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传输系统的技术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谌子谋[1](2021)在《SDH光传输系统的常见故障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光纤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SDH光传输系统作为现代电力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克服传统通信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目前在传输生产信息、管理信息和调度信息的工作中大部分电力行业普遍使用SDH系统。基于此,文章对SDH光传输系统进行了概括说明,并针对其常见故障分析了具体处理方法以及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
张永壮[2](2021)在《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现有的网络空间防御技术,如防火墙、杀毒软件多是被动防御。虽然有许多研究提出了诸如蜜罐,移动目标防御(MTD)等主动防御技术,但都有各自的不足点。拟态防御提出了动态冗余异构(DHR)架构,从执行体池中动态随机选择若干异构执行体执行,并对各个执行体数据进行判决输出。DHR架构解决了上述各个防御技术的缺点,并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内生安全性和主动防御能力。光传输设备是光传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增强光传输网络安全性的方法多是基于网络层面的,而对光传输设备的安全性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以拟态光传输系统的业务需求为背景,提出在光传输设备的管理控制系统中引入拟态防御中的冗余性和异构性,实现冗余异构多核架构,开发出一套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并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对Openflow协议进行扩展,以满足拟态光传输系统的业务需求。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光传输设备的管理控制系统中引入了拟态防御中的冗余性和异构性,实现冗余异构多核架构;设计了一种基于共享内存和中断机制的多核通信方案;并对设计的冗余异构管理控制系统建立攻击概率模型。设计的管控系统增强了系统的主动防御能力和抗攻击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为拟态防御技术向光传输设备的延伸提供了一种方案。(2)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对Openf low协议进行扩展,扩展内容包括端口扩展和消息扩展。端口扩展为自定义的光端口属性。消息扩展包括:修改已有消息类型,在Multipart消息中的Experimenter字段添加自定义的光端口信息;新增消息类型,添加T-opolrequest/Tpolreply,Pathmod/PathModreply,InquireP-erformance/InquirePeformanceReply,OpticalPortStatus 消息。实验验证了扩展的Openflow协议能满足冗余异构管理控制系统与控制器的通信要求。(3)开发的冗余异构管理控制系统经过仿真实验得出,当单次攻击持续时间是0.5时,单核管控系统被成功攻击的概率和安全增益分别是13.93%和1,三核管控系统被成功攻击的概率和安全增益分别是1.19%和1.148,五核管控系统被成功攻击的概率和安全增益分别是0.15%和1.160。因此,冗余异构多核管控系统的安全性能比单核管控系统有了明显的提升。性能测试显示单核管控系统的运行时间为26.55ms,三核管控系统的运行时间为60.21ms,五核管控系统的运行时间为74.34ms。多核管控系统虽然较单核管控系统运行时间稍长,却以较低的时间延迟换来安全性能的大幅增长。
张宝霞[3](2020)在《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东矿区(以下简称矿区)拥有厂矿及衍生单位40余个,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布广阔,矿区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受外界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日趋显着,近几年矿区大量新业务和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全趋向于IP以太网方向,原有IP以太网采用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光纤直驱模式进行传输,通信线网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虽可高效传输,但业务不受保护,各类施工导致光缆中断次数连年攀升,网络中断现象频繁发生,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光纤直驱的传输模式已难以适应矿区通信发展对IP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构建企业自愈网势在必行。针对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MSTP技术对矿区早期已建设形成的面向电路交换的传统SDH(同步数字体系)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MSTP自愈网,保证矿区传统业务(如TDM、PSTN语音等)的同时支持IP以太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论文给出了 MSTP和自愈网技术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 MSTP中级联、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控制、GFP通用成帧协议、MPLS等关键技术,对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矿区基于MSTP的自愈网建设方案,通过实践,解决了矿区通信网络传输不安全、不可靠、不稳定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矿区各单位IP以太网、视频会议、语音等多种业务接入、处理、传送和一体化管理,便于维护且节约了投资。通过本文的研究、实验和结果应用表明,基于SDH的MSTP技术优良的环保护机制、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灵活的多业务接入功能、智能的在线性能监测功能大幅提升了矿区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在复杂的多业务网络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验证了对通信网络传输系统改造升级的可行性。
李进[4](2020)在《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新兴数据业务、复杂高阶调制、动态波长切换、灵活频谱栅格与混合传输技术的发展,光网络正朝着动态化、复杂化与异构化的方向演进,对光网络的管理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光网络管控中,传输系统自适应能力薄弱,网络管控可信有效数据缺乏,且传输系统与网络管控间缺乏跨层感知与智能反馈功能。面对上述问题,在人工智能(AI)与软定义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网络状态立体感知、网络数据智能分析以及网络组件自适应控制优势的智能感知光网络(CON)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智能感知光网络中的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技术为核心,围绕AI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架构、光传输系统损伤自适应监测与补偿、面向智能感知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增强,以及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技术创新方案。主要论文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基于感知光网络中核心思想即“感知-学习-动作”闭环控制,设计了一种AI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结构,规范了网络状态监测中数据源、监测方式、数据存储与数据表示的实现方式。此外,在网络管理控制中引入了各类AI驱动型智能网络管控应用,包括光性能监测、物理损伤补偿、网络设备控制、传输链路质量估计、网络资源分配、网络流量预测与网络故障管理。另外,总结了软定义网络组件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案,以闭环形式实现“观察-学习-动作”的功能设计,为智能感知光网络的实现提供基础架构支持。2、针对光传输系统中物理损伤补偿算法缺乏智能学习能力、依赖传输链路信息且自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适应损伤监测与补偿算法。面向光纤传输系统,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自适应色散(CD)监测与补偿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2000ps/nm动态范围内的平均监测误差约为20ps/nm,与基于CD扫描与频域均衡的经典方法相比,计算复杂度显着降低,需要的乘法器,加法器和比较器的数量分别减少了 98.6%,98.8%和64.4%。另外,面向自由空间光传输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大气湍流监测与轨道角动量键控(OAM-SK)自适应解调方案。该方案对于8-OAM-SK系统的自适应解调误差约为0.86%,比传统方案的解调精度提高了 19.2%。同时,首次提出基于CNN的大气湍流监测方案,对6种典型大气湍流信道的监测精度达到95.2%。3、针对光网络智能管控中AI驱动型应用缺乏有效可信网络流量数据,以及实际网络故障数据严重不均衡的难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时序数据增强算法与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网络故障数据均衡算法。实验数据表明,对于接入网与核心网中6种典型流量类型,合成的增强流量数据与对应实际流量数据关于均值,方差和Hurst指数平均偏差分别为0.7%,1.3%与7.0%,明显低于传统的统计参数配置法(SPC)的对应值。另外,实验结果显示,当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故障识别模型中采用本文所提出的基于GAN的网络故障均衡算法时,相对于采用原始不均衡数据集的情况,故障漏报率从24.7%降低至3.8%。对于基于SVM、K最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以及梯度下降树(GBDT)的故障识别算法,结合了本方案所提出的故障数据均衡算法的GBDT模型在漏报率、准确率与召回率指标上综合优于其他算法,有效减少了数据不均衡对网络故障识别的影响。4、针对光网络中网络资源控制技术依赖人工干预、缺乏响应反馈以及动态建模能力薄弱的局限,提出了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机制,并通过引入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数字孪生技术,有效提高了可编程光收发机(POT)的动态建模与智能控制能力,实现了 POT中调制格式、波特率与前项纠错(FEC)编码按需自动调整。与经典的基于最大传输容量(MaxCap)的POT相比,本文所提出的DRL-POT可以节约19.4%的频谱资源,并可以获得类似的网络时延性能。受益于双引擎DRL中的双神经网络结构和反馈控制机制,本文所提出的DRL-POT有效建立动态POT模型,以适应随时间变化的流量负载和链路传输质量,并且根据最大传输效能选择对应的最佳POT控制动作,反馈控制物理空间的POT,以确保满足业务网络时延需求并提高频谱资源使用效率。
周实华[5](2020)在《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大容量远距离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交直流混联电网格局的深刻变化,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由局部、孤立向全局、连锁方向演化。目前,电力系统内部网络应用系统众多,包括通信网管系统、线路山火监测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等,各个系统相互独立,缺乏集中监控手段。国网四川检修公司目前对于通信信息的管理多采用纸质化记录、下属各分部台账格式不统一,信息交互不便。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提出构建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对通信设备及业务等重点工作内容进行统一的台账管理,以满足电网运行对通信网络的需求。该论文首先对国网四川检修公司的通信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指出了传统通信管理方式的诸多不足,并对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细致分析,开发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对实现国网四川检修公司通信网络运维管理资料信息化、流程化,具有很好的工作指导意义。其次对本课题设计和实现要应用到的概念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系统架构、开发框架和相关技术知识,为系统设计和开发奠定基础。确立系统采用B/S架构,使用J2EE框架,结合SQL Server2018进行后续开发。基于需求分析结果,对系统的功能模块,整体业务层次及数据结构进行设计,用E-R图展示了系统的数据结构逻辑。本系统经过详细设计,确立系统包含四个功能模块:SDH设备管理模块、光缆管理模块、通道管理模块以及告警管理模块;还包含一个非功能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同时对各个模块的数据表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详尽的设计与阐述,并给出了其实现后的界面效果和具体功能演示。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在国网四川检修公司应用并测试。本文设计了完善合理的测试用例,对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进行了详细测试。基于公司内推广应用的反馈和系统的测试结果,本系统能够满足国网四川检修公司各分部对通信管理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骆海林[6](2019)在《广电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光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容量宽带化和全光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广电网络的快速发展,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广电网络光传输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光网络传输系统的主要故障和问题,并且加强日常维护,这样才能够确保广电网络光传输系统的稳定运行。
曾宇乐[7](2019)在《浅谈电力光传输系统故障的常用处理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先进技术在我国得以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光传输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论文在详细介绍电力光传输系统常见故障的基础上,对光传输故障的处理方法和日常维护进行了总结。希望对企业电力光传输故障系统的处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王冶[8](2019)在《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超长站距传输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光纤通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在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超长的站距对信息的传输起到相当大的制约,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信息在超长站距状态下进行有效的传输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电力系统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设计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和分析了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设计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应用,旨在为后续的类似工程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本文对电力系统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基于光纤通信的光传输系统的主要技术以及对特殊地区实现光通信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本文选择最坏值设计方法来实现电力系统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设计。其次,本文根据电力系统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无中继的特点,深入研究了电力系统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具体的设计方法,研究了系统容量设计方法和系统扩展方法、光功率预算方法、光功率均衡技术、色度色散预算及补偿技术、偏振模色度预算及系统非线性补偿技术以及拉曼放大技术等。最后,本文依托工程实例蒙东海北-牙克石-岭东500kV输变电工程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设计,对该项目工程采取无中继的电力系统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阐述,通信部分的建设方案包括传输系统设计、光接口和电接口设计以及组网方案设计,光缆建设方案主要基于气象条件的分析研究了光缆的选型,并对设计的结果进行了传输配置效果的检验和设计效果的定性分析,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蒙东海北-牙克石-岭东500kV输变电工程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的方案是合理的,对于今后类似的项目工程的建设有重大意义。
尤圣最[9](2019)在《回复反射光传输信道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文化和经济高度发展,当今通信所能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然而有限的频谱资源以及稀缺的无线通信带宽,使得通信发展受到了限制。与此同时,因具有大容量、高速率、效益高和丰富的频谱资源等优点,自由空间光通信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且该技术也能被用作解决上述通信瓶颈问题的有效措施。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是自由空间光通信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典型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由光收发接收机和一个调制回复反射器件组成,由于反射端为小体积、电池供电的半无源器件,这些因素支持该光传输系统可以适应许多恶劣的环境和有限负载的平台。基于上述优点,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成为当今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安排如下:首先,本文简述了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国内外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回复反射光传输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应的技术难点。本文重点研究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的设计和信道特性。其次,角反射器作为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的重要反射器件,本文研究了基于光线追迹技术的角反射器模型,运用折射和反射的矢量光学理论推导角反射器内部光束传输过程。通过对角反射器制造偏差导致的附加相位分析以及研究光束不同入射角导致角反射器底面光束出射的有效面积变化,本文构建了综合多因素角反射器的理论模型。接着,采用分步光传输法来仿真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过程,使用随机相位屏理论记录光束在传输过程中的光场变化。结合角反射器的光线追迹技术,本文利用光波仿真的方法构建了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的理论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对比了在真空环境中,不同波长、不同材质的角反射器、光束正斜入射以及制造偏差这些因素对后向链路回复反射光斑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大气湍流的环境中,上述因素对该系统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记,双链路的归一化光强和Gamma-Gamma(ΓΓ)分布曲线拟合良好,且仿真生成的信道衰落曲线与理论计算的信道衰落曲线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最后,提出了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反射终端使用微阵列代替角反射器的方案,通过光波仿真和室内湍流实验,充分利用微阵列的伪相位共轭特性,论证了微阵列对大气湍流的波前补偿效果。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个角反射器的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被微阵列反射的光斑在发射接收机处仍然汇聚,室内湍流实验结果与光波仿真结果保持一致。
孙淑娟[10](2019)在《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无中继光传输距离越来越长,由过去的几十公里到现在的几百公里。由于无中继光传输距离受限于光纤的衰减、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等因素,当光纤传输损耗超过90dB,传统的无中继光传输技术已经无法实现现有传输损耗的突破,需要寻求新的光传输技术来延长无中继传输距离。拉曼光纤放大器(FRA)以传输光纤本身作为增益介质对信号实现分布式放大,具有增益高、带宽大、噪声低等优点,使其成为无中继光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现有一阶和二阶FRA对光传输系统的优化能力有限,而三阶FRA在达到相同增益的情况下具有更低的等效噪声指数,因而能明显改善系统性能,实现更远的无中继传输。本文重点围绕着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展开,主要分析了三阶FRA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针对三阶FRA的噪声和增益等关键性能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多泵浦波长的新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优化了激光激射和相对强度噪声(RIN)对系统的影响,并对基于该新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高速超长无中继光传输系统进行了实验。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受激拉曼散射效应基本理论,研究了三阶FRA的原理,并根据现有一阶、二阶和传统三阶FRA结构,设计了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多泵浦波长的新型三阶FRA结构。(2)通过对单泵浦单信号的一阶FRA传输方程的研究,拓展推导了三阶FRA泵浦光、信号光、瑞利散射、双瑞利散射(DRS)和放大的自发辐射(ASE)噪声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在初值和边值条件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3)通过分析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噪声来源和相关指标参数,仿真分析了在DRS和ASE噪声的影响下,一阶、二阶和三阶FRA的性能,并得出结论:传统三阶FRA比一阶FRA有2.1dB系统光信噪比(OSNR)改善,传统三阶FRA比二阶FRA有1.2dB的系统OSNR改善,新型三阶FRA比二阶FRA有0.9dB的系统OSNR改善。(4)采用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多泵浦波长的新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设计了单波50Gbit/s与100Gbit/s的高速率超长无中继传输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单波50Gbit/s、线路总损耗103.95dB和单波100Gbit/s、线路总损耗101.27dB的传输系统。
二、光传输系统的技术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传输系统的技术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SDH光传输系统的常见故障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SDH光传输系统概述 |
1.1 SDH光传输系统的基本概念 |
1.2 SDH光传输系统的结构 |
1.3 SDH光传输系统的特点 |
1.4 SDH光传输系统的应用 |
2 SDH光传输系统的常见问题类型 |
2.1 光功率问题 |
2.2 其他几种常见故障 |
2.3 SDH光传输系统故障定位思路及原则 |
3 SDH光传输系统常用的故障处理技术 |
3.1 告警性能分析法 |
3.2 环回检测法 |
3.3 替换法 |
3.4 仪表测试法 |
3.5 配置数据监测分析法 |
4 结束语 |
(2)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拟态防御技术 |
1.1.2 Openflow技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拟态防御技术研究进展 |
1.3.2 Openflow技术研究进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
2.1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1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2.1.2 拟态光传输系统总体架构 |
2.1.3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总体模型 |
2.2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多核通信设计 |
2.2.1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多核架构 |
2.2.2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共享内存和中断通信机制 |
2.3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2.3.1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OFA分层结构 |
2.3.2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软件模块化设计 |
2.4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 |
2.4.1 业务分类 |
2.4.2 拓扑发现流程 |
2.4.3 业务建立流程 |
2.4.4 性能查询流程 |
2.5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攻击概率模型设计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Opeflow协议扩展 |
3.1 Openflow协议 |
3.1.1 Openflow端口 |
3.1.2 Openflow流表 |
3.1.3 Openflow消息 |
3.2 Openflow协议扩展需求分析 |
3.3 Openflow协议扩展设计 |
3.3.1 端口结构体扩展 |
3.3.2 消息体扩展 |
3.4 实验验证 |
3.4.1 实验目的 |
3.4.2 实验环境搭建 |
3.4.3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开发与测试 |
4.1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开发 |
4.1.1 环境搭建 |
4.1.2 软件开发流程 |
4.2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网管App测试 |
4.2.1 环境搭建 |
4.2.2 App测试结果 |
4.2.3 SDK输出调试 |
4.3 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与性能测试 |
4.3.1 系统异构度计算 |
4.3.2 系统攻击仿真 |
4.3.3 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全文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MSTP技术及自愈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MSTP的发展及现状 |
1.2.2 自愈网技术发展介绍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论文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
2.1 光纤传输自愈网 |
2.2 自愈网的概念 |
2.3 MSTP技术 |
2.3.1 MST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2.3.2 以太网在MSTP中的实现 |
2.3.3 MSTP中以太网实现模式 |
2.3.4 MSTP中的关键技术 |
2.3.5 MSTP的网络管理 |
2.4 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及分析 |
2.4.1 SDH工作原理 |
2.4.2 SDH自愈环分类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设计 |
3.1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优化改造的原则 |
3.2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
3.2.1 宁东矿区光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
3.2.2 宁东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现状描述 |
3.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 |
3.4 矿区MSTP网络设计 |
3.4.1 矿区MSTP网络建设依据 |
3.4.2 矿区MSTP自愈网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矿区SDH光传输系统优化及改造 |
4.1 矿区现有SDH光传输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
4.2 骨干层设备选定 |
4.3 SDH光传输系统汇聚层配备MSTP功能 |
4.4 MSTP自愈网建设系统数据配置 |
4.4.1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配置 |
4.4.2 1+1线性复用段保护配置 |
4.4.3 以太网接入业务配置 |
4.5 MSTP自愈网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5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5.1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中的应用 |
5.2 MSTP在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光网络发展进程 |
1.1.2 光网络发展需求与问题 |
1.1.3 感知光网络的提出 |
1.1.4 感知光网络关键技术 |
1.2 感知光网络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 论文各章的关联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架构 |
2.1 智能感知光网络基本概念 |
2.2 智能感知光网络核心要素 |
2.2.1 网络状态感知 |
2.2.2 网络管理控制 |
2.2.3 软定义网络组件 |
2.3 AI驱动型智能感知光网络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传输系统自适应损伤监测与补偿算法研究 |
3.1 相干光传输系统中自适应色散监测算法 |
3.1.1 低复杂度自适应色散监测的意义 |
3.1.2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低复杂度色散监测算法工作原理 |
3.1.3 仿真系统 |
3.1.4 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
3.2 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中大气湍流监测与自适应解调算法研究 |
3.2.1 大气湍流监测与OAM-SK自适应解调的意义 |
3.2.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气湍流监测与自适应解调算法工作原理 |
3.2.3 数值仿真系统 |
3.2.4 数值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
3.3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面向智能感知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增强算法研究 |
4.1 基于深度学习的时序数据增强算法 |
4.1.1 自适应时序数据增强的意义 |
4.1.2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流量数据增强算法工作原理 |
4.1.3 实验数据与对比分析 |
4.2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网络故障数据均衡方案 |
4.2.1 网络故障数据均衡的意义 |
4.2.2 典型数据均衡方法 |
4.2.3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网络故障数据增强算法工作原理 |
4.2.4 实验数据与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机制研究 |
5.1 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对于资源管控的意义 |
5.2 基于双引擎深度强化学习的可编程光收发机工作原理 |
5.3 实验与仿真平台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附录缩略语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5)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概念及技术 |
2.1 系统架构 |
2.2 开发框架 |
2.3 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SDH设备管理需求分析 |
3.1.2 光缆管理需求分析 |
3.1.3 通道管理需求分析 |
3.1.4 告警管理需求分析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设计原则 |
4.1.2 系统模块 |
4.1.3 系统数据库建模 |
4.2 SDH设备管理模块设计 |
4.2.1 SDH设备管理数据表 |
4.2.2 SDH模块功能 |
4.3 光缆管理模块设计 |
4.3.1 光缆管理数据表 |
4.3.2 光缆模块功能 |
4.4 通道管理模块设计 |
4.4.1 通道管理数据表 |
4.4.2 通道管理功能 |
4.5 告警管理模块设计 |
4.5.1 告警管理数据表 |
4.5.2 告警管理功能 |
4.6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
4.7 系统安全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运行环境 |
5.2 用户登录实现 |
5.2.1 界面 |
5.2.2 核心代码 |
5.3 SDH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5.3.1 界面 |
5.3.2 核心代码 |
5.4 光缆管理模块实现 |
5.5 通道管理模块实现 |
5.6 告警管理模块实现 |
5.7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5.7.1 界面 |
5.7.2 核心代码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用例 |
6.3 测试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广电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发射机的故障 |
二、光纤耦合器 |
三、光接收机 |
四、广电网络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 |
五、结论 |
(7)浅谈电力光传输系统故障的常用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力光传输系统故障处理原则 |
(一)先定位外部,后定位传输。 |
(二)先定位网络,后定位网元。 |
(三)先高速部分,后低速部分。 |
二、电力光传输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
(一)分光器故障。 |
(二)光发射机故障。 |
(三)光接收机故障。 |
三、电力光传输系统常见故障的检测方法 |
(一)环回测试处理法。 |
(二)替换处理法。 |
(三)数据分析处理法。 |
四、电力光传输系统的维护方法 |
(一)日常性维护。 |
(二)周期性维护。 |
(三)突发性维护。 |
五、结语 |
(8)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超长站距传输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力系统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分析 |
2.1 光纤通信 |
2.2 光传输系统 |
2.3 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基本技术 |
2.4 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设计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中继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设计实现方法 |
3.1 系统容量及其扩展性 |
3.2 光功率预算 |
3.3 光功率均衡技术 |
3.4 色度色散预算及补偿技术 |
3.5 偏振模色散预算以及系统非线性考虑 |
3.6 拉曼放大技术 |
3.7 方案确定及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蒙东海北-牙克石-岭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设计 |
4.1 工程方案设计及建设 |
4.2 通信部分设计 |
4.2.1 整体设计 |
4.2.2 传输系统设计 |
4.2.3 光接口和电接口设计 |
4.2.4 组网设计 |
4.3 光缆设计 |
4.3.1 整体设计 |
4.3.2 气象条件介绍 |
4.3.3 光缆选型 |
4.4 实现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回复反射光传输信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空间光通信的研究背景 |
1.2 空间光通信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 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1.4 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技术难点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角反射器的光线追迹模型 |
2.1 角反射器模型 |
2.1.1 角反射器的介绍 |
2.1.2 反射、折射定律的矢量光学理论 |
2.2 基于光线追迹技术的角反射器模型理论分析 |
2.2.1 光线追迹技术的概述 |
2.2.2 角反射器的光线追迹模型 |
2.3 角反射器制造偏差的理论模型 |
2.3.1 角反射器偏差分析概述 |
2.3.2 角反射器的制造偏差模型方程 |
2.3.3 基于光波仿真的角反射器模型 |
2.3.4 制造偏差角反射器的附加相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气湍流和分布光传输法 |
3.1 基于空间光通信中大气湍流的概述 |
3.2 大气湍流中的分步光传输法 |
3.3 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的信道特性理论分析 |
3.3.1 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的介绍 |
3.3.2 基于光波仿真的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光斑结果分析 |
3.3.3 基于光波仿真的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的信道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微阵列的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的研究 |
4.1 回复反射光传输系统中微阵列的概述 |
4.2 微阵列光补偿效果的理论分析 |
4.3 基于光波仿真中微阵列光补偿效果的光斑分析 |
4.4 基于室内湍流箱的微阵列补偿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1 室内湍流实验的微阵列排列结构 |
4.4.2 基于室内湍流箱的实验配置 |
4.4.3 室内湍流实验结果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光通信系统中常用的放大技术 |
1.1.1 掺铒光纤放大器 |
1.1.2 半导体光放大器 |
1.1.3 拉曼光纤放大器 |
1.2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理论原理 |
2.1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基本理论 |
2.1.1 拉曼散射 |
2.1.2 光纤中的受激拉曼散射效应 |
2.1.3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
2.2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结构 |
2.2.1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基本结构 |
2.2.2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结构分类 |
2.2.3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结构设计 |
2.2.4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泵浦源选择 |
2.3 拉曼光纤放大器的数学模型求解 |
2.3.1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数学模型 |
2.3.2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模型的数值算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性能研究与优化配置 |
3.1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噪声来源 |
3.2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
3.2.1 净增益与开关增益 |
3.2.2 等效噪声指数 |
3.3 传统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性能研究 |
3.3.1 三阶与二阶、一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噪声性能比较 |
3.3.2 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噪声性能分析 |
3.4 新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性能研究 |
3.4.1 新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信号光波长选择 |
3.4.2 新型与传统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性能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型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在高速超长无中继光传输系统中的应用及测试 |
4.1 超长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简介 |
4.2 三阶拉曼系统关键技术 |
4.2.1 编码调制技术 |
4.2.2 新型光纤技术 |
4.2.3 色散补偿技术 |
4.2.4 三阶拉曼与遥泵结合光放大技术 |
4.3 三阶拉曼系统结构设计 |
4.4 三阶拉曼系统测试 |
4.4.1 基于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单波50G系统测试 |
4.4.2 基于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双载波50G系统测试 |
4.4.3 基于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单波100G系统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四、光传输系统的技术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SDH光传输系统的常见故障与处理技术研究[J]. 谌子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32)
- [2]基于冗余异构架构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永壮.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宝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李进.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实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广电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骆海林. 中国新通信, 2019(20)
- [7]浅谈电力光传输系统故障的常用处理方法[J]. 曾宇乐. 信息系统工程, 2019(07)
- [8]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超长站距传输系统研究与应用[D]. 王冶.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回复反射光传输信道的研究[D]. 尤圣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三阶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研究与应用[D]. 孙淑娟.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