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采矿法在新桥硫铁矿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骆浩浩[1](2019)在《大红山铜矿爆破参数及装药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爆法仍然是目前我国金属矿山的主要破岩手段,因此,有必要对井下采场爆破参数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为高效安全采矿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依托“大红山铜矿胶结充填体相邻盘区爆破参数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采用系列爆破漏斗试验确定井下采场爆破的基本孔网参数,通过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径向、轴向的应力分布情况,对比空气间隔装药和沙子分段装药的降振率,采用空气间隔装药结构代替矿山原有的沙子间隔装药结构,利用毫秒延期干扰降振原理和HHT法对炮孔排间延期时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进行了爆破漏斗试验。在本部采场的485水平48-49线、26-28线分别进行了单孔爆破漏斗试验、变孔距同段爆破漏斗试验和斜面台阶试验,得到48-49线孔径76mm炮孔的孔网参数为(1.82.2)×1.0m,单耗为0.56kg/t,孔径为165mm的孔网参数为(4.55.4)×2.4m,单耗为0.45kg/t;26-28线孔径76mm炮孔的孔网参数为1.8×1.0m,单耗为0.57kg/t,孔径为165mm的孔网参数为4.5×2.4m,单耗为0.47kg/t。建立空气间隔装药、沙子间隔装药的数值模拟,对比了两种装药结构的粉碎区半径、炮孔周围的等效峰值应力、爆轰波应力作用时间,从能量破碎的角度分析,空气间隔装药的粉碎区半径较小,炮孔周围的等效峰值应力较小,粉碎区消耗的能量较少,更多的能量作用于裂隙区,且应力作用时间较长,炸药能量利用均匀,破岩效果较好,因此,推荐大红山铜矿井下采场的装药结构采用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基于延期时间干扰降振和HHT法,结果表明:大红山铜矿井下采场爆破振动周期约为2428 ms,推荐大红山铜矿井下矿房大爆破排间延期时间选用为3642ms,可以降低爆破振动对井下建筑、人员和设备的危害。
李胜[2](2019)在《石人沟铁矿急倾斜薄矿体安全高效开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石人沟铁矿井下采矿方法主要为充填法,其中,中厚及以上矿体采用中深孔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而极薄矿体和薄矿体则采用浅孔留矿嗣后充填法。由于三期工程开采强度之大,-165m水平以上可实施中深孔回采的中厚及以上矿体已开采近3/4,而大量薄矿体受采矿方法限制,回采周期长、供矿能力低,进而导致井下供矿压力持续增大、生产稳定性极差。因此,如何根据矿山现有生产系统特点,实现薄矿体安全高效回采是石人沟铁矿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石人沟铁矿井下薄矿体赋存情况,选取了较为典型的一段矿体作为试验矿房进行研究。首先,对矿体及围岩的性质、赋存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探测,并形成了三维模型。其次,以阿特拉斯281掘进台车和1254采矿台车等现代化设备为基础,确定了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开展了沿矿体倾向、顶板破碎和上分层巷道积水等不同条件下切割井中深孔一次成井技术研究,自主设计并成功实施了大水中深孔堵孔技术方案,利用现有铲运设备完成了2m3遥控铲运机改造项目,并成功应用于分层矿区残余矿石回收。最后,采用青砖型重力式挡墙封堵、钻凿充填钻孔、全尾砂胶结充填、毛石铺垫人工接顶等一系列措施完成了分层采空区充填工作。通过对-120m中段12-2#13-1#穿M1矿体开展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的试验研究,实现急倾斜薄矿体低分段、安全高效、绿色无废开采的目的,为井下各分段区域的薄矿体回采提供了借鉴和依据。图43幅;表8个;参76篇。
石亮[3](2018)在《清平磷矿深部充填采矿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矿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种基础性矿物资源,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可以极大的减小矿山开采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并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磷矿都已经采用充填采矿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清平磷矿是德阳市最大的磷矿开采企业,占整个地区全年产能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矿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1000m水平以上资源枯竭、现有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回收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井下工人劳动强度大,空场法采矿生产造成地面环境造成破坏等诸多问题。胶结充填能长期支撑采空区顶板,使地表不塌陷,维护生态平衡,能减少采矿贫化率,提高矿石回收率,利于使用大型采掘设备,提高采矿强度,降低矿石成本,采矿工艺简单,作业安全。根据清平磷矿深部矿体赋存条件、矿石储量、采矿权证规定的采矿规模,并结合本矿的生产要求,为提高资源回收率以及解决以上诸多问题,拟采用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可能性研究,分析和研究采用充填采矿法的可行性并确定主要开采工艺及参数,获取可靠的设计参数,为下一步的采矿设计及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经充分论证,清平磷矿采用胶结充填采矿法,其中邓家火地采用上向分层充填法,燕子岩以上向分层充填法为主,同时辅以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权富成[4](2016)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在阿舍勒铜矿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在阿舍勒铜矿的具体应用,从采切工作、回采工艺、采场地压管理、采空区充填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类似矿山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志强,高谦,蔡美峰,吴爱祥[5](2015)在《我国大型贫铁矿充填法开采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文中指出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对铁矿石需求迅速增长.我国是世界第4大铁矿资源国,但由于矿石品位低,采矿技术条件差,开采难度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导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70%,严重影响我国铁矿工业战略发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开发国内资源是我国在"十二五"铁矿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为了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我国在建的8座千万吨级矿山均采用充填法开采.因此,大型贫铁矿充填采矿研究现状、关键技术以及发展方向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近20年来我国铁矿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水平、应用现状以及研究成果.然后,指出我国大型铁矿品位低和"三下"矿床是我国铁矿资源的特点.由此明确了大型贫铁矿床安全高效和无废开采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阐明了我国大型铁矿充填法开采初步研究成果.最后,指明了大型贫铁矿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我国贫矿资源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汪令松[6](2014)在《罗河铁矿富水厚大矿体采矿方法优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为了实现罗河铁矿安全经济合理化开采,提高该地区资源利用率,结合现场实地考察和现有的相关理论,对罗河铁矿开采工艺技术进行研究。根据罗河铁矿的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合的几种采矿方法,并对各方案进行设计,得到各方案技术参数;利用综合评价理论对所选方案进行评价,得出最佳方案;运用数值分析软件分析不同采场结构下的应力情况,得出最佳采场结构参数。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经过认真详细的现场考察和调研,掌握矿山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钻孔揭露含水层情况,圈出含水底板等高线范围,为后续采矿方法选择提供依据。2)根据勘探线剖面图和矿山相关资料,对矿体的厚度进行详细分类,以便为主要矿体选择采矿方法,分类结果表明矿体的75%属中厚矿体,为此针对中厚矿体为矿山选择主要的采矿方法,初步选择三种可行方案,对方案进行设计得到具体的技术经济参数,以所得主要技术参数为指标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采矿方法进行优选,得到分段空场阶段矿房法最优。3)参考文献资料及矿山实际情况选取3种采场结构参数,运用MIDAS分析软件,建立理想模型,模拟2种最危险回采状况顶板,矿柱应力情况。根据模拟结果确定最优采场结构参数,使采场安全经济。4)根据所确定的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对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和上向水平机械化充填采矿法进行具体工艺设计。
贺兵红[7](2011)在《近十年来充填技术在铁矿山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充填技术在有色金属矿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技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铁矿山的应用很少。针对近十年来充填技术在铁矿山的应用,从充填目的、采矿方法、充填料浆及其性质、充填效果等角度对充填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铁矿山应用充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韩冰,李飞,苑雪超[8](2010)在《充填采矿法在铁矿山的应用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充填采矿法在铁矿山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可。本文从实例出发,分析铁矿山应用充填采矿法的适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在铁矿山应用的可行性。
田明华[9](2009)在《缓倾斜中厚矿体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缓倾斜中厚难采矿体是公认的难采矿体之一。本文以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矿业有限公司(简称“新桥矿”)缓倾斜中厚难采矿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方案设计、现场试验等手段,对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第一,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采场结构参数和回采顺序进行数值模拟优化选择,确定了兼顾经济效益和采场安全管理的最优矿房、矿柱结构参数,即矿房、矿柱交替不住,跨度分别为14m和10m。提出了中间采场超前1个分层的相邻采场小“品”字型回采顺序;第二,完成了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采准、切割和回采工艺设计;第三,通过爆破漏斗试验和现场爆破参数试验,确定了适合新桥矿矿岩特性的最佳爆破参数范围,并利用BP神经网络对试验结果进行优选,推荐了新桥矿最终爆破参数,即排距1.1m、孔距1.3m;第四,现场测试了铲运机、凿岩台车的工作参数,分析了制约其效率的因素,提出了改进措施。并根据测定的无轨设备生产能力,对凿岩台车和铲运机进行了最佳匹配研究,力求使采装工作高效有序;第五,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果先进,可靠,每年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709.6万元,不仅解决了新桥矿当前技术难题,而且可以推动我国大型机械化充填采矿技术的进步。
李兴尚,许家林,黄伟强,施喜书[10](2008)在《控制空场嗣后一次充填质量的技术改进》文中指出充填接顶和采场脱水是应用充填采矿法的矿山急需解决的两个技术问题。结合某矿分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采矿法的多年实践,分析了充填接顶和采场脱水问题的产生原因,详细叙述了控制空场嗣后一次充填质量的改进技术。改进后,采场充填接顶率显着提高,充填采场基本无多余积水。改进技术对条件相似的矿山推广空场嗣后一次充填采矿法具有借鉴价值。
二、分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采矿法在新桥硫铁矿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采矿法在新桥硫铁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红山铜矿爆破参数及装药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岩体爆破研究机理 |
1.2.1 反射拉伸应力波破坏理论 |
1.2.2 爆生气体膨胀压力理论 |
1.2.3 应力波和爆生气体联合作用理论 |
1.2.4 岩体的损伤力学观点 |
1.3 岩体爆破参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项目研究内容 |
1.4.2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红山铜矿爆破工艺简介 |
2.1 大红山铜矿概况 |
2.1.1 交通位置和自然条件 |
2.1.2 矿床地质 |
2.2 大红山铜矿采矿方法现状 |
2.3 底盘漏斗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的大爆破工艺 |
2.4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大爆破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爆破漏斗试验研究 |
3.1 爆破漏斗试验基本理论及试验地点选择 |
3.1.1 爆破漏斗基本理论 |
3.1.2 爆破漏斗试验地点的选择 |
3.2 大红山铜矿矿体力学参数 |
3.3 漏斗试验设计 |
3.3.1 漏斗试验目的与方案 |
3.3.2 漏斗体积的测量 |
3.4 485 水平48-49 线爆破漏斗试验 |
3.4.1 48 -49 线单孔爆破漏斗试验 |
3.4.2 48 -49 线变孔距同段爆破漏斗试验 |
3.4.3 48 -49 线斜面台阶爆破漏斗试验 |
3.5 485 水平26-28 线爆破漏斗试验 |
3.5.1 26 -28 线单孔爆破漏斗试验 |
3.5.2 26 -28 线变孔距同段爆破漏斗试验 |
3.5.3 26 -28 线斜面台阶爆破漏斗试验 |
3.6 采场中深孔爆破参数确定 |
3.6.1 485 水平48-49线76mm炮孔爆破参数 |
3.6.2 485 水平48-49线165mm炮孔爆破参数 |
3.6.3 485 水平26-28线76mm炮孔爆破参数 |
3.6.4 485 水平26-28线165mm炮孔爆破参数 |
3.6.5 485 水平48~49 线、26~28 线爆破参数的确定 |
3.7 爆破漏斗爆堆块度分布模型预测 |
3.7.1 爆堆块度的统计 |
3.7.2 爆堆预测公式 |
3.8 现场生产试验研究 |
3.8.1 试验目的 |
3.8.2 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
3.8.3 爆破技术要求 |
3.8.4 安全防范措施 |
3.8.5 爆破漏斗现场试验爆破效果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药结构间隔方式数值模拟研究 |
4.1 ANSYS/LS-DYNA简介 |
4.2 定义材料模型及建立数值模型 |
4.2.1 定义材料模型 |
4.2.2 建立数值模型 |
4.3 空气间隔装药和沙子间隔装药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井下采场排间延期时间优化研究 |
5.1 毫秒延期时间干扰降振原理 |
5.2 HHT法概述 |
5.3 测点布置及信号采集 |
5.4 排间延期时间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石人沟铁矿急倾斜薄矿体安全高效开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工程地质资料调查 |
1.1.2 急倾斜薄矿体采矿方法研究 |
1.1.3 井采出矿安全管理研究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矿体回采技术条件分析 |
2.1 矿区地质概况 |
2.1.1 矿区地质调研 |
2.1.2 矿体特征 |
2.1.3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2.1.4 矿岩体地质条件 |
2.1.5 矿岩体力学性质 |
2.2 矿体探测与模型构建 |
2.2.1 探测设备与软件介绍 |
2.2.2 现场探测与矿体模型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薄矿体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
3.1 现场试验区域的选择 |
3.2 采矿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
3.3 中深孔一次成井关键技术研究 |
3.3.1 成井理论 |
3.3.2 不同地质条件下倾斜切割井设计方式的选择 |
3.3.3 切割井穿孔标准化作业规范 |
3.4 回采炮孔设计方案 |
3.4.1 采准工程设计 |
3.4.2 扇形中深孔设计 |
3.4.3 中深孔穿孔规范 |
3.4.4 大水中深孔装药关键技术研究 |
3.5 矿房出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场充填关键技术研究 |
4.1 充填采矿法介绍及效益分析 |
4.2 矿山现有充填工艺介绍 |
4.2.1 尾砂物理性能 |
4.2.2 尾砂力学性能 |
4.2.3 充填采矿法的应用 |
4.2.4 充填料浆的配比原则 |
4.3 青砖型重力式挡墙应用 |
4.4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应用 |
4.4.1 采场充填料浆流动规律与强度分析 |
4.4.2 充填管理铺设与钻孔施工 |
4.4.3 充填过程管理 |
4.4.4 充填接顶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清平磷矿深部充填采矿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磷矿资源分布情况 |
1.1.2 矿山所在地资源情况及现状 |
1.2 磷矿充填采矿法的研究综述 |
1.2.1 磷矿充填采矿法的发展优势 |
1.2.2 磷矿行业充填采矿法的发展趋势 |
1.2.3 充填采矿法在磷矿行业的应用情况简介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开采技术条件 |
2.1 矿体赋存条件 |
2.2 水文地质条件 |
2.3 工程地质条件 |
3 磷矿充填采矿的可行性分析 |
3.1 充填采矿是地下采矿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3.2 磷矿山地下采矿技术发展的趋势 |
3.3 充填法采矿的优点及其发展趋势和现实意义 |
3.4 充填采矿技术属于成熟技术且国内外已广泛推广应用 |
3.5 磷矿开采采用充填法的优势 |
3.5.1 资源回收率 |
3.5.2 安全环保 |
3.5.3 磷矿充填成本的优势 |
3.6 清平磷矿深部开采可行的采矿方法 |
3.6.1 分段空场采矿法 |
3.6.2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脉内采准) |
3.6.3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脉外采准) |
3.6.4 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
3.6.5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
3.7 采矿方法初选分析结果 |
3.7.1 赋存条件及经济可行性对比分析 |
3.7.2 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 |
4 可行的充填法开采方案 |
4.1 清平磷矿充填采矿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矿山开采现状 |
4.1.2 深部项目的改扩建任务 |
4.1.3 企业需要的矿山生产规模 |
4.1.4 生产设备选型及数量验证 |
4.1.5 矿块生产能力验证计算 |
4.1.6 矿山服务年限验证 |
4.2 充填采矿工艺 |
4.2.1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的采矿生产工艺 |
4.2.2 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采矿生产工艺 |
4.2.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
4.3 充填 |
4.3.1 充填方案及系统工艺流程 |
4.3.2 充填材料选择 |
4.3.3 充填能力及充填配比验证 |
4.4 工业试验条件 |
4.4.1 试验矿段现状 |
4.4.2 试验采场地质条件 |
4.4.3 主要试验地点 |
4.4.4 工业试验预期效果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在阿舍勒铜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概况 |
2 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
2.1 矿床工程地质特征 |
2.2 水文地质条件 |
3 采矿方法 |
3.1 矿块布置 |
3.2 底部结构 |
3.3 采准切割 |
3.4 回采、出矿 |
3.5 采场通风 |
3.6 采场地压管理 |
3.6.1 采场顶、底板预控 |
3.6.2 采空区充填 |
3.7 采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2 |
4 结语 |
(5)我国大型贫铁矿充填法开采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铁矿充填法采矿技术研究现状 |
1.1 充填采矿方法与回采工艺 |
1.2 采矿结构与胶结充填体强度优化设计 |
1.3 铁矿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技术 |
2 我国铁矿充填法采矿特点与关键技术 |
2.1 我国铁矿资源与充填采矿特点 |
2.1.1 新开采铁矿品位低,大多属“三下”矿床 |
2.1.2 新开采铁矿床储量丰富,生产能力大 |
2.1.3 新开采矿床对资源回收要求提高 |
2.2 铁矿充填法采矿中的关键技术 |
2.2.1 超大采场稳定性研究与优化设计与控制技术 |
2.2.2 高强度低成本新型胶凝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 |
2.2.3 大型铁矿充填法开采充填优化控制技术 |
2.2.4 采场安全监测与灾变风险预测预报技术 |
3 大型贫铁矿充填采矿技术研究成果 |
3.1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成果 |
3.2 新型胶凝材料开发研究成果 |
4 大型贫铁矿充填法采矿发展方向 |
4.1 无轨机械化、回采连续化开采 |
4.2 低成本高强度新型充填材料应用 |
4.3 高浓度充填料浆管道自流输送 |
4.4 生态化、无公害化充填模式 |
4.5 现场连续监测、预报与安全监控 |
5 结束语 |
(6)罗河铁矿富水厚大矿体采矿方法优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富水矿床国内外开采现状 |
1.4 研究与设计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简介 |
2.1 交通与地理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侵入岩 |
2.2.4 围岩蚀变 |
2.3 矿床地质特征 |
2.3.1 铁矿体 |
2.3.2 硫铁矿体 |
2.3.3 硬石膏矿 |
2.3.4 矿石质量 |
2.3.5 矿体顶底板及夹石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4.1 矿区地表水文条件 |
2.4.2 地下岩层含水情况 |
2.4.3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模及其补给条件 |
2.4.4 矿坑充水因素 |
2.4.5 矿坑涌水量预测 |
2.5 工程地质条件 |
2.6 资源储量 |
第3章 采矿方法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安全开采深度 |
3.2 矿体产状分类 |
3.3 矿体品位分布规律 |
第4章 采矿方法选择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
4.1 采矿方法初选 |
4.1.1 采矿方法选择原则 |
4.1.2 初选采矿方案 |
4.1.3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方案Ⅰ) |
4.1.4 VCR嗣后充填法(方案Ⅱ) |
4.1.5 侧向崩矿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方案Ⅲ) |
4.2 采矿方法优选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 |
4.2.2 模糊综合评判 |
4.3 罗河铁矿采矿方法组合方案 |
4.4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
4.4.1 材料参数 |
4.4.2 模型建构 |
4.4.3 结构参数优化 |
4.5 盘区与采场划分 |
第5章 采矿方法单体设计 |
5.1 矿山开拓工程布置现状 |
5.2 垂直深孔高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单体设计 |
5.2.1 分段设置 |
5.2.2 矿柱留设 |
5.2.3 采场布置 |
5.2.4 阶段内矿体不连续条件下的变更回采方案 |
5.2.5 采准切割 |
5.2.6 回采工艺 |
5.2.7 贫损指标及降低贫损的技术措施 |
5.2.8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3 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单体设计 |
5.3.1 采场布置 |
5.3.2 采准切割 |
5.3.3 回采工艺 |
5.3.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4 局部开拓工程变更方案 |
5.5 安全技术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近十年来充填技术在铁矿山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充填技术的分类 |
2.1 干式充填技术 |
2.2 水砂充填技术 |
2.3 胶结充填技术 |
(1) 尾砂胶结充填。 |
(2) 块石胶结充填。 |
(3) 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 |
(4) 膏体泵送充填技术。 |
(5) 高水速凝充填技术。 |
3 充填技术应用进展分析 |
4 结 语 |
(8)充填采矿法在铁矿山的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铁矿资源及开采现状 |
2 应用充填采矿法的典型铁矿山 |
3 充填采矿法在铁矿山的应用条件 |
4 铁矿中应用充填采矿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经济问题 |
4.2 技术问题 |
5 应用展望 |
(9)缓倾斜中厚矿体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难采矿体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采场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2.3. 地下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概况 |
2.1 矿山概况 |
2.2 地质概况 |
2.2.1 工程地质概况 |
2.2.2 水文地质 |
2.3 采矿方法现状 |
2.3.1 两步回采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
2.3.2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
2.4 充填系统与充填工艺 |
2.4.1 江砂充填工艺 |
2.4.2 块石充填工艺 |
第三章 采场结构参数与回采顺序数值模拟 |
3.1. ANSYS软件简介 |
3.2 三维有限元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方案 |
3.2.1 基本假设 |
3.2.2 岩体介质和回采工艺的简化 |
3.2.3 计算域的选取及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4 载荷及边界约束条件 |
3.2.5 力学参数及其破坏准则 |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 回采顺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向分层充填法采切与回采工艺研究 |
4.1 采矿方法选择 |
4.2 主要采矿设备概况 |
4.2.1 凿岩台车 |
4.2.2. 铲运机 |
4.3. 采场构成要素 |
4.4 采准切割工程 |
4.4.1 采准方式 |
4.4.2 采准工程布置 |
4.4.3 切割工程布置 |
4.4.4 采准切割工程量 |
4.5 回采工作 |
4.5.1 分层回采参数 |
4.5.2 凿岩爆破工艺及参数 |
4.5.3 通风 |
4.5.4 采场顶板地压管理 |
4.5.5 出矿 |
4.5.6 充填 |
4.5.7 分层回采作业循环图表 |
4.6 采矿方法评价 |
4.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凿岩爆破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
5.1 当前凿岩爆破参数评价 |
5.1.1 实际凿岩爆破参数 |
5.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3 炸药与炮孔的优化匹配 |
5.2 爆破漏斗试验 |
5.2.1 爆破漏斗试验原理简介 |
5.2.2 现场爆破漏斗试验 |
5.2.3 根据爆破漏斗试验确定的凿岩爆破参数 |
5.3 爆破参数工业试验 |
5.3.1 爆破参数优化控制指标 |
5.3.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5.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无轨设备优化配套应用研究 |
6.1 凿岩台车最佳工作状态优化 |
6.1.1 应用状况评价 |
6.1.2 建议改进措施 |
6.1.3 凿岩台车最佳工况的调校 |
6.2 铲运机应用状况评价 |
6.2.1 应用情况评价 |
6.2.2 铲运机出矿能力计算 |
6.3 凿岩台车与铲运机的最佳匹配 |
6.3.1 数量匹配 |
6.3.2 工作匹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现场工业实验 |
7.1 试验采场开采技术条件概况 |
7.2 采准切割 |
7.3 回采工作 |
7.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7.5 经济效益分析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控制空场嗣后一次充填质量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采矿方法概述 |
1.1 开采技术条件 |
1.2 分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采矿法 |
(1) 采准、切割。 |
(2) 回采。 |
(3) 充填。 |
1.3 空场嗣后一次充填的主要质量问题 |
(1) 充填体接顶效果差。 |
(2) 矿房胶结充填时, 充填多余水分过量, 采场积水严重。 |
2 充填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2.1 充填不能接顶的原因 |
(1) 回采落矿过程中, 因爆破原因出现局部超挖和欠挖现象, 顶板凹凸不平, 如图2所示。 |
(2) 充填料固结沉降。 |
(3) 充填井布置和充填顺序不合适。 |
(4) 采场脱水慢。 |
2.2 采场充填积水严重的原因 |
(1) 采场脱水技术落后。 |
(2) 充填工艺导致多余水。 |
3 改进技术 |
3.1 控制采场空顶技术的改进 |
(1) 改进爆破落矿技术, 使空场顶部齐整。 |
(2) 强制接顶。 |
(3) 合理安排充填。 |
(4) 改进脱水系统, 减少采场因脱水慢, 造成的大量空顶。 |
3.2 脱水及充填系统工艺的改进 |
(1) 改进采场脱水系统, 加速充填泄水。 |
(2) 改进充填系统工艺, 减少采场多余水分。 |
4 结 语 |
四、分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采矿法在新桥硫铁矿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红山铜矿爆破参数及装药结构研究[D]. 骆浩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石人沟铁矿急倾斜薄矿体安全高效开采方法研究[D]. 李胜.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清平磷矿深部充填采矿的可行性研究[D]. 石亮.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4]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在阿舍勒铜矿的应用[J]. 权富成. 世界有色金属, 2016(14)
- [5]我国大型贫铁矿充填法开采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J]. 杨志强,高谦,蔡美峰,吴爱祥. 矿业工程研究, 2015(01)
- [6]罗河铁矿富水厚大矿体采矿方法优化选择研究[D]. 汪令松. 中南大学, 2014(03)
- [7]近十年来充填技术在铁矿山的应用进展[J]. 贺兵红. 工程建设, 2011(04)
- [8]充填采矿法在铁矿山的应用及展望[J]. 韩冰,李飞,苑雪超. 云南冶金, 2010(01)
- [9]缓倾斜中厚矿体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关键技术研究[D]. 田明华. 中南大学, 2009(03)
- [10]控制空场嗣后一次充填质量的技术改进[J]. 李兴尚,许家林,黄伟强,施喜书. 黄金,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