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学数学

必须学数学

一、一定要学好数学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丽[1](2021)在《利用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理解是学生学会知识的重要基础,会运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数学理解性学习是指学生以理解为基础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学生能理解数学,最终目标是能迁移与应用知识。如何促使高中生进行数学理解性学习呢?这需要寻找一种能深入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能对学生心智活动过程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的途径。数学写作恰好能暴露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教师根据写作反馈可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本研究围绕“如何利用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这一核心问题,以高中数学必修五和必修二为教学内容,以L中学高一485班为实践班,高一472班为对照班来实施数学写作教学活动。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上述两个班103名学生对数学写作的认识以及数学理解性学习现状;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向实践班介绍数学写作,并进行阅读指导和试写。针对试写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数学写作实践目的,设计了自我阐释类、情境应用类、洞察类、反思认识类四种类型的数学写作模式;再次是,从制定实施计划、实施每种类型的数学写作教学、评析学生作品、反思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进行数学写作教学实践;最后,通过后测与访谈,对数学写作、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情况、数学成绩进行对照分析,得出实践效果。综合整个研究过程,可得以下结论:○1学生对数学写作和数学学习的态度得到改观,接近94.2%学生表示对数学写作感兴趣,且写作态度端正积极。同时写作增强了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2数学写作对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数学写作,学生具备了进行理解性学习的能力,能够靠理解去学习数学,且能够自发地根据学习需要采取不同学习策略。○3促进理解性学习的数学写作实践方案具一定的可行性。实践后,学生数学成绩与基本数学能力得到提升,实践中还可获取学生认知情况和情感态度的变化情况。○4促进理解性学习的数学写作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评价全面多元化原则写作。最后,针对实践结果和实际教学情况,笔者提出了以“数学写作”为辅助工具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教学建议:制定合理的写作任务;注重知识过程的阐明;注重问题活动情境的设计;注重评价反馈与交流。本研究将数学写作与数学理解性学习两者相融合是一种尝试,既突出写作主题——理解性学习,又涉及写作的各方面主题。本文为数学教师开展数学写作提供了一种参考,也为促进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邹嘉叶[2](2021)在《提升初中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课程开发 ——以六年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几何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领域,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对空间观念的要求,空间观念的提升已成为几何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折纸作为一项与数学紧密结合的手工活动,由于其在空间图形上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渐渐被赋予数学教育价值。折纸活动不仅能弥补学生在平面到立体上空间变化的具体感受,其折叠过程中的每一次展开、翻转都蕴含着数学原理。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素来有自己的特色拓展课程,但通过调查发现在拓展课课程体系中缺少以数学学科为背景的拓展课,而拓展课作为新型课堂模式,能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开发价值。因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开发并实施了一门以提升学生数学空间观念为主要目的的折纸拓展课。本文有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六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现状如何?(2)用于提升六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如何开发并实施?(3)折纸拓展课对六年级学生有哪些影响?针对以上研究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折纸拓展课的开发:首先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以确定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包括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折纸与数学的认知现状,用测试法了解学生空间观念的现状,以及访谈法了解教师对于折纸拓展课的建议与经验。其次是对折纸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确定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给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最后通过问卷与测试卷的后测调查得到该拓展课程对学生情感和空间观念上产生的影响。最终,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六年级学生已形成基本空间观念,能对静态图像认知并进行简单操作,但对于复杂立体图形的动态变化学生不能做到全面综合分析,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用于提升初中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程开发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对研究对象的分析调查、组建班级、根据学生的空间观念现状制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计针对提升空间观念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编排系统课程以及对课程进行实施与评价。(3)折纸拓展课对六年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显着提升,学生在识图能力与旋转等对立体图形进行心理操作上的进步明显。第二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开始愿意以折纸的形式主动了解数学知识,能意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刘丹[3](2020)在《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在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教学中利用微课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以及广泛应用性的高中数学。目前网络上有海量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资源,但从中选出优质的微课供教师参考利用却是难题,其主因是对高中数学微课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较少,还未建立起统一、科学的高中数学微课质量评价体系。微课的设计源于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终点,也是微课教学的起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同时教学目标也是微课教学的终点,对微课教学过程的调整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基于高中数学概念课,利用何小亚老师提出的三维目标、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前人制定的有关教学目标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专家的建议,试图建立一套实用的、科学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希望对高中数学微课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本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首先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参考前人制定的有关教学评价指标以及自身的微课教学实践,初步拟定了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指标。然后采用调查法和德尔菲法,调查各个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征求中学优秀数学教师、数学教研员、大学数学学科教师等各类专家对该评价体系的意见,用来完善和修改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指标。再次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调查专家对各种指标的重要程度比较的意见,确立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最终确立整个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体系。最后,筛选网络上现有的优秀的微课教学资源并以高中数学概念课为例,尝试用该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实践研究,以此来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技能三个二级指标,过程与方法包括思想方法,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能力,思维品质,数学意识,活动经验六个二级指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信念,科学态度,数学价值观,数学审美观五个二级指标。并且对各个指标的评分标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以上工作,得出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作对高中数学微课教学三维目标达成度的评价。

彭奇林[4](2020)在《高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以LD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改革正在迅猛展开,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正在同步推进。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院校的广大教师必须树立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便是其一。高职数学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之重任,并且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高职数学的教学,主要是在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数学方法去培养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形成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因此,高职数学课程的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了高职学生全面进步的基本保证。有效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不仅要有效果,还要有效益,而且必须有效率。有效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之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数学教学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数学的有效教学是高职学校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教育理念、思维火花和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所有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努力实践的美好过程。因此,高职数学的有效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对学生状况存在清晰的了解,对教学方法给予恰当的选择。本研究选取了“高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利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质性研究法等不同方法,适当地选取了有效教学的相关原理和数学教学的有关理论,充分地研究了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和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意义等内容,深入地分析了高职数学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弊端,揭示了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本质属性和影响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阐明了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特别地,以位于广东省西部的L D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为例子,结合研究者的教育经历、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从该校历年积累的教师座谈会、学生评教表等资料中筛选出了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即高职数学传统教材的问题、高职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高职数学计算教学的问题、高职数学原理教学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找出了各个问题的根源所在,并且相对应地给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对策。此外,将教材及其编写列入教学的范畴,是本文的一个创新,毕竟教学离不开教材。第一部分是绪论。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方法,并对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状况分别做了适当的综述。第二部分是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按照本研究的基本要求,谨慎地、适当地选择了部分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通过梳理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阐明了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涵义、特征、原则、意义等基本概念,建立起了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之框架。第三部分是高职数学传统教学的问题分析。以上述内容为基础对高职数学传统教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细致的定向分析,包括高职数学教学材料、高职数学概念教学、高职数学计算教学、高职数学原理教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上述原理和分析,在进行高职数学有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性提出了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对策框架,包括通过精心编辑增强高职数学教学材料的有效性、通过问题导入增强高职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例剖析增强高职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具体应用增强高职数学原理教学的有效性。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对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适当的展望。本文提倡全面实施高职数学的有效教学,积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李莉[5](2020)在《高中艺术类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艺术类学生,即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学生。他们既需要参加文化课程的全国统考,又需要参加艺术联考。数学作为高考的一个主要科目,其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对艺术类学生能否升入心仪的大学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学好数学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促进其在艺术专业方面的发展。数学学习困难是困扰艺术类学生及其数学教师的一大难题。据调查,在艺术类学生中,数学学困生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到目前为止,多数学者对数学学困生的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中学生上,很少有专门针对艺术类学生展开的有关数学学困生的研究。而艺术类学生在学习时间、态度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高中生,因此十分有必要单独对艺术类数学学困生进行研究。为了了解有关艺术类学生数学研究方面的成果,笔者阅读了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高中艺术类学生数学学习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了艺术类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研读国内外关于数学学困生的研究文献,对数学学困生的界定和成因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进而提出从数学学困生角度对艺术类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研究。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数学学业质量水平为评价标准,从学生非认知和认知两方面出发,对艺术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并与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调查结果对比,对艺术类数学学困生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出了艺术类数学学困生在非认知和认知主要方面的特点。基于调查数据,对艺术类数学学困生在非认知和认知主要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并结合两方面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转化对策。在非认知主要方面,包括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端正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在认知主要方面,包括创设适合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情境、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融入数学文化、加强新旧知识衔接、重视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利用艺术思维帮助发展数学思维、规范学生数学语言的使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思。最后,通过在A市某艺术高中的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践,验证了教学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陈蓓蕾[6](2020)在《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障碍的研究 ——以立体几何为例》文中指出数学原理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它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再加上它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存在着距离,使得学生在理解数学原理的过程中出现阻碍,从而容易形成理解障碍。本研究根据新课标和高中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以立体几何原理为研究材料,探究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水平现状,分析其出现的障碍和产生原因,并提出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障碍的矫正方法和高中数学原理教学建议。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研究以下问题:(1)如何确定立体几何原理检测维度和各维度的评价指标?(2)高中学生对立体几何原理的理解达到了什么水平?(3)数学的优、中、困生对立体几何原理的理解存在什么样的共同点和差异?(4)高中生在理解立体几何原理时存在的障碍,以及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文献的相关理论,确定立体几何原理检测维度为重述、多种表征、应用、推导或证明、关联五个维度,并确立了评价指标。其次,研究一对某市一所普通性师范高中高三年级三个班共203名学生进行调查,探究优、中、困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立体几何原理理解水平现状和表现特点。最后,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行个案研究,对高三年级三个班每班各一名数学学困生进一步测试和访谈,探究高中生在数学原理理解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障碍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方法和高中数学原理的教学建议。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立体几何原理理解水平现状:(1)高中立体几何原理的应用水平最好;(2)高中立体几何原理的推导与证明水平偏低;高中生立体几何原理的关联水平相对低下。它们对理解立体几何原理困难的原因主要有:(1)理解立体几何原理涉及的相关概念困难;(2)立体几何原理的内在涵义和外延理解困难;(3)立体几何原理的符号语言理解困难。2.高中生理解数学原理出现的障碍类型主要有:记忆型;表征型;应用型;推导型;联系型。3.导致高中生理解数学原理出现障碍的原因有:认知资源的缺损;数学学困生思维的惰性;缺乏主观能动性。矫正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障碍的措施:具体与抽象的理解相互作用;数学原理多种表征;学会推导和证明数学原理;提升自我监控能力。4.高中数学原理的教学启示:加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对数学原理进行表征;注重高中数学原理的过程性教学;减轻学生认知负荷。

胡雪东[7](2020)在《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教学实践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满足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深化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本文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的访谈记录,了解高中生解析几何学习现状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经过对“问题解决”理论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摒弃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重视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关注问题的发现和提出;以“问题链”为抓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建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问题解决,重在能力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实践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对教学问题的设计;要聚焦问题解决,突出对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能力素养的培养。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遵循发展性、接受性、逻辑性、程序性、简捷性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生依赖——教师主导式”、“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式”、“学生自主——教师启发式”、“学生自主——教师咨询式”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策略。并提供了解析几何概念课、原理课、习题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实践案例。在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1)重视问题情境,提升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能力;(2)重视问题引导,提升学生问题探究、问题分析能力;(3)重视问题策略优化原则,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效率;(4)重视问题变式、问题拓展,提升学生数学创新思维;(5)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活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了验证提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进行了教育对比实验,在实验班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并进行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采取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的数学测试成绩要优于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邹明迪[8](2020)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浙教版和新加坡版为例》文中提出数学文化在教育界热度高涨的原因在于其文化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在初等数学教育中,关于数学文化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以教材、课堂教学等为载体,教学过程的进行又主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其国力发展与国民文化教育分不开,其数学教育在国际测试中连续位居前列,故受到国际广泛关注,并且与中国都地处东亚,均受东亚文化熏陶,文化历史相似。鉴于此,本论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三版不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借鉴他人研究框架来研究三版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分布的异同点,同时还从数学美侧面对案例中数学原理内容所体现的数学美表现形式做出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整体上,三版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占比多数在习题栏目,占比均超过60%,而其他栏目中数学文化的占比较少。在非正文和引入栏目占比总和中,人教版(30.29%)和浙教版(27.42%)均高于新加坡DM版(14.10%),而在例题和习题栏目占比总和中,新加坡DM版(85.89%)高于国内人教版(69.71%)和浙教版(72.59%)。总的来说,在栏目分布上,三版教材的数学文化内容都不均匀。(2)数学文化的数量最多的是新加坡DM版(1779处),其次是浙教版(518处)和人教版(449处)。在三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数量都是最多的,接着依次是数学与科学技术、数学史、数学与人文艺术,三版教材都不够注重人文艺术的内容。(3)在课程内容分类中,国内两版教材之间在课程内容的四个部分的占比接近,新加坡DM版在数与代数(57.28%)、统计与概率(28.61%)这两部分占比均高于人教版(57.28%和22.27%)、浙教版(54.83%和23.98%),相反地,在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部分却比国内两版都低。(4)三版教材中数学史的运用方式集中在附加式和顺应式,复制式次之,点缀式最少。从整体上看,三版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的四个运用方式占比不均衡,均以附加式为主,均高于51%,也体现教材中数学史与数学知识之间大部分是分离的,附加的方式还会导致部分数学史的作用被弱化,容易被遗忘使用。其他数学文化的运用方式中,三版教材可分离型部分的占比均高于49.89%,反映了教材中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结合度较低。(5)三个版本教材关于三个案例的数学原理内容中包含的简洁美和统一美的内容最多,人教版(64处)、浙教版(49处)、新加坡DM版(63处),对称美和奇异美的内容相比较少,人教版(均是9处)、浙教版(8处和6处)、新加坡DM版(均是7处)。且三个案例中的数学原理内容多数集中在定义、性质、定理中,对于公理、公式、法则上的分布很少。基于文章的结论,给出以下建议:首先,在编写教材时三个版本的教材需综合优缺点,尽可能均衡数学文化在划分栏目中的分布。其次在三版教材中“数学与现实生活”数量突出的情形下,建议三版教材都需要适当增设“数学史”、“数学与人文艺术”、“数学与科学技术”三类的相关内容,来均衡分布水平。然后三版教材要弱化以“附加式”为主的情形,增强“顺应式”、“复制式”、“点缀式”三种数学史的运用方式,均衡“数学史”内容的运用水平;对于其他数学文化内容的运用方式,在侧重将数学文化与教材有机融合的同时,可适当地增设外在型的文化内容。最后由于三版教材数学原理呈现出简洁美和统一美的内容居多,而对称美和奇异美的内容相对较少,建议三版教材结合各案例数学知识,适当进行调整,均衡四种数学美表现形式的数量。同时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强化学生对对称美和奇异美的认识,四者齐头并进。综上,希望能得到广大数学教材编辑者的重视。

牟银霜[9](2020)在《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教育本质上是数学文化的教育,数学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然而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很少将数学课型细化,在具体课型中来探讨数学文化的融入。因此,本文以数学原理课为例,主要探讨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原理教学中的策略。本文以数学文化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主要调查研究的内容有以下三点:学生和教师对数学文化的认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原理教学的现状;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原理教学存在的困难及问题。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主要有:(1)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原理教学持肯定、积极的态度,认为数学文化有助于数学原理的理解。但学生了解数学文化主要依赖教师的讲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2)学生对数学文化了解不足。对于问卷中涉及的数学史知识,仅有7.21%的学生能全部回答正确,表明学生整体的数学史知识水平低,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认识不够全面,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体会数学美。(3)教师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不足,升学压力,分数至上观念等都是阻碍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原理教学的因素。教师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原理教学时多是“蜻蜓点水”,师生对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关注度低。针对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从数学史、数学应用、数学美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的策略。根据调查结论与给出的策略,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为例,进行了案例设计与分析,为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葛益岑[10](2019)在《培养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项目学习研究》文中提出项目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欧美国家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主要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形式解决基于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在项目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符合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因而近年来项目学习的研究热度越来越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要能力之一。然而,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相关项目学习的探索和实践却很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前人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对项目学习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项目学习的培养小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项目学习为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为理论指导将复杂问题解决融入到项目学习的设计中,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对知识的主动且有意义的过程。本研究主要分为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综述项目学习和复杂问题解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梳理研究思路。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项目学习和复杂问题解决的概念,项目学习的基本要素和过程,并以认知负荷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综合学习设计为理论指导。第三章,项目学习设计要素。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教师角色分析、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支持等设计要素。第四章,项目学习设计的案例应用。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项目学习案例设计运用到具体课堂中,并通过问卷分析、填写评价表以及课堂观察得出研究结论。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本章节对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阐述了本工作的创新点和局限性,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二、一定要学好数学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定要学好数学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的内容组织
        1.1.4 数学写作的功能
        1.1.5 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必要性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数学写作的概念
        2.1.2 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概念
    2.2 国内外有关数学写作的研究
        2.2.1 关于数学写作的价值
        2.2.2 关于数学写作的类型
        2.2.3 关于数学写作的指导
        2.2.4 关于数学写作的评价
        2.2.5 关于数学写作的实践研究
    2.3 国内外有关数学理解性学习的研究
        2.3.1 关于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教学、学习策略
        2.3.2 关于数学理解性学习的评价
        2.3.3 关于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2.4 文献评述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5.2 元认知理论
        2.5.3 认知心理学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高中生数学写作调查问卷的设计
        3.4.2 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设计
        3.4.3 测试题的设计
        3.4.4 访谈提纲设计
第4章 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数学写作准备
    4.1 前期准备工作
        4.1.1 前期调查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1.3 向学生介绍数学写作
        4.1.4 数学写作的阅读指导及试写
    4.2 数学写作模式的设计
        4.2.1 自我阐释类
        4.2.2 情境应用类
        4.2.3 洞察类
        4.2.4 反思认识类
    4.3 数学写作的评价
        4.3.1 评价目的
        4.3.2 评价原则
    4.4 小结
第5章 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数学写作教学实践
    5.1 实施方案
        5.1.1 实施的教材内容
        5.1.2 变量分析
    5.2 数学写作教学实施计划
        5.2.1 数学写作教学设计环节
        5.2.2 数学写作题目、篇数
    5.3 自我阐释类数学写作的实施及案例
        5.3.1 写作目标
        5.3.2 写作内容
        5.3.3 写作题目的设计
        5.3.4 关于自我阐释类数学写作的评价
        5.3.5 写作案例及作品评析
        5.3.6 自我阐释类写作的教学反思
    5.4 情境应用类数学写作的实施及案例
        5.4.1 写作目标
        5.4.2 写作内容
        5.4.3 写作题目的设计
        5.4.4 关于情境应用类数学写作的评价
        5.4.5 写作案例及作品评析
        5.4.6 情境应用类写作的教学反思
    5.5 洞察类数学写作的实施及案例
        5.5.1 写作目标
        5.5.2 写作内容
        5.5.3 写作题目的设计
        5.5.4 关于洞察类数学写作的评价
        5.5.5 写作案例及作品评析
        5.5.6 洞察类写作的教学反思
    5.6 反思认识类数学写作的实施及案例
        5.6.1 写作目标
        5.6.2 写作内容
        5.6.3 写作题目的设计
        5.6.4 关于反思认识类数学写作的评价
        5.6.5 写作案例及作品评析
        5.6.6 反思认识类写作的教学反思
    5.7 教学反思
第6章 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效果
    6.1 数学写作对学生态度、写作能力的分析
        6.1.1 数学写作调查分析
        6.1.2 访谈结果分析
        6.1.3 数学写作调查小结
    6.2 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情况分析
        6.2.1 数学写作对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影响分析
        6.2.2 数学写作对数学理解性学习各维度的影响分析
        6.2.3 测试题得分率分析
        6.2.4 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情况小结
    6.3 数学成绩分析
        6.3.1 数学考试成绩分析
        6.3.2 测试题成绩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
    7.4 教学建议
        7.4.1 制定合理的写作任务
        7.4.2 注重知识过程的阐明
        7.4.3 注重问题活动情境的设计
        7.4.4 注重评价反馈与交流
    7.5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中生数学写作的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 B:学生数学写作访谈提纲
附录 C: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 D 学生数学写作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 E:实践班和对照班数学成绩前后测数据对比表
附录 F:六道测试题
附录 G:实践班与对照班六道测试题成绩数据对比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提升初中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课程开发 ——以六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对学校的意义
        1.3.2 对教师的意义
        1.3.3 对学生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数学测试法
        1.4.3 调查法
        1.4.4 访谈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概念的界定
        2.1.2 数学空间观念的研究现状
        2.1.3 折纸的研究现状
    2.2 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2.2 皮亚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2.2.3 情感教育理论
        2.2.4 折纸公理
第3章 现状调研
    3.1 研究对象的分析
        3.1.1 学校条件分析
        3.1.2 学生条件分析
    3.2 问卷调查
        3.2.1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3.2.2 调查实施
        3.2.3 调查结果分析
    3.3 测试卷调查
        3.3.1 学生测试卷设计
        3.3.2 测试实施
        3.3.3 测试结果分析
    3.4 教师访谈
        3.4.1 访谈前准备
        3.4.2 访谈实施
        3.4.3 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折纸课程设计与实施
    4.1 折纸课程设计
        4.1.1 课程目标
        4.1.2 课程内容的选择
        4.1.3 课程评价
    4.2 折纸教学设计
        4.2.1 教学设计原则
        4.2.2 提升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4.3 课程实施与评价
        4.3.1 课程实施注意事项
        4.3.2 课程评价
第5章 折纸拓展课实例分析
    5.1 《正四面体》的教学设计
        5.1.1 设计方案
        5.1.2 课程实例——《正四面体》
        5.1.3 教师评价
    5.2 《翻滚人》教学设计
        5.2.1 设计方案
        5.2.2 课程实例——《翻滚人》
        5.2.3 教师评价
第6章 折纸拓展课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6.1 折纸拓展课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
    6.2 折纸拓展课课程对数学空间观念的效果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六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折纸活动的认识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六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情况调查(前测)
附录三 六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折纸活动的认识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四 六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情况调查(后测)
致谢

(3)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
        1.1.2 新课改的要求
        1.1.3 改进数学微课教学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微课
        2.1.2 三维目标
        2.1.3 测评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思想
        2.3.2 人本主义理论
        2.3.3 建构主义理论
3 基于三维目标的微课评价指标的构建
    3.1 高中数学学科特点
        3.1.1 知识抽象性更大
        3.1.2 知识容量更大
        3.1.3 高中生数学焦虑
    3.2 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评价体系的初步制定
4 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评价指标的修正与确立
    4.1 第一轮专家意见调查表的制定
    4.2 第一轮专家意见调查数据分析与指标的确定
    4.3 高中数学微课教学三维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系数确定
        4.3.1 三维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指标权重意见调查表的设计
        4.3.2 第二轮专家意见调查数据分析与结论
    4.4 高中数学微课教学三维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确定
5 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实践研究
    5.1 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资源的选取
    5.2 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的实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局限与展望
        6.2.1 局限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一轮专家意见调查表
    附录2 第二轮专家意见调查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研究生期间教学技能获奖情况
致谢

(4)高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以LD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质性研究法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有效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2.国内有效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二、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有效教学几个有关的重要概念
        1.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
        2.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
        3.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4.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二)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2.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
        3.波利亚的数学教学理论
        4.张奠宙的数学教育理论
    (三)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
        1.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
        2.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3.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4.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数学传统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高职数学传统教材的问题分析
        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2.重教学过程,轻教学效果
        3.重知识展示,轻知识应用
        4.重逻辑推理,轻形象思维
    (二)高职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分析
        1.重形式而轻内涵
        2.重结果而轻过程
        3.重定义而轻应用
        4.重呈现而轻探究
    (三)高职数学计算教学的问题分析
        1.情境综合症
        2.媒介依赖性
        3.形式主义病
        4.过程简单化
    (四)高职数学原理教学的问题分析
        1.理论性过强
        2.应用性偏弱
        3.抽象性较高
        4.操作性太低
四、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通过精心编辑增强高职数学教学材料的有效性
        1.确定高职数学教育目标
        2.选择高职数学教育途径
        3.组织高职数学教育经验
    (二)通过问题导入增强高职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1.抓住数学定义重要特征
        2.捕捉数学文化闪光瞬间
        3.结合数学思想联系脉络
    (三)通过实例剖析增强高职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1.力求计算准确
        2.训练一题多解
        3.选择最优方案
    (四)通过具体应用增强高职数学原理教学的有效性
        1.培养学习能力
        2.培养思维能力
        3.培养应用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高中艺术类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对艺术类学生发展的意义
        1.2.2 对艺术类学生高考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课堂观察法
2 艺术类数学学困生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数学学困生界定的研究综述
        2.1.1 国外关于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2.1.2 国内关于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2.2 国内外关于数学学困生成因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关于数学学困生成因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数学学困生成因的研究
    2.3 关于艺术类学生数学学习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艺术类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综述
        2.3.2 艺术类学生数学教学策略综述
    2.4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6 本文对艺术类数学学困生的概念界定
3 艺术类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问卷内容设计与实施
        3.2.2 艺术类数学学困生调查结果分析
        3.2.3 艺术类与普通数学学困生对比分析
    3.3 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3.3.1 课堂观察内容
        3.3.2 课堂观察记录
        3.3.3 课堂观察记录分析
4 艺术类数学学困生主要缘由分析
    4.1 非认知主要方面
        4.1.1 学习习惯不佳
        4.1.2 学习态度不端正
    4.2 认知主要方面
        4.2.1 情境与问题方面
        4.2.2 知识与技能方面
        4.2.3 思维与表达方面
        4.2.4 交流与反思方面
5 艺术类数学学困生教学对策
    5.1 理论基础
        5.1.1 多元智力理论
        5.1.2 人本主义理论
        5.1.3 掌握学习理论
        5.1.4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5.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1.6 智性学习理论
    5.2 艺术类数学学困生转化教学对策
        5.2.1 关于“习惯与态度”方面
        5.2.2 关于“情境与问题”方面
        5.2.3 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
        5.2.4 关于“思维与表达”方面
        5.2.5 关于“交流与反思”方面
6 艺术类数学学困生教学对策实践与反思
    6.1 教材和学情分析
        6.1.1 教材地位与作用
        6.1.2 学情分析
    6.2 教学实践设计
    6.3 教学效果分析
        6.3.1 教学反思
        6.3.2 不足之处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障碍的研究 ——以立体几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数学原理学习的复杂性
        1.1.2 立体几何在中学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1.1.3 当今立体几何原理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工具
2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数学原理理解的研究
        2.1.1 数学原理的研究
        2.1.2 数学理解的研究
    2.2 有关学习障碍的研究
        2.2.1 学习障碍的研究
        2.2.2 立体几何学习障碍的研究
        2.2.3 数学理解障碍的研究
    2.3 立体几何原理的学与教的研究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2.5 相关概念的界定
3 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设计
        3.4.1 立体几何原理理解内容的划分
        3.4.2 立体几何原理理解维度的划分及其评价的标准
    3.5 研究工具
    3.6 研究步骤
    3.7 调查结果与分析
        3.7.1 高三学生立体几何原理理解水平的现状分析
        3.7.2 不同层次学生对立体几何原理理解水平的比较
        3.7.3 高中生对立体几何原理理解的表现特点分析
    3.8 讨论
        3.8.1 高中立体几何原理理解各维度的表现特点
        3.8.2 高中生对各种类型立体几何原理理解的表现特点
    3.9 结论
4 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障碍的个案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步骤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个案立体几何原理理解水平的基本情况
        4.5.2 个案的高中数学原理理解水平与理解障碍
    4.6 讨论
        4.6.1 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障碍类型
        4.6.2 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障碍成因
        4.6.3 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障碍的矫正策略
    4.7 结论
5 教学启示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高三学生对立体几何理解和掌握水平的测试卷
附录 2:高三学生对立体几何理解障碍的调查测试卷
致谢

(7)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教学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1.1.2 新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的要求
        1.1.3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
        1.1.4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具体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问题解决
        2.1.2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
    2.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2.1 熊菲尔德的问题解决影响要素
        2.2.2 影响问题解决过程的主观要素分析
    2.3 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式
        2.3.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2.3.2 熊菲尔德的数学解题模式
        2.3.3 我国学者的问题解决模式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调查问卷设计
        3.2.3 研究思路设计
第4章 解析几何学习情况及教学现状分析
    4.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3 解析几何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学生解析几何学习存在的问题
        4.3.2 教师解析几何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4.3.3 解析几何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4.4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5章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一)—教学设计
    5.1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5.2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5.3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5.3.1 “学生依赖——教师主导式”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策略
        5.3.2 “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式”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策略
        5.3.3 “学生自主——教师启发式”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策略
        5.3.4 “学生自主——教师咨询式”的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策略
    5.4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案例
        5.4.1 概念课的教学
        5.4.2 原理课的教学
        5.4.3 习题课的教学
第6章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二)—课堂教学
    6.1 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课堂教学策略
        6.1.1 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能力
        6.1.2 重视问题引导,提升学生问题探究、问题分析能力
        6.1.3 重视问题策略优化原则,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效率
        6.1.4 重视问题变式、问题拓展,提升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6.1.5 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6.2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效果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设计
        6.2.3 实践效果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解析几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7.1.2 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
        7.1.3 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教学实践(一)—教学设计策略
        7.1.4 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教学实践(二)—课堂教学策略
        7.1.5 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教学实践及效果
    7.2 建议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浙教版和新加坡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国际测试中新加坡数学教育优势明显
        1.1.2 国际教材比较的重要性
        1.1.3 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重视
        1.1.4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1.1.5 教材中数学文化的研究现状
    1.2 核心名词界定
    1.3 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
    2.2 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数学文化研究的现状
        2.2.3 数学美的相关研究
    2.3 数学教材比较的相关研究
        2.3.1 中新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2.3.2 国内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2.3.3 国内外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2.4 章末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案设计
    3.1 研究的对象选取
        3.1.1 教材总体结构
        3.1.2 教材章节内容结构
        3.1.3 小结
    3.2 研究的理论依据
        3.2.1 主观意义文化理论
        3.2.2 教科书评价理论
    3.3 研究方法的选取
    3.4 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3.4.1 显性数学文化内容比较框架
        3.4.2 数学文化内容其他侧面比较框架
第4章 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比较分析
    4.1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栏目的分布和统计
    4.2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的分布和统计
        4.2.1 数学史
        4.2.2 数学与现实生活
        4.2.3 数学与人文艺术
        4.2.4 数学与科学技术
    4.3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课程内容的分布和统计
    4.4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在年级中的分布
    4.5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
        4.5.1 数学史的运用水平
        4.5.2 其他数学文化内容的运用水平
    4.6 章末小结
第5章 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其他侧面的案例比较
    5.1 案例的选取
        5.1.1 案例1:数与代数——二次函数
        5.1.2 案例2:图形与几何——圆
        5.1.3 案例3:统计与概率——数据的分析和概率初步
    5.2 三版教材中的数学美
        5.2.1 二次函数案例
        5.2.2 圆案例
        5.2.3 数据的分析和概率初步案例
    5.3 章末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比较分析结论
        6.1.2 教材中数学文化其他侧面的案例比较分析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反思
        6.3.1 创新点
        6.3.2 不足
        6.3.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数学文化研究的综述
        1.2.2 关于数学原理研究的综述
        1.2.3 关于数学文化在数学原理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1.2.4 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学文化概念界定
        2.1.2 数学原理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理论
        2.2.3 发现学习理论
3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原理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3.1 学生调查问卷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编制
        3.1.4 调查情况及分析
        3.1.5 调查情况总结
    3.2 教师个案访谈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卷设计
        3.2.4 访谈实录
        3.2.5 访谈总结
    3.3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3.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3.3.2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原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3.4.1 学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建议
        3.4.2 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建议
4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的策略与案例设计
    4.1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的策略
        4.1.1 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的策略
        4.1.2 将数学应用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的策略
        4.1.3 将数学美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的策略
    4.2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4.2.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4.2.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用卷)
    附录2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原理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访谈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10)培养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项目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项目学习
        1.2.2 复杂问题解决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项目学习概述
        2.1.1 项目学习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1.2 项目学习的实施
        2.1.3 项目学习的评价
    2.2 复杂问题解决
        2.2.1 复杂问题的定义和内涵
        2.2.3 小学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的界定
    2.3 理论基础
        2.3.1 认知负荷理论
        2.3.2 发现学习理论
        2.3.3 情境认知理论
        2.3.4 综合学习设计
3 项目学习设计要素
    3.1 课程标准解读
    3.2 教师角色分析
    3.3 明确学习目标
    3.4 创设问题情境
    3.5 提供学习支持
    3.6 分组合作学习
    3.7 构建评估体系
4 项目学习设计的案例应用
    4.1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项目设计
        4.1.1 项目基本信息
        4.1.2 学情分析
        4.1.3 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
        4.1.4 框架问题
        4.1.5 活动过程
        4.1.6 评价方案
    4.2 案例应用
    4.3 应用结果分析
        4.3.1 问卷、评价量规及观察记录表结果
        4.3.2 项目实施中面临的挑战
        4.3.3 项目实施效果评估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评价量规
    附录三 观察记录表

四、一定要学好数学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数学写作促进高中生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实践研究[D]. 李瑞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提升初中生空间观念的折纸拓展课课程开发 ——以六年级为例[D]. 邹嘉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评价研究[D]. 刘丹.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4]高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以LD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彭奇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中艺术类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 李莉.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高中生数学原理理解障碍的研究 ——以立体几何为例[D]. 陈蓓蕾.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问题解决的解析几何教学实践的研究[D]. 胡雪东. 扬州大学, 2020(04)
  • [8]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浙教版和新加坡版为例[D]. 邹明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牟银霜.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10]培养小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项目学习研究[D]. 葛益岑. 浙江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必须学数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