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文昌市性病流行情况分析

2001年文昌市性病流行情况分析

一、文昌市2001年性病疫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一程[1](2019)在《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气调对赤拟谷盗的熏蒸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检疫是国家为了防止有害性的农作物病虫草同农产品的运输扩散而传播的一系列措施,它是限制人为因素而造成病虫草害传播的根本措施。目前针对检疫性有害昆虫的化学熏蒸处理是其检疫除害的主要技术措施,常用的熏蒸药剂有溴甲烷和磷化氢。溴甲烷可对臭氧层造成严重的消耗和破坏,磷化氢剧毒、有腐蚀性、高度易燃和对环境有害。目前针对仓储害虫的防治工作中,使用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无毒处理技术正在兴起。本研究拟以赤拟谷盗为靶标害虫,研究氮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气调及其和溴甲烷混合使用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探明在集装箱中充氮气和二氧化碳对熏蒸剂溴甲烷的增效作用。在降低溴甲烷使用量的同时,探索其替代检疫处理技术,为该技术在植物检疫工作除杀相关鞘翅目检疫性害虫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各温度条件下,95%和99%的氮气气调处理对赤拟谷盗成虫和幼虫的防治效果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其中,在30℃条件下,99%氮气熏蒸处理6 d,赤拟谷盗幼虫的死亡率为100%;处理4 d时,成虫死亡率可达100%。在25℃条件下,95%的氮气浓度分别处理8 d和9 d,即可使赤拟谷盗的成虫和幼虫的死亡率均达到100%。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对95%和99%氮气浓度充氮气调防治赤拟谷盗具有显影响。与25℃条件相比,在30℃条件下,两种氮气浓度处理赤拟谷盗成虫和幼虫校正死亡率达到100%时所用时间明显缩短。2.在20%和40%二氧化碳浓度水平下,处理6 d和8 d时40%二氧化碳浓度对赤拟谷盗幼虫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显着高于20%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其中,40%二氧化碳浓度处理8 d后,对赤拟谷盗幼虫和成虫的的校正死亡率均可达100%。3.通过过氮气气调的方法使集装箱中的氮气浓度达到95%左右时,使用溴甲烷常规用量的50%熏蒸处理,即可达到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成虫100%的杀虫作用。通过二氧化碳气调的方法使集装箱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0%左右时,使用溴甲烷常规用量的75%熏蒸处理,即可达到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成虫100%的杀虫作用。

王善青[2](2019)在《海南疟疾70年——从肆虐走向消除》文中研究指明海南地处热带地区,曾是全国疟疾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疬之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海南的疟疾经历了调查研究、重点防治、大规模抗疟、试点防治等阶段,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疟疾流行区大幅减少,特别是建省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省几代疾控人员的艰苦努力和几十年的科学防治,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海南疟疾流行面积大幅缩小,高度疟区、超高度疟区已不存在,疟疾流行只局限分布在岛中南部个别市县的偏僻山林区。为切实保障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海南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开展消除疟疾行动,海南的疟疾从此走上消除阶段,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要求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例均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病例诊断后24 h网络直报率达到100%;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抗疟疾治疗,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为100%。对所有报告的疟疾病例开展了3 d内病原学确认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病例分类,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进行甄别,并以此为线索,在7 d内对疫点进行传染源与传播媒介调查和疫点分类,并根据疫点分类,科学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传播媒介控制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另外加强了媒介的监测工作。全省疟疾从有较全面疫情报告的1955年82 447例,死亡47例,到2005年4 512例,死亡0,从此再无本地疟疾死亡病例,到2010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恶性疟目标,至2012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目标,海南省历史上第一次呈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情况,除了2015年有几例来源不明的三日疟病例外,海南省已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的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例,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建国70年来,海南的疟疾从肆虐走向消除,这一伟大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得益于几代疟疾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史岸军,邢干,陈起强,董茂道,潘正流,林道权[3](2016)在《海南省文昌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及消除疟疾措施与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文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文昌市消除疟疾成效。方法对文昌市1950—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文昌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文昌市曾是疟疾高度流行区,经过几代疟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疟疾消除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人员,巩固好消除工作,有效地阻断了疟疾的传播,疟疾的年均发病率从50年代的1 235.88/10万下降到2009年0.50/10万,2010—2013年,已连续4年无本地疟疾确诊病例报告,通过组织评估,全市已达到消除疟疾考核目标。结论文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4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卢荔[4](2013)在《海南省主要瓜类作物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调查、鉴定及防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在我国被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的有害生物,主要危害西瓜、瓠瓜、黄瓜等葫芦科作物。海南省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南繁育种基地,在防治种子病害上更是举足轻重。近年来,CGMMV疑似症状在多地接连不断发生,为进一步确认其发生状况、原因和规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有效杜绝病害蔓延危害,本研究于2011年至2013年对海南省6种主要瓜类作物进行了详细的田间调查并采样进行RT-PCR检测鉴定,研究结果如下:(1)对海南省主要瓜类产区的西瓜、黄瓜、甜瓜、瓠瓜、南瓜和苦瓜等六种作物在田间出现的疑似CGMMV危害症状及所使用的种子染病情况开展了全面调查,基本认清了作物果实、叶片和枝蔓的主要症状表现特点。利用典型症状和检测结果比对,充实了CGMMV的田间初步诊断依据。(2)依据CGMMV外壳蛋白基因序列保守片段设计了一对引物,用感染CGMMV的西瓜叶片和种子分别为材料进行RT-PCR检测鉴定,感病材料均有扩增出目标条带而阴性对照没有扩增出目标条带。将目标条带克隆回收后并测序,证明目标条带是其外壳蛋白基因的一个片段,该结果表明利用RT-PCR检测法可以直接以种子为材料检测CGMMV。(3)对海南省文昌市、三亚市等11市县瓜类主要生产基地的主要瓜类作物采种子样和采鲜叶样进行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西瓜、黄瓜、甜瓜、南瓜、瓠瓜、苦瓜等六种作物的PCR结果与阴性对照一致,只有三亚市有1个样品与文昌市1个瓠瓜样品呈阳性。这就确定了海南省CGMMV只是零星分布。(4)调查和观测表明该地区种子产地不一样,发病情况就不一样,同一基地不同作物间相互无感染。由此明确了海南省CGMMV的发生原因主要为种子带毒。(5)根据海南省瓜类作物主要产区CGMMV的调查和鉴定结果,提出了防控CGMMV的具体措施。

龙璐[5](2013)在《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该省及类似地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尝试时间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在疟疾研究领域的综合应用,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整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监测数据,将全国1:100万电子地图加工处理为1:100万海南省市县边界图。提取海南省各县市的气温、降水量、湿度等气象与环境数据,人口、GDP、卫生、人民生活指标等数据,建立海南省市县综合信息数据库。应用时空扫描统计量、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所采用的软件包括Excel2003、SatScan9.0、SPSS13.0、Mapinfo7.0等统计软件。研究结果1.1990年-2010年海南省疟疾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海南省疟疾发病最高峰为7、8月份,2月份为全年发病最低峰。海南省西南部地区是疟疾疾病的高发区。人群分布,30-50岁男性为高发人群,农民、工人及民工占总报告人数的85.11%。2.运用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对2005-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0年海南省可能存在7个疟疾聚集区域(P<0.05)。对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发现有3个聚集区域(P<0.05)。运用2005年1月-2009年12月建立的ARIMA模型对海南省2010年1月份的疾病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值为0.15/10万,95%的可信区间为[-1.04,1.33],实际检测发病率为0.17/10万,疟疾月发病率实际值落入了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相对误差为11.8%。将2010年1月份疟疾实际发病率纳入时间序列模型,重新拟合,并对2010年2-12月份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实际疟疾发病率比理论疟疾发病率平均下降了85.75%。3.将15个温度指标和13个降水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其主成分,并以2010年市县疟疾发病率为因变量,男性人口、农业人口、少数名族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卫生机构总数、执业医师人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温度主成分、降雨量主成分、湿度等为解释变量构建结局变量为连续型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包括“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降水量主成分2”、“湿度”这三个因素,疟疾发病的保护因素包括“男性人口”、“农业人口”、“人均GDP”、“医疗机构个数”、“执业医师个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6个因素。研究结论本课题重点探讨了1990-2010年海南省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还重点研究了海南省不同市县疟疾疫情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海南,疟疾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域性,并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时间序列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疟疾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在防治措施、人口免疫状态及人口流动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的时候可以用来预测疟疾的发病率变化。海南省2010年起开始实施的消除疟疾计划作用明显,时间序列模型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降水量和湿度将影响海南省疟疾在各市县的发病,而经济、卫生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影响疟疾发病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当地进一步在多方面对疟疾疫情进行防控。创新点本课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多个领域的信息与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疟疾疫情数据进行时间、空间上的整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仅仅研究了有网络直报系统以来的数据,而且还研究了从1990年来的疟疾发病数据。在空间上,打破了县市的界限,对海南省全省疫情进行空间扫描,为疟疾疾病的预警提供新思路。将人口学、经济学及卫生学知识相融合,使得疟疾疫情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更加的立体,更加的贴合实际。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的疟疾研究领域较为罕见。

邢福山,邢益华[6](2010)在《文昌市2005-2009年性病流行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解文昌市性传播疾病STD流行趋势与流行特点,探讨和完善防治对策。方法将文昌市2005-2009年间监测到的1020例STD资料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文昌市STD发病率从2005年的28.04/10万到2006年升高至48.00/10万,2007-2009年间发病率上升到57.20/10万。结论 STD发病率的上升应引起重视,文昌市为华侨之乡,人口流动大,性病逐年有所增多,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宣传教育工作,提倡洁身自爱,及时治疗性病病人,控制传播,以达到逐渐减少与控制性病目的。

邢福山,邢益华[7](2010)在《海南省文昌市2008年性病疫情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文昌市性传播疾病流行趋势,探讨和完善防治对策。方法对文昌市2008年性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并与2007年疫情比较分析。结果文昌市2008年性病报告162例,男女比例3.77:1,比2007年上升20.90%。非婚性途径传播154例,占95.06%,30-40岁年龄段64例,占39.95%,文化程度以中学为主共150例,占92.59%。以本地已婚人群为主。结论文昌市为华侨之乡,人口流动大,性病逐年有所增多,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宣传教育工作,提倡洁身自爱,及时治疗性病病人,控制传播,以达到逐渐减少与控制性病目的。

马平[8](2009)在《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文中认为外来生物入侵是国际性问题,引起了国际上公众、科学家、有关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现状和严峻发展趋势以及我省对防止生物入侵的紧迫需求和我国现在对区域性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分析工作很少的情况,为了保护云南农林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促进对外贸易,把好云南边境口岸一线的国门关,本文通过对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与分析,针对潜在的和局部危害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入侵风险分析的研究,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预警,对控制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现状通过早期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云南省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09种,植物158种,占全省外来入侵物种的75.6%。无脊椎动物22种,占外来入侵物种的10.53%。病原微生物13种,占外来入侵物种6.22%,脊椎动物16种,占外来入侵物种的7.66%。2.云南边境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通过云南口岸截获统计资料整理分析,1998年2007年,云南省进境植物检疫中共截获有害生物479种,其中昆虫361种,占75.3%;线虫44种,占9.2%;真菌42种,占8.8%;病毒7种,占1.4%;杂草10种,占2%;螨类9种,占1.9%;其它6种,占1.3%。3.云南地区经济水平与外来入侵物种的关系研究研究为探讨地区经济因素对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云南地区经济指标(GDP和进出口贸易额)同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的关系分析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线性方程,分别为:y=3.289+0.077504x;y=3.5593+0.095914x。结果表明,地区的GDP值与外来入侵物种数量无线性关系,而进出口贸易额与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措施。4.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以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s)为依据,通过对云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的分析,总结国内外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的研究成果,建立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中的目标层(R值),包含了5个准则层(Pi),其下级为指标层(Pij),由17个多指标因子组成,并根据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R值的分值范围在0和3之间,并对其进行4个等级分级:0.5(不含0.5)以下为低度风险,0.51.5(不含1.5)为中度风险,1.52.5(不含2.5)为高度风险,2.5以上为极高风险,以此为据确定云南入侵有害生物风险等级。5.云南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外来入侵生物已引起了云南省的重视,尤其是外来入侵害虫,给云南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通过实验筛选,选择21种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利用云南检疫性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给出了量化的风险值,并针对不同物种和风险值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6.基于GIS与气候相似性的谷班皮蠹在云南适生区的预测根据谷斑皮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利用气候相似距原理分析该虫在气候因子影响下云南可能适生分布地区,结合运用GIS对谷斑皮蠹的寄主在云南分布的分析,利用GIS将气候适生区和寄主分布区图层叠加,得出了谷斑皮蠹在云南的可能适生区。结果表明,谷斑皮蠹在云南可能的适宜分布范围主要在云南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适生区主要有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楚雄、临沧、德宏等地区,云南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无明显的谷班皮蠹适生环境。

邓巍[9](2008)在《海南省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艾滋病传入我国以来在我国的传播速度日益增长,范围越来越广。西南边疆是我国艾滋病流行最早的地区,也是我国艾滋病检测的重点地区,但与其邻近的海南岛的流行特点尚没有被大家所认识。为了研究海南省HIV-1流行的病原学以及传播特征,我们于2007年3月抽样采集了一批HIV-1感染者及部分感染者配偶的血样本,对这些样本进行了病原学与免疫学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分析。自1990年以来,海南省CDC在全岛开展了近五十万人份的HIV血清学调查,迄今共检出HIV感染者五百余人(检出率约为0.1%)。我们在全省主要疫情的市县进行抽样调查,共采集96份血样本,经检测其中88份为HIV-1感染样本。免疫学指标显示CD4+细胞计数平均值士标准差为(303±230)细胞/μl,血浆HIV-1病毒载量几何平均值±标准误为(37810±40958)copies/ml,二者呈负相关关系(r2=0.27,P<0.001)。HIV-1感染者同时感染了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的人分别占61%和69%。在分子流行病分析方面,我们扩增出83名HIV-1阳性的感染者体内病毒的POL及ENV基因片段,结果显示海南省艾滋病流行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1.总体上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2.HIV-1人群的感染方式主要为两种,一是通过静脉吸毒,占主要地位(64%),主要分布在儋州、乐东、东方、三亚等沿海地区,病毒亚型以CRF01AE重组亚型占绝对优势(100%);二是异性性传播(33%),散在分布,亚型分布呈多样化,包括CRF01AE、B、B’、C和CRF08BC。3.海南省最主要的病毒亚型为CRF01AE重组亚型,主要在静脉吸毒者及其性伴侣之间传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传播群。其次为B’亚型(9.6%),此外还有C亚型(2.4%)、B亚型(1.2%)、CRF08BC(1.2%)以及1例CRF01AE/B’重组亚型。4.根据最大似然法(ML)的计算结果(bootstrap值是在重复了1000次的基础上得到的),以bootstrap values>98%,average branch lengths<0.015为判断标准,在83个HIV-1感染者中,有66人(79.5%)分属于4个大小不同的传播群,传播群1最大,有59人,传播群2有3个人,传播群3和4各有2个人。我们对83个扩增出的POL基因片段作了耐药性突变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人均未发现与蛋白酶抑制剂相关的主突变,但均有次突变。部分次突变位点在B(B’)亚型病毒与CRF01AE重组亚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M36I(0%vs 100%,p<0.01),L63P(100%vS 23%,p<0.01),A71T(44%vs 1%,p<0.01),V77I(89%vs 1%,p<0.01)。在有关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突变方面,进行抗病毒治疗人群中20%发现了主突变。主突变位点为:D67N、K70N、F116Y、Q151M、M184V、K101E/H/N/Q、V106L、Y181C、和G190A。总的来看,海南省艾滋病疫情虽然仍处于低流行状况,但已进入增长期。由于存在庞大的传播群尤其是我国仍有近80%的病原携带者尚未检出(潜在庞大的传染原),如不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极易造成艾滋病的扩散流行。因此要把握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关键时期,加强针对各类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扩大监测范围和人群类别,及早采取相应的对策,遏止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蔓延。

田伟[10](2007)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人类健康最重要的进步应归功于公共卫生的发展,这一观点不仅在国际上已得到许多国家的共识,也在各国的卫生与健康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公共卫生服务系统(PHS)是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和提高公共卫生资源效益为目的,旨在保障公众健康和疾病预防的活动。但是我国由于长期“重医轻防”思想的影响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补偿机制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公共卫生应有功效的发挥。特别是在2003年,SARS疫情危机更是带给我们深痛的经验和教训,留给我们诸多深痛的反思,已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群众对公共卫生的广泛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我国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人群健康的医学服务管理研究》(项目批准号:70333002)资助的子课题。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对这类系统的直觉和主观判断不可靠,实际实验则近乎不可行,因而需要求助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模拟。本研究通过回顾我国PHS的历史沿革,在PHS的需求、资源、组织结构以及服务利用等现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对PHS进行系统诊断和分析,聚焦PHS组织管理结构体系不完善、系统功能低效、政府投入量不足及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综合运用卫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与复杂系统科学建模技术,依次构建PHS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SD模型。SD模型用于定量分析、模拟行为规律与干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确立PHS系统边界和系统主体,进行PHS复杂行为模拟研究以获得其行为特征,进行PHS政策干预实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资料来源包括总课题前期调研资料、1993年、1998年以及2003年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1995-2005年国家统计年鉴与公报资料、1997-2006年《中华医院管理》、《卫生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国全科医学》、《中国卫生经济》、《国外医学》、《中国流行病学杂志》及《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等10余种杂志相关资料以及国家有关PHS的文件资料等。研究方法:在总课题构建的系统框架和系统层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PHS发展现况和系统结构的分析,采用统计学描述性分析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系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应用文献归纳分析方法,明确我国PHS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我国PHS概念模型;运用多因素分析、系统分析及关联分析法构建了我国PHS逻辑模型;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专家咨询、现场调研等多种方法,构建了我国PHS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将模型在系统动力学Vensim软件平台上进行模拟和干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PHS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现况分析结果:我国PHS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功能完善阶段、改革阶段和后非典阶段,逐步完成了从系统建设到发展完善。但是在当前由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到发展完善的系统转型时期,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从“重预防”移向“重医疗”、从低成本移向高科技、高成本,其运行模式由“预防为主”模式转变为“重治轻防”模式。表现为PHS组织结构不健全、政府投入量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定性逻辑分析结果:我国PHS内部主体由政府、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群组成;在系统外部主体包括城市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它们有着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关联性,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的筹资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有偿服务收入,这些筹资用于购买和维持外生性资源量和内生性资源量。目前政府的补偿量主要是根据用于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头费,而非依据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量,从而造成PHS内部激励机制不足,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了补偿收支缺口,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加大对外有偿服务。从而使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低下,无偿服务难以落实,不能有效促进人群健康。SD模型分析结果:根据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现实情况的充分分析可以进行PHS系统模型结构方面的假设。依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目标和系统实际结构情况,把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SD模型划分为疾病预防控制子系统和卫生执法监督子系统;确定SD模型的观测指标为有PHS公共产品提供率、提供公共产品量,并将公共投入产出比、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资本总量变化情况和人力总量变化情况作为辅助观测指标,并根据文献归纳和专家咨询,筛选政策干预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逻辑模型建立SD模型,确定模型主要变量与函数关系。模拟与干预实验结果:模拟结果提示,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的PHS行为特征既有一般PHS的特点,又有我国PHS不完善带来的自身烙印。在宏观系统呈现“重医轻防”结构的前提下,PHS主要表现为系统资源匮乏、功能难以实现的困难状态。政策干预实验结果表明:政府对公共卫生系统投入的变化、无偿服务的补偿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对系统公共产品提供率和提供量都有较大影响。现阶段,要改进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整体绩效,不能单纯靠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应该在提高政府投入至目前4倍左右的同时注重投入的分配情况,提高对无偿服务项目的补偿,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系统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行为特征既有一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特点,又有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不完善带来的自身烙印。在宏观系统呈现“重医轻防”结构的前提下,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要表现为系统资源匮乏、功能难以实现的困难状态。因此,只有政府充分发挥职能,明确公共产品的类别和范围,取缔或限制有偿服务和准公共服务,合理补偿,方能使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发挥其应有作用。具体包括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规范公共卫生有偿服务收费、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理顺公共卫生监督执法运行机制。本研究通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来确立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组成和焦点问题的研究对象、范畴和边界,通过逻辑模型来定性分析该系统的行为特征和焦点问题形成原因和机制,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定量分析、模拟行为规律与干预实验研究,获得其政策解决方案,这一系列模型的构建和模拟都是循证的,是有理论和数据作为基础的,可以通过模型的细化不断完善,为政府决策者制定宏观卫生政策提供有力的理论、数据的支持与帮助。本研究聚焦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组织管理结构体系不完善、系统功能低效、政府投入量不足及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着手,以系统内部结构复杂性为重点,对我国PHS复杂系统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研究,通过对系统资源、功能等的模拟研究,获得PHS动态行为特征与内部运行机制,这种在系统思考指导下的基于模型构建的动态政策研究方法,改变过去沿袭的统计的、静态的、定性比较为主的传统做法,为公共卫生政策研究提供了量化分析模拟工具,在公共卫生领域属新的研究尝试。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研究是系统动力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初步尝试,由于PHS具有动态复杂反馈系统的特点,其运行影响因素多,相互之间关系复杂,构建PHS宏观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涉及大量数据,运算大量方程,工作量巨大。并且由于作者学术水平、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目前实现的行为模拟和政策干预只是在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要结构和逻辑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完成的,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细化,逻辑关系和函数关系有待于不断修补,主体的行为特征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下一步需要加强数据采集,继续细化各类变量,完成模型的调试细化工作,使模型最大程度的接近现实系统。

二、文昌市2001年性病疫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昌市2001年性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气调对赤拟谷盗的熏蒸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虫害检疫对象
        1.1.1 我国植物检疫性昆虫的种类
        1.1.2 我国植物检疫性昆虫的分布、扩散
        1.1.3 我国植物检疫性鞘翅目昆虫的生物学与危害
    1.2 害虫检疫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化学熏蒸处理技术
        1.2.2 物理处理技术
        1.2.3 生物杀虫技术
        1.2.4 集装箱检疫概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赤拟谷盗
        2.1.2 试验器材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与设计
        2.2.1 不同氮气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防治作用
        2.2.2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防治作用
        2.2.3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气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防治作用
        3.1.1 不同温度处理对氮气气调防治赤拟谷盗幼虫效果的影响
        3.1.2 不同温度处理对氮气气调防治赤拟谷盗成虫效果的影响
    3.2 氮气气调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防治效果的评价
        3.2.1 试验地点温度条件统计
        3.2.2 氮气气调处理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幼虫的防治效果
        3.2.3 氮气气调处理对集装箱内赤拟谷盗幼虫的防治效果
    3.3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的防治作用
        3.3.1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幼虫的防治作用
        3.3.2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处理对赤拟谷盗成虫的防治作用
    3.4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3.4.1 95 %氮气气调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3.4.2 40 %二氧化碳气调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4 讨论
    4.1 氮气气调处理对检疫性害虫和仓储害虫的防治作用
    4.2 二氧化碳气调处理对检疫性害虫和仓储害虫的防治作用
    4.3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常用熏蒸剂的增效性
5 结论
    5.1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赤拟谷盗的熏蒸效果
    5.2 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溴甲烷的增效性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海南疟疾70年——从肆虐走向消除(论文提纲范文)

1 解放初期开展疟疾调查与重点防治试点研究
    1.1 指导思想和策略
    1.2 组织机构,领导,专业队伍的建设
    1.3 宣传教育工作
    1.4 开展调查研究、培训技术骨干
    1.5 开展重点防治试点研究
        1.5.1 通过控制幼虫消灭微小按蚊的实验研究
        1.5.2 用DDT室内滞留喷洒杀灭成蚊的实验研究
        1.5.3 用六六六室内滞留喷洒杀灭成蚊的实验研究
        1.5.4 防治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实验研究
        1.5.5 只针对处理传染源的防治措施实验研究
2 开展全岛性大规模的抗疟运动
    2.1防治策略
    2.2 技术措施及实施情况
    2.3 防治效果
3 调整和改进防治措施,加强抗氯喹恶性疟防治,探索抗疟新措施
    3.1 防治策略
    3.2 技术措施及实施情况
    3.3 防治效果
4 综合防治试点,减少疟疾病灶区,巩固疟防成果
    4.1 防治策略
    4.2 技术措施及实施情况
        4.2.1 巩固、扩大疟疾联防
        4.2.2 办好试点,以点带面
        4.2.3 坚持原来行之有效的抗疟措施,即抓好季节性突击灭疟
        4.2.4 加强经常性的疟疾管理,做到疟疾防治工作内容规范化、管理制度化
        4.2.5 开展科研合作提高防治水平
    4.3 防治效果
5 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向消除疟疾的目标迈进
    5.1全球基金海南疟疾项目基本情况
    5.2 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效果和影响
6 启动消除疟疾行动,海南疟疾从控制走向消除
    6.1 加强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实施严格的1-3-7病例管理和疫点处置措施
        6.1.1 加强镜检人员的培训,及时发现和诊断疟疾病人
        6.1.2 对疟疾病人进行规范治疗
        6.1.3 严格执行疟疾疫情报告制度
        6.1.4及时开展对病例的核实
        6.1.5 及时开展疫点的处置
        6.1.6 对间日疟病人开展抗复发治疗
        6.1.7 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
    6.2 加强疟疾媒介防制
        6.2.1 预防按蚊叮咬
        6.2.2 开展滞留喷洒
        6.2.3 加强宣传教育,提倡个人防护
    6.3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6.3.1 开发健教材料
        6.3.2 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
        6.3.3 加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6.3.4加强社区宣传教育
        6.3.5 加强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
    6.4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防治工作
        6.4.1 建立信息通报制度
        6.4.2 做好出境人员的个人预防
        6.4.3 加强对入境人员的疟疾筛查工作
        6.4.4 对境内流动人口提供疟疾防护
        6.4.5 对上山人群做好疟疾防护工作
    6.5 完善疟疾监测和检测网络
        6.5.1 建立疟疾确认实验室网络
        6.5.2 主动病例侦查
        6.5.3 媒介监测
        6.5.4无本地感染疟疾地区的监测
        6.5.5 哨点监测
    6.6防控效果
7 讨论

(3)海南省文昌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及消除疟疾措施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方法
2 结果
    2.1 历史流行情况
    2.2 流行虫种及媒介分布
    2.3 防治历程及措施
    2.4 消除疟疾阶段工作进展
    2.5 主要特点和主要经验
3 讨论

(4)海南省主要瓜类作物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调查、鉴定及防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的研究进展
    1.2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害的防控研究进展
    1.3 海南省瓜类作物产业的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材料与地点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CGMMV的RT-PCR检测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全国主要口岸截获和主要省份发现CGMMV的调查结果
    3.2 CGMMV田间疑似症状调查结果
    3.3 RT-PCR检测鉴定结果
    3.4 海南省主要瓜类作物感染CGMMV调查鉴定结果
    3.5 海南省主要瓜类作物感染CGMMV情况分析
    3.6 海南省CGMMV防控分析
4 讨论
    4.1 多种瓜类作物种子检测CGMMV的合理样品数量
    4.2 快速检测鉴定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试剂与仪器开发
    4.3 全国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发生状况
    4.4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田间症状诊断研究
    4.5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有关知识的普及
    4.6 海南-南繁基地瓜类产业安全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资料来源与处理
    6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海南省1990-2010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2010年海南疟疾疫情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2010年海南省市县水平疟疾疫情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国内外传染病监测体系
    2 传染病预测与预警
    3 传染病预测预警模型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目录
致谢

(7)海南省文昌市2008年性病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病种
    2.2 发病年龄
    2.3 文化程度
    2.4 职业分布
    2.5 婚姻状况
    2.6 患者来源
    2.7 传染途径
3 讨论

(8)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概况
    第二节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现状
        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概念
        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作用
        3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发展阶段
        4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
        4.1 以传播途径为起点的风险分析程序
        4.2 以有害生物为起点的风险分析程序
        4.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框架
        5 与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有关的标准和法规基础
        5.1 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
        5.2 植物检疫措施国家和行业标准
        5.3 我国的植物检疫名单
        6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6.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性分析
        6.1.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主要的定性分析方法
        6.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定性分析方法的实践
        6.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量分析
        6.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主要的定量分析方法
        6.2.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实践
    第三节 本研究的出发点
第二章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现状
        2.1.1 外来入侵植物
        2.1.2 外来入侵动物
        2.1.3 外来入侵微生物
        2.2 云南边境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
        2.2.1 以货物分类的有害生物截获情况
        2.2.2 检疫性有害生物输出国的比较
        2.2.3 与云南相邻国家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3 结论
    第二节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的地域差异
        1 云南外来物种入侵数量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1.1 云南自然保护区概况
        1.2 云南自然保护区内有害生物的数量分布
        2 云南外来物种入侵与地区经济的关系
        2.1 数据和方法
        2.1.1 数据及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拟合散点图
        2.2.2 回归方程的计算及其显着性检验
        3 讨论
第三章 云南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
    第一节 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的产生和识别
        1.2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结构的构建
        2.1.1 指标因子的定义和赋值原则
        2.1.2 数学模型的构建
        2.2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值的量化计算
        2.3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3 讨论
    第二节 21 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在云南的风险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云南省21 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确定
        1.2 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1.2.1 定性分析
        1.2.2 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谷斑皮蠹 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2.2 菜豆象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
        2.3 地中海实蝇 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
        2.4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
        2.5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Dmry)
        2.6 双钩异翅长蠢 Heterobostrychus aequatis (waterhouse)
        2.7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
        2.8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 (L.)
        2.9 大家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 Holmgren
        2.10 马铃薯金线虫 Globodera rostochiensis (Woll.) Skarbilovich
        2.11 马铃薯白线虫 Globodera pallida (Stone) Mulvey & Stone
        2.12 香蕉穿孔线虫 Radopholus similis (Cobb) Thorne
        2.13 鳞球茎茎线虫 Ditylenchus dipsaci (Kuhn) Filipjev
        2.14 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 virus (TRSV)
        2.15 番茄环斑病毒 Tomato ring-spot virus
        2.16 马铃薯帚顶病毒 Potato mop-top virus
        2.17 烟草霜霉病Peronospora hyoscyami de Bary f.sp. tabacina (Adaickym)Skal
        2.18 玉米霜霉病Peronosclerospora spp
        2.19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Erwinia stewartii (E.F.Smith) Dye
        2.20 梨火疫病菌 Erwinia amylovora (Burrill) Winslow et al
        2.21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3 结论
        4 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5 讨论
        5.1 进境审批
        5.2 出口前的风险评估
        5.3 到达口岸的现场检验
        5.4 实验室检验检疫
        5.5 除害处理
        5.6 后续检验检疫监督管理
        5.7 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第三节 基于GIS 和气候相似性的谷斑皮蠹在云南适生区的预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及来源
        1.2 适生性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相似距分析结果
        2.2 运用GIS 对谷斑皮蠹的寄主在云南分布分析的结果
        2.3 利用GIS 对气候相似距数据和寄主图层地图化的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海南省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海南省HIV分子流行病调查
    第一节 海南省艾滋病流行病概况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三部分 HIV-1耐药性突变检测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第五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研究内容
    5. 资料来源
    6. 研究方法
    7. 技术路线
    8. 相关概念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现况分析.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沿革
        1.1 起步阶段
        1.2 功能完善阶段
        1.3 改革阶段
        1.4 后非典阶段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现况分析
        2.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需方现况
        2.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供方现况
        3. 国外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发展现状
        3.1 美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3.2 英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3.3 德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3.4 法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3.5 日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4. 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问题诊断
        4.1 公共卫生事业性质不明确
        4.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结构不完善
        4.3 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筹资结构不合理
        4.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效率低,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工作不到位
        5.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供方主要工作职能指标体系.
        6. 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定性逻辑分析.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概念模型
        1.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结构分析
        1.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体与问题分析
        1.3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概念模型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逻辑模型
        2.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主要回路分析
        2.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逻辑模型
        3. 讨论
    第三部分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SD 模型构建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SD 模型建模假设.
        1.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层次划分
        1.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观测指标的确定
        1.3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政策干预指标的筛选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型主要变量与函数.
        2.1 主要变量
        2.2 主要函数关系确定
        2.3 主要函数与变量
        2.4 主要表函数
        3.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型流图
        4. 模型初始化
        5. 模型有效性检验
        5.1 结构适应性检验
        5.2 功能一致性检验
        5.3 灵敏性分析
        6. 讨论
    第四部分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
        1.1 系统资源模拟
        1.2 系统功能模拟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政策干预
        2.1 干预实验目的
        2.2 政策组的筛选与方法
        2.3 模型干预实验结果
        3. 讨论
小结
    1.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行为特征
    2.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运行机制
    3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政策建议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附件
    附件1 现况调查地区表
    附件2 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调查表
    附件3 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文献归纳表
    附件4 发表文章和参编专着情况

四、文昌市2001年性病疫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气调对赤拟谷盗的熏蒸处理技术研究[D]. 高一程.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2]海南疟疾70年——从肆虐走向消除[J]. 王善青.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8)
  • [3]海南省文昌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及消除疟疾措施与评价[J]. 史岸军,邢干,陈起强,董茂道,潘正流,林道权. 中国热带医学, 2016(05)
  • [4]海南省主要瓜类作物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调查、鉴定及防控分析[D]. 卢荔.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5]海南省疟疾疫情时空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龙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6]文昌市2005-2009年性病流行情况分析[A]. 邢福山,邢益华. 麻风误诊及其临床病例分析培训班暨全国麻风皮肤性病学术年会(2010)论文集, 2010
  • [7]海南省文昌市2008年性病疫情分析[J]. 邢福山,邢益华. 海南医学, 2010(09)
  • [8]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D]. 马平. 云南农业大学, 2009(S2)
  • [9]海南省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邓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12)
  • [10]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研究[D]. 田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2001年文昌市性病流行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