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活血止痛汤治疗痛经48例

自拟活血止痛汤治疗痛经48例

一、自拟活血止痛汤治疗痛经48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红[1](2015)在《赖新生教授通元疗法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赖新生教授行医40余年,总结其临床经验所创立的“通督养神、引气归元”疗法(简称通元疗法)的学术思想,在全面收集赖新生教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总结提炼,系统整理,初步形成通元疗法的学术理论体系框架,并运用现代科研方法对通元疗法擅长治疗疾病原发性痛经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以笔记、录音和录像等为技术手段,通过临床跟诊、专题讲座、经典理论学习、收集临床病例、导师讲解分析和示范操作等方式方法收集原始资料,系统地归纳总结赖新生教授所创立的通元疗法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初步建立赖氏通元疗法理论框架体系。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通元疗法组)采用通元疗法治疗,主穴取关元、气海、归来、天枢、印堂,手三针,足三针,配穴采用络-郄穴相搭配:(1)肝经取蠡沟、中都;(2)脾经取公孙、地机;(3)肾经取大钟、水泉,随证选取五脏俞穴(双)、神门、劳宫、行间、中封、人中、百会等穴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组)采用的针灸处方,主穴取中极、阴交、大横、子宫,手三里、内关、合谷、三阴交、行间、血海,配穴及随证选穴与治疗组相同。治疗时间点选患者行经前14天开始治疗,至行经前一天结束治疗,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6次,一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本次研究疗效评价采用VAS痛觉评分量表和痛经症状综合评分量表相结合的方式。其中,VAS痛觉评分量表主要用于评价针灸镇痛效果,痛经症状综合评分量表主要用于评价症状改善程度及病情恢复程度。疗效评价时机点是治疗开始前、第1次疗程结束后、第2次疗程结束后、第3次疗程结束后。评价结果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第1次治疗结束后痛经的治疗效果记为即时疗效,全部疗程结束后痛经治疗效果记为临床疗效。成果:1、初步形成了赖氏通元疗法的概念,赖氏通元疗法是赖新生教授创立“通督养神、引气归元”针法的简称,该法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神元为本,以脏腑为中心,以任督二脉为总纲,以调节阴阳为大法,强调理、法、方、穴、术环环相扣,蕴含赖氏扶正祛邪、通元调真、补泻有度、治病求本的独特学术思想。2、总结了赖氏通元疗法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元气乃一身之本,在疾病发生、发展、恢复和转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辨证取经,循经取穴;针灸治疗要充分发挥经穴和特定穴的治疗优势;针灸治疗要树立整体观和阴阳观;针灸之要在于调神,调神之机在于通元。3、初步充实了赖氏通元疗法的理论内涵,概括为理、法、方、穴、术五个方面。在理方面,通元疗法代表了天与人、阴与阳合一的中医医理;在法方面,赖教授认为针灸原理与道家理论有很多地方不谋而合,尤其在涉及到任督脉或奇经八脉时更是如此;在方方面,通元疗法遵循针灸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旨在调节人体阴阳,故以任督两脉为纲,五输穴、辨证配穴是为辅的一种处方原则;在穴方面,通元疗法取穴仍然是取经穴,但经则取表里经,任督两脉可以把它看作是十二经脉三阴三阳以外的表里。通元疗法有“和合阴阳,周流五脏”(又叫周流五行)的功效,也是通元疗法取穴的理论依据之一。在术方面,通元疗法强调针刺要补泻得气,而且治神通元,因此赖教授在通元疗法中创立了神元学说,作为通元疗法的理论基础,并从体、感、量、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4、总结了通元疗法的临床运用法则,包括引气归元、阳气引领阴气、以补为主、扶正以祛邪、通元重在醒神开窍,以及针药并用、合二为一。5、总结了赖氏通元疗法针灸和中药的常用处方,包括不孕不育、中风后遗症、慢性疲劳综合征、血管性痴呆、失眠、血管性头痛、慢性胃炎、假性球麻痹、颈腰椎病、月经病、内伤杂病、小儿脑瘫、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共十四个疾病的处方。6、总结了赖氏通元疗法的学术特色,提出了发展展望。通元疗法明于补泻,以神元为本,但在运用时有其自身的学术特色。通元疗法讲求以主要症状为主,但要结合辨证论治。由于通元疗法以通督调神为主,以任督二脉为总纲,以调节阴阳为大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循经治疗的优势和经穴的临证效应。组成各类处方的法度严谨,体现了针灸的理、法、方、穴、术的核心应用价值,临床应用时则强调针灸理、法、方、穴、术环环相扣,对国内外针灸学临床的针灸处方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提出了全新的针灸处方治疗体系。同时具有可重复性和易操作性,能够在国内外同行业高水平中重复,利用研究方案在各地区,各医院开展实施,对广东省及全国具有示范性作用。研究成果可转化到广东省各级医院针灸科、康复科,也可向海外港澳台地区及欧美同类医院诊所普及。推广通元疗法,做强中国针灸,为国内多中心、大样本针灸试验打下坚实基础。7、总结了赖氏通元疗法治痛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括为分辨经脏法、清热泻血法、温经通阳法、交经疏脉法、扶正养元法、调神抑痛法、通督祛风法和补虚安络法八个方面。8、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结果如下:两组治疗前在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上不具有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数据具有可比性。在第1、第2、第3疗程结束后,收集3个评价时点的量表数据与治疗前比较,以及第2疗程与第1疗程、第3疗程与第2疗程比较,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改善疼痛效果和临床疗效。组间比较,两组在VAS、痛经症状综合评分方面,治疗前、第1疗程结束后无差异(P>0.05),第2疗程、第3疗程结束后有差异(P<0.05)。第1疗程结束后,对VAS、痛经症状综合评分、即时疗效和不同程度痛经疗效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疗程结束后,对VAS、痛经症状综合评分、临床疗效和不同程度痛经疗效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程度痛经疗效方面,两组在轻度痛经疗效比较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痛经疗效比较上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重度痛经疗效比较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赖氏通元疗法是赖新生教授集四十余年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结晶,其产生和提出并非偶然,是其深厚中医理论功底和针灸文化背景的终极体现。赖氏通元疗法概念清晰,理论基础坚实,内涵充实丰富,临床运用法度严谨、法则明确,初步形成了通元疗法治疗常见病的处方体系,学术特色鲜明,特别是赖氏通元疗法治痛方法独树一帜,疗效显着,发展前景广阔。2、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着,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胡紫嫣,章健[2](2014)在《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痛经(Dysmenorrhea)是临床最常见妇科疾病之一,是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现象。痛经发生于初潮后的几年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或功能性痛经。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症等引起的痛经,称为继发性痛经(Secondary Dysmenorrhea)[1]。PD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据1980年

赵洪强[3](2014)在《王金权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平遥王氏中医妇科历经29代,迄今1000余年,系统的整理与挖掘王教授及其家传积累下来医术、医理、医道,对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王氏痛经Ⅰ号方加减治疗寒湿凝滞兼瘀血证的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初步探索其缓解疼痛的作用机理,为下一步开发新药打下基础。方法:通过跟师、查阅文献学习王氏妇科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总结老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并选择其中一个症型——寒湿凝滞兼瘀血证进行临床观察。符合本证型的原发性痛经60例,随机分为王氏痛经Ⅰ号方加减组(治疗组),益母草颗粒组(对照组),经治疗后观察6个月经周期,进行疼痛评分,疗效对比检验第2个月经周期,第3个月经周期的血清雌二醇、孕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1、王氏妇科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与临床经验,运用中医序贯疗法,结合中成药、内外合治配合食疗等方法,收到好的疗效。2、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兼瘀血证)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第3个月经周期与第6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月经周期与第6个月经周期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月经周期与第6个月经周期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第2、3个月经周期与治疗前比较血清雌二醇含量明显的下降(P<0.05),孕激素的含量明显的上升(P<0.05),说明王氏痛经Ⅰ号方可调节机体血清雌二醇、孕激素的含量。结论:1、王金权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痛经因证施方,内服外用结合食疗。2、王氏痛经Ⅰ号方加减治疗寒湿凝滞兼瘀血证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减轻经期疼痛。拟或通过改变卵巢内分泌的功能,减低血清雌二醇含量,升高孕激素的含量而发挥疗效作用。

田群[4](2014)在《中医药分期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医药分期治疗对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年龄在14-27岁符合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病例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中医药分期治疗组35例和痛经宁对照组35例。治疗组平时耳穴贴压并内服经验方理气活血汤,经前、经期服经验方痛经宁。对照组经前、经期服痛经宁,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期间及停药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6%)、愈显率(74.3%)高于对照组,愈显率差异显着(P<0.05)。2.治疗后两组痛经积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停药3个月与治疗第3周期比较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痛经积分明显下降,治疗第2周期、第3周期及停药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停药3个月与治疗第3周期比较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明显,治疗第2周期、治疗第3周期及停药后3个月两组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1,P<0.05)。4.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在降低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显着增强(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降低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5.治疗组14~年龄段与24~年龄段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2年病程段与10~年病程段及2~年病程段与10~年病程段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药分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痛经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同时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考虑可能通过改善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该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较满意,不失为临床上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可提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陆泺芙[5](2014)在《香港地区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香港地区女性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展开研究,了解原发性痛经好发体质、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痛经状况及相关因素,结合香港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社会文化背景等各方面,针对香港女性特征,探讨香港地区病患整体的发病特点及形成香港地区女性地域性差异的各种因素,制定生活指导、预防和保健,开展原发性痛经防治学研究,为更好地防治原发性痛经提供参考依据,提升香港地区女性的健康状态。方法:1.从2013年5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将224名符合中西医纳入标淮的香港新界区荃湾、屯门及元朗3问陆叶中医诊所就诊者进行调查,以原发性痛经女性作为病例组,以无痛经女性作为对照组。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原发性痛经流行病学研究,对调查对象填写调查表。通过4份问卷进行调查,包括月经一般情况调查表、痛经相关因素调查表、痛经症状程度量化表及中医体质调查量表4部分内容。探讨香港地区原发性痛经患病率、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痛经状况、痛经影响相关因素、加重或引起痛经的原因、缓解痛经的方法、痛经的就医情况、中医体质类型与痛经的相关性资料。3.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王琦教授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所属标准化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进行体质判定,并参考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版痛经的症状量化痛经症状程度评分标准。4.以Excel软件报表输入方法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问卷资料进行数值量化后输入。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version19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得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224份问卷,其中原发性痛经组收集共157份(70.1%),无痛经组收集共67份(29.9%)。参与调查的224例香港地区女性中,最少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40岁。痛经组的平均年龄为27.68±6.26岁,无痛经组的平均年龄为29.84±6.171岁。随着年龄段增加,痛经的患病率相应减少。调查对象以在职女性和未婚渐多。1.痛经组体质类型按其分布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为:气虚质(61.8%)>阴虚质(52.2%)>血瘀质(47.8%)>气郁质(45.9%)>阳虚质(42.0%)>痰湿质(38.9%)>湿热质(35.0%)>特禀质(22.9%)>平和质(7.6%)。非痛经组体质类型按其分布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为:气虚质(44.8%)>平和质(34.3%)>阳虚质(31.3%)>阴虚质(29.9%)=血瘀质(29.9%)>痰湿质(26.9%)=湿热质(26.9%)=气郁质(26.9%)>特禀质(9.0%)。2.痛经组以偏颇体质居多,平和质最少。痛经组的平和质人群低于无痛经组的平和质人群。两组间的平和质、阴虚质在体质类型分布上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在体质类型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在体质类型分布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本次调查中原发性痛经患者157人,重度痛经占10.2%,中度痛经占56.7%,轻度痛经占33.1%。血瘀质与痛经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和质无出现重度痛经者。4.痛经组中属单纯体质者占23.6%,复合体质者占76.4%。无痛经组中属单纯体质者占44.8%,复合体质者占55.2%。痛经与无痛经人群不同体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调查女性的日常痛经处理方法主要以热水袋敷下腹,占50.9%,其次是自行服用止痛药,占37.7%。到中医及西医就诊者只占极少部分,分别是3.5%及1.8%。6.在月经情况方面,痛经与无痛经人群在月经与血块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遗传因素方面,痛经与无痛经人群在痛经家族史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8.在妊娠因素方面,痛经与无痛经人群在自然分娩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痛经与无痛经人群在从未妊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在情绪因素方面,痛经与无痛经人群在情绪平稳上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0.在饮食因素方面,痛经与无痛经人群在饮咖啡习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次调查的香港女性原发性痛经组好发体质前三位依次为: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无痛经组好发体质头三位依次为: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说明调查女性以气虚质为最多见。痛经的最好发体质首位为气虚质。痛经患者体质多出现偏颇。这体现了香港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偏嗜、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形成了香港地区女性特有的地域性体质差异。痛经好发体质其次是阴虚质、血瘀质,体现了女性以阴为主,以血为本,不足于血的体质特点。2.偏颇体质较易出现痛经,平和质不容易出现痛经。痛经女性较无痛经女性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这提示了平和质没有体质偏颇,先天禀赋良好,对外在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故不易发生痛经。3.本次调查女性痛经程度以中度为主,血瘀质与痛经程度有关。平和质痛经程度较轻,无出现重度痛经者。4.非痛经患组以单纯体质为主,痛经组多存在多种复合体质的重叠。这提示了复合体质易造成气血阴阳多方面失调,形成虚实夹杂的体质,从而导致了痛经的发生。5.调查女性日常痛经处理方法主要以热水袋敷下腹,其次是自行服用止痛药,到中医及西医就诊者只占极少部份,多自行处理痛经的不适,极少部分求诊治疗。反映调查女性缺乏对痛经的认识,在痛经发生时长期依赖服食止痛药物以维持短暂的效果,没有根治问题。6.在月经情况方面,月经血块数量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痛经患者月经血块数量较多。这结果体现了中医“瘀阻冲任,经血壅滞,不通则痛”的理论。7.在遗传因素方面,痛经家族史与原发性痛经密切相关。姊妹或母亲有痛经的患者痛经发病率也会增加。反映先天禀赋因素是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8.在妊娠因素方面,自然分娩与原发性痛经密切相关,曾自然分娩的女性痛经发病率较低。从未妊娠与原发性痛经有关,从未妊娠的女性痛经发病率较高。9.在情绪因素方面,情绪平稳与原发性痛经密切相关。痛经女性情绪起伏较大,情绪平稳女性较不易出现痛经。10.在饮食习惯方面,饮咖啡习惯与原发性痛经有关。

朱海润[6](2013)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痛经是指月经期出现的子宫痉挛性疼痛,可伴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原发性痛经为功能性痛经,是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始于初潮或其后不久,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腰骶痛等。1980年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痛经发生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1]。近几年一些对女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报道显示:女大学生中原发性痛经发生率高达67%83%,并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经期生活质量[2-5]。西医治疗以非甾体抗炎

林素芬[7](201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近20年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是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于证素-靶位-应证组合规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近20年中医文献的证候研究。第二部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的研究。两个研究均是借助了数据库、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以近期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期刊文献或专着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等方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素、证候规律、用药规律、等不同方面及相关性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子宫内膜异位的辨证规律、病因病机特点等临床认识和治疗经验,为理论与临床结合提供一个方法。目的: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证候要素、病机、临床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为完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体系、总结临床认识和治疗本病的规律和特点作出有益的探索,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检索1992-2012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相关数据库,得到相关文献;2.进行数据预处理:对证型名称、症状名称、药物名称进行规范;3.建立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编程把原始数据库录入excel数据库;4.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频繁项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统计:(1)证型、证候要素、靶位进行频数分析;(2)对症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1.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症状聚类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出现频数大于10次的证候依次为气滞血瘀(73次)、肾虚血瘀(65次)、寒凝血瘀(59次)、气虚血瘀(38次)、肾阳虚(32次)、肾气不足(30次)、肝肾阴虚(29次)、瘀阻冲任(20次)、湿热瘀结(20次)、气阴两虚(18次)、肾阴虚(16次)和痰瘀互结(13次)。是本病的主要证候形式。2.通过对药物频数分析,发现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化痰药、清热药使用的频次均很高,其中活血化瘀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异性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频药物主要归肝经、脾经。3.通过因子分析对出现频数较高的药物进行数理分析,最终分析出8个因子所对应的药物信息,反推出子宫内膜异位证的病机主要有血瘀、气滞、痰瘀互结和瘀热互结。4.通过对药物的聚类分析,形成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9个聚类方,从功效来看,包括:补脾、疏肝、益肾和活血祛瘀两部分。5.安神类药物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结论:1.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近20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进行聚类分析,频数大于10次的证候依次为气滞血瘀、肾虚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肾阳虚、肾气不足、肝肾阴虚、瘀阻冲任、湿热瘀结、气阴两虚、肾阴虚和痰瘀互结。血瘀是内异症的基本证候要素。2.通过对药物频数分析,发现活血化瘀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用的药物,常配合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化痰药、清热药使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频药物主要归肝经、脾经。通过对药物的聚类分析,形成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9个聚类方。3.对出现频数较高的药物进行数理分析,最终分析出8个因子所对应的药物信息,反推出子宫内膜异位证的病机主要有血瘀、气滞、痰瘀互结和瘀热互结。

张艳鑫[8](2013)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64例患者,符合原发性痛经的入选标准,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以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为主方临证加减治疗,连续3个月经周期,采用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的方法,研究其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使痛经的症状有所缓解和改善,总有效率达93.75%,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后结果表明,治疗组32例,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32例,痊愈5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00%。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本病,效果良好。

安蕊[9](2012)在《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多发病和常见病,严重者可影响妇女正常学习、工作,并使其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主要通过解痉、镇静、止痛等方法,这些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彻底治愈,并且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因此非常需要寻找一种治疗痛经的积极有效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临床意义。本研究观察《医宗金鉴》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对照组给田七痛经胶囊治疗。以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观察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4%、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及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着。

王庆敏[10](2011)在《痛经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本研究收集了散见于从古至今文献中治疗痛经的方剂共712首,其中古方149首,今方563首,以这些方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药物及主治证型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建立痛经方剂的基本数据表,运用Excel、SPSS及Matlab等软件技术对这些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处理,获得痛经的证型分布趋势及用药趋向性,从而归纳和总结出该病的证型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研究发现:痛经可概括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瘀热互结、湿(痰)热瘀阻、肾气亏损及气血两虚等主要证型;活血化瘀、补虚、理气、温里、清热、解表、止血及利水渗湿等八类药物是痛经最常用的药类;其核心药物为当归、延胡索、川芎、香附、甘草、白芍、五灵脂、赤芍、蒲黄、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莪术、没药等单药或是上述药物的排列组合。从总体来看,痛经实证居多,虚证少见,故各类证型多以活血化瘀药为基础,据病情偏向,予以理气药、温里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药、化湿药及补益药的配伍。其中,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主要是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配伍理气药和补虚药,三者比例大概是7:3:3。寒凝血瘀型痛经基础用药再配伍补虚药及温里药,所用比例大约为8:5:4。瘀热互结型痛经配伍清热药兼用补虚药,配伍比例大约是6:5:3。湿(痰)热瘀阻型痛经在基本用药之上再兼清热药、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配伍比例大约为5:6:4:3。肾气亏损型痛经配伍补虚药和理气药,配伍比例约为3:8:1。气血两虚型痛经配伍补虚药和理气药,配伍比例约为2:8:1。

二、自拟活血止痛汤治疗痛经4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活血止痛汤治疗痛经48例(论文提纲范文)

(1)赖新生教授通元疗法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赖新生教授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文献研究
        一、独创养子开穴法治疗哮喘病
        二、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
        三、相关各流派和各医家的观点
    第二节 创立“通督调神”法治疗脑病
        一、采用“三针疗法”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
        二、采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
        三、提出科学假说,创立“通督调神”法治疗老年痴呆
        四、相关各流派和各医家的观点
    第三节 借助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穴位特异性,提出“得气”新概念
        一、研究针刺经穴与非经穴,或不同深度针刺经穴的脑功能成像特点
        二、在病理状态下针刺经穴对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三、对比不同穴位搭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经穴搭配规律
        四、相关各流派和各医家的观点
第二章 赖氏通元疗法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概念
    第二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元气乃一身之本,在疾病发生、发展、恢复和转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辨证取经,循经取穴
        三、针灸治疗要充分发挥经穴和特定穴的治疗优势
        四、针灸治疗要树立整体观和阴阳观
        五、针灸之要在于调神,调神之机在于通元
    第三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理论内涵
        一、理
        二、法
        三、方
        四、穴
        五、术
    第四节 通元疗法的临床运用法则
        一、引气归元
        二、阳气引领阴气
        三、以补为主,扶正以祛邪
        四、脑为元神之府,通元重在醒神开窍
        五、针药并用,合二为一
    第五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常用处方
        一、不孕不育
        二、中风后遗症
        三、血管性痴呆
        四、失眠
        五、血管性头痛
        六、慢性胃炎
        七、假性球麻痹
        八、颈腰椎病
        九、月经病
        十、慢性疲劳综合征
        十一、内伤杂病
        十二、小儿脑瘫
        十三、慢性荨麻疹
        十四、过敏性鼻炎
    第六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学术特色及发展展望
    第七节 赖氏通元疗法治痛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总结
        一、分辨经脏法
        二、清热泻血法
        三、温经通阳法
        四、交经疏脉法
        五、扶正养元法
        六、调神抑痛法
        七、通督祛风法
        八、补虚安络法
    结语
第三章 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相关研究
        二、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临床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统计学方法
        七、意外情况处理
        八、治疗前相关资料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对观察结果的讨论
        二、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部分选穴的依据分析
        三、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根据分析
        四、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病因病机
    1 虚实论
    2气血论
    3脏腑论
    4六淫论
治疗方法
    1 中医内治
        1.1 辨证论治
        1.2古方化裁治疗
        1.3 自拟方加减
    2 中医外治
        2.1 脐疗法
        2.2 针灸疗法
        2.3 推拿疗法
总结

(3)王金权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研究
    1 王氏妇科家传渊源
    2 王金权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证经验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3 疗效的判断标准及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结果比较
    3 实验室指标
讨论
    1 王金权主任医师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寒湿凝滞兼瘀血证的症候分析
    3 方义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医药分期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香港地区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原发性痛经
        一、中西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二、中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
        一、中医体质学的认识
        二、中医体质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第三节 女性体质特点
        一、女性的体质特点
        二、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特点
    第四节 我国女性中医体质流行病学研究
        一、不同地域女性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
        二、原发性痛经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病例资料
        四、纳入对照资料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问卷制定
        二、调查方式
        三、调查人员
        四、统计方法
        五、质量控制
        六、调查内容
    第四节 结果与统计
        一、问卷收集情况
        二、调查者的人口特征
        三、调查结果
    第五节 讨论
        一、香港地区原发性痛经现况
        二、香港地区原发性痛经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三、香港地区原发性痛经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分析
        四、香港地区原发性痛经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型论治
    1.1 气滞血瘀型
    1.2 寒湿凝滞型
    1.3 气血虚弱型
    1.4 肝肾虚损型
2 治疗机制
3 治疗时机

(7)子宫内膜异位症近20年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研究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相关学说
        1.2 在位内膜学说
        1.3 遗传及免疫因素
        1.4 EM所致不孕的机制
    2 西医治疗进展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治疗
    3 现代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3.1 古代文献记录
        3.2 名家经验总结
        3.3 常用治法
        3.4 常用中成药
        3.5 外治法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
        4.1 中西药结合
        4.2 中药辅助手术
        4.3. 中药提取物
    5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干预机制
        5.1 阻止粘附
        5.2 阻碍侵袭
        5.3 抑制血管生成
        5.4 促进细胞凋亡
        5.5 抑制E2生成
        5.6 缓解疼痛及改善盆腔内环境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证素-靶位-应证组合规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近10年中医文献的证候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1 文献来源
        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统计方法
        3.1 将证候名、症状名及药物名规范统一
        3.2 证候要素和靶位的提取方法
        3.3 数据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文献整理结果
        2 基于文献研究的证候要素和靶位提取以及应证组合规律的研究
        2.1 基于文献研究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基本证型
        2.2 证候要素的提取
        2.3 靶位的提取
        2.4 子宫内膜异位症应证组合
        3 小结
        3.1 证候的研究
        3.2 证候要素和靶位
        3.3 应证组合规律
        4 证素-靶位-应证组合规律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的规范化
        2.2 数据库的建立和统计软件的选择均同上一研究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各类药物出现的频数与频率
        3.2 活血化瘀类药物出现的频数与频率
        3.3 补虚类药物出现的频数与频率
        3.4 高频药物
        3.5 因子分析
        3.6 聚类分析
        3.7 小结
第四部分 分析和讨论
    1. 血瘀是内异症的基本证候要素,活血化瘀药是治疗本病基本药物
    2. 祛瘀止痛药与活血祛瘀药合用是文献方剂中最常用的组合方式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为虚实夹杂之症,治疗宜攻补兼施
    4. 病位涉及肝、脾、肾,治疗用药要注重调节肝、脾、肾功能
    5. 痰瘀互结和湿热瘀阻是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变化形式
    6. 安神类药物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论述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二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 内治法
        2 外治法
        3 针灸疗法
        4 其他疗法
    三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论述
        1 病理机制
        2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四 结语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与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一 立法依据
    二 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分析
    三 现代药理研究
    四 体会
结语
    一 结论
    二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治疗方法
    4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发病原因
    5 总结
实验研究
    1 诊断标准
    2 痛经的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和脱落标准
    6 观察项目
    7 疗效判定标准
    8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9 统计方法
    10 一般资料
    11 治疗方法
实验结果
    1 临床疗效比较
    2 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
    3 随访记录
    4 典型病例
讨论
    1 吴茱萸汤及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的立法依据
    2 导师对痛经的认识
    3 治疗法则
    4 服药时机
    5 组方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痛经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痛经证治方药研究概况
    1 中医学研究概况
        1.1 古代文献研究
        1.2 现代文献研究
        1.2.1 病因病机
        1.2.2 辩证分型
        1.2.3 治法方药
    2 西医学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与结果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选取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规范
        2.2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痛经方剂用药基本规律
        3.2 痛经方证对应规律
        3.2.1 气滞血瘀型
        3.2.2 寒凝血瘀型
        3.2.3 瘀热互结型
        3.2.4 湿(痰)热瘀阻型
        3.2.5 肾气亏损型
        3.2.6 气血两虚型
第三部分 讨论
    1 痛经的病因病机分析
    2 痛经方剂的配伍规律分析
        2.1 邪去正自安
        2.1.1 配活血化瘀药为基本构成
        2.1.2 配理气药
        2.1.3 配温里药
        2.1.4 配清热药
        2.1.5 配利水渗湿药、化痰药和化湿药
        2.2 扶正以驱邪
        2.2.1 配补益肝肾药
        2.2.2 配补益气血药
    3 药对药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痛经方剂简表

四、自拟活血止痛汤治疗痛经4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赖新生教授通元疗法学术思想研究[D]. 王继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2)
  • [2]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 胡紫嫣,章健.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12)
  • [3]王金权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赵洪强. 山西中医学院, 2014(04)
  • [4]中医药分期治疗气滞血瘀型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田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5]香港地区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D]. 陆泺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J]. 朱海润. 湖南中医杂志, 2013(12)
  • [7]子宫内膜异位症近20年中医临床文献研究[D]. 林素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8]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张艳鑫.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3(07)
  • [9]吴茱萸汤加减配合穴位贴敷神阙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安蕊.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痛经方剂配伍规律研究[D]. 王庆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自拟活血止痛汤治疗痛经4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