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义齿龈沟液中IL-6水平的研究

种植义齿龈沟液中IL-6水平的研究

一、种植义齿龈沟液中IL-6水平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世振[1](2022)在《不同种植系统在牙周炎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牙周炎患者应用不同种植系统修复后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及龈沟液成分差异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德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牙体种植术治疗的牙周炎患者66例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士卓曼组(31例,46颗患牙)、奥齿泰组(16例,27颗患牙)、威高组(19例,21颗患牙),分别植入士卓曼种植体、奥齿泰种植体、威高种植体。观察种植前、种植后1、3、6个月各组改良菌斑指数(m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骨吸收量及龈沟液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变化。结果:3组牙体种植患者术后12个月的种植体留存率为100%(94/9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mPLI、SBI、PD、边缘骨吸收、IL-lβ、IL-6、IL-8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明显改变;组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三组患者mPLI、SBI、PD、边缘骨吸收、IL-lβ、IL-6、IL-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LI、SBI、PD、边缘骨吸收、IL-lβ、IL-6、IL-8的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有交互效应,三组患者mPLI、SBI、PD、边缘骨吸收、IL-lβ、IL-6、IL-8随时间变化而升高,且种植后3、6个月士卓曼组mPLI、SBI、PD、边缘骨吸收、IL-lβ、IL-6、IL-8较另两组明显低(P<0.05)。结论:士卓曼种植体、奥齿泰种植体、威高种植体3种种植系统在牙周炎治疗中成活率均较高,士卓曼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龈沟液标志物水平较后两者低,士卓曼种植体的长期种植稳定性可能更好。

安永谦,吕冬,李世元,轩昆,张晓东,黄洁[2](2021)在《改良粘接固位对种植修复黏固剂残留及患者龈沟液内细胞因子的影响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改良粘接固位方式对种植修复黏固剂残留及患者龈沟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某医院口腔科行种植体修复的后牙缺失112例,均行单冠修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7例,根据冠边缘与牙龈的关系,两组又分别分为平龈、龈下1 mm和龈下2 mm等3个亚组。两组义齿加工、粘接前准备过程均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粘接固位方式行种植体修复,观察组采用改良粘接固位方式行种植体修复。通过X线摄片确认有无黏固剂残留,并从口内取出基台及牙冠,观察比较两组黏固剂残留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种植体及同名天然牙牙龈出血指数、菌斑指数构成情况;分别于粘接后1个月、6个月,采用滤纸条收集患者种植体周围龈沟液及同名天然牙龈沟液,检测并比较两组龈沟液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1)冠边缘位于龈下越深,则黏固剂残留量越多,且观察组各亚组黏固剂残留量均显着少于对照组各亚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龈沟出血指数构成及菌斑指数构成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粘接后1个月,两组TNF-α、IL-6、IL-8水平比较,均差异不显着(P>0.05);粘接后6个月,两组TNF-α、IL-6、IL-8水平均显着或非常显着低于粘接后1个月(P<0.05,P<0.01),且观察组显着或非常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在种植修复中采用改良粘接固位方式,可有效减少黏固剂的残留及其对龈沟的刺激,从而显着减少修复后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是种植体冠修复较为理想的粘接固位方式。

于博雅[3](2021)在《种植体周围龈沟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水平的检测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种植体周围炎症性疾病是牙体缺失行种植义齿修复过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PIM)及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PI)。菌斑生物膜是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症的始动因素。种植体周围炎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红肿、溢脓,探诊出血,种植体周围牙周袋的出现,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更为严重者甚至出现种植体松动脱落,最终导致种植义齿的失败。在不同种植系统中,种植体周围炎症的发病率约为4%-15%。近年来,根据检测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细胞因子水平高低来判断炎症程度,依然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不同病情程度下种植体周围炎症患者GCF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4,MCP-4)水平进行检测,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因此本课题对于判断种植体周围炎症疾病进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等具有重要科学和实践意义。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病情下,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eri-implantcrevicularfluid,PICF)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水平,以及与植体周围组织状态的关系。并同时对于不同组织状态下,GCF中的MCP-4浓度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比较;从而探索MCP-4能否成为提示种植体周围炎症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研究方法:选取在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完成了口腔种植体修复,并且种植体行使时间大于1年的患者进行随访检查。根据种植体周围的组织状态,把实验组分为PIM组(25例种植体)和PI组(15例种植体),对照组为健康组(40例种植体)。每组均检查临床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S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使用自制的统一规格Whatman3号滤纸条(2mm×20mm),采用袋内法收集种植体周的GCF;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于各组种植体局部位点的GCF中MCP-4浓度进行检测。并将MCP-4浓度以及收集的龈沟液量分别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MCP-4浓度、龈沟液量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所有的检验均为双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PI组中,MCP-4浓度、各项临床指标以及龈沟液量均明显高于PIM组(P<0.01)。2.PIM组中,MCP-4浓度、各项临床指标(PD、SBI、PLI)以及龈沟液量均高于健康种植体组(P<0.01)。3.实验组中MCP-4浓度和龈沟液量与各项临床指标(PD、SBI、PLI)的关系均成正相关。研究结论:种植体周围的龈沟液量以及GCF中MCP-4水平与种植体周围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MCP-4或可作为一种提示种植体周围炎症进展的生物标记物,以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陈琳琳[4](2021)在《种植临时修复体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其牙龈塑形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分析种植体支持的临时修复体在进行前牙牙龈塑形期间种植牙与对照天然牙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周围龈沟液中炎性因子IL-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6)、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2.研究种植临时修复体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和塑形效果的影响。探讨各项临床指标以及IL-6、TNF-α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上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预防诊断及相关临床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到我院种植科行前牙种植修复并进行牙龈塑形的23名患者共计29颗临时修复期种植体及29颗同名天然牙为研究对象。1.在应用种植临时修复体行牙龈塑形期间以月为单位定期复查,记录牙龈健康情况,于牙龈塑形开始一个月后统一检测种植临时修复体与对照天然牙的m PLI(modified Plaque Index,改良菌斑指数),m SBI(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改良龈沟出血指数),以及PD(Probing Depth,探诊深度);并用滤纸条收集种植临时修复体周围PICF(Peri-implant sulcular fluid,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以及天然牙周围GCF(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龈沟液),电子天平称重并换算得到龈沟液体积,保存样本。定期复查期间若牙龈出现红肿出血等炎症症状,及时进行上述检测。收集PICF/GCF样本后,送实验室利用ELISA(Enzyme Linke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样本中两种炎症细胞因子IL-6以及TNF-α的浓度。2.在利用种植临时修复体进行牙龈塑形后,对患者的PIS(Papilla Index Score,牙龈乳头指数),PES(Pink Esthetic Score,红色美学指数)进行评价;由患者进行VAS(Visual Analog Scale,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塑形效果的满意程度。实验数据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研究期间,发生种植体周围病的患者共3名共计3颗植体,植体水平种植体周围病发病率为10.34%,患者水平种植体周围病发病率为13.04%。2.健康种植临时修复体的m PLI,PD,龈沟液体积,IL-6以及TNF-α浓度均高于健康天然牙;其中m PLI,PD,龈沟液体积的测量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以及TNF-α浓度平均值高于天然牙,但测量结果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得出PD,龈沟液体积与IL-6浓度呈正相关关系,IL-6以及TNF-α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本实验涉及的29颗种植临时修复体牙龈乳头指数数值均大于等于2,均值为2.65,红色美学指数数值均大于等于7,均值为8.14,都取得了较好的美学效果,患者满意度评价均值为95.52%。结论:本次实验的结果显示种植临时修复体在牙龈塑形期间相关临床指标及炎性因子IL-6,TNF-α含量均高于天然牙。尤其是m PLI,PD,龈沟液体积与对照天然牙相比,测量结果明显增高,提示种植临时修复体在动态加压的过程中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挤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刺激。并且m PLI,PD,龈沟液体积这三项指标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更高。应用种植临时修复体进行牙龈塑形可以预期取得较好的美学效果,患者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但本次实验样本量较少,且为短期的观察,对于永久修复后的各项指标水平以及长久的修复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李迎彩[5](2020)在《IL-6 G/C(-174)、TNFA G/A(-308)和MMP-1 1G/2G(-1607)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搜集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运用荟萃分析方法评价IL-6 G/C(-174)、TNFA G/A(-308)和MMP-1 1G/2G(-1607)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公开发表的有关种植体基因多态性的中英文临床研究文献,检索关键字为“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病”、“dental implant”、“implant loss”、“implant failure”、“peri-implant bone loss”、“peri-implantitis”;“基因变异”、“多态性”、“genotype”、“polymorphism”、“variant”、“SNP”,在执行了系统的计算机搜索之后,我们手动审查了搜索结果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根据既定纳入和排除标准,为最大程度减少偏差并提高可靠性,两名研究员使用Endnote软件独立进行文章筛选,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采集,若出现分歧,则经由第三方决定。使用Review Manager v5.3和Stata v10.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统计分析的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本文纳入16篇可以作meta分析的文献,共17个研究(Aleksandra等的文章可以拆分为两个独立的研究样本),即为IL-6基因多态性纳入5个研究,TNF-a基因多态性纳入9个研究,MMP-1基因多态性纳入3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隐形和等位基因模型中,IL-6 G/C(-174)种植体周围炎组和健康种植体组均未见明显差异,合并的OR和95%CI没有显示IL-6G/C(-174)的相关性。在显性模型中,TNFA G/A(-308)非种植失败亚组合并的OR和95%CI为(1.82[1.05,3.17]),表明该基因在显性模型中与非种植失败组相关,与种植失败组不相关;在隐性模型中,TNFA G/A(-308)结局亚组合并的OR和95%CI没有显示该基因的相关性。MMP-1 1G/2G(-1607)的等位基因模型中合并的OR和95%CI为2.32[1.53,3.53]),即MMP-1 1G/2G(-1607)的2G等位基因与非吸烟人群的种植早期失败易感性相关。结论:(1)在显性、隐性和等位基因模型中,IL-6 G/C(-174)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和种植失败易感性均无相关性;(2)在显性模型中,TNFA G/A(-308)的GA+AA基因型与种植体周围炎易感性相关,与种植失败不相关;在隐性模型中,TNFA G/A(-308)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和种植失败均无相关性;(3)MMP-1 1G/2G(-1607)的2G等位基因与非吸烟人群的早期种植失败相关。

高娟娟[6](2020)在《白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患者和健康种植体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6-174G/C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研究IL-6-174G/C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关联和临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的健康种植体周围组织患者(健康种植体组)和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组)各80例,其中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组包括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患者32例和种植体周围炎患者48例,年龄控制在25~77岁。口内至少植入1枚OSSTEM TSIII SA型种植体,并完成上部结构修复1年以上。2、数据采集及实验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指标,包括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 SBI)、种植体周围袋探诊深度(PPD)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MBL)。收集患者脱落的颊黏膜上皮细胞,使用柱式口腔拭子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片段,Sanger基因型测序方法检测IL-6-174G/C基因位点。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值)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风险。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种植体周围炎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在年龄、性别、有无牙周病、上下颌和前后牙种植体位置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指标比较: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和种植体周围炎组分别与健康种植体组比较,mSBI、PPD均显着高于健康种植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种植体周围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比较,mPLI、MBL明显高于健康种植体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比较,mPLI、MBL无明显差异。种植体周围炎组在m PLI、mSBI、PPD、MBL明显高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比较:IL-6-174位点的GG、GC、CC三种基因型和G、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组与健康种植体组之间均有显着差异(其中基因型:χ2=6.262,P=0.044;等位基因:χ2=5.033,P=0.025);其中,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的OR值分别为4.03和1.823。IL-6-174位点的三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种植体周围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之间也有显着差异(其中基因型:χ2=7.741,P=0.021;等位基因:χ2=6.711,P=0.010);其中,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的OR值分别为5.00和2.154,而在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组与健康种植体组患者之间不存在IL-6-174基因多态性的差异(基因型χ2=2.008,P=0.366;等位基因χ2=0.817,P=0.366)。结论:1、种植义齿修复患者IL-6-174G/C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易感性具有相关性,其中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中的种植体周围炎的易感性有相关性,而IL-6-174G/C可能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无明显相关性。2、IL-6-174G/C中CC基因型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危险增加,种植体周围炎尤为明显,且种植体周围炎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破坏亦明显高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

常忠福,姜丹丹,张志荣,蔡建英[7](2020)在《口腔种植修复术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龈沟液中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修复术对牙列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8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4例牙列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实验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修复方法,实验组采用口腔种植修复术治疗。治疗后6个月对疗效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者龈沟液中TNF-α、IL-6水平,种植牙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TNF-α、IL-6水平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6个月TNF-α、IL-6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种植牙功能各项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6个月固位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及美观功能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过程中感染、刺痛感、核桩脱落、牙缺失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种植修复术对牙列缺损患者龈沟液中的TNF-α、IL-6水平影响较小,种植牙功能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丁修明[8](2019)在《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和MMP-8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中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揭示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和MMP-8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中的变化,本研究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被我院收治的义齿种植修复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分为炎症组(76颗)和健康组(124颗),另外选择100颗健康自然牙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3组的牙周学指标(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周探诊深度)及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和MMP-8)的差异,本研究发现炎症组的龈沟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评分及牙周探诊深度均显着高于健康组和对照组(p<0.05);健康组和对照组上述3项牙周学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炎症组龈沟液中的的IL-6、TNF-α和MMP-8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组和对照组(p<0.05);健康组和对照组上述3种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种植牙或自然牙龈沟液中的的IL-6、TNF-α和MMP-8水平均与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周探诊深度显着正相关(p<0.05);3项牙周学指标相互之间也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IL-6、TNF-α和MMP-8水平之间同样呈显着正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IL-6、TNF-α和MMP-8水平在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龈沟液中显着升高,这3组炎症细胞因子与牙周学指标密切相关。

闫雨萌[9](2019)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不同冠粘接方式下龈沟液内IL-6,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种植后两组不同粘接方式患者龈沟液内IL-6和TNF-α的水平及龈沟液量的检测,探讨不同粘接方式可能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上种植体体周炎的预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目前临床对于种植体冠修复一般采用两种粘接方式,即粘接固位和改良粘接固位。两种粘接方式各有优缺点,粘接固位较之改良粘接固位,前者因溢出粘接剂残留问题,可能存在更大的发生种植体周疾病的风险,临床研究也发现改良粘接固位的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率更低,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但目前尚缺乏两者对比实验研究依据。因此,本实验将IL-6和TNF-α,以及龈沟液量作为检测指标,探讨两种不同粘接方式可能对种植体周组织的影响,为临床医生选择粘接方式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部分2016年12月-2017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口腔内科修复科行ITI种植体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全瓷冠修复6-9个月。一共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为43.4±8.8。根据不同粘接方式分成两组:粘接固位组:19个修复体(19位患者),在口内直接将牙冠粘接于基台上;改良粘接固位组:19个修复体(19位患者),牙冠是在口外先将牙冠粘接于基台而后再经由牙冠上留存的中央螺丝孔将牙冠固定于植体,最后封闭中央螺丝孔。检查每位患者种植体以及同名天然牙的菌斑指数以及牙龈出血指数,并记录。然后用滤纸条提取患者种植体周围龈沟液(PICF)以及同名天然牙龈沟液(GCF),用电子天平秤得龈沟液重量。收集完成后,送实验室用ELISA试剂盒检测PICF/GCF中IL-6、TNF-α浓度。采用SPSS20.0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粘接固位组患者天然牙龈沟液内的IL-6和TNF-α浓度及龈沟液的量与改良粘接固位组患者天然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固位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IL-6的浓度值高于改良粘接固位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固位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TNF-α的浓度值高于改良粘接固位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固位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重量高于改良粘接固位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龈沟液的量与龈沟液内IL-6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42和0.248,P值均<0.05。粘接固位组和改良粘接固位组的菌斑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组患者中天然牙的IL-6和TNF-α水平及龈沟液的重量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患者牙周状况无差异,种植体周围龈沟液内IL-6和TNF-α水平及龈沟液的重量受其粘接方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改良粘接固位的种植体周围检测出的两种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水平更低。提示改良粘接固位组龈沟内的刺激因素更少,从而机体分泌的这两种细胞因子水平也较低。改良粘接固位组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量要低于粘接固位组,这就提示我们改良粘接固位更有利于种植体周组织健康。本实验研究结果证实改良粘接固位可以有效避免粘接剂存留,减少种植体周疾病的发生,是较为理想的种植体冠修复体粘接固位方式。在以后的临床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改良粘接固位来进行种植体冠的粘接。并且我们可以从控制细胞因子水平的角度考虑,达到诊断、预防、治疗种植体周围疾病的目的。

雷飞,倪菁,陶永炜,姜庆生,范晶,蔡卜磊[10](2018)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对种植修复后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与种植体周围炎症及局部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80例牙列缺损并接受义齿种植的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患有慢性牙周炎分为慢性牙周炎组4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固定义齿修复完成后第1、3、6、12个月进行复诊,记录1年种植体的存留率。拍摄根尖片检测种植体边缘牙槽骨吸收量(MBL),记录探诊深度(PD)、改良菌斑指数(mPLI)和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两组种植修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mPLI、mSBI、PD、MBL均呈升高趋势,不同观察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种植修复后,慢性牙周炎组mSBI、PD、MBL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两组种植修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龈沟液中IL-1β、IL-6、MDA水平均逐渐增加,SOD、GP-x水平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种植修复后各时间点,慢性牙周炎组龈沟液中IL-1β、IL-6、MD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SOD、GP-x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种植修复1年,各组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义齿种植短期内疗效可靠,但出现边缘骨吸收现象较为明显,种植体周围局部微环境存在炎症及氧化应激现象。

二、种植义齿龈沟液中IL-6水平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义齿龈沟液中IL-6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种植系统在牙周炎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测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种植系统种植体留存率
    2.2 3种种植系统修复后不同时间点牙周评估分析
    2.3 3种种植系统修复后不同时间点边缘骨吸收情况
    2.4 3种种植系统修复后患者种植体周围龈沟液成分比较
3. 讨论

(2)改良粘接固位对种植修复黏固剂残留及患者龈沟液内细胞因子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建立种植档案
        1.3.2 设备器材
        1.3.3 义齿加工
        1.3.4 粘接前准备
        1.3.5 粘接过程
    1.4 观察指标
        1.4.1 黏固剂残留量
        1.4.2 龈沟出血指数
        1.4.3 菌斑指数
        1.4.4 龈沟液内细胞因子水平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黏固剂残留量比较
    2.2 两组龈沟出血指数构成比较
    2.3 两组菌斑指数构成比较
    2.4 两组龈沟液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3)种植体周围龈沟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水平的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种植体周围龈沟液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种植临时修复体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其牙龈塑形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及设备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方法
        1.术前准备及种植手术
        2.种植体支持式临时修复体修复
        3.种植临时修复体牙龈塑形
        4.龈沟液收集和临床指标检测
        5.炎症因子IL-6、TNF-α的检测
        6.牙龈塑形效果评价
        7.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种植体周围病种植临时修复体检测结果
    二、健康种植临时修复体检测结果
    三、各临床指标及炎症因子相关性检验
    四、种植临时修复体塑形效果评价
讨论
    一、种植体周围龈沟液及炎症因子
    二、种植体周围病的诊断和相关临床指标
    三、修复体材料对种植体周围病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综述 种植体周围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5)IL-6 G/C(-174)、TNFA G/A(-308)和MMP-1 1G/2G(-1607)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2.1.1 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
        2.1.2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
        2.1.3 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
    2.2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
第3章 方法
    3.1 标准化的研究分析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检索策略
    3.5 数据采集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数据特征及总结
    4.3 数据定量分析
        4.3.1 IL-6 G/C (-174)基因多态性
        4.3.2 TNFA G/A (-308)基因多态性
        4.3.3 MMP-11G/2G (-1607)基因多态性
    4.4 敏感性分析
    4.5 偏倚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研究质量
    5.2 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机制探讨
    5.3 全身因素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响
    5.4 研究结果分析
        5.4.1 IL-6 G/C(-174)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易感性的关系
        5.4.2 TNFA G/A(-308)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易感性的关系
        5.4.3 MMP-11G/2G(-1607)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关系
        5.4.4 局限性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白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入选标准
        2.1.3 病例排除标准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3.2 颊黏膜拭子的采集
        2.3.3 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临床检查
        2.3.4 实验室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临床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指标的检测
    3.3 PCR反应与Sanger基因测序
        3.3.1 PCR技术对目的基因的扩增结果
        3.3.2 受试对象基因片段行Sanger基因测序后的峰图
    3.4 IL-6-17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口腔种植修复术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龈沟液中TNF-α、IL-6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龈沟液中TNF-α、IL-6水平比较
    2.2 2组种植牙功能比较
    2.3 2组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8)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和MMP-8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中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3组牙周学指标比较
    1.2 3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1.3 牙周学指标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炎症因子的检测
    3.3 牙周学指标
    3.4 统计分析
作者贡献

(9)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不同冠粘接方式下龈沟液内IL-6,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种植体周围龈沟液内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xD;$#xA;
致谢
个人简历

(10)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
    1.3 方法
        1.3.1 种植体存留率计算
        1.3.2 临床指标记录方法及标准
        1.3.3 龈沟液中相关指标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种植修复后各时点mPLI、mSBI、MBL、PD比较
    2.2 两组种植修复后龈沟液中IL-1β、IL-6水平比较
    2.3 两组种植修复后龈沟液中SOD、GP-x、MDA水平比较
    2.4 种植体1年存留率
3 讨论
4 结论

四、种植义齿龈沟液中IL-6水平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种植系统在牙周炎患者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王世振.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2(01)
  • [2]改良粘接固位对种植修复黏固剂残留及患者龈沟液内细胞因子的影响观察[J]. 安永谦,吕冬,李世元,轩昆,张晓东,黄洁. 人民军医, 2021(06)
  • [3]种植体周围龈沟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水平的检测分析[D]. 于博雅. 山东大学, 2021(09)
  • [4]种植临时修复体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其牙龈塑形效果的临床研究[D]. 陈琳琳.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IL-6 G/C(-174)、TNFA G/A(-308)和MMP-1 1G/2G(-1607)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D]. 李迎彩. 吉林大学, 2020(08)
  • [6]白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高娟娟.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口腔种植修复术在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龈沟液中TNF-α、IL-6水平的影响[J]. 常忠福,姜丹丹,张志荣,蔡建英. 上海口腔医学, 2020(02)
  • [8]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和MMP-8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中的变化[J]. 丁修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11)
  • [9]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不同冠粘接方式下龈沟液内IL-6,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闫雨萌.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的临床疗效研究[J]. 雷飞,倪菁,陶永炜,姜庆生,范晶,蔡卜磊. 西部医学, 2018(11)

标签:;  ;  ;  ;  ;  

种植义齿龈沟液中IL-6水平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