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电信采用华为公司NGN U-SYS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剑[1](2012)在《固网软交换监控和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软交换技术为通信运营商提供了网络转型、技术转型和战略发展的机遇,是通信运营商提升网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软交换网络是基于分组交换技术,提供集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性业务的下一地网络。业务提供与传输网络相分离的技术特点以及开放的体系架构,能够快速、方便开发和提供各种业务,实现固网和移动的融合,决定软交换网络是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电信网络将逐步向软交换网络演进。由于软交换网络是多业务的新型网络,其设备与传统的电信设备有很大区别。因此如何有效、方便监控、管理软交换网络,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是电信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在电信运营商在应用软交换技术及组建软交换网络的大背景下,根据软交换技术及软交换网络组网特点,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技术先进的固网软交换监控和网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论文首先对软交换技术及软交换组网做了简介。然后提出了软交换网络管理系统基本原理,并提出了软交换监控和网络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最后根据济南联通固网本地网软交换组网情况、软交换监控和各项网络管理功能需求,并根据总体设计方案提出了各项功能的具体解决方案,满足了济南联通固网应用软交换技术后在监控和网络管理功能上的需求。同时,通过对各项功能的深入使用,达到了优化网络、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以及合理完善资源、性能管理的目的。
范永玲[2](2010)在《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关键技术与组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一代网络将是以软交换为核心、光联网为基础的融合网络。一方面随着电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信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随着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技术的不断完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NGN在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灵活计费以及快速生成业务方面的优势将逐步得以体现。从长远发展的策略考虑,建设NGN网络,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快速开发新业务、增加业务收入、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可以为电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下一代网络(NGN)的特点和优势,然后讨论了NGN的关键技术——软交换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及主要协议。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基于软交换的固网NGN组网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NGN网络与现有网络的互通,承载网的的QoS保证以及传送层组网选择等,并探讨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为下文的组网设计方案奠定基础。结合前文的研究情况,详细分析了中国电信集团基于软交换的NGN实验网络的组网方案。对NGN实验网的组网方案、设备配置进行说明;对组网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带宽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分析NGN网络中IP语音时延的构成,并提出解决办法;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了采用DiffServ技术对实验网的城域网进行优化方案;并通过列举了在现网进行的实际测试情况,验证了软交换采用专用承载网组网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实验网中承载网的安全方案。本文最后对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部署和组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进一步的工作和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喆[3](2009)在《NGN网络规划与软交换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下一代网络(NGN)预示着通信业务融合的大潮,也代表了通信网络发展正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需求)驱动的方向迈进。传统电信网络面临Internet的冲击已经不堪重负,NGN时代已经来临。本论文首先在第一、二章介绍NGN与软交换的理论知识,包括NGN概念、网络架构、特点、协议,软交换定义、功能、媒体网关(MG)、网关协议等;第三章以华为U-SYS解决方案为例,介绍华为软交换设备,设备类型按照NGN四层体系结构即边缘接入、核心交换、网络控制、业务管理进行划分,随后介绍软交换网改方案,如UMG8900端局网改、IAD组网方式、UA5000 ONU、OLT设备重用,最后简要介绍U-SYS业务种类;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主要讲述网络融合与全网智能化,首先阐述NGN网络建设对实现融合业务与网络智能化的必要性、网建发展阶段,随后介绍华为U-SYS方案组网原则,列举五种典型方案,包括多媒体端局组网、C5端局组网、C4汇接局组网、与H.323网络互通、全网智能化组网,最后以联通下一代语音网络改造项目为例,介绍联通网络融合背景,提出软交换网络建设的阶段任务及目标;第五章简要介绍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理论知识及发展前景,如与软交换的区别、架构、特点,应用等。
唐良军[4](2009)在《NGN的演进过程探讨及成都电信NGN项目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互联网使用的增长,新的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的增加,通用移动性需求的增加,网络和业务的融合,原先的通信网络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业务需求,因而必须要求我们发展新的一代网络,这就是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即下一代网络的产生,它能够利用宽带和具有QoS机制的传输技术,可以提供电信业务的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该网络中提供的与业务相关的功能独立于底层与传输相关的技术。该网络允许用户不受限地接入网络,可以自由选择服务提供商和业务。该网络支持泛移动性,使得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业务。本论文从NGN的定义出发,逐步阐明NGN的目标、功能、用途、技术、发展前景。结合成都电信软交换工程的实施,提出了设计方案,并得到应用。主要内容有:1,详细叙述了NGN的概念、基本特征、研究范围、目标、以及重点探讨NGN与软交换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否定了NGN的核心技术就是软交换的说法,指出了软交换只是NGN发展历程中的一种技术,而NGN是一种网络架构体系的正确说法。2,通过对成都电信的需求分析,根据成都电信现网状况,对比各种改造方案的优劣,选择适合成都电信智能化改造的设计方案,并对接入层网络的实施进行接入方式的设计。3,在实际工程中,这些设计方案起到了较好的指导效果。成都电信软交换工程实施后期,已经步入对原来老端局的改造进程中,我将全面负责这些改造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NGN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离我们接近。
甘忠平[5](2008)在《NGN在本地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信业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及体系架构。PSTN网络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NGN的出现给电信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标志着通信网络发展正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的方向迈进,新一代电信网络时代即将到来。NGN以开放的网络平台为基础,以业务与控制相分离的软交换技术为核心,同时承载话音、数据、视频以及其它多媒体流。NGN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都在讨论的热点技术。国内外各着名电信设备制造商提出了多种NGN解决方案,多家运营商相继进行了基于软交换设备的NGN网络的试验和商用。网络建设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长途局、汇接局、本地端局以及接入、业务应用和信令网建设层面等。本文介绍了NGN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讨论了NGN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基于软交换的网络分层结构及主要协议。同时,本文结合天津本地网现状提出了本地端局NGN网络改造工程的部分思路和方案。方案中重点探讨了NGN的网元设置、互连互通、带宽规划和资源规划等,并深入研究了NGN组网中几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网络容灾及承载网的QoS解决方案等。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现有PSTN网络向NGN网络平滑演进,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龚海波[6](2006)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电信设备行业通过提供迅速、快捷的通信工具,成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最重要推动力量。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电信设备产业本身也变得日益全球化。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华为公司自成立之初,便确立于走国际化道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华为公司现已基本完成国际化布局,在全球55个国家建立了市场分支机构、研发机构和合资企业,产品先后进入德国、西班牙、巴西、俄罗斯、埃及、泰国、新加坡、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华为公司海外收入占到了公司销售收入的58.9%,移动用户全球突破1.4亿,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然而,面对着国际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大、国际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革新速度加快的机遇和挑战,华为公司如何优化其现有的海外营销战略,通过创新性的营销策略的实施,形成公司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是华为公司在以后国际化道路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是以国际营销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华为公司的海外市场为研究对象制定的一套营销策略。笔者首先详细分析了华为公司的国际营销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公司进行了SWOT分析,对华为公司国际营销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找出了华为公司在国际营销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华为公司的国际目标市场,以欧洲市场为例,从产品、定价、渠道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为华为公司制定了详细的营销策略。最后,为了保障制定的营销策略能够顺利的实施,笔者从用人才引领自主创新、引入动态联盟机制和加强对国际市场的风险管理等设等三个方面为华为公司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
吕强[7](2006)在《NGN技术的演进与组建NGN网络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义上的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从基础传送层面看,下一代网络是智能光网络;从交换层面看,下一代网络是以MPLS和IPv6为方向的有QoS保障的分组路由交换网:从接入层面上看,下一代网络是宽带的有线与无线接入网;从网络控制层面看,下一代网络就是软交换;从移动通信的角度看,下一代网络就是3G;从业务角度看,下一代网络就是集话音、数据与多媒体业务于一身的智能化多业务平台。目前电信业发展迅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传统电信的概念和体系。随着下一代网络(NGN)概念的提出,各大运营商开始着手进行下一代网络的试验,其目标是通过新的网络架构向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现有业务和新业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本文通过分析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技术、协议体系、网络架构,得到了使用下一代网络(NGN)实现三网融合的技术实力和业务实力。从而找到了运营商网络转型的发展趋势和准则。依据该准则提出吉林省通信公司下一代网络(NGN)建设方案,分别从技术方案、业务方案、网络安全保障、综合接入方案、承载网解决方案、运营支撑系统方案等方面全面诠释下一代网络(NGN)网络演进的技术细节与可行性。最后结合电信网的演进,分析了下一代网络(NGN)的发展对于运营商实现网络融合的重要作用。
李劲松[8](2006)在《成都电信NGN网络发展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NGN是目前通信业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网络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ITU、IETF以及众多技术论坛都在关注NGN,纷纷提出各自对NGN网络发展的设想,从不同角度描绘现有传统PSTN网向NGN网络演进过程。 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成都电信PSTN网络现状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在软交换设备商用试验平台的基础上,对成都电信近期NGN网络发展作了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规划、设计。主要内容为: 1.概述部分介绍了成都电信PSTN网向NGN网络演进规划设计的项目背景,论文课题涉及范围,规划设计的依据,以及近期NGN网络发展的目标。 2.通过研究NGN技术在国内外网络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的发展及应用案例,借助国内、国际上NGN成功案例和模式,论证了NGN在成都通信网络实际应用及发展的可行性;同时研究国内外NGN发展现状,也是做好“成都电信NGN网络规划设计”的关键第一步。 3.为了做好成都NGN网络发展规划设计,必须先研究和分析成都通信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章详细论述成都现网业务及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此论证软交换设备替代汇接局的必要性。…… 4.详细论述NGN网络组网方案和建设原则,涉及内容有软交换核心网和接入网组网原则,现有PSTN网络向NGN网络演进的实施方案,关口局演进方案,TG对话务的汇接方式,软交换SHLR与现有FHLR关系,SHLR与小灵通HLR关系,软交换业务与智能网业务关系。 5.详细论述NGN网络规划,涉及到软交换设备、中继网关、接入网关、信令网关等网元设置原则,话务网络和信令网络组织结构,软交换资源规划等问题,同时随着通信网络转型,计费、业务管理、运行维护等支撑系统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重新设计。 6.NGN网分为接入层、承载层、控制层、业务层四层结构。承载网建设和规划,对NGN网络发展和建设至关重要。因此,第六章详细分析了NGN承载网的选择,连接方案,IP地址的分配,MPLS VPN和RT、RD分配,软交换网络安全
李小娟[9](2006)在《华为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着名民营通信设备供应商,早在 10 年前国内通信设备企业还在收获 1000%利润的时候,华为公司就意识到电信设备商将来不能仅仅依靠区域市场生存,所有的电信设备商都必须有能力开展国际竞争。基于此,华为于 1996 年开始全球化布局,并且用 9 年左右的时间将资产扩张了 1000 倍。华为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成功的,虽然其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冲突,但更多的是收获,其中一些经验对正在探寻国际化路程的中国企业具有借鉴价值。本文首先阐述了该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产品的海外销售业绩,通过对该企业各主要海外市场拓展的历程,和对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战略、客户服务策略、市场目标和定位策略、品牌策略的研究,论述了华为公司海外市场成功的进入战略。本文侧重分析了其市场进入战略以及其客户服务策略,并得出结论:中国企业不仅仅能在低端制造业上获得成功,而且能在价值链上攀升,在高科技行业依然能够获得成功---华为公司在海外市场拓展的进程中不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一切都来源于公司的战略和员工不懈的努力。本文运用所学的全球营销原理,市场营销理论,分析该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寻对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有益的经验。
黄鹏[10](2006)在《基于软交换SIP协议的NAT穿越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在一个公共分组网络中承载话音、数据和视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所认同。在这样的业务驱动和网络融合的趋势下,诞生了下一代网络(NGN)模型,实现在分组网络中,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有效承载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作为NGN的核心技术,软交换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软交换设备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 作为承载在IP层上的NGN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SIP协议作为多媒体传输协议应用在部署大量NAT设备的今天,传统的NAT设备对于RTP媒体流的隔离成为VOIP快速发展的瓶颈,基于SIP协议的NAT穿越也成为NGN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描述了NGN网络拓扑结构和软交换在NGN网络中的应用及其相关通信协议的互通。主要就本人在2005年2月—2005年10月在华为核心网软交换产品线测试部实习的实践经验,对华为NGN解决方案U-SYS进行简要的分析,同时对软交换产品SOFTX3000的系统原理、系统结构、应用协议和组网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 对SIP协议的NAT穿越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论文分析了SIP应用在NGN组网中的地位,同时依据RFC3261标准对SIP消息体结构、SDP消息、SIP的呼叫与注册流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由于IPV4地址的紧缺而大量部署的NAT设备对SIP协议的RTP媒体流穿越造成的影响,本文从IP地址与端口映射的角度对NAT的原理和类型进行阐述,着重论述了NAT机制产生的背景、IP地址映射原理以及NAT设备的存在对SIP协议的VOIP应用的影响。 STUN协议由于其实现简单、对具体的媒体流消息无任何影响和对现有组网改动较小等特点,可以有效的解决SIP协议的NAT穿越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根据STUN标准,对STUN协议进行深入的研究、设计和建模。在WIN32系统上实现STUN协议对NAT探测的模拟。最后对STUN模拟探测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英国电信采用华为公司NGN U-SYS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电信采用华为公司NGN U-SYS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固网软交换监控和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固网软交换技术的特点 |
1.1.1 软交换技术相比于电路交换技术的优势 |
1.1.2 软交换技术的特性 |
1.1.3 软交换技术的业务优势 |
1.2 固网的传统电路交换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组网简述 |
2.1 NGN 概述 |
2.1.1 NGN 概念 |
2.1.2 NGN 网络架构 |
2.1.3 NGN 网络特点 |
2.1.4 NGN 的目标 |
2.2 软交换概述 |
2.2.1 软交换概念 |
2.2.2 软交换完成的功能 |
2.2.3 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
2.2.4 软交换的参考模型 |
2.2.5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
2.2.6 软交换的硬件平台 |
2.3 软交换核心网络组网技术 |
2.3.1 软交换网络的地址及路由技术 |
2.3.2 软交换网络组网安全 |
2.3.3 软交换与其他网络互通 |
2.4 软交换业务网络组网技术 |
2.4.1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关系 |
2.4.2 软交换的业务层 |
第三章 软交换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 |
3.1 软交换网管接入原则 |
3.2 华为公司N2000 UMS 专业网管 |
3.2.1 华为公司U-SYS 整体解决方案 |
3.2.2 N2000 UMS 网管概述 |
3.2.3 N2000 UMS 网管软交换管理功能 |
第四章 软交换监控和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1 济南联通本地软交换设备及各附属网元组网情况 |
4.2 软交换监控和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1 软交换监控的需求分析 |
4.2.2 软交换管理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3 软交换管理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4.3 软交换网管系统总体设计 |
4.3.1 设计原则 |
4.3.2 设计思想 |
4.3.3 系统结构列表 |
4.3.4 功能架构设计 |
第五章 软交换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 SNMP 简介 |
5.2 N2000 UMS 的告警管理 |
5.3 山东联通集中网管告警平台 |
5.4 N2000 UMS 接入“山东联通集中网管告警平台” |
第六章 软交换管理系统的实现 |
6.1 N2000 UMS 系统结构实现 |
6.1.1 网络及硬件系统 |
6.1.2 软件系统 |
6.2 N2000 UMS 硬件平台选用分析 |
6.2.1 单机方案存在的问题 |
6.2.2 双机方案的原理及优势 |
6.3 拓扑管理功能的实现 |
6.4 TL1 北向接口及自动业务发放功能的实现 |
6.4.1 TL1 北向接口概述 |
6.4.2 自动业务发放功能的实现 |
6.5 双归属管理功能的实现 |
6.5.1 双归属操作 |
6.5.2 双归属数据一致性校验 |
6.6 全网信令跟踪功能的实现 |
6.7 分权分域管理功能的实现 |
6.8 安全管理功能的实现 |
6.9 性能管理功能的实现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关键技术与组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下一代网络(NGN)简介 |
1.2.1 下一代网络(NGN)概念和特点 |
1.2.2 下一代网络(NGN)的优势 |
1.3 下一代网络(NGN)的现状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NGN关键技术——软交换技术 |
2.1 软交换技术概述 |
2.2 软交换标准研究情况 |
2.3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
2.4 软交换网络的主要协议 |
2.5 小结 |
第三章 NGN组网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
3.1 与现有网络实现互通 |
3.1.1 与PSTN的互通 |
3.1.2 与智能网的互通 |
3.1.3 与Internet的互通 |
3.2 NGN承载网的QoS保证 |
3.2.1 NGN承载网的QoS |
3.2.2 QoS策略在承载网中的实施 |
3.2.2.1 承载网的叠加网络结构 |
3.2.2.2 骨干网QoS的实施 |
3.2.2.3 城域网QoS的实施 |
3.2.2.4 边缘接入层的QoS实施 |
3.2.2.5 NGN业务优先级 |
3.3 NGN传送层组网方案 |
3.3.1 基于IP公网的承载网解决方案 |
3.3.2 基于IP专网的承载网解决方案 |
3.3.3 基于IP逻辑专网的承载网解决方案 |
3.3.4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的承载网选择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软交换的NGN组网方案及承载方案验证 |
4.1 实验网的组网方案 |
4.2 实验网的设备配置 |
4.2.1 控制层设备配置 |
4.2.2 业务层设备配置 |
4.2.3 接入层设备配置 |
4.2.4 终端设备配置 |
4.3 与PSTN互通的组网 |
4.4 实验网组网设备处理能力及带宽计算 |
4.4.1 实验局计算参数选择 |
4.4.2 设备处理能力及带宽计算 |
4.5 NGN网络IP语音时延分析 |
4.5.1 实验网中IP语音时延的构成分析 |
4.5.2 解决时延的办法 |
4.6 承载网络组网方案的测试验证 |
4.6.1 IP承载网对业务影响分析 |
4.6.2 实验网城域网优化 |
4.6.3 IP承载网服务质量测试 |
4.7 NGN承载网的安全实施 |
4.7.1 NGN承载网安全方案概述 |
4.7.2 构建与其它网络隔离的NGN业务网 |
4.7.3 NGN用户接入安全控制 |
4.7.4 NGN网络内部的安全措施 |
4.8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华南理工大学非全日制学位论文定密审批表 |
(3)NGN网络规划与软交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NGN概述 |
1.1 PSTN网络的局限 |
1.2 NGN概念及网络架构 |
1.3 NGN网络特点 |
1.4 NGN协议分类 |
1.5 NGN的发展目标 |
1.6 NGN关键技术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章 软交换技术 |
2.1 软交换的定义 |
2.1.1 软交换的起源 |
2.1.2 软交换的基本含义 |
2.2 软交换的功能 |
2.3 媒体网关 |
2.3.1 网关及分类 |
2.3.2 媒体网关控制器 |
2.4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
2.4.1 MGCP协议 |
2.4.2 H.248/Megaco协议 |
2.4.3 SIP协议 |
2.4.4 H.323协议 |
2.4.5 SIGTRAN协议 |
2.4.6 协议总结 |
2.5 软交换的参考模型及对外接口 |
2.5.1 软交换的参考模型 |
2.5.2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协议)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章 华为软交换设备及U-SYS组网方案 |
3.1 NGN网络基本构件 |
3.2 华为软交换设备概述 |
3.3 边缘接入层设备 |
3.3.1 接入媒体网关UA5000 |
3.3.2 综合接入设备IAD |
3.3.3 用户终端设备 |
3.3.4 信令网关设备SG7000 |
3.3.5 中继媒体网关TMG8010 |
3.3.6 通用媒体网关设备UMG8900 |
3.4 核心交换层设备 |
3.4.1 NAT穿越 |
3.4.2 会话边界控制器SBC |
3.5 网络控制层设备 |
3.5.1 双归属 |
3.5.2 核心设备SoftX3000 |
3.5.3 用户数据中心SDC(HLR) |
3.6 业务管理层设备 |
3.6.1 媒体资源服务器MRS |
3.6.2 增强型网络智能平台ENIP |
3.6.3 网管系统i Manager N2000 UMS |
3.6.4 其它设备 |
3.7 软交换设备网改方案 |
3.7.1 UMG8900大容量端局网改 |
3.7.2 IAD组网方式 |
3.7.3 UA5000 ONU、OLT设备重用 |
3.8 U-SYS业务 |
3.8.1 U-SYS业务提供方式 |
3.8.2 U-SYS业务类型 |
3.8.3 业务举例Web800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章 NGN网络规划 |
4.1 融合业务与网络智能化 |
4.1.1 专网面临的问题与融合业务 |
4.1.2 网络智能化背景 |
4.2 全网智能化 |
4.2.1 全网智能化目标 |
4.2.2 全网智能化方案 |
4.2.3 全网智能化一般业务流程 |
4.3 NGN网络建设发展阶段 |
4.4 U-SYS组网方案 |
4.4.1 组网原则 |
4.4.2 协议选择 |
4.4.3 多样化接入与分权分域网管 |
4.4.4 典型组网方案 |
4.5 NGN应用业务 |
4.5.1 开放式架构 |
4.5.2 NGN业务类别 |
4.5.3 智能业务举例 |
4.6 联通下一代语音网络改造融合 |
4.6.1 网络融合背景 |
4.6.2 网络建设两个阶段 |
4.6.3 网络改造发展方向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章 NGN的未来—IMS |
5.1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
5.2 IMS业务构架 |
5.3 IMS应用 |
5.4 IMS与网络融合 |
5.5 IMS技术难点与展望 |
本章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写说明(按论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
致谢 |
(4)NGN的演进过程探讨及成都电信NGN项目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NGN 的由来 |
1.2 对NGN 的基本描述 |
1.3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NGN 概述 |
2.1 NGN 的定义 |
2.2 NGN 的基本特征 |
2.3 NGN 的网络结构 |
2.4 NGN 的研究领域 |
2.5 NGN 的目标 |
2.6 NGN 与软交换机 |
2.6.1 软交换概念的起源 |
2.6.2 软交换机的定义 |
2.6.3 软交换机的技术基础与概念提出的作用 |
2.6.4 软交换机在NGN 中的作用 |
2.7 NGN 的发展趋势 |
2.7.1 NGN 发展趋势总述 |
2.7.2 正确认识NGN 的发展 |
2.7.3 NGN 现阶段首先应考虑IP 技术 |
2.7.4 NGN 发展策略问题 |
2.7.5 实现NGN 长远目标的科学描述 |
第三章 成都电信软交换建设的设计方案 |
3.1 成都电信PSTN 网络现状 |
3.2 成都电信软交换建设的需求分析 |
3.3 固网智能化方案比较 |
3.4 成都电信固网智能化选择方案 |
3.5 成都电信分步实现NGN 的基本思路 |
3.6 成都电信软交换核心层改造方案设计 |
3.7 成都电信软交换接入层改造方案设计 |
3.7.1 成都电信接入层方案设计原则 |
3.7.2 成都电信接入层方案设计 |
3.7.3 成都电信接入层方案设计的思考 |
第四章 成都电信软交换建设的实施 |
4.1 软交换工程的实施 |
4.2 软交换工程的实施结果 |
4.2.1 软交换工程实施后IP 带宽需求测算 |
4.2.2 软交换工程实施后的话务与信令流 |
4.2.3 软交换工程实施后对成都电信的现实意义 |
4.3 成都电信软交换工程实施后的后期目标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NGN在本地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电信业发展现状 |
1.1.2 传统PSTN 网的局限性 |
1.2 NGN 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NGN 标准化研究工作 |
1.2.2 国内外NGN 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软交换的NGN 体系 |
2.1 NGN 的定义和特点 |
2.1.1 NGN 的定义 |
2.1.2 NGN 的特点 |
2.2 NGN 体系架构 |
2.2.1 接入层 |
2.2.2 传输层 |
2.2.3 控制层 |
2.2.4 业务/应用层 |
2.3 NGN 协议体系 |
2.3.1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
2.3.2 呼叫控制协议 |
2.3.3 信令传输协议 |
2.4 NGN 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三章 天津本地网NGN 建设方案 |
3.1 NGN 网络规划内容和步骤 |
3.2 天津本地网NGN 建设目标及规模 |
3.3 NGN 网改整体解决方案 |
3.3.1 NGN 网络建设总体方案 |
3.3.2 NGN 工程组网方案 |
3.3.3 NGN 网元设备配置 |
3.3.4 NGN 网络用户接入方案 |
3.4 NGN 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连互通 |
3.4.1 NGN 内部设备的互通 |
3.4.2 NGN 与PSTN 网络的互通 |
3.4.3 NGN 与PHS 网络的互通 |
3.4.4 NGN 与智能网的互通 |
3.5 NGN 网络带宽规划 |
3.5.1 媒体流带宽规划 |
3.5.2 信令流带宽规划 |
3.6 NGN 网络资源规划 |
3.6.1 用户编号 |
3.6.2 IP 地址分配 |
3.6.3 信令点编码分配 |
第四章 NGN 网络可靠性分析 |
4.1 网络可靠性及容灾 |
4.1.1 PSTN 的可靠性 |
4.1.2 NGN 网络的可靠性 |
4.1.3 容灾实现的方法 |
4.2 双归属概述 |
4.3 双归属实现方案 |
4.3.1 IP 终结方案 |
4.3.2 7 号终结方案 |
4.3.3 单网关切换时的问题 |
4.3.4 主备软交换之间的路由问题 |
4.3.5 与其它软交换的互通 |
4.3.6 切换方式和时间 |
第五章 NGN 承载网规划 |
5.1 NGN 承载网技术选择 |
5.2 承载网的QOS |
5.2.1 承载网QoS 指标 |
5.2.2 承载网QoS 保证技术 |
5.2.3 NGN 承载网QoS 策略 |
5.3 NGN 承载网网络架构方案 |
5.3.1 IP 公用网络方式 |
5.3.2 MPLS VPN 方式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国际营销理论 |
2.1.1 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 |
2.1.2 国际营销基本理论 |
2.1.3 国际营销组合战略 |
2.2 国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2.1 全球化的推动力 |
2.2.2 全球竞争优势 |
2.2.3 战略选择 |
2.3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 |
2.3.1 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要素 |
2.3.2 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类别 |
2.3.3 影响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选择的因素 |
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际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全球通信市场发展概述 |
3.1.2 全球3G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3.1.3 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
3.1.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展概况 |
3.2.2 华为公司国际市场发展现状及营销业绩 |
3.3 华为公司SWOT 分析 |
3.3.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3.3.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3.3.3 机会分析(weaknesses) |
3.3.4 威胁分析(weaknesses) |
3.4 华为公司国际营销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
3.4.1 华为公司国际营销现状的评价 |
3.4.2 华为国际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4 华为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的制定 |
4.1 确定华为公司国际营销的目标市场 |
4.1.1 对国际市场的细分 |
4.2.2 国际各细分市场吸引力分析 |
4.2.3 目标市场的选择 |
4.2.4 国际市场的市场定位 |
4.2 华为公司国际市场产品策略 |
4.2.1 电信设备产品的特点 |
4.2.2 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 |
4.3 华为公司国际市场价格策略 |
4.3.1 影响华为公司国际市场定价的主要因素 |
4.3.2 华为公司欧洲市场的定价目标 |
4.3.3 华为公司欧洲市场的定价策略 |
4.4 华为公司国际市场渠道策略 |
4.4.1 选择合适的渠道模式 |
4.4.2 对渠道支持到位 |
4.4.3 国际分销渠道的管理和控制 |
4.5 华为公司国际市场促销策略 |
4.5.1 国际市场促销策略制定的原则 |
4.5.2 国际市场的促销策略 |
4.6 建立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5 华为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5.1 用人才引领自主创新 |
5.2 引入动态联盟机制 |
5.3 加强对国际市场的风险管理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NGN技术的演进与组建NGN网络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NGN 简介 |
2.1 NGN 的起源与发展 |
2.2 国内外NGN 技术的研究情况 |
2.3 NGN 的标准化 |
第三章 NGN 技术体系 |
3.1 NGN 核心技术概论 |
3.1.1 NGN 的定义 |
3.1.2 NGN 的关键技术 |
3.1.3 NGN 的特征 |
3.2 NGN 应用协议介绍 |
3.2.1 概述 |
3.2.2 媒体传输协议RTP/RTCP |
3.2.3 H.323 |
3.2.4 H.248/Mecago 协议 |
3.2.5 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
3.2.6 SIP/SIP-T――会话起始协议 |
3.2.7 IP 网上的SS7 介绍 |
3.2.8 BICC――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 |
3.3 NGN 设备介绍 |
3.3.1 NGN 的核心控制设备——软交换 |
3.3.2 NGN 的接入设备——媒体网关 |
3.3.3 NGN 的信令设备——信令网关 |
3.3.4 NGN 的应用层服务器和网管 |
第四章 吉林通信NGN 组网方案 |
4.1 网络实施方案 |
4.1.1 总体方案 |
4.1.2 城域网接入方案 |
4.1.3 业务方案 |
4.1.4 编号方案 |
4.1.5 对NAT 穿越的解决方案 |
4.1.6 网络互通方案 |
4.2 网络安全 |
4.2.1 支持软交换动态双归属 |
4.2.2 NGN 承载网网络安全 |
4.3 用户接入手段及接入技术 |
4.3.1 采用五类线接入方式(一根五类线入户) |
4.3.2 采用双绞线接入方式 |
4.4 对承载网的要求及解决方案 |
4.4.1 软交换商用实验网对承载网的要求 |
4.4.2 目前IP 网可行的QoS 保障技术 |
4.4.3 软交换设备对QoS 的支持 |
4.5 运营支撑系统方案 |
4.5.1 网管 |
4.5.2 与现有计费营帐系统、97系统的接口 |
4.6 业务性能实测结果 |
第五章 从电信网的演进与融合看NGN 的发展 |
5.1 网络融合的目标和过程 |
5.2 软交换和IMS-BASED NGN |
结论 |
关键词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8)成都电信NGN网络发展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
1.1 引入 NGN的背景 |
1.2 方案涉及范围 |
1.3 NGN网络发展目标 |
第二章 NGN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NGN国内研究现状 |
2.2 NGN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电信网络现状 |
3.1.1 交换网 |
3.1.2 七号信令网 |
3.1.3 智能网 |
3.1.4 数据网 |
3.1.5 网络智能化 |
3.1.6 PHS网 |
3.1.7 NGN试点网络 |
3.2 业务及网络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3.2.1 PHS网络问题分析 |
3.2.2 PSTN网络问题分析 |
3.2.3 引入软交换代替汇接局的必要性 |
第四章 NGN网络组织方案 |
4.1 A市电信 NGN建设规划 |
4.1.1 NGN核心网建设规划 |
4.1.2 NGN接入网建设规划 |
4.2 现有网络向NGN网络演进方案 |
4.2.1 网络调整及网络演进方案 |
4.2.2 网络结构和话务流量的演进步骤 |
4.3 关口局演进方案 |
4.4 TG对于话务的汇接方式 |
4.5 软交换 SHLR与现有 FHLR关系 |
4.6 SHLR与小灵通网HLR关系 |
4.6.1 互通方式的描述 |
4.6.2 问题分析 |
4.7 软交换业务与智能网业务关系及演进步骤 |
第五章 NGN网络规划方案 |
5.1 网元规划方案 |
5.1.1 网元设置原则 |
5.1.2 网元设置方案 |
5.2 话务信令组织结构 |
5.2.1 话务网络组织 |
5.2.2 信令网络组织 |
5.3 软交换网络资源规划 |
5.3.1 用户编号 |
5.3.2 IP地址规划 |
5.3.3 信令点编码的分配 |
5.4 软交换网络引入对支撑体系的影响分析 |
5.4.1 对业务支撑系统(BSS系统内)影响 |
5.4.2 对运行支撑系统(OSS系统)的影响 |
第六章 承载网分析 |
6.1 承载网选择 |
6.2 连接方案 |
6.3 IP地址的分配 |
6.4 MPLS VPN的划分和 RT、RD的分配 |
6.5 软交换网络安全问题 |
6.6 软交换网络 QoS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华为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意向和现实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一) 二手资料的收集 |
(二) 一手资料的调研 |
(三) 分析方法 |
三、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和业绩 |
(一) 成长初期的历程 |
(二) 跨国经营的历程 |
(三) 海外市场的拓展历程 |
(四) 主要产品海外市场业绩 |
四、华为公司成功开辟国际市场的策略分析 |
(一) “市场补缺”的进入战略 |
(二) 顺应国家外交路线的市场拓展战略 |
(三) 积极参展,吸引客户 |
(四) 借助于合作关系、合资企业和战略联盟 |
(五) 出口高科技产品,建树自主国际品牌 |
(六) 运用关系营销以及服务营销的策略 |
五、结论和建议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本论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文详细摘要 |
(10)基于软交换SIP协议的NAT穿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与最新动态 |
1.2.1 NGN系统研究现状 |
1.2.2 SIP协议和 NAT技术 |
1.2.3 SIP的NAT穿越几种主要的解决方案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NGN软交换网络结构 |
2.1 NGN网络拓扑结构 |
2.2 宽窄带电路转换组网 |
2.3 NGN中的接入层 |
2.4 NGN中VOIP技术 |
第3章 SIP协议分析 |
3.1 SIP在 NGN中的网络结构 |
3.2 SIP协议消息 |
3.2.1 消息类型 |
3.2.2 消息结构 |
3.2.3 SDP消息 |
3.3 SIP呼叫流程 |
3.4 SIP注册流程 |
第4章 NAT协议分析 |
4.1 NAT简介 |
4.2 NAT的分类 |
4.2.1 完全圆锥型NAT(Full Cone NAT) |
4.2.2 地址限制圆锥型 NAT(Address Restricted Cone NAT) |
4.2.3 端口受限圆锥型 NAT(Port Restricted Cone NAT) |
4.2.4 对称型(Symmetric NAT) |
4.3 NAT在NGN中的应用 |
第5章 SIP协议的 NAT穿越问题 |
5.1 NAT对 SIP用户VOIP应用的影响 |
5.2 SIP信令流NAT穿越分析 |
5.3 通过配置的方法解决SIP的媒体流穿越 |
第6章 SIP协议的 NAT穿越解决方案 |
6.1 MIDCOM解决方案 |
6.2 应用层网关(ALG)解决方案 |
6.3 STUN解决方案 |
第7章 STUN穿越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
7.1 系统开发测试环境和工具 |
7.2 为什么选择STUN协议 |
7.3 STUN模拟探测系统消息发送机制 |
7.4 系统架构与模块功能 |
7.5 NAT探测过程 |
7.6 软件测试 |
7.6.1 测试环境 |
7.6.2 功能测试1 |
7.6.3 功能测试2 |
第8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英国电信采用华为公司NGN U-SYS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固网软交换监控和管理系统设计[D]. 王文剑.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2]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关键技术与组网研究[D]. 范永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3]NGN网络规划与软交换技术[D]. 张喆.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4]NGN的演进过程探讨及成都电信NGN项目的实现[D]. 唐良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5]NGN在本地网中的应用[D]. 甘忠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6]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研究[D]. 龚海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1)
- [7]NGN技术的演进与组建NGN网络的可行性研究[D]. 吕强. 吉林大学, 2006(10)
- [8]成都电信NGN网络发展规划设计[D]. 李劲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06(01)
- [9]华为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D]. 李小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10]基于软交换SIP协议的NAT穿越研究[D]. 黄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