)在《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92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新兴的服务产业不断涌现,世界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对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近些年来虽然增长率较高,但是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由于服务贸易的基数较小,因此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第二、发达国家不仅服务贸易出口量大,而且出口的产品主要是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其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第三、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现象不断加重。如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增加,改变贸易逆差,推动服务贸易快速稳定的发展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五个指标对世界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前十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而后基于92个国家1997-2016年的跨国面板数据,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将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将服务业就业人数比率、人均GDP、城镇化水平、货物贸易出口总额、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服务开放度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去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大力提升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服务贸易领域人才的培养、扩大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张磊[9](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成为促进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也给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出现与扩大埋下了隐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利用40年时间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在规模增长的背后,中国不同地区对外贸易的差距也出现极端化发展的趋势,成为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悬殊的重要原因。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因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有两个显着的变化。一方面,研究对象趋于微观化。研究对象逐渐从国家发展到地区、城市或企业;另一方面,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从传统的单一时间维度转变为时、空双维度的研究。这些变化给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广义的国际贸易结构包括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模式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等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与地位,通过对外贸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结合国际贸易研究视角微观化及时空化的特点,本文从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出发,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省、市和自治区)对外贸易发展的时空演进,深入探讨我国不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为解决我国落后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充分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协调的矛盾,促进中国区域经济与贸易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优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一共包括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导论部分。这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同时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首先梳理与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研究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例如比较优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平衡发展理论等。其次界定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概念,明确研究对象与内容。最后,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原则,明确研究范围。第三部分是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时空演进的特征。运用近二十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贸易规模与贸易质量的一篮子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面剖析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特点,最终总结出中国对外贸易的五强和五弱省份,将其用可视化地图展示出来,直观形象地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与特点。第四部分是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的情况及测度。首先,用行政省份、人文密度和地理密度等指标,分别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中的失衡情况及其时间演变趋势,对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失衡进行比较。其次,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角度,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测度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及其内部对外贸易发展失衡的程度。最后,分析对外贸易发展失衡演进的趋势,即收敛趋势,并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的莫兰指数方法,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空间依赖性的演进。第五部分是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影响机制。首先,梳理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与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关系,根据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判断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规律与发展阶段。其次,从地理、人文、区位和生态等层面,全面分析地理要素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再次,从历史、区位和政策等方面分析造成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不同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不同。第六部分是优化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对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从政府、地区、企业等角度提出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差距的协同和协调发展理念,从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由初级阶段过渡到中级阶段,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黄陈刘,张晓,孟夏[10](2019)在《中国货物贸易发展:历程、特点和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这将成为今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回顾改革开放40年货物贸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货物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其取得的成就;立足于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基于国际贸易环境、贸易结构、贸易发展方式等视角,研究了货物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了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路径。
二、世界贸易排名 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居世界第六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贸易排名 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居世界第六位(论文提纲范文)
(1)“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时空演化研究 ——兼论主要货物进口贸易的安全度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
1.2.1 国内外关于进口贸易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关于进口货物贸易安全的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进口贸易相关概念 |
2.1.2 进口贸易安全度的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相互依赖理论 |
2.2.2 国际贸易理论 |
2.2.3 战略贸易理论 |
2.2.4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
2.2.5 贸易安全理论 |
2.2.6 供应链理论 |
第3章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历史演变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 |
3.2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规模的变化 |
3.3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结构的历史演变 |
3.3.1 进口商品的结构演变 |
3.3.2 进口贸易方式的演变 |
3.3.3 进口贸易主体的演变 |
3.4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演变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空间格局演变 |
4.1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洲际格局及演变 |
4.2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国别格局及演变 |
4.2.1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国别格局分类 |
4.2.2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国别格局演变 |
4.2.3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国别(地区)格局特征 |
4.3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空间格局的整体演化 |
4.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4.3.2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时空格局演化 |
4.3.3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演变的影响因素 |
5.1 模型的引入与设定 |
5.1.1 传统引力模型 |
5.1.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5.1.3 解释变量选取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 模型检验与我国货物进口贸易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
5.3.2 我国货物进口贸易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中国主要进口货物贸易安全度试评价 |
6.1 “入世”以来中国主要进口货物依存度分析 |
6.1.1 “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出口依存度的变化 |
6.1.2 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及其依存度分析 |
6.2 中国主要进口产品的进口贸易安全度评价——以大豆、铁矿石、原油为例 |
6.2.1 中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安全度评价 |
6.2.2 铁矿石进口贸易的安全度评价 |
6.2.3 原油进口贸易的安全度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相关启示 |
7.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7.3.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美国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要素禀赋理论 |
2.2 贸易制裁的利益变动理论 |
2.2.1 出口禁运 |
2.2.2 进口抵制 |
第3章 俄罗斯石油出口现状分析 |
3.1 俄罗斯石油工业的优势 |
3.1.1 石油储量丰富 |
3.1.2 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
3.1.3 石油出口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3.2 俄石油出口规模 |
3.3 俄石油出口国别分布 |
第4章 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的原因与手段 |
4.1 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的原因 |
4.1.1 克里米亚问题是导火索 |
4.1.2 美国对俄冷战思维 |
4.1.3 美国视俄罗斯为北约的最大威胁 |
4.2 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 |
4.2.1 对俄个人和实体企业实施签证禁令和资产冻结 |
4.2.2 限制金融交易 |
4.2.3 禁止对俄出口石油勘探和开采的货物、服务或技术 |
4.2.4 禁止对俄进出口武器及相关材料 |
第5章 美国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影响分析 |
5.1 直接影响 |
5.1.1 限制了石油类燃料能源出口 |
5.1.2 石油行业收入减少 |
5.1.3 俄罗斯与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合作项目被迫中止 |
5.1.4 石油行业就业率下降 |
5.2 间接影响 |
5.2.1 加速卢布贬值 |
5.2.2 遏制俄罗斯整体经济增长 |
第6章 俄罗斯石油出口应对美国经济制裁的措施 |
6.1 寻找其他出口替代市场 |
6.2 石油设备和技术方面实行进口替代 |
6.3 扩大石油工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水平 |
6.4 积极发展石油深加工 |
6.5 调整石油产业的征税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自由贸易区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自由贸易区(FTA) |
二、 自由贸易园区(FTZ)及其与自由贸易区(FTA)的异同 |
第二节 自由贸易区相关的基础理论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二、 非经济视角下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 |
第三节 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综述 |
一、 自由贸易区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
二、 对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
三、 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实践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发展阻碍 |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历程与特点 |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动因 |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 |
三、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及不足 |
一、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影响力 |
二、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的经贸紧密度 |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阻碍 |
一、 内部阻碍 |
二、 外部阻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自由化分析 |
一、 货物贸易自由化整体水平 |
二、 敏感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灵活处理 |
三、 货物原产地规则约定 |
第二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贸易的发展趋势 |
一、 货物贸易规模分析 |
二、 货物贸易比例分析 |
三、 货物贸易增速分析 |
第三节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贸易效应实证检验 |
一、 扩展的引力模型构建 |
二、 研究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三、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与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双向投资效应分析 |
一、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有关投资的议题 |
二、 自由贸易区伙伴对中国投资的效应 |
三、 中国对自由贸易区伙伴投资的效应 |
第二节 投资效应及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检验 |
一、 模型设计 |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
三、 模型估计结果及解释 |
第三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其他经济效应分析 |
一、 促进国内地方经济发展 |
二、 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
三、 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 |
四、 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整体水平显着提升 |
(二) 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发展阻力 |
(三)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
(四)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投资促进效应显着 |
(五)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地方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等具有多重影响 |
二、 对策建议 |
(一) 自由贸易区建设应妥善处理几个关系 |
(二) 灵活推进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 |
(三) 提高自由贸易区建设质量和标准 |
(四) 完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国外关于自由港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自由贸易港的研究 |
三、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自由贸易港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基础 |
一、要素禀赋理论 |
二、“守夜人”和“凯恩斯主义” |
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
四、公共产品理论 |
第二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理论拓展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 |
四、政府规制理论 |
五、制度与市场理论 |
第三章 自由贸易港分析 |
第一节 主要特点 |
一、货物、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一线放开”) |
二、坚持政府积极作用,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线管住”) |
三、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
第二节 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系和区别 |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情况 |
二、共性特点 |
三、两者的区别 |
第三节 自由贸易港与其他海关特殊区域的不同 |
一、保税区 |
二、出口加工区 |
三、保税物流园区 |
四、跨境工业园区 |
五、保税港区 |
六、综合保税区 |
第四章 全球成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 |
第一节 汉堡、利物浦等“转口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汉堡自由贸易港 |
二、利物浦自由贸易港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综合型”自由贸易港 |
一、新加坡自由贸易港 |
二、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 |
三、阿联酋和迪拜自由贸易港 |
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
第五章 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和制度经验分析 |
第一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CPTPP |
一、TPP |
二、CPTPP |
第二节 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 |
第三节 欧日伙伴关系协定 |
第四节 中国和智利自贸升级协定 |
第六章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海南服务贸易型自由贸易港 |
一、建设意义 |
二、建设特点 |
三、建设路径 |
第二节 战略型自由贸易港 |
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港(陕西) |
二、京津冀自由贸易港 |
第三节 特殊功能自由贸易港 |
一、上海金融自由贸易港 |
二、舟山国际油品自由贸易港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展望 |
三 有待深入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5)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贸易成本文献综述 |
1.2.2 贸易潜力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
2.1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理论基础 |
2.1.1 贸易成本理论 |
2.1.2 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影响理论 |
2.2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的机理分析 |
2.2.1 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模型 |
2.2.2 运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 |
2.2.3 贸易政策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 |
2.2.4 制度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分析 |
3.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构成 |
3.1.1 运输成本 |
3.1.2 贸易政策成本 |
3.1.3 制度成本 |
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成本测度 |
3.2.1 运输成本测度 |
3.2.2 贸易政策成本测度 |
3.2.3 制度成本测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与潜力基础 |
4.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现状 |
4.1.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现状 |
4.1.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 |
4.1.3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基础 |
4.2.1 中国在初级产品方面进口潜力巨大 |
4.2.2 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巨大 |
4.2.3 中国在低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竞争优势明显 |
4.2.4 中国在中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出口潜力有待开发 |
4.2.5 中国在高级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比较劣势明显,进口潜力巨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贸易潜力分析 |
5.1 中国与东盟贸易潜力分析 |
5.2 中国与东亚贸易潜力分析 |
5.3 中国与独联体贸易潜力分析 |
5.4 中国与非洲贸易潜力分析 |
5.5 中国与南亚、西亚贸易潜力分析 |
5.6 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潜力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 |
6.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 |
6.1.1 传统引力模型 |
6.1.2 构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1.3 实证结果分析 |
6.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业层面贸易成本对贸易潜力影响实证分析 |
6.2.1 构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2.2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关于贸易成本研究的结论 |
7.1.2 关于贸易潜力研究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提升双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
7.2.2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寻求新的贸易增长点 |
7.2.3 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
7.2.4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联合预警、规避风险 |
7.2.5 积极建设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综述 |
2.1.1 生产性服务业内涵 |
2.1.2 生产性服务业外延 |
2.2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综述 |
2.2.1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测算 |
2.2.2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综述 |
2.3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综述 |
2.3.1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供给影响因素 |
2.3.2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需求影响因素 |
2.4 文献述评及总结 |
第三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
3.1.1 比较优势理论 |
3.1.2 新贸易理论 |
3.1.3 对外投资理论 |
3.1.4 新要素理论 |
3.1.5 “钻石模型”理论 |
3.2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 |
3.2.1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供给视角 |
3.2.2 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需求视角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指数分析 |
4.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 |
4.1.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4.1.2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结构情况 |
4.2 中国与金砖四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比 |
4.2.1 金砖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对比 |
4.2.2 金砖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对比 |
4.2.3 金砖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
4.3 中国与G7 成员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比 |
4.3.1 中国和G7 成员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对比 |
4.3.2 中国和G7 成员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对比 |
4.3.3 中国和G7 成员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
4.4 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比 |
4.4.1 中国与一带一路代表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对比 |
4.4.2 中国与一带一路代表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对比 |
4.4.3 中国与一带一路代表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供给影响因素 |
5.1 引言 |
5.2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2.1 供给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
5.2.2 计量模型构建 |
5.2.3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5.2.4 实证结果分析 |
5.3 分行业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3.1 研究设计 |
5.3.2 分行业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需求影响因素 |
6.1 内部需求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
6.1.1 引言 |
6.1.2 内部需求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6.1.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6.1.4 结论与启示 |
6.2 外部需求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
6.2.1 引言 |
6.2.2 外部需求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6.2.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6.2.4 结论与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7.1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 |
7.2 增加与生产性服务贸易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
7.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投入 |
7.4 协同发展货物贸易和生产性服务贸易 |
7.5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
7.6 积极发挥FDI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提升作用 |
7.7 提升贸易开放度,增进国际交流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创新点与难点及研究方法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共赢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共赢性分析 |
第二节 共赢主义的概念与内涵 |
第三节 三种理论范式与共赢主义的关系解析 |
一、结构现实主义与共赢主义 |
二、自由制度主义与共赢主义 |
三、身份认知理论与共赢主义 |
第四节 为何提出共赢主义 |
一、国家不平衡发展的客观性 |
二、国际合作中的权力配置 |
三、国际合作的“变”与“不变” |
第五节 共赢主义的推进路径 |
一、身份互认 |
二、权益分享 |
三、合作竞争 |
第六节 中国是共赢主义的践行者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美关系回顾与现状 |
第一节 中美关系发展回顾 |
一、敌对期(1949-1971) |
二、缓和期(1972-1978) |
三、蜜月期(1979-1988) |
四、竞合期(1989-2016) |
五、对手期(2017-当前) |
第二节 中美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
一、经济实力及潜力对比 |
二、经济发展潜力 |
三、科教实力对比 |
四、军事实力对比 |
五、软实力对比 |
第三节 中美需要发展合作共赢关系 |
一、全球治理责任所在 |
二、国际公共产品保障 |
三、中美在同一条船上 |
四、中美合作共赢的现实案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机遇 |
第一节 时代趋势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客观要求 |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 |
二、中美合作的三大时代要求 |
第二节 斗则两伤与和则两利的客观现实 |
一、斗则两伤 |
二、和则两利 |
第三节 全球治理难题需要中美合作应对 |
一、逆全球化 |
二、恐怖主义 |
三、气候变化 |
四、人工智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建构合作共赢关系的挑战 |
第一节 美国遏制中国的主要途径 |
一、经贸领域 |
二、敏感问题 |
三、话语权牌 |
四、联盟体系 |
五、强势军力 |
第二节 中美难以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 |
一、中美意识形态鸿沟及外交政策差异 |
二、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政策 |
三、中美都难以放弃意识形态阵地 |
第三节 从“国力”到“国势”的竞争 |
一、美国“国力”与“国势”的相对下降 |
二、中国“国力”与“国势”的持续上扬 |
三、世界对中美国力与国势走势的态度与政策 |
第四节 中美关系发展的五种可能前景 |
一、中美或是对手关系 |
二、中美或是并行关系 |
三、中美或是伙伴关系 |
四、中美或是朋友关系 |
五、中美或是敌对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美推进共赢主义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规避并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解读 |
二、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与外交战略 |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
第二节 与时俱进地解构中美结构性矛盾 |
一、解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矛盾 |
二、解构地缘政治结构矛盾 |
三、解构发展道路与国内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 |
第三节 持续建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
一、完善全球治理,扩大经贸合作 |
二、坚持共同安全,促进聚同化异 |
三、扩大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 |
四、坚持共赢主义,促进共同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论文 |
(8)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92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4.2 比较分析方法 |
1.4.3 计量分析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
2.1 服务贸易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服务贸易的内涵 |
2.1.2 服务贸易的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
3.1 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
3.1.1 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长缓慢 |
3.1.2 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 |
3.2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
3.2.1 现代服务贸易不断发展且出口占比不断上升 |
3.2.2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及占比不断上升 |
3.2.3 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增大 |
3.3 不同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对比 |
3.3.1 中国和发达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对比 |
3.3.2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
4.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2 竞争优势指数 |
4.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4.4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
4.5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变量的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5.1.1 数据来源 |
5.1.2 变量的选取 |
5.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 模型的设定 |
5.3 实证分析 |
5.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2 单位根检验 |
5.3.3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
5.3.4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大力提升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水平 |
6.2.2 加快服务贸易领域人才的培养 |
6.2.3 扩大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 |
6.2.4 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关系的相关研究 |
二、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相关研究 |
三、对外贸易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 |
四、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协同发展的障碍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说明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
二、区域经济与贸易发展相关理论 |
三、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贸易理论 |
四、区域经济与贸易协同和协调发展理论 |
第二节 相关说明 |
一、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 |
二、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概念的界定 |
三、对外贸易发展的时空演进 |
四、数据选用的原则 |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特征 |
第一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时空演进 |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
第二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时空演进 |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
第三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差额的时空演进 |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
第四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时空演进 |
第五节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业绩指数的时空演进 |
一、时间维度演进特征 |
二、空间维度演进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失衡及其测度 |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失衡 |
一、行政省份维度 |
二、人口维度 |
三、地域面积维度 |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的测度 |
一、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绝对差异 |
二、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对差异 |
三、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失衡的收敛情况 |
四、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相关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规律及影响机制 |
第一节 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阶段与规律 |
一、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阶段及其理论依据 |
二、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
三、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阶段演进 |
第二节 区域地理要素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
一、区域地理要素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
二、区域地理要素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二、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对策建议 |
一、推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治理 |
二、推进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治理 |
三、推进政府与多元社会主体的协同治理 |
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五、打破市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
六、东、中、西部地区突出特色,科学分工 |
七、明确企业的对外贸易主体地位,促进企业跨区域的资源整合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中国货物贸易发展:历程、特点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货物贸易发展历程 |
(一) 1978年~1991年: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探索阶段 |
(二) 1992年~2001年:市场经济确立下的转型发展阶段 |
(三) 2002年~2007年:加入WTO后的高速发展阶段 |
(四) 2008年至今:全方位对外开放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
二、中国货物贸易发展的成就与特点 |
(一) 贸易规模扩大, 贸易地位提升 |
(二) 出口结构升级, 国际竞争力增强 |
(三) 进口结构优化, 贸易平衡状况得到改善 |
(四) 加工贸易迅速发展, 结构调整效果显着 |
(五) 贸易伙伴多元化, 新兴市场加速成长 |
三、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
(一) 面临的问题 |
1. 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加剧。 |
2. 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弱, 外资企业占据贸易主体地位。 |
3. 贸易发展方式亟需转变。 |
(二) 未来展望 |
1. 推动自贸区建设,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拓展对外贸易市场空间。 |
2. 加快“走出去”步伐, 鼓励民营外贸企业发展。 |
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
四、世界贸易排名 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居世界第六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入世”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贸易的时空演化研究 ——兼论主要货物进口贸易的安全度试评价[D]. 毛瀚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美国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影响[D]. 达尔森(Nimbueva Dolson).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3]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其成效研究[D]. 董洪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D]. 陈浩.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贸易成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影响研究[D]. 栾申洲. 辽宁大学, 2019(06)
- [6]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武俞辰. 西北大学, 2019(01)
- [7]共赢主义视域下的中美关系[D]. 谢剑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92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李健伟.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9]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演进与优化研究[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中国货物贸易发展:历程、特点和展望[J]. 黄陈刘,张晓,孟夏. 价格月刊, 2019(02)
标签:自由贸易区论文;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