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作物病毒病害的新型农药——宁南霉素

一种防治作物病毒病害的新型农药——宁南霉素

一、防治作物病毒病新农药——宁南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高星[1](2021)在《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文中提出香草硫缩病醚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潜在植物保护作用的低风险、高效植物诱抗剂,具有国际原创性。为使香草硫缩病醚尽快推广应用于田间实验,研究并阐明香草硫缩病醚在土壤生态环境中的赋存形态及降解转化规律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两种不同位置标记的14C-香草硫缩病醚(A、B)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从质量平衡和示踪动力学角度,研究厌氧条件下香草硫缩病醚在四种典型土壤(黄松土 S1、红砂土 S2、潮土 S3、黑钙土 S4)中的不同赋存形态(可提态残留(Extractableresidue,ER)、结合残留(Boundresidue,BR)、矿化)变化及相互转化规律,甄别和鉴定厌氧降解产物组成与结构,并推断其降解途径,旨在为实现香草硫缩病醚的正式登记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质量平衡与赋存形态转化:从0到100d培养末期,14C-香草硫缩病醚及其降解产物在四种土壤中的质量平衡分别为 95.8-106.3%(S1)、92.9-106.7%(S2,A)、92.8-104.7%(S2,B)、94.3-103.6%(S3)、95.6-105.8%(S4),符合较好的物料守恒原则。不同标记位置的香草硫缩病醚在红砂土中的上层水相、可提态残留、结合残留、矿化均存在差异,矿化量具有显着性差异。1)在整个培养期内(除0d外),各厌氧土壤中上层水相含量变化范围为:17.6-21.1%(S1)、9.1-10.6%(S2,A)、7.7-12.0%(S2,B)、9.5-19.1%(S3)、3.1-5.8%(S4),表现为黄松土>潮土>红砂土>黑钙土;除黑钙土外,水相中14C-香草硫缩病醚及其降解产物含量均大于初始引入量的10%;2)四种供试土壤中可提取残留量变化范围为:81.7-36.6%(S1)、92.6-48.8%(S2,A)、92.7-41.2%(S2,B)、86.1-43.0%(S3)、57.9-43.5%(S4),占初始引入量的比例较培养初期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除黑钙土外,其它三种土壤下降趋势较明显;3)各厌氧土壤中结合残留含量变化范围为:15.9-41.7%(S1)、6.5-44.3%(S2,A)、7.4-48.1%(S2,B)、11.8-30.2%(S3)、32.8-52.6%(S4);在100d培养末期,四种土壤的结合残留占初始引入量的比例分别为35.0%(S1)、44.3%(S2,A)、48.0%(S2,B)、28.0%(S3)、52.2%(S4),符合欧盟委员会建议的最大残留水平(<70%),表现为黑钙土>红砂土>黄松土>潮土,表明在有机质含量和粘粒较多的土壤中更容易形成结合残留;4)在培养初期(20d),香草硫缩病醚在四种土壤中的矿化量均低于初始引入量的2%;100d培养末期,四种土壤的矿化量均未超过初始引入量的1 0%,分别为6.8%(S1)、0.7%(S2,A)、3.1%(S2,B)、7.2%(S3)、4.0%(S4),表现为潮土>黄松土>黑钙土>红砂土,表明在碱性土壤中香草硫缩病醚及其降解产物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2)母体动态变化规律及降解产物组成:香草硫缩病醚母体在四种土壤中的半减期分别为 17.2 d(S1)、25.3 d(S2)、25.4 d(S3)、95.0 d(S4),除黑钙土外,香草硫缩病醚在其它三种土壤中均属于一级易降解类型。培养时间100 d内,除母体外,在四种土壤中共发现8种降解产物,黄松土有5种产物(M1、M3、M4、M6、M8),红砂土有 6 种产物(M2、M3、M5、M6、M7、M8),潮土有 5 种产物(M1、M3、M4、M6、M8),黑钙土有 4 种产物(M2、M3、M6、M8)。对比A、B标记的香草硫缩病醚在S2中产生的降解产物,发现与两种标记位置相关的降解产物类型相同。(3)产物鉴定与降解途径推断:根据一级质谱得到的分子离子质荷比(m/z)及二级质谱获得的离子碎片,结合放射性特征、质谱裂解规律、氯同位素峰特征,8个产物均已得到初步鉴定。产物名称分别为:M1:2,2’-((((4-((4-氯苄基氧基)氧基)-3-羟基苯基)亚甲基)双(丁二硫基))二乙酸,M2:4-((4-氯苄基)氧基)-3-羟基苯甲酸,M3:2,2’-(((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亚甲基)双(丁二硫基))二乙酸,M4: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M5: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并二硫代-2-羟乙基酯,M6: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醛,M7: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M8:2-(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1,3-氧杂硫杂环戊烷。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发生了甲酯化、去甲基化、氧化、水解、碳硫键开裂、开环、成环等多个降解过程,其中红砂土中途径最为复杂。

余武秀,申继忠[2](2021)在《植物病毒病和抗病毒剂》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植物病毒病的发现历史、种类、传播方式、危害症状、防治方法以及抗病毒剂的发展,并为未来抗病毒剂的开发提供了建议。

陈根强,刘圣明,车志平,田月娥,林晓民[3](2020)在《中国农药自主创制》文中指出农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它。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药创制必须得依靠自己。中国农药的发展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新农药创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学科都能达到高科技水平。当今,中国的农药研究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水平上,用自己原创的理论、方法、手段和靶标进行农药创制,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农药研究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引领全球农药发展。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药的发展状况,本文总结了70个自主创制农药产品。依据新创制农药的类型、创制时间、创制单位、主要作用对象、作用方式、作用机理等,概述了中国新创制农药的发展历程。

骆沛文[4](2020)在《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分布与代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毒氟磷是我国自主创制的新型含氟氨基膦酸酯类植物抗病毒剂,广泛用于防治烟草、水稻、黄瓜等作物的病毒病,其合成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些年,针对毒氟磷在作物-土壤、水-沉积物等体系中的环境行为研究逐步开展。然而,有关毒氟磷在畜禽中分布代谢相关研究未见报道。阐明毒氟磷在禽类体内的分布代谢特征,对深入认识毒氟磷的安全性和膳食风险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选择产蛋大羽白肉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为试验对象,以[噻唑基-2-14C]-毒氟磷、[苄基-14C]-毒氟磷为示踪剂,综合运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阐明了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排泄特征及其在组织中的残留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代谢规律,鉴定出产蛋鸡排泄物中的4种毒氟磷代谢产物,推断了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旨在补充毒氟磷在家禽内分布代谢数据的空缺,为科学评价毒氟磷在家禽中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口服灌胃的方式分别将[噻唑基-2-14C]-毒氟磷、[苄基-14C]-毒氟磷以1.1 mg·kg-1·d-1的水平引入产蛋大羽白肉鸡体内,连续给药7 d,两种标记物的放射性总回收率分别为90.10%和91.48%,符合放射性物料平衡要求。(2)毒氟磷主要通过排泄物排出体外,两种标记受试物7 d累计排泄物放射性回收率分别为82.24%和84.32%,两者首日给药后12 h排泄物放射性分别占引入量比的63.42%和63.48%。两种14C-毒氟磷的排泄特征无显着性差异。(3)毒氟磷不易在产蛋鸡组织中形成残留,两种标记受试物在组织中的总残留仅占引入量的3.81%和3.85%,其中,胃中残留量占比相对最高,占引入量的2.14%和2.11%,而肺、肾、脂肪、胰腺中的放射性残留量均不超过引入量的0.01%,在脑、心脏、脾脏、卵巢、蛋、肌肉(腿、胸、翅)中未检测到放射性残留。经过膳食暴露评估,毒氟磷在产蛋鸡组织中的残留不会引发膳食风险。(4)建立了基于放射性同位素溯源联合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代谢物精准鉴定方法,在产蛋鸡排泄物中鉴定出毒氟磷的4种代谢产物DFL-M1、DFL-M2、DFL-M3、DFL-M4。其中,DFL-M4是毒氟磷羟基化代谢产物,((2-氟代苯基)-(6-羟基-4-甲基苯并噻唑-2-氨基)甲基)膦酸二乙酯;DFL-M3是毒氟磷O-脱烷基化产物,((2-氟代苯基)-(4-甲基苯并噻唑-2-氨基)甲基)膦酸单乙酯;DFL-M1是毒氟磷同时经过羟基化和O-脱烷基化形成的产物,((2-氟代苯基)-(6-羟基-4-甲基苯并噻唑-2-氨基)甲基)膦酸单乙酯;DFL-M2是毒氟磷羟基化后与葡萄糖醛酸形成的轭合产物。四种代谢产物中DFL-M4、DFL-M2为主要代谢产物。本文研究还证实,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会发生代谢转化,以母体及DFL-M4、DFL-M2的形式排出体外。(5)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可能代谢途径可分为两个过程——Ⅰ相代谢和Ⅱ相代谢。Ⅰ相代谢主要发生羟基化和O-脱烷基化反应,形成了DFL-M4、DFL-M3、DFL-M1;Ⅱ相代谢主要为: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s)的作用下,羟基化毒氟磷DFL-M4与产蛋鸡体内的葡萄糖醛酸发生O-轭合反应。

郭龙玉[5](2020)在《嘧啶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嘧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杂环类化合物,具有杀菌、杀虫、除草、抗病毒、消炎等功能,广泛应用在医药和农药领域。胍类化合物中的胍基在生理条件下可以完全质子化,易与生物体中的元素或基团产生有机反应,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物质或能量代谢。为了创制具有高效、低毒、环境有好的新农药,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嘧啶胍类化合物。采用多种生测方法,以烟草花叶病毒、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杂草为靶标生物,进行了该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并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结论如下:1、以取代苯乙酮和取代氟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克莱森酯缩合反应合成了37个1,3-二酮类中间体化合物,中间体再与盐酸吗啉胍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合成了37个新的嘧啶胍类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质谱(MS)等手段确证。2、采用枯斑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体保护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500μg/mL浓度下,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具有较好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GLY-15、GLY-22、GLY-23、GLY-32对TMV抑制率分别为80.29%、87.60%、82.55%、86.78%,优于对照药剂盐酸吗啉胍(抑制率为76.12%)和宁南霉素(抑制率为68.65%)。在4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GLY-15和GLY-37仍保持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75.37%,71.64%),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抑制率为52.88%)和盐酸吗啉胍(抑制率为49.5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活体盆栽法,测定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杀真菌活性,从测试结果看,该系列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真菌活性,筛选出了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禾谷镰刀病菌高活性化合物GLY-13和GLY-19,筛选出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高活性化合物GLY-18。采用高通量筛选法,以白菜软腐、番茄溃疡、柑橘溃疡和辣椒疮痂四种病原细菌为测试对象,测定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杀细菌活性,从测试结果看,该系列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细菌活性,筛选出了对白菜软腐病菌高活性化合物GLY-30、GLY-32和GLY-36,筛选出对柑橘溃疡病菌具有高活性化合物GLY-32和GLY-36。采用根茎抑制法,以稗草和苘麻为测试对象,在100μg/mL浓度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除草活性测试,从测试结果看,化合物对稗草的除草活性显着高于苘麻,需要对化合物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提高除草活性。通过对合成的嘧啶胍类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分析,总结出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综合来说,嘧啶胍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及较好的应用前景,并且为进一步化合物设计及活性测定靶标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罗德霞[6](2020)在《新型α-羰基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以天然产物香兰素为原料,引入双酰胺结构,设计合成一系列结构新颖的α-羰基酰胺化合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19F NMR、HRMS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以烟草花叶病毒(TMV)、水稻白叶枯病菌(Xoo)、烟草青枯病菌(RS)以及柑橘溃疡病菌(Xac)为测试对象,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针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分子对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对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取得如下创新性结果:1.设计合成了39个结构新颖的α-羰基酰胺类的化合物,并对该类化合物进行抗TMV的生物活性测试,其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TMV具有极好的抑制效果。其中化合物28对TMV的治疗活性最好,其EC50值为358.5μg/m L,与商品药宁南霉素的活性相当(362.4μg/m L);盆栽实验结果也表明,化合物28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活性也与宁南霉素相当;此外,化合物34具有优异的钝化活性。研究还发现苯基中不同取代基对TMV的活性也不同,含氟化合物对TMV具有较好的钝化活性,该系列化合物中苯基上的氟取代基越多,抗TMV活性越高。2.抗菌活性测试结果发现,所合成的化合物对Xoo、RS、Xac三种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特别是化合物2、22和33对RS的抑制效果最佳,其EC50值分别为35.3μg/m L、38.9μg/m L和30.4μg/m L,很明显的比对照药噻菌铜的EC50值99.1μg/m L小很多;化合物2对Xac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28.2μg/m L也比对照药噻菌铜的77.1μg/m L小很多,表明其杀菌活性显着优于对照药剂噻菌铜。3.根据活性化合物的活性特征,结合分子对接及透射电镜(TEM),研究了活性化合物与烟草花叶病毒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4可与TMV-CP亚基间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相互结合,影响TMV粒子的自组装而获得良好的抗植物病毒活性。

任晓丽[7](2020)在《含磺酰胺基团阿魏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磺酰胺类化合物因其具有抑菌、抗病毒、杀虫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引起农药学家的广泛关注,天然产物阿魏酸类化合物在农药和医药领域有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课题组前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阿魏酸衍生物,对其进行了抗植物病毒的生物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合成的阿魏酸类衍生物具有比较优异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和抗黄瓜花叶病毒(CMV)活性。在此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同样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为增加新型抗病毒药剂的类型,我们采用活性拼接原理将磺酰胺结构引入到阿魏酸的结构中,设计合成了20个目标化合物1a–1t,这些设计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高分辨质谱进行结构表征。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生物活性测试。同时采用微量热涌动法以及分子对接研究了部分目标化合物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相互作用。本论文完成的工作如下:1.以1g为例,从反应温度、投料比、催化剂、溶剂和反应时间对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探索,确定了较优的反应条件:乙腈为溶剂,碳酸钾为催化剂,投料比为中间体1:中间体2:碳酸钾=1:1.2:2,加热温度为78℃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6-8 h。2.采用半叶枯斑法,对含有磺酰胺结构的阿魏酸类衍生物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植物病毒生物活性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在供试化合物质量浓度为500μg/m L下,该系列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活性的抑制率的范围为26.9~57.9%,保护活性抑制率范围为31.2~59.7%,钝化活性抑制率的范围为43.7~87.3%。其中化合物1f,1g,1l和1n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治疗活性分别为50.3%57.9%,55.3%和50.6%,均超过对照药剂病毒唑(49.3%);化合物1b,1g,1j,1l,1m,1n和1p对烟草花叶病毒的保护活性分别为59.7%,53.3%,49.8%,53.7%,53.7%,52.7%,55.9%,均高于对照药剂病毒唑(48.6%),其中1b的保护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54.1%);化合物1b,1g,1i,1j和1p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钝化作用分别为87.3%,77.7%,76.9%,74.1%,73.7%,均高于对照药剂病毒唑(72.7%),其中化合物1b的钝化活性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88.3%)相当。化合物1b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钝化有效中浓度(EC50)为84.8μg/m L,优于对照药剂病毒唑(138.3μg/m L)。3.通过透射电镜对活性最好的化合物1b与烟草花叶病毒形态破坏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1b能明显的破坏病毒粒子的完整形态并造成不可逆影响。4.使用微量热涌动仪研究了化合物1b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的结合亲和力。结果表明,化合物lb对TMV-CP具有强结合力(Kd=12.6μM),明显优于病毒唑(Kd=223.0μM)。5.通过使用分子对接软件研究了化合物1b与TMV-CP的结合位点。结果表明,化合物lb可以和烟草花叶病毒分子的外壳蛋白上的氨基酸进行氢键结合,且氢键个数多于病毒唑与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上的氨基酸氢键个数。

马思思[8](2020)在《宁南霉素抗烟草花叶病毒的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烟草花叶病毒病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导致烟草花叶病毒病最典型的病原。它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十种植物病毒之一。宁南霉素具有显着的抗TMV活性,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抗病毒药剂。目前对宁南霉素抗TMV的作用机理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关于宁南霉素对TMV在普通烟(Nicotiana tabacum)系统侵染的影响,以及宁南霉素抗TMV过程中对寄主DNA甲基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尚不清楚。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半叶枯斑法常用于抗病毒药剂的初步筛选,本文对心叶烟半叶枯斑法进行了优化并验证了宁南霉素对TMV的钝化作用、保护作用、治疗作用。进一步研究了宁南霉素对TMV在普通烟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能力的影响。本文还首次分析了宁南霉素抗TMV过程中对植物DNA甲基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获得以下结果:从培养温度和接种TMV浓度以及接种方法三个方面对心叶烟半叶枯斑法进行了优化,并且验证了宁南霉素对TMV具有良好的钝化、保护、治疗作用,枯斑抑制率分别为71.26%,57.69%和51.22%。DAS-ELISA结果表明TMV在普通烟接种叶发生侵染的最早时间点是12hpi;对系统叶片进行RT-PCR,结果表明接种3天后TMV可发生系统侵染。与喷施灭菌水对照后接种TMV相比,喷施宁南霉素后接种TMV,TMV在接种叶的积累量显着降低。宁南霉素对TMV在系统叶上的积累量没有显着影响,但对TMV在普通烟症状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延迟作用。通过对灭菌水组、宁南霉素组、灭菌水+TMV组、宁南霉素+TMV组四个不同处理的普通烟接种叶上DNA甲基化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RT-qPCR分析。结果表明宁南霉素使普通烟中DNA甲基转移酶DRM2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喷施宁南霉素后接种TMV使DNA甲基转移酶MET1,DRM2和DNA去甲基转移酶ROS1,DML2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

陈妙妙[9](2020)在《菌株JZ2-1-12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Y病毒病分布广泛且防治困难,严重威胁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为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微生物源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抑菌、除草和抑制植物病毒等生物活性,在农业生物防治领域已显示出巨大的开发价值。本研究以来源于青稞白酒糟醅的菌株JZ2-1-12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从其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抑制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的活性物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探。通过半叶法对菌株JZ2-1-12发酵液不同有机溶剂萃取物进行抑制PVY活性的测定。浓度为100 mg/m L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PVY的抑制活性与对照药剂浓度为100 mg/m L的宁南霉素相当,抑制率分别为66.89%和71.46%,确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为菌株JZ2-1-12抑制PVY的活性部位。结合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将菌株JZ2-1-12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对菌株JZ2-1-12进行大量发酵以制备活性部位萃取物,采用柱层析、薄层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活性部位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组分E5-6-5。通过对其进行高分辨质谱数据分析比对,该组分为包含8个化合物的混合物。分别是:1,2-Chrysenediol(1)、3,4-Chrysene-diol(2)、1,2-Dihydro-1,2-chrysenediol(3)、5-Methyl-1,2-dihydro-1,2-chrysendiol(4)、1,1’-[1,1-Ethanediylbis(oxymethylene)]dibenzene(5)、1,4-Diphenylbutane-2,3-diol(6)、(11-Methyl-3,4-dihydro-3,4-chrysenediol(7)、Ferulic acid ethyl ester(8)。采用半叶法对不同浓度组分E5-6-5的溶液进行抑制PVY的活性测定。浓度为500.00μg/m L的组分E5-6-5对PVY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1000.00μg/m L的宁南霉素,抑制率为73.44%。组分E5-6-5抑制PVY的EC50值为209.58μg/m L,确定其为抑制PVY的活性组分。采用qRT-PCR技术检测活性组分E5-6-5对PVY核酸RNA表达量的影响。活性组分E5-6-5浓度为500.00μg/m L时,在处理后的第7 d,其PVY核酸RNA表达量达到最低,对PVY的抑制率为77.41%。这就表明活性组分E5-6-5可显着地下调PVY核酸RNA的表达量,且可在植物光合能力及呼吸速率显着下降前抑制PVY增殖。本研究有望将废弃的青稞白酒糟醅开发成一种新型微生物能源,为PVY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生物活性组分,从而为来自特殊环境的微生物源抑制病毒活性物质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10](2019)在《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农业大国,而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中国的农药工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从仿制国外品种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建国70周年之际,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农药创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有大多数农药创制品种从其化学结构、性能、创制经纬、作用机理以及专利和登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二、防治作物病毒病新农药——宁南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作物病毒病新农药——宁南霉素(论文提纲范文)

(1)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术语与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 新农药创制研究背景
        1.1 新农药创制流程
        1.2 新农药创制特点
        1.3 我国农药创制新品种
    2 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2.1 农药在土壤中结合残留的形成
        2.2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3 香草硫缩病醚概述
        3.1 香草硫缩病醚合成背景
        3.2 香草硫缩病醚简介
    4 同位素示踪技术
        4.1 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和优势
        4.2 多位置同位素标记技术
    5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归趋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施药
        2.3 土壤培养
        2.4 取样
        2.5 上层水相分析
        2.6 ER提取
        2.7 BR分析
        2.8 矿化分析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质量平衡
        3.2 上层水相含量变化动态
        3.3 可提态残留含量变化动态
        3.4 结合残留含量变化动态
        3.5 矿化量变化动态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施药
        2.3 土壤培养
        2.4 取样
        2.5 HPLC样品的制备
        2.6 浓缩液的液相检测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草硫缩病醚母体降解动态规律
        3.2 香草硫缩病醚各放射性组分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产物结构鉴定和降解途径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施药
        2.3 土壤培养
        2.4 取样
        2.5 HPLC样品的制备
        2.6 浓缩液的质谱检测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产物结构鉴定
        3.2 香草硫缩病醚的产物鉴定分析过程
        3.3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途径推断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2)植物病毒病和抗病毒剂(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病毒和病毒病
    1.1 对病毒病的认识历史[1-3]
    1.2 植物病毒的概念[2]
    1.3 常见植物病毒及病毒病简介
    1.4 植物病毒的生活史
    1.5 植物病毒的传播[2,5]
    1.6 植物病毒病症状[2]
    1.7 植物类病毒和卫星病毒[6]
2 植物病毒病防治方法[1-5]
3 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抗病毒剂[7]
    3.1 毒氟磷
    3.2 宁南霉素(ningnanmycin)
    3.3 利巴韦林(病毒唑)[8,9]
    3.4 辛菌胺
    3.5 病氰硝(GU188)
4 总结与展望

(3)中国农药自主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农药发展历程
2 杀菌剂
    2.1 乙蒜素(Ethylicin)
    2.2 金核霉素(Aureonucleomycin)
    2.3 宁南霉素(Ningnanmycin)
    2.4 氟吗啉(Flumorph)
    2.5 啶菌恶唑(Pyrisoxazole)
    2.6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和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
    2.7 氰烯菌酯(Phenamacril)
    2.8 苯醚菌酯(ZJ0712)
    2.9 噻菌铜(Thiediazole copper)和噻唑锌(Zinc thiazole)
    2.10 毒氟磷(Dufulin)
    2.11 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
    2.12 长川霉素(Ascomycin)
    2.13 申嗪霉素(Shenqinmycin)
    2.14 氟唑活化酯(Fluoro-substituted benzothiadiazole derivatives,FBT)
    2.15 唑菌酯(Pyraoxystrobin)
    2.16 丁吡吗啉(Pyrimorph)
    2.17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2.18 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b)
    2.19 环己磺菌胺(Chesulfamide)
    2.20 甲噻诱胺(Methiadinil)
        2.21 苯噻菌酯(Benzothiostrobin)
        2.22 苯丙烯菌酮(Isobavachalcone)
        2.23 酚菌酮(Fenjuntong)
        2.24 氟醚菌酰胺(Fluopimomide)
        2.25 氟/氯苯醚酰胺(Flu/Chlbeneteram)
        2.26 唑醚磺胺酯(Zuomihuanganzhi)
3 杀虫剂
    3.1 混灭威(Landrin)
    3.2 灭幼脲(Chlorbenzuron)
    3.3 苦皮藤素(Celangulin)
    3.4 硝虫硫磷(Xiaochongthion)
    3.5 氯胺磷(Chloramine phosphorus)
    3.6 氟螨(Fuman)
    3.7 氯噻啉(Imidaclothiz)
    3.8 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d-t-Chloro-prallethrin)
    3.9 硫肟醚(Sulfoxime)和硫氟肟醚(Thiofluo-ximate)
    3.10 蛇床子素(Osthole)
    3.11 呋喃虫酰肼(Fufenozide)
    3.12 丁虫腈(Flufiprole)
    3.13 氯溴虫腈(Brochlorfenapyr)
    3.14 哌虫啶(Paichongding)
    3.15 右旋七氟甲醚菊酯(d-Teflumethrin)
    3.16 乙唑螨腈(Cyetpyrafen)
    3.17 环氧虫啶(Cycloxaprid)
    3.18 戊吡虫胍(Guadipyr)
    3.19 环氧虫啉(Cycolxylidin)
    3.20 四氯虫酰胺(Tetrachlorantraniliprole)
        3.21 氯氟醚菊酯(Meperfluthrin)
        3.22 氯氟氰虫酰胺(Cyhalodiamide)
        3.23 嘧螨胺(Pyriminostrobin)
4 除草剂
    4.1 单嘧磺隆(Monosulfuron)和单嘧磺酯(Monosulfuron-ester)
    4.2 双甲胺草磷(Shuangjianancaolin)
    4.3 氯酰草膦(Clacyfos)
    4.4 甲硫嘧磺隆(Methiopyrisulfuron)
    4.5 丙酯草醚(Pyribambenz-propyl)和异丙酯草醚(Pyribambenz-isopropyl)
    4.6 二氯喹啉草酮(Quintrione)
    4.7 喹草酮(Quinotrione)和甲基喹草酮(Quinotrione-methyl)
    4.8 环吡氟草酮(Cypyrafluone)
    4.9 双唑草酮(Bipyrazone)
5 植物生长调节剂
    5.1 菊胺酯(Bachmedesh)
    5.2 苯哒嗪丙酯(Fenridazon propyl)
    5.3 呋苯硫脲(Fuphenthiourae)
    5.4 乙二醇缩糠醛(Furalane)
    5.5 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ydroxylated brassinosteroid)
6 结语

(4)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分布与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术语与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病毒剂研究进展
        1.1.1 作物常见病毒病及防治现状
        1.1.2 常用抗病毒剂及环境行为研究
    1.2 毒氟磷研究进展
        1.2.1 基本性质
        1.2.2 毒氟磷分析检测方法
        1.2.3 毒氟磷的环境行为
        1.2.4 毒氟磷在动物体内的代谢
    1.3 农药动物代谢研究
        1.3.1 动物体内农药残留现状
        1.3.2 农药动物代谢研究方法
    1.4 同位素示踪法在农药动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1.4.1 同位素示踪法的特点
        1.4.2 同位素示踪法在农药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1.4.3 同位素示踪法在动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分布
    2.1 试验材料
        2.1.1 标记化合物
        2.1.2 试验动物
        2.1.3 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口服灌胃液配制
        2.2.2 试验动物培养及给药
        2.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4 毒氟磷标准曲线建立
        2.2.5 稳定性试验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毒氟磷的标准曲线
        2.3.2 稳定性试验
        2.3.3 ~(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代谢质量平衡
        2.3.4 ~(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排泄率动态变化
        2.3.5 ~(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各组织分布规律
        2.3.6 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膳食风险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代谢
    3.1 试验材料
        3.1.1 标记化合物
        3.1.2 试验动物
        3.1.3 试剂
        3.1.4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提取
        3.2.2 样品预处理
        3.2.3 HPLC-LSC分析
        3.2.4 HPLC-MS分析
        3.2.5 HPLC-MS/MS分析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放射性组分分析
        3.3.2 放射性组分的结构鉴定
        3.3.3 毒氟磷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规律
        3.3.4 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嘧啶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嘧啶类化合物的发展与应用
        1.2.1 嘧啶类化合物在杀菌方面的应用
        1.2.2 嘧啶类化合物在除草方面的应用
        1.2.3 嘧啶化合物在抗病毒方面的应用
        1.2.4 嘧啶类化合物在杀虫方面的应用
    1.3 胍类化合物的发展与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含吗啉环的嘧啶胍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鉴定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1.1 试验仪器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合成路线
        2.1.4 中间体1,3-二酮化合物的合成
        2.1.5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 合成结果与结构鉴定
        2.2.1 化合物的合成结果
        2.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3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嘧啶胍类化合物抗烟草花叶病毒的活体保护活性测定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嘧啶胍类化合物对真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3.2.1 试验材料
        3.2.2 目标嘧啶胍类化合物对灰霉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3.2.3 目标嘧啶胍类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3.2.4 目标嘧啶胍类化合物对其他几种病原真菌的离体抑制活性研究
    3.3 嘧啶胍类化合物对细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3.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3.2 试验方法
    3.4 嘧啶胍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验方法
    3.5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3.5.1 化合物GLY-1~GLY-37 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活性
        3.5.2 化合物GLY-1~GLY-37 的杀真菌活性
        3.5.3 化合物GLY-1~GLY-37 的杀细菌活性
        3.5.4 化合物GLY-1~GLY-37 的除草活性
    3.6 构效关系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讨论
    4.3 论文的创新点
    4.4 论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型α-羰基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1 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
        1.1.2 具有抑菌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
        1.1.3 具有其它生物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
    1.2 酰胺类化合物中的α羰基酰胺结构
    1.3 小结
第二章 实验设计思想及合成路线
    2.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2 课题设计思路
    2.3 研究方案
    2.4 合成路线
    2.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仪器及试剂
    3.2 合成
        3.2.1 中间体A的合成
        3.2.2 中间体B的合成
        3.2.3 中间体C的合成
        3.2.4 目标产物的合成
    3.3 生物活性测试
        3.3.1 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生物活性测试
        3.3.2 盆栽实验测试
        3.3.3 抗细菌生物活性测试
    3.4 目标化合物与TMV-CP的分子对接研究
    3.5 目标化合物与TMV-CP的 TEM研究
        3.5.1 样品的前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波谱解析
    4.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4.2.1 目标化合物对TMV的活性测试结果
        4.2.2 活性化合物的盆栽实验
        4.2.3 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4.3 活性化合物与TMV-CP的 TEM测定结果
    4.4 活性化合物与TMV-CP的分子对接研究结果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创新点
    5.2 不足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课题来源
    (二)论文发表情况
    (三)申请专利情况
    (四)会议论文
附图

(7)含磺酰胺基团阿魏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磺酰胺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1.1 具有杀菌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
        1.1.2 具有除草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
        1.1.3 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
        1.1.4 具有其他活性的磺酰胺类化合物
    1.2 阿魏酸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具有杀菌活性的阿魏酸类化合物
        1.2.2 具有杀虫活性的阿魏酸类化合物
        1.2.3 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阿魏酸类化合物
        1.2.4 具有其他活性的阿魏酸类化合物
    1.3 小结
第二章 目标分子设计的思想及合成路线
    2.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2 本课题设计思想
    2.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仪器及试剂
    3.2 中间体的合成
        3.2.1 中间体阿魏酸酯的合成
        3.2.2 中间体磺酰胺的合成
    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4 生物活性测定
        3.4.1 抗烟草花叶病毒活体生物活性测试(半叶枯斑法)
        3.4.2 枯斑抑制率的计算(半叶枯斑法)
    3.5 目标化合物与TMV-CP分子对接研究
        3.5.1 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优化
        3.5.2 病毒粒子蛋白结构的获取获取
        3.5.3 目标化合物与TMV-CP的对接研究
    3.6 目标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粒子的形态影响研究
        3.6.1 目标化合与病毒混合液的预处理
        3.6.2 电镜观察前样品制备
        3.6.3 电镜观察
    3.7 目标化合物与TMVCP的相互作用研究
        3.7.1 TMVCP的表达与纯化
        3.7.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
        3.7.3 目标化合物与TMV CP的 MST研究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目标化合物合成方法的条件优化
    4.2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4.3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4.3.1 目标化合物抗TMV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4.4 目标化合物与TMV-CP的分子对接结果研究
    4.5 目标化合物与烟草花叶病毒粒子的作用研究
    4.6 目标化合物与烟草花叶病毒粒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第五章 结论
    5.1 结果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8)宁南霉素抗烟草花叶病毒的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花叶病毒病的概况
        1.1.1 烟草花叶病毒的简介
        1.1.2 烟草花叶病毒的危害
        1.1.3 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1.2 抗植物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2.1 抑制病毒侵染寄主
        1.2.2 影响病毒在寄主体内的复制和增殖
        1.2.3 抑制寄主的症状表达
        1.2.4 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
    1.3 宁南霉素抗TMV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3.1 宁南霉素抑制TMV CP聚合
        1.3.2 宁南霉素对TMV侵染的影响
        1.3.3 宁南霉素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
    1.4 DNA甲基化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1.4.1 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简介
        1.4.2 DNA甲基化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研究
    1.5 心叶烟半叶枯斑法
    1.6 研究背景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方法设计
        1.7.1 研究内容
        1.7.2 方法设计
第二章 验证宁南霉素对TMV的钝化、保护和治疗作用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寄主
        2.1.2 供试毒源
        2.1.3 供试药剂与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TMV的提纯及浓度测定
        2.2.2 心叶烟半叶枯斑法的优化
        2.2.3 验证宁南霉素对TMV的钝化、保护和治疗作用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TMV的浓度
        2.3.2 心叶烟半叶枯斑法的优化
        2.3.3 宁南霉素对TMV的钝化、保护和治疗作用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宁南霉素对TMV在普通烟积累量及症状产生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寄主
        3.1.2 供试毒源
        3.1.3 供试药剂与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
        3.2.2 RT-PCR检测方法
        3.2.3 检测宁南霉素对TMV在普通烟接种叶上积累量的影响
        3.2.4 检测宁南霉素对TMV在普通烟系统叶上积累量及症状产生的影响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宁南霉素对TMV在普通烟接种叶上积累量的影响
        3.3.2 宁南霉素对TMV在普通烟系统叶上积累量及症状产生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宁南霉素抗TMV过程中对DNA甲基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寄主
        4.1.2 供试毒源
        4.1.3 供试药剂与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RT-q PCR引物的合成
        4.2.2 验证引物的特异性
        4.2.3 RT-q PCR体系的优化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T-PCR验证引物特异性
        4.3.2 宁南霉素对DNA甲基化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成果

(9)菌株JZ2-1-12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马铃薯Y病毒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马铃薯Y病毒概况
        1.2.1 PVY基因组结构
        1.2.2 PVY株系的划分
    1.3 马铃薯Y病毒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3.1 天敌的利用
        1.3.2 抗病基因的挖掘
        1.3.3 生物农药的应用
    1.4 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4.1 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4.2 细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4.3 放线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毒的研究进展
    1.5 抑制植物病毒活性天然物质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5.1 抑制植物病毒的侵染
        1.5.2 抑制植物病毒增殖和扩散
        1.5.3 诱导植物产生抗性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菌株JZ2-1-12抑制PVY活性部位的确定及菌株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植物及病毒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JZ2-1-12发酵液萃取物的制备
        2.2.2 菌株JZ2-1-12萃取物抑制PVY活性的测定
        2.2.3 菌株JZ2-1-12的鉴定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JZ2-1-12的萃取物抑制PVY的活性
        2.3.2 菌株JZ2-1-12的鉴定
    2.4 讨论
第三章 菌株JZ2-1-12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植物及病毒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JZ2-1-12活性部位萃取物的制备
        3.2.2 薄层层析分析法
        3.2.3 硅胶柱层析
        3.2.4 抑制PVY活性测定
        3.2.5 组分检测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乙酸乙酯萃取物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3.3.2 乙酸乙酯萃取物组分抑制PVY的活性
        3.3.3 正丁醇萃取物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3.3.4 正丁醇萃取物组分抑制PVY的活性
        3.3.5 组分E5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3.3.6 组分E7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3.3.7 组分E6高效液相色谱结果
        3.3.8 组分N9高效液相色谱结果
        3.3.9 组分N10、N11、N12高效液相色谱结果
        3.3.10 组分E5-6-5质谱分析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组分抑制PVY的活性测定及活性组分的确定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样品
        4.1.2 供试植物及病毒
        4.1.3 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组分E5-6-5对PVY的抑制活性测定
        4.2.2 组分E5-6-5 抑制PVY的 EC50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组分E5-6-5对PVY的抑制活性测定结果
        4.3.2 组分E5-6-5 抑制PVY的 EC50 计算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活性组分抑制PVY作用机理的初探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样品
        5.1.2 供试植物及病毒
        5.1.3 仪器及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活性组分E5-6-5抑制PVY的活性
        5.2.2 Quantative Real time PCR定量检测PVY含量体系建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总RNA的检测结果
        5.3.2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四、防治作物病毒病新农药——宁南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D]. 高星. 浙江大学, 2021(01)
  • [2]植物病毒病和抗病毒剂[J]. 余武秀,申继忠. 世界农药, 2021(05)
  • [3]中国农药自主创制[J]. 陈根强,刘圣明,车志平,田月娥,林晓民. 化学通报, 2020(12)
  • [4]14C-毒氟磷在产蛋鸡体内的分布与代谢研究[D]. 骆沛文. 浙江大学, 2020
  • [5]嘧啶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郭龙玉.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新型α-羰基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罗德霞. 贵州大学, 2020(04)
  • [7]含磺酰胺基团阿魏酸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任晓丽. 贵州大学, 2020(04)
  • [8]宁南霉素抗烟草花叶病毒的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 马思思.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9]菌株JZ2-1-12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及其作用机制初探[D]. 陈妙妙. 青海大学, 2020(02)
  • [10]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J].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 农药学学报, 2019(Z1)

标签:;  ;  ;  

一种防治作物病毒病害的新型农药——宁南霉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