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形态学定量研究

眼眶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形态学定量研究

一、眼眶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形态定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余思睿[1](2019)在《18F-FDG PET/CT显像在淋巴瘤肌肉侵犯评价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淋巴结或富含淋巴的结外器官,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局部肿块。根据淋巴瘤的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淋巴结淋巴瘤和结外淋巴瘤,其中结外淋巴瘤的发生率占25%~50%。结外淋巴瘤(Extranodal Lymphoma)指原发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或非淋巴组织的淋巴瘤,有其独特的特点,儿乎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器官及组织,其临床表现及特征因发病部位而异,而发生于肌肉软组织的淋巴瘤非常罕见,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除了肌肉受累,同时也可侵犯邻近皮下、肌间隙脂肪、骨骼及神经等组织。肌肉淋巴瘤(Musclelymphoma)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可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发生。按病理学改变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2-氟-18氟-2-脱氧-D-葡萄糖(2-Fluorine-18 fluorine-2-deoxy-D-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技术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公认。尽管18FF-FDG PET/CT在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于18FF-FDG PET/CT在肌肉淋巴瘤的诊断上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且需要与肌肉的生理学浓聚相鉴别,本研究旨在系统性分析肌肉淋巴瘤在PET/CT上的影像学特点并与肌肉生理性浓聚加以鉴别。此外,由于肌肉受损时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水平会增高,且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与淋巴瘤诊断相关,本文同时研究上述指标与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关系以及是否可以预测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发生。第一部分 18F-PET/CT在淋巴瘤肌肉侵犯中的检验效能评估目的探讨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影像特点,并比较PET和CT对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的检测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5月所有到本中心行18F-FDG PET/CT并经病理、影像学及临床确诊的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的PET/CT图像及临床相关资料。并随机抽取34例影像学上表现为18F-FDG PET/CT肌肉生理性浓聚的非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实验组(淋巴瘤肌肉侵犯)中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型、病灶分布特点(结内外侵犯及累及肌肉)、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PET代谢肿瘤/非肿瘤比值(T/NTratio)以及同病灶CT密度T/NT比值。分析对照组(肌肉生理性浓聚)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常见累及肌肉及SUVmax与前者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分析。同时通过分析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的PET代谢肿瘤/非肿瘤比值(T/NT ratio)以及同病灶CT密度T/NT L比值,探讨PET和CT对病灶的探测能力。结果1.68例肌肉淋巴瘤患者中,94.1%(64/68)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1.8%(4/34)例为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占42.6(29/68)%,其次为NK/T细胞淋巴瘤,占11.8%(8/68),滤泡性淋巴瘤8.8%(6/68),间变大细胞淋巴瘤7.4%(5/68),T淋巴母性淋巴瘤5.9%(4/68),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4.4%(3/68),B淋巴瘤母性淋巴瘤2.9%(2/68),套细胞淋巴瘤2.9%(2/68),MALT淋巴瘤2.9%(2/68),浆细胞淋巴瘤 1.5%(1/68),脂膜炎性淋巴瘤 1.5%(1/68),Burkitt淋巴瘤 1.5%(1/68)。69.1%(47/68)表现为局限性肌肉侵犯,30.9%(21/68)表现为全身肌肉广泛侵犯。54.4%(37/68)表现为肌肉肿胀及疼痛,45.6%(31/68)无明显肌肉相关临床症状。2.最常累及的肌肉为中轴部位肌肉,以髂腰肌、腰大肌和臀部肌肉为主。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18F-FDG摄取明显高于肌肉生理性浓聚(SUVmax:14.5±10.7 vs.4.9±1.9,t=4.838,P<0.0001)。79.4%病灶呈现为结节状和块状,而肌肉生理性浓聚均表现为沿肌肉走行的条状或片状浓聚。淋巴瘤肌肉侵犯均未累及头颈部肌肉,而肌肉生理性浓聚有52.9%位于头颈部。3.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18F-FDG明显高摄取,显示清楚,而在CT上病灶密度改变不明显,难以确认。病变处CT未见密度异常者5例,密度稍低于正常肌肉者28例,密度稍高于正常肌肉者1例。病灶处PET代谢T/NT比值明显高于CT密度T/NT>比值(15.5±11.4vs.0.8士0.2,t=7.515,P<0.0001)。结论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在18F-FDG代谢、病灶形态及分布上与肌肉生理性浓聚存在明显不同,能够与肌肉生理性浓聚相鉴别。18F-FDGPET/CT能灵敏地、全面地检出淋巴瘤肌肉侵犯病灶。第二部分 部分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关系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铁蛋白(SF)等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关系,并研究其是否可以预测淋巴瘤肌肉侵犯。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5月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PET/CT检查前后3天内的LDH、CK、β2-MG、SF水平,并随机抽样34例无肌肉侵犯的淋巴瘤患者,收集上述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相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瘤肌肉侵犯与否、侵犯范围及病灶代谢增高程度与血液学指标水平的关系。结果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患者中,LDH增高45例,CK增高7例,β2-MG增高59例,SF增高45例,34例对照组(无肌肉侵犯的淋巴瘤患者)中,LDH增高14例,CK增高4例,β2-MG增高21例,SF增高9例;淋巴瘤侵犯组血清LDH、CK、β2-MG与对照组无差异,SF略高于对照组;68例淋巴瘤肌肉侵犯者的肿瘤侵犯范围及病灶代谢增高程度与血清LDH、CK、β2-MG水平无相关性或仅低相关,而SF水平与病灶代谢程度有一定相关性。结论淋巴瘤肌肉侵犯的18F-FDG代谢与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及β2-微球蛋白的水平不存在或仅存较低统计学相关性,这些血液学指标无法预测淋巴瘤肌肉侵犯及病灶侵犯的范围。淋巴瘤肌肉侵犯组和对照组SF的水平有差异,且其与淋巴瘤肌肉侵犯存在一定相关性,SF可以反映一定情况下肿瘤负荷的程度,SF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淋巴瘤患者存在肌肉侵犯。

侯跃芳[2](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侯跃芳[3](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第一作者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汪勤俭[4](2009)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第31卷总目次》文中研究表明

米宝明[5](2009)在《18F-FDG PET/CT在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性疾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淋巴瘤病灶检出、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7例淋巴瘤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并与传统影像结果进行比较,另对淋巴瘤结外病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1、未经治疗组: PET/CT正确诊断出18例全部48处阳性病灶(淋巴结33处,结外器官15处),但另有两处假阳性病灶,均为结外病变;传统影像正确诊断出33处阳性病灶(淋巴结27处,结外器官6处),另发现假阳性病灶1处。PET/CT诊断灵敏度分别为(结内100%、结外100%、合计100%),特异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8.2%、合计98.7%),准确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8.4%,合计99.0%);而传统影像诊断灵敏度分别为(结内81.8%、结外40%、合计68.8%),特异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9.1%、合计99.3%),准确性分别为(结内86.1%,结外92.0%,合计91.9%),两种检查方法在结内、结外病变检出灵敏度和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外病变更加明显),特异性两种方法均很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例病人分期一致(44.4%),9例PET/CT较常规影像正确提高了分期(50%);未发现分期降低者。2、已行系统放化疗组:31例未发现阳性病灶,评价为完全缓解,未予比较;28例最后确诊共34处病灶,PET/CT正确诊断出全部34处(阳性淋巴结区域21处,淋巴结外阳性器官13处),但另有3处结外器官PET/CT呈假阳性。传统影像正确诊断出阳性病灶共20处(淋巴结区域14处,淋巴结外阳性器官6处),5处假阳性病灶。PET/CT诊断灵敏度分别为(结内100%、结外100%、合计100%),特异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8.4%、合计98.9%),准确性分别为(结内100%,结外98.5%,合计99.0%);而传统影像诊断灵敏度分别为(结内66.7%、结外46.2%、合计58.8%),特异性分别为(结内95.6%、结外99.5%、合计98.2%),准确性分别为(结内91.2%,结外95.9%,合计93.8%),两种检查方法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外病变更加明显),特异性两种方法均很高,仅在结内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病人分期一致(32.1%), PET/CT正确提高了12例(42.9%)的分期,正确下调了4例病例的分期(14.3%)。3、结外病灶组:与传统影像学方法相比,21例病人PET/CT共发现并明确淋巴结外阳性器官数28个(多个骨或骨髓算作一个器官),而传统影像仅对其中的14处病灶明确了诊断,8处病灶因病灶较小或未有显着密度对比传统影像未发现病灶,6处病灶不能明确。两者分期相比,PET/CT使9例病人的分期上升。结论18F-FDG PET/CT在治疗前后的淋巴瘤病灶检出及分期中均优于传统影像,特别是在结外病灶的检查上优势更为明显。第二部分18F-FDG PET/CT在检测白血病多器官浸润中的初步临床应用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探讨18F-FDG PET/CT在白血病多器官浸润中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价值及其影像特点。方法8例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慢性白血病2例,粒细胞肉瘤1例行全身18F-FDG PET/CT显像。结果8例病例中,骨骼及骨髓系统受累6例,脾脏受累4例,肝脏受累3例,淋巴结受累3例。所有病例都为多器官受累,PET显像阳性器官22个,CT显像阳性器官14个。6例骨骼受累者表现为全身骨骼及骨髓系统放射性摄取弥漫性增高,4例脾脏受累者体积明显肿大,弥漫性或局灶性放射性摄取增高,3例肝脏受累者弥漫性放射性摄取增高,3例淋巴结受累者见多处5mm30mm淋巴结放射性摄取增高。结论PET/CT可一次全身代谢、形态同时成像,可灵敏全面的发现白血病全身多器官浸润病灶,可用于白血病隐匿浸润病灶的检出及治疗后的监测中。第三部分18F-FDG PET/CT在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PET/CT诊断的13例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转移癌4例,淋巴瘤脾脏浸润6例,白血病脾脏浸润3例),分别对PET、CT、PET/CT融合图像与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ET/CT诊断的13例病例, PET阳性13例,CT阳性7例,PET较CT发现病灶范围更大。PET/CT定性、定量、定位更加明确。结论PET/CT对探测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检出和疗效监测具有很大优势和潜力。

吕翔,张华勇,王益华,戴小波[6](2001)在《眼眶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形态定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5例眼眶MALT恶性淋巴瘤(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4岁)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形态定量测定研究。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用HPIAS-100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肿瘤细胞核的形态进行定量测定。5例均为小淋巴细胞型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表达均为LCA和L26阳性,形态定量测定表明肿瘤细胞与对照组间14项参数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01)。说明免疫组化染色及形态定量测定对眼眶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形态定量测定为眼眶恶性淋巴瘤疑难病例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

张慧宇[7](2007)在《胃癌螺旋CT征象与Syndecan-1及FAK表达间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且发现时多已是进展期,癌细胞浸润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和手术预后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究胃癌浸润转移的外在表现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一直是影像、病理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螺旋CT(Spiral CT,SCT)扫描可准确反映胃癌病理特征,目前是诊断胃癌实用和可靠的检查方法。Syndecan-1(CD138)属于Syndecan家族成员,是跨膜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s),其表达在控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肿瘤细胞膜表面表达减少或缺失,使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行为发生紊乱,导致了瘤细胞大量繁殖,表现出极强的侵袭活性和转移特性。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许多研究表明FAK在肿瘤细胞局部黏附和生长因子的协同信号传导中发挥了显着作用,增加了肿瘤细胞的运动性、侵袭力、生长和生存的能力。胃癌的影像学表现取决于胃癌的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而胃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又决定其病理形态改变。本研究将螺旋CT征象与病理及Syndecan-1和FAK的表达相对照,旨在探讨胃癌螺旋CT表达的分子病理学基础,了解它们在胃癌进展过程中与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和螺旋CT的关系,提高胃癌浸润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与方法:对56例胃癌病人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注射速率3.0ml/s,分别于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5s,65s及2-3min采集图像。螺旋CT扫描参数为120KV,240mAs,准直5mm(平扫及静脉期为10mm),Pitch=1。所有病例均于检查后一周内施行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术、剖腹探查术。所有病人术前均未进行任何化疗及放疗。术后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Syndecan-1、FAK的表达。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间比较用x2检验,一致性检验用Kappa检验,计量资料间比较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以a=0.05作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1.螺旋CT检出了全部56例肿瘤。2.螺旋CT对胃癌TNM分期的诊断,T2,T3与T4期的螺旋CT诊断正确率为75.00%(42/56),淋巴结有无转移正确率为89.29%(50/56),螺旋CT诊断Lauren分型的正确率为91.07%(51/56)。螺旋CT和病理检查对于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Lauren分型的诊断,经Kappa检验,两种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螺旋CT的诊断结果是可信的(p值均小于0.05)。3.胃癌及正常组织中Syndecan-1及FAK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及免疫组化结果P值均小于0.05。4.56例胃癌组织免疫组化结果为:T2中Syndecan-1蛋白低表达6例(37.50%,6/16),T3中Syndecan-1蛋白低表达25例(80.65%,25/31),T4中Syndecan-1蛋白低表达8例(88.89%,8/9),三者Syndecan-1蛋白低表达有显着性差异(X2=10.841,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为85.71%(30/35),无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为42.86%(9/21);两者有显着性差异(X2=11.403,P=0.001),有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肠型胃癌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为65.63%(21/32),弥漫型胃癌Syndecan-1蛋白低表达率为75.00%(18/24);两者无显着性差异(X2=0.570,P=0.450)。T2中FAK蛋白高表达5例(31.25%,5/16),T3中FAK蛋白高表达23例(74.19%,23/31),T4中FAK蛋白高表达7例(77.78%,7/9),三者FAK蛋白高表达有显着性差异(X2=9.282,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FAK蛋白高表达率为74.29%(26/35),无淋巴结转移者FAK蛋白高表达率为42.86%(9/21);两者有显着性差异(X2=5.531,P=0.019),有淋巴结转移者FAK蛋白高表达率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肠型胃癌FAK蛋白高表达率为56.27%(18/32),弥漫型胃癌FAK蛋白高表达率为70.83%(17/24);两者无显着性差异(X2=1.244,P=0.265)。5.56例胃癌组织RT-PCR结果为:在螺旋CT征象上,T2期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720±0.01281,T3期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220±0.01895,T4期Syndecan-1mRNA/B-actin mRNA为0.6856±0.02542;三者有显着性差异(F=68.731,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096±0.02406,无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651±0.01766;两者有显着性差异(t=9.175,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肠型胃癌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315±0.03454,弥漫型胃癌Syndecan-1 mRNA/β-actin mRNA为0.7290±0.35670;两者无显着性差异(t=0.268,P=0.790)。T2期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059±0.01134,T3期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452±0.01748,T4期FAKmRNA/β-actin mRNA为1.0604±0.02859;三者有显着性差异(F=33.848,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487±0.01804,无淋巴结转移者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160±0.02734;两者有显着性差异(t=5.398,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FAK mRNA/β-actin mRNA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肠型胃癌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352±0.2520,弥漫型胃癌FAK mRNA/β-actin mRNA为1.0380±0.2968;两者无显着性差异(t=0.387,P=0.701)。6.本组资料胃癌厚度=15mm 8例(14.29%,8/56),>15mm 48例(85.71%,48/56),胃癌的厚度与T分期有关(X2=9.932,P=0.007),与N分期亦有关(X2=5.473,P=0.019)。7.本组胃癌大小=4cm 11例(19.64%,11/56),>4cm 45例(80.36%,45/56),胃癌的大小与T分期有关(X2=13.593,P=0.001),与N分期亦有关(X2=7.100,P=0.008)。。结论:1.螺旋CT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胃癌影像特征,并能较确切反映其病理基础,是胃癌可靠的检查方法。2.螺旋CT对于Lauren分型具有一定价值。3.Syndecan-1的低表达与胃癌螺旋CT征象上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提示Syndecan-1对胃癌的侵袭和转移起抑制作用。4.FAK的高表达与胃癌螺旋CT征象上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提示FAK对胃癌的侵袭和转移起促进作用。5.螺旋CT增强扫描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可提高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评估准确性。

刘幼硕,屈国云,谢景超,赵蕾,曾益慈,伍海南[8](2002)在《拟诊为特发性中线破坏性疾病侵犯颅底致死一例》文中认为

二、眼眶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形态定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眼眶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形态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8F-FDG PET/CT显像在淋巴瘤肌肉侵犯评价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18)F-PET/CT在淋巴瘤肌肉侵犯中的检验效能评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部分血液学指标与淋巴瘤肌肉侵犯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在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18F-FDG PET/CT在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性疾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8)F-FDG PET/CT 在淋巴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8)F-FDG PET/CT 在检测白血病多器官浸润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8)F-FDG PET/CT 在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影像学检查在白血病多器官浸润中的诊断现状
    参考文献
附表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眼眶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形态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病理检查
    2.3 免疫组化染色
    2.4 病理形态计量
3 讨论

(7)胃癌螺旋CT征象与Syndecan-1及FAK表达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胃癌螺旋CT征象与Syndecan-1及FAK表达间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综述部分
    胃癌螺旋CT诊断及其与Syndecan-1、FAK表达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四、眼眶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形态定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8F-FDG PET/CT显像在淋巴瘤肌肉侵犯评价中的价值[D]. 余思睿. 南方医科大学, 2019(12)
  • [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第一作者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4]《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第31卷总目次[J]. 汪勤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24)
  • [5]18F-FDG PET/CT在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性疾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D]. 米宝明. 苏州大学, 2009(05)
  • [6]眼眶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形态定量研究[J]. 吕翔,张华勇,王益华,戴小波.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1(04)
  • [7]胃癌螺旋CT征象与Syndecan-1及FAK表达间关系的研究[D]. 张慧宇. 郑州大学, 2007(04)
  • [8]拟诊为特发性中线破坏性疾病侵犯颅底致死一例[J]. 刘幼硕,屈国云,谢景超,赵蕾,曾益慈,伍海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2(06)

标签:;  ;  ;  ;  ;  

眼眶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形态学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