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作用机制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英文)

抗结核药物作用机制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英文)

一、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理(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林爱清[1](2021)在《结核性脑膜炎长期不良预后和耐药的风险因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的探讨》文中指出背景: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结核性炎症、脑水肿、脑积水等引发的脑膜刺激症和发热、头痛等结核中毒症状群,具有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荟萃分析显示,TBM的死亡风险为24.7%,成人晚期艾滋病(HIV)患者中死亡率超过50%,幸存者神经系统后遗症风险高达51%。近年来因为人口流动、HIV发病率增加及耐药性结核病例增加等因素影响,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因为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重症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早期诊断,联合应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药物,积极有效的处理颅内高压,以减少后遗症和防止复发,是TBM的主要治疗原则。临床上,多数TBM患者起病缓慢,偶见急性起病,正确诊断取决于对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和特点的充分认识,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的正确评价,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结核病灶的取证。因为亚临床感染的广泛存在,结核菌素试验对成年人诊断意义不大,脑脊液细胞计数、葡萄糖水平、氯化物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等通常与其他脑膜炎相似。此外不合理或不恰当的治疗使患者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从而增加了诊断难度。考虑到TBM的诊断方法尚不完善,TBM早期诊断需要新的技术或方法。TBM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症状和体征的非特异性,而作为重要诊断标本的脑脊液中结核菌数量非常少,难以早期鉴别诊断。发热、头痛、呕吐、精神状态改变和脑膜刺激征是TBM患者最常见的初始症状,但这些症状在多种疾病中可以出现,缺乏疾病特异性。WHO推荐四联方案治疗TBM,但治疗TBM的抗结核药物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能力不同和杀死MTB的能力存在差异,患者个体化的脑膜炎炎症反应及重症患者比如脑积水、脑结核瘤等病变的压迫效应同样存在明显差异,所以TBM的预后个体间差异很大,需要深入了解TBM的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等因素。4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群及艾滋病人等免疫力低下者是TBM的易感人群,多项研究对儿童TBM、HIV合并TBM、老年TBM临床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改善相应类型TBM诊断水平和治疗策略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TBM通常被认为是HIV患者的机会性感染,但在免疫功能正常的HIV阴性个体中也可以观察到TBM发病。国外研究显示,皮质类固醇的长期大量应用、肝胆脏器疾病等是TBM的常见因素,但部分患者没有合并基础疾病,也会患TBM。中青年人群是TBM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较少见对该群体TBM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影响因素的报道。耐药性的出现对全世界结核病的控制提出了紧迫的挑战,2018年,全球估计有500000例结核病病例(在1000万例结核病病例中)对利福平耐药,利福平是一线抗结核治疗的关键药物之一,一旦耐药,就需要应用昂贵的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治疗时出现的毒副反应增加,平均治疗成功率只有56%。尽管近年来在开发抗TB的简化预防方案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但由于目前没有检测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的方法来确定感染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因此抗TB感染的预防性治疗变得复杂。2016年至2017年,在30个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有6个国家报告的耐多药结核病病例数增加了 30%以上。2018年全世界估计有48.4万例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的发病病例。2019年,全球3.3%的新发结核病病例和17.7%的先前治疗病例是MDR-TB,在中国,7.1%的新病例和23%的先前治疗病例属于MDR-TB,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一些研究表明,最近耐多药结核病菌株和广泛耐药菌株的传播已变得越来越严重,传播模式占主导地位,不仅仅是抗生素使用不当引起耐药性的出现,这突出了 DR-TB防治的重要性。正如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的共识,控制DR-TB的流行对全球结核病控制和公共卫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研究显示,2017年耐多药结核病的平均成本为7141美元,几乎是药物敏感结核病的6倍,给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结核病治疗从标准化治疗转向个体化治疗,有关人群耐药模式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结核病高发的背景下,重视结核杆菌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决策依据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的流行,耐药性TBM患者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在耐药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治疗中,早期诊断、经验性治疗、调整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发现耐药TBM患者的早期临床特征,可能为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目前TBM诊断的金标准是脑脊液中检测到MTB,但是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仅为10%,而脑脊液MTB培养耗费时间较长,通常需要2周以上时间,而且培养的阳性率只有20%~30%,对于临床的早期诊断价值有限。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的结核病的诊断技术,其中分子诊断技术是近几年的重要突破,其代表即Xpert MTB/RIF方法。但无论是传统的脑脊液MTB培养法还是新的Xpert MTB/RIF检测法,其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仍然很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已经成功应用于肿瘤、糖尿病、产前诊断、临床病原体检测等领域,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一种新兴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快速的对DNA或RNA样本的碱基进行测序,该技术目前已被报道用于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诊断,尤其是该技术已被报道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然而,该技术对于TBM的诊断价值尚未明确。目的:第一部分:探讨中青年TB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长期不良预后的风险因素。第二部分:探讨耐药T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析产生耐药的危险因素。第三部分:评价二代测序技术对于TBM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第一部分:收集山东省胸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住院治疗的中青年TB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随访5年时功能预后。首先根据预后对临床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对其中有统计意义(P<0.05)的变量赋值(连续变量或定义变量),然后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数据和人口统计学特征。为了确定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并找到可能导致耐药的危险因素,我们采用了单变量比较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第三部分:前瞻性纳入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于山东省胸科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共50例,并跟踪随访其诊疗结局。送检脑脊液标本均进行二代测序,测序所得原始序列与病原微生物数据库进行对比得到最终结果。二代测序结果以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唯一比对序列为阳性,未检测到唯一比对序列为阴性。以符合脑脊液结核菌培养阳性、涂片阳性、Xpert MTB/RIF检测阳性及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等4项中至少1项即为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可疑结核性脑膜炎且抗结核治疗有效为临床诊断患者;有其他病原学依据或临床排除结核性脑膜炎者为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析二代测序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度。结果:第一部分:本研究共筛选600例患者,其中男339例,女261例,平均年龄(36±19)岁;预后不良率42.17%(253/60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预后患者年龄(t=-3.723,P<0.05)、分期(Z=-4.789,P=0.000)、意识改变(χ2=10.198,P=0.001)、认知功能障碍(χ2=7.813,P=0.000)、颅神经麻痹(χ2=5.911,P=0.041)、外周神经功能异常(χ2=14.179,P=0.017)、脑膜刺激征(χ2=6.951,P=0.008)、脑脊液蛋白含量(Z=-4.835,P=0.015)、脑积水(χ2=11.564,P=0.001)、脑梗死(χ2=7.142,P=0.017)、耐药结核(χ2=0.217,P=0.004)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1.059,95%CI1.025,1.087),P=0.000]、意识改变[OR=3.545,95%CI(1.069,10.685),P=0.037]、MRCⅢ期[OR=23.985,95%CI(3.878,40.129),P=0.000]、脑积水[OR=2.917,95%CI(1.049,8.613),P=0.023]、脑梗死[OR=3.178,95%CI(0.981,8.173),P=0.019]、耐药结核[OR=l1.672,95%CI(1.681,30.112),P=0.001]与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第二部分:本研究共筛选164例结核菌培养阳性患者,其中耐药结核性脑膜炎41例(25%)。耐药结核性脑膜炎比药物敏感结核性脑膜炎有更高的死亡率(46.3%vs 8.9%,P<0.001)。住院时间(OR 1.059,95%CI 1.025,1087)、呕吐(OR 3.545,95%CI 1.069,10.685)、脑脊液 ADA(OR 3.178,95%CI 0.981,8.173)、脑脊液中性粒细胞学占优势(OR 11.672,95%CI 1.681,30.112)、既往结核病史(OR 23.985,95%CI 3.878,40.129)、合并其他脏器结核(OR 8.161,95%CI 1.235,11.269)、年龄(OR 5.471,95%CI 1.051,8.954)、性别(OR 5.471,95%CI 1.051,8.954)、脑压(OR2.917,95%CI 1.049,8.613)为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2例中Xpert MTB/RIF检测阳性13例,培养阳性6例,结核核酸PCR检测阳性5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2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6例。在确诊及临床诊断患者中,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系列20例,敏感度为58.8%(20/34),特异度为100%(16/16)。在确诊患者中,二代测序的敏感度为63.6%(14/22);在同步进行结核分枝菌培养、Xpert MTB/RIF检测与二代测序的50例标本中,以临床诊断为标准,3种方法的特异度均为100%(16/16);传统方法、Xpert MTB/RIF检测及二代测序的敏感度分别为29.4%(10/34)、38.2(13/24)和58.8(20/34),传统检测方法与二代测序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χ2=8.333、P=0.013),Xpert MTB/RIF 检测及二代测序比较(χ2=8.333、P=0.065),差异性无显着性。传统方法与二代测序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高达82.4%(28/34)。结论:第一部分:年龄、MRC Ⅲ期、意识改变、脑积水、脑梗死、耐药结核是结核性脑膜炎长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耐药结核性脑膜炎比药物敏感性结核性脑膜炎的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男性、未婚、住院时间、呕吐、脑脊液ADA、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数占优势、既往结核病史、合并其他脏器结核为耐药结核性脑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二代测序技术能够较快速地检测脑脊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且其敏感性和特异度均较显着,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二代测序联合传统检测方法可提高检出率。

陈露[2](2021)在《天然产物启发的功能型大环和氮杂稠环合成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天然产物启发的大环合成方法学与生物活性研究大环分子是一类由12个及以上的原子所构建而成的环状化合物。该类分子结构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且长期以来被用于疾病临床研究。研究表明,链状分子成环后,分子内键旋转受到限制,导致大环的可变构象减少,从而提高其靶点亲和能力与选择性,此外,其独特的三维构象对增强代谢稳定性、改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细胞膜渗透性等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天然产物大环的独特骨架,设计与合成类天然大环化合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已报道的合成策略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环的合成发展,但是结构新颖且功能多样的大环化学空间仍然匮乏,难以满足人们对多功能靶点的活性筛选要求。因此,发展新的方法与策略高效快速地合成结构新颖且具有多功能活性的大环化合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文第二章,我们以苯甲酸、乙烯基环碳酸酯以及天然氨基酸作为重要合成砌块通过仿生模块化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强效逆转P-gp介导的MDR活性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为了高效快速地构建结构新颖的大环分子,我们以广泛存在的羧基作为导向基团,在无溶剂条件下,实现了Rh(III)催化高化学、高立体选择性C(sp2)-H烯丙基化反应,合成了多样性官能团取代的烯丙基醇类化合物。这一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放大至50倍不影响产物的收率与立体选择性。紧接着我们将多取代烯丙基醇作为关键的连接子,与二肽及三肽通过缩合、水解与大环内酯化实现了14元与17元新型(Z)-烯丙基骨架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构建。此外,利用这一策略,糖尿病治疗药物瑞格列奈作为模块分子可与二肽成功组装为大环内酯化合物4g。通过活性筛选,我们发现这一类结构新颖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能有效抑制P-gp转运体功能、逆转P-gp介导的多药耐药并显着增强肿瘤细胞对细胞毒药物的敏感性。其中4g的活性(逆转倍数高达176倍)远强于第一代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在这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发展了碳氢键活化烯丙基化的新方法并利用仿生模块化的新策略高效快速地构建了结构新颖的功能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为克服耐药肿瘤提供了新的分子骨架,为多样性大环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在本文第三章,我们发展了光诱导远程C(sp3)-H键酰基化反应。首先,我们以简单的醛作为酰基自由基来源,通过光氧化还原体系在蓝光照射下实现了分子间的酰基化反应。这一反应条件温和,底物官能团兼容性良好,反应直接放大至80倍仍能以较好的收率得到酰基化产物。通过机理验证实验,我们发现底物可经N自由基介导的1,5-氢迁移以及苄位的单电子氧化两条路径生成苄基自由基。紧接着我们将这一反应应用于后阶段大环的合成中实现了大环拟肽的构建。我们以包含脯氨酸的肽链前体作为模板底物进行条件优化,同时计划合成包含多样性氨基酸的大环拟肽化合物并进行生物活性筛选,这部分工作仍在进行中。第二部分天然产物启发的氮杂稠环合成与抗结核研究结核病是一类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呼吸道传染病。随着耐药性的出现,当前用于治疗药物敏感性结核病的治疗方案对于耐药性结核病不再有效,导致耐药性结核病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以及更加复杂的治疗方案,并带来了严重的毒副作用,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最终,结核病的治愈情况进一步恶化。现有的结核病治疗药物均是靶向结核分枝杆菌自身,但随着人们对于宿主导向治疗的不断深入了解,越来越多人关注用于结核病治疗的宿主导向治疗策略。研究表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巨噬细胞中PPM1A的上调会激活PPM1A-JNK信号通路,最终,抑制巨噬细胞凋亡实现免疫逃逸。因此,PPM1A可能是缩短治疗时间并且消除结核分枝杆菌持久性感染的强有力的药物靶标。然而,当前尚未发现安全有效的PPM1A抑制剂。文献调研表明,氮杂稠环类天然产物血根碱对PPM1A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活性,然而,这一天然产物表现出很强的细胞毒性以及低靶点特异性,导致其不适用于进一步体内药效以及机制研究。在本文第四章,我们在天然产物血根碱的基础上,通过生物电子等排、优势片段整合、骨架跃迁等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类具有PPM1A抑制活性的菲啶盐类小分子。通过体外蛋白水平PPM1A抑制活性研究,我们发现化合物17-5与18-4的IC50分别为1μM与2.5μM,且对PPM1B的选择性分别为15倍与40倍,两者均具有良好的靶点特异性。与此同时,毒性试验表明,这些菲啶盐化合物不存在细胞毒性。此外,18-4在不直接杀伤Mtb的情况下,可通过宿主导向策略,显着增强巨噬细胞对Mtb的清除能力,而17-5无明显效果。进一步,我们研究了化合物18-4的体内活性。结果显示,单独使用这一化合物对肺部结核分枝杆菌无明显影响,但是与低剂量利福平联用时可使肺部结核分枝杆菌负载量降低10倍。此外,这一治疗方案不会导致小鼠体内出现高炎症反应,这表明小鼠对于化合物18-4耐受性良好,并且这一化合物有可能预防与慢性TB感染相关的过度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血根碱优化得到的化合物18-4不仅可作为一个安全有效的探针分子进行相关药理机制研究,并且是当前第一个体内安全有效且高靶点特异性的PPM1A抑制剂。

赵秀娟[3](2021)在《2014-2019年海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2014年至2019年海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变化趋势及耐多药影响因素,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从基因层面分析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特征,以期为海南省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海南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经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试验确证为结核分枝杆菌且进行了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检测者纳入分析。回顾性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信息,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差异性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484例研究对象。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耐多药率分别为44.3%、24.9%。6年间结核分枝杆菌除链霉素耐药率、卷曲霉素耐药率无显着性变化(P>0.05)之外,其他被检测药物耐药率均显着性变化(P<0.05),其中异烟肼、乙胺丁醇和氧氟沙星耐药率呈现下降趋势(P<0.05),利福平、卡那霉素和丙硫异烟胺耐药率呈现上升趋势(P<0.05);初治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复治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率、丙硫异烟胺耐药率显着性上升(P<0.05),其中利福平耐药率年平均上升速度为0.05%(X2=14.257,P=0.014),丙硫异烟胺耐药率年平均上升速度为0.44%(X2=35.332,P<0.001)。本研究发现初治结核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耐多药率是未合并糖尿病患者的2.854倍,95%可信区间为(1.273,6.398)(P=0.011);复治结核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果为“4+”患者耐多药率是培养结果为“<1+”患者的3.121倍,95%可信区间为(1.325,4.248)(P=0.003);肺部有空洞者耐多药率是肺部无空洞患者的2.372倍,95%可信区间为(1.325,4.248)(P=0.004)。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基因突变类型中,katG基因突变型、inhA基因突变型、katG基因和inhA基因联合突变型占比分别为70.8%(204/288)、8.0%(23/288)和1.0%(3/288);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基因突变类型中,基因突变位点位于rpoB531位点、rpoB526位点、rpoB511位点、rpoB516位点、rpoB533位点、rpoB513位点的结核分枝杆菌占比分别为43.6%(167/383)、18.3%(70/383)、7.0%(27/383)、5.5%(21/383)、2.1%(8/383)、1.6%(6/383);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基因突变类型中,rpoB+katG基因突变型、rpoB+inhA基因突变型、rpoB+rpoB+katG基因突变型和rpoB+katG+inhA基因突变型占比分别为71.1%(172/242)、3.3%(8/242)、3.3%(8/242)、和1.2%(3/242)。结论海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较高,除链霉素、卷曲霉素之外其他被检测药物耐药率均显着变化;合并糖尿病、培养结果为“4+”以及肺部有空洞是结核患者耐多药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点监控这类患者耐药情况;结核分枝杆菌最常见的耐异烟肼、耐利福平和耐多药突变型分别为katG基因突变型、rpoB531耐药基因突变型和rpoB+katG基因突变型。

刘博学[4](2021)在《藏木香的抗结核病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木香具有治疗结核病的传统功效,但是作用机理不清楚,通过文献调研和分析,提出猜想:藏木香发挥抗结核活性可能是由于其中的倍半萜内酯类成分抑制了结核杆菌肽聚糖层合成关键酶Ldt Mt2的活性,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1)筛选出藏木香中抗结核活性的化学成分,2)确定活性成分其对Ldt Mt2的抑制活性和作用模式;3)得到活性成分与靶标蛋白的晶体结构。方法:1)基于结核杆菌弱毒株,以体外抑菌实验筛选藏木香中抗结核杆菌活性成分;2)通过质粒转化,蛋白纯化的方法纯化Ldt Mt2(131-408)蛋白,用于和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结合实验;3)通过Ellman实验和质谱验证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共价结合Ldt Mt2(131-408)蛋白的原理;4)通过结构生物学方法验证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结合Ldt Mt2(131-408)的结合位点。结果:1)倍半萜内酯类中含有α-亚甲基-γ-丁内酯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抑菌作用;2)可以得出Ldt Mt2(131-408)蛋白半胱氨酸的巯基可以和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α-亚甲基-γ-丁内酯官能团发生共价结合;3)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α-亚甲基-γ-丁内酯官能团结合在Ldt Mt2(131-408)蛋白的活性位点Cys354的巯基上。结论:1)倍半萜类化合物中的主要活性官能团是α-亚甲基-γ-丁内酯基团,易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共价结合于蛋白半胱氨酸的巯基而产生活性。在研究中我们已经通过质谱和Ellman反应确定了来自藏木香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共价结合于Ldt Mt2(131-408)活性位点Cys354的巯基。晶体结构解析结果证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异土木香内酯可以和Ldt Mt2(131-408)的活性位点Cys354共价结合,减弱结核杆菌毒力,从而抑制结核杆菌活性;2)藏木香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抗结核靶标Ldt Mt2(131-408)蛋白上具有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似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模式,但是不具有能够被结核杆菌内表达的β-内酰胺酶水解的内酰胺环,不易产生抗药性。因此,Ldt Mt2(131-408)抑制剂的开发不管是作为直接杀死结核杆菌药物还是结合其他β-内酰胺抗生素的联合用药,都具有光明前景。

陈越[5](2021)在《云南省部分地区HIV相关NTM病的病原学及其生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到疑似HIV/NTM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双重感染样本共64株,分别来自云南省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通过对临床双感菌株进行一系列实验,包括生理生化和基因测序鉴定、MIRU-VNTR基因分型和多态性分析、药物敏感实验等,以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分布、优势菌种鉴定、耐药情况,为溯源致病菌的研究和临床预防与诊治提供参考及帮助。方法:1.将样本接种于对硝基苯甲酸(PNB)和噻吩2-羧酸肼(TCH)两种鉴别培养基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对临床分离株做初步菌种鉴定。同时,进行抗酸染色,观察染色阳性菌株。选取16S r RNA、hsp65、rpo B三种引物对初筛后的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测序,结果在NCBI的BLAST中进行序列比对,从而进行菌种鉴定。2.对优势菌群鸟分枝杆菌使用MIRU-VNTR方法做基因分型和多态性研究。选取15个位点,使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条带。运用Quantity One软件计算目的条带大小,通过公式计算重复次数并保存数据。将以上数据及菌株分离地导入Bionumerics6.6软件中,使用UPGM功能制作聚类分析图和MAT功能生成最小树状图。最后,计算每个位点的分辨率,可获得分辨率最高的位点,淘汰分辨率最低的位点。3.对分枝杆菌进行链霉素(SM)、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MB)、卡那霉素(K)、利福布丁(RBU)的药物敏感性分析。使用比例法逐步稀释菌液后,选取合适的高稀释度和低稀释度菌悬液分别接种于以上5种药敏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中。置于36℃±1℃的温箱培养4周后读取结果。结果:1.样本经鉴定后得到鸟分枝杆菌16株、胞内分枝杆菌11株、戈登氏菌7株、马赛分枝杆菌4株、三重分枝杆菌4株、鼻疽诺卡菌3株、结核分枝杆菌2株、龟分枝杆菌1株、脓肿分枝杆菌1株、M.paraintracellulare 1株。鸟分枝杆菌数量最多,为优势菌群。2.本次实验鉴定出的鸟分枝杆菌合并本课题组2019年鉴定保存的菌株共23株,做聚类分析图可知,23株鸟分枝杆菌分为3个基因群,A群占比60.9%(14/23),B群占比26.1%(6/23)、C群占比13%(3/23)。保山与德宏地区分为A群基因,大理州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永平县分为B群基因,大理州宾川县3株菌分为C群基因。最小树状图结果,云南部分地区鸟分枝杆菌与日本菌株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云南部分地区菌株与葡萄牙菌株也存在差异但不如日本地区显着。15个位点中,分辨率最高的是MATR-3位点0.714,分辨率最低的为MATR-6位点0.143。3.药敏结果显示,16株鸟分枝杆菌除对利福布丁不耐药,对异烟肼、乙胺丁醇、卡那霉素、链霉素耐药。结论:1.云南省保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与HIV相关的非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分离株为鸟分枝杆菌,可作为优势菌群。2.运用MIRU-VNTR法计算鸟分枝杆菌的基因多态性,MATR-3位点分辨率最高,除MATR-6位点分辨率低外,其他14个位点可以作为鉴定该地区鸟分枝杆菌的位点。云南省部分地区的鸟分枝杆菌基因分型与葡萄牙和日本两国存在较大差异。3.16株鸟分枝杆菌对利福布丁敏感率较高,但对于异烟肼、乙胺丁醇、卡那霉素、链霉素耐药。药敏结果显示,治疗双感鸟分枝杆菌疾病,利福布丁更具有优势。

张洁[6](2021)在《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及耐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北京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怀柔结核病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谱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怀柔区结核病患者临床分离株250株。采用比例法药物敏感性实验检测这些临床分离株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及7种二线抗结核药的耐药谱。采用分子线性探针法快速检测对利福平(Rifampicin,RFP)和异烟肼(Isoniazid,INH)的耐药性。结果:235株被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株中有79株(33.6%)对一种或多种药物耐药。其中单药耐药18例(7.7%),多耐药19例(8.1%),RFP耐药28例(11.9%),耐多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24 例(10.2%),准广泛耐药7例(3.0%),广泛耐药2例(0.9%)。复治患者的耐多药比例高于初治患者(34.5%vs.6.8%,p<0.01),耐药菌株中RFP耐药主要是rpoB基因S531L位点突变(62.5%),INH耐药主要是katG基因S315T1位点突变,占62.9%。结论:北京怀柔结核病监测点复治患者所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MDR率显着高于初治患者。详细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对耐药结核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检测耐药菌株的常见基因突变可快速准确的诊断耐多药结核病,这也将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并降低传播率。2.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耐药性研究目的:掌握北京地区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方法:对北京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治肺结核患者展开调查,通过菌株库信息的比对,查找出已登记的第一株和最后一株来自同一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配对菌株134对268例,采用分子线性探针法快速检测对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性。对复治患者末次分离株进行比例法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北京地区复治患者初始分离株中单耐INH 比例为9.0%,高于末次分离株中单耐 INH 比例(X2=4.254,P<0.05)。复治患者 MDR 率为 29.9%(40/134),复发患者MDR率为23.1%(18/78)。非复发的复治患者MDR率高于复发患者(X2=4.090,P<0.05)。有耐药性变化患者共14例,占比为10.4%,其中10例(71.4%)患者分离株从敏感变为耐药,4例(28.6%)患者的分离株由耐药变成敏感。耐药菌株中,利福平耐药株以rpoB基因S531L位点突变为主(63.0%),70.5%的异烟肼耐药株为katG基因S315T1位点发生突变。比例法药敏结果显示复发患者任何耐药率为57.7%,非复发患者任何耐药率为53.1%。结论:北京地区复治患者初始分离株中单耐INH的比例比末次分离株高,非复发的复治患者MDR率高于复发患者,临床上一旦诊断为结核病,应该要立即治疗,联合、规范用药,坚持治疗防止发展为耐药结核病,甚至耐多药结核病。3.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目的:通过比较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前后两次发病时菌株的基因型有无发生变化,从而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再以复治结核患者末次菌株为研究对象,了解北京地区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型及成簇特征。方法:以北京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治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RD105缺失基因法及15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分型实验比较复治肺结核患者前后两次发病时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的差异,从而判断结核病的发病原因。再以复治结核患者末次菌株为研究对象,评价该基因分型技术对北京地区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分辨能力,对流行于复治患者中的结核分枝杆菌从系统发育学方面进行研究,掌握复治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特征。结果:复治患者内源性复燃占比为75.4%(101/134),外源性再感染比例为24.6%(33/134);复发结核病患者内源性复燃占比为65.4%(51/78),外源性再感染比例为34.6%(27/78)。获得性耐药比例为60%(6/10),原发性耐药为40%(4/10)。复治患者末次分离的134例结核分枝杆菌中,126例为北京型,8例为非北京型。134株结核分枝杆菌呈现110种基因型,包括2个同源复合群和25个独特型。33株菌成9个簇,成簇率为17.9%。结论: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性复燃,也存在小范围内的流行,且主要流行菌株为北京基因型,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全基因组测序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研究中的应用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了解复治MDR患者临床分离株的基因谱系以及传播关系,并对每株结核分枝杆菌的全基因组进行16种药的耐药性预测。方法:北京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复治肺结核患者临床分离株,经分子线性探针技术检测为MDR的40例菌株,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掌握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谱系特征及传播关系,通过提取各耐药位点的序列比对信息,分析各耐药位点的突变,根据数据库中突变和耐药关系,预测耐药表型。结果:40例经线性探针法鉴定为MDR的菌株中,全基因组测序显示有1例为利福平敏感菌株。40例结核分枝杆菌均为谱系2,其中亚谱系L2.2.1有33株,L2.2.2 有 7 株;29 株(72.5%,29/40)为“现代”北京型,11 株(27.5%,11/40)为“古老”北京型。40例菌株中2例成簇。共发现16个与耐药相关的基因,有11例菌株对同种抗结核药存在两个及以上耐药基因。结论: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MDR分离株主要为谱系2,“现代”北京型占多数,检测与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突变可以预测耐药。

李雨竹[7](2021)在《MarR家族转录因子MSMEG6580调控耻垢分枝杆菌感知应答氧化压力》文中研究指明结核病(Tuberculosis,TB)属于慢性缓发并具传染性的疾病,这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疾病长久以来都是单一传染性疾病导致死亡的主因,仅2019年期间,全世界就发现约996万例结核病新发病例,死亡人数逼近140万。虽然已有几种抗结核药物应用于临床,但由于疗程长、毒副作用大以及患者依从性低等因素,导致临床耐药性普遍存在。为了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法和疫苗,我们需要深入的了解细菌的生理功能。患者咳嗽飞沫中的结核菌往往以气溶胶形式经空气传播。紫外线、甲醛等消毒剂可以降低结核菌在空气中的存活率。但经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固定后的结核病人肺组织中的病原菌仍有疾病传播风险,对其耐受机理更是鲜有研究。为了能在巨噬细胞中存活,结核菌需要应对NADP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依赖型吞噬细胞氧化酶(NOX2/GP91phox)产生的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一氧化氮合成酶诱导的活性氮物质(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及其他亲电体造成的环境压力。为此,结核菌演化出了多种抵御、保护机制,例如:成分复杂的细胞壁,硫氧还蛋白系统(NADPH,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 R(Thioredoxin reductase)和硫氧还蛋白Trx(Thioredoxin)),大量分枝硫醇及多种保护性酶。分枝硫醇作为分枝杆菌中谷胱甘肽类似物,可以保护细菌抵御氧化压力并灭活醛类等亲电体,提高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抗药性,促进分枝杆菌生存。然而,结核菌中关于感知氧化压力及甲醛等亲电体的转录调控机制少有研究。MarR(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regulator)家族转录因子通过调控抗氧化酶、药物外排泵以及毒力因子的转录从而影响分枝杆菌应对多种外界生存压力的能力。本研究以快生型非致病性耻垢分枝杆菌(Mycolicibacterium smegmatis mc2 155)为模式菌株,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构建MSMEG_6580(又名HxlR),MSMEG_6581敲除菌株,以探究二者在分枝杆菌应答氧化及亲电压力过程中发挥的功能。通过GSE104978数据挖掘发现HxlR,MSMEG_6581和MSMEG_0198与氧化压力相关,敲除目的基因后,相对于野生型菌株(Wild type,WT),MSMEG_6581敲除菌株对H2O2显着敏感。为了探究其中的调控机制,我们对HxlR蛋白进行异源表达并纯化。在氧化条件下,HxlR蛋白二聚体形式较少而更倾向于以四聚体形式存在;EMSA(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实验证明HxlR蛋白能够结合靶基因及自身启动子;点突变实验结果发现HxlR蛋白具有四个结合底物的关键氨基酸位点:Cys11,Arg15,Arg38,Arg56。当还原物质存在时,不影响HxlR蛋白与靶基因结合能力,说明其主要以单聚体形式与目的基因DNA结合;在氧化物质存在时,HxlR蛋白与MSMEG_6581及自身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活性明显降低。接着为了探究细菌内氧化压力对HxlR调控机制的影响,通过q RT-PCR实验发现正常情况下,HxlR能够抑制编码短链脱氢酶的MSMEG_6581及自身转录;氧化压力可以促进野生型菌株中HxlR转录表达,而对MSMEG_6581转录水平影响较小。进一步研究发现HxlR,MSMEG_6581影响细菌对甲醛消毒剂及抗生素的敏感性。综上,HxlR是一种新型的氧化还原抑制型转录因子,有助于分枝杆菌抵御氧化压力、甲醛及抗生素。综上所述,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发现在氧化条件下,HxlR蛋白二聚体间通过二硫键形成四聚体,以减弱对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结合能力;MSMEG_6581短链脱氢酶有利于促进分枝杆菌对氧化压力及抗生素的耐受性;值得注意的是,敲除HxlR对甲醛压力更加敏感,而敲除MSMEG_6581则更加耐受,这些结果阐释了HxlR转录因子及MSMEG_6581短链脱氢酶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功能,为靶向HxlR及短链脱氢酶设计抗结核药物靶标提供可能性。

曾艳平[8](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大量移民、HIV患者数量的增加及耐药菌株的传播,给全球结核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大国,患者数量占全球结核总数的17%,防控形势严峻。脊柱结核作为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是骨与关节结核的最常见及最严重形式。该病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小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脊柱交界区结核,是处于脊柱特殊区域的结核,其发生在脊柱应力过渡区,存在进展为脊柱后凸畸形并发截瘫的高风险,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脊柱交界区结核可分为:颅颈交界结核、颈胸交界结核、胸腰交界结核及腰骶交界结核,其中胸腰椎交界结核最为常见,颅颈交界结核最为少见。目前,脊柱交界区结核的治疗并无相关指南。一般认为,轻、中度脊柱交界结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即:抗结核化学疗法、全身营养支持、部分制动)达到治愈效果。对于合并脊柱不稳、神经功能损害、大面积椎旁脓肿、严重后凸畸形,以及耐药结核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外科手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且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症及优缺点。各脊柱交界区结核存在局部解剖结构、承力特点、病灶范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共识及标准,而当前其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少,严重影响着手术医生的决策。本研究通过三个部分研究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各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各手术入路方式的适应症,以期能够帮助医道同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为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手术治疗和科研交流提供借鉴与参考。第一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例颈胸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5例;B组,后入路,共18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2例。三组中共36例术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NDI、JO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7.1±16.6 y、15.7±13.2 mon、21.4±9.7d,B组分别为26.4±12.9 y、21.8±13.0 mon、28.4±8.2 d,C组分别为31.3±15.9 y、23.4±12.8mon、26.3±6.8 d,各指标组间统计学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分别为244.4±117.6 min、373.4±433.7 ml,B组为218.0±47.0 min、222.2±134.2 ml,C组为374.8±43.6 min、741.7±281.1 ml。三组中C组失血量最大,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2.9±23.5 mm/h、9.7±5.6 mm/h;B组,45.9±29.1 mm/h、5.7±3.1mm/h;C组,61.3±27.2 mm/h、6.3±3.4 mm/h。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15.7±10.6°、10.4±9.3°及11.0±7.7°;B组,19.8±7.7°、10.0±3.1°及11.0±3.2°;C组,13.8±5.3°、7.6±2.9°及8.3±2.8°。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明显改善,与各组术前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同样,各组术后、末次随访的JOA和NDI值,与术前相比,数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4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2例胸腰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7例;B组,后入路,共57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28例。三组中共46例术前伴发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中,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35.5±13.6 y、20.3±13.0 mon、22.4±4.7d,B组为42.5±15.6 y、18.8±13.7 mon、19.8±8.3 d,C组为35.7±14.2 y、23.4±10.6mon、27.5±10.9 d。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32.7±91.6 min,B组为319.4±137.0 min,C组为434.8±121.4 min,结果显示三组中C组平均手术时间最长,与A组、B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组术中失血量为923.8±421.3 ml,B组为967.5±813.5ml,C组为1157.1±994.6 ml。术前、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53.9±25.0 mm/h、9.5±5.6 mm/h;B组,46.1±27.6 mm/h、12.4±11.9 mm/h;C组,49.2±27.0 mm/h、11.6±10.6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分别为:A组,22.8±8.8°、14.9±5.3°及18.3±6.3°;B组,21.5±10.8°、7.4±4.9°及10.3±5.4°;C组,23.4±14.7°、9.7±6.0°及12.8±7.6°。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大部分于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腰骶交界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共分为三组:A组,前入路,共34例;B组,后入路,共25例;C组,前后联合入路,共13例。三组共19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伤。通过统计分析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VAS、ASIA等指标,以评估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平均年龄、随访时间、住院时间,A组为37.4±13.3 y、16.6±14.8 mon、16.6±4.3d,B组为42.7±15.2 y、23.1±25.1 mon、26.3±6.8 d,C组为33.5±13.5 y、20.3±11.4 mon、23.6±7.6 d。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A组为181.2±77.2 min、375.3±271.4 ml,B组为320.0±169.1 min、910.0±861.9 ml,C组为454.1±154.3 min、1046.2±598.1 ml,结果显示三组中A组术中失血量最少、手术时间最短,与B、C组相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的ESR分别为:A组,48.1±28.2 mm/h和13.3±16.3mm/h;B组,39.6±25.3 mm/h和21.0±22.5 mm/h;C组,52.8±32.3 mm/h和21.0±28.9mm/h。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分别为:A组,34.4±11.6°、36.7±6.5°及36.1±8.1°;B组,31.3±12.6°、34.6±7.8°及33.5±8.5°;C组,25.8±8.2°、34.3±6.8°及32.7±5.6°。而三组腰椎生理性前凸角(L1-S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45.0±14.7°、48.5±13.2°及47.6±12.5°;B组,40.2±16.2°、45.0±12.4°及43.7±13.7°;C组,31.8±15.6°、37.2±13.6°及36.5±13.2°。与术前相比,三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腰骶角和腰椎生理性前凸角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伴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组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术前值进行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1、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治疗颈胸椎交界结核,后入路适应症狭窄,应选择性使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创伤大、手术技能要求较高,需严格把握其适应症,而前入路疗效好且其适应症较广;2、对于胸腰椎交界区结核,三种手术入路均能实现病灶的清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脊柱的稳定及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后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适应症广的特点,而对于前方巨大脓肿、多节段病变及严重后凸畸形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3、前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交界结核,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且其适应症广,而对于严重后凸畸形或前中柱破坏严重仅通过前路难以有效固定的患者,建议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病灶位于后柱而无前方大脓肿的患者可采用后路手术;4、单靠任一手术入路不能治疗所有脊柱交界区结核患者,每种入路方案都有其适应症,应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制定出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一般情况及术者的熟悉程度综合考虑。

李晓阳[9](2021)在《豫北地区肺结核合并COPD的临床特点及耐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十大死因之一,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死亡率居于第三位[1]。肺结核与COPD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2]。有报道组织学证实的结核相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B-associated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OPD)[3]。且耐药结核因耐药性、传染性、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因而肺结核合并COPD及其耐药引起广泛关注。我院为省级三甲医院,收治患者多来自豫北地区。选取我院收治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代表豫北地区患者特点及耐药情况。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20年3月期间于我院住院40岁以上肺结核患者7803例,根据是否合并COPD分为两组,其中单一肺结核为对照组(n=7248),肺结核合并COPD为观察组(n=555),根据是否发生耐药分为三个亚组单纯肺结核耐药组(n=320)与肺结核合并COPD耐药组(n=35)及肺结核合并COPD敏感组(n=520)。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核合并COPD耐药的高危因素并计算每种因素的比值比(OR)和95%的可信区间(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肺结核合并COPD组与肺结核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差异,进一步分析肺结核合并COPD患者对抗结核药物耐药的危险因素。结果1.临床特征:(1)性别:与对照组中老年男性占比70.6%(5117/7248)相比,观察组78.2%(434/555)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核初治复发: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4.89%(83/555)明显高于较对照组的6.84%(496/7248)(P<0.05);(3)临床症状:观察组的营养不良、胸痛、咯血、午后出现低热等症状所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耐药率为6.36%(35/5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320/7248)(P<0.05);2.耐药性分析:肺结核合并COPD耐药组35例,单纯肺结核耐药组320例。单纯肺结核组单耐药率为3.8%(12/320),耐利福平率10.9%(35/320),肺结核合并COPD组单耐药率为42.9%(15/35),耐利福平率22.9%(8/35),肺结核合并COPD组发生单耐药及耐利福平发生率升高,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肺结核合并COPD耐药组的营养不良、糖尿病、形成肺部空洞、结核治疗史(复治)占比均高于肺结核合并COPD敏感组(P<0.05);同时,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糖尿病、结核治疗史(复治)以及合并症为结核耐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与单纯肺结核组相比,肺结核合并COPD组单耐药、耐利福平发生率更高。2.年龄、复治、糖尿病、合并症数量多为肺结核合并COPD组发生抗结核药物耐药的危险因素。

周蕾[10](2020)在《结核分枝杆菌抗性药物体外评价菌株体系的构建及新药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结核病是全球第十大致死病因,我国是结核病的高负担国家。随着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增多,结核病的流行势态更为严峻,对新型抗结核药物的需求也更加紧迫。系统的包含不同耐药水平和耐药机制的菌株体系可以用于抗结核药物的筛选和药效评价,因此是药物研发中必不可少的。此外,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疾病在结核病中的占比也在不断增高,使结核病的防控更加复杂,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双重威胁。与结核病系统的监测报告体系不同,NTM病例目前并不强制性报告,NTM疾病缺乏系统的常规性监测数据。同时因为NTM分离鉴定的方法繁琐,技术条件要求高,对NTM的研究比较局限,因此NTM流行趋势和耐药性等方面的综合数据历来是主要依赖于Meta分析。结合现实需求,本研究设立了两项内容,1)本课题旨在建立一个较为系统,包含不同耐药表型的耐药位点数据库及菌株库。根据任务分工,本研究承担了其中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两种一线药物的菌库构建工作,并利用已建成的菌株体系,进行了71个候选抗结核药物的药效评价。2)对中国大陆地区20年间NTM的流行趋势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第一项研究中,首先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和乙胺丁醇耐药机制的文献检索,汇总出经过多项药敏试验验证的确证性耐药相关突变位点。其次从科室菌株库中根据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挑选不同耐药水平的菌株进行传代培养。经过耐药位点检测与复核后,进行单菌落纯化培养,药敏试验进一步验证复核后扩增保菌,建立一套包含不同耐药水平和耐药位点的菌株组合。文献汇总显示,利福平的确证性突变位点为rpo B基因的511位点(CTG511CGG/CCG),513(CAA513AAA/CCA/GAA/CTA),516(GAC516TTC/TAC/GTC/GGC/GCC),526(CA526CCCG/TGC/AAC/CTC/CGC/GAC/TAC/TTT/TGG/TTG)以及531(TCG531TTG/TGG/TTT)等位点。乙胺丁醇的确证性突变位点主要分布在emb B、emb A、emb C、ubi A 4个基因中,其中最主要的是emb B基因的306位点(ATG306CTG/ATA/ATC/GTG)、319(TAT319TCT)、334(TAC334CAC)、354(GAC354GCC/AAC)、361(TGC361TAC)、406(GGC406GAC/AGC/GCC)和497(CAG497CAT/AAG)。从菌库选取了428株不同耐药水平的菌株,经耐药基因的扩增、比对,获得了利福平rpo B基因的511、513、516、526、531、533和572位点的共77个菌株;乙胺丁醇emb B基因306和497,emb A基因-16、-12和-11位点,emb C基因270位点以及ubi A基因174位点共38个菌株。应用已建立的菌株体系,对71个具有潜在抗结核活性的候选化合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L11、L5、L6、L2、L8、L9、L1、Z3、Z10、Z16、Z38和Z46对结核分枝杆菌和快生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尤其是L11。而从独山瓜馥木中分离出的组分1和2对于单耐药菌株(耐异烟肼和耐利福平)和耐多药菌株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这提示在目前耐药菌株、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的流行背景下,该药值得进一步研发。第二项研究中从四个英文在线资源(BIOSIS,Embase,Pub Med和Web of Science)和三个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Wanfang和Vip)检索了从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发表的中国大陆地区的NTM临床样本的研究报告。系统评价总共包括339篇文献,药物敏感性分析包括129篇,分离率的meta分析包括了95篇。结果显示在中国大陆地区,NTM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是将Lowenstein-Jensen(L-J)培养基与P-nitrobenzene acid(PNB)和thiophene-2-carboxylic acid hydrazine(TCH)培养基结合使用的传统培养方法。在结核疑似病例中,NTM的粗分离率为4.66-5.78%,在分枝杆菌中占11.57%。脓肿和鸟分枝杆菌是最常见的临床NTM菌种。大陆地区,NTM的患病率在2015年之后呈下降趋势,且胞内分枝杆菌替代脓肿分枝杆菌成为顺位第一的优势菌种。NTM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沿海地区高于内陆。环境和经济差异对NTM菌种的分布具有影响。药敏结果显示,NTM仅对乙胺丁醇、利奈唑胺、氯法齐明、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克拉霉素普遍较为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两项内容所建立的耐药位点数据库、系统的菌株体系将为抗结核药物的研发提供技术平台,而NTM的综合分析数据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用药参考,并指导结核防控策略的调整。

二、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理(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理(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结核性脑膜炎长期不良预后和耐药的风险因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中青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长期预后影响因素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图表
第二部分: 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耐药危险因素分析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图表
第三部分: 二代测序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图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Ⅰ(已发表)
英文文章Ⅱ(已发表)

(2)天然产物启发的功能型大环和氮杂稠环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对照表
第一部分 天然产物启发的大环合成方法学与生物活性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仿生模块碳氢活化构建抗耐药肿瘤大环内酯
        2.1 研究背景
        2.1.1 B/C/P策略
        2.1.2 化学结构片段混排策略
        2.1.3 扩环策略
        2.1.4 环加成/环裂解策略
        2.1.5 小结
        2.2 课题提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铑催化C(sp~2)-H键烯丙基化反应构建烯丙基连接子
        2.3.2 (Z)-烯丙基骨架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2.3.3 (Z)-烯丙基骨架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诱导后阶段自由基偶联构建类天然产物大环
        3.1 研究背景
        3.1.0 C(sp~2)-C(sp~2)的构建
        3.1.1 C(sp~3)-C(sp~2)的构建
        3.1.2 C(sp~3)-C(sp~3)的构建
        3.1.3 C(sp)-C(sp~2)的构建
        3.1.4 C-X的构建
        3.1.5 光氧化还原催化
        3.1.6 小结
        3.2 课题提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远程C(sp~3)-H键的酰基化反应条件优化
        3.3.2 远程C(sp~3)-H键的酰基化反应底物普适性考察
        3.3.3 机理验证与讨论
        3.3.4 后阶段酰基化关环反应构建大环拟肽
        3.4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天然产物启发的氮杂稠环合成与抗结核研究
    第4章 前言
        4.1 结核病背景
        4.2 传统结核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
        4.2.1 传统结核病治疗药物
        4.2.2 结核病临床治疗方案
        4.3 结核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4.3.1 干扰结核分枝杆菌能量代谢
        4.3.2 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生物合成
        4.3.3 干扰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质合成
        4.4 宿主导向治疗药物
        4.4.1 宿主导向疗法
        4.4.2 PPM1A作为HDT药物新靶点
        4.5 小结
    第5章 新型PPM1A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
        5.1 课题背景
        5.2 PPM1A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5.2.1 初步结构改造
        5.2.2 甲基菲啶盐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活性评价
        5.2.3 菲啶盐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以及活性评价
        5.2.4 第四轮结构优化与活性评价
        5.2.5 体外活性以及毒性研究
        5.2.6 化合物18-4 生物活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及展望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仿生模块碳氢活性构建抗耐药肿瘤大环内酯
        6.2 光诱导后阶段自由基偶联构建类天然产物大环
        6.3 新型PPM1A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第7章 实验部分
        7.1 酸导向铑催化烯丙基化反应与(Z)-烯丙基骨架大环内酯的构建
        7.2 光诱导自由基偶联酰基化反应
        7.3 PPM1A抑制剂的合成
        7.4 PPM1A相关的生物学实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2014-2019年海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资料采集
        2.2.1 基本人口学特性相关资料
        2.2.2 行为习惯相关资料
        2.2.3 合并症相关资料
        2.2.4 实验室检测结果相关资料
    2.3 相关定义
        2.3.1 结核病的定义
        2.3.2 耐药结核病的定义
        2.3.3 初治结核病和复治结核病的定义
        2.3.4 其他变量的定义
    2.4 研究方法
        2.4.1 实验室检测方法
        2.4.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2014-2019年海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变化趋势
        3.1.1 所有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变化趋势
        3.1.2 初治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变化趋势
        3.1.3 复治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变化趋势
    3.2 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影响因素
        3.2.1 初治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影响因素
        3.2.2 复治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影响因素
    3.3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特征
        3.3.1 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基因特征
        3.3.2 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基因特征
        3.3.3 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基因特征
4 讨论
    4.1 2014-2019年海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变化趋势
        4.1.1 所有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变化趋势
        4.1.2 不同治疗史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变化趋势
    4.2 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影响因素
        4.2.1 初治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影响因素
        4.2.2 复治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影响因素
    4.3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特征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藏木香的抗结核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一篇 藏木香化学成分抗菌活性的筛选
    1.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菌株
        1.1.3 药液的制备
        1.1.4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1.1.5 操作步骤
        1.2 结果
        1.2.1 倍半萜化合物对结核杆菌的抑菌作用
        1.3 讨论
第二篇 蛋白质Ldt_(MT2)的纯化与晶体培养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器材
        1.1.3 质粒和TEV酶来源
        1.2 实验方法
        1.2.1 质粒的转化
        1.2.2 菌种的扩大培养
        1.2.3 镍柱纯化
        1.2.4 AKTA pure蛋白质纯化仪纯化
        1.2.5 晶体培养实验
    2.结果
        2.1 Ldt Mt2(131-408)纯化结果
        2.1.1 电泳结果
        2.1.2 AKTA纯化结果
        2.2 晶体培养
    3.讨论
第三篇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与Ldt_(Mt2) 蛋白的共价结合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器材
        1.1.3 Ldt Mt2 蛋白
        1.2 方法
        1.2.1 Ellman反应
        1.2.2 质谱实验
    2.结果
        2.1 Ellman反应
        2.2 质谱实验
    3.讨论
第四篇 晶体结构解析
    1.数据处理方法
        1.1 Integrate
        1.2 Reduction
        1.3 分子置换
        1.4 结构优化
    2.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结核病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云南省部分地区HIV相关NTM病的病原学及其生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课题资助情况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云南省部分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1.1 实验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1.2 实验耗材及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菌种复苏
        1.2.2 菌种保存
        1.2.3 菌种初步鉴别
        1.2.4 菌体DNA提取
        1.2.5 聚合酶链反应
        1.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1.2.7 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验
        1.2.8 纯化后DNA测序结果比对
    1.3 实验结果
        1.3.1 抗酸染色结果
        1.3.2 非结核分枝杆菌在中性罗氏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1.3.3 鉴别培养基菌种鉴定初步结果
        1.3.4 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1.3.5 DNA测序比对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鸟分枝杆菌基因多态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实验耗材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PCR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3 结果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聚合酶链反应实验结果
        2.3.2 VNTR多位点基因分析
        2.3.3 鸟分枝杆菌各个位点的重复次数及分辨率以及聚类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鸟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耗材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悬液制备
        3.2.2 菌悬液稀释
        3.2.3 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接种
        3.2.4 鸟分枝杆菌的培养
        3.2.5 药敏实验结果判读
    3.3 实验结果
        3.3.1 HIV合并NTM双感来源鸟分枝杆菌的生长情况
        3.3.2 鸟分枝杆菌低稀释度和高稀释度药敏实验结果
        3.3.3 鸟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AIDS合并鸟分枝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北京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临床分离株耐药基本情况
        3.2 各种耐药类型的耐药情况
        3.3 各种耐药类型在不同社会学特征中的耐药情况
        3.4 分子线性探针( LPAs)检测与耐药性相关的突变
    第四节 讨论
        4.1 北京怀柔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表型耐药情况
        4.2 线性探针技术( LPAs)在耐药监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耐药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分子药敏结果
        3.2 分子线性探针(LPAs)检测与耐药性相关的突变
        3.3 不同复治类型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3.4 复治患者临床分离株比例法耐药谱
    第四节 讨论
        4.1 复治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情况
        4.2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复治结核患者配对菌株VNTR结果比对
        3.2 获得性耐药和原发性耐药
        3.3 复治结核病患者分离株VNTR分型和聚类分析
    第四节 讨论
        4.1 北京复治结核病患者发病原因分析
        4.2 MIRU-VNTR在结核分枝杆菌分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基因组测序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材料与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谱系鉴定
        3.2 遗传距离分析
        3.3 耐药预测
    第四节 讨论
        4.1 结核分枝杆菌的谱系鉴定及传播
        4.2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位点分析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全基因组测序在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 配对菌株基因型比对结果
附表2 样本基因组与H37Rv比对信息
附表3 MDR菌株谱系及与一线药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附表4 MDR菌株与AB组药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附表5 MDR菌株与C组药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及答辩决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MarR家族转录因子MSMEG6580调控耻垢分枝杆菌感知应答氧化压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MarR家族转录因子概述
        1.1.1 MarR家族转录因子结构及功能
        1.1.2 分枝杆菌MarR家族转录因子研究近况
        1.1.3 其他细菌MarR家族转录因子研究现状
    1.2 氧化压力
        1.2.1 氧化压力的来源
        1.2.2 氧化压力的危害
        1.2.3 氧化压力相关分子的特性
        1.2.4 分枝硫醇
    1.3 细菌内氧化开关类型
        1.3.1 硫醇-二硫键开关
        1.3.2 组氨酸氧化
        1.3.3 半胱氨酸磷酸化
        1.3.4 硫醇-S-烷基化
        1.3.5 甲硫氨酸氧化
    1.4 甲醛感应机制及代谢
    1.5 展望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质粒
        3.1.2 培养基配方
        3.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3.1.4 主要溶液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培养条件
        3.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构建蛋白表达菌株
        3.2.4 目的蛋白表达纯化
        3.2.5 检测目的蛋白多聚体形式
        3.2.6 Western blotting验证蛋白质多聚体形式
        3.2.7 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
        3.2.8 目的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实验
        3.2.9 氧化物质对蛋白结合能力的影响
        3.2.10 还原物质对蛋白结合能力的影响
        3.2.11 构建敲除菌株
        3.2.12 回补菌株的构建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蛋白表达
        3.2.13 生长曲线的测定
        3.2.14 qRT-PCR实验
        3.2.15 不同环境压力杀菌实验
        3.2.16 启动子活性检测
        3.2.17 统计分析与作图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HxlR及其靶基因与氧化应答相关
    4.2 HxlR,MSMEG_6581 敲除不影响分枝杆菌生长
    4.3 HxlR,MSMEG_6581 敲除影响分枝杆菌压力应答能力
    4.4 HxlR蛋白疏水性强,亚基间半胱氨酸距离远
    4.5 成功构建BL21 表达菌株并纯化目的蛋白
    4.6 EMSA证明HxlR蛋白能结合MSMEG_6581 及自身启动子
    4.7 β-半乳糖苷酶实验说明存在其他基因参与调控HxlR,MSMEG_6581
    4.8 氧化压力下,HxlR蛋白主要以四聚体形式存在
    4.9 还原型 HxlR 结合靶基因,而氧化型 HxlR 结合能力减弱
    4.10 成功构建HxlR点突变蛋白
    4.11 半胱氨酸和精氨酸是HxlR蛋白结合底物的关键位点
    4.12 短链脱氢酶导致分枝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敏感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8)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颈胸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典型病例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3.1 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典型病例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腰骶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典型病例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耐药结核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结核疫苗研发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豫北地区肺结核合并COPD的临床特点及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结核合并COPD的研究概况及耐药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结核分枝杆菌抗性药物体外评价菌株体系的构建及新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列表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抗结核菌药物耐药菌库的构建
    1.1 前言
        1.1.1 结核病治疗药物的分类
        1.1.2 两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
        1.1.2.1 利福平及其作用机制
        1.1.2.2 乙胺丁醇及其作用机制
        1.1.3 利福平及乙胺丁醇耐药菌库构建意义
        1.1.4 候选药物体外抗结核活性药效评价的意义
    1.2 材料和方法
        1.2.1 菌株来源
        1.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2.3 主要仪器设备
        1.2.4 试剂配置
        1.2.5 实验方法
        1.2.5.1 文献检索、数据提取及汇总
        1.2.5.2 菌种保藏及复苏传代
        1.2.5.3 单菌落筛选及传代
        1.2.5.4 水煮法提取DNA
        1.2.5.5 PCR扩增
        1.2.5.6 琼脂糖凝胶电泳
        1.2.5.7 测序及序列分析
        1.2.5.8 药物敏感性试验
        1.2.5.9 候选药物体外抗结核活性药效评价
    1.3 实验结果
        1.3.1 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位点数据库
        1.3.1.1 利福平耐药位点
        1.3.1.2 乙胺丁醇耐药位点
        1.3.2 利福平及乙胺丁醇耐药菌株库的构建
        1.3.3 候选药物体外抗结核活性药效评价
        1.3.3.1 菌株选取结果
        1.3.3.2 药液配制信息
        1.3.3.3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库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4 讨论
第二章 2000-2019年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趋势及耐药性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3 文献数据提取
        2.2.4 重复数据处理
        2.2.5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文献筛选结果
        2.3.2 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方法统计分析
        2.3.3 非结核分支杆菌菌种构成
        2.3.3.1 样本来源省份分布
        2.3.3.2 文献异质性分析
        2.3.3.3 菌种构成
        2.3.3.4 优势菌种分布差异
        2.3.3.5 RGM与 SGM的分离率
        2.3.4 基础性疾病统计
        2.3.5 中国大陆地区优势菌种的耐药情况
        2.3.5.1 药敏试验方法使用频率统计
        2.3.5.2 使用的抗生素折点浓度的统计
        2.3.5.3 优势菌种的耐药率
    2.4 讨论
第三章 总结
    3.1 主要结论
    3.2 主要创新点
    3.3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理(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结核性脑膜炎长期不良预后和耐药的风险因素及其早期诊断方法的探讨[D]. 林爱清. 山东大学, 2021(11)
  • [2]天然产物启发的功能型大环和氮杂稠环合成研究[D]. 陈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3]2014-2019年海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D]. 赵秀娟. 海南医学院, 2021
  • [4]藏木香的抗结核病机理研究[D]. 刘博学. 青海大学, 2021(01)
  • [5]云南省部分地区HIV相关NTM病的病原学及其生物特性研究[D]. 陈越. 大理大学, 2021(09)
  • [6]北京地区复治结核病患者菌型分析及耐药性研究[D]. 张洁.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1
  • [7]MarR家族转录因子MSMEG6580调控耻垢分枝杆菌感知应答氧化压力[D]. 李雨竹. 西南大学, 2021(01)
  • [8]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脊柱交界区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D]. 曾艳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9]豫北地区肺结核合并COPD的临床特点及耐药分析[D]. 李晓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10]结核分枝杆菌抗性药物体外评价菌株体系的构建及新药筛选[D]. 周蕾. 贵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抗结核药物作用机制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