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尼勒克冲克克台地考古发掘重要发现

新疆尼勒克冲克克台地考古发掘重要发现

一、新疆尼勒克穷科克台地考古发掘重要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20)在《新疆公元前2700—前800年的素纹陶》文中认为公元前2700—前800年的新疆考古,相对于彩陶还有一种非彩色装饰图案纹样的手制陶器。它用木、骨、铜或指甲等硬器作工具,以戳刺、捏、压印和刻划等技术来表现陶器纹样,图案简易朴素,表现出别样的风采,称作"素纹陶"。素纹陶文化现象,在北疆出现及流行的年代在公元前2700年—前800年间,南疆出现的时间相对要晚一些,这在新疆考古年代学上应该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从素纹陶的分布除能看到它在新疆发展的盛衰外,也反映了区域考古文化现象之间的影响、变化,以及居民流动迁徙的路线。素纹陶是深埋在新疆夏、商、西周时期即青铜时代考古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脉络。

陈建立[2](2019)在《新疆早期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近年来,新疆出土数量较多汉代以前铁器制品,有刀、锥、钉、镰、斧、铧、剑、镞、簪、镯、戒指、带钩、牌、泡、马衔和马镳等多种制品,但多为小件制品。与中原地区相比,这批铁器年代较早,数量较多,是研究中国冶铁技术起源问题的重要资料。关于新疆早期铁器的使用与发展面貌问题,学界有持续讨论。陈戈将从使用人工铁器开始到有明确文献记载的公元前后的汉代为止,绝对年代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定义为新疆早期铁器时代1,指出新疆地区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早期铁器时代2。唐际根认为中国境内人工冶铁最初始于新疆地区,时间约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

沙特巴尔的·阿合买提克仁[3](2019)在《新疆地区早期铁器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提出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而与中亚接壤,即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又是一个较大的地理文化单元。其史前时代是指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前的长远历史时期。新疆于公元前2000年底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据笔者统计,新疆地区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史前铁器600余件。本文对新疆地区出土的史前铁器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在结合新疆早期考古学文化探索新疆地区不同区域早期铁器的特征,了解新疆早期铁器发展进程和演变,探究新疆早期铁器时代铁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铁器背后的人类文化进行探讨。最后从宏观角度对铁器和冶铁术在中国的传播、冶铁技术对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发展的贡献提出个人观点。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与相关概念的界定、对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介绍,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的介绍;第二章,对新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诸文化进行简述,为后续研究作铺垫;第三章,将全面梳理新疆考古出土史前铁器,并对它进行分区、分期及进行比较详细的分类和统计;第四章,首先将学术界对新疆铁器起源问题相关诸说进行探讨,再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将新疆史前铁器的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高峰期三期,并考察它们与新疆早期铁器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从宏观角度对铁器的东传、冶铁技术对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发展的贡献提出个人观点。

卫斯[4](2017)在《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早铁器时代初期所出现的铁器并不是本土所产,而是来自西亚、中亚,这与青铜器时代——早铁器时代的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粟特人、高加索人等的相互迁徙、融合、入主新疆有一定的关系。铁器最初从西亚进入中亚地区以后,在一段时间内,铁器文化并未在新疆落地生根,更谈不上经新疆自西向东沿河西走廊向中原传播。早铁器时代铁器在新疆的使用过程,并不代表冶铁术在新疆的传播过程。新疆早铁器时代上限可定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下限可定在公元前2世纪。铁镞作为战争武器与狩猎工具中的主要消耗品,其大量出现的年代应作为冶铁术在新疆诞生的下限时间。冶铁术在新疆的出现应始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春秋晚期。

刘建锋[5](2017)在《伊犁河上游早期铁器时代偏洞室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地理结构和相关遗存的分布情况将伊犁河上游分为三个小区,按照墓葬形制特点分别对各区内处于早期铁器时代的偏洞室墓进行类型学分析,并对各类型墓葬的葬式葬俗和随葬器物等文化内涵做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偏洞室墓按相同和相近的文化特征分为六组,根据各组墓葬典型的文化特征呈现出的演变规律,结合相关墓葬的测年数据及地层关系将其分为四期。在源流上伊犁河上游早期铁器时代的偏洞室墓曾直接影响到了新疆天山以北、以南及伊犁河下游地区,且与同时期的中亚和甘肃、宁夏等地区的同类墓葬存在着文化交互。伊犁河上游的偏洞室墓与同时期共存的竖穴土坑墓等类型墓葬有较多的文化共性,二者在文化性质上关系密切;从不同时期偏洞室墓的墓葬规模、形制结构和随葬器物组合等方面的变化可以管窥相关人群在经济生业及社会组织结构方面的转变,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和其他领域研究成果可以大致推测出该地区第一、二期墓葬与塞人,第三、四期墓葬与乌孙、月氏等族群存在着密切联系。

任瑞波[6](2016)在《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西北地区,以彩陶为标志的考古学文化——彩陶文化从开始到结束,历经四千年有余,逐步向西,未曾中断。虽然彩陶和彩陶文化的西渐已是学界的共识,但彩陶文化在界定、分期、年代和源流等基础研究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彩陶文化的西渐历程才能更加清晰,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进程才能更加明确,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模式才能更加全面。正因如此,本文将以陶器为视角,逐一辨析西北地区各支彩陶文化的基本内涵,全面梳理诸彩陶文化的发展脉络,力争对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西渐历程进行一次完整考察。论文第一章,界定时空范围,明确研究对象,回顾研究简史,提出研究任务。论文第二章至第五章,以陶器为视角,分仰韶时代、马家窑时代、夏时期、商至汉初四大时段,从早至晚,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十九支彩陶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大地湾四期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天山北路文化、沙井文化、山家头文化、唐汪类型、辛店文化、南湾类型、焉不拉克文化、苏贝希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和索墩布拉克文化逐一考察:提出基本问题,分析文化内涵,梳理发展阶段,判定年代早晚。论文第六章,对中国西北地区三支见有彩陶的非彩陶文化——师赵村六期遗存、齐家文化和卡约文化进行简略分析:确认文化属性、汇总出土彩陶、厘清彩陶来源。论文第七章,以十九支彩陶文化和相关遗存的编年研究为基础,完善和构建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时空框架。在此基础上,梳理西北地区诸彩陶文化的渊源流向,并将它们划分为三大系统:东方系统、西方系统和新疆系统,其中东方系统由四个亚系统构成,即庙底沟亚系统、马家窑亚系统、辛店亚系统和四坝亚系统。论文第八章,阐释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演进格局。论文第九章,总结研究收获,指出存在缺憾,明确未来目标。

申轩丞[7](2016)在《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新疆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目前已有发现和研究的基础上,揭示这一文化在新疆地区的分布、典型特征、分期和分区以及与周邻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全文可被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及其时空范围,在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尚存的问题,并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缘由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的发现与分布本章从整个安德罗诺沃文化分布区的视角出发,以其根本性特征为依据来辨析新疆境内的典型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并分别以遗址和墓地为单位,梳理了目前在新疆境内已被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存的分布及基本特征。第三章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的分期和分区本章首先参照国外已有的年代框架,并结合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陶器的特征,将相关墓葬分为早晚两期,其中晚期包括早晚两段;然后分析遗址与墓葬间的关系,将相关遗址也纳入分期之内。然后将相关遗存分为三大区,并梳理了相关遗存的时空关系。第四章与中国境内同时期其它遗存的联系首先介绍分析了新疆同时期受安德罗诺沃文化影响的遗存,其次梳理了在中国境内所发现的安德罗诺沃式金属器,最后通过相关遗存的分布状况而讨论了安德罗诺沃文化在中国境内的扩张途径。第五章与境外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的关系首先将新疆境内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与七河地区为代表的境外同类遗存进行比较,然后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提出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的区域特征。第六章文化来源与流向一方面通过与境外相关遗存的对比,探讨了早晚两期新疆境内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不同来源,另一方面通过与后续文化的比较,推测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流向。第七章余论一方面通过对石器、铜镰等生产工具的分析,来推测新疆境内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的经济形态;另一方面通过对火葬习俗、祭祀遗址的分析,来推测他们的精神信仰等意识形态。

张德伟[8](2015)在《伊犁河谷地区伊犁河流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伊犁河谷地处祖国西陲,缘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拥有较为丰富的降水量和较为充裕的日照条件,这也使其成为游牧民族游牧的理想场所。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大的时间范畴内,塞人、大月氏及乌孙等游牧民族曾先后占据此地,并逐步发展成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同时遗留下了大量的考古遗存,深入研究这些考古遗存对于正确认识其文化面貌并尝试建立该区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均有重要的意义。伊犁河流域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于伊犁河两岸的跨国性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伊犁河谷地区是该文化在中国境内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域。文章首先依据伊犁河谷考古遗存自然地理分布现状,将所有遗存分为喀什河流域、巩乃斯河流域和特克斯河流域三个小区,各个小区的分期研究是建立在处于该小区内各个墓地自身分期基础之上的;具体到单个墓地的研究,文章以陶器组合为基础,通过对比器物形态特征并结合墓葬其它因素将单个墓地的墓葬进行分组,运用器物比较研究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各组墓葬进行排序,大致排出组别间的时序关系;最后运用整体器物形态比较研究的方法并结合全部随葬器物对比归纳出整个文化的分期。文章将该文化分为四期7段,文化年代的上限当在公元前9世纪,下限不晚于公元1世纪,在分期的基础上又将该文化划分为四个地方类型,即处于该文化第一期第1、2段的穷科克类型;处于该文化第二期的索墩布拉克类型;处于该文化第三期第4、5、6段的山口水库类型以及处于该文化第四期的哈拉图拜类型,四种地方类型在时间上存在前后相继的关系。文章通过运用文化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认为伊犁河谷地区的伊犁河流域文化和与其分布地域相邻的察吾乎沟口文化的察吾乎沟口类型和群巴克类型之间交流频繁,这主要体现在彩陶纹饰及典型器物的形态特征上。该文化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呈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至迟已在西汉时期出现,以制陶、骨器加工和金属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已具规模。频繁的种族迁徙及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加速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阮秋荣[9](2013)在《新疆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德罗诺沃文化对新疆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分析新疆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探讨了该类遗存在新疆地区的时空分布、区域性文化内涵及演进源流等问题,同时提出安德罗诺沃文化"汤巴勒萨伊"考古学文化类型。

李溯源[10](2013)在《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文章研究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对穷科克遗存类型遗址、大西沟类型墓葬和伊犁河谷出土、采集的青铜器进行分类整理,将伊犁河谷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研究表明:伊犁河谷青铜时代文化是一个单一的、有序发展的文化群体,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结构松散,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兼营。伊犁河谷安德罗诺沃文化类型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源流问题并非一些学者研究那样属于形成于乌拉尔地区向东扩张的结果。穷科克遗址第三层所出陶器多以黑陶和灰陶为主,陶器纹饰在七河地区不见。而中、晚期陶器在安德罗诺沃文化中较为常见。另外,汤巴勒萨伊墓地和阔克苏西2号墓地出土的十几件陶器,均为折肩的平底器和圈足器。平底缸型器是安德罗诺沃文化中常见的陶器,但这两个墓地和穷科克遗址类型出土的平底罐多为折肩或折腹,而七河地区和下坂地平底罐多为弧腹罐。圈足器在其它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中很少见到。通过与周边文化对比,这种黑色(灰色)、折肩(折腹)和圈足陶器在中亚两河流域和黑海沿岸青铜时代文化中较为流行,很可能是受西南地区文化的影响。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另外一种启示,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最初形成,不仅仅只是从乌拉尔地区,另一个途径很可能是从黑海沿岸经中亚两河流域直接到达了天山西部和七河地区向外扩散,经过在这里驻足后向西和向北发展,直到米努辛斯克盆地。这也正验证了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提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可能源自天山地区、七河地区和帕米尔等地的推论。下篇,通过对伊犁河谷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发掘材料的整理和研究,确立了穷科克、索墩布拉克和叶什克列克三种类型墓地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墓地文化同属于一个考古学文化,即索墩布拉克文化的不同发展时期。伊犁河谷早期铁器时代,经历了将近800年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同的、持续发展的文化特征,三种不同类型墓葬文化类型仅仅是同一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反映。索墩布拉克文化可分为三期:一期,穷科克类型墓地——文化形成期。彩陶文化较为发达,分布范围较小;二期,索顿布拉克类型墓地——文化发展和鼎盛期,彩陶比例下降,出现贫富差距,分布范围扩大到整个伊犁河谷和周边地区;三期,叶什克列克类型墓地——文化衰落期,墓葬文化中明显出现其它外来文化因素,分布范围大大缩减。亦即历史记载伊犁河谷发生重大历史演变时期,世居伊犁河谷的塞克被东来的大月氏和乌孙所取代,一部分残留的塞克人被新来的文化所融合,最终走向消亡。同时,文中对塞克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结构、经济形式、文化源流等分别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二、新疆尼勒克穷科克台地考古发掘重要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尼勒克穷科克台地考古发掘重要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3)新疆地区早期铁器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与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1.1 论文选题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2 研究现状
    1.3 田野情况介绍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2 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简述
    2.1 新疆青铜时代文化简述
    2.2 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简述
3 新疆地区出土的早期铁器
    3.1 新疆早期铁器的发现
    3.2 新疆早期铁器的年代学考察
    3.3 新疆早期铁器的分布情况
    3.4 新疆早期铁器的类型简述
4 新疆冶铁术的起源与早期铁器的演变
    4.1 新疆冶铁术的起源
    4.2 新疆铁器的演变
        4.2.1 新疆铁器的萌芽期
        4.2.2 新疆早期铁器的发展期
        4.2.3 新疆早期铁器的高峰期
5 铁器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意义
    5.1 铁器在中国的传播
        5.1.1 中亚铁器出现的时间
        5.1.2 中国甘、青、中原地区铁器出现的时间
        5.1.3 传播路径
    5.2 铁器传播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5)伊犁河上游早期铁器时代偏洞室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围的界定
    (二)伊犁河上游的地理环境与考古调查及发掘概况
    (三)目前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
    (四)选题意义、目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伊犁河上游偏洞室墓的分区与分类
    第一节 喀什河流域的偏洞室墓
        (一)墓葬发掘概况
        (二)墓葬形制
        (三)葬式葬俗
        (四)随葬器物
    第二节 特克斯河流域的偏洞室墓
        (一)墓葬发掘概况
        (二)墓葬形制
        (三)葬式葬俗
        (四)随葬器物
    第三节 巩乃斯河流域的偏洞室墓
        (一)墓葬发掘概况
        (二)墓葬形制
        (三)葬式葬俗
        (四)随葬器物
第二章 伊犁河上游偏洞室墓的分组和分期
    第一节 伊犁河上游偏洞室墓的分组
    第二节 伊犁河上游偏洞室墓的分期
第三章 伊犁河上游偏洞室墓与周边地区偏洞室墓的关系及源流
    第一节 与新疆其地区偏洞室墓的比较
        (一)与天山以北地区偏洞室墓的比较
        (二)与天山南麓地区偏洞室墓的比较
    第二节 与中国北方地区偏洞室墓的比较
    第三节 与伊犁河下游及中亚、东欧地区偏洞室墓的比较
第四章 伊犁河上游早期铁器时代偏洞室墓其他相关问题的探析
    第一节 偏洞室墓与同一地区所见的其他形制墓葬的关系
    第二节 偏洞室墓所反映出的相关人群的社会生活状况
    第三节 关于偏洞室墓墓主族属问题的探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图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空间、对象和时间
    1.2 简史、问题和目标
第2章 仰韶时代彩陶文化的编年研究
    2.1 半坡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1.1 有关分期和年代的几个问题
        2.1.2 典型遗存分析
        2.1.3 分期与年代
    2.2 庙底沟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2.2.1 三个问题
        2.2.2 典型遗存分析
        2.2.3 分期与年代
    2.3 石岭下类型的内涵与年代
        2.3.1 研究和争议
        2.3.2 典型遗址分析
        2.3.3 内涵和分布
        2.3.4 年代判定
    2.4 小结
第3章 马家窑时代彩陶文化的编年研究
    3.1 马家窑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1.1 研究概况和存在的问题
        3.1.2 马家窑文化的界定
        3.1.3 中区典型遗址材料分析
        3.1.4 中区典型墓葬材料分析
        3.1.5 河西走廊调查材料的分析
        3.1.6 中区马家窑文化分期
        3.1.7 东区马家窑文化分析
        3.1.8 西区马家窑文化分析
        3.1.9 分期、类型与年代
    3.2 大地湾四期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2.1 典型遗址材料分析
        3.2.2 典型墓葬材料分析
        3.2.3 半山与马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3 半山与马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3.3.1 因阳山墓地而起的一个问题
        3.3.2 较单纯的典型半山文化材料分析与分期
        3.3.3 较单纯的典型马厂文化材料分析与分期
        3.3.4 较复杂的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遗存分析
        3.3.5 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共存关系
        3.3.6 “阳山现象”试析
        3.3.7 半山文化与马厂文化的年代
    3.4 小结
第4章 夏时期彩陶文化的编年研究
    4.1 西城驿文化的分组与年代
        4.1.1 发现和研究简史
        4.1.2 西城驿文化典型陶器分组
        4.1.3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4.2 四坝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典型墓地和遗址分析
        4.2.3 分期与年代
    4.3 天山北路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4.3.1 研究简史
        4.3.2 天山北路文化辨析
        4.3.3 分期与年代
    4.4 小结
第5章 商至汉初彩陶文化的编年研究
    5.1 山家头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1.1 研究简史
        5.1.2 山家头文化的提出
        5.1.3 材料的确认
        5.1.4 分期与年代
    5.2 辛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2.1 两个基本问题
        5.2.2 典型墓地分析
        5.2.3 典型遗址分析
        5.2.4 分期与年代
    5.3 沙井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3.1 主要墓地和遗址
        5.3.2 分期和年代梳理
    5.4 唐汪类型的分期与年代
        5.4.1 研究与争论
        5.4.2 材料的确认
        5.4.3 分期与年代
    5.5 焉不拉克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5.1 典型遗址和墓地
        5.5.2 争论和启示
        5.5.3 分期与年代
    5.6 南湾类型的分期与年代
        5.6.1 典型遗址和墓地分析
        5.6.2 分期与年代
    5.7 苏贝希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7.1 分期新视角——彩陶花纹
        5.7.2 墓葬材料分析
        5.7.3 遗址材料分析
        5.7.4 分期与年代
    5.8 察吾乎沟口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8.1 基础研究中的四个问题
        5.8.2 察吾乎类型材料分析
        5.8.3 群巴克类型材料分析
        5.8.4 克孜尔类型材料分析
        5.8.5 分期与年代
    5.9 索墩布拉克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5.9.1 发掘和研究概要
        5.9.2 典型遗存分组
        5.9.3 分期与年代
    5.10 小结
第6章 含有彩陶的三支非彩陶文化或遗存
    6.1 师赵村六期遗存
    6.2 齐家文化
        6.2.1 文化界定
        6.2.2 分期与年代
        6.2.3 来源问题
        6.2.4 齐家文化中的彩陶
    6.3 卡约文化
        6.3.1 研究简史
        6.3.2 遗址和墓地出土彩陶简况
        6.3.3 彩陶分组
        6.3.4 各组彩陶的来源
    6.4 其它
第7章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时空框架与谱系关系
    7.1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时空框架
    7.2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谱系关系
        7.2.1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三大系统和四个亚系统的划分
        7.2.2 西北地区诸彩陶文化的渊源与流向
第8章 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的演进格局
    8.1 仰韶时代:源起陇山东侧,渐进甘青河湟
    8.2 马家窑时代:陇西高原四扩,终入河西走廊
    8.3 夏时期:甘、青、新始呈一体,东西交流正式开启
    8.4 商至汉初:东西文化合璧,“百花齐放”绝迹
第9章 结语
    9.1 收获
    9.2 缺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二、研究简史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的发现与分布
    第一节 遗址
    第二节 墓地
    第三节 铜器窖藏
    第四节 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的分期和分区
    第一节 分期
    第二节 分区
第四章 与中国境内同时期其它遗存的联系
    第一节 与新疆同时期遗存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境内的安德罗诺沃类型金属器
    第三节 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扩张与影响
第五章 与境外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的关系
    第一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与境外相关文化类型的比较
第六章 文化来源与流向
    第一节 文化来源
    第二节 文化流向
第七章 余论
    第一节 经济生产模式
    第二节 原始宗教意识
附表
主要多考文献
后记

(8)伊犁河谷地区伊犁河流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理范畴的界定及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
        一 考古发现
        二 研究现状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 存在问题
        二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化分区与分期
    第一节 喀什河流域小区
        一 穷科克一号墓地
        二 奇仁托海墓地
        三 加勒克斯卡茵特墓地
        四 汤巴勒萨伊墓地
        五 哈拉图拜墓地
        六 小区分组与分期
    第二节 巩乃斯河流域小区
        一 伊勒格代墓地
        二 别斯托别墓地
        三 红旗砖厂墓地
        四 铁木里克墓地
        五 小区分组与分期
    第三节 特克斯河流域小区
        一 山口水库墓地
        二 索墩布拉克墓地
        三 阔克苏西2号墓群
        四 叶什可列克墓地
        五 恰甫其海A区IX号墓地
        六 恰甫其海A区X号墓地
        七 恰甫其海A区XV号墓地
        八 小区分组与分期
    第四节 总分组与总分期
        一 文化分期与年代
        二 文化特征
第三章 文化类型的划分
第四章 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与察吾乎沟口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经济结构探讨
        一 畜牧业
        二 农业
        三 手工业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自然环境
    二、历史背景和文物资源
    三、考古工作及研究情况
    四、研究范畴及相关概念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上篇 青铜时代
    引言
    第一章 穷科克下层类型遗址
        一 穷科克下层遗存类型遗址
        二、小喀拉苏遗址
        三、其它同类型遗址
        四、遗址关系及文化属性
        五、遗址分布规律和文化特征
    第二章 大西沟类型墓葬
        一、大西沟墓地
        二、汤巴勒萨伊墓地
        三、阔克苏西2号墓群
        四、其它同类型墓地
        五、墓葬文化特征、属性及年代
    第三章 阿尕尔森类型铜器
        一、成组出土的铜器
        二、类型学分析
        三、文化属性及年代
        四、铸铜石范
    第四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文化特征
        二、文化定名
        三、文化分期
        四、新疆其它地区相关发现
        五、周边文化比较
        六、文化源流分析
        七 社会组织形式分析
        八 社会经济形式分析
下篇 早期铁器时代
    引言
    第五章 穷科克类型墓地
        一、穷科克台地一号墓地
        二、其它同类型墓地
        三、墓葬文化特征
        四、年代及文化属性
    第六章 索墩布拉克类型墓地
        一、索墩布拉克墓地
        二、其它同类型墓地
        三、文化特征及年代
        四、分布范围
    第七章 叶什克列克类型墓地
        一、叶什克列克墓地
        二、其它同类型墓地
        三、文化特征及年代
    第八章 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文化定名
        二、文化分期
        三、周边地区相关发现
        四、文化属性
        五、文化源流
        六、墓葬特征
        七、群体食物结构
        八、社会经济形式
        九、社会结构形式
    附: 伊犁河谷铜鍑研究
        一、铜鍑资料
        二、类型学分析
        三、年代及文化属性
        四、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参加、主持考古发掘项目和发表文章
后记

四、新疆尼勒克穷科克台地考古发掘重要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公元前2700—前800年的素纹陶[J]. 王博. 西部考古, 2020(02)
  • [2]新疆早期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年代学研究[J]. 陈建立. 考古学研究, 2019(00)
  • [3]新疆地区早期铁器的发现及其意义[D]. 沙特巴尔的·阿合买提克仁.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4]新疆早铁器时代铁器考古发现概述——兼论新疆的铁器来源与冶铁术的传播问题[J]. 卫斯. 西部考古, 2017(03)
  • [5]伊犁河上游早期铁器时代偏洞室墓研究[D]. 刘建锋. 新疆大学, 2017(01)
  • [6]西北地区彩陶文化研究[D]. 任瑞波. 吉林大学, 2016(10)
  • [7]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D]. 申轩丞. 吉林大学, 2016(02)
  • [8]伊犁河谷地区伊犁河流域文化研究[D]. 张德伟. 郑州大学, 2015(01)
  • [9]新疆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J]. 阮秋荣. 西部考古, 2013(00)
  • [10]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D]. 李溯源. 南京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新疆尼勒克冲克克台地考古发掘重要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