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心房颤动人心房肌细胞离子电流的离子重塑和直接影响

缬沙坦对心房颤动人心房肌细胞离子电流的离子重塑和直接影响

一、Ionic Remodeling and Direct Effects of Valsartan on Ionic Currentsin Human Atrial Myocyte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张道良,李毅刚[1](2021)在《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心房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Sac/Val)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小鼠心房纤维化的影响,探讨其对TGFβ1/Smad2/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皮下埋植Ang-Ⅱ微量渗透压泵[750 ng/(kg·min)]构建小鼠心房纤维化模型。建模后每日给予60 mg/kg Sac/Val灌胃治疗小鼠(Ang-Ⅱ+Sac/Val组,n=10)。假手术组(n=10)和Ang-Ⅱ模型组(n=10)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后第28天超声心动图评估小鼠心脏结构及功能,心脏组织包埋并切片后天狼星红染色评估心房纤维化程度,心房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心房组织中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分子Smad2/3(p-Smad2/3)的蛋白表达量。20μmol/L Sac/Val预处理后,经1μmol/L Ang-Ⅱ刺激后检测心房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型转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结果与Ang-Ⅱ组小鼠相比,Ang-Ⅱ+Sac/Val组小鼠的心房纤维化及左心房扩大程度均明显降低(P <0.05)。Sac/Val孵育心房成纤维细胞可明显抑制Ang-Ⅱ介导的心房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胶原I(Col1A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因的m RNA表达(P <0.05)。同时,Ang-Ⅱ+Sac/Val组小鼠的心房组织中TGF-β1及p-Smad2/3蛋白表达量均低于Ang-II组(P <0.05)。结论 Sac/Val通过抑制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激活,抑制心房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型转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进而明显改善Ang-Ⅱ介导的心房纤维化。

马征[2](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班努·库肯[3](2020)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国内外研究发现遗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发生相关。本文拟探讨分析SCN5A、CETP、Cx40、AGT、eNOS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的相关性,为明确房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内科收治的新疆维吾尔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患者(实验组)及非房颤患者(对照组)各10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SCN5A基因多态性位点H558R、CETP基因多态性位点TaqIB、Cx40基因多态性位点(-44G/A及+71A/G)、AGT基因多态性位点M235-T、G-6A、T174M、eNOS基因多态性位点T-786C、G-894T进行多态性检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进行比较,对突变位点定位,明确房颤易感基因多态位点与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新疆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患者年龄高于对照组(56.22±7.81(岁)vs52.98±9.03(岁),P=0.007);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患者中总胆固醇(4.14±1.02(mmol/L)vs3.69±1.16(mmol/L),P=0.004)及LDL-C(2.878±0.516(mmol/L)vs2.472±0.793(mmol/L),P=0.009)、尿酸(347.68±130.51(umol/L)vs 292.62±102.63(umol/L),P=0.02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组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左心房内径(38.96±8.07(mm)vs34.12±4.66(mm),P<0.001)、右心房内径(35.6±6.07(mm)vs33.14±3.15(mm),P<0.001)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N5A基因:基因测序SCN5A基因H558R位点以AA基因型为主,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与非房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等位基因可能是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的一个易感基因(OR=2.189,95%CI:1.360-3.523,P=0.001)。CETP基因:CETPTaqIB基因位点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74,P=0.0374;x2=6.91,P=0.0085)。Cx40基因:Cx40基因--44G/A及+71A/G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发生相关联。连锁不平衡分析提示两个多态位点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D,=1,r,=1)。房颤组-44AA基因型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基因模型基因型分析,Cx-44G/A显性模型(GGvs GA+AA)中A基因携带者可能增加房颤的患病风险(OR=2.357,95%CI:1.293-4.298,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高血压、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Cx40基因多态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T基因:AGTM235T基因位点在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的发生与AGTG-6A、AGTM235T、AGTT174M位点均有关联性。eNOS基因:eNOSG-894T基因型分布在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等位基因频率在房颤组(0.150)与对照组(0.0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能增加维吾尔族非瓣膜型房颤的遗传易感性。房颤组T-786C基因TT、TC、C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6)。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的发生与SCN5A基因H558R、CETPTaq IB、Cx40基因--44G/A及+71A/G、AGTG-6A、AGTM235T、AGTT174M及eNOSG-894T位点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SCN5A基因G等位基因是维吾尔族患者发生非瓣膜型房颤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eNOST-786C基因多态性和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非瓣膜型心房颤动的发生不具有相关性。

李昕,饶芳,吴书林[4](2016)在《炎性因子参与心房电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负担。明确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机制,有利于指导临床进行综合防治。心房颤动心房电重构是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改变,然而其机制尚未明确。炎症与心房颤动密切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等炎性因子以及他汀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均参与心房电重构的过程。

周亚南[5](2012)在《替米沙坦对“两肾一夹”大鼠心房肌瞬时外向钾通道和L型钙通道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研究替米沙坦对“两肾一夹”SD(2K1C)大鼠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钾通道Ito和L型钙通道ICa-L亚基编码基因(Kcnd2和Cacna1c)的mRNA和蛋白(Kv4.2和Cav1.2)变化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9只,分成4组:对照组、2K1C+替米沙坦低剂量组(5mg kg-1d-1)、2K1C+替米沙坦高剂量组(10mg kg-1d-1)和2K1C组。用药4周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记反应(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测定Kcnd2、Cacna1c的mRNA及蛋白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2K1C组Kcnd2的mRNA及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0.23±0.02vs1.0±0.12,0.34±0.11vs0.78±0.13,p<0.01),Cacna1c高于对照组(1.54±0.17vs1.0±0.13,1.58±0.09vs0.92±0.05,p<0.01);替米沙坦5mg、10mg组Kcnd2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于2K1C组(0.32±0.01,0.53±0.11vs0.23±0.02;0.54±0.07,0.72±0.08vs0.34±0.11,p<0.01),Cacna1c低于2K1C组(1.21±0.18,1.02±0.14vs1.54±0.17;1.21±0.06,0.98±0.07vs1.58±0.09,p<0.01)。结论:替米沙坦可调节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董炳庆[6](2012)在《糖尿病兔心肌梗死后瞬间外向钾离子通道的变化及缬沙坦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糖尿病和冠心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的两种疾病,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国内外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与梗死后细胞和组织水平的电重构即离子通道重塑有关。离子通道重塑包括离子通道或转运体的表达、调控和相关蛋白伴侣的改变。这些病理生理重塑主要发生于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钙转运体、缝隙连接蛋白、超极化激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等。上述变化促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复极离散度增加,传导异常,使得心肌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而出现电学的失稳态,最终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其病因未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存在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肾、眼、神经等部位病变,这也是2型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公认高血糖是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主要诱发因素,但高血糖并非直接参与并发症形成,而是高血糖先引起体内多种生化指标的改变,进而损害各个脏器导致并发症的发生。既往国内外研究高血糖引起的生化改变机制复杂多样,如非酶类糖化过程增强、氧化还原应激反应、醛糖还原酶激活、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C通路活性增加等。但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具体的病理生理及分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糖尿病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预后,而冠心病及自主神经病变则为引起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和猝死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因素。除了血管病变外,心肌细胞功能本身也存在明显异常,表现为心肌细胞收缩力下降及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后者又表现为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显着延长。钾通道电流是引起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的重要电流,糖尿病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部分是通过对钾离子通道的影响而导致。人们应用动物模型来研究糖尿病对心肌的影响,至今已比较成熟的方法是链脲佐菌素或四氧嘧啶所导致的胰岛素缺乏而诱发糖尿病,最常用的模型为链脲佐菌素模型,链脲佐菌素通过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而诱发糖尿病。在这一模型,心脏很快出现电生理和机械特性的改变,其电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的改变,在心电图上则表现为QT间期延长及T波低平。对心肌细胞离子流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则为瞬间外向性钾电流密度降低,这一变化在心室的心外膜心肌较心内膜心肌明显。另有动物实验研究也显示糖尿病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部分系由于外向复极钾电流特别是瞬间外向钾离子电流降低所致。现已明确,高血糖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其中心环节是血管紧张素Ⅱ识别其特异性受体,通过一定的信号途径激活G蛋白,进而激活磷脂酶C,使细胞内三磷酸肌酸和二酯酰甘油的合成增加,进而激活心肌蛋白激酶C,过度表达蛋白激酶C激活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将信号导入细胞核内,激活转录基因,引起多种生长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如C-fOS等,磷酸化非常广泛的蛋白质底物,导致细胞骨架蛋白合成障碍、心肌细胞受损、心肌异常生长、心肌重塑、心功能减低。缬沙坦是一种特异的AT1受体竞争性拮抗剂,具有剂量依赖性,其通过与AT1跨膜区氨基酸作用,阻止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结合,阻断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生物学效应。动物研究已证实,缬沙坦可通过拮抗AT1受体减轻或改善心房纤维化所致的局部传导异常,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改善心房复极的不均一性,以及抑制心房电重构。最新NAVIGATOR研究发现缬沙坦能有效预防新发糖尿病达14%,显着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国内对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研究证实缬沙坦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的电重构。但缬沙坦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心室肌电重构影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糖尿病心肌梗死后是否进一步影响心室肌电重构也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构建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兔动物模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细胞瞬间外向钾离子通道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变化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应用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对其进行不同阶段干预研究,以期发现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便指导临床,改善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目的:探讨糖尿病兔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瞬间外向钾离子通道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缬沙坦对此变化的影响。方法:1.选择健康新西兰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脂高糖喂养2个月后由耳缘静脉注射四氧嘧啶(80mg/kg)制作糖尿病模型,成模后改为普通饲料继续单笼喂养4个月,并随机分为糖尿病+心肌梗死组(DM+MI组)、糖尿病假手术组(DM组)和非糖尿病假手术组(对照组),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最终每组14只。手术后所有入选成活兔均常规喂养2个月,在3%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下迅速开胸取出心脏,剪取左心室梗死周围区心肌组织,用冷生理盐水冲洗后,DEPC水漂洗,分装于冻存管置于液氮中保存备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心室肌钾离子通道Kv4.2、Kv4.3和Kv1.4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2.选择造模成功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6组:安慰剂组(placebo group, Group P)、低剂量组(low dose Group, Group L)、中等剂量组(moderate dose Group, Group M)、高剂量服药6周组(high dose of medication6weeks Group, Group H,)、高剂量服药8周组(high dose of medication8weeks Group, Group H2)和高剂量服药10周组(high dose of medication10weeks Group, Group H3)每组10只。GroupL组给予5mg/(kg·d)缬沙坦灌胃6周;Group M组给予10mg/(kg·d)缬沙坦灌胃6周;Group H1组给予30mg/(kg·d)缬沙坦灌胃6周;GroupH2组给予30mg/(kg·d)缬沙坦灌胃8周;Group H3组给予30mg/(kg·d)缬沙坦灌胃10周。Group P组给予生理盐水代替缬沙坦灌胃6周。分别在6周、8周或10周后,在3%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迅速开胸取出心脏,剪取左心室梗死周围区心肌组织,用冷生理盐水冲洗后,DEPC水漂洗,分装于冻存管置于液氮中保存备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心室肌钾离子通道Kv4.2、Kv4.3和Kv1.4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 DM+MI组和DM组兔心室肌Kv4.2和Kv4.3mRNA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Kv1.4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DM+MI组兔心室肌Kv4.2和Kv4.3mRNA水平显着低于DM组(P<0.05),而Kv1.4并无显着升高(P>0.05)。2. DM+MI组和DM组兔心室肌Kv4.2和Kv4.3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Kv1.4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DM+MI组兔心室肌Kv4.2和Kv4.3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DM组(P<0.05),而Kv1.4并无明显变化(P>0.05)。3.分别与Group P比较,各治疗组兔心室肌Kv4.2和Kv4.3mRN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而Kv1.4反而显着降低(P<0.05);Group M, Group H1、Group H2和Group H3兔心室肌Kv4.2和Kv4.3mRNA水平均显着高于Group L(P<0.05),而Kv1.4并无显着升高(P>0.05);与Group H1比较,Group H3兔心室肌Kv4.2和Kv4.3mRN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而Kv1.4无显着变化(P>0.05);不论是Kv4.2、Kv4.3还是Kv1.4,在Group H1和GroupH2间mRNA水平并无明显变化(P>0.05)。4.分别与Group P比较,各治疗组兔心室肌Kv4.2和Kv4.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而Kv1.4反而显着降低(P<0.05);Group M、Group H1、Group H2和Group H3兔心室肌Kv4.2和Kv4.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Group L(P<0.05),而Kv1.4并无显着升高(P>0.05);与GroupH1比较,GroupH3组兔心室肌Kv4.2和Kv4.3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而Kv1.4无显着变化(P>0.05);不论是Kv4.2、Kv4.3还是Kv1.4,在Group H1和GroupH2间蛋白表达量并无明显变化(P>0.05)。5.分别与Group P比较,各治疗组在实验的终末期,其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1.糖尿病兔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瞬间外向钾离子通道基因及蛋白表达发生了改变即电重构现象,可能是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机制之一。2.缬沙坦可改善糖尿病兔心肌梗死后心室肌瞬间外向钾离子通道基因及蛋白表达,修复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心室肌电重构,这可能是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重要原因。3.缬沙坦对实验糖尿病心肌梗死兔的空腹血糖有一定改善作用。4.缬沙坦疗效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长期治疗效果更明显。

龙毅[7](2011)在《血管紧张素Ⅱ及替米沙坦对SD大鼠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和L型钙电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替米沙坦对成年SD大鼠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Ito)和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作用,探讨AngⅡ及替米沙坦对成年SD大鼠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Langendorff灌流系统,急性酶解法分离成年SD大鼠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AngⅡ、替米沙坦以及AngⅡ联合替米沙坦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to和ICa-L通道电流密度的影响。实验分为AngⅡ组、替米沙坦组和AngⅡ联合替米沙坦组(联合组),分别用含AngⅡ(0.1μmol/L)、替米沙坦(0.01μmol/L)以及两药联合的电极外液灌流干预细胞。结果:AngⅡ组(0.1μmol/L)和替米沙坦组(0.01μmol/L)以及联合组均能抑制成年SD大鼠心房肌细胞Ito,各实验组干预前后Ito的峰值电流密度值分别为:AngⅡ组(22.48±2.75 vs. 15.71±2.06 pA/pF,P<0.01)、替米沙坦组(24.16±2.36 vs. 16.15±1.82 pA/pF,P<0.01)、联合组(24.41±2.27 vs. 21.35±1.46 pA/pF,P<0.05);AngⅡ组(0.1μmol/L)能显着增强成年SD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的峰值电流密度(-4.51±0.38 vs. -5.16±0.29 pA/pF,P<0.01),替米沙坦(0.01μmol/L)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无明显作用(-4.35±0.27 vs. -4.29±0.34 pA/pF,P>0.05),但联合组中替米沙坦可拮抗AngⅡ对ICa-L的增强效应(-4.08±0.28 vs. -4.20±0.31 pA/pF,P>0.05)。结论:AngⅡ和替米沙坦对成年SD大鼠心房肌细胞具有直接电生理作用,替米沙坦通过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存在对AngⅡ的拮抗效应。

邹帅[8](2011)在《替米沙坦及AngII对犬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II(AngII)和替米沙坦在活体水平和细胞水平对犬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参与心房颤动(AF)可能的机制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心房重构作用的影响。方法:活体水平上,将32只杂种犬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AngII组、替米沙坦组、AngII+替米沙坦组(联合组),犬左、右心房分别在各个刺激周长下(350ms,300ms,250ms),通过电生理检测,记录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AERP频率自适应性,房颤诱发率的变化。细胞水平上,分为AngII组、替米沙坦组、AngII+替米沙坦组(联合组),通过Langendorff灌流系统急性分离犬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检测AngII组、替米沙坦组、联合用药组灌流干预犬心房肌细胞后,L型钙通道电流密度及I-V曲线的改变。结果:活体水平上,左、右心房AngII组实验犬AERP在各组刺激周长下(350ms,300ms,250ms),15分钟,30分钟时均较基础值缩短明显(左房350ms 130±4 vs 125±4 vs 119±4,300ms 126±3 vs 119±2 vs 113±5,250ms 115±4 vs 109±2 vs 102±4右房350ms 134±7 vs 128±5 vs 120±7,300ms 129±7 vs 122±5 vs 112±8,250ms 114±5 vs 108±2 vs 103±4)(P<0.05),在60分钟时AERP恢复至干预前水平(P>0.05)。生理盐水组、替米沙坦组、联合用药组,左、右房各刺激周长下(350ms,300ms,250ms)、各时间点(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AERP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AERP频率自适应性在生理盐水组、AngII组、替米沙坦组、联合用药组各个时间点(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均存在。AngII组在房颤诱发率上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在15分钟时诱发率最高,房颤持续时间最长(平均24.3s)。细胞水平上,AngII组心房肌细胞干预后,L型钙通道(ICa-L)峰值电流密度明显增强(P<0.05),而在替米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L型钙通道(ICa-L)峰值电流密度无明显改变。各组L型钙通道电流(ICa-L) I-V曲线形态无改变。结论:活体水平上,AngII能使犬心房肌AERP发生改变,对生理状态犬具有直接电生理作用,而替米沙坦可拮抗AngII的生理效应。细胞水平上,AngII可增强L型钙通道(ICa-L)峰值电流密度,使细胞膜离子通道发生改变,而替米沙坦可在血管紧张素受体(AT-R)水平上拮抗该效应。AngII在细胞水平和活体水平均参与犬心房电重构过程。

费瑜[9](2011)在《白细胞介素-10和五聚素3在慢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AF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AF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且有器质性心脏病者AF发病率高达40%。AF的危害不仅在于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在于其较高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导致致残和致死率显着增加。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对其加以防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有关AF发生机制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现认为AF的始发和维持是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尽管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AF的发生变得更为复杂,但归结起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触发因素,表现在刺激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对心房的牵拉作用,使心房压力变化,导致AF的发生;二是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这些重构有利于折返的形成。AF电重构主要包括心房ERP和APD缩短,AP传导速度减慢,ERP离散度增加等电生理特征的改变,这种改变有利于AF的发生和维持。电重构的基础是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和跨膜离子流的改变。心房结构重构在细胞水平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包括心房肌细胞退行性改变、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嵴的消失、闰盘非特化区增宽以及糖原颗粒减少和肌原纤维增加;二是心房肌间质发生变化,表现在心房肌间质纤维增生、间质纤维化和心房增大,使得电传导不一致,有助于局部传导阻滞或折返的形成,引起AF的发生。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表现为结构蛋白、收缩蛋白、缝隙连接蛋白、离子通道蛋白的降解,使得心房肌细胞的连接和信号传导异常,导致AF的发生和维持。业已发现,OFR、基因的突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离子通道异常和炎症反应等均与AF的发生和维持有关,但炎症与AF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1997年Bruins等首次报道了CRP和IL-6在AF发生时有明显升高的变化,随后有学者在进一步证明CRP与AF关系的同时,还发现其它炎症因子如IL-8、TNF-α等也与AF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这些实验结果一方面确立炎症反应在AF发病过程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说明炎症可能是AF发生的独立因素,是导致AF的原因。IL-10是1989年Fiorentio从小鼠Th2细胞上清液中发现的一种蛋白,它能抑制Th1的功能,因而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研究表明,IL-10能抑制活化的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Ⅱ类分子的表达,降低抗原提呈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能抑制大鼠AMI后左心室胶原的沉积,改善心室重构,因而它在下调炎症反应和抑制心脏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一种新的炎症标记物—PTX3,并已证明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其水平有明显升高,且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有关。在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中,PTX3明显要优于CRP,但PTX3在AF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它与IL-10的关系目前所知甚少,故本文对AF患者心房肌细胞IL-10和PTX3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它们在AF中的作用,为炎症与AF关系的理论奠定实验基础。目的:探讨PTX3和IL-10在AF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揭示炎症与AF的关系,防止AF的发生和对其积极加以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根据《赫尔辛基宣言》精神,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伦理委员会讨论,并已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选择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22例, AF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41.5±4.3岁,心功能Ⅱ级9例,Ⅲ级2例,入选患者无其它心律失常病史且AF持续时间大于1年。SR组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40.7±53岁,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3例,入选患者无心律失常病史。两组均记录年龄、性别、心功能NYHA分级、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甲状腺机能亢进,扩张性心肌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感染的急性期、肥胖、风湿性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近期应用抗生素、阿斯匹林(术前7天停用除外)、ACEI和ARB、他汀类调脂药物等均不列入本研究范围之内。2标本采集:心脏手术中建立体外循环,于心脏停跳前获取右心耳500mg,除去血液和脂肪组织,将其中200mg置入液氮瓶中,然后送入-70℃深低温冰箱冻存、备用。用PCR法和WB法观察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IL-10和PTX3的变化;另300mg用10 ml氧饱和的无钙液在37℃保温下,于5-10 min内送到实验室。分离心房肌细胞,首先,将AF组分成8份,在4份中,有3份分别加入浓度为8μg/ml、10μg/ml、12μg/ml的PTX3各1ml,与余下的1份和SR组一起放入恒温箱中,作用1h,用PCR法和WB法观察KAch基因和蛋白的变化;另4份做成膜片后,其中3份在灌注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TX3各1ml,作用20min,用膜片钳技术测定IKAch密度。另外,将AF组分成两份,其中1份加入1ml浓度为12μg/ml的PTX3,与余下1份和SR组一起放入恒温箱中,作用1h,收集上清液,用PCR法、WB法和ELSIA法观察IL-6、TNF-α的水平和NF-κB基因及蛋白的变化。最后,将AF组分成4份,做成膜片后,其中1份加入1m1浓度为12gg/ml的PTX3和1ml浓度为10μg/ml的IL-10,另两份分别加入12μg/ml的PTX3和10μg/ml的IL-10各1ml,用膜片钳技术观察IKAch密度的变化。结果:1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IL-10 mRNA及IL-10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R组,而PTX3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R组,IL-10mRNA表达与PTX3 mRNA表达呈负相关,IL-10蛋白表达与PTX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统计学均有显着差异。2 AF组的Kir3.4mRNA表达、GIRK4表达及IKAch密度明显低于SR组,PTX3的剂量越大,它们降低越明显,统计学均有显着差异。3心房肌细胞NF-κBP65的mRNA及蛋白表达和IL-6及TNF-α的表达水平在AF组明显高于SR组,其中大剂量组明显高于AF组,且NF-κBP65的表达分别与IL-6和TNF-α的水平呈正相关,统计学均有显着差异。4大剂量组+IL-10的IKAch密度明显高于大剂量组,AF组+IL-10明显高于AF组和大剂量组+IL-10,统计学均有显着差别。结论:1IL-10和PTX3参与了AF的发生和维持。2 PTX3可通过对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Kir3.4mRNA表达、GIRK4表达和IKAch密度的影响,使得AF发生和维持。3 PTX3可通过对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NF-κB、IL-6和TNF-α的影响,促进炎症反应,引起心房重构。4 IL-10在一定程度上对AF的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可用于防治AF的心房重构。

王吉云,胡大一[10](2008)在《缬沙坦对豚鼠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心肌细胞电生理的角度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ARB)类药物抗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的电流钳方法记录单细胞动作电位,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的电压钳方法记录心房肌细胞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观察ARB类药物缬沙坦对豚鼠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及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缬沙坦100μM可延长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尤其是APD50从(52.2±6.5)ms延长至(58.6±7.8 ms,P<0.01),APD90从(94.0±11.7)ms延长至(105.3±14.0 ms,P<0.01),而对RMP、APA无显着影响。缬沙坦100μM明显抑制心房肌细胞IK的峰值电流,从5.33±0.13(pA/pF)减小至4.49±0.48(pA/pF)(P<0.05),并呈电压依赖性。结论高浓度缬沙坦延长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50及APD90。缬沙坦抑制心房肌细胞延迟外向钾电流,可能是引起其动作电位时程延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缬沙坦延长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可能在房颤的转复及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中有价值。

二、Ionic Remodeling and Direct Effects of Valsartan on Ionic Currentsin Human Atrial Myocyte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onic Remodeling and Direct Effects of Valsartan on Ionic Currentsin Human Atrial Myocyte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心房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心房纤维化模型建立及动物分组
        1.2.2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
        1.2.3 天狼猩红染色
        1.2.4 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1.2.5 原代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提取
        1.2.6 细胞培养与处理
        1.2.7 CCK-8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的活性
        1.2.8 实时定量PCR检测
        1.2.9 Western blot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ac/Val抑制Ang-Ⅱ介导的小鼠心房扩张
    2.2 Sac/Val抑制Ang-Ⅱ介导的小鼠心房纤维化
    2.3 Sac/Val抑制Ang-Ⅱ介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型转化及分泌功能
    2.4 Sac/Val抑制Ang-Ⅱ介导的TGFβ1/Smad2/3信号通路的激活
3 讨论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前言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SCN5A基因、CETP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Cx40 基因、AGT基因及eNOS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颤动患者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炎性因子参与心房电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房颤动心房电重构
2 炎性因子与心房电重构
    2.1 hs-CRP
    2.2 IL-6
    2.3 TNF-α
    2.4 MIF
3 抗炎药物与心房电重构
    3.1 他汀类药物
    3.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抑制剂
    3.3糖皮质激素
4 小结

(5)替米沙坦对“两肾一夹”大鼠心房肌瞬时外向钾通道和L型钙通道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1.4 溶液配制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及“两肾一夹”模型的建立
        1.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1.2.3 大鼠无创血压测定
        1.2.4 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
        1.2.5 Western-Blotting 测定心房肌组织中 Kv4.2 和 Cav1.2 的表达
        1.2.6 半定量 RT-PCR
    1.3 统计
2. 实验结果
    2.1 平均收缩压(尾动脉)
    2.2 血浆生化指标(AngⅡ)
    2.3 各组大鼠心房肌 Kv4.2、Cav1.2 的蛋白表达的比较
    2.4 各组大鼠心房肌 Kv4.2、Cav1.2 的 mRNA 表达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管紧张素Ⅱ介导心房颤动电重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6)糖尿病兔心肌梗死后瞬间外向钾离子通道的变化及缬沙坦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和中文对照
第一部分 糖尿病兔心肌梗死后瞬间外向钾离子通道的变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缬沙坦对糖尿病兔心肌梗死后瞬间外向钾离子通道变化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附表
    参考文献
创新性与局限性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Dissertation I
English Dissertation II

(7)血管紧张素Ⅱ及替米沙坦对SD大鼠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和L型钙电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急性分离成年SD 大鼠心房肌细胞方法的探索以及对钾、钠、钙电流的记录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急性分离成年SD 大鼠心房肌细胞照片
第二部分 血管紧张素Ⅱ及替米沙坦对成年SD 大鼠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和L 型钙电流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血管紧张素Ⅱ对心房颤动电重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申请课题

(8)替米沙坦及AngII对犬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犬活体心房肌电生理特性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替米沙坦及AngII 对犬心房肌L 型钙电流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论文

(9)白细胞介素-10和五聚素3在慢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1节 文献综述
        1.1 AF的流行病学
        1.2 AF的定义及分类
        1.3 AF的病因
        1.4 AF发病的基本机制
        1.5 自主神经与AF
        1.6 基因与AF
        1.7 离子通道与AF
        1.8 炎症因子与AF
        1.9 AngⅡ的特性及其与AF的关系
        1.10 MMPs的特性及其与AF的关系
        1.11 氧化应激与AF的关系
    第2节 研究背景
第2章 PTX3和IL-10在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标本采集
        2.1.3 排除标准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1.6 实验方法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2 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IL-10mRNA和PTX3mRNA的表达
        2.2.3 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IL-10蛋白和PTX3蛋白的表达
        2.2.4 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PTX3对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KAch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和电流密度变化的影响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标本采集
        3.1.3 排除标准
        3.1.4 实验试剂
        3.1.5 实验仪器
        3.1.6 实验分组
        3.1.7 实验方法
        3.1.8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PTX3对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Kir3.4mRNA表达的影响
        3.2.2 PTX3对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GIRK4蛋白表达的影响
        3.2.3 PTX3对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IKAch密度的影响
        3.2.4 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PTX3对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的水平及NF-κBP65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资料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标本采集
        4.1.3 排除标准
        4.1.4 实验试剂
        4.1.5 实验仪器
        4.1.6 实验分组
        4.1.7 实验方法
        4.1.8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PTX3对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NF-κBP65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4.2.2 PTX3对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上清液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4.2.3 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IL-10对PTX3诱导的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IKAch密度的影响
    5.1 资料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标本采集
        5.1.3 排除标准
        5.1.4 实验试剂
        5.1.5 实验仪器
        5.1.6 实验分组
        5.1.7 实验方法
        5.1.8 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
        5.2.1 IL-10对PTX3诱导的慢性AF患者心房肌细胞IKAch密度的影响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Ionic Remodeling and Direct Effects of Valsartan on Ionic Currentsin Human Atrial Myocyte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心房纤维化的机制研究[J]. 王倩,张道良,李毅刚.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21
  • [2]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心房颤动患者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研究[D]. 班努·库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8)
  • [4]炎性因子参与心房电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J]. 李昕,饶芳,吴书林. 医学综述, 2016(19)
  • [5]替米沙坦对“两肾一夹”大鼠心房肌瞬时外向钾通道和L型钙通道表达的影响[D]. 周亚南. 重庆医科大学, 2012(01)
  • [6]糖尿病兔心肌梗死后瞬间外向钾离子通道的变化及缬沙坦干预研究[D]. 董炳庆. 山东大学, 2012(12)
  • [7]血管紧张素Ⅱ及替米沙坦对SD大鼠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和L型钙电流影响的研究[D]. 龙毅.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8]替米沙坦及AngII对犬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D]. 邹帅.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9]白细胞介素-10和五聚素3在慢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费瑜. 吉林大学, 2011(09)
  • [10]缬沙坦对豚鼠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J]. 王吉云,胡大一. 武警医学, 2008(10)

标签:;  ;  ;  ;  ;  

缬沙坦对心房颤动人心房肌细胞离子电流的离子重塑和直接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