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例血透频度合理减少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钱晓忠[1](2019)在《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疗法诊治颈椎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重复性,分析其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并建立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方法:本试验为多中心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招募符合研究方案的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在0、2、4、6、12、26、52周进行访视,采集患者基线情况和各访视点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SF-36健康调查简表、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建立千例以上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通过组内比较、组间比较观察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采用药物外治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中至少一种)、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效果;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颈椎病类型、病程、基线眩晕症状和疼痛程度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分层分析,评估药物外治疗法、导引练功和药物内治疗法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疗效大小和预后。结果:(1)1014例病例基线数据中女性病例705例,占比达到69.53%;平均年龄46.43±12.49岁,男≥40岁(五八)和女≥35岁(五七)761例,占比达到75.05%,女≥35岁(五七)536例,占比达到52.86%;神经根型颈椎病765例,占比达到75.44%;病程超过1年的病例483例,占比达到47.60%;中度疼痛患者649例,占比达到64.00%;椎动脉型和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轻度眩晕197例,占比达到79.12%;993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占比达到97.93%;901例患者采用外治疗法,占比达到88.86%;695例患者采用药物疗法,占比达到68.54%;658例患者采用导引练功,占比达到64.89%;634例患者采用物理疗法,占比达到62.52%;594例患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占比达到58.58%;425例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占比达到41.91%;364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占比达到35.90%;245例患者采用药物内治疗法,占比达到24.16%。很可能或可能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38例。(2)组内比较提示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可能有显着疗效(P<0.001)。(3)组间比较提示药物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精神健康疗效显着。针灸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外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疗效显着。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P<0.05)(4)分层分析提示药物外用疗法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轻度疼痛;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26-52周对混合型;4周后对病程3-6个月、中度疼痛;对4周时和12周后对重度疼痛;12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椎动脉型;26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6个月-1年;52周时对男性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52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4周后对男性、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椎动脉型;4周时和12周后对混合型;6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轻度疼痛;5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4周后对女性、病程0-3个月、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神经根型;6周后对男性、病程≥1年;6周后对椎动脉型;12-26周对病程6个月-1年。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6周后对男性;12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12-26周对女性、中度疼痛;26周后对轻度眩晕、0-3个月病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导引练功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6周对神经根型、中度疼痛;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轻度疼痛;4-12周对病程0-3个月;4-6周对椎动脉型;4周时对病程3-6个月和≥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2-12周对中度疼痛;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神经根型、病程3-6个月;2周时对椎动脉型、病程0-3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0-3个月;4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药物内治疗法在疼痛缓解方面,可能2-26周对重度疼痛、2周时对轻度疼痛、12-52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6-52周对混合型、52周时对女性、神经根型、病程0-3个月、中度疼痛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颈椎功能改善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12周后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眩晕症状改善方面可能2-4周和12-26周对中度疼痛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2-4周和12周时对女性、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周时对轻度眩晕、4-12周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颈椎病具有临床疗效好、不良事件少、有效减少复发等特点,可供临床应用和推广。通过本课题研究,提示可能存在以下结论:(1)颈椎病多见于女性,病程1年以上,好发于男性五八、女性五七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常表现为中度疼痛、轻度眩晕,采用的治疗依次为健康教育、外治疗法、药物疗法、导引练功、物理疗法、药物外用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药物内治疗法等。(2)药物疗法、药物内治、药物外用、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等不同保守疗法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不同疗法对不同性别、年龄、类型、病程、基线疼痛、基线眩晕的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大小和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3)神经根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导引练功、药物内治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手法治疗、针灸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和药物内治疗法。(4)药物外用治疗效果较为显着,合用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可以起到协同、互补作用,对于经济条件有限且能承受治疗期间不适症状颈椎病患者,可考虑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
刘云华[2](2012)在《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及其并发症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病人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的护理现状。2.分析所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3.为提高透析质量、降低血液透析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采取干预措施、丰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血液净化室2009年1月1日-2012年7月31日期间进行血液净化(主要是血液透析)治疗200例病例。采用血液透析室监测记录单,血液透析病人目标监测登记表,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诊断),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频次,何种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情况,血常规、生化、传染病检验结果等检验指标。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编码,用EXCEL表进行数据录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2009年1月1日-2012年8月31期间共计调查血液透析患者200例,其中女性72人(36%),男性128人(64%)。年龄<25岁有14人(7%),25-55岁136人(68%),>55岁50人(25%)。农业户口166人(83%),城镇职工34人(17%)。2.200例血液透析病人诊断构成情况:急性肾衰竭(ARF)20例,占10%;慢性肾衰竭(CRF)180例,占90%。3.200例透析患者透析龄:死亡(30例):透析龄最短2天(放弃治疗),最长7年2个月,均数1年2个月,中位数1年7个月;转院(92例):透析龄最短2天,最长2年6个月,中位数3个月,平均6个月;治愈(12例):透析龄18-65天,平均35天;肾移植成功(5例):透析龄最短3月、最长12月,平均8个月;维持性血液透析(61例):透析龄最短7天,最长11年,中位数1年1个月,平均1年8个月。4.200例透析病人血管通路使用情况:调查患者所采用的血管通路主要有: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主要的血管通路方式,极少数病人采取直接动静脉穿刺。详细情况如下:股静脉置管155例(78%);颈内静脉置管46例(23%);直接穿刺12例(6%);动静脉内瘘89例(45%)。5.200例中无抗凝剂透析(俗称无肝素透析)161例815次原因分析:置管当日(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胸或腹腔积液穿刺引流置管、腹膜透析置管)138例(86%)、透析153次(19%);内瘘手术期37例(27%)、透析45次(6%);月经期34例(21%)、透析98次(12%);身体有内外出血情况(脑出血、眼底出血、咯血、腹部背部皮下血肿、膀胱出血、痔疮、血小板低,等)13例(8%)、透析519次(63%)。6.200例中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情况股静脉置管155例(78%)并发症:出血(管周渗血)3例(2%),感染1l例(7%),血流不稳(贴壁现象、管位置不良)102例(66%),堵管(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7例(5%),脱管3例(2%),二次置管17例(11%)。颈内静脉置管46例(23%)并发症:出血(管周渗血)2例(4%),感染3例(7%),血流不稳(导管位置不良、贴壁现象)26例(57%),堵管(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鞘形成)尿激酶溶栓再通7例(15%),二次置管2例(4%)。直接穿刺‘12例(6%)并发症:穿刺失败5例(42%)38次,血流不足7例(58%)46次,假性动脉瘤5例(42%)。动静脉内瘘89例(45%)并发症:手术失败3例(3%),手术成功内瘘使用86例(97%),其中:出血(渗血、血肿)12例(14%),心力衰竭8例(9%),血栓6例(7%)血管狭窄(血流不足)5例(9%),血管瘤、静脉瘤样扩张、假性动脉瘤9例(10%),假瘤修补2例(2%),肿胀手综合征3例(3%),内瘘闭塞再造2例(2%),内瘘闭塞停用2例(2%)结论:1.血液透析病人逐年增加、近年来激增,本调查200例透析病人男女比例128:72=1.8:1,男性患病显着高于女性。2.平均透析龄短,透析不充分现象严重。3.血管通路使用,仍存在诸多问题,仍有直刺现象,深静脉留置管置管率高、留置时间过长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AVF手术时机普遍偏晚、长期使用者有假性血管瘤以及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等并发症发生,有瘘闭现象,有待于病人、临床医护人员多方努力。4.无抗凝剂血液透析的开展,很好地避免、减少了病人出血、失血情况。但无抗凝剂透析存在问题:每次透析时间缩短0.5-1h、透析效果减低,透析器及体外循环管路凝血问题(病人丢失血液、凝血堵塞的管路需要更换)。
薛武更[3](2010)在《聂莉芳教授论治慢性肾衰经验及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以及由此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明显升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医疗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加强慢性肾衰的早期防治十分必要。从临床实践来看,在慢性肾衰的早中期,若中医药调治得当,则“可以明显地减轻甚至消除症状,不同程度地改善肾功能指标,改善生活质量及延缓肾衰进程,从而延长生命”。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方面,通过长期临床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尤当值得继承、借鉴和发扬。在运用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践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疗效评价的问题。在CRF患者长期的治疗过程中除了应用临床及有关生物学指标外,若再结合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量表联合观察治疗反应,则能较全面的评价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对病人造成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对治疗的结果做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帮助研究者获得全面正确的结论。而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生存质量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关于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鲜有报道。基于此,本文在总结导师聂莉芳教授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的同时,对124例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并以导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气阴两虚证的经验为基础,观察了益气养阴法对早中期慢性肾衰气阴两虚证患者近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二:①对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②观察益气养阴法对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气阴两虚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1.导师聂莉芳教授运用中医药理论论治慢性肾衰的经验聂莉芳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的治疗包括治病和治人两个方面。治“病”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患病的“人”这一因素。聂莉芳教授在以标本缓急理论分析了慢性肾功能衰竭“错综复杂”的中医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后,提出了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分期,即将慢性肾衰分为虚损期和关格期。虚损期临床表现以一派虚损症状为主,其病机特点以正气虚衰为主,气阴两虚证较为多见。关格期病机特点以邪实为主,湿浊内停是其重心。聂莉芳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应首辨病期,然后再辨证,将辨病期与辨证有机结合。虚损期病情相对较轻较缓,所以治疗应以缓则治本,扶助正气为主;关格期病情相对较重,所以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若慢性肾衰患者病程中出现可逆因素时,则急则治标,迅速祛除可逆因素,解除病情的恶化趋势。虚损期若辨证属脾肺气虚证,治当补益脾肺之气,方药选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若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治当温补脾肾,方药选用保元汤、真武汤等。若辨证属肝肾阴虚证,治当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方药选用杞菊地黄汤、麻菊地黄汤、归芍地黄汤等。若辨证属气阴两虚证,治当益气养阴,方药选用参芪地黄汤加泽泻。相对于虚损期而言,关格期病势急骤多变,病机特点以邪实为主。其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要权衡标本缓急,注意护养胃气,以调理脾胃为重心。若辨证属脾胃气虚,寒湿中阻证,治当健脾益气以调理脾胃,方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若辨证属湿热中阻证,治当清化湿热以调理脾胃,方药选用黄连温胆汤、苏叶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等。若慢性肾衰患者在病程中,因可逆因素而发生外感、水肿、小便不利、水凌心肺等情况时,其治疗当以祛邪为首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症治疗。应注意的是,因慢性肾衰患者正气虚馁,所以在施用祛邪法则时,要注意中病即止,以免徒伤正气,变生它疾。2.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观察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病例选择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肾内科的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24例。使用中文版SF-36量表进行问卷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用李克累加法,按最后题值计算原始分数,再用标准公式计算转换分数。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1)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数由低至高排列,依次为:一般健康状况(GH):36.24±12.97;生理职能(RP):37.74±31.20;精力(VT):52.60±20.75;情感职能(RE):55.34±30.06;精神健康(MH):59.20±17.85;社会功能(SF):59.88±18.05;生理机能(PF):79.11±14.87,躯体疼痛(BP):79.60±19.14。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水平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维度得分显着低于普通人群;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水平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维度得分显着高于血透人群。(2)影响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理因素综合得分(PCS)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和Scr值。影响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心理因素综合得分(MCS)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男性患者在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精神健康(MH)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年龄段患者之间,生理机能(PF)和精力(VT)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段越低,得分越高。三组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之间,精力(VT)和精神健康(MH)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越高,得分越高。患者生存质量与Scr呈负相关,Scr越低(即eGFR越高),得分越高。eGFR为“60-89ml/min”患者在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eGFR为“30-59ml/min”患者的得分。结论:(1)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总体水平低于普通人群。(2)影响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有性别、年龄、Scr值和文化程度。3.益气养阴法对早中期慢性肾衰气阴两虚证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法对早中期慢性肾衰气阴两虚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将入选的5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对照组(27例,来自北京军区总医院)。对照组采用西医慢性肾脏病一体化疗法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之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应用中文版SF-36量表进行问卷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各测评1次。用李克累加法,按最后题值计算原始分数,再用标准公式计算转换分数。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因素综合测评(PCS)、心理因素综合测评(MCS)及总体生存质量(总分)、Scr值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从各维度来看,治疗后精力(VT)、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的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或P<0.05)。经意向性分析,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因素综合测评(PCS)、心理因素综合测评(MCS)及总体生存质量(总分)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从各维度来看,治疗后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神健康(MH)精力(VT)的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或P<0.05)。经意向性分析,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生理职能(RP)维度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其余得分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均对早中期慢性肾衰气阴两虚证患者近期的总体生存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还不能认为两组间的治疗疗效有差别。
孙慧[4](2008)在《灸疗对透析中低血压和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并开始呈现流行性的特点,由此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发病率亦逐年增加。目前,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是肾脏替代治疗,其中大多数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能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和依赖血液透析生存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逐年增加。由于现代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是这些长期依赖血液透析生存的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与之相关的生存质量状况正引起广泛的关注。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达20%~40%。如不及时处理,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常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尽管近几年血液透析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几乎没有下降。灸法作为中国传统的医疗保健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通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功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其本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肾虚损。根据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时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厥脱证”范畴,防治当采用益气养阴、回阳固脱之法。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灸法具有良好的防治低血压和抗休克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的无烟灸疗对环境无污染,符合血液净化中心的环境要求。目前,尚未见灸法防治透析中低血压和改善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报道。1研究目的观察灸疗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作用及其对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2材料与方法2.1病例选择及分组: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望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71例,采用糖尿病及年龄作为分层因素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4例。2.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方法;治疗组在采用西医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灸疗。本研究采用无烟灸法,灸具选用江苏省泰州市灸疗技术研究所生产的纸管贴穴灸疗器(苏泰药管械准字2003第1270052号)。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两穴左右交替选用)及关元,由研究人员在患者每次透析时施灸,每穴2壮,以患者有持续温热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周治疗2~3次,每4周为1疗程,共3个疗程,总计1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2.3观察指标:(1)血压:采用立式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低血压的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急性“三衰”会议(1978年,天津)制定的标准,低血压的程度分级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厥脱证急症诊疗规范”的标准。(2)生存质量:采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专用量表KDQOL—SFTM1.3量表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估。本量表包括一般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及肾病和透析相关生存质量两部分,共计20个领域。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结束时进行生存质量的调查。(3)其他指标:Hb、TP、ALB的检测均由望京医院检验科完成,采用URR、Kt/V进行透析充分性的评价。2.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一般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用LSD和SNK检验法,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以及x2检验等统计方法。P值<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认为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结果3.1本研究以糖尿病及年龄作为分层因素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前两组基线齐,具有可比性。71例患者中男性33例(占46.48%),女性38例(占53.52%);年龄<60岁的患者32例(占45.07%),≥60岁的患者39例(占54.92%),平均年龄为57.92±13.33岁;平均透析龄为48.83±39.64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龄、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以及Hb、TP、ALB、URR、Kt/V,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3.2灸疗具有起效缓慢、作用持久等特点,可以减少透析中低血压发生例次,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增强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耐受性,减少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根据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时的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其属于“厥脱证”范畴。厥脱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中医防治应以益气养阴、回阳固脱为法。灸法具有较强的益气培元、回阳固脱作用。因此,采用灸法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具有可行性。本次研究共观察了血液透析4280例次,其中治疗期2061例次,随访期2219例次。两组患者发生的低血压均为轻度低血压。在第3疗程,治疗组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例次显着低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低血压发生率,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期和随访期两组症状性低血压和无症状性低血压的组问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发生症状性低血压的例次少于对照组;无论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发生低血压时均以无症状性低血压为主,其中治疗组治疗期无症状性低血压最多(占68%),其次为该组随访期(占61%)。3.3灸疗可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一般健康、躯体不适、情感健康、活力等领域的生存质量,说明灸疗可以改善患者自身健康状态,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患者活力,缓解患者身体疼痛,改善躯体不适。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水肿”、“关格”、“癃闭”、“虚劳”等病证范畴。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的病机复杂,其本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肾虚损。本研究所选关元、足三里和三阴交均为常用的治疗与保健要穴,合灸三穴,既可培补后天之本,又可充养先天,使脾胃之气旺盛,元气得充,符合辨证论治的原则。本次研究治疗后,治疗组16个领域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其中3个领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情绪角色、一般健康和医护人员的支持。随访期结束,治疗组16个领域的评分大于对照组,其中有2个领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社会功能、活力。治疗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结束的生存质量评分中,有8个领域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躯体不适1个领域,P<0.05;有7个领域生存质量的评分,P<0.01,分别是情感健康、情绪角色、社会支持、症状与不适、工作状况、社交质量、肾病对生活的影响;对照组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束的生存质量的评分中,有5个领域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社交质量1个领域,P<0.05;有4个领域生存质量的评分,P<0.01,分别是情绪角色、症状与不适、肾病对生活的影响、患者满意度。中医学认为,灸法具有温通经络,温阳补气,防病保健强身等功效。灸足三里、关元及三阴交,既可培补后天,又能充养先天,达到健脾益肾的作用,使气血生化有源,元气得充,因此灸疗后患者活力、一般健康等领域的生存质量改善。同时,灸疗具有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通则不痛”,可改善因疼痛引起的躯体不适。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肝主疏泄,灸三阴交可起到疏肝行气解郁的作用,从而使患者情绪稳定。4结论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的无烟灸疗方法患者依从性较好,符合血液净化中心的环境要求。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灸疗具有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和改善患者部分领域生存质量的作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徐明红,施素华,许树根,梁萌[5](2004)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文中指出
介骏东[6](2000)在《3例血透频度合理减少的体会》文中提出
周爱萍[7](2000)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症状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症状性低血压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维持性血透治疗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997年~1999年我院血透室共进行透析治疗2556例次,其中并发低血压181例次,现将临床护理工作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男8例,女16例,年龄16~74岁,平均45岁,透析时间平均为9个月。原发病为慢性肾炎19例,高血压肾病3例,狼疮肾病2例。透析方法:德国产4008B透析机,透析器为TBOA型,碳酸氢盐透析液,血管通路为动一静脉内瘘,全身肝素化抗凝,首剂用量0.3mg~0.5mg/kg,追加6mg/h(有出血倾向者停用肝素,提高血流量300ml/min),每周透析2~3次,每次超滤量为0~5kg,血流量为180~200ml/min(初次透析病人以150ml/min为宜),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低血压的诊断标准:按常规测量血压的方法,上肢血压低于12/8kPa,65岁以上者血压低于13.33/8kPa,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血压下降30%以上者。 2 低血压的处理 2.1 让患者取平卧位,有恶心呕吐者将其头侧向一侧,
郭正科,朱笛梅,王训凡[8](1999)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文中指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时合并顽固性腹水,一般的水盐限制和利尿无效;即使加强超滤至血压开始下降,作为第三间隙的腹水也不减少。本院血透室先后治疗12例顽固性腹水患者,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25~70岁...
李先群,邓丽丽,吴燕[9](1998)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症状性低血压的护理》文中认为
李允武,顾方,王婷玉,吴飞华,原永芳[10](2018)在《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分析及完善药学服务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检测法,并对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DM)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为药师完善个体化药学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对万古霉素HPLC检测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并依据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指南和专家共识,对肾脏内科万古霉素的临床用药和TDM应用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肾脏内科万古霉素用药患者平均年龄(70. 35±10. 41)岁,60岁以上占92. 86%,75%为CKD 5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万古霉素TDM率为35. 71%,但CKD 5期血液透析患者的TDM率仅为10%。结论临床存在血透患者送检比率偏低、采血时间点不合理等问题;药师应充分利用医院HIS系统的功能,及时把握万古霉素用药患者的临床信息,提供契合临床的万古霉素TDM药学服务。
二、3例血透频度合理减少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例血透频度合理减少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基线情况 |
2.2 按中医年龄分段病例分布情况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疗效评价 |
3.分析与讨论 |
3.1 颈椎病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
3.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3.3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
3.4 颈椎的解剖及重要结构 |
3.5 对于筋出槽骨错缝的认识 |
3.6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
3.7 定点定位定性与全面调整 |
3.8 中医手法整骨与正骨 |
3.9 针灸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
3.10 穴位治疗的作用 |
3.11 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 |
3.12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
2.2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
2.3 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
2.4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汇总 |
2.5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总结 |
3.分析与讨论 |
3.1 对于筋骨病损诊治的理解 |
3.2 对于治筋的理解 |
3.3 药物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
3.4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
3.5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关系 |
3.6 疗效比较中优劣与等效的关系 |
3.7 器质性改变与官能性感受的关系 |
3.8 主观指标客观化与客观指标主观混杂 |
3.9 局部障碍与整体健康的统一 |
3.10 研究内容的逻辑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3.11 真实世界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回顾性分析的关系 |
3.12 组内、组间与分组分析的关系 |
3.13 问题与展望 |
创新点 |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读期间授权或受理的专利 |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4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附录5 伦理证明 |
(2)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及其并发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血液净化相关基本概念 |
2.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 |
3. 血管通路的使用管理与维护 |
4. 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第四章 结果 |
1. 样本一般情况分析 |
2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使用现状与并发症 |
第五章 讨论 |
1. 血液透析病人一般现状分析 |
2. 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使用现状及其并发症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聂莉芳教授论治慢性肾衰经验及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
综述二 生存质量概况及其在慢性肾衰中的应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导师聂莉芳教授运用中医药理论论治慢性肾衰的经验 |
1. 导师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理念 |
2. 导师聂莉芳教授以标本缓急理论论治慢性肾衰的经验 |
2.1 提出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分期 |
2.2 辨病期与辨证有机结合,治疗权衡标本缓急 |
第二部分 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
2.2 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5.1 资料收集 |
5.2 SF-36量表的使用 |
6. 统计方法 |
7. 结果 |
7.1 一般资料 |
7.2 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分析 |
7.3 影响因素在量表中各维度的得分及分析 |
7.4 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8. 讨论 |
8.1 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的生存质量 |
8.2 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9. 小结 |
第三部分 益气养阴法对早中期慢性肾衰气阴两虚证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
2.2 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分组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项目 |
8. 统计学分析 |
9. 结果 |
9.1 一般资料 |
9.2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和Scr比较 |
9.3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
9.4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生存质量比较 |
10. 讨论 |
11.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
附录2 SF-36量表各方面得分及换算 |
个人简历 |
致谢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4)灸疗对透析中低血压和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中西医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灸疗对透析中低血压和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
研究背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灸疗对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影响 |
2.3 灸疗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2.4 灸疗对Hb、TP、ALB、URR、Kt/V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灸法的选用与选穴依据 |
3.2 灸疗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 |
3.3 灸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
3.4 灸疗对Hb、URR、Kt/V、TP、ALB的影响 |
3.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个人简历 |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
2.1 新患者的健康教育 |
2.2 老患者的健康教育 |
2.3 建立护患联系卡 |
2.4 书面教育 |
2.5 医患交流 |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
3.1 饮食教育 |
3.2 保护动静脉内瘘 |
3.3 心理教育 |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心理沟通。 |
(2)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配合, 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
3.4 用药指导 |
3.5 控制并发症 |
结 果 |
(6)3例血透频度合理减少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案例介绍 |
2.讨 论 |
(10)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分析及完善药学服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高效液相色谱血药浓度检测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血药浓度监测情况 |
3 讨论 |
3.1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检测方法优化 |
3.2 医生对目标血药浓度控制及病原学检查基本符合指南要求 |
3.3 万古霉素TDM样本送检有待完善 |
3.4 万古霉素TDM结果解读与剂量调整需要药师参与 |
3.5 药师应契合临床开展TDM药学服务 |
四、3例血透频度合理减少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D]. 钱晓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及其并发症调查[D]. 刘云华. 山东大学, 2012(05)
- [3]聂莉芳教授论治慢性肾衰经验及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D]. 薛武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4]灸疗对透析中低血压和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D]. 孙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
-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 徐明红,施素华,许树根,梁萌.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11)
- [6]3例血透频度合理减少的体会[J]. 介骏东. 交通医学, 2000(06)
- [7]血液透析过程中症状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 周爱萍. 临床医学, 2000(08)
-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顽固性腹水的治疗[J]. 郭正科,朱笛梅,王训凡. 湖南医学, 1999(02)
- [9]血液透析过程中症状性低血压的护理[J]. 李先群,邓丽丽,吴燕. 护士进修杂志, 1998(12)
- [10]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分析及完善药学服务探讨[J]. 李允武,顾方,王婷玉,吴飞华,原永芳.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8(12)
标签:血液透析论文; 低血压的治疗与饮食论文; 尿毒症论文; 高血压论文; 聂莉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