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种子夏季贮藏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健[1](2021)在《常温种子库水平、垂直遮阳对室内温度、空气龄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瑞克斯旺种子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种子贮藏是我国种子生产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种子仓库作为进行种子贮存的主要地点和场所,其贮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种子的贮藏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现有种子仓库中,常温种子库是最主要的一类种子仓库,占全国种子库总数的70%以上。常温种子库是一种不使用空调制冷或升温,仅靠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环境的储藏建筑,其特点是贮藏周期短,种子循环快,对储藏的室内热湿环境要求低于恒温种子库。种子在贮藏期间需要一个相对阴暗的室内光环境,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夏季室内的高温时长并降低室内的湿度。减少室内高温时长是种子安全度夏的一个重要条件,种子的呼吸作用会伴随着室内温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强,如果让室内的种子保持在低温状态是一种减小其呼吸强度的有效手段。因为室内环境中温度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中的太阳辐射能量,所以增设了建筑外遮阳设施就能够直接阻挡外部的太阳辐射进入到建筑室内,本文针对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水平式外遮阳与垂直式外遮阳作为研究重点。建筑外遮阳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在一定温度下,空气相对湿度越低,种子贮藏效果越好,其中加强建筑室内空气流通是降低室内湿度的有效方法。因为室内通风具有一定的散热和除湿能力,同时种子库需要保证新风要求,所以加强室内的通风不仅能够降低种子内部的水分,还改变室内空气新鲜程度,提高了种子贮藏的稳定性。其中空气龄则是判断室内通风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建筑室内环境中,空气龄越小,说明室内换气速度越快,通风效果越好。因此常温种子库的设计中,在增加建筑外遮阳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夏季建筑室内的高温时长,并且尽量减小对室内空气龄的影响则成为方案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研究,利用夏季室内高温时长和室内空气龄两个因素,计算机模拟并分析水平、垂直遮阳对于常温种子库建筑室内温度与通风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Ecotect、Phoenics软件分别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随后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拟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公式,并通过F检测校准公式的精度和准确性,然后使用Matlab软件分析建筑外部遮阳对室内温度与室内空气龄的影响规律并在其中选择最优取值范围,最后对青岛地区现有建筑瑞克斯旺种子库进行增设水平与垂直遮阳后的软件模拟,并且分析数据与总结规律,同时与第3、4章中模拟数据的增减趋势进行对比与分析,验证整个模拟实验的准确性与实验精度。本文为实现种子贮藏的需要,主要解决常温种子库增设水平、垂直遮阳后所产生室内温度和通风相矛盾的问题,对今后的青岛地区常温种子库建筑外遮阳改造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7个章节,致力于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针对外遮阳影响的室内温度和室内通风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从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经典案例展开阐述。第二章对模拟实验进行了前期梳理,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了青岛地区的气候特征,其次分析了种子库建筑与外遮阳的相关特点,最后总结了影响种子库温度与通风计算机模拟的评估因素和方法。第三章采用种子库建筑最常用的常温房式仓,通过软件Ecotect模拟建筑水平、垂直遮阳对夏季种子库室内温度的影响。第四章采用与第三章相同参数的房式仓模型,通过软件Phoenics模拟建筑水平、垂直遮阳对建筑通风的影响。第五章通过Matlab软件与加权综合评分法分析第三章与第四章的数据,编程计算得出的外遮阳的综合最优区间。第六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取典型建筑之一的青岛瑞克斯旺种子库,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并用既有建筑的模拟数据与第三、四章模拟数据的曲线进行对比,检测整体模拟实验的准确性。结论得出水平遮阳为优化选择,水平遮阳的遮阳效果要强于垂直遮阳,且对通风影响较小,而垂直遮阳对通风的影响相对明显。水平遮阳外挑系数最佳的范围是0.7-1.0,如果因为造型、光影等原因要采用垂直遮阳,垂直遮阳板最好远离窗口,外挑系数的临界点是0.5。若垂直遮阳外挑系数超过0.5,随着外挑系数的增加,综合优化率增加的并不明显,不利于建筑成本的性价比,为青岛地区常温种子库的外遮阳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第七章为文章的结论与展望。种子库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单位,受今年疫情影响,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故无法进行实地检测。本文按照青岛瑞克斯旺种子库施工图进行计算机建模,利用实际项目模拟数值并总结增减趋势,与第3、4章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数据增减趋势相同,检测了整体实验的准确性,有关现场实测有待今后条件允许时进行。
李昕升[2](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陈英,游春红[3](2013)在《玉米种子安全越夏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种植格局的宏观调整,玉米的种植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得到了深度的推广,而想要得到高产的玉米收成,玉米的种子是最重要的。鲜食玉米种子如何安全地度过整个夏天,已经成为了当下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就浙江省龙泉市的实际情况来说,对于鲜食玉米种子安全越夏的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于鲜食玉米种子在夏季中受到危害影响的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各个相似区域在鲜食玉米种子安全越夏方面的核心技术指导,对浙江省龙泉市的鲜食玉米种子安全越夏技术进行详细的探究。
王婷婷[4](2011)在《杂交玉米种子机械制冷及生石灰除湿夏季贮藏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低温库机械制冷、生石灰除湿方法进行玉米种子夏季贮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较好地保持杂交玉米种子批的利用价值,贮藏后发芽合格率为100%;但要掌握正确的贮藏技术,注意相应的关键问题,以防降低贮藏效果或造成毒害作用。
颜烨[5](2007)在《北京地区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热湿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种子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种贮藏大量生产用种的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库房。但该类种子库房在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建设标准,它能否为种子提供安全渡夏的贮藏环境条件,以及能否防止冬季的低温和骤冻对种子的危害没有依据。因此本文对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贮藏环境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的系统研究,分析了库房环境条件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库房建筑结构参数的优化,以期为该类种子库房的建设提供依据。1.本文根据传热学原理,针对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建立了非稳态围护结构热平衡数学模型,编制了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热平衡的动态模拟程序,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该模型可以模拟库房内气温及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逐时变化。2.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通过对试验库房的夏季试验,认为库内气温(最高日平均气温25.8℃)高于种子安全贮藏的温度(25℃);库内空气相对湿度(74%)高于种子安全贮藏的相对湿度(65%)。3.通过对试验库房的冬季试验,认为该库房能防止冬季的低温和骤冻对种子的危害。4.利用模型对该类库房的库内环境进行分析,对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顶棚的设置、库房高度、墙体位置对库内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王州飞[6](2004)在《sh2甜玉米F1种子活力形成、贮藏期间劣变及F2籽粒品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sh2甜玉米超甜2018和蔬选1号2个品种的F1种子为材料,研究了sh2甜玉米F1种子活力的形成过程;以sh2甜玉米超甜2018和对照苏玉1号种子为材料,探讨了sh2甜玉米种子贮藏劣变的原因;以sh2甜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得到的F2籽粒为材料,分析sh2甜玉米F2籽粒乳熟期品质性状的遗传特点;以sh2甜玉米超甜2018为材料,分析了F2籽粒乳熟期品质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在种子发育过程中,2个sh2甜玉米品种种子大小变化趋势一致,种子长、宽、厚、体积、鲜重和干重先上升后下降,在授粉后38天趋向稳定。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和体积分别在授粉后30天、26天、18天和26天达到最大,表明厚度最先长足,而种子鲜重和干重分别在授粉后26天和38天达到最大值。α-淀粉酶活性呈双峰曲线变化,在授粉后38天其活性消失,β-淀粉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授粉后42天趋向最低。种子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种子成熟期间呈上升趋势,在授粉后34~42天活性增加迅速,在授粉后42天达到最大值。在种子成熟期间,丙二醛(MDA)和电导率逐渐下降,在授粉后42天趋向最低,种子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逐渐下降,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上升。随着种子发育进程,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授粉后38天趋向最大。时间序列回归分析表明,sh2甜玉米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干重、电导率和还原糖含量对种子活力有显着影响,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种子干重呈正相关,与电导率和还原糖含量呈负相关。分别建立了种子干重与活力、种子电导率大小与活力、种子还原糖含量与活力的时间序列回归方程,能有效预测不同发育阶段的种子活力高低。 sh2甜玉米种子贮藏劣变研究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逐渐下降,超甜2018较对照苏玉1号种子易发生劣变,室温贮藏较低温(4-5℃)贮藏易发生劣变,高含水量(12.5%)较低含水量(10.9%)种子易发生劣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渗透液电导率、渗透液可溶性糖和核苷酸含量逐渐增加,超甜2018较苏玉1号增加量大,室温贮藏较低温贮藏增加量大,高含水量较低含水量种子增加量大。室温贮藏的萌发种子胚POD活性逐渐下降,而低温贮藏其活性逐渐上升。贮藏期间,超甜2018萌发种子胚CAT活性逐渐下降,而苏玉1号其活性保持在较低水平且基本保持不变。贮藏180天后,MDA积累量,超甜2018种子高于苏玉1号种子,室温贮藏高于低温贮藏种子。相关分析表明,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分别与种子渗透液电导率大小、渗透液可溶性糖和核苷酸含量、萌发种子胚CAT活性及种子内MD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试验认为,贮藏种子细胞膜完整性变化和种子有毒物质MDA积累是sh2甜玉米种子发生贮藏劣变的主要原因。 25个sh2甜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15个sh2型F2籽粒的5个品质性状的遗传特点、杂种优势和亲子回归关系研究表明,亲本间,除籽粒还原糖含量外,可溶性总糖、蔗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对F2籽粒品质有明显影响。F2籽粒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近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Abstract)低亲遗传,而蔗糖含量近高亲遗传。杂种F:籽粒可溶性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普遍介于双亲之间,杂种优势不强;还原糖含量普遍表现为低亲,没有超亲优势;蔗糖含量以超亲为主,有明显杂种优势。亲本对F:杂交籽粒可溶性总糖、还原糖、蔗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正效应;除还原糖品质外,其他品质性状受父本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了解、h:甜玉米亲本营养品质性状,能很好的预测其F:籽粒营养品质性状,使育种更有目的性。 对夏季两个不同播期的、h:甜玉米乳熟期籽粒大小、糖分积累、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表明,由于籽粒乳熟后期脱水,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呈中间高,两头低的抛物线型;籽粒淀粉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变化也均呈抛物线型;曲线符合方程y二。十bx+cxZ伽为籽粒大小、糖含量、酶活性,x为授粉后天数,。,b,。为参数)。相关分析表明,在播期一,a一淀粉酶、p一淀粉酶、POD、SOD活性与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均未显着相关;在播期二,a一淀粉酶活性与籽粒长度、宽度、体积和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SOD活性与籽粒长度、体积存在显着负相关。 采用夏季不同播期,研究了:h: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重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用多重回归分析方法对气温、降雨量与籽粒重量、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播期的可溶性总糖、果糖、蔗糖含量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夏季早播,提高了乳熟期籽粒鲜重和干重,灌浆速率,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说明夏季早播有利于提高甜玉米的独特甜风味和产量构成。移栽一收获期的乙T(温差)、K(有效积温)和天尸(降雨量)是影响乳熟期籽粒鲜重和干重,可溶性总糖、果糖、蔗糖、淀粉含量的主要因子,K、尺尸表现正相关效应;在授粉一收获期,K是影响的主要因子,K与籽粒?
马振勇[7](2002)在《玉米种子夏季贮藏应注意的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玉米种子贮藏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低温冻害和发热霉变,尤其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种子呼吸旺盛,不仅会造成种子养分的消耗,而且还可能会导致种子堆发热霉变,从而降低种子活力,甚至丧失生活力,因此,玉米种子夏季贮藏需要特别重视。
王景升,刘王鲁,王玺[8](1990)在《玉米种子渡夏贮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求玉米种子安全渡夏的贮藏技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种子水分和贮藏温度对衰老速度的影响。12.1%~17.8%范围内不同水分的种子密闭在玻璃瓶中,在室温和20、25、30℃恒温箱中,经不同天数后取样测定发芽率,提出了种子水分、贮藏温度和保持85%发芽率的贮藏天数之间的回归方程。在辽宁省不同地区开展的实际贮藏试验表明,玉米种子渡夏安全贮藏的最大水分是14%,以水分13%为理想。采用自然低温密闭贮藏的方式,可以降低种子衰老的速度和削弱外界夏季高温的影响,更有利于安全渡夏贮藏。不同的杂交组合和种子的原始发芽率也是影响玉米种子安全渡夏贮藏的技术参数。
杨延萍,罗玉梅,张建强,张中华[9](2020)在《云南隆阳区玉米种子贮藏技术条件浅析》文中指出玉米是全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种子质量直接影响发芽率与成活率,因此玉米种子安全储藏技术是提升玉米种植质量的关键技术。玉米种子在贮藏时可以根据空气湿度的不同采取穗贮或粒贮的方法,在贮藏期间易遭虫霉危害。玉米种子贮藏与含水率、温度、相对湿度与虫害等有关。要做好仓库消毒,重视质量检测,明确堆放标准,做好种子精选,保证种子贮藏的效果。
陈加晋[10](2019)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饲料是畜禽营养最主要的来源,是畜牧业存续与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上半叶(1900-1949年)是中国饲料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期,也是中国现代饲料科技的奠基期,时间虽短,但意义极为重大。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的实质是西方饲料科技对中国传统饲料科技体系的改造、重构与升级。中国传统饲料科技体系完整、富有特色,具体表现为:不拘一格的饲料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饲料处理与因物制宜的饲喂方法。该体系的最大困境在于饲料供应不足与认知匮乏,前者导致大家畜饲养业衰落与畜禽种质退化;后者表现为饲料视角与顶层设计的匮乏,此两者是饲料科技近代化的使命与动力来源。在19世纪末西方近代饲料知识初传中国时,饲料学“学科交叉”的特性就已见端倪。进入20世纪初,西方饲料科技的传入活动发展至新的阶段,不仅传入形式更多、规模更大,而且最主要的特征是出现以饲料作为探讨或研究对象的西方饲料科技“专文”。西方饲料科技的传入彻底开启了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初步发展期、波动式上升期、近代化顶峰期、动荡式衰落期。饲料科学的初步建制化是农业化学、畜牧学、植物学、作物学,甚至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引领与推动的结果。在农业化学领域,饲料学率先实现从科目课程到机构建制的突破;在畜牧学领域,饲料学一般被纳入到“饲养学”和“畜产学”体系内,并逐渐形成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中央畜牧实验所为代表的饲料科教重镇。在建制化进程中,饲料学本身也出现两大变化,一是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融合,二是牧草学的分化与半独立发展。当今饲料科学最为基本的两大建制,即饲料学、动物营养学合并组成二级学科与牧草学独立设为一级学科即可溯源于此。学理研究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的主要工作与成就。以1900年中国第一篇饲料学专文《重要饲料之成分及消化量》为标志,学界先贤开始由“畜禽”视角向“饲料”视角转变,并逐渐构建以“饲料”为研究对象,以饲养试验、化学分析、栽培试验为基本研究法的饲料科学体系。“科学调查”往往是科研第一步,除农学与畜牧学人外,植物学人与“乡村建设派”也都是饲料科学调查的主要力量。20世纪30年代,官方与学界共同发起西北地区的牧草考察热潮,多个科学领域与社会力量合流参与其中。“饲料营养研究”是饲料领域最基础与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先贤在深入认知“营养成分”基础上,对“营养价值”“营养与机体关系”方面颇多探讨。“牧草研究”是一支较独立的研究方向,以栽培试验为主,研究主体多在北方草原区,南方以中央农业实验所为代表。在解决现实生产问题的迫切需求与实用性思维的主导下,饲料配合成果的转化一直被视作20世纪上半叶饲料学界的重要命题之一,总体上处于成果转化的“准备”与“尝试”阶段。饲料配合成果转化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应用为导向的相关基础研究;二是西方饲养标准的引进与自主制定,此过程反映出中国饲料学界事实上选择了美国道路。饲料配合成果转化的尝试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着力宣传配合理念与推广饲料配方,尤值得肯定的是,鸡的饲料理念已开始下沉至生产端;二是由少数学人、团体或机构开展的饲料配合指导与培训工作。从有限的史料中能窥探出,饲料配合成果的转化以养鸡业最为成功。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有效解决了传统饲料科技曾面临的困境。一方面,饲料供应环节得到了明显优化,通过统计发现已利用到的饲料至少有12个大类、53个亚类、295种,基于农学家视角统计出以玉米、麸皮、米糠、小麦等为首的30种畜禽常用饲料,通俗地说,即畜禽“能吃的”变多了,“常吃的”变好了。另一方面,学界、政界与生产界对饲料的认知与观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革新。此外,可能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上半叶是现代饲料科技与饲料工业不可缺少的奠基期,没有此五十年的摸索与实践,也就没有当今饲料科技的高速发展与的饲料工业体系的快速壮大。当然,这一近代化进程也存在至少三方面的问题,即学界对传统过分的否定、政府仍处于相当程度的缺位状态、农民基本处于失位状态等。见微知着,20世纪中国饲料科技的近代化正是中国畜牧科技乃至整个科学体系近代化的缩影。鸡饲料领域拥有超过一半比例的专文,与远超其他畜种的关注度和理论水平,反映了近代中国以鸡为首的畜牧业结构与生产状况。粗糙的近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另一面往往是广阔的学科外延,这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与发展提供土壤与空间。此外,囿于时局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客观局限,尤其是中国科技的近代化深受经济原则所桎梏,科技若超出成本原则必然导致推广无力,所以本时期的饲料科技虽然取得了诸多开拓性的贡献,大多仍处于形而上的理论探讨阶段,推广与应用发展的不足显而易见。但正如庄周所言“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以上短板与不足并不能掩盖本时期饲料科技发展所取得的开拓之绩与奠基之功。
二、玉米种子夏季贮藏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种子夏季贮藏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常温种子库水平、垂直遮阳对室内温度、空气龄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瑞克斯旺种子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种子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种子库国内研究现状 |
1.3.2 种子库国外研究现状 |
1.4 建筑外遮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外遮阳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建筑外遮阳国外研究现状 |
1.5 种子库外遮阳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6.3 论文框架 |
第2章 青岛地区气候特征及模拟实验因素 |
2.1 青岛地区气候特征 |
2.2 种子库模拟实验的变量因素 |
2.2.1 种子库建筑分类 |
2.2.2 建筑外遮阳分类 |
2.2.3 遮阳板外挑系数 |
2.3 种子库模拟实验的评估因素和方法 |
2.3.1 室内高温时间 |
2.3.2 室内空气龄 |
2.3.3 最小二乘法介绍 |
2.3.4 F检验 |
2.3.5 加权综合评分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种子库外遮阳对室内温度影响的模拟分析 |
3.1 Ecotect软件介绍 |
3.2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3.2.1 模型及边界条件 |
3.2.2 边界条件 |
3.2.3 临界进深 |
3.2.4 评价指标 |
3.3 无外遮阳种子库建筑室内温度模拟数据 |
3.4 水平遮阳对种子库室内温度影响的分析 |
3.4.1 增设水平遮阳后种子库室内温度的数据及分析 |
3.4.2 遮阳板的水平板挑出长度对种子库室内温度影响的拟合公式 |
3.4.3 遮阳板距离窗上沿的距离对室内温度优化比例的拟合公式 |
3.4.4 遮阳板端翼挑出的长度对种子库室内温度影响的拟合公式 |
3.4.5 水平遮阳室内温度的拟合公式综合分析 |
3.5 垂直遮阳对种子库室内室内温度影响的分析 |
3.5.1 增设垂直遮阳后种子库室内温度的数据及分析 |
3.5.2 遮阳板的垂直板挑出长度对种子库室内温度影响的拟合公式 |
3.5.3 遮阳板内檐间净距对种子库室内温度影响的拟合公式 |
3.5.4 垂直遮阳室内温度的拟合公式综合分析 |
3.6 水平遮阳与垂直遮阳对室内温度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4章 种子库外遮阳对室内空气龄影响的模拟分析 |
4.1 CFD原理及Phoenics软件介绍 |
4.2 计算模型及其相关参数的设定 |
4.2.1 建筑模型 |
4.2.2 外场模型 |
4.2.3 边界条件 |
4.3 无外遮阳种子库建筑室内通风模拟数据 |
4.4 水平遮阳对种子库室内通风影响的分析 |
4.4.1 遮阳板的水平板挑出长度对种子库室内空气龄的拟合公式 |
4.5 垂直遮阳对种子库室内通风影响的分析 |
4.5.1 增设垂直遮阳后种子库室内通风的数据及分析 |
4.5.2 遮阳板的垂直板挑出长度对种子库空气龄影响的拟合公式 |
4.5.3 遮阳板内檐间净距对种子库空气龄影响的拟合公式 |
4.5.4 垂直遮阳的通风效果拟合公式综合分析 |
4.6 水平遮阳与垂直遮阳对室内通风的对比分析 |
第5章 运用Matlab进行建筑外遮阳的优化 |
5.1 MATLAB软件介绍 |
5.1.1 MATLAB系统组成部分 |
5.1.2 MATLAB特点 |
5.2 水平遮阳室内温度与空气龄综合优化结果 |
5.2.1 水平遮阳各变量优化结论 |
5.2.2 水平遮阳MATLAB编程建模 |
5.2.3 水平遮阳MATLAB数据分析 |
5.3 垂直遮阳采光与通风综合优化结果 |
5.3.1 垂直遮阳各变量优化结论 |
5.3.2 垂直遮阳MATLAB编程建模 |
5.3.3 垂直遮阳MATLAB数据分析 |
5.4 种子库外遮阳优化选择及范围 |
第6章 案例改造——青岛市瑞克斯旺种子库 |
6.1 项目简介 |
6.2 设计方案 |
6.3 青岛瑞克斯旺种子库建筑外遮阳优化的数据和分析 |
6.3.1 无遮阳计算机模拟 |
6.3.2 水平遮阳计算机模拟 |
6.3.3 垂直遮阳计算机模拟 |
6.4 优化数据和模拟数据检测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存在的不足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模拟工况水平遮阳室内高温时长与空气龄 |
附录B:模拟工况垂直遮阳室内高温时长与空气龄 |
附录C:瑞克斯旺种子库遮阳室内高温时长与空气龄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玉米种子安全越夏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鲜食玉米种子安全越夏的技术分析 |
1. 鲜食玉米种子贮藏面临的形势 |
2. 鲜食玉米种子安全越夏措施 |
2.1春季时期积极的晒种降水 |
2.2适当的选择种子贮藏方式 |
2.3做好贮藏管理工作 |
2.4控制好种子库的温度和湿度 |
2.5及时的进行仓虫防治 |
三、结束语 |
(4)杂交玉米种子机械制冷及生石灰除湿夏季贮藏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贮藏技术 |
1.2.1 入库前的准备。 |
1.2.2 放入生石灰。 |
1.2.3 温度控制。 |
1.2.4 定期检查。 |
1.3 试验实施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5)北京地区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热湿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种子库建设的现状及发展 |
1.3 国内外对种子贮藏环境及种子库房建设研究的概况 |
1.3.1 国外 |
1.3.2 国内 |
1.4 研究内容和工作程序 |
2 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热平衡数学模型 |
2.1 基本原理 |
2.1.1 反应系数法计算板壁传热 |
2.1.2 太阳辐射的计算 |
2.1.3 室外综合空气温度的计算 |
2.1.4 种子产热量的计算 |
2.1.5 空气渗透换热量的计算 |
2.2 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热平衡模型 |
2.2.1 基本假定 |
2.2.2 种子库房围护结构内表面的热平衡 |
2.2.3 种子库房内空气的热平衡 |
2.3 数学模型的理论检验 |
2.3.1 等温检验 |
2.3.2 通风量检验 |
2.4 对模型的试验验证 |
2.4.1 库内空气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 |
2.4.2 夏季墙体内表面温度计算值与实测值 |
2.4.3 模型预测误差分析 |
3. 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温湿度环境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和意义 |
3.2 试验场地 |
3.3 夏季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 |
3.4 夏季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库内外空气温度 |
3.4.2 种堆温度 |
3.4.3 库内外空气相对湿度及种堆相对湿度 |
3.4.4 库内空气绝对湿度及种堆绝对湿度 |
3.4.5 库房墙体内外表面温度 |
3.4.6 库房墙体热流量 |
3.4.7 夏季试验小结 |
3.5 冬季试验 |
3.5.1 冬季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 |
3.5.2 冬季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建筑设计参数优化研究 |
4.1 库房围护结构的研究 |
4.1.1 围护结构的研究方法 |
4.1.2 库房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的研究 |
4.1.3 顶棚对夏季库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
4.1.4 库房高度对夏季库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
4.1.5 墙体设置对库内环境的影响 |
4.2 库房通风的研究 |
4.2.1 通风时间的确定 |
4.2.2 库房的密闭 |
5. 结论与建议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sh2甜玉米F1种子活力形成、贮藏期间劣变及F2籽粒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种子活力形成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
1 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意义 |
2 种子活力的生物学基础 |
2.1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
2.2 种子老化与劣变 |
3 种子活力的变化历程 |
4 种子活力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
4.1 种子形态构造变化 |
4.2 种子营养物质的积累 |
4.3 种子激素变化 |
4.4 种子酶活性变化 |
4.5 种子核酸变化 |
4.6 呼吸作用与ATP含量变化 |
4.7 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4.8 成熟脱水在种子活力形成中的调控作用 |
5 环境因素对种子活力形成的影响 |
5.1 发育成熟期间的气候条件 |
5.2 栽培措施 |
5.3 采收期 |
第二章 种子贮藏期间劣变及其劣变机理研究进展 |
1 种子劣变的相关表现 |
2 影响种子劣变的因素 |
3 种子劣变机理假说 |
3.1 细胞膜变化 |
3.2 大分子变化 |
3.3 有毒物质积累 |
3.4 内源激素不平衡 |
3.5 呼吸作用与ATP含量变化 |
3.6 脂质的过氧化作用 |
4 种子劣变模式 |
第三章 甜玉米籽粒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
1 甜玉米籽粒品质的测定与评价 |
1.1 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性状 |
1.2 甜玉米籽粒其他品质性状 |
2 甜玉米籽粒品质遗传育种实践 |
2.1 不同基因型甜玉米遗传背景及育种利用 |
2.2 控制甜玉米胚乳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生理生化基础 |
2.3 甜玉米籽粒品质遗传特点及其育种利用 |
3 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生理生化及生态方面研究 |
3.1 甜玉米主要营养成分生理生化研究 |
3.2 生态环境对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
4 甜玉米籽粒品质研究中值得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
4.1 我国甜玉米籽粒品质育种急需解决的问题 |
4.2 甜玉米籽粒营养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
4.3 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甜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
第四章 sh_2甜玉米F_1种子发育过程中种子生理生化、活力变化及其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田间种植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发育过程生理生化变化 |
2.2 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变化 |
2.3 种子发育过程生理生化变化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3 讨论 |
第五章 sh_2甜玉米F_1种子贮藏劣变及其原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变化 |
2.2 种子劣变细胞膜变化 |
2.3 种子劣变大分子变化 |
2.4 有毒物质MDA的积累 |
2.5 种子生理生化变化与种子劣变的相关关系 |
3 讨论 |
第六章 sh_2甜玉米F_2籽粒营养品质遗传特点、杂种优势及其亲子回归关系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田间种植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亲本对F_2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
2.2 F_2籽粒营养品质杂种优势分析 |
2.3 杂种F_2与亲本品质性状的回归分析 |
3 讨论 |
第七章 sh_2甜玉米乳熟期籽粒大小糖分积累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田间种植 |
1.2 指标测定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变化 |
2.2 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变化 |
2.3 淀粉酶、POD、SOD活性变化 |
2.4 淀粉酶、POD、SOD对超甜玉米籽粒大小、糖分积累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八章 sh_2甜玉米乳熟期籽粒重量和碳水化合物变化及与温度降雨量的回归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及田间种植 |
1.2 指标测定方法 |
1.3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长期气温、降雨量差异 |
2.2 乳熟期籽粒鲜重、干重的变化 |
2.3 乳熟期籽粒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2.4 气温、降雨量对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重量和糖分积累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云南隆阳区玉米种子贮藏技术条件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米种子贮藏特性 |
1、穗贮粒贮并用 |
2、易遭虫霉危害 |
3、玉米穗轴特性 |
二、玉米种子贮藏技术条件 |
1、含水率 |
2、温度 |
3、相对湿度 |
4、虫害 |
三、玉米种子贮藏需要注意的问题 |
1、做好仓库消毒 |
2、重视质量检测 |
3、明确堆放标准 |
4、做好种子精选 |
四、结语 |
(10)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况 |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传统下的危机:20世纪之前的中国饲料科技体系 |
第一节 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饲料科技体系 |
一、饲料资源开发 |
二、饲料处理技术 |
三、喂饲方法 |
第二节 中国传统饲料科技面临的困境 |
一、饲料供应不足与“人畜争粮”矛盾 |
二、应有认知不足致饲料理念与顶层设计的匮乏 |
第二章 “未见之新智”: 19~20世纪西方饲料科技的传入 |
第一节 19世纪中后期西方饲料科技的初传 |
一、第一批接触西方饲料科技的出洋人员 |
二、《农学报》对西方饲料知识的初载 |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西方饲料科技的集中传入 |
一、专门以饲料为对象的科技译文 |
二、西方饲料科技译着 |
三、留学生派遣与饲料科学奠基者的形成 |
四、延请西方饲料学相关专家人才 |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的历史分期 |
一、1900~1925年: 初步发展期 |
二、1926~1933年: 波动式上升期 |
三、1934~1937年: 近代化顶峰期 |
四、1938~1949年: 动荡式衰落期 |
第三章 学科与机构: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学的初步建制化 |
第一节 多学科引领下的饲料学 |
一、从常设科目到肇建机构: 农业化学系统中的饲料学建制化 |
二、专业课程与科教重镇: 畜牧学系统中的饲料学建制化 |
三、应用植物与饲料作物学: 植物学与作物学系统中的饲料学建制化 |
第二节 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融合 |
一、以营养为纽带: 从饲料学到动物营养学 |
二、以畜禽为视角: 动物营养学中的饲料学 |
第三节 牧草学学科的分化与半独立发展 |
一、始于科学上的分化 |
二、20世纪10-20年代: 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分化 |
三、20世纪30-40年代初: “振兴西北畜牧”战略下的牧草学热 |
四、20世纪40年代: 牧草学独立建制的出现 |
第四章 学理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的主要工作与成就 |
第一节 饲料科学调查研究 |
一、植物学家率先开展的饲草资源调查与采集活动 |
二、“乡村建设派”开展的饲料生产与消费调查 |
三、农业与畜牧学者开展的饲料科学调查 |
四、西北地区的牧草资源考察热潮 |
第二节 饲料营养研究 |
一、饲料营养成分研究 |
二、饲料营养价值研究 |
三、饲料养分与畜禽机体关系研究 |
第三节 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
一、新饲料资源的开发研究 |
二、旧饲料资源的利用研究 |
第四节 牧草栽培与利用研究 |
一、牧草引种与栽培 |
二、牧草营养、保藏、育种及配合饲喂 |
第五章 从学界到生产界: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配合成果的转化 |
第一节 成果转化的准备(一): 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
一、营养的“贵贱”之分 |
二、饲料的“种类”之别 |
三、配合的要点要素 |
第二节 成果转化的准备(二): 西方饲养标准的引进 |
一、西方饲养标准的制定与发展变迁 |
二、从Wolff到莫利逊: 学人选择与西方饲养标准的引进 |
三、从解读补充到自主制定: 西方饲养标准的本土化之路 |
第三节 成果转化的尝试(一): 以报刊媒介为主要推广阵地 |
一、饲料配合理念的推广 |
二、饲料配方的推广 |
第四节 成果转化的尝试(二): 配合指导与培训工作 |
一、学人开展的配合指导工作 |
二、机构团体开展的培训工作 |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的作用与问题 |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的作用 |
一、畜牧业饲料供应环节的优化——基于相关定量统计 |
二、学、政与生产界对饲料的再认知与观念的革新 |
三、中国现代饲料科技体系与饲料工业的奠基阶段 |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存在的问题 |
一、“西化”路径下中国传统饲料科技遭到过分否定 |
二、政府仍处于相当程度的缺位状态 |
三、农民群体基本处于失位状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四、玉米种子夏季贮藏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常温种子库水平、垂直遮阳对室内温度、空气龄的影响研究 ——以青岛瑞克斯旺种子库为例[D]. 王健.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3]玉米种子安全越夏技术初探[J]. 陈英,游春红. 农民致富之友, 2013(18)
- [4]杂交玉米种子机械制冷及生石灰除湿夏季贮藏效果研究[J]. 王婷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1)
- [5]北京地区钢结构组合式种子常温库房热湿环境研究[D]. 颜烨.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6]sh2甜玉米F1种子活力形成、贮藏期间劣变及F2籽粒品质研究[D]. 王州飞. 浙江大学, 2004(03)
- [7]玉米种子夏季贮藏应注意的问题[J]. 马振勇. 种子世界, 2002(01)
- [8]玉米种子渡夏贮藏的研究[J]. 王景升,刘王鲁,王玺.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0(03)
- [9]云南隆阳区玉米种子贮藏技术条件浅析[J]. 杨延萍,罗玉梅,张建强,张中华. 农业工程技术, 2020(11)
- [10]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研究[D]. 陈加晋. 南京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