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一、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煜[1](2021)在《新时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理论探赜》文中研究表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外历史上主流的两大治国方略,二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法治与德治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党在深刻总结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经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批判借鉴西方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治国方略。基于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从提高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运用,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双向实践等路径出发,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李志强[2](2021)在《历史发展、理论辩难与实践聚焦:论当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文中指出当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对其进行解读,"礼法合治"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及实践的核心内容,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之治国方略的历程,既是对上述传统的继承,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遵循;从理论辩难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要说明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与道德在现象上和本质上的规定及要求,作为治理手段的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及其地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法德互彰的意义;从实践聚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要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发挥法律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法律与道德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共同发力。

任悦[3](2021)在《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好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也是中西方一直所探讨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成为中国共产党更高的奋斗目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其本身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美好生活为视角,研究当前我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问题,以此来说明美好生活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规律以及美好生活等相关问题的梳理,也可以发现:法治与德治在国家治理中有不同的职能,仅靠法治或德治都无法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美好生活既要道德的引领,又要依靠法律的保障,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本文首先对美好生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从历史层面、社会需要的层面以及理论层面,阐述了美好生活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因;其次,对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机制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发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二者的结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中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法治建设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道德建设中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法律万能主义”与“泛道德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好生活的进程。由此,本文对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以期为促进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相平衡提供一些判断依据;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如何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路径,并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艾野[4](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依法治国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和重要命题,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方向,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光辉成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及人们的对法治的意识和认知,推动了世界领域的法治文化交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整体把握、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我国未来的法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依法治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对我国法治发展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强调要继续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申和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治国理政的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和人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制度体系,并将《决定》定为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永恒追求,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后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将其动态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融入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之中,将其时代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我国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治国理政的作用。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为目标,深入地研究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牢牢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对我国法治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这是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本文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法,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视角高度概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对依法治国的理论渊源进行系统整理,并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成就、特征、经验、优势、挑战和完善路径进行了全面研究,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素材。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组成,具体来讲:第一部分,绪论。重点分析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效用,通过剖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形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的思路,阐述研究方法,从而搭建本研究的基本架构,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节首先从法治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分别对法治、法制、人治、德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依法治国的内涵入手,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整体概述,对其理论、核心和本质特征分别进行了论述。从整体的机构上为后续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这一部分首先,深入了解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准确的认识法治思想来源。其次,研究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研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的形成与失败的教训,这部分能有效地为我国法治实践提供依据。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治思想进行研究,对我国法治从无到有进行整体分析。最后从我国的传统法治入手,分别对古代法制思想、近代社会法制思想展开论述。阐述了我国古代、近代法治的弊端与发展,从而对新时代依法治国产生启示作用。第四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本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深入地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地进行了概述,从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进行论述,这部分以法治过程中的实质转变为主要成就的依据,通过向更好的方式转变、更具体的实践操作、更先进的治理模式和更高的目标作为成就的主要表现。最后,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征展开论述,明确依法治国在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深化时代赋予的内涵。第五部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本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历史地位,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发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其次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分别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的法治文化的角度对新时代依法治国进行了有效的定位和评价,从而体现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价值。第六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在基本经验上,以法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别对其与党、权、民主、依规治党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党的领导、权力、民主自由、法规制度都与法无法分割,其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监督、促进和相统一的。国外法治实践的经验对中国而言是宝贵的,但对经验的学习依然要建立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国情为基础的借鉴学习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所想背道而驰。在优势上,依法治国发挥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大体现,人民主体、以德治国、人人平等和中国实际出发都是依法治国的在新时代的优势,依法治国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平正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最优结合,保持中国实际为基本准则才能把握依住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未来法治发展的前景。第七部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理性的分析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正视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依法治国再进步的最佳途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依法治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对依法治国潜力深层挖掘的契机。通过理性思考,从八个方面完善新时代依法治国的路径,集中地将“十一个坚持”主要内涵融入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实践当中,从而将问题和挑战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总之,通过系统地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主要提出以下创新观点:一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时代内涵,从社会发展中蕴含的古今的哲学智慧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二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社会主要矛盾、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新时代依法治国完善路径,深入研究我国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三是从新时代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阐释,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出科学的指南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彭凤莲,陈宏建[5](2021)在《德法合治: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反思与重塑》文中提出从世界范围而言,存在两种典型的国家治理路径:德治中心主义与法治中心主义。古代中国是德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近现代的西方是法治中心主义的典型例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下,法治与德治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价值与目标方向上的内在一致性。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德性所在。法治中心主义、德治中心主义都不是完美的治理方式,德法合治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更为妥当的路径。

王莹[6](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文化支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课题。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支撑,其现状存在着发展水平不均衡、机制体制不完善、普法氛围不浓厚、自觉自信不充分等多方面的问题,其建设也面临着历史文化传统局限性传承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多样性、地域人口因素现实性差异性等多方面制约,尚不能充分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渊源和理论依据,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成就和基本经验,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成因,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实施路径,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基于此,本文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原理和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旨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依据,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历史经验,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原因,提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和前瞻性思考,以期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科学内涵的理解,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研究的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论文由导论、主体部分和结语构成。主体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概念与基本理论。从源头上探究了法治文化,辨析了法治文化相关概念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概念。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内涵的研究中,涵盖了对其主客体的甄别,对其特征属性的描述,并从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重结构探究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对其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其战略价值所在。第二章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并不是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法治文明则是其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观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有关法治文化建设的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学理依据。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中的优秀法治文化建设思想,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三章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历史与基本经验。重点阐述了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进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中国法治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展现出不同特点。中国法治文化建设在强化实践基础、深化法治理论以及人民法治认同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就。同时,本章还阐释了法治文化建设在坚持基本国情,发挥改革创新精神,正确处理党与法、权与法、情理法三个方面的关系和不断坚持两个“三位一体”的重要经验。第四章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成因分析。主要是从现实状况出发,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寻不足,以全面反映法治文化建设的全貌。在发展水平、体制机制、普法氛围、法治信仰等方面探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瓶颈,指出其主要制约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形态斗争、地域人口因素上的影响。直面法治文化建设的问题根源所在,为下一步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坚实基础。第五章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前瞻思考。基于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瓶颈与制约因素,围绕思想、制度、实践、文化、资源和国际六方面提出了路径选择,还从多元动力、责任监督、普法传播、文化创新、人才培育和法治评估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机制构建。最后,从目标取向、实践要求、拓展方向阐述了对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展望。

方琳琳[7](2020)在《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来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但是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价值观的多元交织使公民道德有时难以发挥有效调控力,公民道德领域依然存在道德失范现象和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情况。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道德生活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外在动力如道德教育、法治手段等供给不足存在矛盾,而公民道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内容融入法治建设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一大动力支持。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集体主义原则的公民道德建设受多元道德观冲击,亟需以法治这一有力手段来凝聚公民道德共识,同时法治对公民道德建设也有充分诉求,使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具有必要性。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互补和道德法律化理论的成熟,加上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已有成就和国外成功经验,都使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具有可行性。但是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存在现实问题。一方面是公民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地方道德规范存在不合法元素,公民道德教育中法治内涵的层次性不够突出;另一方面是以法治手段保障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不成熟问题,一些公民道德的立法不具有可操作性,涉及公民道德的执法方式过于单一粗暴,司法判决与公民道德观脱节。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有道德与法律两者冲突的内在原因,也有立法项目论证制度不完善、公民法治意识不高和执法司法主体德法平衡能力不足的综合原因。针对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现实问题和成因,可以从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加以解决。首先从理论层面整体把握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以惩恶扬善和德福统一为基本尺度,以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为目标、以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为基本方法,以公民道德教育和规范法治手段为建设重点,再进一步从以法治精神夯实公民道德建设根基和以法治手段保障公民道德建设两个角度规范建设内容;从实践层面针对现实具体问题提出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实践路径:细化公民道德的立法范围、以分层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规范法治手段解决公民道德突出问题、优化社会治理整体推进建设。

徐治彬[8](2020)在《应把以德执政纳入党的执政方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论述的深层思考》文中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道德建设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进群体和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更应该成为全社会道德建设的楷模。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应该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以德执政的有机统一体。

黄玲,陆婷[9](2019)在《中国共产党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历史轨迹、内在逻辑与基本经验》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70年的治国理政历程中,治国方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选择,最终形成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生要求,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治国与治党的有机互动关系,并在新时期树立法治权威,创新德治内涵,构建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德治。

齐航[10](2019)在《依法治国方略视阈下“以德治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历来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道德建设。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思想道德建设影响着党和人民的价值判断、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德治能够更好的辅助法治建设,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从而在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只有道德建设过硬,国家的法制建设才能够更好的推行下去,国家的发展才能够更加稳步的向前迈进。本论文通过研究以德治国的思想基础以及提出背景,认识道德对于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道德构建了国民的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实行并加强德治,可以更好的纠正当今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党员干部的党风政风严重损害、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动摇、西方意识形态影响严重、商品交换严重侵蚀等道德领域的失范问题。从而引领党和人民能够更好的遵循“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并能够更好的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政治修养、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以及加强德治保障机制,为法治建设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和人文环境。本论文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在“依法治国”视阈下阐述“以德治国”的基本内涵、基本内容、思想基础、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等理论思想;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认真的搜集了当今社会现象中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将社会现实依据有机结合,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德治所起的作用,进行多角度分析,论证了在“依法治国”方略视阈下需要“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研究内容和理论观点。论文紧扣我们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理论与要求,紧密结合“以德治国”思想,将道德建设融汇于法制建设之中,将一些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和处理经验上升到理论,进一步充实“以德治国”思想,更好的辅助“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同时,在理论观点上,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了“以德治国”思想发展的现实依据以及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以便为依法治国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研究“以德治国”思想是为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偏颇、道德缺失以及道德扭曲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在依法治国的大方向下,在思想上指引党和人民的前进方向,全面提高国民道德素养,为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提供重要的支撑,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的法治国家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二、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理论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理论基础
    (一)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法治和德治思想
    (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法治与德治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与德治思想
        2. 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与德治思想
    (三)批判借鉴:西方法治和德治思想
二、新时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逻辑分析
    (一)德法并举历史传统的承继
    (二)德法辩证统一关系的本质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路径方法
    (一)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
    (二)坚持法治手段和德治手段的辩证运用
    (三)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双向实践

(2)历史发展、理论辩难与实践聚焦:论当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发展中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
    (一)“礼法合治”是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历程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凸显中国特色
二、理论辩难中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
    (一)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与道德
    (二)作为治理手段的法治和德治
    (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德互彰
三、实践聚焦中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
    (一)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
    (二)发挥法律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作用
    (三)促进法律与道德在国家治理进程中共同发力

(3)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阐释
    一、美好生活的理论逻辑
        (一)美好生活的思想来源
        (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涵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礼法合治的思想
        (二)西方德法兼济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思想
    三、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历史的继承性
        (二)现实的迫切性
        (三)理论的契合性
第二章 美好生活实现中法治与道德相结合机制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的成就助推美好生活实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完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的突出问题阻碍美好生活实现
        (一)法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二)道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中的突出问题
    三、美好生活实现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制约法治建设的因素
        (二)制约道德建设的因素
        (三)制约二者结合的因素
第三章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促进美好生活的机制构建
    一、加强法治建设的道德关照
        (一)推进立法工作的科学化
        (二)落实执法工作的规范化
        (三)规范司法工作的公正化
        (四)增强守法工作的全民化
    二、加强道德建设的综合保障
        (一)强化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
        (二)营造良好的道德建设社会氛围
        (三)优化道德建设的评价体系
    三、在美好生活中促进法治和德治的共同发力
        (一)实现法治与德治二者的协调与互补
        (二)为法治与德治二者的发展奠定社会物质基础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二者结合的引领
        (四)加强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人民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难点
        1.4.1 创新之处
        1.4.2 论文难点
第2章 依法治国的相关概念
    2.1 系列概念
        2.1.1 法治
        2.1.2 法治与人治
        2.1.3 法治与德治
        2.1.4 法治与法制
    2.2 依法治国的内涵
        2.2.1 依法治国的概述
        2.2.2 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2.2.3 依法治国理论的本质特征
    2.3 依法治国的核心
        2.3.1 依宪治国
        2.3.2 依法执政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3.1.2 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法治国理论
        3.2.1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端
        3.2.2 从法制到法治建设
        3.2.3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3.2.4 依法治国理论体系的建立
    3.3 中国传统法制思想
        3.3.1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
        3.3.2 中国近代法制思想
第4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
    4.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概述
        4.1.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
        4.1.2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
    4.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
        4.2.1 从治国基本方略转变为全面推进
        4.2.2 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
        4.2.3 从依法管理向治理现代化
        4.2.4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建设
    4.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
        4.3.1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
        4.3.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性
        4.3.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性
        4.3.4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第5章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5.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理论地位
        5.1.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现实意义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
        5.2.1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5.2.2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集中体现
        5.2.3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
        5.2.4 新时代依法治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5.2.5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人类法治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
        6.1.1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的关系
        6.1.2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与权的关系
        6.1.3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6.1.4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6.1.5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足国情与借鉴中外法治经验的关系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优势
        6.2.1 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大特色和优势
        6.2.2 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力量源泉和重要保障
        6.2.3 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客观要求
        6.2.4 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实现路径
        6.2.5 以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重要原则
第7章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
    7.1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1.1 法治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
        7.1.2 法治发展不充分难以发挥法治的功能
        7.1.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依法治国的影响
    7.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完善路径
        7.2.1 科学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
        7.2.2 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7.2.3 公正司法是现代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防线
        7.2.4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7.2.5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7.2.6 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军全盘考虑
        7.2.7 全面贯彻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7.2.8 国家、地方、个人协调一致共同发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5)德法合治: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反思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种典型的国家治理模式:德治中心主义与法治中心主义
    (一)德治中心主义的要义
    (二)法治中心主义的要义
二、法治与德治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二)德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三、德法合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妥当路径
    (一)法德结合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道德与法律联手协同发力
四、结语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法治与文化
        (二)法治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客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特征属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结构内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战略价值
        (一)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重要支撑
        (二)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挥显着优势的内在动力
        (三)开创管党治党新局面和开辟党的建设新境界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法治文化建设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治观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思想
    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法治文化建设思想
        (一)中国历史文化中法治文化思想的演变
        (二)中国历史文化中法治文化建设的特点
    三、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法治文化建设思想
        (一)西方历史文化中法治文化思想的主旨
        (二)西方历史文化中法治文化建设的要义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经验审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治文化建设的源起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法治文化建设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强化了法治文化的实践基础
        (二)促进了法治理论的逐步深化
        (三)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认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法治文化建设应符合现实基本国情
        (二)法治文化建设应体现改革创新精神
        (三)法治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四)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两个“三位一体”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瓶颈
        (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三)法治文化建设的普法氛围不浓厚
        (四)法治文化建设的自觉自信不充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历史文化传统局限性的制约
        (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
        (三)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的制约
        (四)地域人口现实差异性的制约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前瞻思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
        (二)健全法治体系、提升法治能力
        (三)强化依法行政、营造法治氛围
        (四)积淀法治底蕴、培育法治自信
        (五)统筹法治资源、实现科学发展
        (六)树立法治形象、彰显法治实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机制构建
        (一)强化法治文化建设的多元动力机制
        (二)完善法治文化建设的责任监督机制
        (三)健全法治文化建设的普法传播机制
        (四)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文化创新机制
        (五)优化法治文化建设的人才培育机制
        (六)实施法治文化建设的评价评估机制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前瞻
        (一)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取向
        (二)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
        (三)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拓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文章情况

(7)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外国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2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2.1 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要求
        2.1.1 公民道德的政治性与社会性要求国家力量的推动
        2.1.2 公民道德建设从重德性伦理到德性伦理与制度伦理并重的趋势
        2.1.3 中国特色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发展的要求
    2.2 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2.2.1 多元道德观的交织导致公民道德认知模糊
        2.2.2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给公民道德调控能力带来挑战
        2.2.3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外部保障有待加强
    2.3 法治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诉求
        2.3.1 公民道德内容是法律的素材与补充
        2.3.2 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手段
        2.3.3 公民道德的价值取向能够滋养法治精神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要求
        2.4.1 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
        2.4.2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2.4.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3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可行性
    3.1 理论支撑
        3.1.1 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相辅相成
        3.1.2 道德法律化理论的成熟
    3.2 客观条件
        3.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奠定坚守基础
        3.2.2 依法治国的全面性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持
        3.2.3 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
    3.3 主观要求
        3.3.1 公民对用法律法规解决道德问题的现实需求
        3.3.2 公民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
    3.4 实践经验:道德与法律具有互补性的成功实践使其成为可能
        3.4.1 国外经验
        3.4.2 国内实践
4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成因
    4.1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现实问题
        4.1.1 地方道德规范存在不合法元素
        4.1.2 公民道德教育中法治内涵的层次性不够突出
        4.1.3 一些公民道德的立法不具有可操作性
        4.1.4 涉及公民道德的执法方式过于单一粗暴
        4.1.5 司法判决与公民道德观脱节
    4.2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问题的成因
        4.2.1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是内在原因
        4.2.2 公民法治意识还不足以成为有效的监督力量
        4.2.3 关于公民道德的立法论证不到位
        4.2.4 执法、司法机关的德法平衡能力不高
5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理论思考
    5.1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5.1.1 基本尺度是惩恶扬善和德福统一
        5.1.2 目标是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
        5.1.3 基本方法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
        5.1.4 重点建设内容是法治手段与公民道德教育
    5.2 以法治精神夯实公民道德建设根基
        5.2.1 法治文化建设为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5.2.2 法治要求体现在公民道德体系中
        5.2.3 法治内涵的层次性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突显
    5.3 以法治手段保障公民道德建设
        5.3.1 以科学立法凝聚公民道德共识
        5.3.2 以严格文明执法提高公民道德调控能力
        5.3.3 以公正司法维护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6 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6.1 细化公民道德的立法来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
        6.1.1 社会公德的法律化
        6.1.2 家庭美德的法律化
        6.1.3 职业道德的法律化
    6.2 以分层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6.2.1 以基层的道德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
        6.2.2 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用法意识
        6.2.3 以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诚信意识
    6.3 规范法治手段解决公民道德建设突出问题
        6.3.1 完善立法程序保证公民道德的科学立法
        6.3.2 丰富关于公民道德的执法方式
        6.3.3 深化司法队伍改革提高法官司法能力
    6.4 优化社会治理整体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6.4.1 以合作治理方式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6.4.2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文献类
    (三)学位论文类

(8)应把以德执政纳入党的执政方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论述的深层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道德在社会发展与治国理政中的重要社会作用,把以德执政纳入党的执政方式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从历史根据来看,德法融治是执政集团成功执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经验总结,把以德执政纳入党的执政方式是对历史上成功执政经验的运用和借鉴
三、从文化底蕴来看,中华民族具有重视德治的历史传统,把以德执政纳入党的执政方式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从治国方略来看,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实践中,把以德执政纳入党的执政方式是以德治国方略在我们党执政领域中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9)中国共产党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历史轨迹、内在逻辑与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历程中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历史轨迹
    (一)站起来:
    (二)富起来:
    (三)强起来: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探索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治党与治国的良性互动。
    (二)坚持依法治国,树立法治权威。
    (三)拓展德治内涵,构建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德治。

(10)依法治国方略视阈下“以德治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以德治国”的提出、内涵及意义
    (一)以德治国的提出
    (二)“以德治国”的内涵
    (三)以德治国的意义
二、“以德治国”的思想基础及现实依据
    (一)“以德治国”的思想基础
    (二)“以德治国”的现实依据
三、“以德治国”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以德治国的主要内容
    (二)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
四、“以德治国”是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德为法治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
    (二)道德为法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道德和法律的发展可以相互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理论探赜[J]. 李煜. 新经济, 2021(09)
  • [2]历史发展、理论辩难与实践聚焦:论当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J]. 李志强. 社会主义研究, 2021(04)
  • [3]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机制研究[D]. 任悦.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2)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D]. 艾野. 吉林大学, 2021(01)
  • [5]德法合治: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反思与重塑[J]. 彭凤莲,陈宏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2)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研究[D]. 王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公民道德融入法治建设研究[D]. 方琳琳. 浙江大学, 2020(08)
  • [8]应把以德执政纳入党的执政方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论述的深层思考[J]. 徐治彬.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0(03)
  • [9]中国共产党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历史轨迹、内在逻辑与基本经验[J]. 黄玲,陆婷.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9(12)
  • [10]依法治国方略视阈下“以德治国”研究[D]. 齐航.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