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法规主要内容 (1)

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法规主要内容 (1)

一、2004年1月1日生效的全国性法规要目(一)(论文文献综述)

赵兴洪[1](2018)在《我国监禁规模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监禁规模可通过监狱人口、监禁率、监禁结构等指标从不同维度予以测量,且应根据我国国情将各项指标予以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监禁规模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监狱人口来看,我国属于世界监狱人口大国;从监禁率来看,我国属于高监禁率国家;从监禁结构来看,我国属于高强度监禁国家。我国监禁规模受人为因素影响巨大,且现时社会背景和刑事实践极可能导致监禁规模的非正常膨胀。故应严格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谨慎犯罪化,缩小审前羁押规模,既严控监禁入口,又疏通监禁出口,避免出现"大规模监禁"与"高强度监禁"并存的"监禁危机"。

周石峰[2](2017)在《官僚制理论审视下的民国工业灾害调查统计》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创建是诠释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范式。南京十年时期,工业灾害调查统计工作受到政、学两界重视。理性国家与价值中立,是近代学人社会调查统计思想的核心维度。南京政府实业部主导的工业灾害统计,具有形式理性的法律依据,既有灾害防治的初衷,又暗含国家权力下渗的本旨。统计工作的科层化、数目字化和表格化特征,与当时社会理论的思致互为表里。调查统计虽非乏善可陈,但其绩效受到层级制度设计失当、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以及社会反应乏力等历史瓶颈的约束。工业灾害调查统计,表征着南京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努力,亦彰显出威权主义模式的限度。

邹乐华[3](2014)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多次战争的惨败客观上迫使中国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威力以及自己的落后。由此,中国开始了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中国的近代化除了需要引进西方的科学以外,引进、消化和应用西方工程技术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工程师学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学界已经开始关注。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之做进一步探究。本文在中国工程师学会发行的专业刊物、专着、会务报告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相关档案、会员传记及回忆录、重要刊物、文章等文献,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系统考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专着、文章等,论证中国工程师学会在领导与组织工程师群体、推进工程教育的发展、促进工程学术的交流与研究、推进工程技术的应用与进步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探讨中国工程师学会工作的基本特点和理念,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为西方工程科技在中国的本土化、近代工程事业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对中国工程师学会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从“工业化”、“工程科技人员的培养”、“政治环境”等方面力图重现中国工程师学会创立时的社会背景;按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学会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时期三个阶段梳理学会历史沿革;揭示学会由“分”走向“联合”,由小逐步壮大,由关注自身的发展到注重国家经济、国防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再到参与经济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趋势。这是研究得以深入的切入点和立足点。第二章首先考察了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三个组织系统,即分会系统、专门工程学会系统及法定委员会系统,这三个系统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有机组织体系。指出学会的组织体系有利于将各地、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工程科技人员联络起来,是学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学会社会功能的发挥。本章还通过“工程师信条”元素的研究,探析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培养职业精神与认同感方面的诸多建树。以求在此基础上全面认识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工程界中的组织与领导地位。第三章讨论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工程教育方面的开拓性工作。指出中国工程师学会把对国内工程教育状况的考察及全国工程教育会的召开作为推进工程教育的重要起点,并进一步对有关工程的课程、教材的编写做了大量客观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论文还考察了学会在大学课程教育标准的起草、工程教科书的编辑、奖学金的设立、学校教育的改进等方面的工作,论证中国工程师学会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教育体制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四章以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工程科技交流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为研究对象。文章指出:工程名词的统一,为科技交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中国工程师学会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于此同时,论文还通过考察学会在发行刊物、举行学术年会等方面的重要工作,并特别以中国工程师学会开展的对黄河问题的实验及理论研究为案例,分析了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创建科技交流体系、推进工程科技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最后本文考察了中国工程师学会在抗战时期的科技交流工作,论证了中国工程师学会是民国时期工程科技交流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第五章分别从“工程材料试验“、“工业标准化制定与实施”、“实业计划之研究”、“大型实地科技考察”等四个方面考察学会在推进工程技术应用与进步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探讨其工作蕴含的历史意义,凸现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关键作用。结论部分主要是在全文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工程师学会科研工作中所体现“合作精神”、“务实作风”等主要特点,进而客观评价中国工程师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殷红军[4](2014)在《基于企业集团的金融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是基于企业集团的角度研究分析实施金融产业发展的动因、必要条件、路径、管控模式、风险防范和效果评价等内容,是从产融结合的另一个视角“由产而融”出发所进行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产业理论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分析了当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之处。总体上看,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实施金融产业发展在发挥产融协同效应、弥补产业周期性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对于推进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产业周期理论、价值链延伸理论、企业内部化理论、规模经济效益理论等经济学基础理论为企业集团实施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对国际国内实施金融产业发展比较成功的企业集团进行分析,得出金融产业发展是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阶段的产物,是“由需而融”;具有一定的实体产业规模、主业经营处于业内领先位置、稳定的现金流和企业领导对金融产业的驾驭力是实施金融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较为成功的企业集团较为适合实施金融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企业集团实施金融产业发展各种可能的路径分析,研究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对投资金融机构的顺序安排。在控股还是参股方面,通过构造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对易于同企业集团其他产业产生协同效应的金融机构应进行控股投资;对于新设审批相对较为容易的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新设模式,对当前获得金融牌照较为困难的,应采取收购模式。笔者把拟并购的金融机构分为盈利和亏损两类情况进行了估值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企业集团金融产业发展的管控方面,本文重点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管控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实施管控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实施“大投资”、“大融资”战略可以有效避免金融控股公司的“空心化”问题。在实施金融产业发展的风险防范方面,开展金融产业投资需要以有计划发展、实现产融协同为目标;同时要切实加强金融控股公司及所管理金融机构的内控建设,完善风控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大量案例来论证观点,同时又利用统计方法,构造模型,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投资金融股权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得出实施金融产业发展对企业集团发展具有正效用的结论;在对五大发电集团金融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化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产业需要以服务于主业、实现产融协同效应为目标,而不宜盲目追求金融“全牌照”。

孙志丽[5](2011)在《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工作重心已经从经济建设开始慢慢向社会建设转移。而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制度和手段,事实和经验表明,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目标以及方法对于社会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协调、服务与社会管理等作用。因此,研究并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献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基础性研究较为薄弱,多数研究集中在学科重建之后,而缺乏对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其实,在民国时期,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已经初步确立,而且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只是由于民国时期战争和自然灾害频发,加上建国后忙于建设,所以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被忽视了。本文是对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首次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围绕社会工作专业要素即社会工作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出现与发展过程来探讨专业社会工作在民国时期的生成机制问题。其中涉及的问题有:社会工作在民国时期的发展阶段是怎样的?社会工作的专业要素是什么?专业要素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生成的?专业要素与社会环境是如何互构的?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述评。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文章首次尝试将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分成萌芽、雏形及初步确立三个阶段。研究发现,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是专业要素的出现与成熟过程,即是由社会工作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互构的结果。并发现,民国时期的专业社会工作是由“本土的社会工作”与“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共同构成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文章首次全面系统地归纳了民国时期教会大学中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研究发现,民国时期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首先是在教会大学中出现的,并且是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并行发展的,教会大学对推动社会工作在近代中国的繁荣起到了辐射作用。第四章介绍了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方法的发展,主要分析了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方法形成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方法的形成是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本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章介绍了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主要探讨了工业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妇女儿童社会工作以及矫正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动力因素、经验以及不足。研究表明,当时最成熟的是医院社会工作,开展泛围最大的是农村社会工作,工业社会工作与妇女儿童社会工作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没有得到普及,而矫正社会工作还正处于萌芽状态。第六章主要是通过总结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特征,指出了其中的经验与不足,并给出了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对当代的启示性思考。

李霞[6](2009)在《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 ——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与职业》杂志是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是近代中国宣传和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期刊,是职业教育界历史最长、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也为同期世界职业教育出版史所罕见的期刊。在1917-1949年32年时间里,黄炎培、陶行知、陆费逵、顾树森、蒋梦麟、江问渔、杨卫玉、钟道赞、邹韬奋、秦翰才、潘文安、王志莘、何清儒、郑文汉等一批知识精英,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平台,留下许多关于职业教育的智慧结晶和研究心得,以及大量的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使职业教育成为当时一股重要的社会潮流。该杂志始终遵循“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鼓吹教育与职业之联络”的宗旨,宣传、研究职业教育,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促进了近代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可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对《教育与职业》进行过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中心考察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可以深化中国近代教育史,特别是近代职业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拓展报刊史的研究,可以为今天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提供历史借鉴。本研究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阐述了《教育与职业》的缘起与运作,解读了知识界的职业补习教育观、职业指导观和女子职业教育观,揭示了《教育与职业》的历史地位,总结了知识界职业教育观的特征、历史作用和现实启示。具体说来:本文凡五章,外加绪论和结语,共七个部分。各部分要点简述如下: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缘由、意义、概念、研究范围、研究资料、研究概况、框架结构与方法。第一章,《教育与职业》的缘起与运作。本章主要对该杂志的缘起、宗旨、编辑和发行情况进行综述和评论。分析了杂志创办的背景,理清了其发展的三个阶段;揭示了刊物“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鼓吹教育与职业之联络”的宗旨;梳理了杂志的19位主编与众多的栏目情况,封面和版式设计的变化,以及50期专号的概况;阐述了杂志的发行方式、发行办法及发行量。第二章,职业补习教育观。本章论述了知识界关于近代中国推广职业教育的特殊形式——职业补习教育的思考,如职业补习教育的优势与功效;设科与编制、教材与教法、问题与解决途径;推广农村职业补习教育的理由和方式;战时职业补习教育的作用、实施以及针对伤残士兵的职业补习教育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历史作用:如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职业补习教育地位与价值的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职补教不断走向制度化与本土化,为中国特色的职业补习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章,职业指导观。本章集中探讨了知识界关于职业指导的内涵、原则、功用、步骤、方法、问题、解决途径,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的职业指导等思考;并揭示职业指导理论的三个特点:所追求的目标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着眼于人的身心持续发展,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等特点。从而得出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理论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也存在过分夸大职业指导作用和忽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结论。第四章,女子职业教育观。本章以1930年为界把知识界对女子职业教育的思考与论争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阐述了1920年代知识界关于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科类设置、教学方法、实施条件、特殊困难等观点,并分析了女子职业教育向家事教育过渡的动因;其次,从1930年代家事教育的演变与阻力入手,论述了知识界关于家事教育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民族/国家的功用,家事教育的目标与方针,课程设置,教材与教法,问题与解决途径等思想,从中可解读出《教育与职业》杂志在女子职业教育观上日趋保守与偏狭的倾向。第五章,《教育与职业》的历史地位。本章以《教育与职业》中发表的文章为依据,分析了杂志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该杂志是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登陆中国的“专业码头”,是职业教育思潮发展的“最佳论坛",是职业教育机构交流成果的“重要平台”。结语。在前面章节对职业补习教育观、职业指导观和女子职业教育观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民国时期知识界职业教育观的特点、历史作用和现实启示。

黄凯[7](2008)在《基于世博视角的上海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入境旅游作为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水平不仅体现出上海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还标志着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成熟程度。世博会的举办,有利于带动举办地城市功能的提升,增强其国际知名度。毋庸置疑,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为上海入境旅游带来了重大发展契机。本文从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会期角度,以上海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从时空的角度对上海入境旅游市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揭示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从而准确地把握其形成、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一般规律。其次,从上海世博会举办会期的角度出发,从时空角度分析了上海历年该时段的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并探寻影响上海入境旅游市场波动的因素,为上海世博会的海外游客市场拓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世博期间的入境旅游客市场结构提供预测基础。最后,提出世博会海外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策略,并就策略的落实提出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为全文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思路上的铺垫。第二章,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现状与特征分析。本章对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上海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基于上海世博会举办会期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本章分析了历届世博会对举办地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给上海世博会带来的启示。从世博会举办会期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该时段的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并就影响上海入境旅游市场波动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第四章,基于世博会期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趋势预测。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入境旅游市场结构趋势进行预测,从为上海世博会的海外游客市场拓展提供针对性、前瞻性的指导。第五章,世博会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策略与对策。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世博会海外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策略,并就拓展策略的落实提出对策与建议。

张术麟[8](2006)在《企业商业标记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商业标记包括商标、商号(字号、厂商名称)、地理标志、域名、产地标记、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璜及商业广告短语、企业徽标等。企业商业标记权是企业基于商业标记而拥有的各种法定权益的统称,是企业知识产权或工业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论文重点探讨的是市场影响范围最广和凝结财产价值最大的四大企业商业标记即商标、商号、地理标志和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的权利法律保护问题,特别是法律保护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商业标记之间权利冲突的法律对策问题。 本论文由相对独立却密切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9章内容构成。第一部分,即总论部分,亦即第1章——第3章,这部分主要内容是:(1)概述了商业标记的概念、类别范围、区别与特征、功能与价值以及商业标记的起源和制度演变;(2)简要论述了商业标记权的概念、特征以及其权利的取得、归属和终止;(3)综合论述了商业标记权法律保护的价值目标、保护途径、保护现状。第二部分,即分论部分,亦即第4章——第9章,这部分主要内容是:(1)分别论述了各类商业标记权利的法律保护问题,其中商标权(第4章)、商号权(第5章)、地理标志权(第6章)、知名商品特有标识权(第7章)这四大商业标记权的法律保护问题作了重点论述;商业域名、企业徽标、商业广告短语、产地标记、质量标记五标记的法律保护问题在第8章作了简要论述;(2)第9章主要探讨了商业标记整体性法律保护模式问题,提出了建立商业标记一体化法律保护模式的构想。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对商业标记作了

郑西帆[9](2004)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传播学的发展进路。从中国社会转型本身的进程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相关性,考察传播学如何在整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追寻理论的创新。首先,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对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带有制度性的限定作用。传播学在1983、1989年的两次低谷,1992年以后的大发展无不与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相关,并以此为背景,奠定了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其次,本文根据目前国内的传者研究、媒介分析、受众研究、效果研究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分别从传播体制(宏观)、把关人(中观、微观),新技术导致的新媒介分析的研究高潮,受众调查、受众理论,由个体到全局的效果研究进路出发,分析、总结了研究现状,归纳了研究的特点,指出了研究的成效与问题的存在,辨析了其中的原因。最后,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传播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不足与差距是明显的。这可以归结于三方面的原因,传播学传入中国时间的短暂,造成了学科积累的不足与专业研究人员培养的欠缺;制度性的因素限定了某些研究领域的深入;经济转型先行带来的商业化浪潮在很大程度上冲毁了研究者的心理防线,带来学术研究上的不规范与躁进。当然,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理论创新,就晚近国内传播学的研究现状来看,这种理论创新的努力与可能突破的领域集中在两方面——“网络传播”(亦即新媒介分析)与“本土化” 研究。而 “本土化”研究的重点是结合国情,首先提出适合中国自己的理论,然后对之进行提升,以具有普适性。

二、2004年1月1日生效的全国性法规要目(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1月1日生效的全国性法规要目(一)(论文提纲范文)

(2)官僚制理论审视下的民国工业灾害调查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学界的基本思致
二、科层化的工业灾害调查统计
三、工业灾害调查统计之瓶颈
    1. 层级设计失当
    2. 专业人才不足
    3. 社会响应乏力

(3)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价值之分析
    二、史料概况
    三、学术史回顾及分析
        1、中国工程师学会整体的相关研究。
        2、中国工程师学会具体工作的研究
        3、其他研究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发展历程
    1.1 中国工程师学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1.1.1 中国工业化
        1.1.2 工程人才的培养与积聚
        1.1.3 社会思潮与政治环境
    1.2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发展历程
        1.2.1 中华工程师学会时期(1912-1930)
        1.2.2 中国工程学会时期(1918-1930)
        1.2.3 中国工程师学会阶段(1932-1949)
    1.3 小结
第二章 推进工程师共同体的形成
    2.1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组织形式
        2.1.1 发展分会:联络各地工程科技人员
        2.1.2 联合各专门工程学会:整合各专业工程人才
        2.1.3 设立法定委员会:按实际问题联合人才
    2.2 工程师群体职业精神的形成
        2.2.1 制定工程师信条
        2.2.2 创设工程师节
        2.2.3 维护工程师群体的利益
第三章 推动工程教育的发展
    3.1 促进工程教育问题之研究
        3.1.1 举行工程教育研究会
        3.1.2 工程教育问题的探究
    3.2 改进工程教育的其他举措
        3.2.1 参与工程课程标准的起草
        3.2.2 倡导举办工程学校
        3.2.3 创设工程教育奖励
第四章 促进工程学术的研究与交流
    4.1 工程名词的统一:工程学术研究与交流基础
        4.1.1 专门的工程名词编译机构之成立
        4.1.2、工程名词统一准则之拟定
        4.1.3 工程名词编译与审定工作之开展
        4.1.4 中国工程师学会工程名词统一工作之意义
    4.2《工程》?《工程周刊》:工程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4.2.1《工程》
        4.2.2《工程周刊》
        4.2.3 个案:“黄河问题”之讨论
    4.3 年会:工程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重要渠道
        4.3.1 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之概况
        4.3.2 年会特点之分析
        4.3.3 各界之评价
    4.4 个案:抗战时期中国工程师学会学会的科技交流工作
        4.4.1 中国工程师学会科技交流之开展
        4.4.2 科技交流工作之贡献
        4.4.3 取得成就的原因之浅析
第五章 推进工程技术的应用与进步
    5.1 工程材料之试验
        5.1.1 工程材料试验机构之成立
        5.1.2 具体工作之开展
        5.1.3 材料试验工作的历史意义
    5.2 工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5.2.1 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宣传工作
        5.2.2 协助与编制工业标准
        5.2.3 协助推进工程标准的实施
        5.2.4 中国工程标准协进会的工作
    5.3 《实业计划》之研究
        5.3.1 具体工作之开展
        5.3.2、历史意义
    5.4 大型科技考察:以广西考察为中心
        5.4.1 广西考察团的成立
        5.4.2 考察之经过
        5.4.3 考察情形及结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中国工程师学会工作的重要特点
        6.1.1 合作精神
        6.1.2 务实作风
        6.1.3 远见卓识
        6.1.4 高度的责任感
    6.2 中国工程师学会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附录
    中华工程师学会章程
    中国工程学会总章
    中国工程师学会章程
参考文献要目
    一、中国工程师学会出版物、章程、报告
    二、档案
    三、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着作
    四、与论文研究相关的学术文章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企业集团的金融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基于企业集团金融产业发展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企业集团实施金融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企业集团内涵
    第二节 企业集团实施金融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企业集团实施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企业集团实施金融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
    第一节 适合发展金融产业的企业集团类型分析
    第二节 发展金融产业对企业集团所属行业、规模及现金流的要求
    第三节 企业集团领导人对金融产业发展的认知度分析
第四章 企业集团金融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可供投资的金融机构选择
    第二节 投资深度决策:控股还是参股
    第三节 投资方式决策:新建还是并购
第五章 企业集团金融产业发展的管控模式及风险防范探讨
    第一节 企业集团金融产业发展的管控模式分析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运作机制分析
    第三节 企业集团金融产业发展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第六章 企业集团金融产业发展的效果检验
    第一节 效果检验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股权投资效果检验
    第三节 五大发电集团金融产业发展效果检验
    第四节 实证检验效果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研究述评
        1.5.1 国内相关研究
        1.5.2 国外相关研究
第2章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
    2.1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背景
    2.2 "自我生成"亦或"本土化"
    2.3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渊源
        2.3.1 慈善
        2.3.2 社会福利
        2.3.3 民政
    2.4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萌芽
        2.4.1 问题域:"现代"与"封建"之争
        2.4.2 新观念:"西学"与"中学"之合
        2.4.3 新慈善:"宗教慈善"与"传统慈善"之辨
    2.5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雏形
        2.5.1 理念的形成:"养"与"教"
        2.5.2 教育的发展:"污名"与"正名"
        2.5.3 方法的确立:"爱心"与"助人"
    2.6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初步确立
        2.6.1 理论体系
        2.6.2 专业权威
        2.6.3 社群认可
        2.6.4 伦理守则
        2.6.5 专业文化
第3章 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3.1 文化殖民中的精神输入
        3.1.1 "使中国基督教化"
        3.1.2 文化冲突中的徘徊与接受
    3.2 宗教与社会工作教育的结合
        3.2.1 倡导"福音服务训练"的沪江大学
        3.2.2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燕京大学
        3.2.3 "培训基督教社会工作者"的东吴大学
        3.2.4 培养"互助精神"的圣约翰大学
        3.2.5 发展"科学化之社会工作"的华西协合大学
        3.2.6 "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岭南大学
    3.3 宗教殖民的意外后果
第4章 民国时期社会工作方法的发展
    4.1 个案社会工作
        4.1.1 西方:从"道德缺陷"到"社会环境"
        4.1.2 民国:从"天灾人祸"到"社会环境"
        4.1.3 民国个案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归因分析
    4.2 团体社会工作
        4.2.1 西方的团体社会工作
        4.2.2 民国的团体社会工作
        4.2.3 西方以及民国时期团体社会工作生成的文化场域分析
    4.3 社区社会工作
        4.3.1 西方城市社会工作
        4.3.2 乡村建设运动
        4.3.3 中西社区社会工作差异的现代性因素分析
    4.4 社会工作行政
        4.4.1 西方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过程
        4.4.2 民国时期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过程
        4.4.3 比较中西方社会工作行政
第5章 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
    5.1 工业社会工作
        5.1.1 民国时期的劳工问题
        5.1.2 劳工问题调查与立法
        5.1.3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中的工业社会工作
    5.2 农村社会工作
        5.2.1 民国时期农村问题研究
        5.2.2 民国时期的农村问题调查
        5.2.3 "以社会服务救济病态"
    5.3 医院社会工作
        5.3.1 民国时期医院社会工作的研究范围
        5.3.2 民国时期医院社会工作成熟的标志——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服务部
        5.3.3 民国时期医院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
    5.4 妇女儿童社会工作
        5.4.1 民国时期妇女儿童社会工作的研究范围
        5.4.2 民国时期妇女儿童福利调查与相关立法
        5.4.3 民国时期的儿童个案社会工作
        5.4.4 民国时期妇女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
    5.5 矫正社会工作
第6章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特征及对当代的启示
    6.1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
        6.1.1 宗教介入与自我生成
        6.1.2 教育与实践同行
        6.1.3 以社区为先导
        6.1.4 局部性与零散性
        6.1.5 角色的庞杂性
    6.2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对当代的启示
        6.2.1 社会工作话语系统的建立
        6.2.2 社会工作教育目标的制定
        6.2.3 社会工作教育实践的设置
        6.2.4 国家力量对社会工作的介入
        6.2.5 城乡社会工作服务的平衡
        6.2.6 经济发展与社会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 ——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教育与职业》的缘起与运作
    第一节 《教育与职业》的缘起
        一、《教育与职业》的创办
        二、《教育与职业》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教育与职业》的宗旨
        一、《教育与职业》的宗旨
        二、《教育与职业》和《生活》宗旨之比较
    第三节 《教育与职业》的编撰
        一、《教育与职业》的主编
        二、《教育与职业》的栏目设置
        三、《教育与职业》的编排设计
        四、《教育与职业》的专号设置
    第四节 《教育与职业》的发行
        一、《教育与职业》的发行方式
        二、《教育与职业》的发行办法
        三、《教育与职业》的发行量
第二章 职业补习教育观
    第一节 职业补习教育的优势与功效
        一、有关欧美日本职业补习教育的宣传与介绍
        二、职业补习教育的优势
        三、职业补习教育的功效
    第二节 职业补习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一、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与编制
        二、职业补习教育的教材与教法
        三、职业补习教育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第三节 农村职业补习教育
        一、推行农村职业补习教育的理由
        二、推行农村职业补习教育的方式
    第四节 战时职业补习教育
        一、战时职业补习教育的重要性
        二、战时职业补习教育的实施
        三、针对伤残士兵的职业补习教育
第三章 职业指导观
    第一节 职业指导的内涵与功用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
        二、职业指导的原则
        三、职业指导的功用
    第二节 职业指导的步骤与方法
        一、职业指导的步骤
        二、职业指导的方法
    第三节 职业指导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一、人才缺乏与经费支绌
        二、需要不迫切与指导工具不完备
        三、政府提倡不力与职业机会缺乏
        四、时间、合作,与职业界无切实联络
        五、效果难以衡量
    第四节 职业指导的实施
        一、小学阶段的职业指导
        二、中学阶段的职业指导
        三、大学阶段的职业指导
第四章 女子职业教育观
    第一节 女子职业教育观
        一、女子职业教育概况
        二、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三、女子职业教育向家事教育的过渡
    第二节 家事教育观
        一、家事教育的演变与阻力
        二、家事教育的功用
        三、家事教育的实施
第五章 《教育与职业》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登陆中国的"专业码头"
        一、集中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与运作
        二、热切关注国外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概况与运作
        三、着力传播国外职业指导的发展概况与运作
        四、极力引介国外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与运作
    第二节 中国职业教育思潮发展的"最佳论坛"
        一、纠正社会偏见,清扫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二、适时推出研讨主题,导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向
        三、主动参与学制改革,率先发起讨论,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步伐
    第三节 职业教育机构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
        一、刊布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果与经验
        二、刊布兄弟职业教育机构的成果与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基于世博视角的上海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探讨问题与研究目的
        一、探讨问题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相关研究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材料处理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三、相关材料处理
        四、相关概念
第二章 上海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现状与特征分析
    第一节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分析
        一、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二、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第二节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一、客源市场的时间结构
        二、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
        三、客源市场的人口学特征与行为特征
    第三节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
        一、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亲景度分析
        二、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竞争态分析
第三章 基于上海世博会举办会期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第一节 世博会对举办地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
        一、世博会概述与特点
        二、世博会与举办地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
    第二节 基于世博会举办周期的历年入境客源市场特征
        一、五至十月入境旅游市场年度结构分析
        二、五至十月份入境旅游市场月度结构分析
        三、五至十月入境旅游客源国时空分布特征
        四、五至十月重点入境旅游客源国分析
    第三节 影响世博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波动的客观因素
        一、旅游供给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四、突发事件因素
第四章 基于世博会期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趋势预测
    第一节 旅游客源市场趋势预测
        一、旅游市场趋势预测概述
        二、旅游市场趋势预测的步骤
    第二节 世博会期间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趋势预测
        一、预测模型假设及选择
        二、预测模型确立与检验
        三、预测结论
第五章 世博会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策略与对策
    第一节 世博会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现状
        一、宣传目的与推广阶段
        二、宣传推广区域与具体推广活动
    第二节 世博会如今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策略
        一、世博旅游形象策略
        二、品牌策略
        三、区域联合策略
        四、促销策略
    第三节 对策与建议
        一、选准目标分级开发,重点促销
        二、开展对重点细分市场的信息调研与产品开发
        三、推进世博旅游信息网络化建设
        四、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提高创汇能力
        五、加强世博旅游行业管理及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8)企业商业标记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商业标记引论
    第一节 商业标记的起源及商业标记立法的演变
        一、商业标记的起源
        二、商业标记的立法演变
    第二节 商业标记的概念、范围和特征
        一、商业标记的概念和类别范围
        二、WIPO、TRIPS保护的商业标记
        三、商业标记之间的区别与共同特征
    第三节 商业标记的功能与价值
        一、商业标记的功能
        二、商业标记的价值
第二章 商业标记权述论
    第一节 商业标记权的概念和特征
        一、商业标记的概念
        二、商业标记的特征
    第二节 商业标记权的权利性质和权利归属
        一、商业标记权的性质
        二、商业标记权的取得、归属和终止
第三章 商业标记权法律保护总论
    第一节 商业标记法律保护的价值目标
        一、知识产权及商业标记权法律保护的涵义
        二、直接目的
        三、法律保护的意义
    第二节 商业标记权法律保护的途径
        一、商业标记权的立法保护
        二、商业标记权的行政保护
        三、商业标记权的司法保护
        四、商业标记权利主体自我保护
    第三节 中国法律保护商业标记的现状
        一、中国保护商业标记的成就
        二、中国商业标记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商标权及其法律保护
    第一节 商标构成的法律规定
        一、关于商标禁用标志的法律规定
        二、构成注册商标的必备条件
        三、注册商标构成的禁止性规定
        四、建议我国注册商标的要素范围扩大到听觉商标
    第二节 商标权的主体、内容与法律保护范围
        一、商标权的主体
        二、商标权的内容
        三、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
    第三节 驰名商标、着名商标、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
        一、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二、着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三、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
    第四节 服务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保护
        一、服务商标的法律保护
        二、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法律保护
    第五节 闲置商标的管理与保护
        一、闲置商标、未使用商标的概念与法律问题
        二、对未使用商标管理的法律规定
第五章 商号权及其法律保护
    第一节 商号权的概念、特征及权利内容
        一、商号的概念及商号构成的法律规定
        二、商号权的概念和内容
        三、商号权的性质
    第二节 商号权的法律保护
        一、企业商号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二、商号权的法律保护途径和措施
        三、商号与其他商业标记的权利冲突及其解决对策
    第三节 知名商号和老字号商号权的特殊保护
        一、知名商号的法律保护
        二、老字号与传统老字号法律保护的特殊性
第六章 地理标志权的管理、利用与法律保护
    第一节 保护地理标志的意义
        一、地理标志的概念和特征
        二、我国地理标志资源十分丰富
        三、地理标志保护的传统意义和经济意义
    第二节 地理标志权概论
        一、地理标志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地理标志的主体和权利内容
    第三节 地理标志权的法律保护
        一、地理标志权的国际保护状况
        二、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现状及必要性
        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途径和措施
    第四节 西部民族地区地理标志保护与利用的特殊性
        一、西部民族地区地理标志的现状与特点
        二、保护的特殊意义
        三、问题与对策
第七章 知名商品特有标识的法律保护
    第一节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概念及认定
        一、知名商品特有标识与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概念
        二、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认定与权利归属
    第二节 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法律保护
        一、知名商品特有名称法律保护的途径
        二、知名商品特有名称与商标权的权利冲突
    第三节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的法律保护
        一、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概念和特征
        二、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认定
        三、商品包装装潢的法律保护
第八章 其他商业标记法律保护要论
    第一节 商业域名
    第二节 企业徽标
    第三节 商业广告短语
    第四节 产地标记
    第五节 质量标记
第九章 建立商业标记一体化法律保护模式构想
    第一节 商业标记法立法一体化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一、商业标记法立法一体化的哲学基础
        二、立法一体化的法理学分析
        三、我国现行商业标记立法存在的问题
        四、统一立法国家的立法经验
    第二节 我国商业标记法立法的模式选择
        一、关于立法模式的建议
        二、改革、完善我国商业标记的行政保护体制
附录:商业标记法律法规要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名

(9)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 关于“社会转型”的界定
第一章 中国传播学:与中国社会转型同生共长
    一、 启蒙之旅前后的概念普及(1978~1983)
    二、 传播学学科地位的逐渐确立(1984~1988)
    三、 “回归”后的前行(1989~1991)
    四、 “无形学院”的形成(1992~2002)
第二章 传者研究:追寻制度框架的合理化
    一、 传播体制研究:困顿与“边缘突破”
    二、 “把关人”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尴尬
第三章 媒介分析:技术引发的媒介及讯息
    一、 百花齐放的观点辨析
    二、 系统化成果的出现
    三、 “组织”的重视
    四、 结语:跳跃式发展的理论可行性
第四章 受众研究:应用、理论与本土化
    一、 受众调查与媒体改革
    二、 理论的生发:受众研究的深入
    三、 本土化:受众研究理论突破的一种可能路径
第五章 效果研究:影响分析范式
    一、 国外效果研究的主流进路
    二、 我国效果研究概述
第六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代结语)
    一、 特点:以全球化、创新化为目标的持续发展
    二、 存在的问题
    三、 动因与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大陆传播学专着、译着要目
后记

四、2004年1月1日生效的全国性法规要目(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监禁规模实证研究[J]. 赵兴洪. 刑事法评论, 2018(02)
  • [2]官僚制理论审视下的民国工业灾害调查统计[J]. 周石峰.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3)
  • [3]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D]. 邹乐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4)
  • [4]基于企业集团的金融产业发展研究[D]. 殷红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5]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D]. 孙志丽.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2)
  • [6]民国时期知识界的职业教育观 ——以《教育与职业》杂志为中心[D]. 李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0)
  • [7]基于世博视角的上海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研究[D]. 黄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8]企业商业标记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 张术麟.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 [9]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D]. 郑西帆.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法规主要内容 (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