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经济核算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童超[1](2020)在《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文中研究说明在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GDP作为核心经济指标,未体现资源环境因素的不足日益凸显。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陆续启动绿色GDP研究和实践,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绿色GDP探索一度进入低谷。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社会各界对绿色GDP的数据需求越来越迫切。2015年,环保部宣布重启绿色GDP研究,称为绿色GDP2.0。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多数研究侧重于技术评估层面,缺乏经济理论和核算理论支持,也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导致核算结果不可加、不可比,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研究存在的问题,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里,按照绿色GDP研究范式,保持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学本色,体现资源耗减、环境污染和环境改善等因素,构建指数并进行估价,最后以山西省为例计算出全省和各市绿色GDP。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1.0和2.0研究存在的不足,根据核算理论,结合当前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提出理论框架的前提假设:污染物产生的同时即由企业自行无害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比较明确投入产出关系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主要做法是:1.拓展核算范围,虚拟一个资源环境部门;2.重构投入产出关系,将资源耗减和公共环保支出视为该部门的投入,将环境污染视为负产出;3.考虑环境改善产出,将其作为一项因子体现在环境污染指数中;4.将资源和污染物价格作为内生变量,克服价格外生给定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二是重构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构建统一的物量核算单元——资源耗减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主要做法:1.采用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生态足迹方法的范围,解决现有方法难以度量矿产资源耗减的不足,将核算范围拓展到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以生态足迹为同度量因素,结合山西省涉及的主要资源类型,构建资源耗减指数。2.按照主要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和产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采用经验判断与熵值法等方法为25种环境污染物赋权,同时,充分考虑环境改善因素,以造林面积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构建环境改善因子,构建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三是重构绿色GDP的价值量核算方法。主要做法是:1.根据能源距离函数和拉格朗日原理,推导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作为一项新的投入,与资本、劳动和产出等指标共同纳入超越对数能源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资源耗减指数的影子价格。2.根据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与利润函数的对偶性,推导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将环境污染指数和工业总产值作为负产出和正产出,纳入二次型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环境污染指数的影子价格。3.直接求解出的影子价格是在最优化条件下的价格,本文根据非效率因素对其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根据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进行调整,得出可以直接用于调整GDP的实际价格。四是基于山西省数据,运用重构的核算框架和方法进行山西省绿色GDP的实证探索。从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山西省自然资源、环境污染、造林、工业生产和效益等数据,计算山西省资源、环境物量指数及其实际价格,并进一步计算2004-2017年山西省及各市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结合整理搜集的公共环保投入,核算山西省及各市2004-2017年绿色GDP数据。经与相关研究对比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本文计算的物量指数、实际价格以及绿色GDP,能够体现生态环境政策变化,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山西省绿色发展成果。本文创新点: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的理论框架,与之前研究相比,本文核算框架改进之处是:引入负产出概念、重构投入和产出指标、符合投入产出一致性等核算原则,从流量角度进行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核算,可以得出一个有减有加,体现环境治理效果的绿色GDP指标。二是将指数方法引入绿色GDP的物量核算,与现有框架中碎片化的分项进行物量核算相比,将指数用于物量核算是统一的核算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核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核算范围全面且易于拓展,新的资源和污染物类型可以很方便的纳入指数。三是将距离函数引入绿色GDP核算并进行统一估价,采用能源距离函数求解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采用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求解污染物影子价格。影子价格优点是能够体现资源和环境服务稀缺性,方向性距离函数适用于解决负产出问题,因此,本文核算方法和核算理论框架具有一致性。四是数据创新,1.本文整理长达14个年度的省级与市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506种产品),并以此为基础计算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包括10种资源和25种污染物,核算范围明显比当前相关研究更加全面;2.本文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经梳理国内公开发表的绿色核算和资源影子价格等相关研究,其数据均由包含非采矿业产值的企业层面产值数据汇总得出,暂未发现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进行资源耗减和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在企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采用企业的采矿业产值,而非采矿企业总产值,可以更准确度量采矿业产出和核算资源价值;3.本文各指标均由相同的企业数据汇总得出,提升估价和核算的准确性。
柳盼盼[2](2020)在《环境经济核算框架下中国水资源资产核算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危机日益凸显。中国水资源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此,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方式,并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为了摸清中国水资源资产“家底”,国务院要求参考《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12》,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与水情,编制中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而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是进行水资源资产核算。研究表明,水资源资产核算是编制中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前提条件,是水资源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当前背景,本文梳理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理论与水资源资产核算的相关内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首先回顾了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水资源资产核算理论,然后对中国目前关于水资源资产核算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为后期更好地进行中国水资源资产核算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对联合国水资源资产核算体系理论与中国水资源资产核算现状关于水资源资产概念界定、分类、核算空间与时间参考基准和账户结构等方面的对比,以联合国水资源资产核算为框架,中国当前水资源资产核算现状为基础,对中国水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编制水资源实物型资产账户和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的核算。(3)对于编制的中国水资源实物型资产账户,文章进一步以中国2017年度水资源公报数据为基础,结合一些水资源平衡关系,对中国水资源实物型资产账户进行了填制,但由于我国水资源监测水平有限、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使得部分数据无法获得。对于水资源资产价值量的核算,文章尝试性的借助中国水权交易所这一平台,利用中国相对完善的水权交易市场对中国2017年水资源资产价值量采用市场法进行了核算。
王蕊[3](2020)在《环境经济核算框架下中国土地资产核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一切自然资源的载体,是环境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影响的加深,社会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使用,致使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还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个严峻的现实情况下,应采取一种积极正确的土地使用价值观,保持稳定的土地使用量,调节好土地与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土地资产核算研究是当前紧要任务,利用先进的科技力量掌握重要数据信息,重点关注土地实物型与价值型核算这一基础性工作,将土地资产核算纳入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2012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为理论基础,主要致力于土地资产核算理论性研究,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分析:第一,通过对环境经济核算框架下土地资产核算理论的梳理和研究,主要以土地使用、土地覆被、森林和其他林地为核算对象,对土地实物型及价值型资产账户展开研究。同时,对土地估价内容进行探讨,土地价值量估算时要考虑复合资产的价值,在土地市场进行交易的土地,其价值还包括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第二,对中国土地资产核算的现状进行分析。着重从实物型与价值型两个方面讨论,实物型核算包括土地使用与森林和其他林地,价值型核算以土地使用为主。针对土地使用的实物型与价值型核算,主要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针对森林和其他林地实物型核算,主要依据的是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第三,通过对联合国土地资产核算与中国土地资产核算的深入分析,比较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说明土地资产核算在中国实行的原因及困难。同时以土地使用与森林和其他林地为例,分别编制了实物型资产账户框架;针对土地资产的价值型核算,编制了中国土地的价值型资产账户框架。第四,对目前中国土地资产核算过程中的困难及核算流程提出建议。针对核算过程中的问题及困难,主要建议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完善统一国土空间标准和地类标准等;针对中国土地资产账户核算方面,提出土地资产核算流程的可行性建议,从而有助于完善中国土地资产账户。
李燕辉[4](2020)在《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社会各界对体育相关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体育统计从1985年萌芽至今,有关体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体育行业核算、以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体育产业核算以及投入产出核算中的体育产品部门核算。现有体育统计并不能完整反映体育经济活动的运行全貌,尤其难以从产品角度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卫星账户系统针对经济中特定的主题、领域或部门,遵循SNA的基本核算规则,为某个特定主题、领域或部门形成自成一体的、相对独立的账户系列,是用于测量特定行业的经济重要性的强大统计框架。它可以从特定领域内的产品视角出发,在识别出特定领域内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该领域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展现。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论文在SNA2008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框架指导下,采用卫星账户这一国际社会广为采用的方法进行体育经济核算,全面、系统地反映体育相关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科学测度体育的规模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探讨了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体系并开展编制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论文系统地梳理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了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与程序,界定了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全面识别了体育特有产品,设计了体育卫星账户的基本核算框架与核算表式,并基于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编制了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系列表格;进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体育的经济效应、经济效益和产业关联性等角度分析了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得出了如下具体的结论。(1)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论文从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中虽有体育行业统计、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产品部门统计,但由于存在SNA的生产范围未能包含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生产、现有体育统计未能完整反映SNA范围内与体育相关的生产活动及难以从产品视角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等不足,提出从学理上要求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再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体育的管理需要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体育卫星账户助力、体育经济重要性的国际间比较有赖于体育卫星账户等因素,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显得十分必要。而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渐趋完善、体育产业调查体系初具雏形、体育产业增加值核算的经验积累、其他国家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等可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提供产品分类基础、基础数据来源、测算结果评估以及经验借鉴,使得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成为可能。(2)完整的体育特有产品目录展示了所有体育经济活动的成果。根据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起点是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在对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界定的基础上,依照特有产品的识别原则及步骤,论文识别出体育特有产品87种,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小类对应的产品多16种;它们与276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行业小类相对应,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小类多98个。论文主张将体育志愿服务纳入体育特有产品目录,以便科学完整地展现与体育有关的货物和服务。(3)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通过编制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直接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占2017年GDP的比重为0.954%;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为0.609%。体育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体育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直接效应来看,体育经济活动尚未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4)2017年我国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体育完全就业人数为1,439.839万人。通过乘数分析,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完全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是体育总产出1.910万亿元的1.583倍;2017年体育完全就业人数达1,439.839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1.854%;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96%。体育完全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体育完全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考虑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后,体育经济活动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间接解决就业问题。(5)批发-S部门的经济效益最好。体育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直接经济效益系数还是完全经济效益系数,批发-S部门都是最高的。软件服务-S、信息技术服务-S、保险-S以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S这4个新兴服务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名列前茅;合成材料-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信息技术服务-S和建筑安装-S这4个部门的完全经济效益排名靠前。(6)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最大,而房屋建筑-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强。通过产业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基本上都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而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基本上都小于1。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家用器具-S、纺织服装服饰-S、其他交通运输设备-S和纺织制成品-S这5个部门排在前五。有18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商务服务-S、金属制品-S和纺织服装服饰-S名列前茅。计算结果同时表明,57个部门中有1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同时大于1,可以列为优先发展部门,其中6个(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S,合成材料-S,塑料制品-S,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服务-S)与体育场馆有关,4个与体育装备有关(纺织服装服饰-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金属制品-S、汽车零部件及配件-S),充分说明了重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装备的生产对发展体育大有益处。另外,各类体育商务服务如体育咨询、投资与资产管理、体育旅游服务、体育会展服务等也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王中奇[5](2020)在《工业企业绿色投入产出表编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对环境问题近年来逐渐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过去,各级政府与企业在面对高速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身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企业,在市场环境下,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多通过提高产能强化自身的竞争力,这种规模生产引起环境破坏问题随之而来。面对因过度生产和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生态问题,政府针对污染较大的工业企业多采取罚款等手段,相关工业企业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承担的环境投入。然而环境投入带来的回报见效慢,投入回报率低,往往在生产中被管理人员忽视,少数企业甚至不惜高额罚款而过度追求产能带来的收益。过低的环境投入见效低,同时又不会减少因环境问题带来的额外成本,过高的环境投入又会造成利润减少。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相关污染较大的企业被关停的数不胜数。因此,为了使企业适应社会要求,需要引入适合的环境投入核算辅助管理人员调整生产战略规划。投入产出分析与应用对追溯资源利用和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联系挖掘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国家地区层面应用较广,面向企业的较少。可应用到环境投入分析,适用于环保税的应税污染物核算研究不多,因此,本论文以实现适用于当前社会要求下工业企业绿色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并应用于企业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和实地调研收集研究所用的数据资料。其次,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对环保重视的要求下,优化并改进原有的绿色投入产出表,方便企业核算和发掘生产、治污与环境之间的问题。然后结合不同生产结构的企业,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对原料和产品与污染物流向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制定相应的绿色投入产出表。最后建立与企业匹配的绿色投入产出模型,与行业平均比对,发掘实际管理忽视的问题,进而反馈到实际生产中,改进生产策略或优化环境投入分配。研究发现:论文基于相关工业企业环境经济投入分析编制的绿色投入产出表,实现工业企业投入产出与环境投入中应税污染物量核算,通过改善生产结构,发掘关键产污、治污上主要问题,从系统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环境经济责任。较现有企业核算体系而言,在满足企业的生产规划核算需求同时,更清晰的发掘成本控制、污染物产出和治理关键点。应用案例选取污染较大的煤炭洗选行业和化工行业的企业,通过应用案例展示,量化环境各种投入指标,建立对应的绿色投入产出分析表,发掘各自企业对应的问题,辅助企业优化关键环节,并发掘各自潜藏的生产或管理问题。通过对煤炭洗选行业洗选用料成本分析,挖掘出该企业管理制度相关不足。通过对化工企业产能的资源预算,发掘出该生产战略下,污染物产出问题严重,治污效率底下,需要调整治污结构,降低应税污染物量的产出。总体而言,绿色投入产出表编制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理论上,面对当前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面对不同生产结构下的复杂问题,绿色投入产出表编制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价值上,将工业工程对企业改善问题由传统的自下而上推动优化转向了自上而下的精准改善,提高企业投入产出效率,让企业在没有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环境下效益更大化。
袁继安[6](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再度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近年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监管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5年多来,围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省市也开展了试点工作,获得初步经验。论文以湖南省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框架内,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相关标准为依据,核算了2013年至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资产价值与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按年份试编了2014-2016年连续3年的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各有关要素及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了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在资产负债表试编阶段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尝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地面积累计增幅1.64%,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0.76%、0.53%和0.34%,各年度间平均增幅为0.61%;各年林地资产价值分别为3702.05×108元、3823.18×108元、4332.59×108元和4889.11×108元。因价格上涨因素,林地资产价值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3.72%、13.32%和12.84%,年度间平均增幅达到9.96%。(2)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28.17×108元、3127.20×108元、3279.76×108元和3351.54×108元。年平均为3196.67×108元·a-1,单位面积林木账面价值为36300元·hm-2(不含利润、税金和运输费用等)。(3)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在2013-2016年间,年均为340.68×108t·a-1,单位面积年均3805.46 t·hm-2·a-1。其中,在实物总量上贡献最大者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年均为3730.11 t·hm-2·a-1。除涵养水源功能外,其他各项服务功能从4年平均来看,所提供的实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土保肥、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分别为34463.03×104t、22343.62×104t、10710.55×104t和31.14×104t,单位面积年均提供实物量依次为38.44 t·hm-2·a-1、24.92 t·hm-2·a-1、11.94 t·hm-2·a-1和0.035 t·hm-2·a-1。优势树种年均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近3200×108元,4年间累计增幅5.74%;在生态服务的各项目方面,以2016年为例,6大服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总计为3304.4×108元,单项价值在60.30×108~848.55×108元之间,最高者为涵养水源功能848.55×108元,最低为积累营养物质功能60.30×108元,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各功能创造的价值在全部生态服务价值中所占比重处于2%-26%之间,(4)2013-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分别为9855.23×108元、10090.77×108元、10840.51×108元和11545.04×108元,4年累计增长17.15%。其中,从4年平均观察,在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资产39.44%,林木资产30.25%,生态服务30.31%。(5)2013-2016年间,森林年均被侵害面积1.595×104hm2·a-1,被侵害蓄积71.53×104m3·a-1。因毁林开荒等森林资源侵害因素造成的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综合负债各年分别为19.82×108元、28.86×108元、27.41×108元和30.64×108元,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1%、0.286%、0.253%和0.265%。2013-2016年,每1元的森林资源负债,有高达377元的可控森林资源资产来偿还(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净资产比重连续4年平均保持在99.7%以上。各年的森林资源资本积累率分别为5.42%、2.30%、7.47%和6.49%。(6)根据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森林资源负债和净资产核算结果,结合生态学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财务会计学下的“科目汇总表法”,经由科目汇总表和总账平衡表2个基础表,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原理,可以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7)森林资源质量方面,2013-2016年的4年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累计上升10.9%,达到55.51 m3·hm-2,但相比于全国及国际平均值,仍有明显差距。研究该选题,可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一般规律;综合利用生态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寻求创新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达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目的。研究发现,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的研究与试点相当有限,相关报表的设计与编制亦在探索过程当中。对森林资源负债的项目设计与科学核算仍然相当不足,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编制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加强资源管护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社会上并无成法可依,未来可进一步依据国情,科学设计与细化报表考核指标,重点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演变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科学规律等问题。
邱琼,施涵[7](2018)在《关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核算若干概念的讨论》文中认为近年来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核算引起了中国生态环境学者以外的经济学家、会计核算和统计研究人员等的关注,但不同学科人员对其核心概念产生了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认识。为此,本文首先概要介绍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首个国际统计标准——《2012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SEEA CF)和准标准——《2012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实验性生态系统核算》(SEEA EEA)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接着,阐明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核算所涉若干核心概念——自然资源、环境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系统资产、生态系统服务、交换价值和自然资本——的内涵,并就上述核心概念在《2008年国民账户体系》(2008 SNA)、SEEA CF和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方案下的定义差异,及其与国民核算重要概念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本文特别分析了绿色GDP在中国提出的背景、研究进展、理论缺陷以及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生态系统核算的最终目标暨核算框架,阐述中国现阶段开展生态系统核算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并对中国开展资源环境核算特别是生态系统核算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周龙,方锐[8](2018)在《美、德国家环境资产核算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SEEA2012中心框架的理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资产核算作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现阶段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项具体任务要求,完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的环境资产核算工作可以更好地为我国有关资源环境的战略决策和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信息依据。我国尚未建立起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环境资产核算也未形成统一规范,参考发达国家环境资产核算的经验和方法有助于我国环境资产核算工作明确任务、厘清思路。依据相关理论与观点通过规范分析界定环境资产的定义,梳理了联合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中心框架的发展脉络与环境资产核算内容,在详细分析美、德两国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两国环境资产核算的异同点。在借鉴美、德两国各自合理理念、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美、德经验对我国环境资产核算方法、步骤、内容等方面的启示,并拓展了适合我国的环境资产核算账户。
杨华[9](2017)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介绍及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核算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延伸和补充。所谓"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英文全称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简称SEEA)主要是为反映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建立的,目的是分享资源、利用自然。在核算过程中不仅考虑社会和经济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统计自然资源的投入,以及人类的生产行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通用标准《2012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的介绍,阐述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实施办法,其中详细列举了中心框架的主要账户(资产账户、流量账户、环境活动账户、合并账户)编制方法,并以水资源、矿产和能源为例详细介绍账户表格的编制方法。基于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难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姚利辉[10](2017)在《基于SEEA-2012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提出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直忽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没有将其纳入核算体系当中。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核算体系,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反映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状况。从而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这不仅削弱了国家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而且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和优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综合绿色GDP核算尤为重要。本文在SEEA-2012体系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环境资源经济核算体系的经验,构建了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并核算了湖南省2004—2013年的综合绿色GDP。研究的结果如下:(1)综合绿色GDP将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经济核算体系,是对绿色GDP的延伸。综合绿色GDP不但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利用动态,而且客观地反映了自然生态系统直接为人类提供的福利和为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价值。能更真实表达社会的财富和福利水平,能更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的真实发展和进步。(2)构建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环境资源核算账户中,在SEEA-2012体系规定的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和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两个账户上,增加了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核算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账户。将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纳入环境资源核算。(3)可通过货币化模型使环境资源核算账户中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的连接,利用价值量指标把资源环境核算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连接,对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服务因素进行调整,实现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4)湖南省2004—2013年每年的资源损耗成本占GDP的1.09%~2.32%;环境损失成本占GDP 0.77%~2.98%。核算后绿色GDP为5360.0077×108~24044.9353×108元,占GDP的95.00%~98.13%。湖南省的GDP有2%~5%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取得的。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5)2004—2013年每年湖南省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1636.3905×108~1775.5322×108元,占当年GDP的7.25%~30.21%。将生态服务价值纳入核算体系,湖南省的综合绿色GDP为7059.1681×108~25820.6475×108元,比GDP增加了5.38%~25.12%,比绿色GDP增加7.38%~31.70%。综合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递减。(6)湖南省的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综合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递减。是因为湖南省的经济和环境指标的年变化速率不同引起的。2004—2013年,湖南省GDP年平均增长速率17.65%,资源损耗成本年均增长速率(10.08%)比GDP少42.89%,而环境损失成本的年均增长只有1.35%,还不到GDP平均增长速率的7.65%。正因如此,使湖南省的绿色GDP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一般而言,在一个结构相对稳定,结构与功能相对协调的自然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量变化不大,而GDP每年以17.65%的增速在增加,由此导致综合绿色GDP占GDP比例逐年递减。(7)通过对湖南省综合绿色GDP核算,科学地、准确地反映出湖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价值,国民经济活动过程对环境造成伤害损失的价值及动态数据,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服务效益的价值。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经济生产和环境的状态及变动情况,为政府制定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8)通过湖南省综合绿色GDP核算研究,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综合绿色GDP是在SEEA-2012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核算体系尚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实物量统计是价值量统计的基础,由于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统计数据的缺失,最终影响了环境经济核算结果的质量和可比性。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统计数据(实物量)基础的建设,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公开性和及时性。综合绿色GDP是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综合绿色GDP核算涉及面广,因此,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应当在国家的决策下进行,多个部门合作,并且必须有权威统计部门参与,以保证核算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二、环境经济核算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经济核算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绿色GDP定义和核算思路 |
2.1.1 定义 |
2.1.2 货币化核算思路 |
2.1.3 非货币化核算思路 |
2.1.4 各国核算研究与实践 |
2.2 资源耗减核算研究 |
2.2.1 资源耗减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
2.2.2 资源耗减估价 |
2.3 环境降级核算研究 |
2.3.1 环境污染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
2.3.2 环境降级估价 |
2.3.3 环境改善核算 |
2.4 环境保护支出核算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2.5.1 核算理论评述 |
2.5.2 核算方法评述 |
2.5.3 核算数据评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
3.2 SEEA核算体系 |
3.3 弱可持续发展理论 |
3.4 福利经济学理论 |
3.5 外部性理论 |
3.6 边际成本理论 |
3.7 小结 |
第4章 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重构 |
4.1 绿色GDP定义和相关界定 |
4.1.1 绿色GDP定义和公式 |
4.1.2 绿色GDP核算原则和时空界定 |
4.2 绿色GDP核算框架重构 |
4.2.1 SNA和 SEEA局限性 |
4.2.2 拓展生产范围 |
4.2.3 虚拟资源环境部门 |
4.2.4 纳入环境改善因素 |
4.2.5 引入负价值概念 |
4.2.6 重构投入和产出关系 |
4.2.7 改进的绿色GDP核算框架 |
4.3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构建 |
4.3.1 资源耗减投入 |
4.3.2 公共环保投入 |
4.3.3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负产出 |
4.3.4 GDP和各科目的逻辑自洽性 |
4.3.5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 |
4.4 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重构 |
4.4.1 指数在绿色GDP核算中的适用性 |
4.4.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
4.4.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
4.4.4 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
4.5 绿色GDP价值量核算方法重构 |
4.5.1 构建估价机制 |
4.5.2 引入距离函数 |
4.5.3 采用线性规划方法 |
4.5.4 求解影子价格 |
4.6 小结 |
第5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构建 |
5.1 研究地区概况与数据 |
5.1.1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概况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数据代表性、匹配性和全面性 |
5.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
5.2.1 资源耗减核算对象和范围 |
5.2.2 资源耗减指数计算公式 |
5.2.3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耗减指数 |
5.3 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
5.3.1 环境污染核算对象和范围 |
5.3.2 环境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
5.3.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
5.3.4 环境污染指数权重计算 |
5.3.5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 |
5.4 小结 |
第6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估价 |
6.1 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
6.1.1 生产可能性集和能源距离函数 |
6.1.2 指标选择、创新和描述性分析 |
6.1.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
6.1.4 影子价格求解 |
6.2 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
6.2.1 环境生产技术和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 |
6.2.2 指标、方向向量选择和描述性分析 |
6.2.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
6.2.4 影子价格求解 |
6.3 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调整 |
6.3.1 基于非效率因素调整的原理和方法概述 |
6.3.2 基于价格指数和增加值率调整的方法概述 |
6.3.3 经调整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实际价格 |
6.4 小结 |
第7章 山西省绿色GDP核算与分析 |
7.1 绿色GDP各调整项目核算与分析 |
7.1.1 资源耗减投入核算与分析 |
7.1.2 公共环保投入核算与分析 |
7.1.3 环境污染负产出核算与分析 |
7.1.4 调整项目合计与分析 |
7.2 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
7.2.1 山西省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
7.2.2 山西省各市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
7.3 小结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1 研究结论 |
8.1.2 政策建议 |
8.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造林面积 |
附录2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环境经济核算框架下中国水资源资产核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研究 |
1.2.2 水资源资产核算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安排 |
2 SEEA框架下水资源资产核算理论与方法 |
2.1 SEEA中心框架 |
2.1.1 框架概述 |
2.1.2 主要特点 |
2.2 水资源资产的定义与分类 |
2.2.1 水资源资产的定义 |
2.2.2 水资源资产的分类 |
2.3 水资源的实物型资产账户 |
2.3.1 账户结构 |
2.3.2 界定水存量 |
2.3.3 水资源存量的增减 |
2.4 水资源价值型资产账户 |
2.4.1 账户结构 |
2.4.2 估价方法 |
2.5 水资源核算中的空间与时间维度 |
2.5.1 空间维度 |
2.5.2 时间维度 |
3 中国水资源资产核算现状 |
3.1 水资源资产概念界定及分类 |
3.1.1 概念界定 |
3.1.2 水资源资产分类 |
3.2 水资源存量及变动表 |
3.2.1 账户结构 |
3.2.2 水资源存量的增减 |
3.3 水资源价值型资产核算 |
3.3.1 核算思路 |
3.3.2 核算方法 |
3.4 水资源核算中的空间与时间问题 |
3.4.1 空间维度 |
3.4.2 时间维度 |
4 中国水资源资产核算研究 |
4.1 中国与联合国水资源资产核算异同 |
4.1.1 概念界定 |
4.1.2 资产分类 |
4.1.3 核算内容 |
4.1.4 空间与时间选择 |
4.2 中国水资源实物型资产账户研究 |
4.2.1 账户结构设计 |
4.2.2 指标分类解析 |
4.2.3 平衡关系与计算填制 |
4.3 中国水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研究 |
4.3.1 核算方法 |
4.3.2 价值量计算 |
4.4 核算结果评价 |
4.4.1 水资源实物型资产账户 |
4.4.2 水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 |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环境经济核算框架下中国土地资产核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SEEA框架下土地资产账户相关理论 |
2.1 核算概念界定 |
2.1.1 土地的定义 |
2.1.2 土地的特征 |
2.1.3 土地的分类 |
2.2 土地实物型资产账户 |
2.2.1 实物型土地使用账户 |
2.2.2 实物型土地覆被账户 |
2.2.3 森林和其他林地资产账户 |
2.3 土地价值型资产账户 |
2.3.1 土地估价 |
2.3.2 土地交易与所有权转移费用 |
3 中国土地资产核算现状研究 |
3.1 土地资产现状 |
3.2 土地资产实物型核算 |
3.2.1 土地使用的实物型核算 |
3.2.2 森林和其他林地的实物型核算 |
3.3 土地资产价值型核算 |
3.3.1 土地经济价值评估 |
3.3.2 土地分类价值评估 |
4 SEEA框架下中国土地资产核算研究 |
4.1 SEEA土地资产核算与中国土地资产核算的比较 |
4.2 SEEA土地资产核算在中国实行的原因及困难 |
4.2.1 SEEA土地资产核算在中国实行的原因 |
4.2.2 SEEA土地资产核算在中国实行的困难 |
4.3 中国土地资产账户框架的编制 |
4.3.1 实物型土地使用账户 |
4.3.2 森林和其他林地实物型资产账户 |
4.3.3 土地价值型资产账户 |
4.4 中国土地资产核算的建议 |
4.4.1 土地资产核算的对策建议 |
4.4.2 土地资产核算流程的可行性建议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卫星账户有关研究现状 |
1.2.2 体育卫星账户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研究范畴与相关理论 |
2.1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概念 |
2.1.1 体育卫星账户的涵义 |
2.1.2 体育卫星账户之“体育”的概念辨析 |
2.2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理论 |
2.2.1 国民账户基本理论 |
2.2.2 卫星账户理论 |
2.2.3 体育卫星账户编制的方法论 |
2.2.4 基于体育卫星账户的体育经济影响测评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和分类问题 |
3.1 体育卫星账户生产范围的界定 |
3.1.1 SNA2008 的生产范围 |
3.1.2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
3.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
3.2.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体育行业 |
3.2.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体育产业 |
3.3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品分类 |
3.3.1 产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
3.3.2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步骤 |
3.3.3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结果 |
3.3.4 体育特征产品 |
3.4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业分类 |
3.4.1 体育特征产业 |
3.4.2 体育关联产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框架 |
4.1 基本核算 |
4.1.1 体育增加值核算 |
4.1.2 体育投入产出核算 |
4.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核算 |
4.1.4 体育进出口核算 |
4.2 扩展核算 |
4.2.1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 |
4.2.2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主要总量及基本表式 |
5.1 宏观经济指标 |
5.1.1 体育最终支出 |
5.1.2 体育增加值 |
5.1.3 体育劳动力 |
5.1.4 体育进口额和出口额 |
5.1.5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5.2 基本表式 |
5.2.1 核算表中的体育相关产品部门 |
5.2.2 体育增加值表 |
5.2.3 体育投入产出表 |
5.2.4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
5.2.5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 |
5.2.6 体育国际收支平衡表 |
5.2.7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 |
5.2.8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表 |
5.2.9 体育非货币指标表 |
5.3 体育比例的确定 |
5.3.1 体育特征产品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
5.3.2 其他产品类别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卫星账户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
6.1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及结果 |
6.1.1 体育投入产出表及结果 |
6.1.2 体育增加值表及结果 |
6.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及结果 |
6.1.4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及结果 |
6.1.5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及结果 |
6.1.6 体育增加值与体育就业人数对比分析 |
6.2 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评结果分析 |
6.2.1 体育的经济效应结果分析 |
6.2.2 体育的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
6.2.3 体育的产业关联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启示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工业企业绿色投入产出表编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研究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基础 |
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投入产出分析 |
3 工业企业绿色投入产出表编制研究 |
3.1 工业绿色投入产出表编制基本原则与流程 |
3.2 工业绿色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与功能 |
3.3 工业企业绿色投入产出核算模型推导 |
3.4 与现有投入产出表对比分析 |
4 煤炭企业应用案例 |
4.1 选煤厂的基本情况概述 |
4.2 企业绿色投入指标测定及量化 |
4.3 各生产过程之中的联系 |
4.4 环境治理与成本问题 |
4.5 绿色投入产出模型相关计算 |
4.6 绿色投入产出分析运用 |
4.7 企业运营优化与对策 |
5 化工企业应用案例 |
5.1 化工厂的基本情况概述 |
5.2 企业绿色投入指标测定及量化 |
5.3 各生产过程之中的联系 |
5.4 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 |
5.5 化工厂绿色投入产出价值表 |
5.6 绿色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求解 |
5.7 绿色投入产出分析运用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森林资源核算 |
1.2.2 自然资源账户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
1.2.3 国外环境审计与中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核算 |
2.1.1 森林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
2.1.2 森林资源核算的内涵与原则 |
2.1.3 森林资源核算的指标体系 |
2.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 |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
2.2.2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必要性以及分类与特征 |
2.2.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及意义 |
2.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 |
2.3.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 |
2.3.3 森林资源核算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
3 研究区概况 |
3.1 湖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
3.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3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 |
4 森林资源核算方法 |
4.1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 |
4.1.1 森林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评估方法 |
4.1.2 林地资产核算方法 |
4.1.3 林木资产核算方法 |
4.1.4 生态服务核算方法 |
4.2 森林资源负债与净资产核算方法 |
4.2.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方法 |
4.2.2 森林资源净资产核算方法 |
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
5.1 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作用 |
5.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及其定位 |
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结构 |
5.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国际经验 |
5.3.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想 |
5.4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
5.5 现阶段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困难 |
5.5.1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
5.5.2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
5.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干部离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
6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
6.1 林地资产的核算 |
6.1.1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 |
6.1.2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分析 |
6.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的核算 |
6.2.1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 |
6.2.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
6.3 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 |
6.3.1 涵养水源的核算 |
6.3.2 固土保肥的核算 |
6.3.3 固碳释氧的核算 |
6.3.4 净化大气的核算 |
6.3.5 积累营养物质的核算 |
6.3.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算 |
6.3.7 生态服务功能汇总核算 |
6.4 森林资源综合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
6.4.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 |
6.4.2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核算与分析 |
7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
7.1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 |
7.1.1 编制资产负债表前的年终清理与账务准备 |
7.1.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 |
7.1.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果 |
7.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
7.2.1 森林资源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 |
7.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
7.2.3 有林地、防护林地及其他林地增长率分析 |
7.2.4 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
7.2.5 林业与非林业经营活动减少森林资源分析 |
7.2.6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积累率分析 |
8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优先解决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
8.1.2 统一标准,集中克服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
8.1.3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离任审计中的作用 |
8.1.4 研究展望 |
8.2 创新与不足 |
8.2.1 研究创新 |
8.2.2 研究的不足 |
8.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林木资源分类 |
附录 B 计算森林资源预计负债用的年金现值系数表(部分) |
附录 C 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 |
附录 D SEEA-2012价值型资源账户概念格式 |
附录 E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 |
附录 F 林地租赁合同书 |
附录 G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D) |
附录 H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调节水量 |
附录 I 长沙市城区供水用户分类 |
附录 J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涵养水源价值 |
附录 K 大气污染物当量值(部分) |
附录 L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关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核算若干概念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SEEA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核算 |
2.1 关于《SEEA中心框架》 |
2.2 关于《SEEA实验性生态系统核算》 |
3 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核算的若干核心概念 |
3.1 关于自然资源核算 |
3.1.1 自然资源 |
3.1.2 环境资产 |
3.2 关于生态系统核算 |
3.2.1 生态系统资产 |
3.2.2 生态系统服务 |
3.3 国民核算若干相关概念 |
3.3.1 GDP |
3.3.2 生产 |
3.3.3 资产 |
3.3.4 负债 |
3.3.5 净值 |
3.4 自然资本2) |
3.4.1 自然资本的定义 |
3.4.2 自然资本核算的范围 |
3.4.3 关于自然资本净值 |
3.4.4 关于自然资本负债 |
4 关于若干概念定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讨论 |
4.1 关于自然资源核算 |
4.1.1 2008 SNA和SEEA CF对自然资源定义的比较 |
4.1.2 2008 SNA、SEEA CF和试点方案对自然资源资产定义的比较 |
4.2 关于生态系统核算 |
4.2.1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及其与GDP的关系 |
4.2.2 什么能记为生态系统服务? |
4.2.3 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核算中使用的估价概念 |
4.2.4 生态系统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 |
4.3 关于绿色GDP |
4.3.1 绿色GDP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
4.3.2 绿色GDP的理论缺陷 |
4.3.3 绿色GDP核算面临的现实问题 |
5 进一步的思考与建议 |
(8)美、德国家环境资产核算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SEEA2012中心框架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环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
(一) 主流会计核算观点 |
(二) 环境资产区别一般资产的特点 |
1. 环境资产的间接经济价值 |
2. 非环境资产使用者的可能影响 |
(三) 分析结论 |
1. 适当拓展环境资产的确认范围 |
2. 补充非货币计量方式 |
四、联合国SEEA发展历史脉络以及SEEA2012中心框架 |
(一) 联合国SEEA发展的历史脉络 |
(二) SEEA2012中心框架解析 |
1. 整体解析 |
2. 环境资产部分 |
(1) 账户分类 |
(2) 账户核算内容 |
(3) 实物耗减和估价方法 |
五、美、德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与特点 |
(一) 美国资源环境核算 |
(二) 德国资源环境核算 |
(三) 美、德环境资产核算的比较分析 |
1. 共同点 |
(1) 构想时间起点 |
(2) 操作依据 |
2. 不同点 |
(1) 初步核算内容 (基础) |
(2) 所属最终框架结构 |
(3) 主要账户 |
(4) 主要特色 |
六、启示 |
(一) 以联合国SEEA为操作依据 |
(二) 在不同区域进行阶段性的核算 |
(三)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行业、资源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核算 |
(四) 根据我国实际适当拓展环境资产的核算范围 (实物/价值单位) |
(9)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介绍及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核算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概述 |
(一) 发展历程 |
(二) 实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
(三) 环境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
(四)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 |
二、《2012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介绍 |
(一) 中心框架概述 |
(二) 中心框架的主要账户 |
1. 资产账户。 |
2. 流量账户。 |
3. 环境活动账户。 |
4. 合并账户。 |
三、环境经济核算的重要子体系 |
(一) 水资源 |
(二) 矿产和能源 |
四、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难点 |
(一) 环境资产的割裂性导致分工核算, 难以统筹全面实施 |
(二) 各部门未采取统一标准, 导致我国数据不具国际可比性 |
(三) 实物量核算带来合并账户的困难 |
(四) 环境资源的跨学科给统计带来困难 |
五、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建议 |
(一) 推进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
(二) 建立环境经济核算统筹协调机制 |
(三) 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纳入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
(10)基于SEEA-2012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1.4.1 传统GDP核算的局限性 |
1.4.2 绿色GDP概述 |
1.4.3 环境经济核算研究进展 |
1.4.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
1.4.5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SEEA-2012) |
1.5 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综合绿色GDP体系的构建 |
2.1 综合绿色GDP概念与内涵 |
2.2 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原则 |
2.2.1 科学性原则 |
2.2.2 与中国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原则 |
2.2.3 与国际接轨原则 |
2.2.4 资源、环境和生态服务核算并重原则 |
2.2.5 理论型框架和实用型框架相结合原则 |
2.2.6 有利于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原则 |
2.3 综合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
2.3.3 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理论 |
2.3.4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理论 |
2.4 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的技术基础 |
2.4.1 国外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成功经验 |
2.4.2 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成功经验 |
2.5 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意义 |
2.5.1 改进传统GDP体系的需要 |
2.5.2 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 |
2.5.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
2.5.4 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
2.6 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 |
3 综合绿色GDP核算账户 |
3.1 经济环境间实物型流量账户 |
3.1.1 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表 |
3.1.2 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表 |
3.1.3 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核算表 |
3.2 环境价值量核算账户 |
3.2.1 资源消耗价值核算表 |
3.2.2 环境污染损害价值核算表 |
3.2.3 生态效益账户 |
3.3 环境资源核算与综合绿色GDP的转换与连接 |
3.3.1 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的内部连接 |
3.3.2 环境资源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账户的连接 |
3.3.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向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的调整 |
4 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方法 |
4.1 环境资源价值核算的基本原则 |
4.2 自然资源的估价方法 |
4.2.1 市场估价法 |
4.2.2 净现值法 |
4.2.3 净租法(Hotelling模型) |
4.2.4 净价格法 |
4.2.5 影子价格法 |
4.2.6 机会成本法 |
4.2.7 使用者成本法(持续收入法) |
4.2.8 矿物和能源资源估价方法 |
4.2.9 水资源估价方法 |
4.2.10 土地资源估价方法 |
4.2.11 生物资源估价方法 |
4.3 环境价值核算方法 |
4.3.1 基于成本的估价方法 |
4.3.2 基于损害/受益的估价方法 |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体评估方法 |
5 湖南省经济生产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账户 |
5.1 湖南省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 |
5.1.1 湖南省土地资源实物量核算 |
5.1.2 湖南省能源资源实物量核算 |
5.1.3 湖南省其他资源实物量核算 |
5.2 湖南省资源资产价值量核算 |
5.2.1 湖南省土地资源价值量核算 |
5.2.2 湖南省消耗的能源资源价值量核算 |
5.2.3 湖南省消耗其他资源价值量核算 |
6 湖南省经济生产的环境损失核算账户 |
6.1 湖南省环境受损或污染物实物量统计 |
6.1.1 湖南省废水排放实物量流量统计 |
6.1.2 湖南省固体废物实物量流量核计 |
6.1.3 湖南省排放废气污染物实物量流量核计 |
6.1.4 湖南省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统计 |
6.2 湖南省环境损失价值流量核算 |
6.2.1 湖南省环境退化价值流量核算 |
6.2.2 湖南省环境损害价值流量核算 |
7 湖南省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效益核算账户 |
7.1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效益核算 |
7.1.1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实物量核算 |
7.1.2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核算 |
7.2 湖南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效益核算 |
7.2.1 湖南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实物量核算 |
7.2.2 湖南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核算 |
7.3 湖南省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
8 湖南省的绿色GDP核算和综合绿色GDP核算 |
8.1 湖南省绿色GDP核算 |
8.2 湖南省综合绿色GDP核算 |
8.3 建议与对策 |
8.3.1 转变GDP核算下的政绩观 |
8.3.2 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和发展绿色产业 |
8.3.3 继续保持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态势 |
8.3.4 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为综合GDP核算提供数据支撑 |
8.3.5 加快制定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步伐 |
8.3.6 多重管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9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本文研究的不足 |
9.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环境经济核算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D]. 童超.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2]环境经济核算框架下中国水资源资产核算问题研究[D]. 柳盼盼.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3]环境经济核算框架下中国土地资产核算问题研究[D]. 王蕊.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4]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D]. 李燕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2)
- [5]工业企业绿色投入产出表编制及其应用研究[D]. 王中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D]. 袁继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7]关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核算若干概念的讨论[J]. 邱琼,施涵. 资源科学, 2018(10)
- [8]美、德国家环境资产核算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SEEA2012中心框架的理论分析[J]. 周龙,方锐. 会计之友, 2018(02)
- [9]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介绍及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核算的思考[J]. 杨华. 调研世界, 2017(11)
- [10]基于SEEA-2012的综合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姚利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10)
标签: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