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夏子博[1](2021)在《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齿状突骨折三种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Ⅱ期取出内固定术式的可行性,并讨论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指征以及手术术式选择。材料与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到2019年12月因齿状突骨折入住我院的45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1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组,包括后路非融合组、后路融合组以及前路组,以骨折愈合,手术时间,骨折融合,出血量,颈椎活动度测量(cervical range of motion,ROM)(包括屈、伸,左、右旋转度),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相关评价指标,通过对各个参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每种手术方式对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1、手术时间比较:后路非融合组:161.54±67.22分钟,后路融合组:266.94±93.80分钟,前路组:123.21±13.67分钟,前路组与后路融合组相比,手术时间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意义,后路非融合组与后路融合组相比,手术时间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意义。2、手术出血量:后路非融合组:217.69±45.31ml,后路融合组:233.89±45.75ml,前路组:117.50±10.86ml,前路组与后路融合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意义,前路组与后路非融合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显着减少,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后路非融合组与后路融合组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骨折愈合、融合:后路非融合组:3-6月,后路融合组:3-6月,前路组:4-6月。后路融合组进行末次随访发现,均植骨融合。所有患者均未产生螺钉脱落、松动以及断钉等并发症。4、颈椎活动度(CROM):后路非融合组在进行治疗时,取内固定前(屈:11.72±1.28度,伸:30.85±4.01,左旋转:28.19±4.18,右旋转:28.31±3.03度)取内固定后(屈:27.19±3.29度,伸:49.42±6.38度,左旋转:46.81±3.61度,右旋转:45.73±4.23度),取出内固定后颈椎屈伸、左右旋转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融合组(屈:13.19±2.05度,伸:31.89±3.10度,左旋转:29.94±4.07度,右旋转:28.11±2.81度),后路非融合组活动度大于后路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VAS评分:后路非融合组术前的评分结果为:6.62±0.87分,二次取出内固定术后的评分结果为:2.15±0.90分;后路融合组术前:6.67±0.91分,术后:2.00±0.69分;前路组术前:6.07±0.73分,术后:1.36±0.74分。与术前相比,各组术后评分均得到提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非融合Ⅱ期取出内固定术、前路齿状突螺钉术以及后路颈椎融合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非融合Ⅱ期取出内固定术主要适用于前路齿状突螺钉无法实施的无合并横韧带损伤的ⅡC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且术后能较好恢复颈椎活动度。3、后路融合固定术适用于前路齿状突螺钉无法实施的粉碎性ⅡB型齿状突骨折,伴横韧带损伤、寰枢椎不稳及无法复位的齿状突Ⅱ型、Ⅲ型骨折。4、前路齿状突螺钉术主要适用于骨折可复位的无合并横韧带损伤稳定的新鲜ⅡB型齿状突骨折,单枚螺钉即可。
杨再超[2](2020)在《国人枢椎齿状突置入螺钉前后相关径线的测量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国人枢椎齿状突置入螺钉前后的相关径线解剖学及影像学进行测量,为齿状突骨折临床上采用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解剖数据参考。方法选取宁夏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30例国人成人C1-C3复合体标本,完成枢椎高度、齿状突高度、齿状突体部最窄处冠状外径、内径和和矢状外径、内径,齿状突基底部冠状外径、内径和矢状外径、内径,置钉角度α、β以及钉道长度的测量。齿状突置入螺钉后进行矢状位剖面测量。以上述数据为参考对4例齿状突骨折病例进行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解剖学测量结果:枢椎高度37.77±1.72mm,齿状突高度14.33±0.85mm,齿状突体部最窄处冠状外径9.30±0.70mm,矢状外径10.91±0.96mm、内径7.34±0.68mm,齿状突基底部冠状外径10.08±1.06mm,矢状外径10.66±0.75mm、内径7.36±0.97mm,置钉角度α为9.2±1.1°,角β为58.4±1.0°以及钉道长度38.41±1.39mm。影像学CT测量结果:枢椎高度37.87±1.72mm,齿状突高度14.44±0.92mm,齿状突体部最窄处冠状外径9.19±0.70mm、内径6.50±0.76mm,矢状外径11.05±0.95mm、内径7.49±0.63mmmm,齿状突基底部冠状外径10.85±0.99mm、内径6.80±0.75mm,矢状外径11.47±0.91mm、内径7.37±0.94mm,置钉角度α为8.6°±1.1°、β为58.6°±1.0°以及钉道长度38.01±1.33mm。临床以此些数据为参考,应用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4例,全部病人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影像学检查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通过相关测量为齿状突骨折前路空心螺钉固定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推荐使用一枚长度34mm-40mm、直径4mm空心螺钉固定,α角8°左右,β角58°左右的方向为螺钉置入最佳角度,临床初步应用此数据安全有效。
张仲磊[3](2019)在《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与传统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技术对比,初步探讨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寰椎单侧椎弓根钉+枢椎对侧椎板钉)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评价其临床效果,为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变异的手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齿状突骨折行颈后路钉棒固定的43例患者。其中行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6例患者为实验组(单侧组n=16);行传统后路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的2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双侧组n=27)。另统计30例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患者,与上述43例病例的部分指标作对比。观察指标有:年龄、性别、寰枢椎脱位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ASIA分级、VAS评分、NDI指数;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颈椎X线、颈椎CT,观察指标为植骨融合率、齿状突愈合率、植骨融合时间、齿状突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单侧组、双侧组上述所有数据,单侧组另作术前术后对照。前路30例与后路43例在年龄、性别、术前及末次随访VAS、术前及末次随访NDI指数作比较。结果:1.回顾单侧组、双侧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在术前ASIA、VAS评分、NDI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数据具备可比性。两组在末次随访ASIA、VAS评分、NDI指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融合率均为100%,无统计学差异;单侧组融合时间与双侧组融合时间对比,P>0.05。单侧组齿状突愈合率85.71%,双侧组88.89%,P>0.05;单侧组齿状突愈合时间与双侧组愈合时间对比,P>0.05。3.单侧组出血量(91.88±49.56)ml,双侧组出血量(208.89±140.75)ml,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105.63±24.14)min,双侧组手术时间(166.04±45.93)min,P<0.05。4.两组在术后3月植骨融合率的比较中,单侧组植骨融合率低于双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5.单侧组组内比较,神经损伤患者末次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末次随访VAS评分、N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6.前路组与后路组在年龄、性别、术前VAS、NDI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末次随访VAS评分对比中,P>0.05。末次随访NDI指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单侧组术前术后对照、单侧组与双侧组对照研究,证明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的寰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相近。综上所述,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2.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为齿状突骨折合并上颈椎变异的手术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慧武[4](2019)在《全麻下经口咽快速手法复位在成人急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麻下经口咽快速手法复位在成人急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并行经口咽快速手法复位联合一期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成人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281岁(56.9±12.49岁);病程120天(6.0±6.12天);高处坠落伤6例,车祸伤4例;按损伤机制:齿突骨折8例,横韧带断裂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有外伤史,表现为颈疼伴活动受限和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全麻后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下行经口咽快速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后通过C型臂机透视观察复位情况,均得到满意复位,复位成功后再行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1例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患者行后路C1C4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余均行后路C1/2固定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骨折或植骨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根据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0例患者在全麻下手法复位均复位成功,手法复位过程顺利,复位过程中SEP监测未见异常,复位成功率100%,复位成功后均行一期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神经症状均未见明显加重。1例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出院后2个月因褥疮感染控制不良死亡,1例失访,其他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15.25±10.42个月)。所有病例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末次随访时钉棒在位固定良好,未见寰枢椎失稳及再移位等现象,患者颈椎活动度4355°(49.38±4.24°),末次随访时6例获得随访的伴有齿状突骨折患者:2例齿状突骨折未愈合,4例获得愈合;获得随访的8例患者:6例患者后路植骨在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1例横韧带损伤患者6个月随访时后路植骨融合不良,但钉棒固定在位良好,继续随访观察,1例ⅡB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植骨处骨吸收,好在齿状突骨折愈合良好,无需再做其他处理。结论:成人急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通过全麻下经口咽快速手法复位可获得较好复位效果,复位成功后行一期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林阳[5](2019)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成人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经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颈2、3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和评估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运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后对颈2、3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的手术治疗最大程度避免影响临近节段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4例,保证标本韧带结构和关节囊的完整性,从尸体上提出完整的肌肉、筋膜。肉眼仔细检查,无明显骨质破坏及畸形。在纳入本研究之前,行X线正侧位拍片排除骨结构的缺陷。标本制备完成后分为颈椎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A组、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两组。通过对比生物力学研究测量骨折前、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法置钉后颈2、3段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及左旋、右旋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对标本进行侧方弯曲荷载实验,了解其旋转、前、后、左、右的荷载情况,并将实验得出的数据做出荷载-位移曲线。需在完整颈椎标本生物力学实验完成后再制备A、B的标本,保证标本完整性和有效性。结果:在相同应力负荷下,Ⅱ型齿状突骨折组与完整正常标本对照组比较,活动度(C2-C3)值在左右侧屈、前后屈伸和左右旋转方向上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齿状突骨折本身对颈2-3稳定性造成影响,齿状突骨折骨折前、骨折后,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活动度(C2-C3)值在各方向上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骨折组>正常组>后路组>前路组,提示临床上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前路固定标本在五种方向应力运动下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标本运动位较小,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和坚强的内固定,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有效的用于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手术治疗。但颈椎后路组术后应力集中,活动度增大,临近节段失稳的出现不能有效规避。结论:齿状突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在维持上颈椎稳定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齿状突骨折经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均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系数较高等优点,颈椎前路齿状突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较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不会增大临近节段活动度,对临近节段稳定性造成影响较小。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中,但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较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颈2、3稳定性影响较小。第二部分改良型寰椎椎弓根螺钉钉道进钉点及进钉角度的影像学测量目的: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上颈椎损伤中严重且常见的类型,针对该类型损伤目前比较经典的治疗方式为经前路齿状突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后者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类型的寰枢椎损伤,固定牢靠,融合几率高,但因操作相对复杂,容易并发脊髓及椎动脉损伤。本文主要以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为研究对象,了解CT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对其所起到的作用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拟经寰椎后路椎弓根置钉术患者42例,全部通过钉道设计技术、64排螺旋CT寰椎椎弓根平扫成像检查、计算机数据测量测定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安全置钉区域。结果:双侧椎弓根内外径连线数值对比、极值(最大、最小)、安全置钉区域(进钉角度、内外侧安全极点距离及其与寰椎后结节的距离)、进钉角度及钉道(长度、直径)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安全容纳半径1.75mm螺钉,为相对安全进钉区域。本次研究病例无血管、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椎弓根无破裂,术后CT显示螺钉位置良好,处于椎弓根内,内外侧皮质无破裂,全部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螺钉均良好的固定在相应的位置,未出现松动、断裂现象,实现骨性愈合。结论:CT平扫、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辅助下指导寰椎椎弓根手术置钉角度及长度,明确安全置钉区域,改善手术近远期疗效。第三部分不同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成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目的:Ⅱ型齿状突骨折是严重的上颈椎损伤类型,不同的手术方法对临近颈2、3稳定性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排除复合损伤,经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通过对术前及随访区间颈2/3椎间盘高度变化及MRI常规扫描及Pfirrmann分级随访测量椎间盘情况,考量对颈2、3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自2008年1月2015年3月手术治疗的成人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29例,术前通过颈椎张口位、颈椎侧位及颈椎CT确诊齿状突Ⅱ型新鲜骨折,排除寰枢关节损伤、颈1前后弓骨折等复合损伤,并行颈椎MRI检查,通过常规MRI扫描排除颈2/3椎间盘损伤。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1965岁(40.8±12.6岁)。通过随访行术前、术后6月、12月颈椎间盘高度变化,结合MRI常规扫描及T2-mapping值与Pfirrmann分级随访测量椎间盘情况,评价Ⅱ型齿状突骨折不同手术方式对颈2、3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患者颈2/3椎间盘高度在术后1周、6月无明显改变,术后12月有降低;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颈2/3椎间盘高度在术后6月、12月出现逐步降低,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2值在不同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中的比较情况:29例患者共29个颈2/3椎间盘,经整理Pfirrmann分级资料发现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组15个颈2/3椎间盘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6月、12月Ⅰ、Ⅱ、Ⅲ、Ⅳ、V级例数分别为9、4、2、0、0例,6、4、3、2、0例,5、5、2、3、0例;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14个椎间盘分别在术后1周、术后6月、12月Ⅰ、Ⅱ、Ⅲ、Ⅳ、V级例数分别为6、6、2、0、0例,4、6、4、0、0例,3、5、2、3、1例。结论: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和坚强的内固定,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有效的用于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手术治疗。但术中及术后需注意严格保护颈2、3各部分结构及椎间盘的完整性,并严密随访,尽量防止导致颈2、3稳定性变化因素出现。
刘鹏[6](2018)在《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众所周知,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着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着差异。基于理论分析与临床实践,笔者从功能性脊柱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的“功能可恢复性”作为预判指标,来重新思考脊柱创伤中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脊柱活动节段,使脊柱创伤治疗效果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模型仿真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回顾与分析。第一章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此部分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结合文献分析,研究枕骨髁至C2-3椎间盘这一节段的损伤。综合既往解剖学、运动学、笔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出“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是寰枢关节运动与稳定的核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别阐明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的各种治疗对寰枢运动功能的影响;通过13例寰椎骨折保守治疗中期随访的结果,首次对比了国际上最常用的Spence原则和Dickman分型两种方法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准确性差异,结果提示Dickman分型预测准确性高、保守治疗有助于部分保留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对于Hangman骨折,从损伤机制入手,提出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应关注骨折本身,而是应该关注C2-3椎间关节功能是否具有可恢复性。第二章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此部分是在前期下颈椎(C3-7)创伤后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基础上,对优化后的手术策略进行临床验证,以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笔者提出,根据下颈椎FSU的组成部分的功能,界定前、后侧张力带;对具备手术指征的下颈椎创伤,根据张力带损伤侧来选择手术入路与固定方式,可以仅做损伤FSU的固定融合,既可避免内固定失效,又可最大程度保留其余正常FSUs的运动功能。第三章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此部分研究了创伤后胸椎、腰椎FSU椎间关节保留的可能性、融合策略和减压策略。首先通过21个病例平均长达15.9年的影像学随访,观察创伤对胸、腰椎椎间盘退变加速的远期影响,发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程度是影响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对于预判创伤所涉及的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以此为基础,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提出对胸腰椎创伤的非融合、选择性融合和全节段融合策略,其中非融合与选择性融合有助于保留创伤FSU的运动功能;根据神经功能不同状态提出减压策略,减压策略对与融合策略具有间接影响。结论: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FSU的软性组件—椎体间连接。如果椎间连接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脊柱创伤所涉及的FSU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结论关键点:1.以“寰椎前份-齿状突-韧带复合体”和C2-3椎间关节的功能可恢复性为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并妥善地进行治疗决策。2.准确判断下颈椎创伤中张力带失效侧及范围,有助于采用最短FSU固定及恰当的入路选择处理下颈椎创伤,最大程度保留下颈椎正常FSU。3.胸、腰椎创伤处理中评估终板损伤程度、局部后凸畸形等因素有助于预判损伤FSU是否具有功能可恢复性。对具有可恢复性的FSU及时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采用非融合或者选择性融合策略,以最大程度保留FSU活动度;对已丧失FSU运动功能恢复可能者,则融合该节段以获得永久稳定。
叶文明,宋青青[7](2017)在《枢椎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上颈椎是指位于枕骨和C节段之间的结构,包括枕骨髁、寰椎、枢椎及其间的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增加以及建筑事业的发展,事故也频发,颈椎损伤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上颈椎损伤占颈椎损伤的1/3,而枢椎骨折又在上颈椎骨折中较为常见。由于枢椎在脊柱中解剖结构较为特殊,使其骨折形式较为多样化,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因此对于枢椎骨折的治疗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就枢椎骨折的基础、诊断和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王欢,刘齐[8](2016)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概述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为了给中国的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枢椎骨折治疗方面最有效的信息,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耗时11个月,在学习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NS)2002年发布的《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1]和2013年修订版《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2]的基础上,借鉴其制定方法,基于对已发表的有关成人枢椎骨折治疗的中英
陈建松,吴伟良,朱建,舒强[9](2015)在《儿童齿状突骨折的诊治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齿状突骨折患儿,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12岁,平均5.6岁。致伤原因:2例为车祸伤,5例为高处坠落伤。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均为Ⅱ型骨折(5例为骨骺分离,2例为真性骨折).2例患儿合并脊髓损伤,其中1例单侧肢体麻痹,另1例高位截瘫。5例患儿行Minerva石膏技术治疗,1例大龄儿童行颈后路寰枢椎螺钉固定融合术,另1例合并肢体麻痹者行颈后路寰枢椎临时固定术。结果高位截瘫患儿行Minerva石膏固定后,齿状突复位良好,但因肺部严重感染于伤后1个月死亡。余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4个月(平均34个月),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6个月)。Minerva石膏治疗的4例患儿颈部伸屈及旋转活动均正常,其中2例出现腋窝皮肤压疮。手术治疗的2例患儿,行寰枢椎融合术者,颈部左、右旋转仅30°,行寰枢椎临时固定者,颈部左右旋转约65°,该患儿于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儿童齿状突骨折常表现为齿状突骨骺分离。复位及Minerva石膏固定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可作为儿童齿状突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后路内固定易引起颈部活动障碍,仅适用于少部分患儿,骨折愈合后需及时拆除内固定。
蒋华庭,蒲敬泽,陈跃辉,张鑫[10](2015)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对齿状突骨折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对齿状突骨折诊断效果,为齿状突骨折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疑似齿状突骨折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其中40例进行螺旋CT扫描3D重建,24例进行磁共振(MRI)检查。分析各种方法诊断准确率。结果 64例患者中62例为齿状突骨折,2例非齿状突骨折。X线检查诊断准确率78.13%,螺旋CT扫描诊断准确率95.65%,MRI诊断准确率为95.84%,螺旋CT和MRI诊断准确率显着高于X线检查(P<0.05),螺旋CT和MRI检查诊断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为了提高齿状突骨折治疗的效果,应提倡正确的检查程序,合理进行各种检查,为临床正确判断患者病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1章 综述 齿状突骨折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1.1 齿状突骨折的流行病学 |
1.2 齿状突的解剖与损伤机制 |
1.3 齿状突骨折的诊断、损伤分型 |
1.3.1 诊断 |
1.3.2 分型 |
1.4 齿状突骨折治疗 |
1.4.1 保守治疗 |
1.4.2 手术治疗 |
1.5 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 |
1.6 后路钢丝固定术 |
1.7 后路经寰枢椎关节突关节螺钉内固定术(Magerl技术) |
1.8 后路C1侧块一C2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术(Harm技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 |
1.9 后路枕颈融合术 |
1.10 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Ⅱ期取出内固定术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并发症比较 |
3.2 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植骨融合 |
3.3 颈椎活动度(CROM) |
3.4 VAS评分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国人枢椎齿状突置入螺钉前后相关径线的测量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3)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评价方法 |
1.2.3 统计学分析 |
2.实验结果 |
2.1 单侧组、双侧组基本资料组间比较 |
2.2 术前ASIA分级、VAS评分、NDI指数、随访时间对比 |
2.3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 |
2.4 末次随访ASIA分级、VAS评分、NDI指数对比 |
2.5 单侧组的术前与术后对比 |
2.6 单侧组与双侧组植骨融合和齿状突愈合情况对比 |
2.7 术后3月时间点上的植骨融合情况 |
2.8 前路组与后路组数据比较 |
2.9 附表1-7 |
2.10 典型病例 |
3.讨论 |
3.1 单侧显露的优势 |
3.2 枢椎椎板钉技术存在的必要性 |
3.3 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 |
3.4 术中CT在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中的应用 |
3.5 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技术适应征的探讨 |
3.6 上颈椎非融合技术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的结合 |
3.7 本研究的不足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全麻下经口咽快速手法复位在成人急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全麻下经口咽快速手法复位和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 |
2.2.4 随访及疗效评价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全麻下经口咽快速手法复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4.2 手术方式选择 |
4.3 手术并发症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颈椎前路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附图1 |
附表1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寰椎椎弓根螺钉钉道进钉点及进钉角度的影像学测量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成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附表2 |
附图2 |
讨论 |
全文总结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上颈椎创伤—保守与手术治疗对FSU运动功能的影响 |
1.1 前言 |
1.2 寰椎骨折 |
1.2.1 材料与方法 |
1.2.2 结果 |
1.2.3 讨论 |
1.3 枢椎骨折 |
1.3.1 齿状突骨折 |
1.3.2 创伤性枢椎滑脱 |
1.4 寰枢椎复合型骨折 |
1.5 核心观点汇总 第二章 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对减少融合FSU数量的影响 |
2.1 前言 |
2.1.1 下颈椎FSU的运动学特征与功能解剖 |
2.1.2 下颈椎创伤的分型与争议 |
2.2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解读的下颈椎创伤手术策略优化:临床病例验证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3 核心观点汇总 第三章 胸、腰椎创伤—融合与减压策略及其对FSU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
3.1 融合策略研究1—胸、腰椎椎体骨折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长期影响 |
前言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讨论 |
3.1.4 结论 |
3.2 融合策略研究2——胸、腰椎骨折选择性融合策略临床应用初探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3.3 胸、腰椎骨折减压策略研究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 |
3.3.3 讨论 |
3.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脊柱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7)枢椎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枢椎解剖特点 |
2 枢椎骨折临床特点 |
3 枢椎骨折诊断 |
4 枢椎骨折治疗 |
4.1 齿状突骨折治疗 |
4.2 Hangman骨折治疗 |
4.3 复合枢椎骨折 |
4.3.1 C1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与C1骨折-Ⅲ型齿状突骨折 |
4.3.2 C1骨折-Hangman骨折 |
4.3.3 C1骨折-枢椎椎体骨折 |
(10)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对齿状突骨折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式 |
1.3观察指标 |
1.4 |
2 结果 |
2.1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比较 |
2.2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对齿状突诊断分型比较 |
3 讨论 |
四、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分析[D]. 夏子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2]国人枢椎齿状突置入螺钉前后相关径线的测量及临床应用[D]. 杨再超.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3]寰枢椎单侧三维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D]. 张仲磊. 青岛大学, 2019(02)
- [4]全麻下经口咽快速手法复位在成人急性创伤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价值[D]. 王慧武. 南昌大学, 2019(01)
- [5]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Ⅱ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对颈2、3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林阳.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6]基于FSU功能可恢复性的脊柱创伤治疗策略研究[D]. 刘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7]枢椎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J]. 叶文明,宋青青. 中国医学创新, 2017(15)
- [8]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J]. 王欢,刘齐. 中华外科杂志, 2016(10)
- [9]儿童齿状突骨折的诊治探讨[J]. 陈建松,吴伟良,朱建,舒强.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5(05)
- [10]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对齿状突骨折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对比分析[J]. 蒋华庭,蒲敬泽,陈跃辉,张鑫. 医药论坛杂志,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