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分析与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赵吴昊[1](2021)在《火电机组智慧运行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火电机组智慧运行管理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结束的机组数字化与可视化监视和安全与可靠性设备管理。通过智慧运行管理技术,可以即时展现设备状态信息,提供机组检修的有效方向,进而达到减少设备强迫停机的概率,无疑是提高设备安全与可靠性的有效管理手段,对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大的意义。智慧电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机组运行状态可视化、智能故障识别、智能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仍然不满足智慧运行管理的要求。因此,本文将结合发电机基础理论和故障诊断原理,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了火电机组智慧运行管理关键技术。第一,研究火电机组安全运行区域信息监视图谱绘制及可视化实现方案。以机组安全运行极限图、V形曲线、特性曲线等图谱为基础,构建智能化、可视化的监视系统。第二,研究基于发电机轴电压分析的发电机转子故障识别原理及方案,根据发电机转子健康性检测和故障识别的分析,提出了发电机转子故障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的识别方案,建立以输入模块、分析模块、显示模块和报表输出模块构成的轴电压故障识别模型,根据各个模块实现发电机转子健康性检测和故障识别功能。第三,研究利用励磁电流增幅计算励磁电流是实现汽轮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诊断的典型方法。通过分析转子匝间短路的形成原因和对励磁电流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特性曲线偏移的汽轮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诊断的方法。采用偏移负载特性曲线分别对正常工作和转子匝间短路故障的发电机进行励磁电流二次计算,得到的励磁电流计算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结果诊断机组是否发生匝间短路故障。
蒋宏春[2](2021)在《机电故障下发电机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定子端部绕组在周期性电流和磁场的综合作用下会产生电磁力,从而激发出相应的交变应力和振动。经过较长时间的频繁反复作用,会造成端部绕组的疲劳破坏和绝缘磨损,并进一步引发事故。另外,气隙静偏心是发电机普遍存在的一种机械故障,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是一种较高频率发生的电气故障,这两类故障均会对端部绕组的电磁力和机械响应造成影响。所以,对这两种单一故障和复合机电故障前后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的电磁力及机械响应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正常运行、气隙静偏心故障、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以及气隙静偏心与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复合故障下,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的电磁力和机械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分析了发电机转子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成分对气隙磁动势的影响、气隙静偏心成分对气隙磁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推导得到了多对极发电机在四种状态下的端部绕组电磁力解析表达式,为正常运行及各故障下的端部绕组振动响应特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Ansys Electromagnetics软件中分别建立了一对极和三对极发电机的三维瞬态有限元仿真的物理模型和外电路耦合模型,分析了磁密及电磁力密度分布特性,并通过场计算器中的坐标变换和积分计算研究得到了四种状态下端部绕组径向、轴向和周向电磁力的频率成分组成和幅值变化特性,确定了电磁力幅值最大的线圈位置;分析了发电机极对数对电磁力频率成分的影响、线圈位置、偏心角度和偏心率对电磁力幅值的影响,为端部绕组的振动磨损检测和电磁力的控制提供了参考。(3)将定子绕组的物理模型和电磁力密度数据导入到Transient Structural模块中,实现了电磁—结构有限元数值仿真,得到了定子端部单个线圈和渐开线不同位置的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提取了端部绕组的三向振动加速度数据并分析了不同故障下的变化特性;获取了绕组疲劳破坏与振动磨损的分布规律;同时在一对极和三对极的两台不同机组上实测了端部绕组的振动加速度,验证了理论与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为端部绕组疲劳破坏和绝缘磨损的反向抑制奠定了基础。论文研究成果对于大容量实际机组端部绕组的磨损失效预防、针对性逆向设计优化及制造工艺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张铭芮[3](2021)在《双馈风力发电机短路故障电磁特征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面对传统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险,风能作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可再生新能源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由于双馈风力发电机具有利用率高、体积小、质量轻、能量双向流动等诸多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工作环境和自身结构的原因,双馈风力发电机的故障率很高。其中,定子绕组故障占较大比例,因此有必要对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规律和诊断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以一台5.5kW的双馈风力发电机为研究对象,采用场路耦合的方法建立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数学模型,充分考虑齿槽效应,铁磁材料饱和以及涡流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实际并网工况下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对该电机电磁特性的影响,分析单相不同程度匝间短路故障下,气隙磁密的变化特征,定子侧三相电流幅值和相位差的变化特征,以及电磁转矩分量幅值和频率的变化特征,为双馈风力发电机故障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采用快速傅里叶分解和小波包变换对定子电流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得出故障前后电流值的谐波规律和不同频段的能量变换规律;为了对故障类别进行识别判断,提出人工智能定量法—BP神经网络,基于快速傅里叶分解和小波包变换分析得到的电流特征量作为样本输入到神经网络中,输出模式为预期的故障类型,然后分别对网络层进行学习训练,通过训练次数、误差大小、拟合度三个方面对两种算法进行比较,进而将BP神经网络更好的应用于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诊断。
曹磊[4](2021)在《核电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在线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作为大容量核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发电机提供高品质的励磁电流。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是励磁机的常见故障,实现对该故障的在线监测对保障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转枢式的结构,可以通过定子励磁电流的谐波特征实现故障的有效监测。本文针对核电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展开了数学建模、仿真分析、故障特征机理分析以及故障在线监测装置等一系列研究工作。首先,建立了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正常运行和励磁绕组短路故障情况下的数学模型,包括励磁绕组、旋转电枢绕组、直流负载的电压方程和磁链方程。考虑电机定、转子绕组的实际连接情况,以单个线圈为基本单元建立了多相星形无刷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最终迭代求解,为研究故障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进行了正常运行、励磁绕组短路故障下的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以一般3n相P对极的无刷励磁机为分析对象,从故障前后励磁磁动势的变化入手,分析励磁磁动势通过气隙在电枢绕组上感应出的电枢电流,进而根据电枢电流以及电枢反应磁场的变化得出了电枢反应磁场的存在条件,并最终得到了故障前后励磁电流谐波特征。采用Ansys Maxwell仿真分析软件对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表明:正常运行时,定子励磁电流除直流分量外主要包含6倍次谐波;当发生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时,不同电枢绕组形式下,定子侧励磁电流会出现不同的谐波特征。多相星形电枢绕组的组合模式复杂多样,为探究定子绕组形式对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发生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时励磁电流谐波特征的影响,本文分别从每相n分支绕组的相对空间位置、三相绕组的相对空间位置两方面对星形无刷励磁机的电枢绕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绕组形式下的星形励磁机故障谐波特征的统一分析方法。以两种电枢绕组形式的多相无刷励磁机为例,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根据仿真计算、理论分析所得到的励磁机定子励磁电流的独有谐波特征,提出了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监测原理以及其定值整定方法,为故障的在线监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于凯[5](2020)在《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不断调整,新能源装机容量逐年提升,未来大容量火电机组的运行工况将更为复杂。汽轮发电机组作为燃煤火力发电厂重要设备之一,其安全、可靠运行不仅关系到发电厂能否正常向电网输送电能,更关系到电网有功、无功的平衡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因此,加强对汽轮发电机组故障的在线监测与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作者长期在火力发电厂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工程实际案例对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1)在分析汽轮机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汽轮机几种典型振动故障的时域波形图和频谱分析图并研究了不同故障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应的频率特征,为后续以振动信号为基础的汽轮机常见故障的在线监测与诊断奠定基础。(2)重点研究了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定子绕组绝缘故障,总结了产生上述故障的原因和检测方法,并结合作者本人的工作经历对工程实际当中转子匝间短路故障的检测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3)以汽轮机转子多传感器振动信号监测为基础,开展了汽轮机故障模式识别方法的研究。针对局部均值分解(Local Mean Decomposition,LMD)方法中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模态混叠和端点效应,提出采用自适应互补LMD方法对汽轮机振动故障信号进行分解并提取乘积函数能量熵作为特征量,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对汽轮机振动故障进行模式识别。通过LabView与MATLAB联合设计了基于振动信号的汽轮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结合系统的工程应用情况及检修案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4)从工程实际当中的第一手资料入手,结合本单位机组两次大修经历,从技术和经济两个角度对600MW火力发电机组预防性维修状况进行深入量化分析;从状态监测具体内容对故障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及其经济性等多个方面,探讨开展状态维修的可行性,以及在现有技术水平、制度规定条件下开展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维修可实现的内容。论文有图51幅,表27张,参考文献76篇。
王罗[6](2020)在《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分析与故障识别》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水力发电由于具有管理运行灵活和技术成熟等优势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轮发电机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逐年增加。大型水轮发电机结构复杂,且兼顾发电及电网调峰任务,运行负担较重,机组故障率呈上升态势。水轮发电机的励磁绕组长期伴随转子高速旋转,容易发生匝间短路故障。励磁绕组匝间短路初期故障特征不明显,如不及时处理故障可能会引发转子接地等更严重的故障,影响水轮发电机安全稳定运行。对于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目前缺少有效的在线监测方法,因此深入研究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故障特征,提出准确性高的识别方法,对水轮发电机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励磁电流、温度场、热应力等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合电气量分析研究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辨识,在多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息融合诊断方法,在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故障在线诊断的基础上提高励磁绕组短路故障的识别准确性。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水轮发电机绕组匝间短路转子电流及标准电流的计算分析。分析了励磁绕组发生匝间短路后水轮发电机励磁电流的情况,基于电机原理建立了电压,有功无功等的电气参数的数学模型,推导水轮发电机运行监测量与励磁电动势的关系式。提出了励磁电流计算的空载曲线反向计算法,通过反向计算空载特性曲线,得到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正常条件下某特定运行状态的励磁电流计算标准值,通过匝间短路判据与实测励磁电流对比,结果可以反映发电机匝间短路故障及故障程度。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转子磁极温度等热特性的研究。建立水轮发电机转子磁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水轮发电机情况提出相关的假设条件,计算了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发生前后的转子磁极温度场及热应力,并总结故障时磁极温度场和热应力的变化规律。改变模型的相关参数,建立不同短路程度和不同短路位置的模型,进一步计算分析了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程度和位置不同对水轮发电机磁极温度场及热应力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基于Volterra核辨识的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诊断方法。建立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非线性系统,分析定子分支电压和分支电流作为输入输出识别匝间短路的可行性,引入Volterra级数模型描述系统特征,通过辨识励磁绕组正常和故障状态下非线性系统传递关系的Volterra核函数的不同,来诊断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并通过发电机的匝间短路故障实验验证了该方法正确性和有效性。提出的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通过三阶核辨识实现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识别。提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识别方法。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应用到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识别中,根据水轮发电机特点及传感器情况,选择短路故障特征量作为证据体,将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的多组故障特征证据体依据证据理论进行融合,降低传感器不确定性影响,提高匝间短路故障识别结论的置信度。进行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实验,对比多特征量与单一特征量置信度,验证了多源信息融合在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故障识别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识别方法减少了单一传感器所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提升故障识别准确性。
常江[7](2020)在《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在线监测》文中研究表明多相无刷励磁机作为一种特殊的同步发电机,多用于核电站中为发电机提供高品质的励磁电源。在无刷励磁机内部故障频发的情况下,励磁机目前的“弱保护”状态已无法满足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为实现对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在线监测,本文在数学建模、仿真实验对比、故障特征及其机理、故障在线监测原理及故障保护装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基于多回路分析法,本文首先提出了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一般数学建模方法。以单个线圈为基本单元,构建了各组成部分间电感参数矩阵。考虑电机定转子实际连接,根据回路组成建立多相无刷励磁系统方程组。考虑故障发生后励磁回路变化情况,根据二极管导通关断状态,实时更新基本回路矩阵,完成最终的迭代求解。为验证数学建模方法的正确性,首先根据5对极11相实验样机的相关参数,建立了该电机的数学模型,计算了样机的定转子各侧自互感参数。在实验样机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比了相关电气量实验与仿真波形。样机的实验和仿真波形吻合度高,验证了一般建模方法的正确性。仿真与实验结果间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总结了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讨论了可提高数学模型精度的办法。为明确故障后定转子电流谐波特征,提出了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一般机理分析方法。以一般m相P对极无刷励磁机为分析对象,从故障时定、转子绕组产生的磁场及其相互感应作用入手,理论分析了定、转子电流的稳态故障特征。分析表明励磁电流中存在m/P倍次谐波而电枢电流中存在各次谐波。多相环形无刷励磁真机的仿真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机理分析的正确性。作为上述机理分析的延伸,对不同类型同步发电机的结构进行调研,总结了一般同步发电机常用的电枢绕组形式,并分析了电枢绕组形式对故障后稳态励磁电流谐波特性的影响,完善了一般同步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一般机理分析方法。总结了无刷励磁机发生不同内部故障时故障特征,明确了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故障特征独有性。基于定子励磁电流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制定了相应的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监测原理,进行定值整定。根据上述保护监测原理,研发了监测装置,并于实验样机上测试了监测装置性能。实验结果验证了检测原理的有效性以及监测装置的电气量采样、电气量计算以及故障判断的正确性。
孙卫鹏[8](2020)在《船舶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舶电力系统作为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船舶设备输送电能的任务。在船舶直流电力系统中,交流发电机通过整流器输出直流电到直流电网,再分散给各用电设备。其中,发电机与整流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其发生故障,将导致船舶直流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甚至严重威胁船舶的安全运行。本文以船舶直流电力系统中的同步交流发电机及包含不可控整流电路的整流器为研究对象,以同步发电机与包含不可控整流电路的整流器的故障诊断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神经网络以及优化算法对发电机与整流器故障进行分类诊断,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根据相关参数,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建立同步发电机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Simplorer软件中搭建船舶直流电力系统联合仿真模型;对正常工况下仿真模型利用电磁场以及三相电压、电流验证其准确性。其次,研究发电机与整流器故障,对故障产生原因以及引发的电磁转矩变化进行分析;对联合仿真模型进行修改,完成不同故障状态下的仿真试验,收集仿真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变化规律。然后,利用傅里叶变换对采集的仿真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其频谱特性,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利用小波包分解对数据进行分解重构,采用频带能量分析技术提取故障特征量;利用PCA方法对特征量进行处理,提取其主要成分组合构成故障特征向量,以此达到降维的目的。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以及RBF神经网络对故障数据进行分类诊断,对其训练表现及诊断正确率进行对比;针对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问题,利用遗传算法、改进遗传算法以及粒子群算法对BP神经网络网络参数进行优化,并对不同优化算法的训练表现以及诊断正确率进行对比;对以上五种故障诊断方法的诊断性能进行对比。
马冠华[9](2020)在《汽轮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偏心故障的检测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新一代核电技术的成熟,今后将有更多先进的核电站投入发电运营。核电机组普遍为半速汽轮发电机,与全速汽轮发电机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生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偏心故障时的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针对同步发电机常见的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和转子偏心故障,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灵敏性和可靠性不高。尤其是转子绕组匝间短路的在线检测与定位是汽轮发电机故障诊断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工作。本文深入研究了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和转子偏心故障引起的发电机电磁特征,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发电机动、静偏心和匝间短路后主磁场的变化特点,以U型检测线圈法为基础,设计基于双线圈法的半速汽轮发电机故障检测方法。并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匝间短路和动偏心故障的主磁场进行了对比,提取了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独有特征,提出通过安装在定子铁心上的U型检测线圈感应电压之差判断故障程度,通过电压波形的局部凸起确定匝间短路故障槽位置。研究了单一匝间短路故障、单一动偏心故障以及匝间短路+动偏心复合故障在U型线圈上感应的电压特点,验证了双检测线圈法可以准确区分故障类型判断故障程度,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2)针对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偏心故障后的主磁场特征谐波进行了分析,然后将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动偏心故障形成的1/2次谐波特征磁场看作主磁场,将定子绕组看作超短距绕组,得到了一对磁极下1/2次谐波电动势的表达式,进一步推导了双极绕组串联后的电动势表达式,建立了谐波电动势与谐波磁场的函数关系式;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并联支路环流波形特征以及频率特征与短路程度和偏心程度的关联性,为并联支路环流法在半速汽轮发电机组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3)轴电压是同步发电机运行过程产生的电气现象,容易造成轴瓦电腐蚀,同时也可用于反映发电机内部故障。根据磁通守恒原理,提出在有限元仿真过程中计算轴电压的方法,克服了故障模拟实验不能灵活设置故障的弊端,提取了转子静偏心、转子绕组匝间短路的轴电压特征,得到轴电压谐波频率、谐波含量与故障类型、故障程度之间的关系。
马明晗[10](2019)在《汽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复合特征分析与诊断》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持续加快,新能源装机迅猛发展,但以火力发电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在我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也都将占据我国能源总量的半壁江山。在火力发电机组广泛和频繁参与电网调峰的大背景下,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行负担加重,机组故障率上升,特别是长期伴随发电机转子高速旋转的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频发。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转子接地等更严重的故障,对发电机本体造成损害。深入研究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故障特征,找到行之有效的故障诊断方法,对汽轮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汽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后的电磁特征、热特征和机械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诊断方法,以提高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诊断精度和故障定位效果。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电磁特性研究。对汽轮发电机定转子二维求解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求解得到了发电机存在不同程度、不同位置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气隙磁场分布特征,采用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计算得到了不同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下发电机转子受到的不平衡磁拉力;总结归纳了气隙磁场和转子不平衡磁拉力随故障程度和故障位置的变化规律,指出了转子不平衡磁拉力是引起转子异常振动的重要原因。2.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热特性研究。对汽轮发电机转子三维求解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求解得到了发电机存在不同程度、不同位置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温度场分布特征,在温度场计算结果的基础上,采用顺序耦合的方式求解得到了转子内不平衡分布的热应力;总结归纳了转子温度场和热应力随故障程度和故障位置的变化规律,热应力的不平衡分布造成转子各侧的膨胀量存在差异,指出了转子热弯曲是引起转子异常振动的又一重要原因。3.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机械特性研究和基于转子振动特性的诊断方法。基于转子的挠性结构,构建了转子弯曲求解模型,对不平衡磁拉力和不平衡热应力进行了等效:从转子运动方程入手,采用Newmark隐式积分法对运动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转子轴心的运动轨迹和转子振动响应,总结归纳了不同故障程度和不同故障位置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转子振动规律;提出了基于转子基频振动幅值和相角变化的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故障的诊断并具有故障定位的功能。4.基于定子双检测线圈的励磁绕组匝间短路诊断方法研究。分析了两对极汽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下的励磁磁动势分布情况,根据故障在发电机主磁场中产生的分数次谐波磁场,提出了在相距一个极距的两个定子铁心齿顶部各安装一个检测线圈的故障诊断方法,检测线圈内感应的电动势具有与主磁场一致的特征次谐波;采用有限元场路耦合联合仿真模型验证了定子双检测线圈法的有效性,该方法能够实现发电机各运行状态下的故障诊断以及故障定位。
二、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分析与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分析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机组智慧运行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火电机组智慧运行管理技术发展现状 |
1.2.1 火电厂机组智慧运行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机组安全运行区域信息可视化监视管理研究现状 |
1.2.3 机组绝缘状态和机组运行故障分析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电机组智慧运行管理关键技术及原理概述 |
2.1 引言 |
2.2 机组安全运行区域信息监视系统设计原理 |
2.2.1 机组基本参数和数据获取原则 |
2.2.2 机组安全运行图谱绘制原则 |
2.3 基于轴电压分析的发电机转子健康性检测和故障识别原理 |
2.3.1 发电机轴电压概述 |
2.3.2 轴电压故障识别原理简介 |
2.4 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智能诊断原理 |
2.4.1 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方法简介 |
2.4.2 励磁电流增幅诊断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组安全运行区域信息监视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机组安全运行区域信息监视图谱绘制 |
3.2.1 基础图谱绘制 |
3.2.2 多元素合成图谱绘制 |
3.3 机组安全运行区域信息监视系统软件设计及可视化实现 |
3.3.1 基于VBA软件编程的机组数据实时导入 |
3.3.2 机组安全运行区域信息监视系统设计和可视化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轴电压分析的转子健康性检测和故障识别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轴电压分析的发电机转子故障识别方案分析 |
4.3 轴电压分析的故障识别系统模块设计 |
4.3.1 轴电压输入模块设计 |
4.3.2 分析模块设计 |
4.3.3 显示及报表输出模块设计 |
4.4 轴电压分析的故障诊断系统可视化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智能诊断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励磁电流计算方法研究 |
5.2.1 励磁电流计算目的和原理 |
5.2.2 ASA相量法 |
5.3 基于负载特性曲线偏移的励磁电流计算智能修正方法 |
5.4 转子匝间短路故障智能诊断系统设计及算例分析 |
5.4.1 空载特性曲线修正 |
5.4.2 匝间短路故障诊断 |
5.5 转子匝间短路故障智能诊断系统的可视化实现 |
5.5.1 数据自动导入及励磁电流计算 |
5.5.2 空载特性曲线及其修正曲线的存储和显示 |
5.5.3 转子匝间短路故障智能诊断可视化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机电故障下发电机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端部绕组电磁力理论推导 |
1.2.2 端部绕组电磁力仿真 |
1.2.3 端部绕组机械响应 |
1.2.4 气隙偏心和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下的机电特性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正常运行时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特性 |
2.1 正常运行时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响应理论解析 |
2.1.1 正常运行时气隙磁密 |
2.1.2 正常运行时端部绕组电磁力 |
2.1.3 正常运行时端部绕组振动响应 |
2.2 正常运行时电磁—结构有限元数值仿真 |
2.2.1 仿真模型与参数设置 |
2.2.2 正常运行时气隙磁密分析 |
2.2.3 正常运行时端部绕组电磁力分析 |
2.2.4 正常运行时端部绕组振动特性分析 |
2.3 正常运行时振动特性实验验证 |
2.3.1 实验设备 |
2.3.2 实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转子匝间短路下的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特性 |
3.1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下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响应理论解析 |
3.1.1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下气隙磁密 |
3.1.2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下端部绕组电磁力 |
3.1.3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下端部绕组振动响应 |
3.2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下的电磁—结构有限元数值仿真 |
3.2.1 仿真参数设置 |
3.2.2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下气隙磁密分析 |
3.2.3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下端部绕组电磁力分析 |
3.2.4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下端部绕组振动特性分析 |
3.3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下振动特性实验验证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隙静偏心下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特性 |
4.1 气隙静偏心下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响应理论解析 |
4.1.1 气隙静偏心下气隙磁密 |
4.1.2 气隙静偏心下端部绕组电磁力 |
4.1.3 气隙静偏心下端部绕组振动响应 |
4.2 气隙静偏心下电磁一结构有限元数值仿真 |
4.2.1 仿真参数设置 |
4.2.2 气隙静偏心下气隙磁密分析 |
4.2.3 气隙静偏心下端部绕组电磁力分析 |
4.2.4 气隙静偏心下端部绕组振动特性分析 |
4.3 气隙静偏心下振动特性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电复合故障下端部绕组的电磁力及振动特性 |
5.1 机电复合故障下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响应理论解析 |
5.1.1 复合故障下气隙磁密 |
5.1.2 复合故障下端部绕组电磁力 |
5.1.3 复合故障下端部绕组振动响应 |
5.2 机电复合故障下电磁—结构有限元数值仿真 |
5.2.1 仿真参数设置 |
5.2.2 复合故障下气隙磁密分析 |
5.2.3 复合故障下端部绕组电磁力分析 |
5.2.4 复合故障下端部绕组振动特性分析 |
5.3 机电复合故障下振动特性实验验证 |
5.3.1 实验结果 |
5.3.2 差异性分析 |
5.4 单一故障与复合故障振动特性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MJF-30-6型故障模拟实验机仿真结果 |
(3)双馈风力发电机短路故障电磁特征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风力发电机组常见的故障信号监测与诊断方法 |
1.3 双馈风力发电机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1 双馈风力发电机故障诊断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双馈风力发电机故障诊断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2章 双馈风力发电机工作原理分析 |
2.1 双馈风力发电机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
2.2 双馈风力发电机运行状态 |
2.3 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功率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电磁特征分析 |
3.1 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绕组短路故障下的数学模型 |
3.1.1 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绕组短路故障下的有限元模型 |
3.1.2 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绕组短路故障下的场路耦合模型 |
3.2 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匝间短路内部电磁场分析 |
3.2.1 双馈风力发电机正常情况下的磁场特征分析 |
3.2.2 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下的磁场特征分析 |
3.3 定子匝间短路故障前后三相电流和电磁转矩特征分析 |
3.3.1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前后电流特征分析 |
3.3.2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前后电磁转矩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量提取 |
4.1 基于FFT对定子匝间短路电流特征信号的提取 |
4.2 基于小波包变换对定子匝间短路电流特征信号的提取 |
4.2.1 小波包定义 |
4.2.2 小波包算法 |
4.2.3 小波包定子匝间短路故障前后电流能量值特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对双馈风力发电机故障诊断 |
5.1 人工神经网络 |
5.1.1 人工神经元的基本模型 |
5.1.2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结构 |
5.2 BP神经网络 |
5.2.1 BP神经网络的建立及执行 |
5.2.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5.3 BP神经网络在双馈发电机匝间短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5.3.1 基于FFT在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的应用 |
5.3.2 基于小波包变换在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4)核电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在线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检测原理及仿真方法 |
1.2.1 多相无刷励磁机的技术发展 |
1.2.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监测方法 |
1.2.3 仿真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短路故障的数学模型 |
2.1 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正常运行时的数学模型 |
2.1.1 定子励磁绕组的电压方程 |
2.1.2 旋转电枢绕组的电压方程 |
2.1.3 直流负载的电压方程 |
2.1.4 系统电压方程 |
2.1.5 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的电感参数计算 |
2.2 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短路故障的数学模型 |
2.2.1 故障时定子励磁绕组的电压方程 |
2.2.2 故障时旋转电枢绕组的电压方程 |
2.2.3 故障后的系统电压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3 多相星形励磁机励磁绕组短路故障特征分析与仿真验证 |
3.1 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结构特点 |
3.2 励磁绕组正常运行时定子励磁电流分析 |
3.2.1 正常励磁电流产生的励磁磁动势 |
3.2.2 电枢相电流特性 |
3.2.3 电枢反应磁动势合成 |
3.2.4 励磁电流谐波特性分析 |
3.3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时励磁电流分析 |
3.3.1 励磁短路故障下的励磁磁动势 |
3.3.2 励磁短路故障电枢相电流特性 |
3.3.3 励磁短路故障电枢磁动势合成 |
3.3.4 励磁短路故障下的谐波电流特性分析 |
3.4 仿真分析 |
3.4.1 仿真模型介绍 |
3.4.2 仿真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电枢绕组形式对故障励磁电流谐波特征的影响 |
4.1 每相各分支绕组相对空间位置的讨论 |
4.1.1 谐波特性理论分析 |
4.1.2 变换后的励磁机故障特征分析 |
4.1.3 仿真分析结果 |
4.2 三相绕组空间相对位置的讨论 |
4.2.1 谐波特性理论分析 |
4.2.2 变换后的励磁机故障特征分析 |
4.2.3 仿真分析结果 |
4.3 三种形式励磁机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短路故障的在线监测 |
5.1 故障独有特征的分析 |
5.2 基于定子励磁电流的励磁绕组短路故障判别原理 |
5.2.1 励磁机定子短路故障特征量 |
5.2.2 故障判别原理的提出 |
5.2.3 定值整定方法 |
5.2.4 灵敏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结构 |
1.3 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汽轮机典型故障分析 |
2.1 汽轮机常见故障分类 |
2.2 转子不平衡故障 |
2.3 转子不对中故障 |
2.4 轴承座松动故障 |
2.5 油膜振荡故障 |
2.6 转子裂纹故障 |
2.7 本章小结 |
3 发电机典型故障分析 |
3.1 发电机常见故障类型 |
3.2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 |
3.3 静偏心故障 |
3.4 定子绕组绝缘故障 |
3.5 发电机故障诊断方法 |
3.6 故障案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自适应互补LMD方法的汽轮机振动故障分析 |
4.1 局部均值分解理论 |
4.2 基于ACLMD的汽轮机振动信号分解 |
4.3 基于乘积函数能量熵的特征提取 |
4.4 基于GA优化BP神经网络的汽轮机故障诊断实现 |
4.5 振动故障监测系统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发电机组状态检修方式探讨 |
5.1 常见的发电机组检修模式 |
5.2 计划性检修模式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
5.3 状态检修方式的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分析与故障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轮发电机励磁匝间短路概述与分析 |
1.2.2 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研究现状 |
1.2.3 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励磁电流分析 |
2.1 励磁电流理论分析 |
2.1.1 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故障励磁电流 |
2.1.2 励磁电流反向计算理论 |
2.2 水轮发电机磁动势计算 |
2.2.1 气隙磁动势 |
2.2.2 定子齿部磁动势 |
2.2.3 定子磁轭磁动势 |
2.2.4 磁极磁动势 |
2.3 水轮发电机励磁电流计算 |
2.3.1 励磁电动势 |
2.3.2 水轮发电机饱和参数修正 |
2.3.3 水轮发电机标准励磁电流计算 |
2.3.4 水轮发电机工况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热稳态分析 |
3.1 同步发电机热特征计算方法 |
3.2 水轮发电机转子磁极三维模型 |
3.2.1 传热学数学模型 |
3.2.2 转子热应力模型 |
3.2.3 转子磁极物理模型 |
3.2.4 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确定 |
3.3 水轮发电机转子磁极温度场 |
3.3.1 正常情况下的转子温度场 |
3.3.2 匝间短路时的转子温度场 |
3.3.3 温度场在匝间短路故障诊断中应用 |
3.4 水轮发电机转子热应力 |
3.4.1 正常转子热应力 |
3.4.2 匝间短路转子热应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Volterra核辨识匝间短路故障识别 |
4.1 Volterra级数核辨识算法 |
4.1.1 Volterra级数基本理论 |
4.1.2 Volterra级数核辨识 |
4.2 定子分支电流谐波 |
4.3 Volterra核辨识匝间短路诊断方法 |
4.3.1 匝间短路实验 |
4.3.2 Volterra三阶核辨识 |
4.3.3 核辨识精度 |
4.3.4 核函数绝对平均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识别 |
5.1 信息融合分析 |
5.1.1 水轮发电机不确定分析 |
5.1.2 故障特征信息融合 |
5.2 D-S证据理论 |
5.2.1 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分析 |
5.2.2 证据理论的基本框架 |
5.2.3 多源信息融合 |
5.3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信息融合分析 |
5.3.1 水轮发电机匝间短路证据体 |
5.3.2 匝间短路多源信息融合分析 |
5.3.3 信息融合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在线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的结构 |
1.1.2 研究的必要性 |
1.1.3 研究的特殊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检测原理及方法 |
1.2.2 发电机内部故障计算方法 |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2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数学模型 |
2.1 核电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基本方程 |
2.1.1 多相无刷励磁机方程 |
2.1.2 直流侧电压方程 |
2.1.3 系统方程 |
2.1.4 导通回路电压方程 |
2.2 电感参数的计算 |
2.2.1 电感参数计算的一般思路 |
2.2.2 气隙磁场的计算 |
2.2.3 定子励磁绕组的电感系数 |
2.2.4 转子电枢绕组的电感系数 |
2.2.5 定子励磁绕组与转子电枢绕组间的电感系数 |
2.3 基于多回路模型的仿真程序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仿真与实验 |
3.1 实验样机及实验方法 |
3.1.1 实验样机介绍 |
3.1.2 实验平台情况 |
3.1.3 实验设备图片 |
3.1.4 实验方法 |
3.2 电感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
3.2.1 励磁绕组自感参数的计算验证 |
3.2.2 电枢绕组自互感参数的计算验证 |
3.2.3 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间互感参数的计算验证 |
3.3 实验与仿真的对比分析 |
3.3.1 正常运行时实验与仿真对比 |
3.3.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时实验与仿真对比 |
3.4 实验样机发生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特征分析 |
3.4.1 其他抽头间励磁绕组匝间短路实验结果 |
3.4.2 不同励磁水平下3-5抽头间励磁绕组匝间短路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特征机理分析 |
4.1 故障机理分析方法 |
4.1.1 定子励磁电流直流分量产生的励磁磁动势 |
4.1.2 励磁磁动势引起的转子电枢相电流特性 |
4.1.3 转子电枢反应的合成磁动势 |
4.1.4 电枢反应引起的定子励磁电流谐波特性 |
4.2 无刷励磁机真机故障仿真分析 |
4.2.1 11相无刷励磁真机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4.2.2 39相无刷励磁真机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电枢绕组形式对同步发电机故障后励磁电流谐波特性影响 |
5.1 电枢绕组形式的调研分析 |
5.1.1 线圈嵌线方向 |
5.1.2 绕组端口连接方式 |
5.1.3 分支内线圈构成 |
5.1.4 分支间相对空间位置 |
5.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机理分析方法的完善 |
5.2.1 分组思想的引入 |
5.2.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机理分析完善 |
5.3 一个特殊实例的分析-汽轮发电机 |
5.3.1 常用汽轮发电机的结构特点 |
5.3.2 特性分析及总结 |
5.4 仿真分析 |
5.5 大型同步发电机故障后稳态励磁电流谐波特征总结 |
5.6 本章小结 |
6 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的在线监测 |
6.1 各种故障独有特征的分析 |
6.2 基于励磁机定子励磁电流的监测原理及定值整定 |
6.2.1 励磁机定子匝间短路的故障特点 |
6.2.2 故障监测原理的提出 |
6.2.3 监测定值整定 |
6.2.4 辅助判据 |
6.2.5 监测原理的灵敏度分析 |
6.3 监测装置的研发与测试 |
6.3.1 监测装置的系统概况 |
6.3.2 系统软硬件系统设计 |
6.3.3 保护逻辑 |
6.4 监测装置的动模测试 |
6.4.1 实验平台与实验方法 |
6.4.2 试验记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11相实验样机的主要参数 |
附录 B 无刷励磁机真机主要参数 |
附录 C A1553实验样机几种电枢绕组形式变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船舶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船舶电力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研究现状 |
1.2.3 转子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研究现状 |
1.2.4 气隙偏心与整流器故障研究现状 |
1.2.5 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场-路耦合模型建模与仿真 |
2.1 引言 |
2.2 基于场-路耦合的有限元理论以及软件介绍 |
2.2.1 二维电磁场理论 |
2.2.2 二维有限元方法 |
2.2.3 场-路耦合理论 |
2.2.4 仿真软件简介 |
2.3 船舶直流电力系统仿真模型搭建及验证 |
2.3.1 同步发电机有限元模型 |
2.3.2 联合仿真模型 |
2.3.3 仿真模型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直流电力系统故障研究 |
3.1 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研究 |
3.1.1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概述 |
3.1.2 发电机正常运行时气隙磁场和电磁转矩分析 |
3.1.3 发电机定子匝间短路时气隙磁场和电磁转矩分析 |
3.1.4 发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仿真与分析 |
3.2 同步发电机转子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研究 |
3.2.1 转子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概述 |
3.2.2 转子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时电磁转矩分析 |
3.2.3 发电机转子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仿真与分析 |
3.3 同步发电机气隙静态偏心故障研究 |
3.3.1 发电机气隙静态偏心概述 |
3.3.2 气隙偏心气隙磁场和电磁转矩分析 |
3.3.3 发电机气隙静态偏心故障仿真与分析 |
3.4 整流器开路故障研究 |
3.4.1 整流器开路故障概述 |
3.4.2 整流器开路故障仿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直流电力系统故障特征提取 |
4.1 傅里叶变换 |
4.1.1 傅里叶变换定义及发展 |
4.1.2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故障信号处理 |
4.2 小波变换 |
4.2.1 连续小波变换 |
4.2.2 离散小波变换 |
4.3 信号的小波包分析 |
4.3.1 小波包定义 |
4.3.2 小波包分析算法 |
4.4 基于小波包分析和PCA的故障特征向量提取 |
4.4.1 频带能量分析技术 |
4.4.2 基于小波包频带能量分析的故障信号处理 |
4.4.3 主成分分析法(PCA) |
4.4.4 基于PCA的特征向量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船舶直流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
5.1 BP神经网络介绍及应用 |
5.1.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原理 |
5.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船舶直流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5.2 RBF神经网络介绍及应用 |
5.2.1 RBF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原理 |
5.2.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船舶直流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5.3 基于GA-BP的船舶直流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
5.3.1 遗传算法及改进 |
5.3.2 基于IGA-BP的船舶直流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5.4 基于PSO-BP的船舶直流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
5.4.1 粒子群算法 |
5.4.2 基于PSO-BP的船舶直流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汽轮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偏心故障的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 |
1.2.2 气隙偏心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U型检测线圈的匝间短路和气隙偏心检测 |
2.1 引言 |
2.2 故障状态下电机磁场分析 |
2.2.1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状态下电机磁场分析 |
2.2.2 转子偏心状态下电机磁场分析 |
2.3 双线圈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
2.4 双线圈检测方法感应电压波形与频率特征 |
2.4.1 正常运行状态仿真 |
2.4.2 转子静偏心故障仿真 |
2.4.3 转子动偏心故障仿真 |
2.4.4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仿真 |
2.4.5 仿真结论 |
2.5 双线圈检测方法有效性验证 |
2.5.1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动偏心复合故障仿真 |
2.5.2 转子绕组不同位置多处匝间短路 |
2.5.3 仿真结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匝间短路和气隙偏心的定子环流特征 |
3.1 引言 |
3.2 故障后定子并联支路环流特征分析 |
3.2.1 故障后主磁场的特征谐波分析 |
3.2.2 谐波电动势与谐波磁场的函数关系 |
3.3 故障后定子并联支路环流特征的有限元仿真 |
3.3.1 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后定子并联支路环流特征 |
3.3.2 动偏心故障后定子并联支路环流特征 |
3.3.3 静偏心故障后的定子并联支路环流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子偏心及匝间短路故障的轴电压特征 |
4.1 引言 |
4.2 仿真计算轴电压的机理 |
4.2.1 故障的磁场特征 |
4.2.2 故障的轴电压特征 |
4.3 轴电压的提取原理 |
4.4 轴电压测量方法有效性验证 |
4.4.1 静偏心对轴电压的影响 |
4.4.2 匝间短路对轴电压的影响 |
4.4.3 混合故障状态对轴电压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下一步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汽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复合特征分析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概述 |
1.2.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研究现状 |
1.2.3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电磁特征分析 |
2.1 电机电磁场计算方法 |
2.1.1 电磁场解析计算方法 |
2.1.2 电磁场计算图解法 |
2.1.3 电磁场计算模拟法 |
2.1.4 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 |
2.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气隙磁场分析 |
2.2.1 发电机电磁场基本理论 |
2.2.2 发电机电磁场有限元模型 |
2.2.3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气隙磁场分布 |
2.3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不平衡磁拉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热特征分析 |
3.1 电机温度场计算方法 |
3.1.1 温度场解析计算方法 |
3.1.2 温度场数值计算方法 |
3.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转子三维温度场分析 |
3.2.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3.2.2 发电机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
3.2.3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温度场分布 |
3.3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转子热应力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转子振动特性的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 |
4.1 转子不平衡应力等效 |
4.1.1 转子弯曲求解模型 |
4.1.2 不平衡磁拉力等效 |
4.1.3 不平衡热应力等效 |
4.1.4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下的转子不平衡应力等效 |
4.2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转子振动响应 |
4.2.1 故障下的转子运动方程 |
4.2.2 转子运动方程求解—Newmark隐式积分法 |
4.2.3 仿真分析 |
4.3 基于转子基频振动幅值和相角的故障诊断方法 |
4.3.1 故障诊断模型 |
4.3.2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定子双检测线圈法 |
5.1 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励磁磁动势 |
5.2 定子双检测线圈法 |
5.2.1 技术方案 |
5.2.2 诊断机理分析 |
5.3 定子双检测线圈法仿真验证 |
5.3.1 发电机有限元场路耦合模型的建立 |
5.3.2 发电机空载运行工况 |
5.3.3 发电机额定负载运行工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的分析与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机组智慧运行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赵吴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机电故障下发电机端部绕组电磁力及振动特性分析[D]. 蒋宏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3]双馈风力发电机短路故障电磁特征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D]. 张铭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
- [4]核电多相星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在线监测[D]. 曹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于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6]水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特征分析与故障识别[D]. 王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核电多相环形无刷励磁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在线监测[D]. 常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船舶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D]. 孙卫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9]汽轮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和偏心故障的检测方法[D]. 马冠华.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10]汽轮发电机励磁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复合特征分析与诊断[D]. 马明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